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成都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地址在哪裡
您好題主,個人來說下,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天府大道中段688號大源國際中心A3棟(天府三街國際人才城),中國成都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高新園區是全國第7個獲批籌建的國家級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按照「一園三區」規劃,分別為高新園區、經開園區和成都人才園區。其中,中國成都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高新園區位於成都高新區經濟活力區國際人才城,產業園通過專業化服務和市場化運作,創新搭建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新體系,如果以上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請給予採納哈,謝謝樓主,笑臉嘿嘿。
B. 中國目前有幾家國家級建築產業園(建築勞務產業園),分別是哪幾家
住建部《「十三五」裝配式建築行動方案》要求到2020年,全國要培育200個以上裝配式建築產業基地,而已建成或處於規劃階段的有雲南安寧裝配式建築產業園、甘肅天水裝配式建築產業園、湖北荊州裝配式建築產業園、內蒙古林格爾縣裝配式建築產業園、海南海口裝配式建築產業園、廣西柳州裝配式建築產業園、河北望都縣裝配式建築產業園、河南新鄭裝配式建築產業園、山西建築產業現代化園、山東淄博裝配式建築產業園、廣東東莞裝配式建築產業園、陝西銅川裝配式建築產業園、河南華中寶鋼裝配式建築產業園、廣西橫縣裝配式建築產業園、四川廣安裝配式建築產業園、山東濟寧卓達模塊化建築產業園、山東德州德建裝配式建築產業園、長春亞泰建築工業化製品產業園。此外,如果你想要鏈更多產業園,經濟帶網是不錯的選擇,不妨從中了解
C. 想知道中國雲教育產業園在哪裡整個產業園的規劃如何
據重慶工業地產優聯園區招商網信息,中國雲教育產業園位於重慶巴南區魚洞輕軌3號線金竹站旁。
產業園以雲教育產業為核心,以雲數據中心產業為支撐,包括教育內容創作與數字出版、研發與創新、互動式雲教育運營、大數據應用、會展、集團培訓產業等,以金融雲、健康雲、外包雲等產業集群為衍生,從而構成整個雲教育產業園的良性生態系統。
D. 蛇口產業園是位於中國什麼方向
蛇口網谷產業園位於深圳南頭半島東南部,東臨深圳灣,西依珠江口,與香港新界的元朗和流浮山隔海相望,佔地面積10.85平方公里。該工業區是招商局全資開發的中國第個外向型經濟開發區,成立於一九七九年。
地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粵港澳大灣區及前海蛇口自貿區“三區疊加”的核心地帶。園區內配套設施完善,服務體系健全,產業聚集效應明顯。
E. 郎溪(中國)經都產業園在哪裡怎麼從浙江過去
郎溪(中國)經都產業園位於安徽省省級開發區——郎溪縣十字經濟開發區內,園區由郎溪縣政府、浙江海寧經編產業園管委會和鴻翔控股集團三方合作成立。其中郎溪縣政府作為當地政府負責行政管理及審批等工作;浙江海寧經編產業園作為產業的支撐方負責產業轉移、服務平台支撐以及產業鏈拓展等工作;鴻翔控股集團作為園區最主要投資方負責土地平整、園區規劃設計、技術研發、基礎設施建設及招商引資等各項工作。
◆ 杭州地區—長深高速—滬渝高速(郎溪出口)—214省道(往北行駛7公里)—郎溪(中國)經都產業園管委會
◆ 上海地區—滬渝高速(郎溪出口)—214省道(往北行駛7公里)—郎溪(中國)經都產業園管委會
◆ 吳江地區—滬渝高速(郎溪出口)—214省道(往北行駛7公里)—郎溪(中國)經都產業園管委會
◆ 嘉興地區—申嘉湖高速—長深高速—滬渝高速(郎溪出口)—214省道(往北行駛7公里)—郎溪(中國)經都產業園管委會
◆ 紹興地區—杭州灣環線高速公路—杭州繞城公路—長深高速—滬渝高速(郎溪出口)—214省道(往北行駛7公里)—郎溪(中國)經都產業園管委會
◆ 寧波地區—杭州灣環線高速公路—杭州繞城公路—長深高速—滬渝高速(郎溪出口)—214省道(往北行駛7公里)—郎溪(中國)經都產業園管委會
◆ 合肥地區—合肥繞城高速—蕪合高速—滬渝高速(郎溪出口)—214省道(往北行駛7公里)—郎溪(中國)經都產業園管委會
◆ 淮南地區—蚌合高速—合肥繞城高速—蕪合高速—滬渝高速(郎溪出口)—214省道(往北行駛7公里)—郎溪(中國)經都產業園管委會
F. 中國成都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位於哪裡
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區清江中路20號。中國成都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是由國家人社部批准掛牌的國家級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中國成都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成都人才園)於2019年1月正式開園。園區以「構建具有成都特色的人力資源協同體系,服務城市未來,服務區域發展」為戰略定位,聚焦人力資源服務全產業鏈提升,致力於充分發揮促進就業、集聚人才、優化人力資源服務配置、促進創新驅動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作用,提供產業發展一站式人力資源服務解決方案。
G. 我國高新技術產業聚集地區主要是
