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和中國哪個更發達為何印度專家毫不謙虛地說:已經超過中國30年
在我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之下,中國變得越來越強大,不僅科技軍事等領域發展迅猛,經濟實力也日益提高,這一點從這次病毒疫情中就可以充分體現出來。在這次災難面前,中國人民團結一心,共同抗疫,讓全世界再次看到了中國的實力。可以說,如今的中國一舉一動都能影響整個世界,任何國家都不敢再小覷中國。
此外,印度在軍事領域和農業領域方面也是無法和中國相提並論的,因此,總體上來說,我國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其他方面都遠遠超過印度,即便印度有些方面確實比中國好,但也說不上遠超中國30年。這樣的說法只是印度人的自尊心作祟而已。
B. 中國和印度哪個更發達
你好,目前來說中國跟印度之間中國更加的發達一點。當然印度也是不容小覷的,有些人說印度也在這個世紀末成為世界的第一大國。
C. 印度人討論:印度和中國,哪個國家有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作為亞洲最大的兩個國家,印度和中國的經濟發展形勢都非常良好,兩個國家都有一個美好的前途。在一些國外社交網站上,很多印度網民認為,相比較中國,印度的發展潛力更足。那麼,在現實中,印度人認為印度和中國,哪個國家有一個更好的未來呢?帶著這個問題,小編來到所在城市的某座高校,與一些印度留學生聊起了這個話題。
還有一位印度留學生表示,我對人類的未來很樂觀,因此,認為這兩個國家都有一個美好的未來。許多印度人相信,印度比中國更有前途;許多中國人認為,中國比印度有更好的未來。在我看來,短期內,中國將贏得比賽,因為中國正處於一個正常的軌道,而印度,仍然在尋找它前進的道路。
最後一位印度留學生表示,中國的黃金發展期在15年前,而印度的黃金發展期就在現在。到2019年,印度將是世界上最年輕的國家,國民平均年齡29歲。我們不應該浪費這么多年輕人的潛力,努力發展,爭取有一個比中國更美好的未來。
D. 印度和中國綜合實力哪個更強
經濟總量印度比不上中國,但人均創造出的價值,人均的可支配收入,印度遠遠高於中國,這也是印度內功強於中國的主要表現,中國要想在綜合實力上超過,得花上最少20年的時間,而且前提是印度經濟發展原地踏步,停滯不前。
E. 印度和中國哪個更發達
中國更發達的。中國不管是城市和鄉村的環境,都比印度更好尤其大城市更是干凈,即便北京上海每天承載著上千萬人的來往,也不會給人一種臟亂差的印象,但是印度不同比如新德里,作為首都卻感覺比北京落後了二十年,而新德里之外就更是糟糕。
中國無論是在經濟還是在軍事實力方面都要遠遠強於印度。在經濟方面,中國早就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除美國外中國也是世界上第二個有著完整工業體系的國家。中國的經濟重量早就遠超印度了。
印度國家
印度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一個由100多個民族構成的統一多民族國家,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也是金磚國家之一,印度經濟產業多元化,涵蓋農業、手工藝、紡織以至服務業。一說到印度感覺滿世界都充滿了惡意。
但是印度吸引我的,是來自於世界大師們走入印度後帶回的建築、作品或者思考,這是一處被文明滋養過的地界,但又在一路風雨中飽受生活的創傷,也許短短的時間,並不能讓我們很好的解讀,但是通過眼睛、體溫和味道。
我們在印度的每處街道、每處建築都體會到了與生活很近又很遠的場景,那將是從旅行中帶回的能量,一直守護自己的生活環繞光芒。
F. 印度和中國哪個發達比較
印度和中國都是發展中國家,但很明顯中國實力更強大~~~~~~印度被認為是亞洲經濟奇跡的象徵。自1991年開始經濟改革以來,印度國內生產總值一直呈穩步增長態勢,年均增長率達到6%左右。有報告稱,到2020年,印度將是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
