A. 中國哪裡的方言最好聽啊!
吳語。
吳語,又稱江東話、江南話、江浙話、吳越語。周朝至今有三千多年悠久歷史,底蘊深厚。在中國分布於今浙江、江蘇南部、上海、安徽南部、江西東北部、福建西北一角(浦城),使用人口九千多萬。吳語是漢藏語系漢語語族的一支語言,是漢語七大方言集合之一。
吳語有數萬個特有詞彙和諸多特徵本字,是江南人思維方式、生活情調、文化涵養、社會生產、風俗民情、語言習慣的生動體現。吳語保留較多古漢語用詞用語,文化價值高。吳語語法結構和普通話差別大。
人文歷史
吳語是中國最古老語言之一,其形成歷史追溯到商末,從姬室東遷算起距今3200年歷史。那時泰伯奔吳,泰伯、仲雍是周朝先祖周太王長子和次子,二人於太湖流域建立嫡系姬姓諸侯國吳國。「太伯之奔荊蠻,自號句吳。荊蠻義之,從而歸之千餘家」。江南本土文明與古中原文明融合成先進吳文化。古吳語來源是上古漢語。
吳國鼎盛時滅亡淮夷、徐夷、州來、巢、鍾離、鍾吾、邗,破楚,敗郯胡沈陳許蔡頓魯齊,與晉「黃池之會」。吳、越民風相近,「同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60]」。
B. 在全國的各所院校中,哪所大學的對外漢語專業比較好
對外漢語專業比較好的學校排名:北京外國語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北京語言文化大學與雲南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
對外漢語專業注重漢英雙語教學,培養具有以及能在國內外有關部門、各類學校、新聞出版、文化管理和事業單位從事對外漢語教學(或另一種外語或少數民族語言,以下有關用語作相應調整)及中外文化交流相關工作的實踐型語言教學高級人才。
較扎實的漢語和英語基礎,對中國文學、中國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較全面的了解,有進一步培養潛能的高層次對外漢語教學人才。
(2)中國哪裡的漢語最好擴展閱讀:
對外漢語專業需要具備的知識和技能:
1、掌握漢語言文學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對有關的社會科學、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有一定的了解。
2、掌握對外漢語教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能進行課堂與教學。
3、具有相應的社會調查研究能力、一定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初步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
4、有較全面的英語聽、說、讀、寫、譯的能力。
5、了解對外交往的有關方針、政策和法規,具有一定的外事活動能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對外漢語專業
C. 全國中文系最好的大學
毫無疑問,全國中文系最好的大學當屬「北大中文系」。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簡稱北大中文系)1952年院系調整後,改稱中國語言文學系,並在原燕京大學新聞系基礎上設立新聞專業(1958年轉中國人民大學);1954年中山大學語言學系並入北大,加強了語言學專業(後改稱漢語語言學專業,並於2002年又增設應用語言學專業);1959年設立了古典文獻專業:這也就繼承傳統的文學、語言、古文獻三足鼎立局面。目前北大中文系共設有4個本科專業:中國文學、漢語語言學、古典文獻學、應用語言學(中文信息處理),此外中文系還設有外國留學生的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全系現共有7個博士學位授予點: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文藝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漢語言文字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古典文獻學;有11個碩士點24個專業方向,以及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中文系也是最早入選的國家級人才培養基地。D. 國內最好的漢語大學
