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趙涵這個名字好聽嗎
這個名字不錯,聽起來順耳還有寓意頂頂頂!中國人口如此至多估計重名也是少不了的。名字對一個人來說很重要,因此取名字也是很有學問的。它涉及到許許多多方面的知識,比如涉及到天格、地格、人格、外格、總格,金木水火土五行等等。
缺啥補啥,缺金補金字旁,缺水補水之旁,缺木補木字旁,缺火補火字旁,缺土補土字旁等等。不管怎麼說聽起來順耳,自己喜歡還有寓意並且寫起來簡潔就行。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Ⅱ 中國有名的書法家和書畫家有哪些人
歷代書法家(東晉)--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東晉書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屬山東臨沂),居會稽山陰(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人稱「王右軍」。他出身於兩晉的名門望族。王羲之十二歲時經父親傳授筆法論,「語以大綱,即有所悟」。他小時候就從當時著名的女書法家衛夫人學習書法。以後他渡江北游名山,博採眾長,草書師法張芝,正書得力於鍾繇。觀摩學習「兼撮眾法,備成一家」,達到了「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與兩漢、西晉相比,王羲之書風最明顯特徵是用筆細膩,結構多變。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於增損古法,變漢魏質朴書風為筆法精緻、美侖美奐的書體。草書濃纖折中,正書勢巧形密,行書遒勁自然,總之,把漢字書寫從實用引入一種注重技法,講究情趣的境界,實際上這是書法藝術的覺醒,標志著書法家不僅發現書法美,而且能表現書法美。後來的書家幾乎沒有不臨摹過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書聖」美譽。他的楷書如《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贊》等「在南朝即膾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傳說,有的甚至成為繪畫的題材。他的行草書又被世人尊為「草之聖」。沒有原跡存世,法書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樂毅論、黃庭經等,摹本墨跡廓填本有孔侍中帖、蘭亭序[馮承素摹本]、快雪時晴帖、頻有哀帖、喪亂帖、遠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懷仁集書書《聖教序》等。 他的《蘭亭序》書法遒媚勁健,端秀清新,純出與自然。是王羲之的生平得意之作,自古以來。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歷代書法家(唐朝)--歐陽詢
歐陽詢,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世稱歐陽率更。世人稱他的字為「率更體」。虞世南說他 「不擇紙筆,皆能如意 」。而且他還能寫一手好隸書。貞觀五年《徐州都督房彥謙碑 》就是其隸書作品。他的書法,以隸書為最。究其用筆,圓兼備而勁險峭拔,「若草里驚蛇,雲間電發。又如金剛怒目,力士揮拳。」其中豎彎鉤等筆畫仍是隸筆。他所寫《化度寺邑禪師舍利塔銘》,《虞恭公溫彥博碑》,《皇甫誕碑》被稱為「唐人楷書第一」。他的楷書無論用筆,結體都有十分嚴肅的程式,最便於初學。後人所傳「歐陽結體三十六法」,就是從他的楷書歸納出來的結字規律。他的行楷書《張翰思鱸貼》體勢縱長,筆力勁健。墨跡傳世,尤為寶貴。歐陽詢的兒子歐陽通,書法一本家傳。父子均名聲著於書壇,被稱為「大小歐陽」。小歐陽《道因法師碑》,隸意更濃,然而鋒潁過露,含蓄處不及其父.。 《虞恭公碑》,全稱《唐故特進尚書右僕射上柱國虞恭公溫公碑》, 明趙涵《石墨鐫華》評雲:「此碑字比《皇甫》,《九成》善小,而書法嚴整,不在二碑之下。」並嘆:「時信本已八十餘,而楷法精妙如此。」
歷代書法家(唐朝)--顏真卿
唐京兆萬年人,字清臣。開元進士,遷殿中侍御史,為楊國忠所惡,出為平原太守,故世稱顏平原。安史之亂,顏抗賊有功,入京歷任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開國公,故又世稱顏魯公。德宗時李希烈叛,宰相盧杞銜恨使真卿往勸諭,為希烈所留,忠貞不屈,被縊殺。
真卿為琅琊氏後裔,家學淵博,工於尺牘;從褚遂良,張旭得筆法,其正楷端莊雄偉,氣勢開張,行書遒勁舒和,一變古法,自成一格,人稱「顏體」。宋歐陽修評雲:「顏公書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莊尊重,人初見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愛也。其見寶於世者不必多,然雖多而不厭也」。《東方朔畫贊》《 多寶塔碑》《 顏勤禮碑》 《祭侄文稿》《 中興頌 麻姑仙壇記》 《顏家廟碑》《 爭座位稿 自書告身 》等皆為其名作。
《祭侄文稿》顏真卿行書墨跡。 元代鮮於樞評此帖為 「天下第二行書」。在此帖真跡中,所有的渴筆和牽帶的地方都歷歷可見,能讓人看出行筆的過程和筆鋒變換之妙,對於學習行草書有很大的益處。原跡現藏台灣故宮博物院。
歷代書法家(唐朝)--柳公權
柳公權,字誠懸,京兆華原(今陝西 耀縣)人。元和初進士,歷仕校書郎、侍書學士、官至太子太師,世稱柳少師。他生活在中堂時期,歷穆、敬、文宗三朝,此時,唐代書法改革運動基本高成,時代賦予柳公權的使命不是開拓而是守成,柳公權的歷史功績在於他用創造精神承接顏魯公的成就,取得「顏筋柳骨」的歷史論頂,為唐代書風建設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舊唐書》講:「公權初學王書,遍閱近代書法,體勢勁媚,自成一家。當時公卿大臣家碑版,不得公權手書者,人以為不孝。外夷入貢,皆別署貨幣,曰此購柳書。」他學顏字,但能自創新意。世稱「顏筋柳骨」,指出他們書法的不同點。柳字避開了顏字肥壯的豎畫,把橫豎畫寫得大體均勻而瘦硬。他又吸取了北碑中方筆字斬釘截稜角分明的長處,把點畫寫得好象刀切一樣爽利深挺。他又吸取虞,歐楷書結體上的緊密,顏真卿楷書結體的縱勢, 寫出了獨樹一幟的柳體。
歷代書法家(宋)--黃庭堅
字魯直,號山穀道人,涪翁,江西修水人。後世稱他黃山谷。《宋史·文苑傳》稱他:「庭堅學問文章,天成性得,陳師道謂其詩得法杜甫,善行草書,楷法亦自成一家。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俱游蘇軾門,天下稱為四學士。」他自己說:「余學草書三十餘年,初以周越為師,故二十年抖擻俗氣不脫。晚得蘇才翁,子美書觀之,乃得古人筆意。其後又得張長史,懷素,高閑墨跡,乃窺筆法之妙。」
他的行書,如《松風閣》,《蘇軾寒食詩跋》,用筆如馮班《鈍吟雜錄》所講:「筆從畫中起,回筆至左頓腕,實畫至右住處,卻又跳轉,正如陣雲之遇風,往而卻回也。」他的起筆處欲右先左,由畫中藏鋒逆入至左頓筆,然後平出,「無平不陂」,下筆著意變化;收筆處回鋒藏穎。善藏鋒,注意頓挫,以「畫竹法作書」給人以「沉著痛快」的感覺。其結體從顏魯公《八關齋會報得記》來,中宮收緊,由中心向外作輻射狀,縱伸橫逸,如盪槳、如撐舟,氣魄宏大,氣宇軒昂。其個性特點十分顯著,學他的書法就要留心於點畫用筆的「沉著痛快」和結體的舒展大度。 至於他的草書,趙孟俯說:「黃太史書,得張長史圓勁飛動之意。」「如高人雅士,望之令人敬嘆。」我們看他的《花氣詩》筆勢蒼勁,拙勝於巧,肥筆有骨,瘦筆有肉,「變態縱橫,勁若飛動」。其美韻不亞於行楷書。《請上座帖》「筆勢飄動雋逸」更是稀世佳作。
歷代書法家(宋)--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老人,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王安石的書法蕭散簡遠,深得晉宋間人用筆之妙,常為土大大所仿效。 《欏嚴經旨要》卷,紙本,縱29.9厘米,正書,凡二接,經文計七十二行,行二十三至三十六字不等。《欏嚴經》唐般刺蜜帝譯。十卷。王安石摘錄其中觀世音發妙耳門,從聞思修。此卷,於正書中間有行書,淡墨疾書,筆畫清勁,雖行次緊密,少有空白,然並無繚亂之感。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歷代書法家(宋)--蘇軾
