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中國皇陵有多少座

中國皇陵有多少座

發布時間:2022-06-25 06:41:44

A. 陝西的皇陵有多少座

「秦中自古帝王都」,陝西帝陵數量和密集度為全國之最。陝西黃土究竟埋了多少皇上?據統計,陝西共有歷代帝王陵墓 72座。 炎帝陵在寶雞市南郊常羊山上。黃帝陵位於陝北黃陵縣城北的橋山。西周最有名的開國之君周文王、周武王以及開國之勛周公三人之墓皆在畢原上 (今灃河東鎬京鄉) 。秦國建都雍城 (鳳翔縣) ,附近有秦國 20個國君中的 18個國君的墓葬群。其中秦公一號大墓已開掘。秦始皇陵位於臨潼區東 5公里處,背靠驪山、面對渭水、修建歷時 37年之久。 西漢共有 11個帝陵,其中 7個在咸陽市秦都區, 1個在興平市, 3個在西安市區。唐代在位皇帝 21個,有陵寢 20個,其中 18個均在陝西境內。唐陵散布於渭北原區,自西向東,史稱:關中唐十八陵。 陝西王公貴族、名人名臣陵墓不計其數,其中著名的有:秦代大將蒙恬墓 (綏德)、秦太子扶蘇墓 (綏德)、秦二世胡亥墓 (西安)、漢代霍去病墓 (興平)、蘇武墓 (武功)、張騫墓 (城固)、蔡倫墓 (洋縣)、武侯墓 (勉縣)、唐永泰公主墓、章懷太子墓、懿德太子墓三墓均為 (乾陵的陪葬墓)、楊貴妃墓 (興平馬嵬坡) 等。

B. 你知道明朝有多少座皇陵嗎為什麼在湖北也有一座

我們知道,明朝自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今南京)稱帝,至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身亡,明朝滅亡,共傳十六帝,歷經276年。

在這二百七十六年裡,大明王朝經過了洪武之治、靖難之役、永樂盛世、仁宣之治,也經歷了木土之變、萬曆中興,一代代大明君主都完成了歷史賦予的使命,給自己的人生劃上了最後一個句號。

那麼你知道,明朝的皇陵都有哪些嗎?

明孝陵

明孝陵位於江蘇省南京市紫金山南麓,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和馬皇後的合葬陵墓,因馬皇後死後謚號為「孝慈高皇後」,故得名孝陵。


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瓦剌太師也先屢次入侵明朝邊境,寵信宦官王振的明英宗朱祁鎮,在其鼓動下,親帥幾十萬人馬御駕親征,在山西大同土木堡全軍覆沒,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俘虜,王振在亂軍中被射殺而亡。

在這國家危難之際,奉命留守北京的郕王朱祁鈺在兵部尚書於謙支持下,在皇太後的授命下,正式即皇帝位,改年號為景泰。

朱祁鈺在於謙等賢臣良將的擁護下,使明王朝出現了短暫的中興局面,而瓦剌見明英宗朱祁鎮失去了要挾明朝的價值,就將明英宗送回了北京。

早在景泰年七年二月,由於皇帝杭氏的去世,就在北京昌平建造皇陵,名為壽陵。六月,杭氏歸葬於此。壽陵建築雄偉,明樓高聳,可以長陵媲美。

被景泰帝困於南宮的明英宗朱祁鎮時刻想恢復自己的帝位,終於在景泰帝生病期間,發動了「奪門之變」,重新登基。病中的景泰帝不久就病逝了。

景秦帝死後,明英宗朱祁鎮派工部尚書趙榮率領五千多名官兵,將壽陵搗毀,而杭氏靈柩也不知所蹤。而景泰帝被以親王的規格,禮葬於海淀玉泉山對面金山口,非常簡陋。直至明憲宗朱見深繼位後開始恢復其帝號,並將其成王墓擴修為皇陵,雖為擴修,也只不過對其原陵寢略加增飾,徒有帝陵之名。

文革中,原本就保護不力的景泰陵遭到毀滅性破壞,寶頂被平毀,陵碑被推翻,地面建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損毀。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景泰陵的祾恩門被改做棚舍,享殿和陵冢舊址上建有軍鴿房和簡易公廁,陵牆以內分布著幾畦菜地和一個糞池,讓人不勝感慨。

