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的地點是哪裡
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的地點是非洲東岸。
鄭和下西洋是指明成祖朱棣命三寶太監鄭和從 太倉的劉家港起錨(今江蘇太倉市瀏河鎮),率領200多艘海船、2.7萬多人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包括印度 洋的國家和地區,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里、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 洲東部,紅海、麥加。加深了明朝和南洋諸國(今東南亞)、西亞、南亞等的聯系。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最多(240多艘)、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歐洲多個國家航海時間早幾十年,是明朝強盛的直接體現。鄭和的航行之舉遠遠超過將近一個世紀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國的航海家,如麥哲倫、哥倫布、達伽瑪等人,堪稱是「大航海時代」的先驅,也是唯一的東方人,他更早迪亞士57年遠赴非洲。
『貳』 中國 古代絲綢之路最遠到了哪
歷史上的絲綢之路
「 絲綢之路 」 、 「 絲道 」 是指把在中國織成絲織品運往地中海沿岸諸國這條橫斷亞歐的古代貿易之路,它起自中國的安西(古代長安),西至羅馬.
「 絲綢之路 」 一詞的來源
19 世紀末德國的地理學家李希德-霍芬在中國的甘肅省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考察時,看到從東面來的商隊,便想這是否就是古代運送絲織品的通道呢?他在其所著的《中國》一書的第一卷中第一次將這條路命名為 「 絲綢之路 」 ,此後這句話便被廣泛地用於泛指古代連接東西方兩個世界的貿易之路.
綠洲之路
絲綢之路總的來說可以分為陸路和海路兩條.陸路又可分為經中亞、天山以北草的草原之路和天山以南的綠洲之路兩條.其中綠洲絲路又分為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北緣的西域北路和經塔克繽瑪干大沙漠南緣的西域南路,海路是指經中國南部、印度、波斯灣抵達紅海.現在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我們還是把目光轉向陸路絲綢之路.
連接中亞綠洲城市的這條路以西安(古代長安)為出發點,途中在中國境內又分為三條,它們分別是:
天山北路:西安 — 敦煌 — 哈密 — 烏魯木齊 — 伊犁 — 蘇聯(俄羅斯)境內 — 羅馬
西域北路:西安 — 敦煌 — 哈密 — 吐魯番 — 焉耆 — 庫爾勒 — 庫車 — 阿克蘇 — 喀什 — 帕米爾高原 — 中亞
西域南路:西安 — 樓蘭 — 且末 — 尼雅 — 和田 — 喀什 — 帕米爾高原 — 中亞 — 西亞
這條連接綠洲之間的商隊之路是人類與嚴酷的自然斗爭中開創的道路.
『叄』 古代漢族武裝向四方擴張,最遠打到了哪裡
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戰,霍去病所率部隊以一萬的損失數量,前後一共俘虜和斬殺70443人,匈奴左賢王部主力自此幾乎全沒。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臨瀚海(俄羅斯貝加爾湖)而還。是漢人軍隊到達最北端。
公元715年拔汗那之戰,唐朝磧西節度使阿史那獻抵達到中亞鐵門關(烏茲別克鐵爾米茲城北10公里處)之處是漢人軍隊到達最西端。
郭侃乃唐朝名將郭子儀的後人,公元1253年他隨旭烈兀征西,在攻陷了巴格達後,旭烈兀並沒有停止西進。令郭侃率軍進入敘利亞境內,在地中海岸策馬,然後北上侵入了小亞細亞半島。是漢人將軍到達最西端。
公元238年毌丘儉討伐高句麗,毌丘儉又屠殺丸都內官員數千人,之後退兵。不久又再次進攻,東川王逃到買溝,毌丘儉又派玄菟太守王頎追擊到北沃沮與肅慎的邊境地帶(俄羅斯濱海邊疆區)。是漢人陸軍到達最東端。
公元1413年明成祖派遣亦失哈率艦隊曾前往黑龍江入海口處,海外的庫頁島的北半部沿海一帶,冊封當地酋長為明朝官員、是羈縻衛所。是漢人海軍到達最東端。
公元605年隋煬帝遣將軍劉方襲破林邑國都城。在林邑故地置比景郡、海陰郡、林邑郡三郡(越南芽庄)。是漢人陸軍到達最南端。
公元1410年明-錫蘭山國戰爭,鄭和回航時又到錫蘭山國(斯里蘭卡),亞烈苦奈兒覬覦船上物品,誘騙鄭和入國,阻斷鄭和歸路,又發兵五萬圍攻其船隊。鄭和見其軍集體進攻,防禦空虛,遂率隨從二千官兵,取小道突襲並攻克其首都,生擒亞烈苦奈兒一家。是漢人海軍到達最南端。