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於四川)人。他和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以詩文稱著於世,世稱「三蘇」。他的書法從「二王」, 顏真卿, 柳公權,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楊凝式各家吸取營養,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努力革新。他講自己書法時說:「作字之法,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妙,我則心目手俱得之矣。」他講他的書法藝術創作過程時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他重在寫「意」,寄情於「信手」所書之點畫。他在對書法藝術深刻理解的基礎上用傳統技法去進行書法藝術創造,在書法藝術創造中去豐富和發展傳統技法,不是簡單機械的去模古。他在執筆方法上運用異於常人的特殊方法,還注意書寫工具的改革。其代表作有《天際烏雲帖》、《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春帖子》、《愛酒詩》、《寒食詩》、《蜀中詩》、《醉翁亭記》等。
《黃州寒食詩帖》 蘇軾作。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這是一首遣興的詩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所發的人生之嘆。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了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此詩的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通篇書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黃州寒食詩帖》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也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
歷代書法家(宋)--趙孟頫
字子昂,號雪松道人,又號水晶宮道人,湖州(浙江吳興)人。宋太祖子秦王德芳的後裔。宋滅亡後,歸故鄉閑居,後來奉元世祖徵召,歷仕五朝,官至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封魏國公,謚文敏。擅長篆、隸、楷、行、草各體、冠絕古今。著有《松雪齋集》。 趙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響的書法家。《元史》本傳講,「孟俯篆籀分隸真行草無不冠絕古今,遂以書名天下」。贊譽很高。據明人宋濂講,趙氏書法早歲學「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趙構)書,中年學「鍾繇及羲獻諸家」,晚年師法李北海。此外,他還臨撫過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集前代諸家之大成。誠如文嘉所說:「魏公於古人書法之佳者,無不仿學」。所以,趙氏能在書法上獲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於吸取別人的長處分不開的。尤為可貴的是宋元時代的書法家多數只擅長行、草體,而趙孟頫卻能精究各體。他的文章冠絕時流,又旁通佛老之學。後世學趙孟頫書法的極多,趙孟頫的字在朝鮮、日本非常風行。趙氏楷書中也有上乘之作,如《三門記》結體寬博深穩,運筆酣暢圓潤,最適合當字帖。趙氏傳世作品以行楷居多,大多用筆精到,結字嚴謹,如《赤壁賦》堪稱經典之作。
歷代書法家(明)--唐寅
「明四大家」之一唐寅,被譽為明中葉江南第一才子。他博學多能,吟詩作曲,能書善畫,經歷坎坷。是我國繪畫史上傑出的大畫家。
唐寅字伯虎,更字子畏,號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史,南京解元,江南第一風流才子等。晚年信佛,有六如居士等別號。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唐寅出身於商人家庭,地位比較低下,在當世「顯親揚名」主導下,刻苦學習,11歲就文才極好,並寫得一手好字。16歲中秀才,29歲參加南京應天鄉試,獲中第一名「解元」。
唐寅書法為畫名所掩,主要學趙孟俯,更受李北海影響,俊逸挺秀,嫵媚多姿,行筆圓熟而灑脫,唯筆力稍弱,鉤挑牽絲綿軟,結構亦略趨鬆散。故王世貞評曰:「伯虎入吳興堂廡,差薄弱耳。」
歷代書法家(清)--鄧石如
鄧石如,安徽懷寧人,原名琰,字石如,號頑伯,完白山人,因避清仁宗名諱,故以字行。出生寒士之門,祖輩的「潛德不耀」的人品和「學行篤實」的學業以及驁岸不馴的性格對他的成長具有潛移默化之功。20歲左右即開始了一生的游歷生涯,浪跡江湖,到處尋師訪友。他的一生,伴隨著刻苦自勵,傾注藝術的全部生活內容幾乎就是「交遊」二字。不求聞達,不慕榮華,不為外物所動,不入仕途,始終保持布衣本色,這完全是一位純粹的藝術家我行我素、自由自在的「逍遙」人生。
時人對鄧石如的書藝評價極高,稱之「四體皆精,國朝第一」,他的書法以篆隸最為出類拔萃,而篆書成就在於小篆。他的小篆以斯、冰為師,結體略長,卻富有創造性地將隸書筆法糅合其中,大膽地用長鋒軟毫,提按起伏,大大豐富了篆書的用筆,特別是晚年的篆書,線條圓澀厚重,雄渾蒼茫,臻於化境,開創了清人篆書的典型,對篆書一藝的發展作出不朽貢獻。隸書則從長期浸淫漢碑的實踐中獲益甚多,能以篆意寫隸,又佐以魏碑的氣力,其風格自然獨樹一幟。楷書並沒有從唐楷入手,而是追本溯源,直接取法魏碑,多用方筆,筆畫使轉蘊涵隸意,結體不以橫輕豎重、左低右高取妍媚的方法而求平正,古茂渾朴,與時俗館閣體格格不入,表現出勇於探索的精神。比較而言,他的行草書不如篆隸功力深厚,這是大多數人的看法,這里不再贅述。鄧石如的篆刻藝術也是值得大書特書的,留在古代篆刻里再和你一起探討。
歷代書法家(清)--吳昌碩
清末著名書畫家,篆刻家。原名俊卿,字昌碩,別號苦鐵,浙江安吉人。少年時他因受其父熏陶,即喜作書,印刻。他的楷書,始學顏魯公,繼學鍾元常;隸書學漢石刻;篆學石鼓文,用筆之法初受鄧石如,趙之謙等人影響,以後在臨寫《石鼓》中融匯變通。沙孟海評:吳先生極力避免「側媚取勢」,「捧心齲齒」的狀態,把三種鍾鼎陶器文字的體勢,雜揉其間,所以比趙之謙高明的多。吳昌碩的行書,得黃庭堅、王鐸筆勢之欹側,黃道周之章法,個中又受北碑書風及篆籀用筆之影響,大起大落,遒潤峻險。
歷代書法家(近代)--李叔同
李叔同,弘一大師幼名成蹊,學名文濤,字叔同,筆名和別號甚多,達250多個。祖籍浙江平湖,生於天津。是我國著名的書畫篆刻家、音樂家、戲劇家、教育家、詩人、學者,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驅,二十世紀中國十大書畫家之一,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世祖。其把諸多科門類集歸一身,登峰造極,在中國五千 年的歷史長河中是空前絕後的,並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盡的精神財富。他的一生,是中國絢麗至 極歸於平淡的典型人物,更是一位曠世奇才,享譽世界。
李叔同自幼聰穎過人,五歲時喪父,從其母王氏習誦名詩格言。十歲時始讀經史諸籍,後從 唐靜岩、趙幼梅學詩詞、書畫 和篆刻。
李叔同先生的書法早已享譽近代中國書壇,魯迅、郭沫若等現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師的一幅 字為無尚榮耀。李叔同書法分兩個時期,第一時期出家前,第二時期出家後.