最好的中文專業是北方推崇 北京大學中文系
南方推崇復旦大學
E. 中國漢語語言比較好的大學有哪些
中國傳媒大學,
F. 全國哪個城市說的國語最標准
普通話即為現代標准漢語。中國大陸稱為「普通話」,在台灣地區稱為「國語」,東南亞稱為「華語」,均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
「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指的是以北京話的語音系統為標准,以北京語音為標准,羅馬字母辨認拼切。但並不是把北京話一切讀法全部照搬,普通話並不等於北京話,更不是最早的北京地方話。
就詞彙標准來看,普通話「以北方話為基礎」,指的是以廣大北方話地區普遍通行的說法為准,同時也要從其他方言吸取所需要的詞語。
G. 中國什麼地方普通話最標准
推廣普通話的意義
有人反對推廣普通話,覺得說上海話最好,全國人民都應該學習上海話。
普通話的最大意義就是交流方便,以什麼話為一個國家官方語言是另一回事,一旦確立,就應該人人學習,這一點說來容易,但做起來有許多心理障礙在裡面。
美國開發西部的時候,世界各國人們一擁而入,他們操著許多語言,有古老的拉丁系,有斯拉夫系,但最後都放棄了自己的母語,共操英語,為西部開發奠定了基礎,也成為西部精神的重要組成。
放棄自己的母語需要很大的勇氣,正是大家願意接受新東西,不怕改變自己以適應新環境,大家才能統一到英語上。人們不再是波蘭人、英國人、法國人,都是美國人,沒有隔閡,沒有幫派,沒有歧視,沒有了本地人和外地人,一切以合理為准則,而不論說話的人是哪裡來的。西部精神是開放的精神。
現代中國還有許多西部式的地區,比如石油城,搞石油的都來自全國各地,聚到一起以後,全都說通用的普通話,成為所在省的風景線,在這些地方沒有本地人,全都是外地人,同樣以合理為准則,不論說話的人是哪裡來的。去過這些地方的人都贊嘆當地的美國西部式的開放文化。
中國許多地區曾經是新生地,例如上海和青島、天津,但是時間一長,這種開放的精神就淡化了,人們開始封閉起來。上海就很典型。
上海人來自全國各地,以無錫、寧波、蘇州等地為多,最初大家並不互相排斥,共同合成了「上海人」。但逐漸地,產生了上海小圈子的意識,上海人在文化上是自卑的,他們尤其在蘇州人面前直不起胸來,蘇州是有文化的,上海是沒文化的,蘇州是文明的,上海人是沒教養的粗野的。但上海人在其它地區面前又很神氣,「願和蘇州人吵架,不和寧波人說話。」尤其是蘇北人,被歧視到全國出名的地步。
在現代社會,說普通話是有文化、開化的標志。例如濟南青島,都曾經是方言地區,現在除了一些老人,極少再有人說山東話了,看山東衛視新聞節目,大街上無論記者采訪到誰,對方都操一口普通話。說普通話為榮,說普通話前衛,已經成了有文化的人的共識,連農村小學都全面施行了普通話教學,山東農村出來的打工者,沒有不會普通話的。不會說普通話,會被認為是老土,這是發達地區的人的心態。
但上海、天津這樣的城市仍然很落後,他們有明確的本地人和外地人的概念,以上海人為榮,外地人是老土。有人說一句話,先聽口音,是本地人說的,再想地不對,外地人說的,聽也不要聽。自己歧視外地人,再說普通話不是要被人當外地人看?說本地方言首先是膽小的結局。
說方言的是老土,這話一點也不錯的。說天津話的人就是土,說上海話的也就是土。他們一生都在上海,許多人連火車也沒坐過,根本不知道國家變成了什麼樣子,哪裡都比上海強。幸虧現在有了埔東,上海人不要坐火車,他們的旁邊的現代化的埔東已經說明了上海是多麼落後。現在人們一說上海發達,其實說的是埔東,埔東都是上海人心目中的外地人,真正的老上海真沒有什麼可稱道的。井底之蛙,上海人、天津人,全一個味兒。
要是不建埔東,上海人做夢也想不出立交橋、寬馬路、環線是什麼味兒,上海人不懂飄流,沒人有旅遊帳蓬,沒人玩兒過125CC的摩托,更不懂開著四輪驅動的軍用吉普的感覺。你要說青島已經很少自行車了,天天騎車的上海人一定不信。這一切,與上海人、天津人堅守方言互成關系。
說普通話的人就是開化,他們能接受新東西,能拋棄舊東西。說方言的人就是落後沒文化,他們遠離現代文明,與新東西格格不入,家有弊帚,享之千金。連個普通話都不能接受,還能接受什麼呢?
