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屆全國技能大賽觀後感500字
第一屆全國技能大賽觀後感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角已然吹響神州,科技創新,技術創造的時態已然蓬勃興起,發展新動能,培育新產業的目標已然深入人心,改革舊機制,創造新業態的趨勢已然引領潮流。近年來,我國在科技事業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從航天技術到衛星導航,從量子科學到核電技術,從網路技術到基礎設施,從航母下海到深海探測,從克隆技術到轉基因食品,各類技術創新的捷報頻頻傳來,各科技創新的成果源源涌來。而這些輝煌的成就,偉大的變革,無不讓人民倍感振奮和自豪,無不讓世界倍感驚奇和驚艷!
不過不可避免的是,最近幾年,對於技術創新究竟是福還是禍,人們一直進行著激烈的討論,當然,不同的人對這個敏感的問題有不同的看法,就我個人而言,技術創新在新世紀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始終認為,技術創新對我們來說是一大福音。
首先,技術創新使我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方便,無論是在交通方面還是在通訊方面。例如,以技術創新為依託,現代通訊技術在不斷進步和發展,與此同時,現代通訊技術的種類也越來越多,特別是智能手機作為現代社會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對我們的生活有著深遠的影響,而人們也漸漸習慣於以這種便捷的方式進行溝通交流和信息搜索。
其次,技術創新在農業方面,尤其是在轉基因食品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我們不得不說轉基因食品就像是打開的潘多拉盒子,因為這是人類歷最偉大的生物技術創新。例如,對於植物和動物來說,轉基因食品擺脫了四季限制,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作物產量,打破了地域限制,_了物種障礙,因此,我認為,轉基因方面的技術創新是新世紀的重大突破。
2. 如何理解東晟源總經理專為中國人皮膚設定的配方體系
專為中國人皮膚設定的配方體系
謝坤教授,是中國第一代的化妝品配方工程師,他破解60%國際知名品牌配方,最終驗證了,國外品牌產品不適合中國人的皮膚;而後,針對研究中國人的皮膚屬性,建立了完善的資料庫,提出了配方需與皮膚屬性、人體器官及內分泌系統結合的理論;
通過對中國人皮膚資料庫的分析,開設量身定製的護膚品,創立了專為中國人皮膚設定的配方體系——「有機+生物技術」的五代護膚配方體系,有機代表安全,生物技術保障有效。
3. 東晟源日化總經理謝坤續任花印副所長意味著什麼
謝坤教授續任花印妝業研究所副所長,這一消息反應了日韓護膚品研發中的中國力量,也體現了日韓護膚品風靡中國的重要原因:他們的產品適合中國人。謝坤教授深耕護膚品研發幾十年,深諳更適合中國人的護膚品是什麼,謝坤教授不僅在花印有出色的成績,在中國也擁有自己的護膚品研發和配方體系,孜孜追求更適合中國人的護膚品。
4. 如何看待東晟源odm/oem攜帶兩百多個黑科技產品參加廣州美博會
中國護膚品之光啊,東晟源在護膚品研發里數一數二了,東晟源的研發屬於更適合中國人的配方
東晟源擁有以總工程師謝坤為核心的中國配方研發技術標桿團隊,同時他也是北京工商大學化妝品學科 教授;韓國皮膚科學研究院 教授;花印株式會研究所 副所?;中國美容博覽會國際醫學美容皮膚科學論壇 副主席;中國第一代化妝品配方工程師。
東晟源的產品更本土化,符合中國地理環境、適合中國人的膚質;東晟源破譯全球一線品牌配方,同步全球先進技術成果,自建行業先進的監測機構,成立中國化妝品研究實驗室。。謝謝你,如果你有這方面的問題的話,您可以隨時詢問我
5. 謝坤的介紹
謝坤(1913—1941),襄陽縣黃龍土當人。1928年為張灣鄉兒童團團長。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7年脫離國民黨,回鄉參加抗日救亡運動。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6月,同朱大山在襄東組織特種工作隊。1941年謝秘密潛回襄東,切斷敵後運輸線,打亂敵人兵力部署,配合大別山反圍剿斗爭。5月,任隨棗支隊政委。6月,由於叛徒告密,被圍於黃龍東南馬鞍山扁石岩,謝坤率戰士與敵人展開激戰,壯烈犧牲,時年28歲。
6. 揚州和連雲港那個城市更有發展 那個城市好那
揚州啊,無論是文化還是經濟都是揚州較有發展空間。
江蘇省揚州市
城市概況
