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的九大喪葬方式
1。土葬。
對中國來說,土葬是最古老的,也是中國最古老的喪葬方式。在十大殯葬模式中,它也是該地區分布最廣、涉及人數最多的民族,也是我國最常見的一種。
2。火葬。
在古代都信奉落葉歸根,並強調遺跡的完整性。因此,火葬被認為是異端,甚至是違背孝道道德的壞習慣。然而,直到宋朝、遼朝、晉朝、元朝,它才逐漸普及。
3。海葬。
它是將灰燼撒入大海,這被認為是人類思想的一次巨大飛躍,是社會文明的標志。這樣的葬禮將有利於土地的保護,有利於經濟的發展,也有利於國家風俗習慣的變化。
4。風葬。
這種方法也被稱為露天葬,包括懸崖上的凍結和膨脹等,一般分布在東亞國家地區、泰國和其他東南亞國家的很早時期。但在中國的東北部和西南部並不流行。這樣,死者的屍體就被裸露在樹木和荒野之下,還有人則把屍體放在棺材裡,然後放在茅草和木板做的棺材棚子里。
5。天葬。
這是蒙古族、藏族等少數民族常用的喪葬方式。這意味著當一個人死後,他或她會把屍體帶到指定的地方,讓鳥類和其他動物吃掉,以為它會把死者的靈魂帶到天堂。
6。塔葬。
戰爭是中國藏族的喪葬習俗之一,被認為是最高尚以及最高的待遇,甚至是喪葬的最高標准。因此,埋葬被稱為靈魂塔。一般來說,活佛升天或圓寂後,葬禮就會以這種方式進行。
7。樹葬。
在中國古代,只有東北和西南的少數民族才普遍採用這種喪葬方式。然而,在現代,樹葬已經成為一種新的形式,就是把死者親屬的骨灰撒在樹下。
8。懸棺葬。
人死後,木棺被掛在插入懸崖表面的木樁上,或放置在懸崖洞、懸崖裂縫中,或部分懸吊在懸崖表面。往往險峻險峻,無法攀登。其在南方少數民族地區受歡迎,懸置的越高,就代表越尊重死者。
9。洞葬。
當一個人死了,幾十個人把棺材搬來搬去,把沉甸甸的棺材搬到山上的死人洞里,然後一起轉身離開。誰都不能再一次回首逝者,而且誰也不能再走進安息之所。
2. 中國人講究「入土為安」,為啥宋朝會出現火葬之風呢
中國封建時代深受傳統儒家文化的影響,“入土為安”這種儒家的喪葬觀一直左右著中國喪葬風俗的導向。
正因為如此,火葬在思想開放的今天,仍有不少農村地區的人們不能接受。時至今日,我國土葬的比例仍然高達70%。古人認為人死後形與神、魂與魄各自分離,魂享受子孫的祭奠,魄則埋在地下,如果將火化,那是對死者的不敬。
3. 中國何時興起火葬的
中國是1956年4月27日興起火葬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出於保護耕地、節省土地資源等原因,一貫倡導火葬。1956年4月27日,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等151名高級官員聯合簽名,以個人名義倡導火葬。
這些官員去世後基本為火葬,其中周恩來和鄧小平根據其遺願也未保留骨灰;唯一的例外是毛澤東的遺體至今尚未火葬,而是被防腐保存。
1985年2月8日國務院發布《關於殯葬管理的暫行規定》。首次規定在人口稠密、耕地較少、交通方便的地區推行火葬、
並對不遵守該規定的國家職工實行處分,1997年7月21日發布的《殯葬管理條例》也有同樣規定。
(3)中國哪裡流行火葬擴展閱讀:
有文字記載的火葬最早見之於先秦時期的文獻,《墨子》、《列子》、《荀子》中都有記述。如《荀子》的《大略篇》說氐羌的俘虜,不擔憂其被捆綁繫纍,而擔憂死後不被焚燒。
《墨子·節葬下》說秦之西有儀渠之國,其親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熏上,謂上登遐,然後成為孝子。其意是說秦國的西方,有一個叫儀渠的國家,那裡的人在親屬死後,就堆積柴草把屍體燒了。
燒的時候,青煙升天,這才算是孝子。此外,古代甘肅、青海地區的羌人亦有此葬俗。佛教從東漢時期傳入我國,僧人和信徒都實行火葬,逐漸影響到全國。
唐、五代、宋、元時期,民間火葬比較普遍,尤其風行於江南各省。隋唐以後,火葬之俗逐漸由夷狄之地傳入中原漢人居住區。
明末清初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中寫道自宋以來,此風日盛,相率焚燒,名曰火葬,習以成俗。瘟疫流行之後死人太多,
或貧賤之家無錢又無地埋葬時往往如此,《水滸傳》中就有關於武大郎被火葬的描寫。現代社會文明開放,移風易俗,國家大力提倡火葬。
4. 中國古代曾實行過火葬嗎都是有哪些地方或族類
