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十大古建築都在哪裡
中國十大古建築:萬里長城、桂林山水、北京故宮、頤和園、蘇州園林、西遞和宏村、王家大院、釋迦塔、承德避暑山莊、西安秦兵馬俑。
1、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
4、釋迦塔全稱佛宮寺釋迦塔位於山西省朔州市應縣城西北佛宮寺內,俗稱應縣木塔。建於遼清寧二年,是中國現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構塔式建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景區。與義大利比薩斜塔、巴黎埃菲爾鐵塔並稱「世界三大奇塔」。
5、頤和園,慈禧太後的寢宮,頤和園原名清漪園,是清代的皇家花園和行宮。曾被英、法侵略軍焚毀,重建後改名為頤和園。
6、王家大院位於山西省靈石縣城東12公里處的靜升鎮。是清代民居建築的集大成者,由歷史上靈石縣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後裔——靜升王家於清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年間所建,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以上。
7、西遞和宏村是安徽南部民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兩座古村落,它們以世外桃源般的田園風光、保存完好的村落形態、工藝精湛的徽派民居和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內涵而聞名天下。
B. 中國還有哪些地方還依舊保留著古建築群
千年江南宋城贛州市老城區,大部份磚木古建房沒有在戰火中消失,遠勝平遙麗江,隨著鋼筋水泥普及和城市建設,大部份磚木古建被拆除,現存不多………其實並不是都是木結構、過去的會、廟等,基本也採用石、木、磚混用,可見梁思成和林徽因在拍攝的眾多中國各地老建築照片中彼彼皆是。最主要的原因有二,一是防腐技術達不到年限要求,二最主要的原因沒按時維修保護。由於中國古人對木材防腐、防蟲蛀、防火技術能力有限,這些裸露在大自然日曬雨淋、風霜侵襲的木結構建築,很難長期保留。
人們對古建築保護的概念模糊,在古建築保護過程中也主張除舊布新和推陳出新的理論,導致古建築保護對多數國人尤其是年輕人而言成為陌生的概念。古建築損壞和被破壞的具體例子非常多。例如,古代皇宮就有多次失火毀壞的記載;再例如,八國聯軍進北京,火燒圓明園的事情更是家喻戶曉。雖然古人有非常巧妙的防腐、防蛀方法。在有人居住或維護下還好,一旦荒廢,或者遇到戰亂等,年久失修,漏雨,坍塌後有些會逐漸消失。
C. 中國現在哪個地方還存在漢朝或唐朝留下來的古建築或現代仿造的也行。 每每去一個地方,都是明清時期留
陝西西安,有大明宮,華清池,大雁塔,小雁塔等眾多的唐朝古建築。
D. 中國古代建築保存完好的有哪些
安徽歙縣 四川閬中 山西平遙 雲南麗江
歙縣位於杭州、千島湖、黃山、九華山旅遊線的中心點,徽杭、屯蕪公路在此交會,皖贛鐵路穿越而過。這里山明水秀,風光旖麗。境內古民居群布局典雅,園林、長亭、古橋、石坊、古塔到處可見,猶如一座氣勢恢宏的歷史博物館。主要景點有太白樓、新安碑園、許國石坊、斗山街、陶行知紀念館等。
太白樓位於太平古橋西側,為黃山至千島湖途中必經之地。該樓為雙層樓閣,挑梁飛檐,為典型徽派建築,樓內陳列有歷代碑刻,古墨跡拓片,古今名人楹聯佳句。相傳,唐天寶年間,詩人李白尋訪歙縣隱士許宣平,結果在練江之畔失之交臂,後人為紀念此事,便在李白飲酒的地方建起了這座太白樓。遊客登樓可以飽覽城西山光水色、古橋塔影。