蘇北門戶,園林城市。 歷史上「富甲天下」 的揚州城,地處江蘇省中部,東與泰州、鹽城市交界;西與南京市六合縣和安徽省天長市接壤;南臨長江,與鎮江隔江相望;北與淮安市毗鄰;中有縱貫南北的京杭大運河與萬里長江在這里交匯,歷來是水陸交通樞紐,南北漕運的咽喉總面積6634平方千米,其中市區總面積988.81平方千米。004年底,總人口454.29萬人。市人民政府駐廣陵區,郵編:225002。
名稱由來
揚州,古代作楊州(按:漢碑中楊字皆從「木」,從「手」系後人所改,王念孫有詳細考證),楊州的名稱最早見於《尚書·禹貢》:「淮海惟楊州」。這是古人心目中的一個廣泛的地理概念,包括了今淮水、黃海、長江廣大地域內的江蘇、安徽、江西、浙江、福建等省。據唐代杜佑《通典》所載,在古楊州地域內,唐代設有三十九個郡府,一百九十六個縣。這個楊州雖然包容了今天的揚州地方,但和今天的揚州是不能混為一談的。
漢武帝時,在全國設十三刺史部,其中有楊州刺史部。這個刺史部管轄的范圍相當於今天的安徽淮水和江蘇長江以南及江西、浙江、福建三省;湖北英山黃梅、廣濟;河南固始、離城等地。東漢時治所在歷陽(今安徽和縣),末年遷至壽春(今安徽壽縣)、合肥(今安徽合肥市西北)。三國時魏、吳各置楊州,魏的治所在壽春,吳的治所在建業(今江蘇南京市)。西晉滅吳後,治所仍在建鄴(曾改名建業,後又改名建康)。
今天的揚州,春秋時稱「邗」、秦、漢時稱「廣陵」、「江都」、東晉、南朝置「南兗州」、北周時稱「吳州」。漢揚州包括江蘇的江南、安徽的淮河以南及浙江、福建、江西三省。三國時魏、吳各有揚州,吳揚州治建業,魏揚州治壽春。隋開皇九年改吳州為揚州,但總管府仍設在丹陽(今南京)。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將揚州治所從丹陽移到江北,從此廣陵才享有揚州的專名。
市情概況
揚州現轄廣陵、維揚、邗江3個區和寶應、高郵、江都、儀征4個縣(市)。全市總面積6638平方公里,人口467萬;其中市區面積973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53平方公里,市區人口128萬。揚州是全國首批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國首批優秀旅遊城市、全國生態建設示範市、國家城市信息化試點城市、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市、國家衛生城市和國家環保模範城市。
「煙花三月下揚州」,每年公歷4月中下旬至5月中旬,揚州市都舉行「煙花三月旅遊節」,此時的揚州煙雨蒙蒙,瓊花盛開,花香撲鼻,是旅遊的黃金季節。 每年9月8日-10月8日在揚州舉行的「二分明月文化節」,是你賞月的最佳去處。主要活動有游園賞月、乾隆皇帝水上游、運河夜遊、美食節等。
揚州是一座具有248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自隋煬帝開鑿大運河以後,古代揚州幾度繁榮,是我國水陸交通樞紐和鹽運中心,東南第一大都會、著名的風景旅遊城市,素有「雄富冠天下」之稱。這里有春秋時代的邗溝(中國最古老運河段),漢代廣陵王墓,隋代煬帝陵,南北朝古剎大明寺,唐宋古城遺址,唐鑒真紀念堂,宋伊斯蘭教普哈丁墓,仙鶴寺,明清私家園林個園(以四季疊石聞名於世),何園(以中西合璧建築風格享譽海內)等眾多名勝古跡,使古城揚州散發出無窮的魅力。1982年國務院公布揚州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揚州還是馳名中外的旅遊勝地,素來是人文薈萃之地,風物繁華之城,有眾多的名勝古跡和雅緻園林。 揚州的"瘦西湖"歷史悠久,受歷代造園專家的青睞,在十里長的湖區兩岸,營造了"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台直到山"的湖區聖境;觀音山上寺院遍布,有「江南第一靈山」之稱;「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自古是賞月的佳絕處;揚州還有歷史悠久的古剎大明寺,有「城市山林」美譽的何園,四季假山著稱的個園,有隋煬帝、康熙、乾隆等皇帝留下的行宮遺址等等,美景數不勝數,實是江南瑰寶。
揚州歷史上是一個戲曲之鄉,著名的地方戲劇揚劇、揚州評話、揚州清音等,至今為民眾所喜好。富有地方特色的揚州傳統工藝、漆器、玉雕、刺綉、絨花等,其歷史遠的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代,近的繁盛於清代。以藝術精湛、製作精美著稱,有的產品遠銷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