中國、俄羅斯、巴西和印度的經濟發展前景極好,四國將在2050年位列世界最強經濟體。這篇研究報告是由高盛的全球經濟學家吉姆·奧尼爾主持編寫的。
其中,中國在2041年超過美國從而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印度在2032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巴西將於2025年取代義大利的經濟位置,並於2031年超越法國;俄羅斯將於2027年超過英國,2028年超越德國;如果不出意外的話,;BRICS合計的GDP可能在2041年超過西方六大工業國(G7中除去加拿大),這樣,到2050 年,世界經濟格局將會大洗牌,全球新的六大經濟體將變成中國、美國、印度、日本、巴西和俄羅斯。無論從任何方面講,它們都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實體
G. 中國和印度哪個實力更強
中國實力強。
中國無論是在經濟還是在軍事實力方面都要遠遠強於印度。在經濟方面,中國早就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在軍事實力方面,中國擁完整、全面的軍工建造體系,能夠自主研發和生產先進的武器裝備,而印度軍隊只能拿著軍費到處去買「萬國牌」武器,東拼西湊來裝備自己的軍隊。
H. 印度 和中國 誰更牛
印度經濟發展中的弱點遠大於中國
現在,許多西方媒體,總是在拿印度與中國進行比較。有不少西方人認為,印度經濟發展的後勁和模式,將超過中國,並真正成為世界上的超級經濟體。發表這樣言論的人,大部分不是經濟學家和社會科學家。更多的是一些政客、記者和非經濟類的所謂「政治學者」。那麼究竟印度是不是真就比中國強,或者說比中國更有後勁,更有前途?可以肯定的說:決非如此。
第一,印度經濟的發展速度從來沒有超過中國。按照西方自己講的,中國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發展速度一直保持在9%以上,這個速度超過戰後六、七十年代日本連續十年保持的8.4%記錄。超過了亞洲四小的持續發展水平。而印度不論是在其改革前還是改革後,經濟發展速度從來也沒有超過中國。2005年,中國的發展速度是9.4%,而作為印度發展速度最快的一個年份,仍只有不到8%。而且據西方一些權威經濟學家預測,中國這種發展速度至少還將持續20年左右。如果印度不能在發展速度上超過中國,那就談不上超越中國。
第二、印度的經濟模式並不具有創造性。目前印度採用的是混合所有制模式,這種模式類似於上世紀初英國的發展模式。即強調以服務業為主,拉動其它產業發展。這種模式雖然有經濟效益水平較好的優點,但在解決基本工業發展水平和規模、建立國家工業體繫上,並沒有多大的促進作用。特別是在解決就業和為農村人口向非農產業轉移的過程中,不能發揮根本性的作用。這也是印度雖然有效益比較好的公司、產業,但去不能對國家的經濟發展產生根本性作用的主要原因。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國家所提供的只是少數人就業的先進產業,而大多數人並不能夠進入國家的基本發展領域,那對整個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此外,印度的中小民營企業也不強大,沒有形成一種群體性的發展勢頭。大部分企業技術落後,規模偏小,不能參預國際競爭。
第三、印度的投資體制不適應經濟高速發展的需要。目前印度的投資主要集中在銀行自主投資方面,也就是說,大部分投資來源於金融資本而非產業資本。這種投資體制確實比較先進,屬於西方後工業時代的特徵。說白了,就是是一種非常理性的投資體制。而中國目前的投資是以產業資本為主,即以相關產業的資本及產業鏈擴張為主的投資體制。這種體制的弱點是盲目性強、風險性大,資本的投資收益率小於金融資本。但產業資本投資的最大優點是:資本與產業的結合非常緊密,資本運行的規模大、速度快,投資積極性高,對經濟發展和就業的直接拉動作用非常明顯,而且極易形成規模性產業基礎/。按照西方一些經濟學家的話說,印度的投資可能更理性,效益更高,但卻顯得過於理性了。如果一個資本的運行過於謹慎,按照風險與收益成正比的資本運行基本規律來看,風險很小的資本,它的收益率就不可能是最高的。尤其對那些需要以規模投資取得效益的資本來說,這種體制不具有吸引力。這也是印度在吸引外資方面,始終落後於中國的原因之一。如果印度每年吸引的資本始終只有中國的十分之一,那印度就不可能超越中國。
