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中國現在有多少叫陳正舉

中國現在有多少叫陳正舉

發布時間:2022-06-25 07:51:56

㈠ 現在全國 陳姓人口有多少

位粉絲
現在全國 陳姓人口有多少?
我來答有獎勵
衡陽鐵路局
LV.4 2011-01-02聊聊
陳,中華姓氏之一,現代百家大姓之一,居第五位:「李王張劉陳」,據統計,陳姓人丁占我國人口總數7%,約有7000餘萬人。
陳姓自古就是名門旺族,陳姓出自姚姓或媯姓,舜帝(姚姓)的後裔,屬於高貴的姓氏。明代陳確(1604-1677),明清之際思想家。浙江海寧人,初名道永,字非玄,後改名確,字乾初。陳確所寫的《六爻相術》對面相的精確考訂,有里程碑性質的貢獻。現代香港《圖解面術》一書大量選取陳確所寫的《六爻相術》一書。陳確所寫的《六爻相術》一書的內容。正確考訂了靈樞經里講,的五種基本面向木、火、土、金、水。
陳姓出自姚姓或媯姓,舜帝的後裔。舜,也稱虞舜,黃帝八世孫,生於姚地,所以姓姚。 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周武王滅商朝紂王以後,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三十四世後人媯滿,武王為籠絡天下。特封媯滿為諸侯,並把大女兒太姬嫁給他,封國於—陳(今河南省淮陽縣),謚號稱為胡公。在這個地方,建立了「陳國」。舜帝的後裔滿的子孫有以國為姓的,即成為陳姓的由來。以國為姓,使用陳姓的始祖是胡公滿,陳姓使用主要從周朝初年的陳胡公滿開始,陳胡公滿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姚姓的後代。舜在被選為堯的接班人前,堯為了考察他,讓舜搬到媯水旁居住,所以舜的部分後代便以所居住的這條河為姓,為媯氏。 部分改姓的本姓是姚的族人後來有改回姚氏,部分沒有改回來,便發展出其他姓,比如陳姓——《唐書·宰相世系》部分又改回本姓姚的:舜後代胡公媯滿封於陳,至陳敬仲(陳完)仕齊,又改為田氏。王莽封本姓為姚的姚氏族人田豐為代眭侯,後豐子田恢為避王莽之亂,過江徙居吳郡,又改為媯姓,其五代孫媯敷,又改回為姚氏。從姚姓發展到媯姓,再到胡公滿傳至10世孫媯完,陳國內亂,陳厲公的兒子媯完怕株連自己,出奔到齊國,以故國為氏,稱陳氏,陳完一支在齊國落了戶,把自己的姓氏也由陳改成了田,到十代孫田和時,廢齊康公而自立為齊太公,並受到周王朝和諸侯列國的承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田代齊姜」。 公元前221年,齊王田建時,齊國為秦所滅。齊王田建亡國後,子孫紛紛改姓避難,舜帝一系又經歷了一次大分化。田姓今在中華大姓中列第34位。齊王田建三子:升、桓、軫,升、桓改姓為王氏,其後代即漢代王莽一族,此為王姓的一大發源。軫奔楚為相,後遷入潁川(今河南長葛)。田軫復姓陳。自秦漢以來,由田姓復姓歸宗的潁川陳氏一支,在中國歷史上十分顯赫,繁衍極盛,播遷極廣。前文已經敘述,從姚姓族人衍生出媯姓,再媯姓改姓陳姓、胡姓,部分陳姓再改為田姓,部分田姓族人改為媯姓,其五代孫媯敷,又改回為本族人最早的本姓姚姓,部分田姓族人改為王姓。其它從從姚姓族人衍生出的姓氏沒有改回族人最早的本姓姚姓的,便繼續發展出其他姓。陳姓發展歷程:自幕至於瞽瞍無違命,舜重之以明德。自虞幕至虞舜,有近1500多年的歷史,《韓非子》說:虞夏二千餘歲。《國語》記載幕能帥顓頊者也,有虞氏報焉;杼能帥禹者也,夏後氏報焉;上甲微能帥契者也,商人報焉;高圉大王能帥稷者也,周人報焉。虞夏商周四代是奴隸社會的頂峰的代表,華夏正統。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彰明德。因舜帝生於姚虛而姓姚,其子商均生於媯汭而姓媯,《堯典》記,舜「厘降二女於媯汭,嬪於虞。」夏代虞後,虞族子孫亦姓虞,姓媯,姓姚,姓王,姓吳......在夏代,有虞氏的首領虞思曾幫助禹的後代少康復國......;在商代,《世本》宋忠注:「虞思之後,箕伯直柄中衰,殷湯封遂於陳,以為舜後是也。」;在周代,《史記》、《左傳》記載:《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之產曰:昔虞閼父為周陶正,以服侍我先王,我先王賴其利器用,與其神明之後,以備三恪,庸以元女太姬配胡公而封諸侯。」《史記》詳細見陳杞世家;自陳胡公以後其子孫姓陳,姓胡,姓袁......;陳完,陳厲公之子,陳氏重要支系,詳見田敬仲完世家,陳完的子孫代姜齊稱孤道寡,陳完的子孫姓陳,姓孫,姓王,姓田,姓陸......詳細見右表(點擊放大),虞舜帝部分後裔簡表,商族姓氏參考宋微子世家,在此不再累述。另外根據唐書記載,漢族李姓出自陳國,始祖李利貞為陳國大夫,老子亦陳國人。孔子亦在陳國居住了三年。 補充:殷墟甲骨卜辭載商人高祖夔,據王國維考定,「夔」為「帝嚳」之名,因形訛而成「夋」。因此由夔神而分化成嚳、夋二神,同見於《山海經》神話中,唯「夋」寫作「帝俊」,為全書中最主要最顯赫的一個上帝神。「帝嚳」只偶爾提到兩三次,而另外分化出「帝舜」一神。自晉郭璞至近代學者多認為「舜」自「夋」音變而出。是「嚳」與「俊」、「舜」原由同一神「夔」分化出來已可論定。可參閱《山海經》郭璞《注》、郝懿行《箋疏》、畢沅《新校正》、王國維《殷先公先考》、郭沫若《古代社會研究》、《卜辭通纂》、袁珂《山海經校注》,這也同時證明了虞族和商族的血緣關系