揚州是著名的歷史古城。揚州至今已有近2500年的建城史,屢經風雲變幻,幾度興衰,幾度輝煌。漢代的興盛,唐代的繁盛,明清的鼎盛,使這座古城為祖國的繁榮作出了積極的貢獻。西漢為揚州歷史上的第一次發展高峰。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確立了揚州的交通樞紐地位。盛唐時期的揚州雄富冠天下,時有"揚一益二"之稱。清代中期,揚州成為漕運樞紐和全國最大的鹽業經銷中心,成為全世界10個擁有50萬以上居民的大城市之一。多年的歷史積淀,使揚州5.09平方公里的老城區成為目前國內歷史風貌保存比較完好的古城之一,古跡、遺址、文物眾多,僅市區就有各類文保單位148個,其中國家級4個(個園、何園、普哈丁墓園、隋唐宋揚州城遺址)、省級16個。市區的文昌路,有"唐宋元明清,從古看到今"之稱。
揚州是人文薈萃的文化名城。揚州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伴隨著經濟的幾度繁榮,積淀了厚重璀璨的揚州文化。文學創作、藝術建樹、學術研究、文物積累、工藝製作等,是揚州人的自豪,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窗口。一大批政治家、文學家、藝術家曾在揚州為官、游訪,留下了大量的名篇佳作。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杜牧等曾先後在揚州生活。康乾時期,以鄭燮、金農、李方膺、羅聘等為代表的"揚州八怪"畫派在中國畫壇獨樹一幟。清代形成的揚州戲曲、評話、書院、雕版印刷、修志、藏書等頗為興盛,成為揚州文化的象徵。今天的揚州,科教文化比較發達,已多次被評為全國"科教興市"先進城市。
揚州是風景秀美的旅遊城。揚州旅遊資源十分豐富,集北方妙景之雄,兼南方佳境之秀,被譽為"淮東第一觀"、竹西最佳處。揚州園林始於漢代,唐代即"園林多是宅"。全國四大名園之一的個園,四季假山峰巒巧迭,移步換景,氣象萬千。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何園,樓台亭閣如畫,融中國古典園林與西方建築風格於一體。蜀岡-瘦西湖風景區是全國十大文明風景名勝區之一,以風光秀麗著稱。特別是瘦西湖景區為我國湖上園林的代表,以其清秀婉麗的風姿獨異天下諸湖。漆器、玉器等傳統工藝品是揚州旅遊資源的重要內容,漆器形神俱臻、古樸典雅;玉器選玉精良、因材設計,度勢造型、雕琢精緻。揚州刺綉以劈絲精細、針法縝密著稱。揚州剪紙以明朗朴實、清新秀麗見長。著名的揚州盆景栽培藝術獨特,有"一寸三彎"之說,是我國盆景藝術的五大流派之一。揚州是由中國烹飪協會正式認定的"淮揚菜之鄉",素有"吃在揚州"的美譽。
揚州是開放的新興現代城。揚州歷史上就是著名的開放城市。唐代揚州是東南地區的最大都會和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四大港口之一,當時在揚外商達1萬多人。高僧鑒真大師六次東渡到達日本。韓國的崔致遠、阿拉伯的普哈丁、義大利的馬可·波羅等都曾留下足跡。1988年,揚州被批准對外開放,現已與7個國家的9個城市結為友好城市或友好合作城市。揚州的對外經濟合作不斷加強,與包括德國賓士、美國高露潔、義大利比瑞利、美國德州儀器、荷蘭飛利浦等世界500強企業在內的一批大公司合資合作,已形成了汽車、船舶、電纜、精細化工、化纖及紡織面料、食品六大支柱產業和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三大新興產業。
揚州文化
揚州文化和其他地域文化一樣,它不是博物館櫥櫃里陳列的一件古董,它是山間夜行照亮前程的一支火把。在剛勁的山風中有時光華四射,有時暗淡微弱。許多火把被山風吹滅了,而揚州文化這支火把沒有熄滅,依舊光彩照人,走過2000多年的歷史隧道,走到現代,走到今天。
揚州文化的頌歌,聲音極為響亮的是清代汪中的《廣陵對》。他歷數2000年來揚州忠臣烈士的事跡,文學道藝的人才,孝子貞婦的行為,名人學者的著述,如數家珍,總體說是「異人間出,邦家之光」。他敘述在歷史的長河中,揚州在農業、鹽鐵業以及交通方面對國家貢獻之大,又述及在歷史轉折關頭揚州作出的犧牲之巨,是一座無愧於天下的歷史名城。汪中此論,時在乾隆五十二年,即康乾盛世即將閉幕之際,他和寫《紅樓夢》的曹雪芹不同,無法預見封建大廈行將崩塌,揚州即將衰弱。
今人贊頌揚州文化,當推宋振庭。他說:「揚州文化是綜合的中華民族文化,不管愛好什麼的人,都可以找到他的所愛。」他列舉古跡、詩文、繪畫、宗教、祠墓、飲食、園林諸方面揚州作出的貢獻,他的中心意思是說:「揚州是喚起中華民族自豪感的好地方。」他對揚州文化的優勢方面如數家珍,贊美備至。他也寫到明天的揚州,語焉不詳,因為上個世紀80年代,執筆者尚未能感受到經濟全球化浪潮的到來。
也有人批評揚州文化,如朱自清,朱先生說揚州人「小氣和虛氣」。小是眼光如豆,虛是虛張聲勢。康乾以後,鹽業衰落,揚州城市被邊緣化了,長期處於封閉狀態,是眼光如豆的根子;業已衰落但曾經闊過,則又是喜歡虛張聲勢的根源。朱自清對於家鄉愛之深,所以痛之切。他對揚州文化之衰,不是一針見血,而是兩針見血。還有一位易君左先生譏笑揚州人「懶惰、浪漫、頹廢的不景氣」,易先生最後打官司打輸了,但是易先生並未輸理。揚州今日文化基因中,眼高手低、言多行少、害怕艱苦、閉目塞聽而妄自尊大的成分,誰敢說已絕跡了呢?
