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黑龍江哈爾濱平房區是什麼級別
副廳級,准地級市級別
1、哈爾濱是國務院批準的副省級城市,市長、書記、人大主任、政協主席都是副省長級別。
2、所以哈爾濱下屬的委、辦、局、部和轄區都是副廳級別。因此黑龍江哈爾濱平房區是副廳級別編制。區長與佳木斯副市長、大慶市副市長 、黑龍江省教育廳副廳長、省工商局副局長級別相同 。
❷ 平房區為什麼叫平房區
平房區位於哈爾濱市南郊。秦以前為古肅慎族活動區域。西漢後期至兩晉,肅慎改挹婁屬扶余境地。南北朝,挹婁改稱勿吉,本地為勿吉人屬地。勿吉滅扶余後,形成安車骨部。公元1115年(遼天慶5年),完顏阿骨打於安出虎水(今阿什河)畔奠都建金。經平房南8公里,自東南向西北開有運糧河,使這里得以興盛。元代屬遼陽行省開元路、明代屬奴爾干都司納鄰河衛(拉林河衛)及扈倫部屬的烏拉部,清初屬寧古塔昂邦章京。自元、明至清初,這一帶歷經兵燹戰亂和清王朝的封禁政策,已一改昔日繁榮,地廣人稀,清廷謂之「閑荒」。公元1756年(清乾隆21年)始,境內再度開發,村落重新興起。1819年(清嘉慶二十四年)後,本地出現滿族官屯,為平房設治之始。雙城協領衙門繼續屯田,以雙城堡為中屯,增設左右二屯。1820年(清嘉慶二十五年)後,設旗墾荒。在平房地區西半部,設置正黃旗、正紅旗,轄10個滿族屯落(現今只有正黃三屯、四屯屬平房區管轄,正黃頭屯、二屯、五屯已劃歸動力區管轄,正紅旗各屯已劃歸南崗區管轄)。1882年(清光緒八年)前後,清廷視移旗屯墾之興,破除封建閑荒之策,諭准旗丁招佃漢民代耕,陸續撥給各旗屯以牛、犋、籽種等,各旗屯周圍布設窩堡,廣開良田,破除滿漢民族之隔,形成滿漢混居局面。至清光緒末期,本區域已形成滿漢屯落30餘個。東北淪陷時期,是平房歷史沿革的復雜階段,也是平房人民生靈塗炭、苦難深重的歷史階段。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我國東北,為掠奪東北財富,於1932年至1934年,在本區域修築一段拉濱(吉林拉法--哈爾濱濱江站)鐵路,強迫村民遷戶。在平房屯南1公里處,設一火車站,命名為平房站。在軍事強權統治下,本區域成為哈爾濱南部侵華日軍獨立的特別軍事區。自1934年起,侵華日軍加茂部隊(後改為東鄉部隊,1941年改為731部隊)、8372部隊先後進駐平房站以北0.5公里和4公里處,強遷5個自然屯,修築細菌實驗廠(對外稱防疫給水部)、飛機修理廠、飛機場、駐軍營房、家屬宿舍和其它軍事、生活輔助設施。至1938年這塊秘密軍事基地基本建成,對內稱第17號軍事基地,或稱加茂部隊、731部隊,對外稱防疫給水部和平房鎮。自此,平房成了世界最龐大的細菌戰爭研究基地,成為日本軍國主義殘害中華兒女、世界人民的食人魔窟。為加強特區防禦,1943年,日本關東軍又擴大特別區的范圍,把周圍的40餘村屯(包括在行政區劃上屬偽雙城縣管轄的30餘個村屯),劃入「特別區」范圍,設卡、立牌,進行猖狂的軍事統治。「特別區」隸屬偽香坊區公署和哈市公署雙重管轄。「特別區」南至周家車站,北至孫家車站,沿拉濱鐵路線間的廣闊土地,被世人稱之為「六十里地國境線」。在長達10餘年的殖民統治期間,平房人民從未間斷過反滿抗日,同日本侵略者進行生死搏鬥。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得到中國人民抗日武裝力量的支持,以組織抗日,組織截擊、暗殺侵華日軍,破壞軍事設施,組織被關押的難友越獄、暴動,抵制出勞工、出勤勞奉仕隊、出國兵和磨洋工等行動,不斷打擊和重創侵華日軍。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帝國主義戰敗宣布投降。罪惡的侵華日軍瘋狂毀滅罪證,炸毀和破壞了軍事基地內外的建築和設施,平房鎮變成一片廢墟。1945年8月,蘇聯紅軍接管舊平房鎮,1946年6月撤走。從此,平房地區回到了祖國懷抱,平房人民獲得了新生。1947年至新中國建立前後,平房區域東部歸哈市香坊區管轄,西部仍屬雙城縣第四區管轄。1953年11月,平房設區級建制,劃為哈市郊區,命名為平房區。1956年,改為市轄城市區至今。
❸ 中國有多少個鄉鎮,村子!每個村子大約有多少間平房!
國家一級行政區共34個
4個直轄市
23個省
5個自治區
2個特別行政區
地級(含15個副省級城市):共333個
282個地級市(含15個副省級城市)
18個地區
30個自治州
3個盟
縣級:共2861個
845個市轄區
374個縣級市
1470個縣
117個自治縣
49個旗
3個自治旗
2個特區
1個林區
鄉級:共44821個
66個區公所
20500個鎮
17187個鄉
1168個民族村
5516個街道
282個蘇木
2個民族蘇木
村級:共98745312個村
註:以上資料不含香港、澳門、台灣地區。
❹ 北京哪裡平房最多啊比較貧窮落後一點的外地人口多一點的!!!!
