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萬里長城是什麼時候建成的
長城,是中國偉大的軍事建築,它規模浩大、工程艱巨,被譽為古代人類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跡。
長城始建於公元前五世紀春秋戰國時代,公元前三世紀秦始皇統一中國,派遣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北逐匈奴後,把原來分段修築的長城連接起來,並且繼續修建。其後歷代不斷維修擴建,到公元十七世紀中葉明代未年,前後修築了二千多年。
萬里長城八達嶺
八達嶺位於延慶縣,是明代長城保存得較完整的一段,其關城建於1505年(明弘治十八年),東窄西寬,呈梯形,有東西二門,東名居庸外鎮,西名北門鎖鑰,都是磚石結構,券洞上為平台,南北兩面各開一豁口,接連關城城牆,台上四周有磚砌垛口。這一段的城牆,依山勢修築,牆身高大堅固,下部為條石台基,上部採用大型城磚砌築,內填泥土和石塊。頂部地面鋪縵方磚,嵌縫密實。內側為宇牆,外側為垛牆,垛牆上方有垛口,下方有射洞。山勢陡峭處,砌成梯道,山脊高地、城牆轉角或險要處,則築有堡壘式城台、敵台或牆台。城牆高低寬窄不一,平均高七公尺余,有些地段高達十四公尺。牆基平均寬六公尺半,頂寬五公尺余,可容五馬並馳或十人並進。
萬里長城居庸關
居庸關位於昌平縣,是長城的一個主要關益。砌旁局山聳立,翠嶂重疊,中有長達二卜公里的溪行,俗稱關溝。這里地勢險要,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居庸關的名字,是取「徙居庸徒」的意思。相傳秦始皇修築長城時,把強征來的民夫士卒徙居於此。漢代沿稱,三國時代名西關,北齊時改納款關,唐代有居庸關、薊門關、軍都關等名稱。此後各代仍稱居庸關口這里山巒間花木郁茂蔥籠,仿如碧波翠浪,故有「居庸疊翠」之稱,為「燕京八景」之一。
萬里長城金山嶺
金山嶺在熱河灤平縣巴克什營花樓溝一帶,因修築於燕山第一峰霧靈峰與古北口卧虎嶺之間的大、小金山之上,故有此名。此段長城建於1570年(明隆慶四年),相傳是抗倭名將戚繼光和譚綸修建的,約長三十公里,依山勢蜿蜒曲折,高低隱現,氣勢磅礴。由於這里地勢低緩,易攻難守,城牆修築得十分厚實堅固,烽火台巍峨高大,城關要塞星羅棋布,樓台密集,共有一百五十八座之多。這些樓台形式各有不同,樓墩有方形、扁形、圓形等,樓頂有船篷、穹窿、四角和八角鑽天等形狀,此外還不多孔眼的瞭望台,以及長城沿線少見的庫房樓等。
萬里長城黃崖關
黃崖關長城在薊縣北三十公里的崇山峻嶺之中,始建於公元五五六年,明代名將戚繼光任薊鎮總兵時,曾重新設計,包磚大修。這一段長城建築特點是,台牆有磚有石,敵樓有方有圓,砌壘磚有空心有實心。關城塞堡、敵台水關,應有盡有,接山跨河,布局巧妙,集雄險奇秀於一身。
萬里長城山海關
山海關坐落河北省秦皇島東北,是中國華北與東北交通必經的關隘。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大將徐達在此修築長城,建關城設衛。關城北倚峰巒疊翠的燕山山脈,南臨波濤洶涌的渤海灣,因此得名。關城平面呈方形,周長四公里,高十四公尺,厚七公尺。有城門四座,東門最為壯觀,名鎮東,內懸「天下第一關」匾額,西門名迎恩,南門名望佯,北門名威遠,各門上都築城樓,城中心建鍾鼓樓,城外有護城河。
萬里長城嘉峪關
嘉峪關位於甘肅省戈壁灘上嘉峪關鎮西南隅,坐落在祁連山脈文殊山與合黎山脈黑山間的峽谷地帶嘉峪塬上,是萬里長城西端的終點。建於一三七二年(明洪武五年),但是早在漢隋兩代已建有墩台,由於地勢險要,建築雄偉,自古以來稱為「天下雄關」,是扼守河西走廊的第一要隘,也是古代絲路必經之地。