2001年,景泰陵被評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景泰陵才得到了應有的保護,據說,景泰陵被批為了某單位的干休所,其寶頂的位置開辟為了門球場。

後記

明朝皇陵除了以上這些,還有位於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明孝陵以東的明東陵,是明太祖朱元璋長子朱標的陵寢。朱棣奪取帝位後,為了自己統治的需要,對朱標諸子及建文帝的後代實行殘酷的迫害;同時廢除建文帝的帝號和朱標的帝號、廟號,恢復朱標陵為懿文太子陵的稱號,嚴格來說,不能算為皇陵。

而建文皇帝由於在「靖難之役」之後,下落不明,成為了明朝十六位皇帝中唯一沒有皇陵的皇帝。

C. 北宋皇陵一共有多少座陵墓

北宋皇陵坐落在河南鞏義市附近,即當地人稱為「龍堆」的地方。北宋皇帝有九代,其中最後兩代徽、欽兩帝被金人擄去死在北方(徽宗遺骸後來運回南宋,葬於紹興的宋六陵,詳見後面的南宋陵墓),其他七帝均葬在這里,即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光義以及真宗趙恆、仁宗趙禎、英宗趙曙、神宗趙頊、哲宗趙煦,另外還有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也葬於此,所以這里共有八座陵墓。

