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有幾大高原
中國有四大高原,分別是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
青藏高原:
雪域凍土、世界大陸的屋脊。青藏高原,是中國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號稱「世界屋脊」、「第三極」,它南起喜馬拉雅山脈南緣,北至昆侖山、阿爾金山和祁連山北緣,西部為帕米爾高原和喀喇昆侖山脈,東北部與秦嶺山脈西段、黃土高原相接,總面積約250萬平方千米,內部又為藏北高原(羌塘高原)、藏南谷地、柴達木盆地、祁連山地、青海高原、川藏高山峽谷區6個部分,覆蓋中國西藏全部,青海除河湟谷地以外的區域,以及新疆、甘肅、四川、雲南部分區域,並包括不丹、尼泊爾大部,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一部分,大部分地區海拔3000-5000米,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青藏高原不僅只在我國境內,還覆蓋眾多周邊國家,國內的四川、甘肅、雲南有大片地區屬於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有確切證據的地質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5億年前的奧陶紀,其後青藏地區各部分曾有過不同情況的地殼升降,或為海水淹沒,或為陸地。到2.8億年前(地質年代的早二疊紀),青藏高原是波濤洶涌的遼闊海洋。這片海域橫貫歐亞大陸的南部地區,與北非、南歐、西亞和東南亞的海域溝通,稱為「特提斯海」或「古地中海」,當時特提斯海地區的氣候溫暖,成為海洋動、植物發育繁盛的地域。其南北兩側是已被分裂開的原始古陸(也稱泛大陸),南邊稱岡瓦納大陸,包括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亞、南極洲和南次亞大陸;北邊的大陸稱為歐亞大陸,也稱勞亞大陸、北美洲。
⑵ 中國青藏高原多大
青藏高原(Qinghai-Tibet Plateau)是中國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第三極」,南起喜馬拉雅山脈南緣,與印度、尼泊爾、不丹毗鄰;北至昆侖山、阿爾金山和祁連山北緣,以4000米左右的高差與塔里木盆地及河西走廊相連;西部為帕米爾高原和喀喇昆侖山脈,與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克什米爾地區接壤;東及東北部與秦嶺山脈西段和黃土高原相接。
青藏高原介於北緯26°00′~39°47′,東經73°19′~104°47′之間,東西長約2800千米,南北寬約300~1500千米,總面積約250萬平方千米,包括中國西藏自治區全部和青海省、新疆自治區、甘肅省、四川省、雲南省的部分,不丹、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的部分或全部。高原上居民稀少,人口總數還不到中國總人數的1%。[4][5][6]
青藏高原的自然歷史發育極其年輕,地勢的極大隆起及其能產生的強烈熱力、動力作用,以及面積遼闊、地形復雜,加之此處緯度較低,故自然環境十分獨特,形成了全世界最高、最年輕而水平地帶性和垂直地帶性緊密結合的自然地理單元。高原腹地年平均溫度在0℃以下,大片地區最暖月平均溫度也不足10℃。
青藏高原一般海拔在3000-5000米之間,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為東亞、東南亞和南亞許多大河流發源地,山嶺海拔超過6000米,高峰終年積雪;地形上可分為藏北高原、藏南谷地、柴達木盆地、祁連山地、青海高原和川藏高山峽谷區等6個部分。高原上湖泊眾多,有納木措、青海湖等。
⑶ 中國面積最大的高原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輕的一個高原。2.4億年前,由於板塊運動,分離出來的印度板塊以較快的速度開始向北向亞洲板塊移動、擠壓,其北部發生了強烈的褶皺斷裂和抬升,促使昆侖山和可可西里地區隆生為陸地。隨著印度板塊繼續向北插入古洋殼下,並推動著洋殼不斷發生斷裂,約在2.1億年前,特提斯海北部再次進入構造活躍期,北羌塘地區、喀喇昆侖山、唐古拉山、橫斷山脈脫離了海浸。