長城是我國古代規模最大的防禦性軍事工程。長城東起山海關,穿過高山,越過深谷,伸蜒於沙漠和草原,一直到達終點嘉峪關。全長1.2萬余華里,故稱萬里長城。
長城的修築是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步完成的。從修築伊始到最後完成,歷時2000多年,若把歷代修築的長城連接起來,總長超過50000公里。長城以其氣勢磅礴而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從衛星上遙瞰人類的家鄉--地球,所見不多的建築物之一即有萬里長城的身影,她是中華民族艱苦卓絕、堅韌不拔、古老文明的象徵。
在公元前五至七世紀的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大地諸侯爭霸,戰爭頻繁。為了防禦北方草原強悍的游牧部落襲擾中原,位於北部的燕、趙、秦等國於要沖之地高築城牆。秦始皇統一中國,將列國長城連成一線,從而形成西起甘肅臨洮、東至遼東延錦萬里的軍事屏障,創造了舉世聞名的古代工程奇跡。自秦以後直至明朝等各代都規模不等地新築和增築過長城。特別是明代,為了防止蒙古族崛起和東方女貞族人的入侵,朝廷採取「高築牆」方針,對長城進行了18次大規模修築,延續時間長達200餘年,將歷代土石城牆都改為條石城磚壘砌,工程艱巨浩大。到清代康熙帝決定採用"懷柔"政策,決心罷修長城。從此長城成為歷史的遺跡。
長城不是一道弧立的城牆,而是由關城、敵樓、煙墩等組成的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歷代修築長城都依照「因地勢用險要塞」的原則,關城隘口或建在山峽深谷、危崖絕壁之間,或建在河流轉折之處,或建在交通要塞,以形成「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到了明代,城牆防禦體系極其嚴密,城牆以磚石砌成,高約10米,寬約5米,內為宇牆,外為垛口。牆上每隔30~100米建有敵樓,敵樓有實心和空心兩種,平面有方形和圓型。實心敵台只能在頂部瞭望射擊,而空心敵台下層住人,頂部瞭望射擊。敵樓還有儲藏軍械、糧草的券室和運兵通道。在高居山嶺的城牆上還壘砌有雕堡式煙墩,一旦戰爭爆發,位於前線的煙墩點煙報警,頃刻之間消息即可傳遍全線,士兵通過能容十人並行的牆頂通道奔赴戰場,從垛口進行射擊。
歷代長城沿線的交通要道上設有關隘或關城,並派重兵鎮守,如明代設立「九邊「重鎮,即遼東鎮、薊州鎮、宣府鎮、大同鎮、太原鎮、榆林鎮、寧夏鎮、固原鎮、甘肅鎮等。這些重鎮分區、分段把守長城。著名的關城有山海關、居庸關、嘉峪關等。
山海關南抵渤海,北踞燕山,位於河北秦皇島東15公里。「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它是萬里長城關隘的起點,「關內」、「關外」的分界處,與居庸關、嘉峪關並稱為長城三大名關,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重鎮。
居庸關在距北京50公里的昌平縣境內,有南北兩口,南為南口,北稱八達嶺。現存關城建於明代,是名將徐達督建的。關城位於長達20公里的深谷之中,因山勢雄奇,自古即有「絕險」之稱,是北京西北的門戶。自金代起即被譽為「居庸疊翠」而列入燕京八景之一。
八達嶺位於北京延慶縣內,是明代長城中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段落之一。它始建於明洪武初年,明清兩代屢經修葺。城牆兩側間隔設置敵台、牆台、宇牆、垛口、望洞、射孔等防禦工事。居高臨下,只見腳下的長城宛如蛟龍仰天長嘯,盤旋遨遊於群山峻嶺之間,不見首尾。這里自古因地勢險要而為兵家必爭之地,歷代都設重兵把守。