順義區天竺地區,朝陽區酒仙橋地區
❺ 中國十大民居有哪些 中國十大特色民居
1、福建土樓:
客家土樓,也稱福建圓樓,是中華文明的一顆明珠,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山村民居建築,是中國古建築的一朵奇葩,它以歷史悠久、風格獨特、規模宏大、結構精巧等特點獨立於世界民居建築藝術之林。
土樓民居以種姓聚族而群居特點和它的建造特色都與客家人的歷史有密切相關。客家人每到一處,本姓本家人總要聚居在一起。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區或深山密大之中,當時不但建築材料蕢乏,豺狼虎豹、盜賊嘈雜,加上懼怕當地人的襲擾,客家人便營造「抵禦性」的城堡式建築住宅。
這樣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獨特的建築形式——土樓。土樓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龍岩、漳州等地區。
福建土樓產生於宋元時期,經過明代早、中期的發展,明末、清代、民國時期逐漸成熟,並一直延續至今。
福建土樓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山區大型夯土民居建築,創造性的生土建築藝術傑作。福建土樓依山就勢,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國傳統建築規劃的「風水」理念(參見董斌《現代風水精鑒》),適應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禦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間狹小的平地和當地的生土、木材、鵝卵石等建築材料,是一種自成體系,具有節約、堅固、防禦性強特點,又極富美感的生土高層建築類型。
2、開平碉樓:
廣東開平碉樓交錯,形成中國絕無僅有的鄉間景色。碉樓中西合璧,融會了各種建築風格的精髓。開平境內最多的時候共有3000多座碉樓,目前尚存1800多座,分布在開平15個鎮、辦事處。這些碉樓是上世紀開平華僑與村民主動把外國建築文化與當地建築文化相結合的結晶。其數量之多,建築之精美,風格之多樣,堪稱世界最大的「碉樓博物館」。
建材上,有早期的泥牆樓(用灰沙、糖、鹽、蜆殼、蚝殼等混合逐層錘打夯成),中期的青磚樓(用一般的青磚加厚建成),到最後的鋼筋水泥樓(用鋼筋混凝土按現代建築用料建成)。
類型上,約分三大類:一是更樓或燈樓,這種樓一般建在村頭或村尾,有些建在小山丘上,供民團及更夫使用,裡面有探照燈及報警器,一旦發現匪賊立即報警,讓村民准備。
二是眾樓,由十多戶或幾戶人家合資興建,這種碉樓有3~6層,每層設有2~4間房,如有匪賊或洪澇,各戶人家可住進眾樓,以避災難。
三是居樓,由華僑獨資興建,用於長久居住。開平碉樓中西合璧,碉樓的造型千姿百態。
最大特點是按照自己的意願選取不同的外國建築式樣綜合一起,自成一體,既有古希臘、羅馬的風格,又有哥特、伊斯蘭、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的建築要素,很難將開平碉樓具體歸入國外某一個時期的某種建築風格之中。這些不同風格流派不同宗教的建築元素在開平碉樓中和諧共處,表現出特有的藝術魅力。
它在建築結構上則充分體現了防衛功能,其共同特點就是門窗窄小,鋼窗、鐵門,牆身厚,頂層四面都有槍眼,樓頂還有瞭望台、探照燈、警報器等,在歷史上對保護村民生命財產安全有極大貢獻。
3、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築的集大成者,由歷史上靈石縣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後裔——靜升王家於清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年間先後建成。建築規模宏大,擁有「五巷」、「五堡」、「五祠堂」。
其中,五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別被喻為「龍」、「鳳」、「龜」、「麟」、「虎」五瑞獸造型,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以上。現以「中國民居藝術館」、「中華王氏博物館」和「力群美術館」開放的紅門堡(龍)、高家崖(鳳)、崇寧堡(虎)三大建築群和王氏宗祠等,共有大小院落231 座,房屋2078間,面積8萬平方米。
王氏宗祠分上下兩院,功能齊全,設計考究,祠前有精雕細刻的「孝義坊」。宗祠作為王氏先祖靈魂棲息的家園,1998年以來,已有數萬名海外王氏後裔相繼到此觀光並拜祖敬香。
4、喬家大院:
喬家大院位於山西省祁縣喬家堡村,北距太原54公里,南距東觀鎮僅2公里。它又名在中堂,是清代中國著名的商業金融資本家喬致庸的宅第。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以後曾有兩次增修,一次擴建,經過幾代人的不斷努力,於民國初年建成一座宏偉的建築群體,並集中體現了中國清代北方民居的獨特風格。
大院為全封閉式的城堡式建築群,佔地10642(約十六畝)平方米,建築面積4175平方米,分6個大院,20個小院,313間房屋。大院三面臨街,不與周圍民居相連。外圍是封閉的磚牆,高10米有餘,上層是女牆式的垛口,還有更樓,眺閣點綴其間,顯得氣勢宏偉,威嚴高大。
