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第一寺在哪裡
白馬寺
位於洛陽東郊12公里處,始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是佛教傳入我國後第一座由官府建造的寺院,所以歷來被尊為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
介紹
現有五重大殿和四個大院以及東西廂房。前為山門,山門是並排三座拱門。山門外,一對石獅和一對石馬,分立左右,山門內東西兩側有攝摩騰和竺法蘭二僧墓。五重大殿由南向北依次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盧殿
現存白馬寺坐北朝南,是一座長方形的院落,佔地約4萬平方米。寺大門之外,廣場南有近年新建石牌坊、放生池、石拱橋,其左右兩側為綠地。左右相對有兩匹石馬,大小和真馬相當,形象溫和馴良,這是兩匹宋代的石雕馬,是優秀的石刻藝術品。白馬寺的山門為明代所重建,為一並排三座拱門,代表三解脫門,佛教稱之為涅之門。部分門洞券面上刻有工匠姓名,皆為東漢遺物。寺內現存五層大殿,坐落在一條筆直的中軸線上,兩旁偏殿則互相對稱。
主殿是第二重殿大佛殿,也是做法事的主要場所,第三重殿叫大雄殿,裡面擺放的是元代的「夾貯乾漆造像」工藝做的塑像包括三世佛,左右二天將,及殿東西兩側的十八羅漢像,都是1972年,為了歡迎西哈努克親王,周總理批示,從北京慈寧宮調運於此。其中十八羅漢像是中國現在僅存的一套元代「夾貯乾漆造像』十八羅漢,為白馬寺的鎮寺之寶!
白馬寺中還保存著自唐以來的歷代碑碣40餘座,以元代書法家趙孟頫手書的《洛京白馬寺祖庭記》最為珍貴。
山門外東南約200米處,有一座齊雲塔,共十三層,高約24米,目前住的都是尼姑。該塔風格獨特,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是中原地區為數不多的金代古建築之一。
歷史
相傳東漢明帝劉庄夢見一位金人在宮殿上空盤旋,遂派人前往西域求佛法,在大月氏(今阿富汗一帶)遇天竺(今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
永平十年,漢使梵僧以白馬馱載佛經佛像返回洛陽,翌年建寺。為紀念白馬馱經之勞,故取名白馬寺。建成之後,又經宋、元、明各朝重修,才形成今日的規模和布局。
門票·開放時間
50元
開放時間:7:30-15:30
交通
從西關乘56路公交車可直達。
58路公交車是白馬寺—關林廟的旅遊公交車,票價1.5元。
㈡ 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寺廟是哪個
汗,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座寺廟,是不可知。
第一座佛家寺廟,據記載是河南洛陽白馬寺。
■ 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寺廟——白馬寺
■ 漢地最早的佛寺——阿育王寺,中國第一位佛教信徒劉英建造
■ 民間第一寺——永寧寺
■ 正史記載的最早寺廟——浮圖祠
■ 第一比丘尼寺——竹林寺,中國第一位比丘尼凈儉建造
■ 中國第一佛寺——龍華寺,取經第一人法顯建造
■ 最古老的木結構高層樓閣——獨樂寺
■ 天下第一剎——少林寺,中國禪宗發源地
■ 神州第一壇——戒台寺
■ 第一座佛法僧俱全的寺廟——桑耶寺
■ 佛、道、儒三教合一寺廟——懸空寺,現存唯一的
■ 最早的清真寺——懷聖寺
■ 中國佛教禪宗之源——華林寺
■ 中國佛教凈土宗發源地——東林寺
■ 中國現存最古的佛塔——嵩岳寺
■ 現存最大、最早的藏式佛塔——白塔寺
■ 現存最大道教宮觀——永樂宮
■ 第一禪林、川西第一叢林——昭覺寺,入門不見寺、十里聽松風
■ 藏傳佛教最大的寺廟——哲蚌寺
■ 東南佛國——天童寺
■ 北方最大的佛教叢林——紅螺寺
■ 嶺南禪林之冠——南華禪寺,嶺南第一山
■ 中州一絕——水簾寺
■ 雲南規模最大的寺——華亭寺,昆明現存最久的寺廟
■ 雲南藏傳佛教寺廟之首——噶丹松贊林寺,被喻為「小布達拉宮」
■ 貴州佛教的第一叢林——弘福寺
■ 北京地區最早的寺廟——潭柘寺,皇家第一寺院
■北朝最初名勝,東土第一道場——寶相寺,千年寶剎
㈢ 中國的第一寺廟的名稱是什麼
白馬寺是最早的;最有名的是少林寺。河南白馬寺位於河南省洛陽老城以東12公里處,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68年),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興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之稱。
少林寺,又名僧人寺,有「禪宗祖廷,天下第一名剎」之譽;是中國漢傳佛教禪宗祖庭,位於河南鄭州市登封市城西北少室山南麓。公元495年北魏孝文帝為安頓天竺僧人跋陀,敕就少室山為佛陀立寺,供給衣食。寺處少室山腳密林之中,故名少林寺。
㈣ 中國第一座佛教寺院是什麼寺
中國第一座佛教寺院是河南洛陽的白馬寺。
1、歷史起因:東漢永平七年(公元64年),漢明帝劉庄因夜夢金人,遣使西域拜求佛法。公元67年,漢使及印度二高僧迦葉摩騰、竺法蘭以白馬馱載佛經、佛像抵達洛陽,漢明帝躬親迎奉。公元68年,漢明帝敕令在洛陽雍門外建僧院,為銘記白馬馱經之功,故名該僧院為白馬寺,此乃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興建的第一座寺院。
2、現在狀況:河南洛陽白馬寺位於河南省洛陽老城以東12公里處,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為中國第一古剎,世界著名伽藍,有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之稱。現存的遺址古跡為元、明、清時所留。寺內保存了大量元代夾紵乾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將、十八羅漢等,彌足珍貴。1961年,白馬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漢傳佛教重點寺院。2001年1月,白馬寺被國家旅遊局命名為首批AAAA級景區。