Ⅲ 各個朝代著名的書法家是誰
中國歷史十大書法家(最有代表性,按時間順序排名)
鍾繇
王羲之
褚遂良
歐陽詢
顏真卿
柳公權
懷素
米芾
趙孟頫
歷史上的女書法家:
王羲之的草、楷、行書,千古景仰。他的老師是東晉著名的女書法家,姓衛、名鑠,人稱衛夫人。衛夫人學習王國時鍾繇的書法,達到了升堂入室的地步。她的代表作是《古名姬帖》小楷。其筆法古樸肅穆,體態自然,是楷書中的上品。
在衛夫人之前,還有一位女書法家。她就是以《胡笳十八拍》和《悲憤詩》等馳名的東漢末年的女詩人蔡文姬。她名叫琰,文姬是她的字。她父親蔡邕,在文學和書法上造詣很深。蔡文姬繼承家學,在書法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在唐、宋、元、明,也出現不少女書法家。唐代的女書法家有吳采鸞、薛濤、武則天。吳采鸞所書小楷,很有鍾繇、王羲之的筆意,遒勁古雅,可與衛夫人媲美。薛濤所書《陳思王美女篇》,行書,筆勢跌宕秀逸。武則天書寫草體,書法婉約。宋代女書法家有朱淑真,所書小楷,端莊精勁,深得王羲之筆法。管道升是元代女書法家。字仲姬,她是趙孟俯的妻子,趙孟俯字子昂,號松雪道人,工書善畫,書法為元代宗師。
管道升剛嫁給趙孟俯的時候,她的書法比丈夫還好,後來趙孟俯迎頭趕上了,並超過了妻子。管道升寫的《梅花》賦小楷,清麗幽閑。
魏晉南北朝:曹操 鍾繇 王羲之 王獻之 王徽之 索靖 衛恆 衛夫人 謝安 王珣 薄紹之 蕭思話 蕭衍 王薈 王僧虔 王志 王慈 羊欣
隋唐五代 : 智永 賀知章 張旭 歐陽詢 褚遂良 顏真卿 李邕 徐浩 懷素 孫過庭 柳公權 楊凝式
宋遼金: 李建中 蘇軾 黃庭堅 米芾 蔡襄 蔡京 歐陽修 林逋 趙佶 薛紹彭 白玉蟾 朱熹 張即之 吳琚 文天祥
元代 趙孟頫
楊維楨 鮮於樞 倪瓚 鄧文原 康里巎巎 饒介 馮子振 張雨 柯九思
明代: 董其昌 王鐸 文徵明 祝允明 徐渭 王寵 張瑞圖 黃道周 倪元璐 陳淳 陳獻章 陳繼儒 陳洪綬 憨山 蔡羽 唐寅 米萬鍾 莫是龍 沈度 沈粲 宋克 孫慎行 釋擔當 文彭 解縉 邢侗 姚綬 張弼
清代: 傅山 八大山人 伊秉綬 金農 鄧石如 何紹基 吳昌碩 顧炎武 石濤 宋曹 查士標 鄭簠 包世臣 巴慰祖 陳鴻壽 鐵保 莫友芝 張照 周亮工 高鳳翰 鄭燮 汪士慎 李鱓 黃慎 梁巘 劉墉 王文治 錢灃 萬經 龔賢 丁敬 黃易 趙之謙 翁同龢 翁方綱 吳讓之 徐三庚 吳大徵 沈曾植 曾國藩 張裕釗 俞樾 楊守敬 姚鼐 蒲華 康有為 譚嗣同 梁啟超
中國歷史上的三位奸臣書法家
蔡京、秦檜、嚴嵩雖堪稱書法大家,但因他們的姦邪而被廢字,
故書法作品留傳下來的極少。
蔡京,福建人,為宋徽宗時的「六賊」之首,他與內廷供奉官
童貫相互勾結,要挾宋徽宗,將大宋王朝推向災難的深淵。蔡京的
書法自成一格,就連狂傲的米芾都曾表示,其書法不如蔡京。當時
「蘇黃米蔡」之蔡,原指蔡京,後人惡其姦邪,易以蔡襄。
秦檜,江蘇人,他殺害了民族英雄岳飛,堅持投降,是南宋宋
徽宗時有名的奸臣。他為狀元出身,博學多才,書法頗有造詣,在
仿照徽宗趙佶「瘦金體」字體的基礎上,創造出了一種工整劃一、
簡便易學獨特字體,用來書寫奏摺,乃至了宋徽宗下令全國統一按
秦檜的範本字體來書寫公文。這種字體逐漸演變為印刷用的「宋體」
嚴嵩,江西人,25歲殿試中二甲進士,書法功底深厚。後來結
黨營私,殘害忠良,最終落得削籍為民,家產盡抄,其家產共抄得
黃金三萬多兩,白銀二百萬兩,相當於當時全國一年的財政總收入。
據傳,清代京城順天府鄉試的貢院大殿匾額上「至公堂」三個大字,
是大奸臣嚴蒿所書,乾隆帝想把它換掉,便命滿朝能書者寫這三個
大字,他自己也書寫數遍,但他覺得自己的御筆和其他人所寫的字,
都不如嚴嵩,只好作罷,依然讓奸臣嚴嵩的字高高懸掛。
書法介紹
書法是我國歷史悠久而又最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藝術,它以漢字特有的線條和書寫規律,表現出豐富多彩的筆法、章法和筆勢,反映人們的氣質、情趣和審美理想。是我們的祖先在長期實踐中不斷美化書寫形成,進行藝術創造的成果,在傳統文化中居有極為尊崇的地位,受到中國人民普遍的喜愛,也是其他藝術形式所不能取代的中國特有的傳統藝術。
?書法藝術的形成
從書寫文字中發展起來的書法藝術,與漢字的發生發展有密切的聯系。在龍山文化與仰韶文化的器皿上,有一些刻寫的符號,與甲骨文近似,商代的甲骨文已是成熟的漢字,在早期、中期、晚期表現出不同的風格,反映出熟練的技巧和一定的審美追求,已具有書法藝術的基本要素。商周青銅器上的銘文,線條富有變化,排列有明顯的工整化趨勢。戰國青銅器銘文具有濃烈的裝飾風格,但直到此時,文字還是作為交流的工具,古典文獻記載表明,人們還不曾把文字的線條結構與精神生活聯系在一起。秦統一後,整理文字,刪除異體,創制小篆,富有裝飾風格,但小篆從未得到普遍使用。直到漢代隸書的成熟,使漢字的結構發生很大變化,豐富了線條的表現力。東漢時人們學習書法巍然成風,出現了論述書法功能的專著如蔡邕的《筆論》,書法才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也有人依據元代劉因在《荊川裨編》中的記述:"字畫之工拙,先秦不以為事……魏晉以來,其學始盛,自天子、大臣處士,往往以能書為名,變態百出,法度備具,遂為專門之學。"認為魏晉是書法藝術的形成期。這在學術界是個有爭議的問題。
?甲骨文書法
這是商人用刀刻寫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是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文字,已具有書法藝術的某些要素。在商代三百年間,早期筆力雄放,中期筆鋒疏朗,後期蠅頭小楷"的風格。
?金文書法
商周戰國時代刻有在鍾鼎等銅器,兵器上的銘文,包括在錢幣上鑄刻的文字,統稱為金文。這是文字書寫中自覺追求藝術美的開始,使文字美與銅器的裝飾花紋渾然一體,銘文多為圓筆,突出流動的曲線美。
?秦代書法