在我國古代,人死之後,由於地域的不同,喪葬習俗也不一,有三葬四葬之說。《大唐西域記》卷二稱:「送終殯葬,其儀有三:一日火葬,積薪焚燎;二日水葬,沈流漂散;三日野葬,棄林飼獸。」《南史•扶南國傳》則日:「死者有四葬,水葬則投之江流,火葬則焚為灰燼,土葬則瘞埋之,鳥葬則棄之中野。」兩書說法大同小異,其實一也。其中土葬外的其它葬法多見於邊荒蠻夷之地;而火葬在人類的生活中很具有普遍性,不僅蠻地,中原漢地也流行這種習俗。
那麼,中國的火葬濫觴於何時呢?要搞清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什麼是火葬。
火葬即用火焚化死人遺體,將骨裝入容器,然後埋葬或保存。《禮記•檀弓上》雲:「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見也。」可見,死後對遺體的處理方法只有符合上述條件才是真正的火葬。
關於火葬風俗的起源,《辭海》、《辭源》都稱始於佛教,最早盛行於古印度,是魏晉時期隨佛教傳入中國的。《辭海》引《立世阿毗曇論》:「剡浮提人,若眷屬死,送喪山中燒屍棄去,或置水中,或埋土裡,或著空地。」按《高僧傳》記載:「(鳩摩羅什)卒於長安,依外國法,以火焚屍。」其時為晉。《辭源》也稱:「本為古印度喪制,隨佛教入華而行於我國。」《魏書•釋老志》也記載著:「佛既謝世,香木焚屍,靈滑分碎」之語。這明言佛門有火化之俗。又宋文學家洪邁的《容齋隨筆•續筆》卷13「民俗火葬」條有雲:「自釋氏火化之說起,於是死而焚其屍者所在皆然」。由洪邁的記載可以看出,一,明確點出火化始自佛門,二,宋時火葬已很流行了。
火葬之法當真是印度的「泊來品」嗎?回答是否定的,《辭海》等書皆誤。
中國真正的火葬可上溯到原始社會。近年考古工作已提供了大量的中國古代火葬習俗源於原始社會的證據。我國考古工作者在發掘甘肅臨洮縣寺窪山的史前遺址時,發現一個盛著人類骨灰的大陶罐。寺窪文化層屬原始社會晚期的一種青銅文化,可見,我國火葬之俗也遠溯到原始社會晚期。據最新考古發現,我國遼東半島新金縣雙房石棚墓葬內,有火燒人骨,隨葬有陶壺和石紡輪,證實確為火化之墓。這座墓屬新石器時代晚期到青銅時代,這是我國目前已知的最早的火葬實例。關於這一點,已有國內專家進行了論證。
查考我國古代文獻,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有火葬習俗,如我國西部甘肅、青海等地區的少數民族。這在《列子•湯問》、 《呂氏春秋•義賞》、《苟子•大略》等篇均有記載。《墨子•節葬下》記載道: 「秦之西有儀渠之國者,其親戚死,聚柴薪而焚之。」儀渠在今甘肅慶陽一帶,這說明最晚在先秦時代,西北地區已有火葬,並且很流行了。
甘肅、青海皆是少數民族地區,如黃河上游寺窪山遺址就屬於氐羌族原始文化層帶,但這並不是說火葬只行於少數民族地區。黃河下游中原漢族之地火葬之事也並不鮮見。在山東魯地,早在西漢時就有了火葬。1928年山東泰安出土一件石函(石棺),上面刻有銘文,日:「惟五風二年,魯卅四年六月四日,司隸校尉卜伊,討北海,四十戰卒上谷,火葬家焉。」五鳳二年為公元前56年,這恐怕是迄今為止發現的黃河流域下游地區最早的火葬實例。
有宋一代,火葬較盛,在一些筆記野史此種記載屢見不鮮。值得提一點的是,傳統的喪葬法為土葬,蓋棺論定,入土為安,理學大盛後,正統思想抬頭,注重風俗教化,因此宋、元、明、清官府明令禁火葬。但是,民間已成習俗,力禁難止,多不了了之。
元佚名筆記小說《湖海新聞夷堅續志》「拾遺門」有「焚屍利害」一則故事。前半部雲: 「宋景定甲子(理宗景定五年,即1264年,時為南宋),建安未倉前謝六解妻周氏,六月無疾暴亡,其家謂死非其時,是晚便行火厝(葬也)。」作者最後議論道: 「程知縣曾有諭俗不得火葬文,極言火葬乃人之極刑,人之忍以父母遺體秉畀炎火,與炮烙之刑何以異!今大元禁民火葬,深得古人重用火刑之遺意。」清顧炎武《日知錄》卷15「火葬」條雲:「火葬之俗,盛行於江南,自宋時已有之。宋史紹興二十七年,監登聞鼓院(也稱鼓院,古時皇帝為臣民上諫訴冤,在朝外置鼓,擊而上聞,稱登聞鼓)范同言: 『今民俗有所謂火化者,生則奉養之具,惟恐不至,死則燔燕而捐棄之。』」按《宋史》卷125確有此事,范同上書皇帝陳述應禁止有傷風化的火葬。後來實行不力,國家又只好聽之任之。