一座城市從它建立那天起,逐漸具有一種文化精神,在城市的發展過程中,這種文化精神逐漸變化,或者由保守愚昧走向昂揚開放,或者由奮發向上走向消極頹廢,不會一成不變。經2000多年升沉起落歷史命運的揚州,尤其如此。意識形態作用於經濟,但又為經濟基礎,即生產力狀況與生產方式所決定。我們土地上揮舞第一鍬開挖邗溝的先民和今日在電腦桌前用鍵盤指揮南水北調的人員,不會具有統一的價值觀念與思維方式。
揚州文化最為奮發、最具強勢的時代是在唐代。「街垂千步柳,霞映兩重城」,還有「市橋燈火連霄漢,水郭帆檣近半牛」,揚州的物質文明是揚州人親手創造的,可以想見當日揚州人走在月明橋上必然高視闊步,一臉的豪邁氣象。揚州人寫的《春江花月夜》,眼睛裡看到的是大江瀚海、明月星光、長飛鴻雁、潛躍魚龍,視通萬里的同時,思考的是人生宇宙。後代人從唐人的吟哦里,讀出了磅礴、恢宏、壯闊和大氣,讀出了唐代揚州人人與自然的諧和,讀出了智慧與靈性,揚州不僅是揚州人的揚州,也是天下人的揚州。書生到了揚州,反思於「肯學諸儒輩,書窗誤一生」,於是意氣風發,別有他圖;失意人到了揚州,高唱「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城市風貌使他看到光明、看到希望。當年揚州到處閃耀著希望的火苗,到處擂響著人生奮進的戰鼓。後人模仿唐詩,寫來寫去總是不像,秘密沒有別的,因為時代缺少大唐氣象,城市缺少唐代揚州的那種文化精神,一切模仿的努力只是徒然。
揚州文化精神趨向於「小氣與虛氣」的時代是在清末民初。南北交通線他移,城市邊緣化,咸豐年間不幸又成了拉鋸的戰場,廬舍為墟,滿目瘡痍。揚州不僅失去了長江三角洲的中心地位,而且又失去了蘇中地區的中心地位,淪為江北小城。修腳剃頭成了主要產業,雞爭鴨鬥成了文學表現的主要內容,揚州人眼睛裡看到的是籠鳥斗蟲、紙牌麻將,不再是千山萬壑、滄海大江。揚州漸漸坐井觀天,於是有了「小氣」;揚州又往往傷感於昔日的輝煌,於是又有了「虛氣」。小氣與虛氣的統一,於是懶散與頹廢的病菌潛入肆虐,說清末民初的揚州文化是近於「破落戶的飄零子弟」的文化,不能說沒有一點道理。
揚州文化,一言難盡。說它輝煌,說它沒落,說它昂揚向上,說它頹廢消沉,說它博大精深,說它江河日下,都有一定的依據,就看從什麼角度介入,就看評介的是歷史的哪一個階段。文化是動態的,揚州文化之薪火也是不滅的。慶幸的是,近幾十年來,揚州文化的走向,是走向新生,走向振作,走向崛起,這是不爭的事實。
市花市樹
瓊花為歷史上罕見的名花,每年農歷三四月間,正是瓊花盛開的時候。每朵花大如玉盤,由八朵玉瓣小花簇擁著花蕊,微風吹過,散發出絲絲清香。歷史上許多文人墨客為其寫下了動人的詩篇,「隋煬帝下揚州看瓊花」的故事更使此花披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這些詩文強調瓊花是揚州獨一無二的產物。揚州博物館收藏的清阮元題畫的「瓊花真木」石刻一塊,所描繪的瓊花圖樣與我們今天所見的聚八仙並無二致,由此推定古人所詠瓊花就是今天的聚八仙。鑒於揚州和瓊花的密切關系,1985年7月16日揚州市人大第一屆十六次全委會根據民意評選,決定將瓊花定為揚州市市花。
芍葯,自古以來被視為吉祥和愛情之花,揚州芍葯的栽培始於隋唐,極盛於宋和清,歷代記載皆稱:芍葯「處處有之,揚州為上」,「芍葯之種,古推揚州」。如今,揚州芍葯已有上百個品種,再現當年風采。2005年揚州市根據民意,決定將芍葯定為揚州市市花。
銀杏被稱為中國的「國樹」,全國古銀杏以江蘇最多,揚州又居江蘇省前列,揚州城內百年以上銀杏93株,揚州最古老的銀杏,當推石塔路中的唐代銀杏,樹高20餘米,樹冠直徑18米,此樹與唐石塔相顧成景,成為揚州的一個標志景點之一。著名作家艾煊稱贊銀杏,「它是揚州城史的載體,它是揚州文化的靈魂,它是一座有生命的揚州城的城標。」1985年,市人大決定其為揚州市樹。