新安碑園緊鄰太白樓,此景區將碑園與園林溶為一體,整個建築依山就勢,多式花牆、漏窗、洞門相互通透,碑廊曲折起伏蜿蜓200多米。高處立亭,窪處蓄池,竹影婆娑,為徽州私家花園的風格,其園築於披雲峰上,有峰有樓有水,雖然咫尺之地,卻是博大胸懷,饒有山野情趣。碑園的廊龕中,陳列著歙縣明萬曆年間收藏家吳廷收藏、鐫刻的《余清齋帖》,以及歙縣明崇禎年間收藏家吳楨所刻的《清鑒堂帖》。這兩套碑貼共200餘塊,收集自晉至明歷代中國書法大師代表作,精心雕刻,人稱稀世珍本。日本藏有這套碑帖的完整拓本並視為法帖。
許國石坊聳立於縣城鬧市中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於明代萬曆十二年(公元1584年),是朝廷為旌表李保兼太子太保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許國而立。許國明代嘉靖乙丑(公元1565年)進士,為嘉靖、隆慶、萬曆三朝重臣,博得皇上「加恩眷酬」。牌坊四面八柱,呈口字型,石柱、梁坊、欄坊、欄板、斗拱、雀替均是重四、五噸的大塊石料,且全部為質地堅硬的青色茶園石,雕飾鏤刻精美細膩,圖案錯落有致,疏朗多姿。成雙結對的彩鳳珍禽,雕梁之間,一個個飛龍走獸,揚威於畫壁之中,12隻倚柱石獅,神態各異,體現出徽派石雕獨特的表現手法。石坊所有題詞,均出自許國門生著名書法家黃其昌之手,使得整座石坊更顯得豪放、華麗、威嚴。斗山街坐落於歙縣城內。這條古街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於一體,猶如一幅長長的歷史畫卷。
陶行知紀念館、行知公園均在歙縣城內,紀念館舊為崇一學堂,為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幼年就讀之所,內陳有陶行知遺物和著名遺聯「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宋慶齡為陶行知紀念館題辭稱之為:「萬世師表」。歙縣城內還有二座樵樓,一為南樵樓,俗稱24根柱,據方誌記載,此樓建於隋末,宋、明二代多次重建。現存的南樵樓基本保持宋代的建築風格,特別是其中的「排柵柱」。乃正宗宋代「營造法」,今已很難見到。東樵樓又名陽和門,原名鍾樓,建於明弘治年間,為重檐式的雙層樓閣。這兩座樵樓咫尺相望。
閬中古城的自然景觀奇秀多姿,獨具特色,「石黛碧玉相因依」的嘉陵江環繞閬中古城,四周青山擁抱,一幅「三面江光抱城郭,四圍山勢鎖煙霞」的水墨丹青,渾然天成。
據《太平寰宇記》記載:「其山四合於郡,故曰閬中。」所以說閬中是因山有環拱之象而得名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從風水學的角度上看,閬中也無疑是風水寶地。
閬中的城市歷史源遠流長。這里相傳為中國遠古帝王伏羲誕生的地方。商周時代,閬中是巴國北部重鎮。戰國中期(公元前330年),巴國由重慶遷都閬中。秦統一後,於公元前314年置閬中縣,迄今為止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從古到今,閬中縣制未動,縣名不改,是全國少有的至今保持原名的縣城。閬中歷來是川北的政治、經濟、軍事和宗教中心,歷代封建王朝都在閬中設置郡、州、府、道治所,清政府還曾在閬中設四川省會達17年之久。閬中境內少數民族眾多,有漢、回、藏、蒙古、高山、納西等19個民族。
古城閬中的建築風格體現了我國古代的居住風水觀,由於地理環境的封閉性,古城風貌得到了天然保護,城內的古街道交錯縱橫,91條街巷中有20多條街巷仍保持著唐宋時的建築風格。這些街巷的平面布局,空間處理,建築物的外觀造型,構造方法,細部裝飾和材料選用等方面,都具有獨特風格。閬中古城內的民居屬於明清風格,有的具有明代疏朗淡雅味,有的則具有清朝精美繁復的特點,並且多以典雅精緻的雕繪藝術為特色。先掛牌保護的居住點143處。這些官宅、民居的共同特點是:古、雅、幽、翠。臨街的小木屋都有外柱廊,出檐數尺,供行人遮陽避雨。建築布局,大部分是四合院/有些院內迴廊曲徑,古樸典雅,具有南方園林特色。在街道交匯處,往往有樓台拔地而起。
閬中古城保存得非常的完好,數百條古街道,城區內的四合院仍有人居住。如今徜徉在閬中古城保護區,只見街道兩邊全是青瓦蓋頂的木質結構建築,多數是平房,一律以木版為壁。窄窄的古街巷縱橫交錯,地面石板鋪路,古城保護區顯得古色古香。閬中現存古建築有:元代2處、明代4處、清代前期12處以及眾多的唐宋以來的街市和古民居,為中國古建築的一份重要遺產。