不僅民間,皇室成員也競有火葬的。《新五代史》記載後晉「兒皇帝」石敬瑭的妻子死後,便「焚其骨,穿地而葬焉。」另13世紀時,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他的游記中也記錄了我國北至寧夏、西到四川、東達山東、南及浙江的廣大地區都有火葬習俗的情況。近年來陸續發現的洛陽西區出土的北宋骨灰瓦罐、福州的北宋元豐年問的火葬墓、山西的宋、遼、金火葬墓以及雲南西部的宋、元火葬墓等,都表明在華夏大地上火化的喪俗流行之廣。現在的所謂移風易俗,實乃是對古代火葬傳統的繼承。
最後還應提一下「焚如」。焚如是古代一種把人燒死的酷刑,(焚如,燒也),始於王莽。《漢書•匈奴傳下》:「(王)莽作焚如之刑,燒殺陳良等。」這雖是燒化人體,但不能稱為火葬。
5. 實行火化的省份
1、按照中國的法律,可以說所有省份都是實行火化的
2、在實行火化的同時,在一些少數民族省份,比如新疆,寧夏,等,同時會有一些民族政策,是火化和其他形式的情形共存的。
6. 中國從哪年實行火葬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出於保護耕地、節省土地資源等原因,一貫倡導火葬。1956年4月27日,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等151名高級官員聯合簽名,以個人名義倡導火葬。這些官員去世後基本為火葬,其中周恩來和鄧小平根據其遺願也未保留骨灰;唯一的例外是毛澤東的遺體至今尚未火葬,而是被防腐保存。1985年2月8日國務院發布《關於殯葬管理的暫行規定》[62]。首次規定在「人口稠密、耕地較少、交通方便」的地區推行火葬,並對不遵守該規定的國家職工實行處分。1997年7月21日發布的《殯葬管理條例》也有同樣規定[63]。但是推行並不順利,尤其於實農村地區。第一,「入土為安」是很多中國人傳統的觀念,尤其很多老年人都很反對火葬。此外,很多農村的人對火葬也不太理解,他們把火化後的骨灰如土葬般照樣地放進棺木然後在土葬,結果一樣不能節省土地。有些農民更是公開抵制,強行進行土葬,結果政府當局也強行挖開墳墓,進行火葬。此外,有些人為了堅持進行土葬,更有行賄官員,進行假火葬,製作假「火化證明」。[64]
7. 中國古代有哪些奇奇怪怪的葬禮的方式呢
在中國古代喪葬傳統里,最常見的應該就是土葬了,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墳墓。其實,在我國古代,還流傳著很多種可能你連聽都沒有聽說過的葬法,比如火葬、水葬、懸棺葬、天葬、塔葬等等。
一、火葬火葬起源於商代的一些除中原以外的少數民族中,主要流傳在我國的北方地區,後來逐漸開始有南方人群加入到了火葬的行列中來,在雲南、福建、四川等地都曾經發現過歸於宋代的火葬墓穴。在清代,火葬作為滿清舊體得到了一定規模的發展,火葬不僅僅被普通百姓廣泛使用,很多的達官貴人在死後也開始採用了火葬的方法。
伴隨著滿清的入關,火葬就好比是一個古老的習俗一樣,在各地開始風行。但終究因為火葬與當時的儒家思想是相違背的,所以是統治者對於火葬是明確禁止的,甚至還被認為是傷風敗俗的。然而,火葬的便捷性及低廉的花費等特性,使其一直處於屢禁不止的狀態當中。
古代喪葬方法還有很多,其實,我們從以上幾個不難看出,古代在喪葬活動中,雖然不乏簡單、粗暴的行為,但也有很多其實是擁有大智慧的。
8. 中國什麼地方流行火葬
中國幾乎所有地方都流行火葬。
9. 請問中國哪些城市是土葬哪些是火葬 要是知道的話請分別例舉出來。 !!!!!!
我國除了少部分少數民族自治地區仍保留了土葬習俗,其他大部分地區都要求進行火葬。
火葬還是土葬,這個話題目前只是一個社會話題,還沒有相關的法律對其進行強制約束。只是社會上提倡火葬,以此來解決土地佔用的問題和提高文明程度。但同時,基層農村、少數民族聚居地、偏遠山區仍實行土葬,因為這被認為是傳統,不容破壞。
我國城市裡原則上都要求的是火葬。設有相應的火葬場所。
你想問哪些城市有火葬或土葬,這個問題本身就不能准確回答。要想得到答案,要麼你去親自調查,要麼去國家民政局咨詢。
10. 火葬起源於什麼
在商代,一些邊遠民族已經有火葬習俗。後來,受佛教的影響,真正意義上的火葬慢慢盛行。應該說火葬的原因是受原始信仰和佛教影響的結果。相傳佛教始祖釋迦牟尼死後,其弟子火化其屍,各取骨灰保存起來,稱之為舍利(梵語,意為佛骨),後世僧眾死後,也都火化其屍,將骨灰裝入匣內,藏之塔中(寺廟塔林即為此而設)。在唐以前,火葬也只在邊遠少數民族中流行,火葬在中原地區大量涌現,即至宋遼金時代比較盛行,也是佛教盛行之時 。北京也就是在這個時代出現了火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