大門坐西朝東,上有高大的頂樓,中間城門洞式的門道,大門對面是磚雕百壽圖照壁。大門以里,是一條石鋪的東西走向的甬道,甬道兩側靠牆有護牆圍台,甬道盡頭是祖先祠堂,與大門遙遙相對,為廟堂式結構。北面三個大院,都是蕪廊出檐大門,暗欞暗柱,三大開間,車轎出入綽綽有餘,門外側有栓馬柱和上馬石,從東往西數,依次為老院,西北院,書房院。
布所有院落都是正偏結構,正院主人居住,偏院則是客房傭人住室及灶房。在建築上偏院較為低矮,房頂結構也大不相同,正院都為瓦房出檐,偏院則為方磚鋪頂的平房,既表現了倫理上的尊卑有序,又顯示了建築上層次感。大院有主樓四座,門樓,更樓,眺閣六座。各院房頂有走道相通,便於夜間巡更護院。
綜觀全院布局嚴謹,設計精巧,俯視成「喜喜」字形,建築考究,磚瓦磨合,精工細做,斗拱飛檐,彩飾金裝,磚石木雕,工藝精湛,充分顯示了中國勞動人民高超的建築工藝水平,被專家學者譽之為:「北方民居建築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因此素有「皇家有故宮,民宅看喬家」之說,名揚三晉,譽滿海內外。
5、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國家AAAA級景區),皇城相府(又稱午亭山村)總面積3.6萬平方米,是清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加三級、《康熙字典》總閱官、康熙皇帝35年經筵講師陳廷敬的故居。
其建築依山就勢,隨形生變,官宅民居,鱗次櫛比,是一組別具特色的明清城堡式官宅建築群。「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皇城相府不僅是一幅古代「自然山水畫」、更是一座具有強烈人文精神的東方古城堡。
皇城村居住著234戶,680餘口人家,耕種著480畝土地,全村總面積1.7平方公里。地下有豐富的、得天獨厚的煤炭資源,地上有清代康熙皇帝的老師,《康熙字典》總閱官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陳廷敬故里「皇城相府」。改革開放以來,先後創辦了煤炭開采,輕工、農副產品加工,旅遊服務等多種產業。皇城相府2001年被山西省政府確定為新十大旅遊景點之一。目前,皇城相府每日遊人如織,絡繹不絕。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巍然城堡,雉堞林立;舊院古宅,錯落典雅。綺麗的自然風光同返樸的人文景緻交相輝映,構成了皇城獨具魅力的風采。
6、大邑劉氏庄園博物館:
建於1958年10月,1966年11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9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中國近現代社會的重要史跡和代表性建築之一。該館建立四十多年來,積累了豐富的藏品,內涵豐富。
現有文物,藏品2萬余件,規模寵大,保存完好的庄園建築群,及庄園遺存的大量實物和文獻資料,加上獨具特色的庄園陳列,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為認識和研究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經濟、文化建築及中國四川軍閥史、民俗學的重要場所和實物現場,是舊中國農村的一個縮影,是中國社會發展史的一個斷面。
該館內的川西民俗博物館,新開的「小姐樓」等內容豐富多彩,建築風格獨特,是認識舊中國國情和民風民俗的重要場所。
該館館藏文物2700多件,內有一級品15件,包括一套清代紫檀木鑲大理石桌椅,其中8把坐椅通高108厘米、寬99厘米、坐深60厘米,嵌有各色寶珠27顆,四周有螺鈿裝飾的花草圖形。
老莊園呈不規則多邊形,四周由6米多高的風火磚牆圍繞,7道大門聳立,大門兩側牆壁均有槍眼;內有27個天井,180餘間房屋,3個花園。老公館是劉文彩先後霸佔23戶農民的屋基和田地,於1932年營建起來的。劉文彩每攆走一戶或幾戶農民就砌一堵牆,開一道門,修一座房屋。庄園內重牆夾巷,厚門鐵鎖,秘室復道,布局零亂,陰森恐怖,整座庄園宛若黑沉沉的迷宮建築。
老公館為主要展出區。基本陳列由序館、僱工院、劉文彩生活現場、大型泥塑《收租院》4個相聯系的部分組成。新公館布置有川西民俗陳列。
7、宏村:
宏村的選址、布局,宏村的美景都和水有著直接的關系,是一座經過嚴謹規劃的古村落。村內外人工水系的規劃設計相當精緻巧妙,專家評價宏村是「人文景觀、自然景觀相得益彰,是世界上少有的古代有詳細規劃之村落」。被中外建築專家稱為「中國傳統的一顆明珠」、「研究中國古代水利史的活教材」。
宏村被譽為「中國畫里的鄉村」,聯合國專家稱贊它為「舉世無雙的小城鎮水街景觀」。因為它背倚黃山余脈羊棧嶺、雷崗山等,地勢較高,有時雲蒸霞蔚,如濃墨重彩,有時似潑墨寫意,四周山色與粉牆青瓦倒映湖中,人、古建築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好似一幅徐徐展開的山水畫卷。
水在宏村的選址中作用重大。相傳宏村的汪氏祖先先後在歙縣唐模、黟縣奇墅湖村居住,但都曾遭遇火災。後來汪氏舉家遷到雷崗山下,最初建十三樓,取名弘村,取弘廣發達之意。
在村落的科學布局中,水起著重要的作用。整個村落採用仿生學的「牛」形布局,以雷崗山為牛頭,村口的兩株古樹為牛角,月沼為牛胃,南湖為牛肚,蜿蜒的水圳為牛腸,民居建築為牛身,四座古橋為牛腳,稱作「山為牛頭樹為角,橋為四蹄屋為身」,形狀惟妙惟肖,整個村落就像一頭悠閑的水牛靜卧在青山綠水之中。
8、西遞村:
西遞村建房多用黑色大理石,兩條清泉穿村而過,99條高牆深巷,各具特色的古民居,使遊客如置身迷宮。村頭有座明萬曆六年(公元1578)建的三間四柱五樓的青石牌坊,崢嶸巍峨,結構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顯赫的象徵。
村中有座康熙年間建造的「履福堂」,陳設典雅,充滿書香氣息,廳堂題為「書詩經世文章,孝悌傳為報本」、「讀書好營商好效好便好,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的對聯,顯示了儒學向建築的滲透。
村中另一古宅為「大夫第」,建於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大夫第」為臨街亭閣式建築,原用於觀景,樓額懸有「桃花源里人家。」六個大字」有趣的是,近人多將此樓當作古裝戲中小姐擇婿「熱拋綉球」所在,現已成為西遞村舉辦此項民俗活動的場所。
「大夫第」門額下還有「作退一步想」的題字,語意雙關,耐人尋味。此外,村中各家各戶的富麗宅院、精巧的花園、黑色大理石製作的門框、漏窗,石雕的奇花異卉、飛禽走獸,磚雕的樓台亭閣、人物戲文,及精美的木雕,絢麗的彩繪、壁畫,都體現了中國古代藝術之精華。
西遞是黃山市最具代表性的古民居旅遊景點,坐落於黃山南麓,距屯溪54公里,距黃山風景區僅40公里,距黟縣縣城8公里。該村東西長700米,南北寬300米,居民三百餘戶,人口一千多。因村邊有水西流,又因古有遞送郵件的驛站,故而得名「西遞」,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稱。
9、姜氏庄園:
姜氏庄園位於米脂縣城東南16公里橋河岔鄉,建於清朝同治年間。
姜氏庄園由該村首富姜耀祖請北京專家設計,招聚縣內能工巧匠興建而成,前後用時十三年。姜氏庄園設計巧妙,施工精細,布局緊湊,由上而下,渾然一體。對外嚴於防患,院內互相通聯,是陝北罕見的庄園建築。
庄園佔地40餘畝,主體建築為陝西地區最高等級的「明五暗四六廂窯」式窯洞院落。庄園三院暗道相通,四周寨牆高聳,對內相互通聯,對外嚴於防患,整個建築設計奇妙,工藝精湛,布局合理,渾然一體,是全國最大的城堡式窯洞庄園,也是漢民族建築的瑰寶之一。
整個庄園由山腳至山頂分3部分:第一層是下院,前以塊石壘砌高達9.5米的寨牆,上部築女牆,猶若城垣。沿第一層西南側道路穿洞門達二層,即中院。院西南又聳立高約8米,長10餘米的寨牆,將庄園圍住,並留有通後山的門洞,正中建門樓。
沿石級踏步到第三層上院,是全建築的主宅,座東北向西南,正面一線5孔石窯,兩側分置對稱雙院,東西兩端分設拱形小門洞,西去廁所,東側下書院。整個莊院後設寨城一道,中有寨門可通後山。
10、康百萬庄園:
康百萬庄園位於鞏義市康店鎮,距市區3公里,始建於明末清初。由於它背依邙山,面臨洛水,因而有「金龜探水」的美稱。
1963年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全國三大庄園(劉文彩、牟二黑)之一,比山西喬家大院大19倍。2005年被授予國家AAAA旅遊景區。
所謂「康百萬」是由於當時的庄園主康應魁兩次懸掛「良田千頃」的金字招牌,土地商鋪遍及山東、陝西、河南三省八縣,而被稱為「百萬富翁」。
後來,慈禧太後逃難西安,回鑾北京時,路過康店,康家出錢監工修造黑石關,縣城、官殿行宮和「龍窯」,花費了100多萬兩銀子,又向清延捐贈白銀100萬兩,慈禧說不知此地還有一個康百萬富翁。從此,「康百萬」這個皇封就廣泛地傳開了。
康百萬庄園臨街建樓房,靠崖築窯洞,四周修寨牆,瀕河設碼頭,集農、官、商風格為一體,布局嚴謹,規模宏大。總建築面積64300平方米,有33個院落,53座樓房,1300多間房舍和73孔窯洞。
分為寨上主宅區、寨下住宅區、南大院、祠堂區、作坊區、菜園區、龍窩溝、金谷寨、花園、棧房區等十餘部分,庭院建築基本屬於豫西地區典型的兩進式四合院,以具有園林、官府的一些特點,各類磚雕、木雕、石雕華麗典雅,造型優美,是華北地區黃土高原封建堡壘式建築的代表。
康百萬庄園為我們提供了研窮封建社會地產階級的發家史料,也給我們提供了古代建築的實物資料,它的磚雕、木雕、石雕藝術,倍受各界朋友青睞。
❻ 北方的農村大多都是平房,這是考慮到哪些因素建築的
從劇中的北方房子來看,在南方建房子基本上是兩三層的建築物,北方地區普遍是一層的平房。原因是什麼?南方北方住房差異的原因:降水。我國北方降水少,南方降水較多。南方屋頂尖有利於排水。南方炎熱的夏日裡,水不太好,蚊子繁殖。北方降水量少,就沒有這種擔心,可以利用平頂烘乾穀物,一舉多得。北方的土地不像南方那麼緊張。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南方地區基本以森林地形為主,北方以平原為主。因此,在南方建房子基本上是依山而建的,一般是在山腳下,或者有些是建在山腰上。
❼ 南方的農村都是樓房,為何北方的農村大多都是平房呢
我朋友來自南方,但他在北方生活了七八年。 以前,對北方的了解是相對單方面的。 在去北方之前,他們一直以為他們每天都吃饅頭和面條,但是去那裡之後,他們發現現在在北方每天都吃米飯。 我仍然記得我第一次坐火車去北方。 在南部,我經常不得不進入一條隧道,但是當我到達北部時,根本沒有隧道。
此外北部還有大院子,您可以在這里干糧和農作物。在南部只能在屋頂上乾燥。當然無論是南部的建築物還是北部的平房,它們都與當地的氣候環境相結合,適應當地條件,並注重實用性。現在南部有些人喜歡蓋一層房子,而北部則可以看到美麗的建築物。畢竟生活條件得到了改善,經濟基礎也得到了改善,每個人的觀念也發生了變化。
❽ 中國哪裡平房最多,是那個城市,
這個任務交給你去統計一下了!
❾ 全國各地的民居急!!!
