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在中國建立一個民間智庫,要怎麼注冊去哪些部門注冊需要什麼條件
民間智庫就是非政府舉辦的社會經濟政策研究機構,國內較有名的是天則、洪範。官方智庫是政府舉辦的或有政府背景的社會經濟政策研究機構,社科院及政府部門內設的研究機構、大學的研究機構都是,只不過和政府關系有遠近之別。民間智庫經濟獨立,相對而言,其立場更為中立,觀點更為客觀。天則對國有企業虧損的研究就是其中代表,盡管與官方的聲音和立場不同,但大家公認其研究方法是正確的。國內民間智庫由於受到各種約束和限制,其財務狀況有好有差,但如果對官方政策過多批評,主辦人與政府保持距離的話,往往會受到部分政府機構的排斥,其收入不夠穩定。也有一些智庫雖然是所謂民間智庫,但其收入主要來自政府部門,喪失獨立立場,不問政策是非,一味哥功頌德,其收入會很豐厚。當然官方智庫也有一些學者的立場會比較客觀,但這些學者比較少,主要集中在北京。地方學者受到機構的壓力較大,往往很少批評政府,但這種情況正在逐步發生變化。我曾經在民間智庫工作,現在轉到地方官方智庫工作。以上是個人感受。 覺得好就加個分吧。謝謝!
B. 最好的大學學校在哪裡中國
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市。
C. 中國有幾個大學城
中國大學城主要分布於東北地區,華北地區,西南地區和華南地區,有20多個省會城市都擁有大學城,大約有40多個大學城。
大學城是一種因為高等教育而形成的聚落,最早起源於歐洲,率先出現在英美等一些高等教育發達的國家。在大學城的周圍通常會伴生有科研機構或高新技術產業,有利於人才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同時也帶動當地的旅遊業,餐飲業,住宿業,教育服務行業等。
中國最著名的大學城:
廣州大學城。廣州大學城位於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佔地面積34平方千米,進駐高校有中山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廣州大學,星海音樂學院,廣州美術學院,華南理工大學,廣州中醫葯大學,廣東工業大學等。范圍基本覆蓋了文學、理工、藝術、工程,醫學,尖端技術等重要領域。其中國家超級計算機廣州中心位於中山大學大學城校區,裡面存放著中國超級計算機「天河二號」。
深圳大學城。深圳大學城位於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佔地面積10平方千米。深圳大學城主要是以研究生院為主,目前進駐有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南方科技大學等。
D. CTTI高校智庫百強榜:高校智庫100強中有你的母校嗎
CTTI目前共收錄機構706家、專家11992位、活動17878場、成果115421項。CTTI高校智庫百強榜與其他榜單不同之處在於,雖然排列了100強,但並未細分,而是一共分為A+級和A級兩個等級,其中A+區間內有25家高校智庫,A級區間內有75家智庫。下面,小編就帶你一起了解,看看中國高校哪些智庫都進入了前100強。
對此,你怎麼看?