第四、印度的基礎設施嚴重滯後,而其投資體制又影響大規模資本的進入。據西方估計,印度要使其基礎設施達到中國目前的水平,大概需要8千到1萬億美元的投資。而目前印度每年投資於基礎設施的全部資本,不過百億美元。以這樣的速度發展下去,印度的基礎設施只能是越來越破舊不堪,根本不能適應經濟高速發展的可能。印度不僅在航空、水運和陸路運輸的規模、水平上遠遠落後於中國,就是被印度自詡為世界最大的網路的鐵路看,其運輸量和效率也根本不能和中國相比。印度的鐵路死亡率也是世界最高的。
第五,印度的經濟發展沒有使廣大的農民和城市貧民得到好處。由於印度經濟的所謂「貴族化」特點,雖然促進了印度的白領階級的擴大和提高,但由於印度經濟對就業和農村人口的轉移並沒有產生太大的作用,因此占人口80%以上的農民和城市貧民並沒有享受到這種經濟發展的好處。由於印度人的觀念問題,在世界幾次經濟轉型期,都沒有主動吸引到以勞動密集型轉移為主的資本,印度經濟發展沒有大規模的促進人口就業。更為重要的是,由於印度經濟對人口就業的規模拉動作用明顯不足,因此印度在解決人口大面積貧困化的問題上也沒有多少進展。從國際經驗來看,要解決人口貧困的最主要做法,不是什麼經濟發展質量的高低,而是就業。只能大規模的促進就業,才能從根本上縮小貧困面。而印度經濟發展恰恰是在這方面沒有明顯作用。
第六、印度的經濟相對封閉性,也不可能促進印度產業競爭力的提高。據一些理性的西方經濟學家分析,印度經濟的封閉性遠大於中國,就是在發展中國家中,其封閉性也是比較高的。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印度的政治體制。雖然印度是所謂的民主體制,但由於當選的政治領導人,要顧慮到自己選民的利益,也就是說他們只能選擇保護印度落後的產業,以免造成民族產業的大面積破產和政治動盪。從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看,封閉就意味著落後,如果一個國家的產業和技術不進入國際競爭體制,不能積極的解決好保護與推動競爭的關系,那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和進步。同時,這種封閉性,也極大的限制了資本的進入,特別是勞動形態轉移資本進入印度。
第七、印度的受教育率大大低於中國,這對印度經濟的發展來說是個致命的弱點。據聯合國統計,中國與印度的國民文盲率分別為5-10%、40-50%,這種差異反映了整個國民毒素的基本情況。從亞洲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經驗看,國民文化素質的提高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在30%以上。隨著經濟發展質量的不斷提高,這種制約作用會越來越大。印度雖然在高等教育方面有一定的成就,但基礎教育的嚴重落後,必將嚴重製約印度經濟的高速發展。中國的經驗是,在大力發展基礎教育,不斷擴大國民基本教育覆蓋規模的同時,大力發展高等教育。這種兩條腿走路的教育發展道路,是符合國際教育發展的一般規律的。僅從數字統計上看,中國不僅在國民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規模水平上大大高於印度,就是在高等教育與科技發展的整體進步上,也要高於印度。同時,從國家對國民教育的重視程度上看,中國的投入也遠高於印度,並且這種投入的水平還在不斷的提高。如果印度不能改變大部分國民是文盲的狀況,不改變每年以近20%的財政收入,用於到處引進和購買各種互不兼容的武器系統,即使印度的高等教育再精、再尖,也談不上與中國進行競爭。