到了距今8000萬前,印度板塊繼續向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強烈的構造運動。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區急劇上升,藏北地區和部分藏南地區也脫離海洋成為陸地。整個地勢寬展舒緩,河流縱橫,湖泊密布,其間有廣闊的平原,氣候濕潤,叢林茂盛。高原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地質學上把這段高原崛起的構造運動稱為喜馬拉雅運動。
隨著印度板塊不斷向北推進,並不斷向亞洲板塊下插入,青藏高原在對此上升階段中形成。青藏高原的形成並不是一次就完成的,其抬升過程不是一次性的猛增,也不是勻速的運動,而是經歷了幾個不同的上升階段。每次抬升都使高原地貌得以演進。其上升速度曾幾度達到停止,但有時也非常迅速。距今一萬年前,高原抬升速度更快,曾達到每年7厘米,使之成為當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今天的青藏高原中部以風化為主,而邊緣仍在不斷上升。
地質地貌
地質環境
地質構造
青藏高原由北向南包括祁連-柴達木、昆侖、巴顏喀拉、岡底斯、喜馬拉雅、羌塘-昌都等6個構造帶,各構造帶之間為蛇綠混雜岩所代表的縫合帶隔開,大致以龍木錯-金沙江縫合帶為界。
高原北面的祁連-柴達木、昆侖、巴顏喀拉構造帶等屬於歐亞古陸南緣的構造帶,在早中元古代結晶基底上,發育了早古生代優地槽,加里東運動使地槽回返,形成褶皺基底,晚古生代轉化為穩定的蓋層。
高原南面的岡底斯、喜馬拉雅構造帶,在中晚元古代結晶基底上整合遞變,從早古生代開始發育了地台蓋層,海相沉積一直延續到始新世,其中晚石炭世-早二疊世廣泛發育了岡瓦納相冰海雜礫岩和冷水型生物群,是岡瓦納古陸北緣的微陸塊。
地層結構
青藏高原被若干條板塊縫合帶分為7個地層區:
祁連地層區:主體由中下元古界結晶片岩組成的結晶基底和由下古生界變質基性、中基性火山岩夾變質碎屑岩組成的褶皺基底構成。
柴達木地層區:被厚達6000~7000米的新生代碎屑岩所覆蓋,基底岩系包括中下元古界結晶片岩和下古生界巨厚的中酸性火山-沉積變質綠片岩系。
昆侖地層區:由下中元古界片岩、片麻岩、下古生界綠片岩和上古生界-中生界沉積蓋層組成。
巴顏喀拉地層區:在東昆侖-西秦嶺以南,龍門山以西與金沙江之間,以廣泛出露三疊系復理石砂板岩為特徵。
羌塘-昌都地層區:介於龍木錯-金沙江縫合帶與班公錯-怒江縫合帶之間的廣大地區。
岡底斯地層區:介於班公錯-怒江縫合帶與雅魯藏布江縫合帶之間的廣大地區,中上元古界結晶岩系零星出露,叫念青唐古拉群和南迦巴瓦群。
喜馬拉雅地層區:中上元古界結晶片岩沿高喜馬拉雅出露,稱珠穆朗瑪群和聶拉木群。
地殼結構
青藏高原地殼、上地幔介質在縱向與橫向上均呈現出明顯的不均一。岩石圈存在著清楚的塊-層結構:縱向分層,橫向分塊。岩石圈厚度約140~170公里,地殼平均厚度70公里左右。地殼厚度在東西方向上較均勻,變化不大,而南北方向上變化較大,在幾個主要斷裂帶上,莫霍面均發生錯斷。例如,雅魯藏布江斷裂帶北側,莫霍面比南側抬升了8公里。同周圍的地塊相比,青藏高原地殼厚度要大一倍。
岩漿地帶
1.祁連構造岩漿帶
祁連構造岩漿帶除早古生代有巨厚中基性火山噴溢外,沿中祁連隆起帶還發育了兩條花崗岩帶,以花崗岩、片麻狀花崗岩、花崗閃長岩為主,形成巨大岩基。
2.柴達木構造岩漿帶
柴達木構造岩漿帶的岩漿活動主要見於盆地邊緣,下古生代堆積了巨厚的中酸性熔岩及其凝灰岩,成為褶皺基底的主體。
3.金沙江構造岩漿帶
金沙江構造岩漿帶有兩條花崗岩帶與金沙江蛇綠混雜岩及三疊紀巴塘群中基性火山岩帶相伴。主要為石英閃長岩和花崗閃長岩,具同熔型特徵。
4.唐古拉構造岩漿帶
唐古拉構造岩漿帶與班公錯-怒江蛇綠岩帶相伴,在其南側以花崗閃長岩、黑雲母花崗岩為主,形成岩基;在其北側,以黑雲母二長花崗岩為主,呈小岩株,侵入於侏羅系中。
5.岡底斯構造岩漿帶
岡底斯構造岩漿帶由鈣鹼性中酸性-酸性侵入雜岩組成巨大岩基,南北寬50~100公里,沿岡底斯山東西綿延千餘公里,向西與拉達克花崗岩相連。
6.拉格崗日構造岩漿帶
拉格崗日構造岩漿帶沿喜馬拉雅低分水嶺,東起康馬,向西經拉格崗日,至馬拉山,展布著一個穹隆帶。穹隆核部為花崗岩。
地震活動