揚州素有「綠楊城郭」的美稱,楊柳是揚州的標志之一。隋煬帝開鑿運河下揚州,將柳樹種植運河兩岸,並賜給其姓,所以才有「楊柳」名稱。隋唐以來,柳樹與揚州的風景一直存有著直接的關系。
行政區劃
揚州城區至今已有2400多年的建城史。現設廣陵、維揚、邗江3個區,轄江都、高郵、儀征3個市和寶應縣。全市共有97個鄉鎮,9個街道辦事處。全市轄區總面積6638平方公里,市區規劃面積1134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72平方公里,全市總人口456.3萬,其中市區人口128萬。揚州除通用漢語普通話外,方言主要為北方方言區的江淮官話。
現轄區域在東經119度01分(儀征市移居、青山一線)至119度54分、北岸31度56分至33度25分(寶應縣西安豐、涇河一線)之間。南部瀕臨長江,北與淮陰、鹽城接壤,東和鹽城、泰州毗聯,西與天長(安徽省)、南京、淮陰交界。境內有長江岸線 80.5公里,沿岸有儀征、邗江、江都;京杭大運河縱穿腹地,全長143.3 公里,由北向南溝通白馬、寶應、高郵、邵伯4湖,匯入長江。揚州市城區位於長江與京杭運河交匯處,東經119度26分、北緯32度24分。
地形氣候
揚州處於江淮平原南端,屬於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受季風環影響明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自然條件優越。年平均氣溫為14.8℃,與緯度地區相比,冬冷夏熱較為突 出。最冷月為1月,月平均氣溫1 .8℃:最熱月為7月,月平均氣溫為27.5℃。全年無霜期平均220天:全年平均日照2140小時;全年平均降水量1020mm。市區北部地形為丘陵,京杭運河以東和沿江地貌為長江三角洲漫灘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境內90%以上是平原, 河湖密布,擁有80多公里長江岸線,水深江闊,岸線穩定。
自然資源
揚州擁有豐富的資源,是著名的「魚米之鄉」,境內資源豐富,盛產糧、棉、油及水產品等,擁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煤炭、地下溫泉和礦石等礦產資源。
據1999年10月底統一調查統計,全市土地面積為998.72萬畝,園地17.96萬畝,林地12.52萬畝,牧草地0.58萬畝,城鎮村及工礦用地133.18萬畝,交通用地30.35萬畝,水域311.19萬畝,未利用地10.25萬畝。
揚州玉器
揚州是我國玉器重要產地之一,古籍《書經 禹貢》中便有"揚州貢瑤琨"的記述。1977年在揚州蜀岡尾閭,發現新石器時代後期氏族公共墓葬60多處,有石斧、石錛、玉璧、玉琮等器物,說明早在4000年前,先民們就在這里生產生活,有了玉石琢磨的活動。解放後在揚州境內發現和清理的百餘座漢墓中,出土玉器數以百計,達數十個品種。唐代揚州琢玉,在手工業興盛中有新的發展,貴族豪門用玉件裝飾樓閣,所謂"雕欄玉戶"。唐僖宗時,鹽鐵史高駢在揚州建有"御樓",用金玉製作蟠龍蹙鳳數十萬件,裝飾其中。高駢還將多年搜刮的揚州玉器珠寶數萬件獻給朝廷。唐代民間以玉器為佩、飾品亦漸開風氣。宋代揚州玉器已向陳設品發展,花鳥、爐瓶等品種日益豐富,造型、琢磨藝術水平大為提高。清乾隆時,揚州琢玉進入全盛時期,清宮中重達千斤、萬斤的近10件大玉山,多半為揚州琢制,其中重逾萬斤被稱為"玉器之王"的《大禹治水圖》玉山,成為稀世之寶而名聞遐邇。