國家高新區歷經近30年的建設和積累已經步入「三次創業」階段,已經成為中國創新密集區域的典型代表和國家創新系統的核心中樞。在中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計劃-火炬計劃的推動下中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2018年最新公布的《中國開發區審核公告目錄》中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已達到156家。《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十三五」發展規劃》中提出到「十三五」末國家高新區數量將達到240家左右,意味著短期內將增加近百家國家高新區。到2020年,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將成為國家先發優勢的示範樣板,為全國區域創新發展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和經驗。一、全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簡況(一)全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分布不均衡,東部沿海分布密集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在全國30個省及自治區均有分布,在一些知識密集、技術密集的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區分布較為密集。江蘇省的國家級高新區數目最多,為17個,佔全國高新區的11%,廣東省16個佔全國高新區的8.3%,其次是山東省共11個,湖北省共10個,浙江、四川和遼寧省均有8家,上海和北京的國家高新區數目較少分別為2家、1家。五個自治區中除西藏自治區外均有分布,廣西壯族自治區最多有4家國家級高新區。圖1 全國30個省及自治區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分布(二)全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開發建設面積相差較大土地是園區開發建設及招商引資中重要的要素條件。整理全國156家國家高新區的土地面積,可以得到,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核准面積最大為23252.29公頃,位列國家級高新區面積之最,中關村科技園區包含8個分區其中海淀園面積最大為13306公頃。在公告的156家國家級高新區中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石河子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面積最小僅25.96公頃,僅佔中關村科技園區面積的0.11%。圖2 土地面積排名前十的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分布(三)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總體運行良好,各項經濟指標呈現增長趨勢近幾年我國國家高新區整體經濟規模持續擴大,各項經濟指標運行良好,武漢東湖、湖南長株潭、四川成都的主要經濟指標一直保持30%左右的增速。2016年國家高新區每年納入火炬統計(以下簡稱入統)的企業數達9.4萬家,同比增長9.9%。國家高新區入統企業實現營業收入、工業總產值分別達到28.1萬億元、20.1萬億元,同比增長8.9%、5.8%;企業獲得凈利潤、上繳稅額分別達到1.89萬億元、1.59萬億元,同比增長15.2%、9.7%。只有出口總額較2015年有所下降,其他主要經濟指標繼續保持平穩增長態勢。表1 2015-2016年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園主要經濟指標對比 單位:萬億元 % 數據來自:《國家高新區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17》 二、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園發展特點國家高新區承載「四位一體」的戰略使命,正在邁入全面創新示範和戰略引領的新階段,我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發展有以下幾個特點。(一)產業向三大領域集聚明顯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是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基礎的,現在高新技術產業主要包括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三大領域。《中國開發區審核公告目錄》(2018)公布的全國156家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主導產業主要分布在製造業、信息技術產業、生物技術、能源和材料。主導產業中製造業仍是龍頭佔比最大為29.67%,其次是高新技術行業中的信息技術產業佔比為24.91%。高新技術產業佔五大主導產業的61.5%,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產業類別向高新技術產業集聚明顯。圖3 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五大產業類別佔比 全國156家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中超過半數的園區將生物技術作為主導產業,43.59%的園區將信息技術作為主導產業,有34.62%的園區將新材料作為主導產業。雖然我國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產業的高新區分布較為密集,但是某些高新區的產業特色不夠鮮明沒有形成支柱產業,未來應發揮高新區知識密集、技術密集、開發環境的優勢,形成支柱產業。讓高新區在高新技術成果商品化、產業化以及引進外資、開發高新技術等方面發揮重要的示範帶動作用。表2 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園高新技術產業分布 單位:個 % 佔比:包含該產業類別內主要行業的園區佔全部園區的比例(二)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升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較弱,國家建立的高新技術產業區集聚高端研發創新資源,高新區內擁有眾多大學機構、科研院所、相關國家級研究機構等,由《國家高新區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17》中的數據整理可以得到2016年年底國家高新區內共有各類大學828所,研究院所2637家,博士後科研工作站1614家,為搭建園區創新平台提供知識載體和技術源頭。