嘉峪關在白雪皚皚的祁連山之南,北為茫茫天際的荒野,占據「絲綢之路」的咽喉,為歷代軍事重鎮,是明代萬里長城西端的終點,與東邊的山海關遙相對峙,號稱「天下第一雄關」。
作為中華民族象徵的長城是中國的驕傲,也征服了世界。1987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貳』 中國長城建於多少年
各種說法不一致,按照最正統的說法,即長城源於燕、趙、秦三國各自修築的防禦匈奴的工事,則歷史約有2400年。史學界還有其他多種說法,有些認為長城源於堤防(具體的細節請自行查閱,在此不做贅述了),按照這種說法,則長城的歷史超過3000年。
目前公認的長城的歷史,是2400年左右。我們現在能看到的長城,多時明長城,其中北京附近一段是戚繼光最後主持整治的,至今為400餘年。最早的秦長城只能在個別人跡罕至的地方看到很少的斷壁殘垣了。殘長城在內蒙比較多見,如果感興趣不妨親身考察一下。
『叄』 萬里長城是幾幾年建立的
秦代萬里長城的修建,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共12年之久.
第一階段,由秦始皇二十六年至三十二年(前221——前215年).這時剛剛平滅六國,國內正緊張地進行一系列改革和推行鞏固統一的各項措施,對匈奴採取的是戰略防禦方針.重點維修了原秦,趙,燕三國的邊地長城,並新築若幹部分,以使其互相連接.由於第一階段的重點任務是維修舊長城,新築部分不多,工程量不大,主要是由蒙恬所率部隊和沿邊郡縣軍民完成的,沒有大規模動員全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因而史書上對這段情況的反映比較少.
第二階段,自秦始皇三十三年至三十七年(前214——前210年).這時形勢已發生巨大變化,秦始皇鞏固內部的工作已經完成,邊地長城的修繕已基本結束,邊防已經鞏固,對匈奴作戰的各項准備皆已就緒,已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並取得重大勝利.秦始皇三十二年,蒙恬大敗匈奴軍,一舉收復河南;次年又渡過黃河,攻佔高闕,控制了陽山,北假一帶,從而使秦代的邊境向北推進很遠.為了鞏固新佔領的地區,於是開始第二階段修建長城的工作.第二階段的任務共有兩項.一是"自榆中(今甘肅榆中)並河以東,屬之陰山,以為(四)十四縣,城河上為塞".也就是從今天的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一帶開始,同第一階段由狄道沿洮水向西北延伸的長城相連,沿黃河而東,直到與陰山相連,即與原趙國陰山南長城的西端相連,並在沿河岸邊修建44座城塞,建立44縣,從而加強沿河的防禦,二是在高闕,陽山,北假一帶"築亭障以逐戎人".也就是重新修復趙武靈王時所建的陰山北長城,並自高闕向西南延伸很長一段,直至與當時的流沙(今巴丹吉林沙漠,滕格里沙漠,烏蘭布和沙漠的總稱)連接;向東與原趙國陰山南長城會合後,於今內蒙卓資一帶轉向東北,逶迤於今內蒙商都縣北,化德縣南,河北康保縣南,在今內蒙太僕寺旗一帶與原燕國的長城相連.這兩項任務都是以新築為主,包括修復趙武靈王的陰山北長城,由於匈奴的長期破壞,亦和新築相仿.加之地形復雜,多行於崇山峻嶺之中,因而任務十分艱巨,僅靠蒙恬所率部隊和沿邊郡縣的軍民是難以完成的,遂大規模地動用了內地的人力和物力.據估算,當時投入築長城的部隊約50萬,民夫約50萬,總人力不下100萬.由此可知,秦代勞動人民為了修建萬里長城,不知付出多少犧牲和巨大的代價!