青藏高原地區是世界上發生大陸內地震的主要地區,不但地震強度大、頻次高、而且活動規律性強。青藏高原十分強烈的地震活動,是現代構造活動的表現,高原四周都是逆沖事件,內部散布著拉張性的地震活動,這一地震活動規律表明,高原的隆生是現今青藏地區地質構造活動的主要形式和地震活動的背景。此外,青藏高原南部位於板塊碰撞邊界,但近代地震活動並不強烈。而高原西緣的逆沖性地震活動非常強烈。
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的總體地震活動總體呈現4大特點:
一是分布面廣,並伴有少量火山活動;
二是地震活動強度高,截至2013年的近50年間,青藏高原7級以上地震多達40餘個,歷史最高震級達8.5級(1950年察隅地震);
三是地震密集發生在青藏高原和天山兩大特殊構造區,殼內強震活動基本位於地殼厚度大於35千米的地區;
四是有兩個中深源的地震活動中心,分別是帕米爾一興都庫什地區和緬甸地區,最大震源深度383千米。
地貌特徵
青藏高原高山大川密布,地勢險峻多變,地形復雜,其平均海拔遠遠超過同緯度周邊地區。青藏高原各處高山參差不齊,落差極大,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區占青海全省面積的60.93%,佔西藏全區面積的86.1%。區內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8844.43米),也有海拔僅1503米的金沙江;喜馬拉雅山平均海拔在6000米左右,而雅魯藏布江河谷平原僅有3000米。總體來說,青藏高原地勢呈西高東低的特點。相對於高原邊緣區的起伏不平,高原內部反而存在一個起伏度較低的區域。
青藏高原是一個巨大的山脈體系,其由山系和高原面組成。由於高原在形成過程中受到重力和外有引力的影響,所以高原面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形,使整個高原的地勢呈現出由西北一東南的傾斜的趨勢。高原面的邊緣被強烈切割形成青藏高原的低海拔地區,山、谷及河流相間,地形破碎。
青藏高原邊緣區存在一個巨大的高山山脈系列,根據走向可分為東西向和南北向。東西向山脈占據了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區,是主要的山脈類型(從走向劃分);南北向山脈主要分布在高原的東南部及橫斷山區附近,這兩組山脈組成了地貌骨架,控制著高原地貌的基本格局東北向的山脈平均海拔高度普遍偏高,除祁連山山頂海拔高度為4500米-5500米之外,昆侖山、巴顏喀拉山、喀喇昆侖山等的山頂海拔均在6000米以上。許多次一級的山脈也間雜其中。兩組山脈之間有平行峽谷地貌,還分布有數量廣泛的寬谷、盆地和湖泊。
青藏高原分布著世界中低緯地區面積最大、范圍最廣的多年凍土區,佔中國凍土面積的70%。其中青南一藏北凍土區又是整個高原分布最為廣泛的,約占青藏高原凍土區總面積的57.1%。除去多年凍土之外,青藏高原在海拔較低區域內還分布有季節性凍土,即凍土隨季節的變化而變化,凍結、融化交替出現,呈現出一系列融凍地貌類型。另外,青藏高原上冰川及其雕塑的冰川地貌也廣泛分布。
區域范圍
位置境域
青藏高原介於北緯26°~39°,東經73°~104°之間,西起帕米爾高原,東到橫斷山,北界為昆侖山、阿爾金山和祁連山,南抵喜馬拉雅山,東西長約2800千米,南北寬約300~1500千米,總面積約250萬平方千米,除西南邊緣部分分屬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錫金、不丹及緬甸等國外,絕大部分位於中國境內。
氣候特徵
總體特點
青藏高原氣候總體特點:輻射強烈,日照多,氣溫低,積溫少,氣溫隨高度和緯度的升高而降低,氣溫日較差大;干濕分明,多夜雨;冬季乾冷漫長,大風多;夏季溫涼多雨,冰雹多。
青藏高原年平均氣溫由東南的20℃,向西北遞減至-6℃以下。由於南部海洋暖濕氣流受多重高山阻留,年降水量也相應由2000毫米遞減至50毫米以下。喜馬拉雅山脈北翼年降水量不足600毫米,而南翼為亞熱帶及熱帶北緣山地森林氣候,最熱月平均氣溫18~25℃,年降水量1000~4000毫米。而昆侖山中西段南翼屬高寒半荒漠和荒漠氣候,最暖月平均氣溫4~6℃,年降水量20~100毫米。日照充足,年太陽輻射總量140~18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總時數2500~3200小時。冰雹日最多,如那曲年冰雹日20~30天以上。
氣候分區