秦代的書作以《石鼓文》最有代表性,這是唐初在陝西鳳翔出土的十塊刻石,每塊高約三尺,直徑二尺許,四周刻有文字,記述秦國君游獵的盛況,原文七百餘字,現存二百餘字。字體為用筆圓轉的大篆,排列工整,為當時通行的館閣書。秦統一六國後,劃一文字,以河西文字為基礎,削繁就簡,製作小篆,通行全國。 1975年湖北雲夢秦簡的發掘,說明隸書已經在秦代興起,隸書直線方折,較篆書曲線圓轉,較易書寫。
?兩漢書法
漢代的書藝以隸書為大宗,擅長寫隸書的令史,稱為"史書令史",所以漢代人稱隸書又叫"史書",除了少數刻石和符璽、印信還沿用篆書外,隸書已成為漢代通行的文字。由於使用和審美的要求,在形體上產生"八分"。在書法史上形成獨具一格的漢隸。漢隸的進一步發展,到東漢末又有了"側"(點)、"掠"(長撇)、 "趯"(直鉤)、"啄"(短撇),結構上更趨於嚴整,並逐步形成了正楷,即所謂"今隸"。東漢時形成各種流派,如以正勢結體的方正派;用筆勁直的勁直派;用毫端書寫的纖勁派;頓挫飛揚的華美派;用筆平放的平展派;剛柔精勁的秀勁派;字大厚重的雄放派;飄拂有致的恬逸派等各種風格,琳琅滿目,充分反映了人們對書法的喜好和書法藝術的繁榮。
?魏晉書法
魏晉書法承漢代書法的堅實基礎,又有進一步發展,尤其是晉代的書法,可與唐詩、宋詩、元曲相提並論,一百五十多年間,書家近二百人,可謂書法藝術的頂峰。著名的魏碑,用筆和結構都有新的創造,書寫豪放奇偉,生動活潑,明顯地表現了從隸書到楷書的遞變。以王羲之為代表的嶄新風格,達到了平和自然,瀟灑雋永的境界。《蘭亭序》直抒胸臆,跌宕奔放,成為最傑出的代表作,在書法史上有劃時代的意義。
?隋唐書法
隋唐書法伴隨碑書的復興,又一次出現新的高漲。表現在藝術上追求剛健雄強之美,一改東晉南朝平和柔媚的風韻,形成唐代書法的特色。著名書法家歐陽詢的書體,結構平正精密;草書大家張旭,筆勢奇偉飛動;顏真卿的正書,矯健雄偉;柳公權的用筆秀麗勁媚;懷素的"狂草"氣度恢弘,他們都在書法史上開創了新的境界,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
?宋代書法
宋代書法與魏晉、唐代相比缺乏鮮明的特色,這是由於帖學盛行,書家囿於守成的結果。元豐年間,著名四大家蔡襄、蘇軾、黃庭堅、米芾提倡屏除帖學以後才有所振興,宋代書法更偏重"意"的自由發揮,強調抒發個人情感,這就突破某些僵化的格式,越出前人的樊籬,出現了一些精品。
?元明清書法
元明清三代的書法基本上沿著魏晉唐宋的風格發展,書家眾多,個人成就也有超過前人的,但沒有出現開創性的大書家。元明清的書法已無法超過晉唐。
歷代書法家(東晉)--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東晉書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屬山東臨沂),居會稽山陰(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人稱「王右軍」。他出身於兩晉的名門望族。王羲之十二歲時經父親傳授筆法論,「語以大綱,即有所悟」。他小時候就從當時著名的女書法家衛夫人學習書法。以後他渡江北游名山,博採眾長,草書師法張芝,正書得力於鍾繇。觀摩學習「兼撮眾法,備成一家」,達到了「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與兩漢、西晉相比,王羲之書風最明顯特徵是用筆細膩,結構多變。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於增損古法,變漢魏質朴書風為筆法精緻、美侖美奐的書體。草書濃纖折中,正書勢巧形密,行書遒勁自然,總之,把漢字書寫從實用引入一種注重技法,講究情趣的境界,實際上這是書法藝術的覺醒,標志著書法家不僅發現書法美,而且能表現書法美。後來的書家幾乎沒有不臨摹過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書聖」美譽。他的楷書如《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贊》等「在南朝即膾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傳說,有的甚至成為繪畫的題材。他的行草書又被世人尊為「草之聖」。沒有原跡存世,法書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樂毅論、黃庭經等,摹本墨跡廓填本有孔侍中帖、蘭亭序[馮承素摹本]、快雪時晴帖、頻有哀帖、喪亂帖、遠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懷仁集書書《聖教序》等。 他的《蘭亭序》書法遒媚勁健,端秀清新,純出與自然。是王羲之的生平得意之作,自古以來。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歷代書法家(唐朝)--歐陽詢
歐陽詢,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世稱歐陽率更。世人稱他的字為「率更體」。虞世南說他 「不擇紙筆,皆能如意 」。而且他還能寫一手好隸書。貞觀五年《徐州都督房彥謙碑 》就是其隸書作品。他的書法,以隸書為最。究其用筆,圓兼備而勁險峭拔,「若草里驚蛇,雲間電發。又如金剛怒目,力士揮拳。」其中豎彎鉤等筆畫仍是隸筆。他所寫《化度寺邑禪師舍利塔銘》,《虞恭公溫彥博碑》,《皇甫誕碑》被稱為「唐人楷書第一」。他的楷書無論用筆,結體都有十分嚴肅的程式,最便於初學。後人所傳「歐陽結體三十六法」,就是從他的楷書歸納出來的結字規律。他的行楷書《張翰思鱸貼》體勢縱長,筆力勁健。墨跡傳世,尤為寶貴。歐陽詢的兒子歐陽通,書法一本家傳。父子均名聲著於書壇,被稱為「大小歐陽」。小歐陽《道因法師碑》,隸意更濃,然而鋒潁過露,含蓄處不及其父.。 《虞恭公碑》,全稱《唐故特進尚書右僕射上柱國虞恭公溫公碑》, 明趙涵《石墨鐫華》評雲:「此碑字比《皇甫》,《九成》善小,而書法嚴整,不在二碑之下。」並嘆:「時信本已八十餘,而楷法精妙如此。」
歷代書法家(唐朝)--顏真卿
唐京兆萬年人,字清臣。開元進士,遷殿中侍御史,為楊國忠所惡,出為平原太守,故世稱顏平原。安史之亂,顏抗賊有功,入京歷任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開國公,故又世稱顏魯公。德宗時李希烈叛,宰相盧杞銜恨使真卿往勸諭,為希烈所留,忠貞不屈,被縊殺。