㈡ 中國歷史上姓陳的皇帝一共有幾位

中國歷史上的姓陳的皇帝有:

陳瞻,聖明元年(高句麗文咨王十六年,梁天監五年,魏正始三年,高昌承平五年,柔然太安十五年,506年)在位。

武帝陳霸先,陳永定元年(高句麗陽原王十三年,梁大定三年,周孝閔帝元年,齊天保八年,高昌建昌三年,557年)至陳永定三年(高句麗平原王元年,梁大定五年,梁天啟二年,周明帝三年,齊天保十年,高昌建昌五年,559年)在位;
文帝陳蒨,陳永定三年(高句麗平原王元年,梁大定五年,梁天啟二年,周明帝三年,齊天保十年,高昌建昌五年,559年)至陳天康元年(高句麗平原王八年,梁天保五年,周天和元年,齊天統二年,高昌延昌六年,566年)在位;
臨海王陳伯宗,陳天康元年(高句麗平原王八年,梁天保五年,周天和元年,齊天統二年,高昌延昌六年,566年)至陳光大二年(高句麗平原王十年,梁天保七年,周天和三年,齊天統四年,高昌延昌八年,568年)在位;
宣帝陳頊,陳太建元年(高句麗平原王十一年,梁天保八年,周天和四年,齊天統五年,高昌延昌九年,569年)至陳太建十四年(高句麗平原王二十四年,梁天保二十一年,隋開皇二年,高昌延昌二十二年,582年)在位;
後主陳叔寶,陳太建十四年(高句麗平原王二十四年,梁天保二十一年,隋開皇二年,高昌延昌二十二年,582年)至陳禎明三年(高句麗平原王三十一年,隋開皇九年,高昌延昌二十九年,589年)在位。

文佳帝陳碩貞(陳碩真),癸丑年(高句麗寶藏王十二年,唐永徽四年,蒙高祖五年,653年)在位。

陳大舉(陳吊眼,陳釣眼),昌泰元年(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在位。

陳空崖,羅平正治元年(元大德元年,1297年)在位。

煬帝陳友諒,漢大義元年(元至正二十年,宋龍鳳六年,1360年)至漢大定二年(元至正二十三年,宋龍鳳九年,夏天統二年,1363年)在位;
順帝陳理,漢德壽元年(元至正二十三年,宋龍鳳九年,夏天統二年,1363年)至漢德壽二年(元至正二十四年,宋龍鳳十年,夏天統三年,1364年)在位。