『肆』 中國 古代絲綢之路最遠到了哪
絲綢之路是由漢代的張騫開辟的一條道路,溝通了東西方的橋梁,是一條非常重要的商貿之路,最遠達到了歐洲
『伍』 鄭和曾率領船隊七次航,最遠到達哪裡
最遠曾達東非、紅海。
鄭和下西洋是明朝初年的一場海上遠航活動。
明成祖命三寶太監鄭和 率領兩百多艘海船、2.7萬多人從太倉的劉家港起錨(今江蘇太倉市瀏河鎮),至福州閩江口五虎門內長樂太平港駐泊伺風開洋,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包括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里、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東非、紅海。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最多(240多艘)、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歐洲國家航海時間早幾十年,是明朝強盛的直接體現。鄭和的航行之舉遠遠超過將近一個世紀之後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國的航海家,如麥哲倫、哥倫布、達伽瑪等人,堪稱是「大航海時代」的先驅,是唯一的東方人,更是比馬漢早五百年提出海權論,更有說法稱鄭和最早發現美洲、澳洲、南極洲。
『陸』 海上絲綢之路西漢時期最遠抵達哪裡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稱"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1913年由法國的東方學家沙畹首次提及。海上絲路萌芽於商周,發展於春秋戰國,形成於秦漢,興於唐宋,轉變於明清,是已知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中國海上絲路分為東海航線和南海航線兩條線路,其中主要以南海為中心。
明代時期,“海上絲路”的南北航線在元明時期達到最大程度的交融。元明時期的中國,經濟中心在南方而政治中心在北方,相對先進的航海技術使得南北方之間的海運成為保證南方糧食、絲綢、瓷器等北上的重要運輸方式。在對外貿易上,明朝中期的鄭和率船隊七下西洋,開創了中國遠洋航海的新時代。
清代時期
清代,由於政府實行海禁政策.其間廣州成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惟一對外開放的貿易大港,廣州海上絲綢大路貿易比唐、宋兩代獲得更大的發展,形成了空前的全球性大循環貿易,並且一直延續和保持到鴉片戰爭前夕而不衰。而這在清代的外貿史上也是重要的轉折點。進口商品中,鴉片逐漸占據了首位,並從原來的走私演化到合法化。
『柒』 鄭和七次下西洋,最遠的時候到達了哪個地方
在永樂、洪熙和宣德三朝時期,鄭和七次下西洋的航行持續了29年。他的足跡遍布東南亞、印度洋沿岸和非洲東海岸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東非和紅海。鄭和下西洋的規模最大,船隻最多,海員最多,也是中國古代最長的一次遠航。鄭和的混合艦隊在當時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比西方航海家早一個世紀。先進的造船技術,高超的航海技術在當時可謂是勢在必得。
以上就是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
『捌』 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哪裡有何積極影響
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
意義:
1、推行和平外交,穩定東南亞國際秩序
鄭和下西洋前,中國周邊的國際環境動盪,主要表現在東南亞地區各國相互猜疑,互相爭奪。當時東南亞兩個最大的國家爪哇、暹羅對外擴張,欺壓周邊一些國家,威脅滿剌加、蘇門答剌、占城、真臘,甚至在三佛齊,還有殺害明朝使臣的,攔截向中國朝貢的使團;再一個海盜猖獗,橫行東南亞、南亞海上,十分囂張,海上交通線得不到安全保障。這些不穩定的因素,一方面直接影響中國南部的安全,一方面極大影響了明朝的國際形象,不利於明朝的穩定和發展。
2、震懾倭寇,牽制蒙元勢力,維護國家安全
當時,威脅明朝安全的主要來自兩個方向:東部海上的倭寇,北方的蒙元殘余勢力和西北的帖木兒帝國。中國倭寇最早出現在元朝末年,日本國內發生內戰,部分武士和浪人為了生存便到中國沿海搶劫,到明初朱元璋時期,非常猖獗。當時明朝剛剛建立,國內還不穩定,所以集中精力安內,國防上採取被動的防禦戰略,在沿海省份設立衛所,在北方修長城和派兵屯邊。
3、發展海外貿易,傳播中華文明
鄭和下西洋的使命主要是政治目的,同時也帶有一定的經濟目的,國家實施這么大的戰略行動,它是多方面。