漢代揚州的琢玉工藝,隨著經濟和政治的變化,更有了進一步的發展。1949年以後,揚州出土的漢代文物較多。從出土的玉器中,可知揚州玉器到了漢代,由小件發展到中件,從一般的裝飾品玉鐲、玉環發展至觀賞的玉蝶、玉璧、辟邪等。1980年在揚州西北高郵湖西的天山一號漢墓出土的文物中就有玉瑗、王璧計三塊,體積不一。大的直經為21.8厘米,正反兩面均雕刻旋紋,為淺刻玉器,刻工精緻,圖紋典雅。玉瑗的直徑為13.4厘米,雕刻圖案亦為旋紋,它的雕刻風格很具地方特色。此墓是西漢武帝之子劉胥的墓葬。劉胥曾被封為廣王,在位64年。這批玉器的出土,充分提供了揚州玉器在漢代的雕刻水平和發展情況。
唐代,由於千里運河的開鑿、通航,位於運河與長江交匯處的揚州.便成了國內南北交通的咽喉要道,也自然成為當時我國對外貿易的主要港埠之一。其經濟繁榮,百業興旺,歷史上曾有「江推之間,廣陵大鎮,富甲天下」的記載。唐代的揚州琢玉,在當時手工業興盛中有新的發展。一方面,貴族豪門用之於裝飾樓閣建築炫耀門庭,所謂「雕欄玉戶」者是也。另一方面,在民間以小件玉器作為佩飾用品亦漸開風氣,同時揚州玉器和琢玉技藝也陸續對外交流。天寶十二年(753年),大明寺高憎鑒真從揚州東渡日本傳教,就帶有玉作、畫師、雕檀、刺綉等185人之多,可見唐代揚州琢玉之盛。
宋、元、明時代,揚州玉器已向陳列品方面發展,花鳥、爐瓶等品種日見豐富,琢玉中的鏤空、圓雕技法亦始於宋代。據清代人謝坤記述:他曾在場州康山江氏家,親眼見過宋代揚州製作的玲瓏玉塔。他在《春草堂集》著作中描寫道:「宋制玲瓏玉塔,塔玉雪白,絕無所謂飯綹瑕疵。高七寸。作七級,其制六面,面面有欄……塔頂有連環小索,系諸頂層六角,絕不紊亂,所言鬼斧神工莫能過是。」從這段生動的描繪中可以看到揚州玉器的鏤空雕技巧及鏈條製作技巧,有很大的進展。元代,揚州玉器除了陳設用品愈見功夫外,當時的藝人已經開始應用天然子為材料,製作「山子雕」。
現揚州博物館藏有一件傳為元末時的山子雕,是用白玉製作,表現類如「竹林七賢」故事題材,人物山林刻劃簡練,簡中有繁。可視為揚州山子雕的初期作品。明代.揚州玉器開始形成典雅秀麗的風格。揚州博物館內保藏的明代中期製品《六角蓮花玉壺》、《蟠螭白玉杯》等,造型優美,琢工精細,見者無不稱道。至明代後期,揚州玉器的「山子雕」品種已格調一新,工藝技巧較前大為精進,給後來揚州製作大型玉山在繁難的技巧上做了准備。
揚州琢玉工藝發展到清代中葉,可以說諸品齊備,藝術水平空前提高,尤其是乾隆年間進人全盛時期,揚州成為全國玉材的主要集散地和玉器主產製作中心之一。兩淮鹽政除在建隆寺沒有玉局,大量承劃清朝宮廷各種大型陳設玉器外,每年還按歲例向朝廷進貢大量玉器。如:有名的白玉如意,用和田羊脂玉琢制,玉料潔白無瑕,凝膩如脂,造型精緻典雅,被定為「揚州八貢」之一,每年都要大批送繳宮廷,供皇宮內院陳設或作為對臣下進行獎賞的「御品」。
現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的清宮中重達千斤、萬斤的近十件大型玉器多半出於揚州琢玉藝人之手。由此可見.清代揚州琢玉技巧和藝術水平之高,生產規模和作業能力之大,能工巧匠之多,實是前所未有。這些大型玉器的製作,成器後所表現出的莊重、質朴、渾厚的特色與揚州中、小件玉器典雅秀麗的特色成為鮮明的對照,這對以後揚州玉器兼有「南秀北雄」藝術風格有著很大的影響。
進入20世紀50年代,揚州琢玉業開始復興,成為現代中國玉器的主要產區。無論從品種門類上,還是技術實力上,在全國同行業中都名列前茅,多次榮獲國家質量獎的金、銀杯和珍品獎。現在,揚州有中國工藝美術大師3名,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及工藝美術名人15名,高級工藝美術師等專業技術人員72名。幾十年來,揚州玉器精品迭出,優秀作品層出不窮,保留了傳統玉器圓潤渾朴的風格,並以典雅靈秀見長,無愧為現代中國玉器的優秀代表。