由於中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各地的地理氣候條件和生活方式都不相同,因此,各地人居住的房屋的樣式和風格也不相同。 在中國的民居中,最有特點的是北京四合院、西北黃土高原的窯洞、安徽的古民居、福建和廣東等地的客家土樓和蒙古的蒙古包。
北京四合院
中國漢族地區傳統民居的主流是規整式住宅,以採取中軸對稱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為典型代表。 北京四合院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坐落著許多由東、南、西、北四面房屋圍合起來的院落式住宅,這就是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院外
。 四合院的大門一般開在東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磚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規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院子的兩邊建有東西廂房,是晚輩們居住的地方。在正房和廂房之間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四合院的圍牆和臨街的房屋一般不對外開窗,院中的環境封閉而幽靜。 北京有各種規模的四合院,但不論大小,都是由一個個四面房屋圍合的庭院組成的。最簡單的四合院只有一個院子,比較復雜的有兩三個院子,富貴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幾座四合院並列組成的。中間還有一道隔牆。 四合院,是華北地區民用住宅中的一種組合建築形式,是一種四四方方或者是長方形的院落。 一家一戶,住在一個封閉式的院子里,過著一種安逸、消閑、清靜的日子,享受家庭的歡欣、天倫的樂趣,自然有一種令人悠然自得的氣氛。 這種四合院,是在新中國成立前的留下來的,而且現在仍然沿用著。這種院落,一般採用出入一個院門。平時,院門一關,處於一種完全封閉狀態。四合院的院門,大都採用木板大門。厚厚的木板製成的大門一端,上下都放在軸心裡,左右旋轉,可以關開閉合,安全、可靠。四合院中,有正房,即北房。這是院中的主房,而且,一般四合院的走向也是坐北向南的。東西兩側,為東西廂房。東西廂房,一般都比較對稱,建築格式也大體相同或相似。南面建有南房,與北房相對應。整個四合院,大都按照中國傳統的習慣,採用對稱的辦法建築成。當然,在南北、東西房形成的角落中,也有耳房。這種耳房,有的用來儲存糧食,成為糧庫及其它庫房,也有的做廚房,還有一個角落,一般是西南角為廁所,而東南角,則大都是院子的大門,這種四合院子的程式,在山西的縣城及其附近的農村是較為普遍的 北京四合院院內
。也有一些地方的院落,大門是開在南向中央的。 有些家庭,為了把院落裝飾點綴一番,還在院落一進門處的正對面,修建一個,也即是一堵磚牆。在正對大門的這一面,一般都有花卉、松竹圖案或者大幅的書法字樣醒目地放置影壁正面。上書「福」、「祿」、「壽」等象徵吉祥的字樣。也有一部分影壁,繪上吉祥的圖案,如「松鶴延年」、「喜鵲登梅」、「麒麟送子」等等,給四合院內製造了一種書香翰墨的氣氛。也有的農家,採用「五穀豐登」、「吉祥如意」、「福如東海」的字樣或圖畫。這種影壁,設在大門之內的迎門處,有的是單獨建築的,有的是鑲在廂房山牆上的。影壁,也稱照壁,壁身都為正方形,四周用磚雕裝飾,中間的方塊為書法或者繪畫。照壁分為基座和壁身兩個部分,除去給庭院增加氣氛,祈禱吉祥之外,照壁也起到一種使外界難以窺視院內活動的隔離作用。 院內,有用石板鋪設地面的,也有用磚鋪地的,還有用鵝卵石鋪地的,不盡相同。有的是院內地面全部鋪設的,也有把主要通道鋪設的,無論是怎樣鋪,院內總要留出幾塊地方種樹,栽花,作為庭院的點綴。 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在建築上已經有很多變化。農村中,大都從原有的四合院基礎上發生大的演變。這就是,擴大正房的房間數,因為正房——北房採光好。因而,在蓋房時,盡可能地充分利用北邊的空間、地面,這就使院落成為不規則形,以北房為主的正房前面形成的一個方或長方形院落。北京的四合院之所以有名,還在於它的構成有獨特之處,在中國傳統住宅建築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中國住宅建築大部分是內院式住宅,南方地區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連成一體,稱作「一顆印」。這種住宅適合於南方的氣候條件,通風採光均欠理想。 四合院內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嚴格的,內宅中位置優越顯赫的正房,都要給老一代的老爺、太太居住。北京的四合院,院落寬綽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獨立,彼此之間有走廊聯接,起居十分方便。
西北黃土高原的窯洞
農家院落---民居窯洞
中國黃河中上游一帶,是世界聞名的黃土高原。生活在黃土高原上的人們因為沒有房子,就利用那裡又深又厚、立體性能極好的黃土層,建造了一種獨特的住宅——窯洞。窯洞又分為土窯、石窯、磚窯等幾種。土窯是靠著山坡挖成的黃土窯洞,這種窯洞冬暖夏涼,保溫隔音效果最好。石窯和磚窯是先用石塊或磚砌成拱形洞,然後在上面蓋上厚厚的黃土,既堅固又美觀。由於建造窯洞不需要鋼材、水泥,所以造價比較低。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窯洞的建造不斷改進,黃土高原上冬暖夏涼的窯洞越來越舒適美觀了。
安徽的古民居