E. 中國目前高校智庫數量有多少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智庫建設的重視,各類智庫如雨後春筍般蓬勃而生,為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建設作出了一定的貢獻,截至目前,高校智庫數量已佔我國智庫總數量的三分之一。
目前高校智庫建設已經成為我國新型智庫建設的重要一環,要實現培養高質量人才和符合實際的決策運行,就必須克服高校智庫建設的「務虛」傾向,抓住機構、人事和成果這三大關鍵要素,進而更好地讓高校智庫在社會發展和進步的過程中發揮功效。
F. 上海四大名校
上海四大名校: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同濟大學。
復旦大學(Fudan University),位於上海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的全國重點大學,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國家「985工程」、「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九校聯盟(C9)、環太平洋大學聯盟、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新工科教育國際聯盟、醫學「雙一流」建設聯盟、長三角研究型大學聯盟創始成員,中國大學智庫論壇秘書處單位。
上海交通大學(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簡稱「上海交大」,位於上海市,是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的全國重點大學,中國歷史最悠久、享譽海內外的高等學府之一,位列「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985工程」、「211工程」,九校聯盟、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Universitas 21、環太平洋大學聯盟、21世紀學術聯盟、國際應用科技開發協作網、新工科教育國際聯盟成員。
G. 中國哪幾所大學最好
一些同學的高考分數不錯,但是尚未達到名列前茅的程度,對於這一區段的考生和家長來說,填報一個合適志願的重要性往往不亞於高考本身,而填志願的難度也往往大於重點線上的考生或是二本區段考生。
本文將為這些同學提供一些相關的思路和方法,具體院校請參看文中表格。
在最開始要強調的一點是,選擇重點院校中的普通專業,還是普通院校中的重點專業。
一方面,涉及各個專業每年的招錄情況,需要區分對待;另一方面,也要跟考生分數的實際相結合,並沒有哪個選項一定是更優、哪個選項一定適合所有人。
本文主要針對希望在普通院校中尋找重點專業,但又不知道從何處著手,或者沒有很好的對比分析思路的考生和家長提供一些參考。
通過雙一流專業名單,篩選學校及專業
很多考生和家長熟悉的還是 985、211 等高校分類,事實上,在目前最新的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中,使用的是「雙一流」名單。
「雙一流」即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自 2015 年起,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就審議通過《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將「211 工程」「985 工程」及「優勢學科創新平台」等重點建設項目,統一納入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
目前,首批「雙一流」建設高校共計 137 所,其中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 42 所(A 類 36 所,B 類 6 所),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95 所;雙一流建設學科共計 465 個(其中自定學科 44 個)。
「雙一流」專業名單中,有一些專業後面會加(自定)標示。不加(自定)標示的學科,是根據「雙一流」建設專家委員會確定的標准而認定的學科;加(自定)標示的學科,是根據「雙一流」建設專家委員會建議由高校自主確定的學科,按照專家委員會的咨詢建議修改後由高校自行公布。
對於分數達不到重點大學、重點專業的考生來說,可以考慮以「雙一流」專業的建設名單作為參考,結合自身的高考分數和興趣愛好,尋找合適的學校和專業組合。
為了方便查找信息,在這里將「雙一流」專業的名單進行簡單的整理,增加該學校是否為 985、211 學校,以及該學校有多少個學科進入了雙一流專業的名單當中,並且將以上信息逆序排列。可以作為希望選擇普通院校中優勢專業的資料參考。
必須提出的是,非 985、211 的學校並不一定就等同於分數線不高,因為 985、211 的評價均是在 1995—1999 年的評價名單。
以中國科學院大學為例,2012 年 6 月,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大學,並於 2014 年開始招收本科生,所以自然不會出現在本科院校 985、211 的名單中。
但是這個劃分方法,已經可以比較明確的框定出一部分普通學校中的優勢專業,尤其是非 985 或 211 高校中的雙一流學科,通常是本校最為優勢、資源傾斜最多的專業。適合分數有一定優勢,可以在一本大學中挑選專業的考生。
下表中:
序號 1—23 的大學,既非 985 院校,又非 211 院校,且全校只有 1 個學科進入了雙一流名單;
序號 24—27 非 985、211,有 2 個以上學科進入雙一流名單;
序號 28—78 為 211 高校,有 1 個學科進入雙一流名單;
序號 79—101 為 211 高校,有 2 個及以上學科進入雙一流名單。
本表可以大致框定各個大學的優勢專業是什麼,可以明顯地看出不同層次的學校及專業,適合考生根據自身的分數情況快速地進行了解和篩選。
並在此基礎上,結合該學校及專業在本地的歷年招考情況,以及本身的學習興趣,進一步收集資料,了解報考。
H. 如何建設中國高校智庫
民間智庫就是非政府舉辦的社會經濟政策研究機構,國內較有名的是天則、洪範。官方智庫是政府舉辦的或有政府背景的社會經濟政策研究機構,社科院及政府部門內設的研究機構、大學的研究機構都是,只不過和政府關系有遠近之別。民間智庫經濟獨立,相對而言,其立場更為中立,觀點更為客觀。天則對國有企業虧損的研究就是其中代表,盡管與官方的聲音和立場不同,但大家公認其研究方法是正確的。國內民間智庫由於受到各種約束和限制,其財務狀況有好有差,但如果對官方政策過多批評,主辦人與政府保持距離的話,往往會受到部分政府機構的排斥,其收入不夠穩定。也有一些智庫雖然是所謂民間智庫,但其收入主要來自政府部門,喪失獨立立場,不問政策是非,一味哥功頌德,其收入會很豐厚。當然官方智庫也有一些學者的立場會比較客觀,但這些學者比較少,主要集中在北京。地方學者受到機構的壓力較大,往往很少批評政府,但這種情況正在逐步發生變化。我曾經在民間智庫工作,現在轉到地方官方智庫工作。以上是個人感受。 覺得好就加個分吧。
I. 如何推動中國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