一、掌握學習普通話的工具
漢語拼音是學習普通話的主要工具,只要能掌握並熟練運用漢語拼音,就會加快學習普通話的速度,提高發音的准確性。
二、掌握本地方言與普通話之間的差別。
普通話與地方方言的區別主要表現在語音上。對於不同的地域,這種區別也不同,但都具有一定的對應規律。例如,張掖、臨澤一帶的人分不清sh和f、an和ang等。我們只要善於觀察、勤於思考,掌握了這種規律,糾正方言,正確練習,學習普通話就不是很難的事了。
三、先學會一些使用頻率較高的字
在生活中,有一些字、詞使用頻率是比較高的,例如:「您好、謝謝、請問」等,先學會這些常用的字、詞並不斷使用,待掌握以後再逐漸擴大學習范圍。運用這種方法,容易看到學習成果,增強學習的自信心。
四、不怕嘲笑,持之以恆
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一些笑話,但不能因此而退縮。相反,要知難而進,持之以恆,把他人的笑語變作自己學習的動力。
如果你是位北方人的話,學習普通話會很容易;若你是個南方人的話,那麼就相對比較麻煩,會遇到一些困難或障礙,不過這得視你的語言(普通話)基礎怎樣了。
南方人的發音較特殊、各地風俗習慣不同,且有些地方的方言更為復雜繁絮。
一般來說,南方人說話都普遍存在無捲舌音和無後鼻音的現象,還有些地方甚至n音和l音相混淆;h音和f音分不清,再有就是四個音調之分拿捏不準,容易串調、串聲。
只要在學習和練習的過程中,掌握以上這幾個問題的關鍵所在,平時多與用普通話交流的人接近和溝通,注意時常糾正和校對錯誤發音,加強與提高聽、讀能力(最好是大聲地朗讀象報刊、雜志等,效果較佳),那麼學起普通話來就會事半功倍的。
剛學之時可能會進展較慢,可只要你摸著了竅門,就馬上會總結出自己的心得體會,學起來就得心應手、游刃有餘了,到最後那可就一日千里,和原來不會說普通話的你再相比,就不可同日而語了。畢竟普通話不算難。
要想學好普通話,首要的是每天堅持說,這一點非常重要,同時在說的時候注意發現自己的問題。發現自己的方言問題後,需要找到正確的訓練方法,這可以請教老師,從而有針對性的加以訓練。同時,每天應注意聽一些普通話標準的人的發音,包括聽廣播和身邊普通話說的好的同學。另外,如果有時間,每天應進行一些朗讀訓練,按古詩詞——詩歌——散文的順序循序漸進地進行練習。總之,普通話學習也是語言學習,只有持之以恆,方能見效。一般只要堅持3—5個月,都會收到一定的效果,有的人還會進步很大
H. 中國什麼地方的普通話最標准
根據網友編的全國普通話排行榜,普通話說得最好的是河北省承德市、內蒙古赤峰市及遼寧的朝陽市、阜新市。北京普通話位列第二位。
普通話(Standard Mandarin/Putonghua) 是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以北方話(官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現代標准漢語。普通話作為聯合國工作語言之一,已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和外國人學習中文的首選語言。截至2015年,中國70%人口具備普通話應用能力,尚有約4億人只局限於聽懂的單向交流。《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攻堅工程實施方案》計劃「到2020年,在全國范圍內基本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具體為全國普通話普及率平均達到80%以上。
清末已出現「普通話」一詞,清廷1909年規定北京官話為「國語」,民國時期多次制定國語讀音,新中國成立後1955年規定國家通用語言為普通話。國語的前身是明清官話,更早之前則稱為雅言。普通話可看作官話方言的次方言。所以現代人讀唐詩宋詞元曲基本都能押韻),從《唐韻》到宋代《廣韻》和明代初期的《洪武正韻》是繼承。
沿革:1909年清政府將北京官話命名為國語;民國時多次制定標准,1918年北洋政府公布了第一套國家認可的國音注音字母,1923年國語統一籌備會第五次會議決定基於現代中國北方官話的白話文語法和北京話語音制定語音,1932年經國民政府教育部頒布《國音常用字匯》後,確定國語標准;新中國成立後1953年以北京市、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為普通話標准音的主要採集地,制定標准後於1955年向全國推廣。200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確立了普通話和規范漢字作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法律地位。
I. 中國最標準的普通話區域在哪裡
便是河北承德的灤平縣,作為全國規范,普通話需要音節口型順暢,聲調簡明,易於分辨,甚至要求語速適中,氣流連貫,韻味充足,適於廣播、演講和日常交流,如此才適合作為推向全國的公共用語。
灤平話屬於北京官話懷承片,又有當地特色。灤平話音準分明,字正腔圓,語調比當時的北京話要「硬」一些、清脆一點,顯得直接、清晰、明確,尤其是沒有北京胡同音那種兒化、省字、尾音等發音習慣,易於學習推廣。
1953年當時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派出的語言專家,他們在為制定中國通用語言規范進行取音考察,在灤平的金溝屯鎮、巴克什營鎮、火斗山鄉三地進行了語音採集。制定標准後,於1955年向全國推廣。
1955年10月26日的人民日報,一篇題為《為促進漢字改革、推廣普通話、實現漢語規范化而努力》的社論明確宣告:「這種漢民族共同語,就是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的普通話。」
1956年初,國務院發布《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說明:這里的「北京語音」指北京雅音即北京官話,區別於北京胡同音)
不少灤平人因為講一口「普通話」,無形中具備了一種天然優勢。灤平縣委宣傳部部長厲輝介紹,改革開放以來,有不少灤平農村的年輕人被北京一些大單位招去做話務員、服務員等,灤平人在各地做播音主持工作的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