真卿為琅琊氏後裔,家學淵博,工於尺牘;從褚遂良,張旭得筆法,其正楷端莊雄偉,氣勢開張,行書遒勁舒和,一變古法,自成一格,人稱「顏體」。宋歐陽修評雲:「顏公書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莊尊重,人初見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愛也。其見寶於世者不必多,然雖多而不厭也」。《東方朔畫贊》《 多寶塔碑》《 顏勤禮碑》 《祭侄文稿》《 中興頌 麻姑仙壇記》 《顏家廟碑》《 爭座位稿 自書告身 》等皆為其名作。
《祭侄文稿》顏真卿行書墨跡。 元代鮮於樞評此帖為 「天下第二行書」。在此帖真跡中,所有的渴筆和牽帶的地方都歷歷可見,能讓人看出行筆的過程和筆鋒變換之妙,對於學習行草書有很大的益處。原跡現藏台灣故宮博物院。
歷代書法家(唐朝)--柳公權
柳公權,字誠懸,京兆華原(今陝西 耀縣)人。元和初進士,歷仕校書郎、侍書學士、官至太子太師,世稱柳少師。他生活在中堂時期,歷穆、敬、文宗三朝,此時,唐代書法改革運動基本高成,時代賦予柳公權的使命不是開拓而是守成,柳公權的歷史功績在於他用創造精神承接顏魯公的成就,取得「顏筋柳骨」的歷史論頂,為唐代書風建設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舊唐書》講:「公權初學王書,遍閱近代書法,體勢勁媚,自成一家。當時公卿大臣家碑版,不得公權手書者,人以為不孝。外夷入貢,皆別署貨幣,曰此購柳書。」他學顏字,但能自創新意。世稱「顏筋柳骨」,指出他們書法的不同點。柳字避開了顏字肥壯的豎畫,把橫豎畫寫得大體均勻而瘦硬。他又吸取了北碑中方筆字斬釘截稜角分明的長處,把點畫寫得好象刀切一樣爽利深挺。他又吸取虞,歐楷書結體上的緊密,顏真卿楷書結體的縱勢, 寫出了獨樹一幟的柳體。
歷代書法家(宋)--黃庭堅
字魯直,號山穀道人,涪翁,江西修水人。後世稱他黃山谷。《宋史•文苑傳》稱他:「庭堅學問文章,天成性得,陳師道謂其詩得法杜甫,善行草書,楷法亦自成一家。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俱游蘇軾門,天下稱為四學士。」他自己說:「余學草書三十餘年,初以周越為師,故二十年抖擻俗氣不脫。晚得蘇才翁,子美書觀之,乃得古人筆意。其後又得張長史,懷素,高閑墨跡,乃窺筆法之妙。」
他的行書,如《松風閣》,《蘇軾寒食詩跋》,用筆如馮班《鈍吟雜錄》所講:「筆從畫中起,回筆至左頓腕,實畫至右住處,卻又跳轉,正如陣雲之遇風,往而卻回也。」他的起筆處欲右先左,由畫中藏鋒逆入至左頓筆,然後平出,「無平不陂」,下筆著意變化;收筆處回鋒藏穎。善藏鋒,注意頓挫,以「畫竹法作書」給人以「沉著痛快」的感覺。其結體從顏魯公《八關齋會報得記》來,中宮收緊,由中心向外作輻射狀,縱伸橫逸,如盪槳、如撐舟,氣魄宏大,氣宇軒昂。其個性特點十分顯著,學他的書法就要留心於點畫用筆的「沉著痛快」和結體的舒展大度。 至於他的草書,趙孟俯說:「黃太史書,得張長史圓勁飛動之意。」「如高人雅士,望之令人敬嘆。」我們看他的《花氣詩》筆勢蒼勁,拙勝於巧,肥筆有骨,瘦筆有肉,「變態縱橫,勁若飛動」。其美韻不亞於行楷書。《請上座帖》「筆勢飄動雋逸」更是稀世佳作。
歷代書法家(宋)--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老人,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王安石的書法蕭散簡遠,深得晉宋間人用筆之妙,常為土大大所仿效。 《欏嚴經旨要》卷,紙本,縱29.9厘米,正書,凡二接,經文計七十二行,行二十三至三十六字不等。《欏嚴經》唐般刺蜜帝譯。十卷。王安石摘錄其中觀世音發妙耳門,從聞思修。此卷,於正書中間有行書,淡墨疾書,筆畫清勁,雖行次緊密,少有空白,然並無繚亂之感。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歷代書法家(宋)--蘇軾
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於四川)人。他和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以詩文稱著於世,世稱「三蘇」。他的書法從「二王」, 顏真卿, 柳公權,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楊凝式各家吸取營養,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努力革新。他講自己書法時說:「作字之法,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妙,我則心目手俱得之矣。」他講他的書法藝術創作過程時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他重在寫「意」,寄情於「信手」所書之點畫。他在對書法藝術深刻理解的基礎上用傳統技法去進行書法藝術創造,在書法藝術創造中去豐富和發展傳統技法,不是簡單機械的去模古。他在執筆方法上運用異於常人的特殊方法,還注意書寫工具的改革。其代表作有《天際烏雲帖》、《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春帖子》、《愛酒詩》、《寒食詩》、《蜀中詩》、《醉翁亭記》等。