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是指明成祖朱棣命鄭和從太倉的劉家港起錨(今蘇州太倉市瀏河鎮), 率領200多艘海船、2.7萬多人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包括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里、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部,紅海、麥加,並有可能到過美洲、大洋洲以及南極洲。加深了明朝和南洋諸國(今東南亞)、東非的聯系。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最多(240多艘)、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歐洲多個國家航海時間早幾十年,是明朝強盛的直接體現。鄭和的航行之舉遠遠超過將近一個世紀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國的航海家,如麥哲倫、哥倫布、達伽瑪等人,堪稱是「大航海時代」的先驅,也是唯一的東方人,他更早迪亞士57年遠赴非洲。
『玖』 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哪裡 對鄭和下西洋的評價
從1405年到1433年,劉家港出發,穿越馬六甲海峽,橫渡印度洋,鄭和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
鄭和下西洋是明朝初年的一場海上遠航活動。
明成祖命三寶太監鄭和率領兩百多艘海船、2.7萬多人從太倉的劉家港起錨(今江蘇太倉市瀏河鎮),至福州閩江口五虎門內長樂太平港駐泊伺風開洋 ,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包括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里、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目前已知最遠曾達東非、紅海和美洲。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最多(240多艘)、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歐洲國家航海時間早半個多世紀,是明朝強盛的直接體現。鄭和的航行之舉遠遠超過將近一個世紀之後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國的航海家,如麥哲倫、哥倫布、達伽瑪等人,堪稱是"大航海時代"的先驅,是唯一的東方人,更是比馬漢早五百年提出海權論 ,更有說法稱鄭和最早發現美洲、澳洲、南極洲。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眾說紛紜,一說宣揚大明威德,《明史·鄭和傳》中記載:"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一說尋找建文帝,《明史·鄭和傳》中記載:"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覓蹤跡";另有包抄帖木兒帝國、 掃盪張士誠舊部、解決軍事復員問題、獲取海外朝貢、發展貿易緩解財政支出緊張等說法。有史料稱鄭和下西洋使"貧民致富" 而奢侈品"國用充足" 。
『拾』 中國歷史上鄭和下西洋時最遠都到達了哪裡呢
公元1405年,鄭和受命第一次出使西洋.當時所謂的西洋指的是現在汶萊以西的東南亞和印度洋沿岸一帶.首航西洋,他一共率領2.7萬人,分乘坐200多艘大小船隻,從江蘇太倉劉家港出發,浩浩盪盪南下,先後到達越南南部、爪哇、蘇門答臘、馬六甲、印度西南海岸、斯里蘭卡等國家和地區.於1407年10月返回.之後,一直到1433年的28年時間里,鄭和先後七次下西洋,經歷了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第五次下西洋即1417年5月到1419年8月,到達的地方最遠.從劉家港出發,經東海、南海,抵達越南南部、印度尼西亞,穿過馬六甲海峽,到達孟加拉灣、印度西南海岸、波斯灣、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往返行程近2.2萬千米.鄭和船隊所到之處大都受到熱烈歡迎,各國使者競相訪問中國.鄭和的遠航,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和友誼,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