安徽古民居位於安徽省的南部,保留著許多古代的民居。這些古民宅大都用磚木作建築材料,周圍建有高大的圍牆。圍牆內的房屋,一般是三開間或五開間的兩層小樓。比較大的住宅有兩個、三個或更多個庭院;院中有水池,堂前屋後種植著花草盆景,各處的樑柱和欄板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座座小樓,深深庭院,就像一個個藝術的世界。建築學家們都稱贊那裡是「古民居建築藝術的寶庫」。 安徽古民居
平遙普通的居民住宅大都為清代修建的,這些住宅體形較大,用料講究,由於山西氣候乾燥,又未經戰爭破壞,所以大多數保存得相當完整。 住宅平面布局多為嚴謹的四合院形式,有明顯的軸線,左右對稱,主次分明,沿中軸方向由幾套院組成,一般三進院呈「目「字型基本形式。院落之間多用矮牆和裝飾華麗的垂花門作為分隔,有的在院落一側或後面還建有花園。 正房一般為三間或五間的拱券式磚結構的窯洞,在窯洞房的前部一般都加築木結構的披檐、柱廊,上覆瓦頂。正房屋頂是平頂,一般在兩側砌磚梯可登上,在屋頂上有的還建有照壁式風水樓。也有的在窯洞上再建一層木結構雙坡頂的樓房。平遙民居的外牆都用磚砌,做成清水磚牆,高達七、八米,對外不開窗戶,外觀結實雄壯,有的在牆頂做成城堞式,像一座座小城堡,在院子里也很少栽木,迷信觀念認為樹木會招致鬼怪,家宅不寧。院子里地面均用磚滿鋪,多壘起花壇,沒有泥土,便於清掃。平遙民居內外裝飾華麗,有木雕精細垂花門,正房梁下掛落子曲替都有花飾,有的刻有獅子滾綉球,有的是福祿壽三星,或琴棋書畫等,都有一定的樣式。門窗都是木樘木欞,大都花紋繁巧,且各不相同,有的門扇上還雕塑有唐堯虞舜禪位的故事。當時已普遍使用玻璃,有的富商用的刻花玻璃。為保暖防寒,門窗大多做成雙層,屋檐下椽木樑枋等都施有彩畫。沿街巷的宅門都特別講究,門頂形 安徽民居
式多樣,有懸山卷蓬、懸山有脊兩坡、兩坡不等長和半坡及披檐等,檐下用梁枋穿插、斗拱出檐等,做法各不相同。有的用柱,有的做壁柱門墩等。大門門扇上有門匾,書有「修德」、「修齊」、「繁鰲」、「霞蔚」、「樂天倫」等,有的住宅門外還立有上馬石、栓馬柱,石雕精美,反映出當時這些人家住戶的富庶。全城保存得較完好的民居有四百餘座,其數量之多,保存完好的程度在國內實為罕見。
客家民居
福建和廣東等地的客家土樓福建和廣東等地的客家土樓土樓是廣東東北、福建西南等地的客家人的住宅。客家人的祖先是1900多年前從黃河中下游地區遷移到南方的漢族人。因為客家人的居住地大多在偏僻、邊遠的山區,客家先民為了防範盜匪騷擾,保護家族的安全,就創造了這種龐大的民居——土樓。一座土樓里可以住下整個家族的幾十戶人家,幾百口人。土樓有圓形的,也有方形的,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圓形土樓。圓樓由兩三圈組成,外圈十多米高,有一二百個房間。他們不分貧富、貴賤,每戶人家平等地分到底層至高層各一間房,其用途十分統一,一層是廚房和餐廳,二層是倉庫,三層、四層是卧室。第二圈兩層,有30到50個房間,一般是客房;中間是祖堂,能容下幾百人進行公共活動。土樓里還有水井、浴室、廁所等,就像一座小城市。客家土樓的高大、奇特,受到了世界各國建築大師的稱贊。 客家民居是中國南方山區的建築奇葩,它那獨特的風格吸引了眾多中外學者、遊客甚至美國的軍事專家。如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同盟會嘉應州主盟人--何子淵故居等。 在閩西南和粵東北的崇山峻嶺中,點綴著數以千計的圓形圍屋或土樓,這就是被譽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它們大多為三至六層樓,一百至二百多間房屋如橘瓣狀排列,布局均勻,宏偉壯觀。 客家土樓
八卦布局圖土樓圍成圓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卦與卦之間設有防火牆,整齊劃一。 由於害怕有盜賊和當地人的排擠,才建成了營壘式住宅.
蒙古包
蒙古等游牧民族傳統的住房。古稱穹廬,又稱氈帳、帳幕、氈包等。蒙古語稱格兒,滿語為蒙古包或蒙古博。游牧民族為適應游牧生活而創造的這種居所,易於拆裝,便於游牧。自匈奴時代起就已出現,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 蒙古包
呈圓形,四周側壁分成數塊,每塊高130~160厘米、長230厘米左右,用條木編成網狀 ,幾塊連接,圍成圓形 ,長蓋傘骨狀圓頂,與側壁連接。帳頂及四壁覆蓋或圍以毛氈,用繩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裝門板,帳頂留一圓形天窗,以便採光、通風,排放炊煙,夜間或風雨雪天覆以氈。蒙古包最小的直徑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數百人。蒙古汗國時代可汗及諸王的帳幕可容2000人。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動式兩種。半農半牧區多建固定式,周圍砌土壁,上用葦草搭蓋;游牧區多為游動式。游動式又分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兩種,前者以牲畜馱運,後者以牛車或馬車拉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蒙古族定居者增多,僅在游牧區尚保留蒙古包。除蒙古族外,哈薩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時也居住蒙古包。很容易拆裝,有利於放牧時搬遷流動。
傣家竹樓