今天的揚州玉器,全面繼承和發展了傳統優良技藝。藝師們設計製作了大批造型優美、琢工精緻的玉器,藝術水平仍居僵前列,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享有盛譽。揚州玉器分爐瓶、人物、花鳥、走獸、仿古、山子雕6個類別,品種齊全,花色繁多。70年代初琢制的《白玉寶塔爐》,在全國玉器評比中一鳴驚人,1981年在東京、名古屋專櫃展出,受到日本各界人士高度贊賞。1986年琢成的《白玉五行塔》,主塔七級八面,高105厘米、寬32厘米,以8根玉鏈、440圈鏈條從四方連接四塔,構成群體,是古往今來玉塔中的一件罕見之佳作;同年琢制完成的《聚珍圖》碧玉山,通高120厘米、寬90厘米,重達1000多公斤,以著名石刻為題材,集樂山大佛、大足石佛、龍門大佛和雲岡石佛於一體,構成深邃幽秘的福地仙境。展出時,引起轟動,首都新聞界紛紛發布消息,並給予高度評價,香港報紙稱這件碧玉山"是繼中國清代乾隆年間製成的大型玉器《大禹治水圖》之後二百年來僅見的玉器珍品,它充分反映了中國玉石雕刻技藝的新水平"。1989年運用薄胎工藝琢成的青玉《百壽如意》,1990年運用"山子雕"工藝琢成的白玉山《大千佛國圖》,均榮獲國家金杯。上述5件玉器,經國家
7. 重度抑鬱不敢一個人去請假怎麼辦
重度抑鬱不敢一個人去請假怎麼辦
很高興回家您的問題
首先自我介紹一下,我叫:謝坤,來自河南目前在武漢上班,年齡30歲是一名90後打工仔,之前和您一樣患有輕度抑鬱症,呆在家裡什麼事也不做,家裡農活也不想干也不願意干,所以父母也經常遭到父母的數落,心情更加糟糕,內向的心裡變得脆弱。
那會剛初中畢業,一直呆在家裡感覺無葯可救了,就嘗試去網吧上網找點事干。家裡好多年輕人也跑去廣東打工了,有一次在家裡呆的快崩潰了就和父母要點生活費,然後單槍匹馬去廣東那邊了,由於在網上提前聯系了一個電子廠,感覺還是蠻順利的,像我這么膽小內向的人敢邁出第一步已經算成功了。
經過這些年在廠里上班,結交不同的人,每天過的挺充實的,最關鍵的是通過自己身處的環境慢慢的改變自己,我覺得沒有什麼不可能的。目前在汽車配件廠里,已經做了五年了,通過自己的努力也當上了班長,去帶一個小團隊。每天開會都充滿自信,給別人也樹立良好的形象。下班之餘和同事一塊去逛逛街,在一塊喝點小酒吹吹牛,還是挺愜意的生活。
我相信只要你勇敢的邁出家門,出來找個事做,能夠慢慢的融入到社會中去,自己會活的更加自信;多年以後一定會感謝你當初勇敢邁出家門的這一步。
希望回答對你有幫助!
8. 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英雄稱號
彭德懷、楊根思、黃繼光、伍先華、許家朋、孫占元、邱少雲、李家發、楊連第、楊春增、楊育才、胡修道、毛岸英(12名)。
「特級英雄」稱號
黃繼光、邱少雲、楊根思(3名)
「一級英雄」稱號
卜廣德、於泮宮、於喜田、王海、王兆才、王學鳳、王德明、毛張苗、孔慶三、劉慶亮、劉維漢、孫占元、孫生祿、孫振錄、伍先華、李鳳林、李家發、李延年、余新發、許家朋、沈樹根、張永富、張積慧、吳志洲、貟寶山、周厚剛、陳忠德、楊寶山、楊育才、楊春增、楊連第、胡修道、趙寶桐、柴雲振、徐長富、高成山、高景灝、倪祥明、秦家彬、曹慶功、曹玉海、郭忠田、郭恩志、曹家富、崔建國、雷寶森、魯珉、魏玉德、譚炳雲、毛岸英(50名)
「一級模範」稱號
王興紀、孫鳳鉅、羅盛教、張益仁(4名)
「二級英雄」稱號
