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的耕地面積佔世界的多少養活了世界上多少人
中國的耕地面積為1,432,960平方公里,排世界第三位。截止2018年,中國用全球7%的耕地養活了近20%的人口。
我國耕地主要分布在東部季風區的平原和盆地地區。我國西部耕地面積小,分布零星。國耕地面積排世界第3,僅次於美國和印度。
但由於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耕地面積排在126位以後,人均耕地僅1.4畝,還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的一半兒。加拿大的人均耕地是我國的18倍,印度是我國的1.2倍。 目前我國已經有664個市縣的人均耕地在聯合國確定的人均耕地0.8畝的警戒線以下。全國的耕地面積已經下降到18億畝。
(1)中國南淮是哪裡擴展閱讀
中國用全球7%的耕地養活了近20%的人口,但是實現這一目標的背後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在過去的三十年,中國的化肥施用量增長了三倍。而化肥的利用率僅為32%,遠低於55%的世界平均水平,更導致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
與此同時,中國也面臨水資源利用率低、水質低下和分布失衡等現實問題。中國的人均水資源僅為2050立方米,僅僅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25%。農業灌溉消耗了中國60%的可利用水資源,用水效率卻僅為30%—40%,遠低於發達國家70%—80%的水平。
在北方一些區域,由於水資源短缺,不得不過度開采地下水資源用於農業灌溉。如何實現糧食安全和資源、環境和可持續農業之間的平衡,是擺在中國面前的一項刻不容緩的戰略議題。
② 四夷的東夷
東夷又稱夷,最早是和炎黃相對的一個部落,是華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周朝時變成古漢族對東方非華夏民族的泛稱,非特定的一個群體,所指代的概念隨著中原王朝疆域的變化而屢屢變化。
夷又有諸夷、四夷、東夷、西夷、南夷、九夷等稱。隨著東夷與華夏的融合,漢朝之後,東夷後來變成對日本等東方國家的泛稱。夷字有多重含義。其主要意思是「平」。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說夷字「從大從弓」。
據說東夷人最早發明弓箭,擅長射箭。距今4600至3300年的龍山文化時期東夷骨刻文中已經發現了類似人背弓形的「夷」字,「從大從弓」有了原始依據。
但商周時期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夷實際是屍或者人字,和弓無關,因此以夷字「從大從弓」認定夷字為弓箭手之說可能是漢代人穿鑿附會而來。 東夷作為一個名詞則來自於周代,周人為了記述歷史就把中原以東的眾部落稱為東夷,事實上他們只有一個部落自稱為「夷」。
夏商周時期,東夷是指生活於今山東、淮河、蘇北、淮北地區,活動在今泰山周圍的眾多部落、方國。秦漢明時期,東夷多指居住於中國東方的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及琉球群島等地的外族或中國東北的少數民族。
所指代的概念隨著中原王朝疆域的變化而屢屢變化。
東夷文明作為華夏文明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有人認為岳石文化(距今約3900年),是東夷文明。 東夷為多義詞大致有三種意思:
1.本義:東方之人。即我囯古代對對東部各民族的統稱。有淮夷、萊夷、鳥夷、島夷、湡夷等。分布在今安徽省,山東省,江蘇省一帶。
2.「夷」字後指中原以外的各族。
3.夷」,古山東話中音同「人」,原意為「一人負弓」(《說文解字》),與華是同位語。 詞義性質從地理名詞轉變成對中國文化起源領域意義上的文化淵源性質的名詞。
4.「東」和「夷」字在山東龍山文化時期(距今約4600至3300年)的東夷骨刻文字中已經出現。引(丁再獻、丁蕾著《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文稿總編審:丁再斌)第十九章第二節,「東」在第780頁,「夷」在709頁,中國文史出版社2012年2月版)。 夷的族稱,今所見為當時確證的,以甲骨卜辭關於屍(夷)方的記錄為最早;古籍記載則夏代的東方已有眾多夷人的方國部落。《後漢書·東夷傳》說:「夷有九種,曰畎夷、於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鳳夷、陽夷。」這九種夷都見於古本《竹書紀年》關於夏朝與東方諸夷關系的記載。實際上,「九」僅言其多,不必拘泥於九種。《竹書紀年》所載,夏代還有淮夷、藍夷;《尚書·禹貢》記載兩河之間的冀州有鳥夷(一作島夷,字形近似致誤);青州在泰山以東至海有嵎夷、萊夷;青州南部至淮河有淮夷;淮南與淮海之間揚州也有鳥夷(一作島夷)。《禹貢》成書於戰國,或亦保存了夏代民族的名稱。