此外,閬中還是我國道教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著名的「佛都」,眾多的寺廟,道觀,教堂都保存完好。
古城三面環水,一面傍山,人傑地靈,素有「閬苑仙境」的美譽,其中的英雄豪傑更是數不勝數。據史料記載,閬中是人祖伏羲的故鄉;蜀漢司棣校尉巴西太守張飛坐鎮閬中七年,後來翠於閬中,並埋葬於此;創有《太初歷》的西漢天文學家落下閎;東漢任文孫、任文公父子;南宋抗基金驍將、岳飛的女婿張憲;明末蜀中「花木蘭」韓娥等。歷代墨客騷人杜甫、陸游、司馬光、蘇軾父子、文同、張善子、豐子剴、蕭軍等古今名流都先後蒞閬觀光或旅遊,留下大量墨寶和詩篇,為閬苑天下勝境增添了燦爛的光彩。
山西平遙古城1997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位於山西的平遙古城,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是中國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也是目前我國唯一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古縣城。平遙舊稱「古陶」,明朝初年,為防禦外族南擾,始建城牆,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零年)在舊牆垣基礎上重築擴修,並全麵包磚。以後景德、正德、嘉靖、隆慶和萬曆各代進行過十次在的補修和修葺,更新城樓,增設敵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一七零三年)因皇帝西巡路經平遙,而築了四面大城樓,使城池更加壯觀。平遙城牆總周長6163米,牆高約12米,把面積約2.25平方公里的平遙縣城一隔為兩個風格迥異的世界。城牆以內街道、鋪面、市樓保留明清形制;城牆以外稱新城。這是一座古代與現代建築各成一體、交相輝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
平遙古城始建於公元前827年~前782年間的周宣王時期,為西周大將尹吉甫駐軍於此而建。自公元前221年,秦朝政府實行「郡縣制」以來,平遙城一直是縣治所在地,延續至今。平遙古城歷盡滄桑、幾經變遷,成為國內現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時期中國古代縣城的原型。 現在看到的古城,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進行擴建後的模樣。擴建後的平遙城規模宏大雄偉,城周長6.4公里,是山西也是中國現存歷史較早、規模最大的一座縣城城牆。
鳥瞰平遙古城,更令人稱奇道絕。這個呈平面方形的城牆,形如龜狀,城門六座,南北各一,東西各二。城池南門為龜頭,門外兩眼水井象徵龜的雙目。北城門為龜尾,是全城的最低處,城內所有積水都要經此流出。城池東西四座瓮城,雙雙相對,上西門、下西門、上東門的瓮城城門均向南開,形似龜爪前伸,唯下東門瓮城的外城門徑直向東開,據說是造城時恐怕烏龜爬走,將其左腿拉直,拴在距城二十里的麓台上。這個看似虛妄的傳說,閃射出古人對烏龜的極其崇拜之情。烏龜乃長生之物,在古人心目中自然如同神靈一樣聖潔。它凝示著希冀借龜神之力,使平遙古城堅如磐石,金湯永固,安然無恙,永世長存的深刻含義。 城牆上還有72個觀敵樓,牆頂外側有垛口3千個,傳說它是孔子3千弟子、72賢人的象徵
麗江地處金沙江上游,歷史悠久,風光秀美,自然環境雄偉,是古代羌人的後裔、納西族的故鄉。麗江古城海拔2,400米,是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的中心城市,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山川流水環抱中的麗江縣城,相傳因形似一方大硯而得名「大研鎮」。探尋它的過去,人們發現這片曾被遺忘的「古納西王國」,遠古以來已有人類生息繁衍。今日的主人納西民族,則是古代南遷羌人的後裔。在千百年的悠長歲月里,他們辛勤勞作,築起自己美好的家園。