《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解讀教育部有關負責人就《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答記者問: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了《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進一步明確了黨和國家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指導方針和具體目標,為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5日,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印發這個「總體方案」。
教育部有關負責人就政策措施、出台背景、落實細則和具體要求等接受了新華社記者的采訪。
新形勢和新任務對高等教育國際競爭力提出更高要求問: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背景是什麼。
答: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新的歷史時期,為提升國教育發展水平、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奠定長遠發展基礎,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
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教育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針對高等教育不同發展階段的不同要求,先後實施了「211工程」「985工程」等重點建設項目,推動一批重點建設高校的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顯著提高,帶動提升了國高等教育的整體水平,有力支撐了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
實踐證明,「集中資源、率先突破、帶動整體」的重點建設道路,充分發揮了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迅速縮小了國與高等教育強國之間的差距,為進一步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十二五」期間,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教育改革全面深入,發展水平進入世界中上行列。
當前,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黨中央提出了「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五中全會深刻指出,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新形勢和新任務對高等教育實施內涵發展、提高國際競爭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世紀中葉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強國問: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戰略目標是什麼。
答: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是知識發現和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是先進思想和優秀文化的重要源泉,是培養各類高素質優秀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是一項長期戰略任務,要按照「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以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為核心,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支撐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服務經濟社會為導向,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提升國高等教育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支撐。
堅持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就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加強黨對高校的領導,紮根中國大地,遵循教育規律,創造性地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之路,努力成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推動者和引領者,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
著眼於國家「兩個一百年」的戰略目標,統籌推進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將分三步走:第一步到2020年,若干所大學和一批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
第二步到2030年,更多的大學和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學進入世界一流前列,一批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高等教育整體實力顯著提升;
第三步到本世紀中葉,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數量和實力進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強國。
四項原則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學科建設問: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需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則。
答:必須堅持四項原則:第一,堅持以一流為目標。
引導和支持具備一定實力的高水平大學和高水平學科瞄準世界一流,匯聚優質資源,培養一流人才,產出一流成果,加快走向世界一流。
第二,堅持以學科為基礎。
引導和支持高校優化學科結構,凝練學科發展方向,突出學科建設重點,創新學科組織模式,打造更多學科高峰,帶動學校發揮優勢、辦出特色。
第三,堅持以績效為杠桿。
建立激勵約束機制,鼓勵公平競爭,強化目標管理,突出建設實效,構建完善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評價體系,充分激發高校內生動力和建設活力。
第四,堅持以改革為動力。
深化高校綜合改革,加快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建設,著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加快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學校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當好教育改革排頭兵。