D. 有多少個黃帝陵

黃帝死後的埋葬之處傳說很多,主要有下面四種說法:1.陝西黃陵縣;
2.河南靈寶荊山;
3.河北涿鹿
4.甘肅正寧
這四處都有黃帝陵墓。其中,陝西黃陵縣橋山上的黃帝陵墓被漢武帝以來的歷朝歷代公認為是黃帝的正宗陵墓,傳說裡面葬著黃帝生前穿著的衣服,所以,橋山黃帝陵也被稱為黃帝衣冠冢。分別介紹一下各個黃帝陵的情況:1、被公認的黃帝陵,陝西省黃陵縣橋山黃帝衣冠冢。
黃帝姓公孫,名軒轅,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史記》記載:「黃帝崩,葬橋山。」這是橋山黃帝陵之所以被公認為是正宗黃帝陵的依據。黃帝陵坐落在陝西省延安南部黃陵縣的橋山之上,是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陵墓的所在地。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是著名的游覽勝地。 傳說黃帝生於山東壽丘,逝世於河南荊山,葬在陝西橋山。橋山位於黃陵縣城北1公里。陵冢在橋山之巔橋山有沮水環繞,群山環抱,古柏參天,有大路可通山頂直至陵前。山頂立一石碑,名為下馬石,上「文武百官到此下馬」字樣。古代凡祭陵者,均須在此下馬,步行至陵前,陵前有一祭亭,亭中立一高大石碑,上有郭沫若題「黃帝陵」在三個大字。祭亭後面又有一塊石碑,上書「橋山龍雙」四字。 黃帝陵冢在山頂平台的中央,陵冢高3.6米,周長48米,有磚砌花護圍。四周古柏成林,幽靜深邃。歷代政府對保護黃陵古柏都很重視,宋、元、明、清都有保護黃陵的指示或通令。據黃陵縣志記載,橋山柏林約4平方公里,共63000餘株。西漢時就有祭拜黃帝陵的先例,漢武帝北征匈奴就曾在這里駐軍,修築了黃帝陵上的「漢武仙台」,留下了「掛甲柏」的傳說,並在這里祭拜黃帝,這可能是橋山黃帝陵被公認為正宗黃帝陵之始。但漢朝並沒有建立統一的祭祀黃帝的制度,祭祀的地點因此也一直沒有明確統一。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起,關於黃帝陵的祭祖有一個劃時代的轉變,朱元璋派遣中書省管勾代表他到橋山黃帝陵致祭,確定橋山黃帝陵的正宗地位。洪武二十九年,朱元璋又指令秦王遣專官到橋山致祭。此後,永樂、宣德、景泰、天順、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天啟年間,明王朝均派遣專官致祭者14次,陝西黃陵縣橋山黃帝陵的正宗地位得到了朝廷和百姓的認可。橋山黃帝陵陵墓封土高3,6米,周長48米,環冢砌以青磚花牆,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橋山龍馭」,意為黃帝「馭龍升天」之處。在前為一祭亭,歇山頂,飛檐起翹,氣宇軒昂。 亭內立有郭沫若手書「黃帝陵」碑石。民國時蔣介石也曾手書「黃帝陵」刻在石碑上立於衣冠冢之前。陵園區周圍設置紅牆圍護,東南側面為欞星門,兩側有仿製的漢代石闕。陵園區內地鋪著磚。顯得古樸典雅。黃帝廟前區氣勢恢宏,面積約10000平方米的入口廣場的地面。選用5000塊大型河卵石鋪砌,象徵中華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史料證據。《國語�6�1晉語》載:「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這是我們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記載炎帝、黃帝誕生地的史料。姬水現在在陝西省武功縣境內。2、河南靈寶荊山黃帝陵