『肆』 中國長城是什麼時候創建的
提起長城,人們都知道是秦始皇時期修築的。實際上,我國最早修築的長城是齊長城,它比秦長城早三四百年。 歷史進入春秋戰國時代,諸侯爭霸,戰爭頻繁。為加強國防,各國都修築了防禦工事——長城。地處我國東方的齊國,南近魯楚,西有晉宋,北鄰燕趙,因魯晉春秋時為強國,齊魯交界處又有泰沂山脈相隔,因此具備了修築長城的社會需要和自然地理條件。於是,齊國在春秋戰國時期為了加強防禦而修築了長城。據勘查,齊長城西起今長清孝里鎮,廣里村東北500米的「嶺子頭」,東止今青島市黃島開發區東側入海處,東西長1237.8華里。蜿蜒起伏在泰沂山脈的1518座山峰上,在城牆沿線,修築了重要關隘12處,便門9處,城堡兵營50餘處,烽燧12處,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是為齊國南境國防線。齊長城始建於春秋桓公時期,完成於戰國宣壬年間,前後共修築了170餘年。 齊長城有如一條東西千餘里長的東方巨龍卧伏在泰沂山上,其規模恢宏,設計科學,工程浩繁,前所未見。在距今2500多年前修築如此龐大的工程絕非易事,它需要科學計算,通盤考慮,組織實施更為不易。它的完成體現了齊國綜合國力的強盛和經濟基礎的雄厚。
『伍』 萬里長城始建於哪一年
長城始建於公元前五世紀春秋戰國時代,公元前三世紀秦始皇統一中國,派遣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北逐匈奴後,把原來分段修築的長城連接起來,並且繼續修建。其後歷代不斷維修擴建,到公元十七世紀中葉明代未年,前後修築了二千多年。
自秦始皇以後,凡是統治著中原地區的朝代,幾乎都要修築長城。計有漢、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宋、遼、金、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都不同規模地修築過長城。從修築長城的統治民族看,除漢族之外,許多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朝代也修長城,而且比漢族統治的朝代為多。
清康熙時期,雖然停止了大規模的長城修築,但後來也曾在個別地方修築了長城,可以說自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沒有停止過修築。據歷史文獻記載,有20多個諸侯國家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若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有10萬里以上,其中秦、漢、明三個朝代所修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1萬里。
(5)中國長城多久正式成立擴展閱讀:
影響意義
1、邊帶發展
自秦漢至明清,長城沿線的許多關口成為農、牧兩大經濟、文化系統民族交易的場所或中心,有的逐漸發展成為長城沿線的重要城鎮。
長城既保證了農業經濟、文化與畜牧業經濟、文化的正常發展,又為二者的交流和相互補充提供了場所和方便;又起著調解兩種經濟,使農、牧業經濟朝著主輔相互配合的方向發展的重要作用。
因此,長城不單純是曾起過將兩種經濟、文化分割開來的作用,還曾擔負著將兩種經濟、文化緊緊系在一起的重任。
秦漢之時,累計投入的兵民有近千萬之眾。秦始皇在修築長城的同時,即著手加強邊境地區的開發建設,揭開了屯田戍邊、開發邊區的序幕。漢代由於修築長城的時間較長,曾有多人提出移民實邊的建議,這些建議先後被漢政府採納接受並組織實施。
移民和戍守長城的軍人一起,開墾荒地進行農耕,不但加速了邊區的經濟開發,節省了政府的大量軍費開支,而且大大減少了長途運輸之苦,並將華夏文化遠播四方。
2、民族融合
在文化方面,長城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和發展上也起了重要作用。長城的修建和戍守,長城區域的爭戰,反而促使了中國古代漢族和十幾個少數民族進行了廣泛的融合。
漢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南匈奴歸漢,實現了中原農業區的華夏漢族與北方畜牧民族的匯合,這便是中華民族的形成之始。建國以後在內蒙古陰山一帶漢代城堡遺址的考古發現,說明漢與匈奴的和平往來,並沒有完全被萬里長城和軍事堡壘所遮斷。唐代,唐太宗大破突厥軍後,使數十萬降眾居住在邊境長城沿線一帶,設置六個都督府,任命突厥人為都督。
突厥人接受了漢族先進的經濟和文化,進一步加速了民族融合的步伐。金元時期,雁門關外由起初的「不植桑榆不種麻」,到後來的「生民何處不桑麻」,正反映了這一歷史的規律。明在長城沿線開放「馬市」,表現了漢蒙互相依存、漸趨融合的密切關系。清政府採取懷柔政策,進一步促進了長城一帶的民族大融合。
3、軍事意義