實行建設與改革並重問: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重點任務有哪些。
答:「總體方案」圍繞「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核心要求,從建設、改革兩方面共安排了10項重點任務。
建設任務有5項:一是建設一流師資隊伍。
強化高層次人才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加快培養和引進一批一流科學家、學科領軍人物和創新團隊,培養造就一支優秀教師隊伍。
二是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突出人才培養的核心地位,著力培養具有國家使命感和社會責任心,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各類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的優秀人才。
三是提升科學研究水平。
以國家重大需求為導向,提升高水平科學研究能力,著力提升解決重大問題和原始創新的能力,推進科研組織模式創新。
打造具有中國特色和世界影響的新型高校智庫。
四是傳承創新優秀文化。
加強大學文化建設,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化育人作用。
五是著力推進成果轉化。
深化產教融合,著力提高高校對產業轉型升級的貢獻率,推動重大科學創新、關鍵技術突破轉變為先進生產力,增強高校創新資源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驅動力。
改革任務也是5項:一是加強和改進黨對高校的領導。
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牢牢把握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全面推進高校黨的建設各項工作。
二是完善內部治理結構。
加快形成以章程為統領的完善、規范、統一的制度體系,加強學術組織建設,完善民主管理和監督。
三是實現關鍵環節突破。
加快推進人事制度、人才培養模式、科研體制機制、資源募集機制等方面的改革。
四是構建社會參與機制。
加快建立健全社會支持和監督學校發展的長效機制。
建立健全理事會制度,加快完善與行業、企業密切合作模式。
五是推進國際交流合作。
加強與世界一流大學和學術機構的實質性合作,加強國際協同創新,切實提高國高等教育的國際競爭力和話語權。
與國家五年建設規劃同步實施問: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周期如何安排。
答:國家面向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立足高等教育發展現狀,總體規劃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鼓勵和支持不同類型的高水平大學和學科差別化發展。
「總體方案」確定每5年一個建設周期,2016年開始,與國家五年建設規劃同步實施。
資金分配在公平競爭中體現扶優扶強扶特問: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如何引導和支持。
答: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必須持之以恆、長期建設。
政府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政策引導和投入支持:一是總體規劃,分級支持。
進行頂層設計、宏觀布局。
中央高校主要由中央財政給予引導支持,地方高校主要由地方財政統籌安排。
鼓勵地方政府支持中央高校建設,中央財政也會通過支持地方高校發展的相關資金對地方高校建設給予引導支持。
二是強化績效,動態支持。
創新財政支持方式,資金分配在公平競爭中體現扶優扶強扶特,進一步增強高校財務自主權和統籌安排經費的能力。
建立健全績效評價機制,更加突出績效導向。
在相對穩定支持的基礎上,根據建設情況,動態調整支持力度,增強建設的有效性。
三是多元投入,合力支持。
完善政府、社會、學校相結合的共建機制,形成多元化投入、合力支持的格局。
鼓勵有關部門和行業企業積極參與、加強與高校合作,通過多種方式支持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
高校要健全社會支持長效機制,多渠道匯聚資源。
瞄準「世界一流」久久為功務院5日發布的《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為具有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繪制出頂層設計。
堅持以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為核心,匯聚優質資源,培養一流人才,產出一流成果,中國高校邁向新征程。
近年來,國內一批重點高校和重點學科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但在大學科研創新、制度創新、大學精神文化創新等「軟體」上,中國大學與學科卻與世界一流尚有差距。
重點建設中存在的身份固化、競爭缺失、重復交叉等問題,迫切需要加強資源整合,創新實施方式,激發高校內生動力與發展活力。
瞄準世界一流的目標,中國大學應匯聚優勢資源,合理選擇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建設路徑,實現關鍵環節的突破。
必須完善政府、社會、學校相結合的共建機制,集合資金、政策、資源形成合力,提升院校水平、突出學科優勢,從而加快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
培養一流人才,須加快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以科教協同育人。
應當培養和引進一批活躍在國際學術前沿、滿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一流科學家、學科領軍人物和創新團隊,並著力培養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優秀人才。
產出一流成果,必須提升科學研究水平,向世界一流大學與學科發起沖擊。
學術發展當以國家重點需求為導向,加強學科布局的頂層設計和戰略規劃,重點建設一批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優勢學科和領域,並強化科技與經濟、創新項目與現實生產力、創新成果與產業對接,增強高校創新資源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驅動力。
國際高等教育與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瞄準世界一流,中國高等院校必須努力躋身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參與者與推動者的行列。
加強國際協同創新,積極參與到跨區域性的重大科學計劃與科學工程中,擴展對話,在國際競爭與合作中發出屬於中國的一流聲音。
2016年開始,總體方案將與國家新的五年建設規劃同步實施。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與一流學科,必須堅持久久為功,從而到本世紀中葉,實現從高等教育大國到高等教育強國的歷史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