靈寶黃帝陵位於河南靈寶市區西20公里陽平鎮的荊山上。據《史記.封祥書》記載,古時這里荊山一帶災情嚴重,軒轅黃帝來到荊山查看。為百姓治病,黃帝采首山之洞,汲湖中之水,鑄鼎於山下。後人到此祭祀拜祖,絡繹不絕。現已修復了象徵天神、地神和祖宗的三尊大銅鼎。「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髯垂胡。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墜,墜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鬍髯號,故後因名其地曰鼎湖『其弓曰烏號』 。」人們把黃帝的靴子埋在鑄鼎塬上,形成了黃帝陵。後來,人們便在此地建立黃帝衣冠冢,並建廟祭祀。陵的西端有一高6米,周長42.5主的土堆,傳說就是黃帝陵冢。陵西南有一龍須溝,傳說是龍須墜落之地,此間生長一種龍須草,說是龍須所變,周圍皆無。 黃帝陵的建築,歷史上多次毀於兵火,但屢毀屢建。現在已修復的主要遺跡有獻殿、始祖殿、長廊、墓冢、山門、祀功柱、闕樓、驅龍閣等景點,並鑄造了象徵天神、地神、祖宗的天、地、人大樽大型鈾鼎。在河南靈寶鑄鼎原,存在一系列與黃帝有關的地名:鑄鼎原、鼎湖、荊山、蚩尤山、誇父山、桑園……」不僅老人們會指著這些地點,將黃帝一生的故事世代相傳,古文獻中也有很多記載,如《水經》河水注有:
2、河北琢鹿黃帝陵
黃帝廟遺址。黃帝廟遺址,在涿鹿橋山主峰正南、小礬山村東北約3里的黃土坡地上,面積約100餘畝。黃帝廟大殿基址近於方形,東西長17米,南北寬14.5米,高8米。大殿基址正南不遠處,有一高台建築物基址,基址東西各約50米分布著兩大片對稱的文物散布地面,地面所見物有表面磨光、胎壁3毫米左右的黑衣暗紋陶片、灰陶片,紅陶極少見到,其陶片都為輪制,其胎壁都很薄,燒制溫度較高。可辨器物有鼎足、鬲足、豆足,其飾紋有弦紋、繩紋、附加堆紋等。在廟址北存有方石鑿成的半塊石臼,這半塊石臼很大,三個人合力才可移動;在黃帝廟址東南的溝壁上,塌露出一眼古井,井筒1米見方,鑲嵌柏木板,井深約40米左右。不明建物岩石基址。在涿鹿橋山主峰向南延伸處約100米,有不明建物岩石基址一個:長、寬各1.5米見方,高1.5米的岩石基座,系由山岩鑿成,下部與山樑岩石連為一體,不知此是否為《山海經�6�1大荒西經》所記之「軒轅之台」?因在遠處仰首望此,酷似一方石桌安放於山巔,故當地民眾呼作「石桌」,言為黃帝與仙人對弈之處。唐人李白《北風行》詩:「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台」,元人鮮於樞《橋山》詩中「仙弈未終人世換」句,都是指此而言。拱型石橋及石室。涿鹿橋山東峰南側,正與主峰不明建築物基址對正處,為天然生成的拱型石橋,站在此山下仰首上望,透過石橋孔洞,可視藍天、白雲,鮮於樞《橋山》詩中一開頭一句的「旁通日月上星辰」,即描繪此景。石橋東北側山崖上有人工開鑿石室一個,人可攀岩而入其中。石室坐可容十餘人,睡可容三、五人,洞口很小,用一捆柴即可堵死。「墓冢」樣山體。在涿鹿橋山主峰以南的東、西山谷中,各有天然形成的「墓冢」樣獨立山丘為四周群峰環繞。東面山谷中的一個,於深谷中兀突聳起,岩石壁立,上生山花、山樹、綠草,十分壯麗。峰頂略呈凹形,在其凹陷之處踏之,山體發出沉悶的「空空」聲,此山北面岩石中下部,岩石斷開一個門洞之形,覆以土及山石,柴草生長茂密;由於此山谷中的小山之北,又有一道從東峰延伸下來的山樑交叉到主峰東側,山谷中南流山水先被導之西流,爾後折轉回到此山後面緊貼似為人工開鑿而又覆土處之下流過,故後面山體被人工鑿斷,出現一處明顯的改水豁口。豁口呈「▽」形,上寬約十米,深約十餘米。古代帝王常有鑿山為墓之例,我們疑此墓冢樣有多種異兆體現之山,或即黃帝長眠之處。鑿於山頂上的石臼。主峰東北山頂,發現有鑿於山頂岩石上的石臼一個,這種與整個山體連為一體的石臼當然沒有任何人能移動它。這證明鑿石臼的古人,有世世代代永住此山的觀念。積石冢群。在鑿有石臼山頂的北坡。有布滿山坡的積石冢群,總數約三十多個,直徑約1.5米左右,高約0.5米。積石冢群北的山下,即是《魏土地記》所說的橋山下溫泉及溫泉上雕檐華宇祭堂,以及《魏書�6�1帝紀》中所說的「溫泉宮」遺址所在處。涿鹿橋山北麓古道遺跡。北麓現在只有一條小礬山通向溫泉屯村的羊腸小道,沒有人知道在山柴草叢之中隱藏著一條官道遺跡。此道路斷續保存的完整處,都是1.5米寬,過山坡修平而砌石鋪出路面,坡度較緩;遇山崖則鑿石通路,道路保存相對更好。在一處無人居住、沒有耕地的荒山中,古代曾有這樣寬闊的道路修築實屬罕見。疑此正是從古代的「溫泉宮」上橋山的道路。皇帝廟。按照涿鹿橋山黃帝廟址以石斧奠基,漢魏、遼金多次重修及龍山、西周、戰國文物的發現,以及參照「溫泉宮」遺址發現文物情況而定,涿鹿橋山黃帝廟之建,當在仰韶文化末、龍山文化早期之間,商、周、漢、北魏、遼、金多次葺修,這與今所見到的古籍地名記載、祭祀記載,都是一致的,它比中部縣「橋山黃帝陵」要早將近四千年的歷史。