這里地處滇、川、藏交通要道,古時候頻繁的商旅活動,促使當地人丁興旺,很快成為遠近聞名的集市和重鎮。一般認為麗江建城始於宋末元初。公元1253年,忽必烈(元世祖)南徵大理國時,就曾駐軍於此。由此開始,直至清初的近五百年裡,麗江地區皆為中央王朝管轄下的納西族木氏先祖及木氏土司(1382年設立)世襲統治。其間,曾遍游雲南的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1587--1641),在《滇游日記》中描述當時麗江城「民房群落,瓦屋櫛比」,明末古城居民達千餘戶,可見城鎮營建已頗具規模。
從麗江北眺,是高聳雲天的玉龍雪山,景緻雄奇變幻。民謠說它「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這里素有「動植物寶庫」的美譽,又是巨大的天然水庫。
走進麗江彩石鋪成的古老街道,漫遊鎮北商業中心四方街,便見河渠流水淙淙,河畔垂柳拂水,市肆民居或門前架橋,或屋後有溪,街頭巷尾無數涓涓細流,穿牆繞戶蜿蜒而去。這股股清流都來自城北象山腳下的玉泉。
城內早年依地下湧泉修建的白馬龍潭和多處井泉至今尚存,人們創造出「一潭一井三塘水」的用水方法,即頭塘飲水、二塘洗菜、三塘洗衣,清水順序而下,既科學又衛生。居民還以水洗街,只要放閘堵河,水溢石板路面順勢下泄,便可滌盡污穢,保持街市清潔。
依山就水的麗江大研鎮,既無高大圍城,也無軒敞大道,但它古樸如畫,處處透出自然和諧。鎮內屋宇因地勢和流水錯落起伏,人們以木石與泥土構築起美觀適用的住宅,融入了漢、白、藏民居的傳統,形成獨特風格。當地常見的是「三坊一照壁」式民宅,即主房、廂房與壁圍成的三合院。每房三間兩層,朝南的正房供長輩居住,東西廂房一般由下輩住用。房屋多在兩面山牆伸出的檐下,裝飾一塊魚形或葉狀木片,名曰「懸魚」,以祈「吉慶有餘」。許多庭院門樓雕飾精巧,院內以卵石、瓦片、花磚鋪地面,正面堂屋一般有六扇格子門窗,窗心的雕刻大多是四季花卉或吉祥鳥獸。堂前廊檐大多比較寬,是一處溫馨愜意的活動空間
E. 哪個地方素有中國古建築的薈萃和寶庫
平遙古城素有「中國古建築的薈萃和寶庫」之稱,文物古跡保存之多、品位之高實為國內所罕見。其中有始建於西周,擴建於明洪武3年(1370年),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的國內保存最完整的擊城牆;有始建於北漢天會七年(963年)被列入我國第三位的現存最珍貴的木結構建築鎮國寺萬佛殿。殿內的五代彩塑堪稱珍品,是研究中國早期彩塑的樣本;有始建於北齊武平二年(571年)、被譽為「中國古代彩塑藝術寶庫」,現存宋元明清彩塑2052尊的雙林寺;有中國宋金時期文廟的罕見實物——文廟大成殿;有中國金融上的開山鼻祖,被譽為「天下第一號」、「匯通天下」的「日升昌」票號;有始建於唐顯慶二年,國內古建築中罕見的「懸梁吊柱」奇特結構清虛觀。觀內20餘尊木雕神像是研究中國古代木雕造像藝術和道教發展的稀有之物;有遍布古城內外1000通碑刻及年代不一、形式多樣、色彩續紛的各種琉璃實物。同時,平遙古城是中國古代民居建築的薈萃中心之一。古城內現存4000處古、近代民居建築中,有400餘處典型地體現著中國古、近代北方民居建築的風格和特點。
平遙古城歷史悠久,文物古跡眾多。它完整地體現了17至19世紀的歷史面貌,為明清建築藝術的歷史博物館。其古建築及文物古跡,在數量和品位上均屬國內罕見,對研究中國古代城市變遷、城市建築、人類居住形式和傳統文化的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F. 中國有哪些城市還遺留著歷史痕跡的建築
中國一直都是一個文化源遠流長的國家,三千年華夏文明,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是一個很有歷史性的一個國家,現在中國有哪些城市還遺留著歷史痕跡的建築呢?