青藏高原可分為喜馬拉雅山南翼熱帶山地濕潤氣候地區、喜馬拉雅山南翼亞熱帶濕潤氣候地區、藏東南溫帶濕潤高原季風氣候地區、雅魯藏布江中游(即三江河谷、喜馬拉雅山南翼部分地區)溫帶半濕潤高原季風氣候地區、藏南溫帶半乾旱高原季風氣候地區、那曲亞寒帶半濕潤高原季風氣候地區、羌塘亞寒帶半乾旱高原氣候地區、阿里溫帶乾旱高原季風氣候地區、阿里亞寒帶乾旱氣候地區及昆侖寒帶乾旱高原氣候地區等10個氣候區。
產生影響
青藏高原是北半球氣候變化的啟張器和調節器。該區的氣候變化不僅直接驅動中國東部和西南部氣候的變化,而且對北半球具有巨大的影響,甚至對全球的氣候變化,也具有明顯的敏感性、超前性和調節性。
水系狀況
概況
青藏高原的河流分布主要受到氣候和自身地形地勢的影響。除東南部降水豐富外,內陸區的河流補給,主要依靠冰川或積雪的融化。區域內祁連山一巴顏喀拉山一念青唐古拉山和一岡底斯山是內外水系分界線。這條內外水系的分界線將青藏高原的河流分為外流區與內流區兩部分。外流區主要位於高原東部及東南部,如注入太平洋的黃河、長江,以及注入印度洋的西南水系如雅魯藏布江、怒江等;內流水系大多位於高原西北部,主要指的是羌塘高原和柴達木盆地及局部小塊的封閉湖盆。大多數內流河的河水會注入這些窪地中,形成為數眾多的鹹水湖。
內流區由於受到高大山脈的阻擋,使得暖濕空氣難以到達,降水稀少;而日照充足,又使蒸發量相對較大,因此內流河大都徑流量較小且流程較短;內流河大多以冰雪融水為主要補給水源,因此季節性變化明顯,夏季為汛期,冬季普遍結冰,常發生斷流現象,也就是說間歇性河流多;因內流河大多注入盆地或窪地,因此形成了數量眾多的鹹水湖泊,如著名的青海湖、納木錯等。
外流區可分為黃河水系、長江水系和西南水系長江和黃河均注入太平洋,屬於太平洋水系;西南水系有4個分支,包括瀾滄江、怒江、恆河一雅魯藏布江和印度河(起源於藏西南邊緣),均注入印度洋,屬於印度洋水系。在外流河水系中,黃河、長江、雅魯藏布江支流眾多,流域寬廣,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外流水系類型。由於外流水系大多起源於藏東南或東部,所以其補給的主要方式是雨水補給。因此與內流河相比,外流河水量巨大,流程也長,其流經地的兩岸,常因為侵蝕、堆積而形成大小不一的沖擊平原或台地。
⑷ 我國有哪些高原
我國的四大高原分別是: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雲貴高原。
青藏高原位於我國西南部,平均海拔4500米,是世界最高的大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稱。其特點是高峻多山,雪山連綿,冰川廣布,湖泊眾多,草原遼闊,水源充足。青藏高原的面積為250萬平方千米,是中國最大的高原。湖泊眾多是青藏高原地形上的重要特點。我國最大的鹹水湖——青海湖,世界最大的湖——納木錯(海拔4600米),都位於青藏高原之上。這些湖泊盛產食鹽、芒硝等礦物,又盛產魚類,為發展工業化和水產業提供了有利條件。
3
內蒙古高原在我國北部,包括內蒙古大部和甘、寧、冀的一部分,海拔1000~1500米,面積約為70多萬平方千米,是我國第二大高原。其特點是地面開闊平坦,地勢起伏不大。其植被是溫帶草原,為中國最大的天然牧場。
4
黃土高原海拔為1000~2000米,地面覆蓋著疏鬆的黃土層,是世界上黃土分布最廣闊、最深厚的地區,水土流失嚴重,千溝萬壑。其面積約為50萬平方千米,塬、梁、峁是黃土高原上的三種主要地形。
5
雲貴高原主要分布在雲南、貴州省境內,海拔1000~2500米,是中國的第四大高原。高原岩溶地形廣布,風景秀麗。如雲南的路南石林、貴州的織金洞、黃果樹瀑布等都是中國著名的風景區。
⑸ 青藏高原面積是多少
青藏高原總面積約250萬平方千米。
青藏高原是中國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也是中華民族的源頭地之一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佔全中國23%面積,被譽為世界屋脊和世界的第三極。它南起喜馬拉雅山脈南緣,北至昆侖山、阿爾金山和祁連山北緣,平均海拔4000m以上,為東亞、南亞等許多大河流發源地。
青藏高原的自然歷史發育極其年輕,受多種因素共同影響,形成了全世界最高、最年輕而水平地帶性和垂直地帶性緊密結合的自然地理單元。高原腹地年平均溫度在0℃以下,大片地區最暖月平均溫度也不足10℃。
青藏高原的地理優勢