4、甘肅正寧「橋山」:
四.甘肅正寧
隴東學院張耀民先生經過15年潛心研究,認為不僅《史記》對黃帝陵位於何處有明確記載,而且正寧縣五頃塬鄉的「黃帝冢」今天依然存在。於是,他著書論證:真正的黃帝陵不在陝西黃陵縣,而是在甘肅正寧縣五頃塬鄉。何謂軒轅?郭沫若先生在研究了《獻侯鼎》等銘文後說:「天黿二字,銘文多見,舊譯為子孫,余謂當是天黿,即軒轅也。」因此,他認為,「天黿就是軒轅」。天黿是軒轅的氏族名稱、氏族的徽號、氏族的圖騰。黿,是水族動物,黃帝以天黿作圖騰,說明他的圖騰就是水族動物。張耀民先生認為,「環江翼龍」的發現,為天黿圖騰提供了有力的證據。1978年5月上旬,在今甘肅慶陽地區的慶陽縣三十里鋪,群眾在採石時,在炸開的石板層中發現了翼龍的化石。此翼龍系水族動物,頸長、尾短,沒有背椎,頭骨低長、牙齒多而較纖細。身無羽毛,體面光滑,但卻有兩個大「翅膀」,兩翼展開長達兩米,但不能作遠距離飛行,只能在水邊、疏林中滑翔,以啄撈小魚為生。張耀民將「環江翼龍」化石與《獻侯鼎》等天黿銘對照,相互參證,發現兩者不僅形似,且印證揭示了惟獨軒轅黃帝死後乘龍升天的奧妙——天黿不僅是龍,而且能飛翔。天黿就是翼龍,也就是軒轅。翼龍化石的發現,為軒轅氏族部落的存在,提供了實物圖騰的證據
《史記》雲:「黃帝崩,葬橋山」。《史記集解》引皇覽曰:「黃帝冢在上郡橋山」。《史記索隱》引《漢書.地理志》雲:「橋山在上郡陽周縣,山有黃帝冢也」。《史記正義》引《括地誌》雲:「黃帝陵在寧州羅川縣東八十里子午山」。張耀民在查閱歷史史料中發現,這些記載其所指均為一地,即後世所謂的寧州橋山,也即今慶陽地區正寧縣五頃塬鄉。 那麼,黃帝陵的所在地為什麼會出現種種說法?又緣何移位至陝西黃陵縣呢?張耀民認為,原因之一是一些史學家對地理變遷不清。查《二十五史》,在宋代之前,對黃帝冢所在地的記載,均是「寧州羅川縣東八十里子午山」,從《金史》開始,將橋山由原陽周縣(即今慶陽地區正寧縣)移入中部縣(今陝西黃陵縣)。明洪武三年,明太祖將中部縣的「橋陵」一地,誤認為是軒轅黃帝「橋陵」之後,《明史》則將橋山、黃帝冢一並記入中部縣城北。如此看來,宋代以前的記載說黃帝冢在寧州橋山,均無異議。只是在明清時期,特別是明代,將橋山、陽周縣、黃帝冢「搬來移去」,弄得真假難分,是非難辯,不能不說是個歷史性的鬧劇。隴東學院政法系講師陳亞峰從小在五頃塬長大,對於黃帝冢非常認識。他告訴記者,黃帝冢的土層不是自然的土層,土層是夯築而成的,並且層數清楚。他還說,這搭的許多地名有「龍頭目」、「龍嘴子」的叫法,它們的名稱都跟軒轅黃帝有關,本地人把黃帝冢叫「疙瘩墳」、「神仙墳」等等。現存於正寧縣文化宮的「大宋寧州承天不雅之碑」的碑文中也提到了「軒丘」,即黃帝冢。總歸一句話,「黃帝陵在寧州羅川縣東八十里子午山」的記載,終由其原冢遺址給我們作出了無可頂抗的論斷。「黃帝冢」遺跡在正寧縣。原《正寧縣志》雲:黃帝陵在縣東南湫頭鎮東北西頭村之橋山,當谷一峰聳起,草木蔥蔚,上有荒冢,旁立一碑,鐫字曰:「黃帝葬衣冠處」。此黃帝冢,恰是漢武帝所祭的黃帝冢。黃帝冢今天傲然高高聳立在正寧縣五頃塬鄉的黃土塬上,雖經幾千年的水土流掉,但仍很壯不雅。除冢東面塌入谷地外,原冢基本保存完好。冢高10-60米,西半部現修程度層式梯田18階,每階高1-3米,階面寬1-2米不等於,上邊栽植可成果的核桃子樹近千棵。冢頂部原來呈長方「覆斗」形,此刻為卵形,南北長約70米,工具寬約30米,平面或物體表面的大1500-1800平方米。
黃帝陵究竟那個正宗,現在沒有歷史證據證明,很難說,專家們的考證也都是推測,並無實據,我們還是按照漢武帝以來的習慣,把陝西省黃陵縣橋山之上的黃帝陵當做黃帝的正宗陵寢吧!