其實還有像山西,雲南,四川等多個地方都保留有歷史痕跡的建築。如果有喜歡研究歷史的小夥伴們可以多上網查一下資料,最好親自去走走看看,親身體驗一下老祖宗留下來的瑰寶,會更好的對歷史進行了解哦。
G. 宏偉至極的古建築,中國還有哪些現存的可以去瞻仰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擁有著非常多的古代遺跡,下面就要列舉幾個宏偉至極的古建築,分別是應縣木塔,客家土樓,布達拉宮。
還有一個就是西藏的布達拉宮,西藏有著美麗的高原風景。布達拉宮也是中國的一項宏偉建築,整座建築分為紅宮和白宮兩部分,高200多米。整座布達拉宮依山而建。建築上有很多小窗,讓人感覺房間很多。從外面看有13層,實際內部有9層。
西藏布達拉宮另一個特點就是非常豪華,在布達拉宮內部有一條巨大的壁畫長廊。靈塔更是最奢侈的靈塔,整座塔都是用黃金和珠寶鑲嵌。看上去非常震撼。
H. 中國哪些城市現在還有保存完好的古城牆
到目前為止,保存完好的古城牆有許多。其中比較著名的有西安城牆,平遙城牆和南京城牆。
南京也稱作金陵,六朝古都。南京城牆是目前最長的城牆。大家都知道,南京城牆作為古代軍事防禦的代表,無論他的建造藝術還是歷史價值。對現在建築設計都具有很大的參考意義。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人去南京,就為了看一看南京城牆。
各地的城牆經歷千百年來,有的已經破損不堪,但是有的還保存完好。我們要珍惜這些歷史城牆,讓它們長久的保存下去,讓我們的子孫後代都看一看古人傑出的建築作品。
I. 中國現存的古代建築有哪些,在什麼地方拜託各位了 3Q
(一)殿堂 中國古代建築群中的主體建築,包括殿和堂兩類建築形式,其中殿為宮室、禮制和宗教建築所專用。堂、殿之稱均出現於周代。「堂」字出現較早,原意是相對內室而言,指建築物前部對外敞開的部分。堂的左右有序、有夾,室的兩旁有房、有廂。這樣的一組建築又統稱為堂,泛指天子、諸侯、大夫、士的居處建築。「殿」字出現較晚,原意是後部高起的物貌;用於建築物,表示其形體高大,地位顯著。自漢代以後,堂一般是指衙署和第宅中的主要建築,但宮殿、寺觀中的次要建築也可稱堂,如南北朝宮殿中的「東西堂」、佛寺中的講堂、齋堂等。殿和堂都可分為台階、屋身、屋頂三個基本部分。其中台階和屋頂形成了中國建築最明顯的外觀特徵。因受封建等級制度的制約,殿和堂在形式、構造上都有區別。殿和堂在台階做法上的區別出現較早:堂只有階;殿不僅有階,還有陛,即除了本身的台基之外,下面還有一個高大的檯子作為底座,由長長的陛級聯繫上下。殿一般位於宮室、廟宇、皇家園林等建築群的中心或主要軸線上,其平面多為矩形,也有方形、圓形、工字形等。殿的空間和構件的尺度往往較大,裝修做法比較講究。堂一般作為府邸、衙署、宅院、園林中的主體建築,其平面形式多樣,體量比較適中,結構做法和裝飾材料等也比較簡潔,且往往表現出更多的地方特徵。 (二)樓閣 中國古代建築中的多層建築物。樓與閣在早期是有區別的。樓是指重屋,閣是指下部架空、底層高懸的建築。閣一般平面近方形,兩層,有平坐,在建築組群中可居主要位置,如佛寺中有以閣為主體的,獨樂寺觀音閣即為一例。樓則多狹而修曲,在建築組群中常居於次要位置,如佛寺中的藏經樓,王府中的後樓、廂樓等,處於建築組群的最後一列或左右廂位置。後世樓閣二字互通,無嚴格區分, 古代樓閣有多種建築形式和用途。城樓在戰國時期即已出現。漢代城樓已高達三層。闕樓、市樓、望樓等都是漢代應用較多的樓閣形式。漢代皇帝崇信神仙方術之說,認為建造高峻樓閣可以會仙人。佛教傳入中國後,大量修建的佛塔建築也是一種樓閣。北魏洛陽永寧寺木塔,高「四十餘丈」,百里之外,即可遙見。建於遼代的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高67.31米,仍是中國現存最高的古代木構建築。可以登高望遠的風景游覽建築往往也用樓閣為名,如黃鶴樓、滕王閣等。中國古代樓閣多為木結構,有多種構架形式。以方木相交疊壘成井欄形狀所構成的高樓,稱井□式;將單層建築逐層重疊而構成整座建築的,稱重屋式。唐宋以來,在層間增設平台結構層,其內檐形成暗層和樓面,其外檐挑出成為挑台,這種形式宋代稱為平坐。各層上下柱之間不相通,構造交接方式較復雜。明清以來的樓閣構架,將各層木柱相續成為通長的柱材,與梁枋交搭成為整體框架,稱之為通柱式。此外,尚有其他變異的樓閣構架形式。 (三)亭 中國傳統建築中周圍開敞的小型點式建築,供人停留、觀覽,也用於典儀,俗稱亭子,出現於南北朝的中後期。「亭」又指古代基層行政機構,兼設有旅舍形式 亭一般設置在可供停息、觀眺的形勝之地,如山岡、水邊、城頭、橋上以及園林中。還有專門用途的亭,如碑亭、井亭、宰牲亭、鍾亭等。亭的平面形式除方形、矩形、圓形、多邊形外,還有十字、連環、梅花、扇形等多種形式。亭的屋頂有攢尖、歇山、錐形及其他形式復合體。大型的亭可築重檐,或四面加抱廈。陵墓、宗廟中的碑亭、井亭可做得很莊重,如明長陵的碑亭。大型的亭可以做得雄偉壯觀,如北京景山的萬春亭。小型的亭可以做得輕巧雅緻,如杭州三潭印月的三角亭。亭的不同形式,可以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構造作法,亭的結構以木構為最多,也有用磚石砌造的。亭多做攢尖頂和圓錐形頂。四角攢尖頂在漢代已出現,八角攢尖頂和圓錐形頂在唐代明器中已有發現。宋《營造法式》中所載「亭榭斗尖」,是類似傘架的結構。這種做法可以從清代南方的園林中見到。明清以後,方亭多用抹角梁,多角攢尖亭多用扒梁,逐層疊起。矩形亭的構造則基本與房屋建築相同。 (四)廊 中國古代建築中有頂的通道,包括迴廊和游廊,基本功能為遮陽、防雨和供人小憩。廊是形成中國古代建築外形特點的重要組成部分。殿堂檐下的廊,作為室內外的過渡空間,是構成建築物造型上虛實變化和韻律感的重要手段。