傣族人居住區地處亞熱帶,氣溫高,因此傣族竹樓都在平壩近水之處,小溪之畔大河兩岸,湖沼四周.凡翠竹圍繞,綠樹成蔭的處所,必定有傣族村寨。大的寨子集居二三百家人,小的村落只有十多家人。房子都是單幢,四周有空地,各人家自成院落。騰龍沿邊的住宅,多土牆平房,每一家屋內亦間隔為三間,分卧室客堂,這顯見是受漢人影響,已非傣族固有的形式;思普沿邊則完全是竹樓木架,上以住人,下棲牲畜,式樣皆近似一大帳篷,這與《淮南子》所記「南越巢居」的情形完全符合,也正是史書所記古代僚人「依樹積木以居」的「干闌」住宅,這算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築。這類竹樓下層高約七八尺,四無遮欄,牛馬拴束於柱上。上層近梯處有一露台,轉進即為一長形之大房,用竹籬隔出一個角來做主人的卧室並兼重要錢物的存儲處;其餘便是一大敞間,屋頂不甚高,兩邊傾斜,屋檐及於樓板,故無窗。若屋檐稍高者,則兩側亦有小窗,後面亦開一門,樓的中央是一個火塘,無論冬夏,日夜燃燒不媳,煮飯烹茶,都在這火上,主客集談,也都圍爐而蹲或坐。屋頂用茅草鋪蓋,樑柱門窗樓板全部用竹製成。此種住宅的建築,極為便易,只須伐來大竹,約集鄰里相幫,數日間便可造成 傣家竹樓
;但也極易腐毀,每年經雨季後,便須重加修補。土司頭人的住宅,多不用竹而以木建,式樣仍似竹樓,只略高大,不鋪茅草而改用瓦蓋頂。西雙版納境內,傣族自己能燒瓦,瓦如魚鱗,三寸見方,薄僅二三分,每瓦之一方有一鉤,先於屋頂椽子上橫釘竹條,每條間兩寸許,將瓦掛竹條上,如魚鱗狀,不再加灰固,故傣族屋頂是不能攀登的,若瓦破爛需要更換,只須在椽子下伸手將破瓦除下,再將新瓦勾上就可。凡住此類房屋的,便算是村中的大戶了,就是車里宣慰衙門,建築式樣也不過如此,只是面積較一般傣族民間的木樓大得多,全樓用一百二十棵大木柱架成,長十餘文,闊七八丈,樓上隔為大小若干間屋,四周有走欄,但不開窗,故黑暗無光,樓下空無遮欄,只見整齊的一百二十棵大木柱排列著,任牛馬豬雞自由地在其中活動,這就是傣族最初統治者的官衙兼住宅了。這種上面住人下面養牛馬的屋宇,在西南邊區中普遍可以見到,例如哈尼、景頗、傈僳以至苗、瑤、黎諸族,住屋建築也如此式,惟下層多用大石或泥土築為牆壁。傣族的竹樓,則是下層四面空曠,每晨當牛馬出欄時,便將糞便清除,使整日陽光照射,住位於上層的人,不致被穢氣熏蒸。
皖南民居
皖南民居以黟縣西遞、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宏村現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140餘幢 皖南民居
。村內鱗次櫛比的層樓疊院與旖旎的湖光山色交輝相映,動靜相宜,處處是景,步步入畫。擁有絕妙田園風光的宏村被譽為「中國畫里鄉村」。西遞現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代表徽派民居建築風格的「三絕」(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磚雕),在此得到完好的保留。 青瓦、白牆是徽派建築的突出印象。錯落有致的馬頭牆不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阻斷火災蔓延的實用功能。 徽派民居的特點之一是高牆深院,一方面是防禦盜賊,另一方面是飽受顛沛流離之苦的遷徙家族獲得心理安全的需要。 徽派民居的另一特點是以高深的天井為中心形成的內向合院,四周高牆圍護,外面幾乎看不到瓦,唯以狹長的天井採光、通風與外界溝通。這種以天井為中心,高牆封閉的基本形制是人們關心的焦點。雨天落下的雨水從四面屋頂流入天井,俗稱「四水歸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田」的心態,這與山西民居有異曲同工之妙。 皖南民居以保存了明清時期的大量古建築而馳名。新安為文化之鄉,歷史上多出官宦商賈,僅歙縣舉人以上的士官即達數百人。徽商更是遍及皖南。「富室之稱雄者,江南首推新安」,他們巨大的財富,營造了皖南這個精美的古民居博物館。今存徽州明清時期的古建築群主要集中在黟縣、歙縣、績溪、休寧。黟縣今存古村落十餘處,要者如西遞、宏村、碧山、屏山等。黟城古建築更多。全縣保留有價值的古建築數百處。僅西遞就有122幢。歙縣共有古建築365處,有價值的一百餘幢,古祠堂27座,集中在雄村、呈坎、潛口、棠樾、深渡等村。績溪今存古建築一百餘處,集中在磡頭、坑口、馮村、上庄等處。古村落一般由牌坊、民居、祠堂、水口、路亭、作坊等組成,有的村落規模很大,如呈坎有街巷99條,陌生人進去後往往會迷失方向。許多村落布局井井有條,宏村的水系就是一例。宏村在村頭依山築壩,村內水渠從街道兩側進入每戶,匯於村中部的月塘。再分流至戶,流入南湖。每戶都有大、小水渠,分供洗滌和飲用水。民居的布局一般是以天井為中心的三合院或四合院,兩層高度。中型、大型宅院採用多院落組合,建築全是粉牆黛瓦。舊時大戶人家的許多建築群,規模龐大,採用徽州三雕裝飾,布局精巧 皖南民居裝飾
,錯落有致。一片片皖南古建築鑲嵌在黃山、九華山、新安江廣闊的名山秀水之中,天造地合,宛然一個無須妝點的世界級公園。 皖南民居為兩層以上的樓房,中間圍合一個很小的天井,廳堂設在天井的北側。廳堂與天井之間不設牆壁與門窗,屬於開闊的空間。在廳堂的北側,也就是後部是木質的太師壁,太師壁的兩側為不裝門扇的門。太師壁的前面放置長幾、八仙桌等傢具。廳堂東西兩側,分別放置幾組靠背椅與茶幾,人們常常將一些器具放置在上面作為裝飾。 皖南古民居村落選址、布局和建築形態,都以周易風水理論為指導,體現了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對大自然的嚮往與尊重。那些典雅的明、清民居建築群與大自然緊密相融,創造出一個既合乎科學,又富有情趣的生活居住環境,是中國傳統民居的精髓。村落獨特的水系是實用與美學相結合的水利工程典範,深刻體現了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卓越智慧。其「布局之工,結構之巧,裝飾之美,營造之精,文化內涵之深」,為國內古民居建築群所罕見。
土家族吊腳樓