E. 中國有多少皇帝陵

按照道理說有多少皇帝就有多少皇帝陵,目前只從秦始皇開始算起,秦朝2位,漢朝31位,三國11位,晉朝16位,五代十六國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代十國55位,宋朝18位,金遼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還有南明、北元,其它諸如李自成、張獻忠,以及太平天國洪秀全父子、甚至稱洪憲帝僅兩個月的袁世凱,加起來一共408位,也就是說應該有408個皇帝陵,但是很多皇帝都是沒有得到善終,無法安葬,很多皇帝的陵墓被後代王朝搗毀,所以現在能夠保存的皇帝陵墓和未發掘的皇帝陵墓都是未知數~

F. 中國目前已經發掘的帝陵有哪些

1、黃帝陵

是中華民族始祖黃帝軒轅氏的陵寢,是《史記》唯一記載黃帝陵 ,為中國歷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黃帝的場所。相傳黃帝御升天,故此陵墓為衣冠冢。位於陝西省延安市黃陵縣城北橋山,號稱「天下第一陵」。

山體渾厚,氣勢雄偉,山下有沮水環繞。山上有八萬多棵千年古柏,四季常青,鬱郁蔥蔥。陵墓封土高3.6米,周長48米,環冢砌以青磚花牆,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橋山龍馭」,意為黃帝「馭龍升天」之處。在前為一祭亭,歇山頂,飛檐起翹,氣宇軒昂。

2、長陵

1970年—1976年,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對長陵進行了全面的勘查,發現了大量的實物遺存。長陵由黃土夯築而成,覆斗形,至今仍高達33米。根據測量,墓冢的底部東西寬153米,南北長135米;墓冢頂部東西寬55米,南北長35米,與史籍記載相近。

3、清孝凌

孝陵在清代皇家陵寢中比較特殊,其中所埋葬的清世祖及其兩位皇後全部採用的是火葬,所以在地宮中僅留有三個骨灰壇,而且清世祖生前明確表示不要厚葬,加之地宮的防禦嚴密,這使得清孝陵成為在民國時期清東陵唯一一個保存完好的皇陵。

該陵始建於十七世紀六十年代,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歷時三百三十多年,在自然力及人力的破壞下已經相當殘破,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批准,於1991年至1993年進行了全面的維修,從而又以健康的風姿展現在世人面前。

4、泰陵

清西陵里雍正的泰陵最為引人注目,不在於它在清西陵是首陵,規模最大。而是在於雍正究竟是不是金頭入葬,究竟是不是被刺殺而死。在1975年清理了清東陵乾隆地宮以後,學術界不斷鼓吹要求發掘泰陵,而且泰陵寶城琉璃影壁舊有盜洞一個,泰陵地宮一直被認為早就被盜。

1980年,國家文物局批准對泰陵地宮進行清理發掘。1980年4月8日,正式發掘泰陵地宮,河北省,保定市和易縣文物局的頭頭們親臨現場指揮。大批媒體雲集泰陵。上午9點,發掘開始,在沿著盜洞口下挖了兩米以後,發現下面是原封土,盜洞只挖了兩米,泰陵沒有被盜過。

5、漢魯王墓

漢魯王墓共有漢墓八座,均依山開鑿,墓門皆向南,東西並列,墓室結構大同小異,有墓道、東西耳室。墓門直通前室,裡面有模型車,前室外兩側有小甬道通向兩耳室,東耳室存穀物,西耳室放肉食,前室兩側各有小南道通向南北相對兩側室,四室結構相同。

墓內由前至後有完整的排水系統。四墓共葬車12輛,馬50匹,車馬飾器368件。漢魯王墓依山開鑿,工程浩大,在中國北方地區較為罕見,對漢代王陵制度及魯地的歷史和文化的研究極具意義。