圍合庭院的迴廊,對庭院空間的格局、體量的美化起重要作用,並能造成莊重、活潑、開敞、深沉、閉塞、連通等不同效果。園林中的游廊則主要起著劃分景區、造成多種多樣的空間變化、增加景深、引導最佳觀賞路線等作用。在廊的細部常配有幾何紋樣的欄桿、坐凳、鵝項椅(又稱美人靠或吳王靠)、掛落、彩畫;隔牆上常飾以什錦燈窗、漏窗、月洞門、瓶門等各種裝飾性建築構件。 (五)台榭 中國古代將地面上的夯土高墩稱為台,台上的木構房屋稱為榭,兩者合稱為台榭。最早的台榭只是在夯土台上建造的有柱無壁、規模不大的敞廳,供眺望、宴飲、行射之用。有時具有防潮和防禦的功能。台榭的遺址頗多,著名的有春秋晉都新田遺址、戰國燕下都遺址、邯鄲趙國故城遺址、秦咸陽宮遺址等,都保留了巨大的階梯狀夯土台。榭還指四面敞開的較大的房屋。唐以後又將臨水的或建在水中的建築物稱為水榭,但已是完全不同於台榭的另一類型建築。 (六)廟 中國古代的祭祀建築。形制要求嚴肅整齊,大致可分為三類: 1、祭祀祖先的廟。中國古代帝王諸侯等奉祀祖先的建築稱宗廟。帝王的宗廟稱太廟,廟制歷代不同。太廟是等級最高的建築。貴族、顯宦、世家大族奉祀祖先的建築稱家廟或宗祠。仿照太廟方位,設於宅第東側,規模不一。有的宗祠附設義學、義倉、戲樓,功能超出祭祀范圍。 2、奉祀聖賢的廟。最著名的是奉祀孔丘的孔廟,又稱文廟。孔丘被奉為儒家之祖,漢以後歷代帝王多崇奉儒學。山東曲阜孔廟規模最大。奉祀三國時代名將關羽的廟稱關帝廟,又稱武廟。有的地方建三義廟,合祀劉備、關羽、張飛。許多地方還奉祀名臣、先賢、義士、節烈,如四川成都和河南南陽奉祀三國著名政治家諸葛亮的「武侯祠」;浙江杭州和河南湯陰奉祀南宋民族英雄岳飛的「岳王廟」和「岳飛廟」。 3、祭祀山川、神靈的廟。中國從古代起就崇拜天、地、山、川等自然物並設廟奉祀,如後土廟。最著名的是奉祀五嶽——泰山、華山、衡山、恆山、嵩山的神廟,其中泰山的岱廟規模最大。還有大量源於各種宗教和民間習俗的祭祀建築,如城隍廟、土地廟、龍王廟、財神廟等。 (七)壇 中國古代主要用於祭祀天、地、社稷等活動的台型建築。北京城內外的天壇、地壇、日壇、月壇、祈谷壇、社稷壇等。壇既是祭祀建築的主體,也是整組建築群的總稱。壇的形式多以陰陽五行等學說為依據。例如天壇、地壇的主體建築分別採用圓形和方形,來源於天圓地方之說。天壇所用石料的件數和尺寸都採用奇數,是採用古人以天為陽性和以奇數代表陽性的說法。祈年殿有三重檐分別覆以三種顏色的琉璃瓦:上檐青色象徵青天,中檐黃色象徵土地,下檐綠色象徵萬物。至乾隆十六年改為三層均藍色,以合專以祭天之意。 (八)塔 供奉或收藏佛舍利(佛骨)、佛像、佛經、僧人遺體等的高聳型點式建築,又稱「佛塔」、「寶塔」。塔起源於印度,也常稱為「佛圖」、「浮屠」、「浮圖」等。塔是中國古代建築中數量極大、形式最為多樣的一種建築類型。 塔一般由地宮、塔基、塔身、塔頂和塔剎組成。地宮藏舍利,位於塔基正中地面以下。塔基包括基台和基座。