陳鑒胡,太平泰定元年(明正統十三年,1448年)至太平泰定二年(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在位。

陳周全,天運元年(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在位。

平潯王陳開,成洪德元年(清咸豐五年,太平天囯五年,1855年)至成洪德七年(清咸豐十一年,太平天囯十一年,1861年)在位。

㈢ 歷史上姓陳的名人有哪些

歷史上姓陳的名人有:陳完、陳勝、陳平、陳湯、陳寔、陳琳、陳登、陳宮、陳群、陳震、陳壽等等。

1.陳勝

陳勝(?—前208),字涉,秦末陽城( 今河南省登封市東南,一說今河南省商水縣西南)人,秦朝末年農民起義的領袖之一。他與吳廣一同在大澤鄉(今安徽宿州西南)率眾起兵,成為反秦義軍的先驅;不久後在陳郡稱王,建立張楚政權。後被秦將章邯所敗,遭車夫刺殺而死,陳勝死後被輾轉埋葬在芒碭山。劉邦稱帝後,追封陳勝為「隱王」。

5.陳壽

陳壽(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人。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

陳壽少時好學,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曾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當時,宦官黃皓專權,大臣都曲意附從。陳壽因為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蜀降晉後,歷任著作郎、長廣太守、治書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職。晚年多次被貶,屢次受人非議。元康七年(297年)病逝,年六十五。

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結束了分裂局面後,陳壽歷經十年艱辛,完成了紀傳體史學巨著《三國志》。此書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前四史」。

參考資料網路-陳勝

網路-陳平

網路-陳湯

網路-陳宮

網路-陳壽

㈣ 中國在開國時封的的十大元帥!是誰上將、中將、少將!都有誰!求他們名字!

一、十大元帥

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

二、十大大將

粟裕、徐海東、黃克誠、陳賡、譚政、蕭勁光、張雲逸、羅瑞卿、王樹聲、許光達。

三、上將

張宗遜、宋任窮、趙爾陸、蕭克、王震、許世友、劉亞樓、鄧華、楊得志、王宏坤、李克農、李達、楊成武、李濤(瑤族)、蕭華、甘泗淇、賴傳珠、陳奇涵、宋時輪、蘇振華、陳錫聯;

陳士榘、王新亭、謝富治、李志民、黃永勝、朱良才、楊勇、傅鍾、周士第、陶峙岳、董其武、陳明仁、周純全、陳再道、彭紹輝、陳伯鈞、張愛萍、傅秋濤、韓先楚、唐亮、洪學智、葉飛;

周桓、李天佑、劉震、楊至成(侗族)、王平、鍾期光、郭天民、韋國清(壯族)、呂正操、賀炳炎、烏蘭夫(蒙古族)、閻紅彥、

四、中將

徐立清、肖向榮、張經武、張震、劉志堅、閻揆要、鍾赤兵、唐天際、譚希林、莫文驊、劉道生、陶勇、吳法憲、成鈞、程世才、李天煥、廖漢生、郭化若、唐延傑、張南生、杜義德、王必成;

王近山、萬毅、王諍、孫毅、朱明、王宗槐、蔡順禮、邱會作、張令彬、饒正錫、倪志亮、梁必業、李作鵬、趙啟民、方強、羅舜初、王秉璋、羅元發、聶鳳智、曹里懷、周赤萍、邱創成;

匡裕民、向仲華、譚家述、李壽軒、崔田民、歐陽毅、冼恆漢、王恩茂、張國華、蕭望東、丁秋生、賴毅、鄺任農、林維先、周貫五、劉先勝、劉培善、彭嘉慶、黃火星、劉興元、文年生;

詹才芳、梁興初、吳克華、畢占雲、陳正湘、彭明治、姚喆、杜平、甘渭漢、曾思玉、鄭維山、王尚榮、蘇靜、劉少文、劉西元、孔石泉、袁子欽、傅連暲、韓振紀、李耀、鄧逸凡、湯平;

余秋里、陳慶先、劉忠、孫繼先、張藩、徐斌洲、韋傑、滕海清、莊田、劉浩天、楊秀山、周希漢、頓星雲、周仁傑、康志強、方正平、饒守坤、王輝球、常乾坤、曾國華、朱輝照;