㈤ 中國第一座佛教寺院是哪座寺院它是在什麼時候修建的
你都把圖貼出來了,洛陽白馬寺《》中國第一古剎,始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距今2021年足有1953年了
㈥ 中國第一座佛教寺院是哪一座
洛陽白馬寺。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座佛教寺院洛陽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由官府興建的第一座寺院。它建於東漢明帝年間,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
1961年,白馬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漢傳佛教重點寺院。2001年1月,白馬寺被國家旅遊局命名為首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6)中國第一寺是哪個擴展閱讀:
白馬寺的建立與漢明帝劉庄(劉秀的兒子)有關,傳說中,漢明帝因夜夢金人而派使者蔡音、秦景等十幾人去西方取經。蔡、秦等人在大月氏國(今阿富汗境至中亞一帶)得遇攝摩騰、竺法蘭二位高僧,在取得佛經後,又懇請二位高僧東赴中國弘揚佛法。
二位高僧欣然應允,於是,便與蔡音、秦景等人,用白馬馱運佛經、佛像,穿山越嶺,走過沙漠。於永平十年(公元67年)到達國都洛陽。漢明帝非常開心,對二位高僧極為敬重,親自前往接待,並將他們安排在鴻臚寺暫時安住。
鴻臚寺是當時掌管外交事務的官署,那時候還沒有寺院,並不是現在這種傳播佛教的寺院。因為當是的「寺」就是一種國家行政機構的名稱,比如大理寺、太僕寺、光祿寺等等,和佛教無關。
第二年,漢明帝在當時的洛陽城西修建僧院,專門供僧人們居住,從事譯經、弘法工作。因為皇帝對佛教非常重視,並且是親自掌管,所以也就和官署名一樣,叫做「寺」,又因為佛經、佛像都是用白馬馱過來的,所以,就命名了我們中國的第一座佛寺——白馬寺。
㈦ 被稱為中國的第一座佛寺,你知道是什麼嗎
被稱為中國的第一座佛寺,你知道是什麼嗎?中國的第一座佛寺是河南洛陽的白馬寺,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東部洛龍區白馬寺鎮,有2000多年的歷史。中國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中國自古以來就信奉儒家思想。到了秦朝,因為秦始皇鼓勵六國統一,所以秦朝一直推崇的是法家思想。漢朝時,漢武帝只推行儒家思想,注重仁政。因此,中國很早就有一些佛教寺廟,流傳至今。
㈧ 被稱為中國第一座佛寺的是什麼呢
引言:中國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我國自古以來都已是信仰的是儒家思想在秦朝的時候因為秦始皇以鼓勵統一六國,所以在秦朝的時候一直推崇的是法家思想。在漢朝的時候,漢武帝才推行儒家思想,講究的是仁愛治國,所以在我國很早的時候,就有一些佛教的寺廟一直流傳至今。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被稱為中國第一座佛寺的是什麼?
三、佛寺
在我國佛教寺院有很多大部分都用來燒香拜佛,人們在一些重大的日子以及求姻緣或者求子孫的時候,會去到寺廟進行祭拜燒香給香火錢。而除了白馬寺,我國還有一些著名的佛寺。像是四川的峨眉山,一直都被人們稱為是峨眉派,佛教文化源遠流長,中國從漢朝開始修建寺廟延續至今,去寺廟祭拜,已經成為崇尚佛教文化信徒的一種虔誠方式。
㈨ 天下第一寺是什麼寺還有天下第一古剎
天下第一寺和天下第一古剎都是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把佛教傳到了朝鮮、日本和東南亞,使佛教在亞洲得到普及,後來又進入歐美,成為世界各地佛教信徒參拜的聖地。因此19世紀末以來,日本捐資重修白馬寺鍾樓並立空海雕像。
泰國、印度、緬甸政府相繼出資於白馬寺建造佛殿,使之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中、印、緬、泰四國風格佛殿的國際化寺院。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均來此受戒,美國、德國、加拿大皆出席該寺方丈升任法會 ,作為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寺院,白馬寺可謂名副其實的「天下第一寺」。
佛教雖起源於印度,但發展卻在中國。漢魏之後,中國佛法日隆。由河洛至江漢,由繁華京師至偏鄉僻壤,九州起廟,五嶽樹塔,「金剎與靈台比高,廣殿共阿房等壯」,此皆始於漢明帝之創建白馬寺。
佛教不但對中國人民的思想和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還經由中國逐步傳播到越南、朝鮮和日本(以後一直是日本的主要宗教)等國。到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由於其他一些因素,以及隨著一些中國人、日本人的進入歐美,佛教在歐美也有所流傳。
所以,實際上對於諸如越南、朝鮮、日本以及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佛教來說,白馬寺也是其「祖庭」和「釋源」。
(9)中國第一寺是哪個擴展閱讀:
白馬寺在佛教歷史上有重要地位,有「祖庭十古」之說。
1、中國第一座古剎——白馬寺
2、中國第一座舍利塔——齊雲塔
3、第一次去「西天取經」的朱士行始於白馬寺
4、最早來華的印度高僧禪居於白馬寺
5、最早傳入的梵文佛經《貝葉經》收藏於白馬寺
6、最早的譯經道場在白馬寺的清涼台
7、第一本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是在白馬寺譯出
8、第一本漢文戒律《僧祗戒心》始譯於白馬寺,並最早在洛陽立壇傳戒
9、第一場佛道之爭發生於白馬寺
10、第一個漢人和尚朱士行受戒於白馬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