《黃州寒食詩帖》 蘇軾作。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這是一首遣興的詩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所發的人生之嘆。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了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此詩的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通篇書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黃州寒食詩帖》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也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
歷代書法家(宋)--趙孟 頮
字子昂,號雪松道人,又號水晶宮道人,湖州(浙江吳興)人。宋太祖子秦王德芳的後裔。宋滅亡後,歸故鄉閑居,後來奉元世祖徵召,歷仕五朝,官至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封魏國公,謚文敏。擅長篆、隸、楷、行、草各體、冠絕古今。著有《松雪齋集》。 趙 孟頮是元代初期很有影響的書法家。《元史》本傳講,「孟俯篆籀分隸真行草無不冠絕古今,遂以書名天下」。贊譽很高。據明人宋濂講,趙氏書法早歲學「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趙構)書,中年學「鍾繇及羲獻諸家」,晚年師法李北海。此外,他還臨撫過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集前代諸家之大成。誠如文嘉所說:「魏公於古人書法之佳者,無不仿學」。所以,趙氏能在書法上獲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於吸取別人的長處分不開的。尤為可貴的是宋元時代的書法家多數只擅長行、草體,而趙孟 頮卻能精究各體。他的文章冠絕時流,又旁通佛老之學。後世學趙孟 頮書法的極多,趙孟 頮的字在朝鮮、日本非常風行。趙氏楷書中也有上乘之作,如《三門記》結體寬博深穩,運筆酣暢圓潤,最適合當字帖。趙氏傳世作品以行楷居多,大多用筆精到,結字嚴謹,如《赤壁賦》堪稱經典之作。
歷代書法家(明)--唐寅
「明四大家」之一唐寅,被譽為明中葉江南第一才子。他博學多能,吟詩作曲,能書善畫,經歷坎坷。是我國繪畫史上傑出的大畫家。
唐寅字伯虎,更字子畏,號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史,南京解元,江南第一風流才子等。晚年信佛,有六如居士等別號。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唐寅出身於商人家庭,地位比較低下,在當世「顯親揚名」主導下,刻苦學習,11歲就文才極好,並寫得一手好字。16歲中秀才,29歲參加南京應天鄉試,獲中第一名「解元」。
唐寅書法為畫名所掩,主要學趙孟俯,更受李北海影響,俊逸挺秀,嫵媚多姿,行筆圓熟而灑脫,唯筆力稍弱,鉤挑牽絲綿軟,結構亦略趨鬆散。故王世貞評曰:「伯虎入吳興堂廡,差薄弱耳。」
歷代書法家(清)--鄧石如
鄧石如,安徽懷寧人,原名琰,字石如,號頑伯,完白山人,因避清仁宗名諱,故以字行。出生寒士之門,祖輩的「潛德不耀」的人品和「學行篤實」的學業以及驁岸不馴的性格對他的成長具有潛移默化之功。20歲左右即開始了一生的游歷生涯,浪跡江湖,到處尋師訪友。他的一生,伴隨著刻苦自勵,傾注藝術的全部生活內容幾乎就是「交遊」二字。不求聞達,不慕榮華,不為外物所動,不入仕途,始終保持布衣本色,這完全是一位純粹的藝術家我行我素、自由自在的「逍遙」人生。
時人對鄧石如的書藝評價極高,稱之「四體皆精,國朝第一」,他的書法以篆隸最為出類拔萃,而篆書成就在於小篆。他的小篆以斯、冰為師,結體略長,卻富有創造性地將隸書筆法糅合其中,大膽地用長鋒軟毫,提按起伏,大大豐富了篆書的用筆,特別是晚年的篆書,線條圓澀厚重,雄渾蒼茫,臻於化境,開創了清人篆書的典型,對篆書一藝的發展作出不朽貢獻。隸書則從長期浸淫漢碑的實踐中獲益甚多,能以篆意寫隸,又佐以魏碑的氣力,其風格自然獨樹一幟。楷書並沒有從唐楷入手,而是追本溯源,直接取法魏碑,多用方筆,筆畫使轉蘊涵隸意,結體不以橫輕豎重、左低右高取妍媚的方法而求平正,古茂渾朴,與時俗館閣體格格不入,表現出勇於探索的精神。比較而言,他的行草書不如篆隸功力深厚,這是大多數人的看法,這里不再贅述。鄧石如的篆刻藝術也是值得大書特書的,留在古代篆刻里再和你一起探討。
歷代書法家(清)--吳昌碩
清末著名書畫家,篆刻家。原名俊卿,字昌碩,別號苦鐵,浙江安吉人。少年時他因受其父熏陶,即喜作書,印刻。他的楷書,始學顏魯公,繼學鍾元常;隸書學漢石刻;篆學石鼓文,用筆之法初受鄧石如,趙之謙等人影響,以後在臨寫《石鼓》中融匯變通。沙孟海評:吳先生極力避免「側媚取勢」,「捧心齲齒」的狀態,把三種鍾鼎陶器文字的體勢,雜揉其間,所以比趙之謙高明的多。吳昌碩的行書,得黃庭堅、王鐸筆勢之欹側,黃道周之章法,個中又受北碑書風及篆籀用筆之影響,大起大落,遒潤峻險。
歷代書法家(近代)--李叔同
李叔同,弘一大師幼名成蹊,學名文濤,字叔同,筆名和別號甚多,達250多個。祖籍浙江平湖,生於天津。是我國著名的書畫篆刻家、音樂家、戲劇家、教育家、詩人、學者,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驅,二十世紀中國十大書畫家之一,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世祖。其把諸多科門類集歸一身,登峰造極,在中國五千 年的歷史長河中是空前絕後的,並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盡的精神財富。他的一生,是中國絢麗至 極歸於平淡的典型人物,更是一位曠世奇才,享譽世界。
李叔同自幼聰穎過人,五歲時喪父,從其母王氏習誦名詩格言。十歲時始讀經史諸籍,後從 唐靜岩、趙幼梅學詩詞、書畫 和篆刻。
李叔同先生的書法早已享譽近代中國書壇,魯迅、郭沫若等現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師的一幅 字為無尚榮耀。李叔同書法分兩個時期,第一時期出家前,第二時期出家後.