G. 中國有多少坐皇帝陵墓

很多啊

H. 中國一共有幾個黃帝陵

中國只有一個皇帝陵,位於陝西省黃陵縣城北橋山。是中華民族始祖黃帝軒轅氏的陵墓,相傳黃帝得道升天, 故此陵墓為衣冠冢。

I. 陝西共有皇帝陵多少座

黃帝陵:黃陵縣城北的橋山頂。
炎帝陵:寶雞市南七公里處渭濱區神農鄉常羊山。
周朝:
1.周文王陵:咸陽周陵鄉周陵中學內。
2.周武王陵:咸陽周陵鄉周陵中學內。
3.周成王陵:咸陽市周陵鎮陵照村南。
4.周康王陵:咸陽市周陵鎮陵東。
5.周穆王陵:西安市長安區。
6.周共王陵:咸陽市畢塬上。
7.周幽王陵:西安市臨潼區代王鎮宋家村
隋朝:
1.隋文帝泰陵:西安市楊陵區五泉鄉雙廟坡村。
2.隋恭帝陵:咸陽市乾縣陽洪鄉乳台村南500米處。
秦朝:
1.秦始皇陵:西安市臨潼縣城以東的驪山腳下。
2.秦二世陵:西安市雁塔區曲江鄉西曲江村南半坡上。
漢十一陵:
1.文帝霸陵:在西安市東郊的霸陵原。
2.宣帝杜陵:在西安市南郊的杜陵原。
3.武帝茂陵:興平市城東北南位鄉茂陵村。
4.昭帝平陵:咸陽市秦都區大王村至互助村之間。
5.成帝延陵:咸陽城北5公里處渭城區周陵鄉馬家窯村。
6.平帝康陵:咸陽城北7.5公里處渭城區周陵鄉大寨村
7.元帝渭陵:咸陽市渭城區周陵鄉新莊村。
8.哀帝義陵:咸陽城北6.5公里處渭城區周陵鄉南賀村。
9.惠帝安陵:咸陽市韓家灣鄉白廟村。
10.高祖長陵:咸陽市窯店鄉北的咸陽原上。
11.景帝陽陵:咸陽市秦都區張家灣機場汽車專用公路西側。
唐十八陵:
1.高宗李治與女皇武則天乾陵:咸陽市乾縣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
2.僖宗李儇靖陵:咸陽市乾縣東北4.5公里的南陵村。
3.肅宗李亨建陵:咸陽市禮泉縣北12公里的石馬嶺。
4.太宗李世民昭陵:咸陽市禮泉縣東北2.5公里的九嵕山主峰上。
5.宣宗李忱貞陵:咸陽市涇陽縣西北30公里黃村北的仲山之上。
6.德宗李適崇陵:咸陽市城北45公里涇陽縣蔣路鄉的嵯峨山。
7.敬宗李湛庄陵:咸陽市三原縣東北十五公里陵前鄉柴家窯村東250米
8.武宗李炎端陵:咸陽市三原縣東北17公里徐木塬桃溝村北。
9.高祖李淵獻陵:咸陽市三原縣東北徐木鄉永合村。
10.懿宗李漼簡陵:渭南市‎富平縣西北三十公里長青鄉紫金山(又名虎頭山)。
11.代宗李豫元陵:渭南市富平縣西北15公里的莊裡鄉檀山。
12.文宗李昂章陵:渭南市富平縣西北15公里的天乳山(俗稱教桿嶺)。
13.中宗李顯定陵:渭南市富平縣北十二公里的宮里鎮三鳳村北的鳳凰山。
14.順宗李誦豐陵:渭南市富平縣東北20公里的虎頭山上。
15.睿宗李旦橋陵:渭南市蒲城縣西北約十五公里處的豐山(唐時稱為橋山,又稱「蘇愚山」)西南。
16.憲宗李純景陵:渭南市蒲城縣東北15公里的三合鄉金熾山。
17.穆宗李恆光陵:渭南市蒲城縣城北十五公里的堯山西嶺。
18.玄宗李隆基泰陵:渭南市蒲城縣東北十五公里處五龍山余脈金粟山南。

J. 中國境內,所有對遊客開放的皇陵。

我想了想,除了你說的那些秦、唐、明、清皇陵,還有以下幾個也比較著名的,大都是可以參觀的,後面的介紹是我根據網上的內容總結的

陝西省境內的西漢帝陵群——
有漢武帝劉徹的茂陵、漢昭帝劉弗陵平陵、漢成帝劉驁延陵、漢平帝劉衎康陵、漢元帝劉奭渭陵、漢哀帝劉欣義陵、漢惠帝劉盈安陵、漢高帝劉邦長陵、漢景帝劉啟陽陵、漢文帝劉恆霸陵和漢宣帝劉詢杜陵等西漢11個皇帝的陵墓,分布在西安市郊和咸陽市北塬(亦稱五陵塬)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有茂陵博物館、漢陽陵考古陳列館等

河南省境內的洛陽偃師東漢帝陵與洛陽邙山墓群——
東漢王朝建造了12座帝陵,其中11座分布在洛陽附近。文獻記載,漢魏洛陽故城的西北邙山地區有5座陵,故城的東南洛南地區有6座陵。洛南的6座陵分別為明帝顯節陵、章帝敬陵、和帝慎陵、殤帝康陵、質帝靜陵和桓帝宣陵。洛陽邙山地區為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四代帝陵及其陪葬墓群,其中東漢5座陵,分別為:光武帝原陵、安帝恭陵、順帝憲陵、沖帝懷陵、靈帝文陵;曹魏1陵:文帝首陽陵;西晉5陵: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文帝崇陽陵、武帝峻陽陵、惠帝太陽陵;北魏4陵:孝文帝長陵、宣武帝景陵、孝明帝定陵、孝庄帝靜陵。帝陵周圍還密布著王公貴族、皇親國戚的陪葬墓。邙山墓葬群曾遭到嚴重破壞,目前國家文物部門正在對邙山墓葬群進行大規模的考古調查與勘測,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開放有漢光武帝陵景區、洛陽古墓博物館等