長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偉大的軍事防禦工程,它並非簡單孤立的一線城牆,而是由點到線、由線到面,把長城沿線的隘口、軍堡、關城和軍事重鎮連接成一張嚴密的網,形成一個完整的防禦體系。軍堡、關城和軍事重鎮這個體系具有戰斗、指揮、觀察、通訊、隱蔽等多種功能,並配置有長駐軍隊的點線結合防禦工程整體。
長城所體現出的軍事防禦思想,在軍事發展史上有重要地位。長城的產生和發展和中國古代的整個軍事發展同步前進,對於研究古代軍事作戰思想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秦皇漢武,包括明初,無不是在主動出擊、軍事上取得壓倒優勢時修建長城的。這說明,修築長城既是一種積極防禦,又是積蓄力量、繼續進取的謀略。
修築長城,是針對西北邊地軍情所採取的積極措施,是化被動為主動事前防禦。需要要強調的是,長城的防禦作用不是一般人以為的「不被攻陷」;其真正的用處在於——入侵者或許能集中力量偶爾攻破一兩個關口、闖入內地,但只要整段長城還駐守有強勁的軍隊,入侵者就始終面臨被阻擊、伏擊而無法回家的危險;
尤其是,長城扼住了燕山和太行山北支各個交通要道,游牧民族的騎兵縱然破關而入,但只能對內地實施騷擾,而他們的後勤根本無法通過關口輸送進來,故而無法在內地立足、從而動搖中華帝國的根基。癬疥之疾再重,也侵入不到膏肓,這是長城存在的根本意義。
4、文化意義
在長城出現的2000多年來,以長城為中心,南北文化的交流始終沒有停止過。戰國時期,趙武靈王修建趙長城,號召國人學習「胡服騎射」,進行南北文化交流。秦漢時期,長城南北文化進行了空前的對話與交流,在長城沿線發現的秦權、詔版,內蒙和林格爾漢墓壁畫、單於和親瓦當,還有聞名遐爾的昭君墓等,均是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見證。
在長城地區的文化帶里,遺留下來眾多的名勝古跡,諸如敦煌、雲岡石窟、麥積山、萬佛堂石窟壁畫、雕塑;元代居庸關雲台、金代的盧溝橋以及金中都、元大都遺址與出土的文物等,都體現了文化交流的特點,同時也記載著中華民族歷史上文化的輝煌。
長城對於世界了解中國、中國走向世界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在漢朝長城就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也起到了很大的促進和保護作用。自從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諸國之後,遂以長城要塞為根據地,開辟和維護著東起漢朝首都長安(今西安),西到大秦(今地中海東岸一帶)全長2萬余里的交通幹道,這就是著名的「絲綢之路」。
幾千年來,中外友好使團頻繁往來於這條古道上,中外文化在此融合、交流,迄今仍在發揮著作用。許多外國人知道中國是從長城開始的,長城是世界上其它國家人民了解中國歷史、中國文化、中華民族的一個最好的切入點。
萬里長城這一凝結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智慧與力量的宏偉建築,在人類歷史上留下的寶貴遺產。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將萬里長城定為世界文化遺產,證明長城所具備的歷史文化和人文價值已被世界所承認,長城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長城以其雄偉的氣勢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吸引著歷代的中華文人名士及國際人士,許多中國的文人墨客以長城為題材創作了大量的詩詞歌賦、美術、音樂等文藝作品,其中唐代的「邊塞詩」尤為典型。
如李白的「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王維的「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岑參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干樹萬樹梨花開」等名句,千載傳誦不絕。孟姜女送寒衣的歌詞廣泛傳唱。
唐以下的宋、元、明、清以及近現代,均有不少詩人詞人名人,路經或登臨長城,有感於長城的修築、作用,以及長城兩側的壯美河山等,揮毫寫出了名篇佳作,迄今仍廣為流傳,大大豐富了長城文化的寶庫。
5、象徵意義
萬里長城自構築的那天起,就成為中華民族大一統的象徵,2000多年來,任何人都沒有能從認識上割裂萬里長城,因而也就無法割裂中華民族 。長城對中國人來說,是意志、勇氣和力量的標志,象徵著中華民族偉大意志和力量。《義勇軍進行曲》的長期傳唱,使長城在人們心目中已升華為勤勞、智慧、百折不撓、眾志成城、堅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和意志,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和愛國熱情。