馬忠慶、馬新年、萬子揚、王天保、王合良、王保江、王彥林、王德福、毛國臣、鄧章德、牛保才、冉隆華、田立明、平太信、龍世昌、任志明、劉鳳勇、劉欽、劉俊卿、劉繼和、農廷秋、孫子明、朱友恆、朱金池、朱溶堂、安炳勛、關崇貴、呂慕祥、余貴、宋蘭君、李文彥、李元興、李漢、李忠先、李經盛、李洪序、李祥、楊國良、楊振玉、陳開茂、陳吉、陳德生、陳治國、鄒炎、易才學、房光超、龐殿臣、周德高、林炳遠、范萬章、歐文輝、鄭金缽、鄭起、鄭朝元、張世秀、張蘭亭、張建明、張桃芳、張像山、張瑞臣、胡文江、胡連、郝興文、郝志新、高雲和、高良倫、孫志忠、栗振林、徐天良、徐連才、徐恆祿、賈雲明、唐治平、梁振隆、閻成恩、黃丑和、黃道明、曹光景、葛英東、葛洪臣、蔣永德、蔣道平、程述中、程榮慶、韓德彩、焦景文、董克榮、董明德、彭煥新、鮑清芳、賴發均、蔡興海、潘學仕、潘昌義、穆守營、薛志高、戴榮華、尹繼發、盧耀文、呂玉久、陳振安、張全合、張明錄、張振智、胡金華、於水林、馬一鈞、馬天明、馬玉臣、馬如華、馬壽昌、王萬夏、王雲閣、王元義、王文范、王佔山、王玉生、王慶琳、王興義、王克傳、王志、王虎元、王學才、王保德、王鎖昌、王景洲、孔繁玉、車臣才、牛錫浩、尹東華、方新、支全勝、葉永安、葉君、葉樹東、史阜民、劉久恆、劉雲典、劉長嶺、劉石友、劉四、劉光子、劉興文、劉建華、劉保成、劉根全、劉清懷、劉福海、喬永生、孫克榮、孫明芝、畢武斌、任西和、許長友、邢連富、李雲龍、李雲漢、李文生、李文柱、李太林、李玉才、李華雲、李吉武、李秀德、李青山、李英才、李國玉、李國海、李國珩、李洪全、李樹森、李家芝、李耘田、李曙荷、汪金蘭、冷樹國、蘇文俊、宋祥華、杜樹君、吳少桂、吳勝凱、沈志宏、肖貴強、楊太忠、楊仁富、楊阿如、楊伯釗、楊錫生、楊樹華、楊道根、陳士榮、陳少清、陳啟瑤、陳志、陳伯悅、陳忠賢、邵鳳陽、陸廷高、陸昌榮、邱耳林、周子和、周文江、周平、周信仁、周臘生、周景和、金克智、張萬榮、張文蘭、張來元、張希瑞、張良廣、張寶富、張振華、張渭良、張豪、張福榮、林貴遠、范仁和、尚衍發、武在元、鄭長華、鄭定富、歐陽代炎、駱家奎、饒一世 姜世福 姚顯儒、趙在柱、趙永旺、趙柏生、趙志恆、趙繼華、胡祖卿、段培英、高月明、高守余、高勝德、高潤田、高殿祿、徐方斌、徐生、徐申、徐幫禮、柴育民、唐雲、唐鳳喜、郭隆楷、袁孝文、錢忠勝、黃萬豐、黃在漁、黃宗德、崔長海、崔貴江、閻萬庫、閻洪全、梁封、曹殿生、梅懷清、麻俊坤、韓發成 韓國富、韓勤忠、粟學福、謝坤、程九齡、蔣元倫、喻忠奎、曾少才、曾平章、曾南生、傅慶祥、傅紹斌、董恆志、褚慶然、簡海金、解法正、蔡金同、蔡朝興、漆少泉、譚朝志、裴景善、樊金明、潘澤明、薛文德,潘創基(287名)。
「二級模範」稱號
於鳳泉、於憲桂(女)、於 琛、於西元、王永維、王明學、王法利、王順義、王紫龍、亓鳳巒、車書琴(女)、史元厚、白鶴連、劉玉祥、劉秀珍(女)、劉寶英、劉紹銀、劉樹德、任玉祥、任廷昌、孫夫章、伍克勤、朱重元、許景春、李小羊、李文臣、李懷道、李根葆、杜佔山、杜福先、沈先宏、何柏年、宋克義、蘇志明、陳漢文、陳達志、陳 良、陳國鈞、楊再先、楊金生、楊明忠、楊殿超、楊瑞金、陸春無、陸善清 羅德順、岳吉齋、苟光輝、林波、林范洪(女)、范 永、張 燦、張信福、張培芝(女)、張耀義、趙爾雲、趙金貴、趙憲法、饒嚴昌、姚小遂、施玉南、錢良生、席 忠、黃國銑、黃明德、謝教禮、曾義寬、曾榮廷、程山堂、童家祥、路林民、靳國華、熊克恆、薛其德、耀先。
「特等功」稱號
於德江、王萬成、王安全、王興邦、王 英、王榮、牛喜生、牛瑞山、文漢春、方國發、甘士良、史仁和、史朝珍、劉萬壽、劉東武、劉岐、劉金聲、劉桃順、牟世清、許鴻斌、朱有光、孫忠國、孫敬珍、孫福祥、華龍毅、齊子英、呂學敏、蘇世英、宋文新、何家勝、肖子雲、李飛、李 玉、李占廣、李光錄、李炳舟、李春長、李海清、李 滿、李德貴、陳仁華、陳佑甫、陳亮、陳其昌、陳德清、邱憲章、吳儒林、楊保明、鄒天仁、金耳世羅子周、羅滄海、鄭玉田、鄭恩喜、張廣生、張書明、張守義、張懷英、張昭義、張炳恆、張續計、趙毛臣、趙玉忠、趙先有、趙連山、侯白鎖、胡志先、胡照春、顧洪臣 唐章洪、徐忠、郭正喜、郭金升、隋春暖、黃德明、常同茂、崔含弼、梁慶友、逯松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