余立金、吳富善、黃志勇、胡奇才、周彪、彭林、劉昌毅、韓練成、張賢約、郭鵬、劉金軒、張達志、鍾漢華、秦基偉、孔從洲、范朝利、譚冠三、李成芳、陳康、張才千、張翼翔、覃健;

鮑先志、皮定鈞、周志堅、張祖諒、廖容標、劉飛、梁從學、錢鈞、張仁初、饒子健、陳仁麒、楊國夫、晏福生、吳瑞林、楊梅生、田維揚、歐陽文、張池明、劉轉連、孔慶德、譚甫仁;

何德全、徐深吉、韓偉、袁昇平、王道邦、王紫峰、趙鎔、蕭新槐、吳信泉、周玉成、曾澤生、溫玉成、曾紹山、陳先瑞、曠伏兆、李雪三、謝有法、張天雲、盧勝、黃新廷、吳先恩;

賽福鼎·艾則孜、阿沛·阿旺晉美、朵噶·彭錯饒傑。

五、少將

1360位,因數目太多無法全部列舉,可去「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將帥錄」查看,網址在本頁最下方。

(4)中國現在有多少叫陳正舉擴展閱讀:

1955年9月23日,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決定:授予朱德等10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並由國家主席毛澤東發布了命令。

1955年9月27日下午5時,金秋時節的北京,共和國元帥授銜典禮在中南海懷人堂隆重舉行,毛主席親自把元帥命令狀,分別授予朱德、彭德懷、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等七位功勛卓著的開國元勛。

此時,林彪和劉伯承因病在青島療養,葉劍英則受命擔任遼東半島抗登陸演習總導演,正在大連進行准備工作,未能到場。同日,國務院也隆重舉行授銜典禮,由周恩來分別將大將、上將、中將和少將軍銜的命令狀,授予粟裕等在京將官。

次日,國防部舉行授予校官軍銜的典禮,由彭德懷授予在京部分校官軍銜。之後,賀龍、聶榮臻、葉劍英等元帥及其他高級將領,分別代表國務院和國防部,在解放軍各軍兵種和各大軍區相繼舉行的授銜典禮上,授予這些單位的各級指揮員將、校、尉官軍銜。同時,各部隊舉行士兵授銜典禮。

此次授銜,全軍共有60餘萬名幹部獲得了准尉以上軍銜。其中:元帥10名;大將10名;上將55名,1956年和1958年又各補授1名;中將175名,1956年和1958年又各補授1名;

少將802名,1956年和1958年各授4名,1961年至1964年由大校晉升少將533名。到1965年取消軍銜制時,全軍共有將官以上軍銜人員1614名。

從元帥到將軍,從將軍到士兵,被授予軍銜,佩戴勛章,光榮與夢想,燦爛與輝煌,在這一瞬間綻放。

同日,中央軍委專門發出電報文稿,並通過國務院舉行的將官授銜典禮大會,公布授予粟裕等1038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軍官以將官軍銜的命令。其中包括大將10名、上將55名,中將175名,少將798名。

到1955年年終,全軍共有644,686名幹部,首次分別獲得了從准尉至元帥跨度達20級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銜稱號。其中准尉11.3萬余名,尉級軍官49.8萬余名,校級軍官3.2萬余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將帥

閱讀全文

與中國現在有多少叫陳正舉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印度是哪個城市 瀏覽:113
印度為什麼停止購買戰斗機 瀏覽:280
如何辦理中國移動英國卡 瀏覽:236
英國斯諾克純手工桿多少錢 瀏覽:307
中國有多少個衛隊 瀏覽:156
英國征服印度了多少人 瀏覽:446
1元換印尼盾多少人民幣 瀏覽:183
伊朗人伊拉克什麼關系 瀏覽:186
越南為什麼打贏了戰爭 瀏覽:908
越南話不對怎麼說 瀏覽:60
加勒萬河谷沖突中國傷亡多少人 瀏覽:321
伊朗的遜尼派有多少人 瀏覽:567
中國和俄羅斯什麼時候通公交車 瀏覽:784
英國能提供多少呼吸機 瀏覽:350
中國五菱宏光多少錢一輛 瀏覽:862
英國老式錢幣長什麼樣 瀏覽:83
伊朗球員為什麼很壯 瀏覽:938
小印尼虎喂什麼最合適 瀏覽:255
中國多少人叫梁拓 瀏覽:782
伊朗的主要民族是什麼 瀏覽: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