河南省境內的北宋皇陵——
位於河南省鞏義市(舊鞏縣)西南部,北宋9個皇帝,除徽、欽二帝被金所虜囚死漠北外,7個皇帝以及被追尊為宣祖的趙弘殷(趙匡胤之父)均葬於此,統稱"鞏縣八陵"。宋陵主要分布在4個區域,西村區:趙匡胤之父宣祖趙宏殷和其母杜氏合葬墓永安陵、太祖趙匡胤永昌陵和太宗趙光義永熙陵;蔡庄陵區:真宗趙恆永定陵,另有高懷德、蔡京、寇準、包拯墓;孝義陵區有仁宗趙禎永昭陵、英宗趙曙永厚陵;八陵陵區:神宗趙頊永裕陵、哲宗趙熙永泰陵。鞏縣八陵歷史上曾遭到多次嚴重破壞,地面建築全部被毀,僅存石雕。今天的宋陵已成為北宋王朝惟一可追尋的紀念地,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寧夏回族自治區的西夏王陵——在銀川市西約30公里的賀蘭山東麓,是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寢,在方圓53平方公里的陵區內,分布著九座帝陵,253 座陪葬墓,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地面遺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園之一。 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被世人譽為「神秘的奇跡」、「東方金字塔」。

陝西省隋文帝泰陵——大約在今天的陝西省扶風縣城附近。它南面靠近一個小村鎮,東面就是楊陵火車站。所以如果你想實地探訪一下泰陵是比較便利的。陵墓頂部是平坦的長方形,而陵冢的底部和四周已經被挖去了很多,想來是歷代盜墓者所為。陵園的建築早已經毀廢,現在地面的遺存物也已經難以找到了。按照史書的記載,這里應該建有高聳的闋樓。泰陵東南走,在不遠的陵角和陵東兩塊高地上,還有當年隋文帝廟的遺跡。今天俗稱"祭祀壇"。原祀廟的垣牆建築早已經毀掉,現在只能夠看到殘磚碎瓦了

江蘇省隋煬帝陵——在今天的江蘇省揚州市北雷塘村,清代時重修

南宋六陵——南宋九個皇帝中的六個都葬在紹興,後人稱為"攢宮"。南宋的陵園建築大體沿襲北宋,但是規模已經遠遠不如鞏縣宋陵,既沒有高崇的陵台,也沒有神道兩側製做精美的石雕,加上千百年來的破壞,現在陵區已經荒煙蔓草了。原有的諸陵只剩下幾個土墩頭和明代以後所立的碑石,刻有帝名和陵名。巍巍皇陵,如今只剩下一叢叢稀疏的古松樹,還昭示著昔日皇家的威嚴,象徵著南宋皇陵的存在。現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還有一些名氣不太大、不開放或者少數民族政權的就不再列舉了,主要就是這些吧,還有很多帝陵由於年代久遠、風剝雨蝕、戰亂頻繁及瘋狂盜掘等原因,已經被破壞殆盡,湮沒不見了,這真是歷史的遺憾,希望那些風雨中倖存下來的帝王陵能得到更好的保護,它們是中華乃至全人類文化的瑰寶

閱讀全文

與中國皇陵有多少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印度是哪個城市 瀏覽:113
印度為什麼停止購買戰斗機 瀏覽:278
如何辦理中國移動英國卡 瀏覽:234
英國斯諾克純手工桿多少錢 瀏覽:305
中國有多少個衛隊 瀏覽:154
英國征服印度了多少人 瀏覽:444
1元換印尼盾多少人民幣 瀏覽:181
伊朗人伊拉克什麼關系 瀏覽:184
越南為什麼打贏了戰爭 瀏覽:908
越南話不對怎麼說 瀏覽:60
加勒萬河谷沖突中國傷亡多少人 瀏覽:321
伊朗的遜尼派有多少人 瀏覽:567
中國和俄羅斯什麼時候通公交車 瀏覽:784
英國能提供多少呼吸機 瀏覽:350
中國五菱宏光多少錢一輛 瀏覽:862
英國老式錢幣長什麼樣 瀏覽:83
伊朗球員為什麼很壯 瀏覽:938
小印尼虎喂什麼最合適 瀏覽:255
中國多少人叫梁拓 瀏覽:782
伊朗的主要民族是什麼 瀏覽: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