王羲之(公元303年—公元361年)東晉書法家,字逸少,號澹齋,漢族,祖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無錫,晚年隱居剡縣金庭。
歐陽詢(557一641年),唐代,漢族,潭州臨湘(今長沙)人,字信本,史上著名楷書四大家之一。
顏真卿(709-784,一說709-785),字清臣,漢族,唐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祖籍唐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中國唐代書法家。 唐代中期傑出書法家。他創立的「顏體」楷書與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並稱「楷書四大家」。和柳公權並稱:「顏筋柳骨」。
柳公權(778-865),字誠懸,唐代著名書法家,漢族,京兆華原(今陝西銅川市耀州區)人。官至太子少師,世稱「柳少師」。柳公權書法以楷書著稱,與顏真卿齊名,人稱顏柳。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
Ⅳ 我國著名的書法家的故事
1、掘墓偷藝
鍾繇是東漢末年人,他對於書法學習非常的執著熱衷,幾乎已經到達痴狂的地步。據說他曾經在抱犢山讀書,為了練習好書法,將山中的石頭、樹木都寫成了黑色。有一次,他和曹操、韋誕等人談論書法用筆,因為興致濃厚,以致於睡前還不斷地心摹手畫,竟然將被子給劃破了幾個洞。
韋誕也是當時一位書法家,據說他手頭有東漢大書法家蔡邕的「筆論」,因此他的書法水平非常高,當時人都推崇他的書法,認為是當朝第一書法家。
鍾繇想向韋誕借閱這本「筆論」,但韋誕就是不肯,三番五次的拒絕,鍾繇氣得捶胸嘔血,幸虧曹操用五靈丹救了他一命。等到韋誕過世後,鍾繇便派人從墳墓中挖出那本書,反覆研究,終於了解用筆的奧妙。
2、唐太宗練字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國封建社會的一位帝王,他常常在處理政事的空閑時間里,潛心練習書法。當時,被譽為初唐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虞世南就在宮中任職,由於他精通古今,文章書法下筆如神,因而唐太宗一向很尊敬他,也經常臨摹學習虞世南的書法。
在練習書法的過程中,唐太宗深深感到虞世南字體中「戈」字最難寫,不容易寫出其中的神采。有一次,他練習「戩」,因怕寫不好有失體面,免得各位大臣看它的笑話,於是便故意將「戈」字空著不寫,而私下請虞世南代為填補。
唐太宗為了顯示自己在書法方面有所進步,便拿著幾幅作品請諫議大夫魏徵觀看,並徵求魏徵的意見說:「你看朕的字是否像虞世南學士的字?」魏徵恭恭敬敬地仔細看了一遍,始終含笑不語。這時,唐太宗有些焦急地問他:「是像還是不像,你怎麼不說話?
」魏徵連忙說道:「臣不敢妄加評論陛下的書法。」唐太宗說道:「你直言無妨,朕恕你無罪。」這時魏徵才奏道:「據臣看,其中只有『戩』字右半邊的『戈』旁和虞學士寫的一般無二,其餘的均相去甚運」。
唐太宗聽了這番話後後,感嘆不已,深深佩服魏徵的眼力,從而也領悟學習書法來不得半點虛假,要想學有所成,必須痛下苦功。
3、柳公權發奮練字
有一天,柳公權和幾個小夥伴舉行「書會」。這時,一個賣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寫的幾個字「會寫飛鳳家,敢在人前誇」,覺得這孩子太驕傲了,便皺皺眉頭,說:「這字寫得並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樣,軟塌塌的,沒筋沒骨,還值得在人前誇嗎?」小公權一聽,很不高興地說:「有本事,你寫幾個字讓我看看。」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說:「不敢,不敢,我是一個粗人,寫不好字。可是,人家有人用腳都寫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華京城看看去吧。」第二天,小公權起了個五更,獨自去了華京城。一進華京城,他就看見一棵大槐樹下圍了許多人。
他擠進人群,只見一個沒胡雙臂的黑瘦老頭赤著雙腳,坐在地上,左腳壓紙,右腳夾筆,正在揮灑自如地寫對聯,筆下的字跡似群馬奔騰、龍飛鳳舞,博得圍觀的人們陣陣喝彩。
4、計賺名書
黃道周是明末著名書法家,節義千古尢為人樂道。傳說漳州有個黃梧,聲名狼藉。一次他想請黃道周為他新建的「上公祖廟」題匾。黃道周厭而辭之。
黃梧就賄賂黃道周的婢女,許其「若得一字,酬以千金」,婢女故意在黃道周面前苦練書法,黃道周見其「廟」字寫得不好,就寫了一個讓她臨摹,婢女隨後即偷偷地把「廟」字送去領賞。
過幾天又如法炮製,得到了「祖公」兩字,又一天練「上」字時,黃道周聯想起來恍然大悟,便把婢女解僱了。婢女無奈,只好暗自冒充黃道周的筆法寫了個「上」字交去塞責,以致做好的「上公祖廟」匾額十分別扭。
5、康熙學書法
康熙的母親對書法頗有研究,尤其喜歡當時書法大家趙涵的一些字帖,便讓康熙學習。康熙也樂此不疲,學習一個時期後康熙覺得差不多了,便試著上街寫字。一天,他以秀才的身份去周至縣城私訪,在大街上鋪開紙張,揮筆寫到:「鶯歸燕去長悄然,春往秋來不知年」。
因疏忽把悄然的「然」字丟了上邊的一點,盡管如此他依然喜出望外,自言自語道:「聽說周至有個趙涵字寫得不錯,諸位看我的字與趙涵比誰居其上?」
話音剛落,一位老者提筆在那個「然」字上添了一點,這一點點得不偏不倚,恰到好處。康熙見狀驚問:「請問老先生尊諱?」
人群中有人搭話:「他就是我們周至的趙涵!」聽說是趙涵,康熙立即請他到酒家,席間便請教起書法來。趙涵也不客氣,從運筆到布局,從揣摩到腹稿,講得頭頭是道。康熙聽了如醉如痴,不住地稱奇:「先生造詣頗深,教誨之言當為師訓。
」分手時,康熙道出了自己的身份,並請趙涵進京稱臣。趙涵聽說是皇上駕到,嚇得連連叩頭:「萬歲明鑒,恕小人無禮!」
康熙私訪回京,想試試母親對書法的眼力,就把在周至大街上寫的字拿給她看。母親拿起字來端詳了一會兒,說:「康熙學字數十年,只有一點像趙涵。」並把趙涵添上的一點指給康熙。康熙聽後對母親更加敬重,從此也堅定了他學習趙涵書法的決心。