第八、印度的人口增長率將為印度經濟發展付出沉重的代價。目前印度的人口增長率為千分之十到十五,而中國的人口增長率為千分之三到千分之四。中國將在2050年左右,進入人口平衡期,到那時,中國的人口規模大約在16億左右。而印度目前的人口為11億,據西方估計,大概在2020年,印度人口將超過中國。如果印度不實行計劃生育,那麼印度何時進能進入人口零增長,將不得而知。印度的國土面積大約為中國的三分之二,雖然印度的耕地面積比中國約多百分之十,但印度的農業仍以小農生產為主,還不能完全滿足印度的基本糧食安全需要,仍需進口糧食。按照國際通用的經驗,一個國家正在進入工業發展時代時,人均GDP每提高100美元,糧食需求率就增長千分之二。如果印度不能控制住人口的增長,那印度不僅人均GDP的增長速度提高不了,就是農業、交通業等基礎服務業,也將不堪重負。當然,如果印度仍處在目前這種基本的困狀態,對這些需要的壓力可能會感到不大,可隨著印度經濟的進一步提高和發展,就會越來越感受到這種人口壓力的特別沉重性。如果一個國家不能解決大面積的貧困狀態,那就談不上超越。從西方發展的道路看,如果人口不進入零增長,那就意味經濟增長對資源與環境仍具有破壞性和增長的不穩定性,仍可能產生不可預見的後果。
第九,印度的經濟發展環境也不能和中國相比。中國所在的東亞,經濟發展水平成階梯狀陣形,但整體起點較高,已基本形成促進良性增長的循環體系。在東亞,中國可以直接面對經濟發展水平很高的美國、日本,又可以依託韓國、新加坡、香港、台灣等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同時,又能和馬來西亞、泰國等中等發達國家形成互補、轉移、投資、市場、協作、服務等多種經濟聯系和貿易合作。這對中國的經濟發展的健康性和促進性是非常明顯的,而且這種拉動作用還會越來越大。而印度經濟從根本上說,還沒有融入亞洲,印度對亞太經濟的依賴度遠低於中國,而它周圍的國家又一個比一個窮,經濟發展水平一個比一個低。這反而讓印度人產生了一種錯覺,認為它的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高於中國。雖然印度想融入東亞,但已經落後中國很多了,不論是從地緣優勢,還是從宗教、文化與民族融合性來講,印度也無法與中國競爭。
第十、印度人不能正確的認識自己與世界,也不可能打開自己的視野。印度人在面對世界其它發展時,總是採取一種非常可笑的心態。比如,在對待西方先進技術與發展水平的時候,印度人表現出來的是一種殖民地心態。即一切以西方的發展模式為好。在面對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時,印度人總認為自己的發展水平、模式和速度好於中國。印度人最經常的就是拿他們優勢,來與其它國家進行比較。比如印度人最常拿的就是他們的軟體產業水平來與中國進行比較,而對中國在基本信息產業規模、移動通信保有量、個人計算機保有量和網路人口上的巨大優勢卻視而不見,聽而不信。絕大部分印度人並沒有來過中國,而印度人卻十分聽信媒體對其孟買、班加羅爾好於中國的上海、深圳的說法。一些來過中國的印度人,出於一種妒忌和傳統封閉的心理,也不能正確的報道中國的發展與進步。這反映了印度人不能正確的看待世界和自己。如果一個人不能正確的認識這一點,那他就不可能形成真正科學的發展觀念和清醒的選擇,也不會形成發展的緊迫性和持續動力。
最後,印度人並沒有形成民族發展的基本共識和正確道路。由於印度的政治體制決定了,每一個上台的政黨都要代表不同的利益。這就使不同階層、地域、民族,對不同政黨的發展觀和執政理念,產生不同的信任度。如果印度不能在發展道路選擇、發展速度緊迫等方面形成民族共識,那就不能凝聚全民族的思想,不能發揮出從中央到地方的多方面發展經濟的合力,所制訂的政策就不能夠產生巨大的力量和針對性。如果印度是一個發達國家,這種政治體制也許比較合適。可偏偏印度是一個落後的發展中國家,說印度的政治體制如何先進,檢驗的標準是什麼?只能是看其對國家、人民的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提高有沒有作用。而恰恰在這方面,印度的政治體制非常缺乏說服力。一個充滿著赤貧的國家和人民,民主對他們來講是一種諷刺,因為你的制度並沒有幫助你改善生活,那你拿什麼來說服人家啊?當然,我們並不是說印度的制度不民主,只是說民主應該是促進人權與經濟發展的武器,如果不能實現這樣的目標,那民主就是一種鴉片,它只能讓人們心安理得的享受落後!