塔剎在塔頂之上,通常由須彌座、仰蓮、覆缽、相輪和寶珠組成;也有在相輪之上加寶蓋、圓光、仰月和寶珠的塔剎。 塔的種類眾多,中國現存塔2000多座。按性質分,有供膜拜的藏佛物的佛塔和高僧墓塔;按所用材料可分為木塔、磚塔、石塔、金屬塔、陶塔等;按結構和造型可分為樓閣式塔、密檐塔、單層塔、剌嘛塔和其他特殊形制的塔。樓閣式塔著名的有西安慈恩寺塔、興教寺玄奘塔、蘇州雲岩寺塔等。密檐塔著名的有登封嵩岳寺塔、西安薦福寺塔、大理崇聖寺千尋塔等。單層塔著名的有歷城神通寺四門塔、北京雲居寺石塔群、登封會善寺凈藏禪師塔等。剌嘛塔塔身塗白色,俗稱「白塔」。著名的有北京妙應寺白塔、山西五台縣塔院寺白塔等。金剛寶座塔著名的有北京正覺寺金剛寶座塔。 (九)影壁 建在院落的大門內或大門外,與大門相對作屏障用的牆壁,又稱照壁、照牆。影壁能在大門內或大門外形成一個與街巷既連通又有限隔的過渡空間。明清時代影壁從形式上分有一字形、八字形等。北京大型住宅大門外兩側多用八字牆,與街對面的八字形影壁相對,在門前形成一個略寬於街道的空間;門內用一字形影壁,與左右的牆和屏門組成一方形小院,成為從街巷進入住宅的兩個過渡。南方住宅影壁多建在門外。農村住宅影壁還有用夯土或土坯砌築的,上加瓦頂。宮殿、寺廟的影壁多用琉璃鑲砌。明清宮殿、寺廟、衙署和第宅均有影壁,著名的山西省大同九龍壁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子朱桂的代王府前的琉璃影壁。北京北海和紫禁城中的九龍壁也很有名。 (十)坊表 中國古代具有表彰、紀念、導向或標志作用的建築物,包括牌坊、華表等。牌坊 又稱牌樓,是一種只有單排立柱,起劃分或控制空間作用的建築。在單排立柱上加額枋等構件而不加屋頂的稱為牌坊,上施屋頂的稱為牌樓,這種屋頂俗稱為「樓」,立柱上端高出屋頂的稱為「沖天牌樓」。牌樓建立於離宮、苑囿、寺觀、陵墓等大型建築組群的入口處時,形制的級別較高。沖天牌樓則多建立在城鎮街衢的沖要處,如大路起點、十字路口、橋的兩端以及商店的門面。前者成為建築組群的前奏,造成庄嚴、肅穆、深邃的氣氛,對主體建築起陪襯作用;後者則可以起豐富街景、標志位置的作用。江南有些城鎮中有跨街一連建造多座牌坊的,多為「旌表功名」或「表彰節孝」。在山林風景區也多在山道上建牌坊,既是寺觀的前奏,又是山路進程的標志。 華表為成對的立柱,起標志或紀念性作用。漢代稱桓表。元代以前,華表主要為木製,上插十字形木板,頂上立白鶴,多設於路口、橋頭和衙署前。明以後華表多為石制,下有須彌座;石柱上端用一雕雲紋石板,稱雲板;柱頂上原立鶴改用蹲獸,俗稱「朝天吼」。華表四周圍以石欄。華表和欄桿上遍施精美浮雕。明清時的華表主要立在宮殿、陵墓前,個別有立在橋頭的,如北京盧溝橋頭。明永樂年間所建北京天安門前和十三陵碑亭四周的華表是現存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