青藏高原南起喜馬拉雅山脈南側,與印度、尼泊爾、不丹毗鄰;北至昆侖山、阿爾金山和祁連山,以4000米左右的高差與亞洲中部乾旱荒漠區的塔里木盆地及河西走廊相連;西部為帕米爾高原和喀喇昆侖山脈,與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克什米爾地區接壤。
東部以玉龍雪山、大雪山、夾金山、邛崍山及岷山的南側或東側為界。青藏高原的東及東北部與秦嶺山脈西段和黃土高原相銜接。我國境內部分西起帕米爾高原,東至橫斷山脈,橫跨32個經度;以南起自喜馬拉雅山脈南緣,以北止於昆侖山—祁連山北側,縱貫約15個緯度。
⑹ 中國的高原大陸海洋一共是加起來一共是多少平方千米
中國國土面積約963.4057萬平方公里。
領海主要是南海,約300萬平方公里。
中國的沙漠總面積達130.8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13.6%。
中國高原主要是四大高原,面積約250萬平方公里,約佔26.0%。
中國官方公布的國土面積是約960萬平方公里.據美國CIA,the world factbook,其中陸地面積 9,326,410 平方公里,水域面積 270,550 平方公里
⑺ 中國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面積各是多少
.高原:.青藏高原中國最大的高原。面積240萬平方公里(93萬平方哩;黃土高原面積約40萬平方公里;
三大平原:
1.東北平原,面積34萬平方公里
只知道這些,不好意思。
⑻ 中國四大高原
中國四大高原:雲貴高原、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
1、雲貴高原
雲貴高原(Yunnan-Kweichow Plateau )位於中國西南部,為中國四大高原之一。
大致位於東經100°~111°,北緯22°~30°之間,西起橫斷山、哀牢山,東到武陵山、雪峰山、東南至越城嶺,北至長江南岸的大婁山,南到桂、滇邊境的山嶺,東西長約1000千米,南北寬400~800千米,總面積約50萬平方千米。
2、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Qinghai-Tibet Plateau),亞洲內陸高原,是中國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第三極」。
南起喜馬拉雅山脈南緣,北至昆侖山、阿爾金山和祁連山北緣,西部為帕米爾高原和喀喇昆侖山脈,東及東北部與秦嶺山脈西段和黃土高原相接,介於北緯26°00′~39°47′,東經73°19′~104°47′之間。
3、黃土高原
黃土高原東西長1000餘千米,南北寬750千米,包括中國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東,秦嶺以北,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位於中國第二級階梯之上,海拔高度800~3000米。
黃土高原屬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大地構造單位主要包括陝北隴東地台、華力西褶皺帶、太平洋式燕山褶皺帶、隴西地塊、中條山地塊、呂梁山地塊和汾渭下游沉帶等,並以秦嶺地軸和鄂爾多斯地台為南北二大界線。
4、內蒙古高原
內蒙古高原是中國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為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又稱北部高原,狹義上的內蒙古高原位於陰山山脈之北,大興安嶺以西,北至國界,西至東經106°附近。
介於北緯40°20′~50°50′,東經106°~121°40′。面積約34萬平方千米。廣義的內蒙古高原還包括陰山以南的鄂爾多斯高原和賀蘭山以西的阿拉善高原,面積約70萬平方千米。
(8)中國的高原約多少平方千米擴展閱讀:
中國最大的四個高原它們集中分布在地勢第一、二級階梯上,由於高度、位置、成因和受外力侵蝕作用的不同,高原的外貌特徵也各異。中國陸地的主要地形即為高原和山地。
青藏高原: 主要位於西藏、青海、四川等地;
雲貴高原: 主要位於雲南、貴州、四川等地;
黃土高原: 主要位於山西、陝西、甘肅、寧夏等地;
內蒙古高原: 主要位於內蒙古、寧夏等地。
四大高原與中國的歷史,文化,人文等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