長城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徵,在歷史的進程中自然形成,並在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中,特別是在全民族的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斗爭中被世人所認同,所接受。面對民族的生死存亡,象徵國防和民族統一的長城自然提升為整個中華民族的象徵,喚起整個民族的抗戰意識。1933年的長城抗戰震驚中外,揭開了抗日戰爭史上最初的壯烈一頁,「誓與長城共存亡」成為抗日將士們的共同誓言。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義勇軍進行曲》唱出了全體中國人民共同的心聲;而《長城謠》同樣以其獨特的藝術感召力,激起了億萬中國人民的愛國熱忱。《義勇軍進行曲》後來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人們聽到或唱起總能從中感受到一種愛國激情,就是因為長城能喚起億萬中國人心靈深處的共鳴。
1971年,第26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中的合法地位。中國向聯合國大會贈送的禮品是一塊萬里長城大型掛毯,再次表明中國人民和政府已將標志數千年燦爛文化的萬里長城視為中華民族的象徵,這一象徵意義也被全世界所認同,所接受。
長城在軍事實用功能逐漸消退,文化精神作用不斷增強的雙向歷史演進中,美學魅力日顯明顯,一方面不斷地向世界展示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創造能力,另一方面也在展示人類的堅強意志和雄偉氣魄。長城不僅是中華民族的象徵,而且也是人類文明的象徵,地球和平的象徵,全人類都將從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中得到益處。
長度
由於年代久遠,早期各個朝代的長城大多數都殘缺不全,保存得比較完整的是明代修建的長城,所以人們一般說的長城指的是明長城,所稱長城的長度,也就的是明長城的長度。
國家文物局和國家測繪局2009年4月18日聯合公布,明長城東起遼寧虎山,西至甘肅嘉峪關,從東向西行經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內蒙古、陝西、寧夏、甘肅、青海十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56個縣域,總長度為8851.8千米。經過壕塹359.7千米,自然天險2232.5千米。
2012年6月5日,國家文物局在北京居庸關長城宣布,歷經近5年的調查認定,中國歷代長城總長度為21196.18千米,包括長城牆體、壕塹、單體建築、關堡和相關設施等長城遺產43721處。這是中國首次科學、系統地測量歷代長城的總長度。此次長城的調查和認定,不僅認定了2009年測定的明長城長度,還開展了秦漢及其他時代長城的資源調查。
『陸』 中國長城建於哪一年
中國長城始建於公元前五世紀春秋戰國時代,公元前三世紀秦始皇統一中國,派遣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北逐匈奴後,把原來分段修築的長城連接起來,並且繼續修建。其後歷代不斷維修擴建,到公元十七世紀中葉明代未年,前後修築了二千多年。
長城,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且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
牆身是城牆的主要部分,平均高度為7.8米,有些地段高達14米。凡是山崗陡峭的地方構築的比較低,平坦的地方構築得比較高,緊要的地方比較高,一般的地方比較低。牆身是防禦敵人的主要部分,其總厚度較寬,基礎寬度均有6.5米,牆上地坪寬度平均也有5.8米,保證兩輛輜重馬車並行。牆身由外檐牆和內檐牆構成,內填泥土碎石。
『柒』 中國的萬里長城於什麼時間開始建造
中國的萬里長城於公元前七八世紀開始建造。
長城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防禦工程。自公元前七八世紀開始,延續不斷修築了2000多年,分布於中國北部和中部的廣大土地上,總計長度達50000多千米,被稱之為上下兩千多年,縱橫十萬余里。
如此浩大的工程不僅在中國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因而在幾百年前就與羅馬斗獸場、比薩斜塔等列為中古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萬里長城特點:
1、歷史悠久:秦長城始建於公元前3世紀,歷史悠久,已有2300多年歷史。如果追溯到西方周末和春秋戰國時期的長城,中國的長城至少有2700年的歷史。即使是明朝建造的長城也已有600多年的歷史。這樣一座古老的偉大建築至今仍保存完好,這在世界上是非常罕見,珍貴和罕見的。
2、長度驚人:從春秋到明代,長城都有不同程度的維護和建設。長城位於黃河,長江流域的16個省,市,自治區。它有東西向和南北向,總長度為108,000華里(54000公里)。其中,萬里千里,有秦長城,漢長城和明長城。
3、工程浩大:根據科學家的粗略計算,如果用明長城的土,磚和石頭建造一個1米寬,5米高的牆,它可以圍繞地球一周;如果它用於鋪設0.3米的厚度和5米的寬度。這條路可以環繞地球三周。
4、施工精湛:建造長城的土地,或山脈深谷,河流湖泊,沙漠草原等,都極其復雜和危險,建築工作特別困難。要建造長城,有必要了解和應用各種科學技術知識,如數學,力學,幾何,測量,地質,建築,組織和運輸。
『捌』 長城建了多少年
長城建造花了282年才完成。
長城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在不同時期為抵禦塞北游牧部落聯盟侵襲而修築的規模浩大的軍事工程的統稱。
長城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始修於燕王,歷史長達2000多年。
長城發展起源:春秋戰國時期,燕趙國諸侯為了防禦別國入侵。修築烽火台,並用城牆連接起來,形成了最早的長城。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修建長城超過5000公里的有二個朝代:
1)秦始王時修築的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
2)是漢朝修築的西起河西走廊,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在1萬里以上。
傳說故事:孟姜女哭長城、冰道運石等。
『玖』 中國長城始建於什麼朝代
最早修築長城是從戰國時期就開始的,可以上溯到2200多年以前。那個時候已形成了一些大城市,例如秦國的咸陽、趙國的邯鄲、燕國的涿、魏國的大梁等。
起先,為了防止來自北方的突然襲擊,各諸侯國在北部修建了長城。後來,各諸侯國之間也築起了長城,進行自衛。保存到今天的有燕、趙、魏、齊各諸侯國長城的遺跡。
秦始皇滅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封建制的大帝國。為了防禦匈奴,秦始皇把燕、趙、魏各諸侯國的長城連接起來,用30萬人力連續修了10多年,這項工程才初步完成。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萬里長城。
歷史沿革綜述
長城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防禦工程,自西周時期開始,延續不斷修築了2000多年,分布於中國北部和中部的廣大土地上,總計長度達5萬多千米。
自秦始皇以後,凡是統治著中原地區的朝代,幾乎都要修築長城。計有漢、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宋、遼、金、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都不同規模地修築過長城。
從修築長城的統治民族看,除漢族之外,許多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朝代也修長城,而且比漢族統治的朝代為多。清康熙時期,雖然停止了大規模的長城修築,但後來也曾在個別地方修築了長城,可以說自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沒有停止過修築。
據歷史文獻記載,有20多個諸侯國家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若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有10萬里以上,其中秦、漢、明三個朝代所修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1萬里。
中國新疆、甘肅、寧夏、陝西、內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南、山東、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區都有古長城、烽火台的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