吊腳樓是土家、布依、苗族、侗族、壯族、水族等少數民族的傳統建築。 土家族愛群居,愛住吊腳木樓。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單家獨戶。所建房屋多為木結構,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懸空,木欄扶手,走馬轉角,古香古色。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籬笆,院後有竹林,青石板鋪路,刨木板裝壁,松明照亮,一家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寧靜生活。土家族,全國現有人口5704223人,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 湘西吊腳樓
湖北恩施。此外,四川省的石柱、秀山、酉陽、黔江等縣也有分布。 土家族地區,山崗纏繞,物產豐饒。有著雄奇的自然風光和濃郁的民族風情,吸引著中外遊人。其中張家界是中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已成為新興的旅遊勝地。 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土生土長的人」。2000多年前,他們定居於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帶,與其他少數民族一起,被稱為「武陵蠻」或「五溪蠻」。宋代以後,土家族單獨被稱為「土丁」、「土民」等。新中國成立以後,根據土家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土家族。 土家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大多數人由於長期與漢族雜居,很早就開始使用漢語、漢文。只有湘西的龍山、永順、古丈等縣的少部分地區仍通用土家語。土家族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在經濟、文化的發展上受漢族影響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特點。湘西的「金色桐油」,鄂西的「壩漆」,都是飲譽中外的名產。 土家吊腳樓多為木質結構,早先土司王嚴禁土民差瓦,只許益杉皮、茅草,叫「只許買馬,不準差瓦」。一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上歸流」後才興蓋瓦。一般為橫排四扇三間,三柱六騎或五柱六騎,中間為堂屋,供歷代祖先神龕,是家族祭祀的核心。根據地形,樓分半截吊、半邊吊、雙手推車兩翼吊、吊鑰匙頭、曲尺吊、臨水吊、跨峽過洞吊,富足人家雕梁畫棟,檐角高翹,石級盤繞,大有空中樓閣的詩畫之意境。 吊腳樓為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場所,多依山就勢而建,呈虎坐形、三合院。講究朝向,或坐西向東,或坐東向西。正房有長三間、長五間、長七間之分。大、中戶人家多為長五間或長七間,小戶人家一般 長三間,其結構有3柱 2瓜、5柱4瓜、7柱6瓜。中間的 l 間叫「堂屋」,是作祭祖先、迎賓客和辦理婚喪事用的。堂屋兩邊的左右間 是「人住間」,各以中柱為界分前後兩小間,前小間作火房,有 2 眼或 3 眼灶,灶前安有火鋪,火鋪與灶之間是 3 尺見方的火坑,周圍用 3至5 寸的青石板圍著,火坑中間架「三腳」,作煮飯、炒菜時架鼎罐、鍋子用。火坑上面 1 人高處,是從樓上吊下的木炕架,供烘臘肉和炕豆腐乾等食物。後小 間作卧室,卧室為防潮都有地樓板,父母住大里頭 (左邊 ),兒媳住小里頭 ( 右邊 ) .兄弟分家,兄長住大里頭,小弟住小里頭,父母住堂屋神龕後面的「搶兜房」。 不論大小房屋都有天樓,天樓分板樓、條樓兩類。在卧房上面是板樓,用木板鋪的樓板,放各種物件和裝糧食的櫃子,也可安排卧房;在火房上面是條樓,用竹條鋪成有間隙的條樓,專放包穀棒子、瓜類,由火房燃火產生的煙 可通過間隙順利排出。正房前面左右起廂房的吊腳樓,樓後建豬欄、廁所。建吊腳木樓講究亮腳 ( 即柱子要直要長 ) ,屋頂上講究飛檐走角。吊腳樓往往為三層,樓下安放碓、磨、堆放柴草;中樓堆放糧食、農具等,上樓為姑娘樓,是土家姑娘綉花、剪紙、績麻、做鞋、讀書寫字的地方。中樓、上樓外有繞樓的木欄走廊, 用來觀來晾曬衣物等,在收獲季節,常將玉米棒子穿成長串、或將從地里扯來的黃豆、花生等捆綁扎把吊在走廊上涼曬。為了防止盜賊,房屋四周用石頭、泥土砌成圍牆。正房前面是院壩,院壩外面左側接圍牆有個八字朝門,房屋周圍大都種竹子、果樹和風景樹。但是,前不栽桑,後不種桃,因與「喪」「逃」諧音,不吉利。 土家吊腳樓窗花雕刻藝術
吊腳樓窗花藝術(5張)是衡量建築工藝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有浮雕、鏤空雕等多種雕刻工藝,雕刻手法細膩,內涵豐富多彩。有的象徵地位、有的祈求吉祥、有的表現農耕、有的反映生活、有的教育子孫、有的記錄風情。飛禽走獸、花鳥蟲魚、歌舞競技、神話傳說,栩栩如生,蓄意深刻。 吊腳樓有很多好處,高懸地面既通風乾燥,又能防毒蛇、野獸,樓板下還可放雜物。吊樓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優雅的「絲檐」和寬綽的「走欄」使吊腳樓自成一格。這類吊腳樓比「欄干」較成功地擺脫了原始性,具有較高的文化層次,被稱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印江現保存完好,具代表性的有朗溪、合水一帶的土家吊腳樓。
❿ 中國黑龍江哈爾濱市平房區保國大街51號附近有哪些公交車
如圖所示,距離保國大街最近的公交站是集智街(保國大街路口)公交站,停靠哈南新區環線內環公交車。另外附近的東安集團公交站停靠210路,343路,361路,361路公農支線公交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