2016年國家高新區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超過1000家的省(市、自治區)有11家,這11家省(市、自治區)集聚了國家高新區83.5%的高新技術企業,這些高新技術企業在國家高新區的創新能力建設和創新成果產出方面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需要持續集聚高端研發創新資源,吸引和布局一批高水平創新資源和平台,加快在戰略必爭領域實施重大科技創新工程,取得重大顛覆性創新和群體性技術突破。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深化企業主導的產學研合作。鼓勵建設新型產業技術創新組織。加強知識產權創造、保護和運用。支持構建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發展格局,打造若干區域創新高地。(三)創新型人才不斷集聚高新區是技術的聚集地,需要大量高端人才共同協作。通過整理資料得到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人員全時當量基本保持穩定增長,從2011年的93.2萬人年,增長至2016年的132.8萬人年。2016年國家高新區本科及以上學歷人員佔比已經達到33.9%,部分國家高新區的從業人員受教育程度已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未來高新區依託各級人才計劃,著力引進一批從事國際前沿研究、帶動新興學科發展的傑出科學家、頂尖科技人才和創業團隊,推動跨區域創業者、技術移民、企業家等來國家高新區創新創業。大力支持以大學生等90後年輕創業者、大企業高管及連續創業者、科技人員創業者、留學歸國創業者為代表的創業「新四軍」發展壯大。加強創新人才、企業家、產業技能人才培育。創新人才激勵、評價、流動、服務等機制,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四)市場主體培育壯大國家級高新區不斷培育壯大市場主體支持創業企業發展,符合條件的科技企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已經成為科技創新的新動力。2017年全國164家「獨角獸」企業中80%以上誕生在國家高新區,以「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為代表的高成長力企業逐漸成為國家高新區創新發展新引擎。未來實施「瞪羚企業」培育計劃的過程中,加強對獨角獸企業的研究與跟蹤,出台專項政策,發現和培育瞪羚、獨角獸企業。國家將培育一批有市場競爭力的平台企業,鼓勵國家高新區龍頭企業平台化轉型,構建大企業創新創業生態圈。作者為:禮森(中國)產業園區智庫 助理研究員馬彤暉本文為禮森智庫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歡迎關注禮森智庫微信公眾號,禮森智庫專注於產業園區和開發區研究,為中國開發區發聲。
H. 我國首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在哪裡
c 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 中關村科技園區是1988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建立的中國第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作為市政府派出機構對園區實行統一領導和管理。 中關村科技園區覆蓋了北京市科技、智力、人才和信息資源最密集的區域,包括海淀園、豐台園、昌平園、電子城科技園和亦庄科技園。海淀園位於海淀區,其中建有1.8平方公里的上地信息產業基地和4平方公里的永豐中試基地;豐台園位於南郊的豐台區,昌平園位於北郊的昌平區,作為高科技產業基地,兩園面積各佔地5平方公里;亦庄科技園位於北京東南郊京津唐高速公路起點,面積7平方公里;電子城科技園位於首都東北郊酒仙橋,面積10.5平方公里,五個科技園共同構成了沿京城四環路布局的頗具特色和充滿活力的高科技產業帶。 中關村地區是我國科技智力資源最密集的地區,擁有一流的科技人才和科研成果,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對此寄予厚望。科技園區將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進一步改善中關村地區的投資環境和創業環境,力爭用10年左右的時間,把中關村地區建成:國家科技創新示範基地、科技成果轉化和科技產業的孵化基地、高素質創新人才的培育基地、推動科教興國戰略、實現兩個轉變的改革試驗區和世界一流的科技工業園區。 作為我國第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在過去的10年裡,中關村科技園區經濟發展始終保持30%以上的增長速度。2000年,實現技工貿總收入1679億元,全年完成增加值326億元,工業總產值(現價)1067.6億元,出口創匯20億美元,上繳稅費61.6億元,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60.1%、44.2%、63.7%、1.1倍和51.0%,對北京市工業增長貢獻率達50%以上,成為北京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源,涌現出了一大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企業。目前園區擁有新技術企業超過8000家,技工貿總收入超億元企業180家。一大批符合市場經濟運行機制要求的高新技術企業群體的形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中關村科技園區內的各類孵化器已成為科技成果轉化和高新技術企業成長的搖籃。目前,園區內擁有豐台科技創業中心(設有國際科技企業孵化器IBI)。海淀留學人員創業園、清華科技園等孵化器。 中關村科技園區十分重視發展國際經濟技術合作,積極參與國際經貿活動,充分利用國際各類資本發展高科技產業。到99年底,園區擁有三資企業1100多家,約占企業總量的17.7%;外商投資企業累計投資總額達32.6億美元。 國家為促進園區內的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給予了優惠政策:自開辦之日起,三年內免徵所得稅,第四至第六年減半徵收所得稅,第七年起按15%稅率徵收所得稅;企業出口產品的產值達到當年總產值40%以上的,減按10%稅率徵收所得稅等。 中關村科技園區願意同世界各國企業和機構在平等互利的原則下,開展多領域、多樣化的廣泛合作,共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