I. 印度發展經濟與中國相比有什麼優勢
1、人和——人口紅利
印度人多
再過幾年就是全球第一大人口大國,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2019年6月17日發布《世界人口展望2019:發現提要》報告稱,印度2027年將超過中國,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
報告稱,2019年的中國人口為14.3億,印度為13.7億,分別佔全球人口總數的19%和18%。不過到2050年,印度人口將增加近2.73億從而超過15億,而中國人口規模將降低至11億左右。
從2019年到2050年,全球新增人口中約50%將集中在9個國家,包括印度、奈及利亞、巴基斯坦、剛果(金)、衣索比亞、坦尚尼亞、印度尼西亞、埃及和美國。印度不光人口多,而且人口非常年輕,也就是說未來印度還有人口紅利!
2、海權優勢
印度是半島國家,在印度洋地區擁有7516.6公里的海岸線,200多萬平方公里的專屬經濟區,168個沿海港口。在印度的印度洋專屬經濟區中,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礦物及其他生物與非生物資源。
印度處於亞太文明和歐洲大西洋文明中間,左右逢源。在國際貿易物流方面,印度處在中間位置,而且跟波斯灣很近,以後買石油就方便了,不會有什麼海峽困局。印度海軍強大,反而會加重我國的馬六甲困局。
「誰控制了印度洋誰就統治了亞洲。印度洋是通向世界七大海域的鑰匙。21世紀世界的命運將在印度洋上見分曉」——「海權之父」馬漢在一個世紀前的警言,一直被印度的歷屆決策者奉為座右銘。
自獨立建國以來,印度逐漸加大對海軍的重視和建設,海軍戰略逐級推進,由成立初期的「近海防禦」到後來的「區域控制」,再到現在的「遠洋延伸」戰略,已基本形成了一套以「印度洋控制戰略」為核心的完整的海軍戰略體系。
3、地理環境
印度面積達,但是沒有什麼沙漠(僅有的西部沙漠還大部分都被劃到了巴基斯坦境內)、戈壁,也沒有我國的青藏高原和美國落基山脈那樣的無人區(不適合居住),印度洋的海風吹來了大量水汽,所以印度的自然環境非常適合人類居住,國土的可利用面積非常多。
4、天時
現在我國成了美帝的眼中釘,印度就成了香餑餑了。美聯合印度制衡中國,有點類似當年英國聯合法國制衡德國的味道。
在未來相當一段時間內,印度的發展都會得到美國的幫助,這種幫助,我國在改革開放的時候是沒有體驗到的。在蘇聯解體之前,還拉著我國一起研究什麼美洲虎坦克,援助我國燃氣輪機……呵呵,蘇聯解體之後……
5、文化軟實力——文明古國與英語優勢
印度既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悠久的古代文化,而且在被日不落帝國殖民的時候,印度的文化隨著英國人的傳播實現了全球化,現在全球都知道瑜伽。
6、外交優勢
雖然印度一直好戰,但是在國際上,印度還是很受歡迎的,時常跟英美穿一條褲子,還能從俄羅斯買點武器,租用核潛艇啥的,就這面子,除了印度,誰有?
缺啥都能買到,買不到還能租到。
不要小看買來的武器系統,1905年的日俄戰爭,沙俄的武器可都是自己生產的哦,日本的好多武器,軍艦都是從英德買的哦!
在聯合國,雖然不是五常,但是五常是美國人建立的聯合國體系,如果我國與美帝有摩擦了,印度就是拉攏不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