Ⅳ 女生、 四個字的名字
趙昕怡≥趙詩琪≥趙莉姿≥趙采盈≥趙惠茜≥趙靈芸≥趙涵柳≥趙江萍≥趙可馨≥趙涵菡≥趙韻寒≥趙紫珊≥趙凌薇≥趙夢璐≥趙醉倚≥趙雪芬≥趙夢潔≥趙漫妮≥趙嫦曦≥趙雪雁≥趙靜琪≥趙凌菲≥趙曼玉≥趙林琳≥趙璟雯≥趙綺蘭≥趙歡馨≥趙煜婷≥趙正梅
Ⅵ 全國有多少個人叫趙函
人人網上姓名為 趙函 的用戶共有183人,其中 女生57.38%,男生42.62%
雖然是不完全統計,但是也能反應一個比較直觀的情況
希望能夠幫助你
名字只是一個稱謂,每一個人才是獨一無二的
滿意,請採納。
Ⅶ 中國有多少人叫趙涵池
趙姓在中國姓氏排名中列第7位,而以涵池為名的相對較少,所以全國名叫趙涵池的不會超過三個,謝謝。
Ⅷ 歷史上最年輕的太皇太後你有什麼了解呢
西漢昭帝劉弗陵皇後上官氏,夾在祖父與外祖父兩大權臣斗爭中,卻始終穩坐皇後寶座。漢昭帝死後,豆蔻年華的她便獨守空房。之後,她又成為太後、太皇太後,被尊為太皇太後時年僅十五歲,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年輕的太皇太後。
俗話說,劉賀廢立後,霍光在杜延年的建議下與上官太後商議,決定擁住在民間的已故皇儲魏之孫為帝。劉詢是漢武帝的曾孫,上官太後是漢武帝劉詢的祖母,論輩分。就這樣,年僅十五歲的她被尊為太皇太後,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年輕的太皇太後。
Ⅸ 趙涵彬這個名字好不好
文化印象89 分。(主要參考成語、詩詞、名言、名人用字等因素)
五格數理88 分。(主要參考了名字用字的姓名學筆畫組合的搭配關系)
用字的意義:
涵:意為包容,包含,也指潛入水中,此外還用於水名。(此字在人名庫中共出現約:114,990次)
《說文解字》釋雲:涵,水澤多也。
彬:彬與同音字「斌「相通,一般指溫文爾雅、品德出眾的人。如《論語·雍也》:「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意思是說,只有具備了優雅的文采和良好的品質,才能算是一個有道德修養的君子。(此字在人名庫中共出現約:553,680次)
《說文解字》釋雲:彬,古文份。份,文質備也。《論語》曰:「文質份份。」
總評:
涵此字能較好的與您的姓氏搭配。
彬彬系男子名常用字。能較好的與起名用字涵搭配。
字義涵表示滋潤、包含、包容;彬表示文雅、彬彬、彬雅,意義優美。
音律趙、涵、彬的讀音是zhào、hán、bīn,聲調為去聲、陽平、陰平,音律優美,朗朗上口。
字型趙為半包圍結構,姓名學筆畫14畫;涵為左右結構,姓名學筆畫12畫;彬為左右結構,姓名學筆畫11畫;字型優美,利於書寫。
五格該名字的五格筆畫搭配為14-12-11,五格大吉。
意蘊成語地負海涵 彬彬濟濟擴展了名字的意境。
文化印象:成語釋名、趣味解釋、名言名句和名人用字
成語釋名:
海涵地負 文質彬彬茹古涵今 彬彬有禮(解釋)
地負海涵 彬彬濟濟優游涵泳 文質彬彬(解釋)
趣味解釋:
包容 · 文雅
涵濡 · 彬雅
包含 · 文雅
涵養 · 彬彬
名言名句: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孟浩然《臨洞庭上張丞相》
學行可師賀德基,文質彬彬賀德仁。
-未知《二賀詩》
舉止彬彬有禮的人,一定能贏得好的名譽。
-培根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杜牧《九日齊山登高》
名言名句
名人用字:
江澤涵:數學家,數學教育家。中國拓撲學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邵晉涵:(1743—1796),字與桐,又字二雲,號南江,清史學家、經學家。曾參與《續三通》、《八旗通志》等書纂修。長於經學,以郭璞《爾雅注》為宗,兼采漢人舊注,撰《爾雅正義》,為研究訓詁學的重要著作。所著又... >>詳細
張令彬:(1902—1987),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 湖南省平江縣人。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是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七、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九、十、十一屆候補中央委員。
江學彬: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江西省興國縣人。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傳統解析:五行八字、屬相、五格數理
五行、屬相分析:
溫馨提示:由於您沒有指定詳細的出生日期和時間,故此信息無法獲取。因為五行八字需要提供詳細的生日信息才能進行推算!
五行屬相
>>五行、五格、生肖起名 五格數理解析:
結構解析外格 12
(陰木) 1趙 14涵 12彬 11天格 15
(陽土)人格 26
(陰土)地格 23
(陽火)總格 37 (陽金)天格數是先祖留傳下來的,其數理對人影響不大。
地格數又稱前運,影響人中年(36歲)以前的活動力。
人格數又稱主運,是整個姓名的中心點,影響人的一生命運。
外格又稱變格,影響人的社交、智慧等,其數理不用重點去看。
總格又稱後運,影響人中年(36歲)以後的命運。
天格15解析福壽雙全的立身興家數。
地格23解析旭日東升的質實剛堅數。
人格26解析變怪奇異的豪俠數。
外格12解析意志薄弱,難酬志向,百忍尚可得和平。
總格37解析權威顯達、吉人天相數。
三才解析
(天人地)可獲得意外成功的發展,有名利雙收的運氣,基礎穩固,平靜安康,可得幸福長壽的大吉配置。
基礎運解析
(人地)安定,能避開災害,能獲得意外進展。
成功運解析
(人天)大體上能夠平安順利、幸福,若天格為5或6時,則性格不活潑。
人際關系
(人外)外表溫厚,富俠義之氣,聚財而富,善於助人,但需小心被欺騙。
上述分析僅供參考!五行、五格、生肖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