甲骨卜辭對於商朝東方與東南方的夷人,寫作「 」方和「 」「 」方。前者像人側立之形,釋為「人方」,後二者均像人蹲踞之形,與夏人危坐不同,釋為「屍方」。甲骨文學界認為作為族稱,兩者都是夷的假借字。然而有的學者認為「人方」指商東南方淮水流域靠海一帶和山東半島靠海一帶;有的學者認為人方與屍方是同一稱謂的不同寫法,都是指商東方與東南方的諸夷。郭沫若先生說:「屍方當即東夷也。征屍方所至之地有淮河流域者,則殷代之屍方乃合山東之島夷與淮夷而言。」
西周金文才正式出現了「東夷」的稱謂。在整個西周時期,東方諸夷都是周王朝的勁敵。文獻記載周對東方的戰爭,不同時期出現了東夷、淮夷、南淮夷、南夷等不同稱謂,這些稱謂,實際上反映了周王朝不同時期對東方勁敵用不同地理方位概括。西周前後兩三個世紀觀念上的變化,造成了現在研究工作辨析的困難。學術界對西周時期東夷、淮夷、南淮夷到底指哪些地區的部落與方國,有著不同的看法。
據張懋鎔《西周金文所見東夷、淮夷、南夷、南淮夷比較表》統計,西周早期僅見有「東夷」,周公、成王東征的對象金文中記載都概稱為東夷,而《史記·周本紀》說:「召公為保,周公為師,東伐淮夷,殘奄,遷其君薄姑。」《魯周公世家》說:「管、蔡、武庚等率淮夷而反。周公乃奉成王命,興師東伐……寧淮夷東土。」周公,成王東征雖涉及淮夷,而主要是在山東省境,此為東夷起源的地區,也是夏、商時東方諸夷的核心地區。金文為當時實錄,西周早葉以東夷概稱東方諸夷部落與方國,而淮夷包括即在其中。
周公,成王東征以後,今山東省境內的東夷勢力一蹶不振,且周王朝封太公於齊,封周公子魯以鎮東方。到西周中葉淮夷在淮河地區興起,成為東夷中勢力最強的一支。據上引張懋鎔的《比較表》第二欄,西周中期金文只見有淮夷,反而不見東夷的記錄。說明成康以後,周王朝與東方諸夷的關系,主要對手是淮夷,因而又以淮夷概稱東方諸夷部落與方國了。文獻記載多為後世追敘,關於周公、成王東征的記載,蓋成於成康以後,所以依周中期的觀念,反以淮夷概稱東夷了。
到了西周晚葉,夷王時期《禹鼎》復見淮夷與東夷並舉,而淮夷居前;厲王時器《鍾》又有南夷與東夷並見,而南夷居前。周晚葉的南淮夷、東夷各指哪些地區的部落與方國,可在東夷與西周的關系中去辨析。總之,一直到春秋戰國時期,文獻中關於東夷的軍事活動已涉周雒邑畿甸地區,然而其分布范圍,都沒有超出海岱與淮河流域。
秦漢以後的東夷,主要是指先秦的東北夷,又將倭人列於其中,是泛指東方的民族和國家,與先秦東夷在地區與民族等方面,都有明顯的區別。
先秦的東北夷,包括肅慎,息慎同音異譯。《史記·五帝本紀》敘述舜時「方五千里,至於荒服」。在來貢的諸民族中有息慎。《集解》引鄭玄的註解說:「息慎,或謂之肅慎,東北夷。」《國語·魯語下》,記述孔子在陳,有隼死於陳侯之庭而身上留著射來的楛矢石砮,於是問孔子。孔子說:「隼之來遠矣,此肅慎民之矢也。」並且講述其中出典,是周武王克商,命四方各族進貢方物,於是肅慎氏貢楛矢石砮,其長度有一尺多。周王為了以其能招來遠方的美好政績垂法後世,在箭桿上刻了「肅慎氏之貢矢」,分給舜的後裔而封於陳。孔子說:「分異姓以遠方之貢,使無忘服也。故分陳以肅慎之貢。」韋昭註:「肅慎,東北夷之國,故隼之來遠矣。」
肅慎的分布,學術界長期有過多種推論。然而古人早已指明肅慎在不咸山(今長白山)之北。《山海經·大荒北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肅慎氏之國。」郭璞註:「今肅慎去遼東三千餘里。」郭璞晉人,晉遼東城即今遼寧省遼陽市老城區,晉尺約相當今6寸,當時3000里合今華里1800里左右,明顯已在長白山以北。《三國志·東夷傳》:「挹婁在夫余東北千餘里,濱大海。」又說:「其弓長四尺,力如弩,矢用楛,長尺八寸,青石為鏃,古肅慎之國也。」三國時夫余王城大概還在今吉林市境,其東北晉時千餘里,合今華里600里左右。兩書所記肅慎地理,都相當於今黑龍江省寧安縣附近。《新唐書·渤海傳》說:渤海「以肅慎故地為上京,曰龍泉府」。賈耽《入四夷道城紀》說:渤海上京「臨忽汗海,其西南三十里,有肅慎城」,渤海上京遺址即今寧安縣東京城。按文獻記載,肅慎分布在以今牡丹江中游為中心的地區。再證在考古學發現的楛矢石砮及對肅慎人文化遺址得出的判斷,可以肯定肅慎是起源於今牡丹江流域的東北古民族,又是東北與中原王朝發生政治交往最早、源遠流長的古代民族。
夫余,又有扶余、鳧臾等異譯。《史記》記述秦漢時的經濟區域說:「夫燕亦勃、碣之間一都會也……北鄰烏桓、夫余」,而《論衡·吉驗篇》記述夫余立國的傳說:「北夷橐離國王侍婢有娠,王欲殺之。婢對曰:『有氣大如雞子,從天而下,故我有娠。』」後產子,即夫余的始祖東明。說明夫余的始祖傳說,也帶有東夷以鳥為上天使者的特點。夫余立國以北流松花江中游平坦地區為中心,其先橐離大概分布在嫩江支流烏裕爾河流域。 在夏代400餘年中,除與有扈氏甘之戰發生在今陝西省關中外,其餘未見與西方部落及方國戰爭的記錄。與此相對照,夏與東方的斗爭劇烈得多。夏啟殺後益自立為後(王),傳至太康,即發生了有窮氏後羿「代夏政」的大變革,接著寒浞代羿,前後40年,少康復國。一直到少康兒子後杼才消滅有窮氏,使夏朝得以鞏固。自後啟至後杼約半個世紀與東夷斗爭,主要是在今山東北部以及河南東北部與河北南部,今山東與河南、河北接壤的地區展開。後杼以下,對東方各部落與方國的征伐及交往,已轉移到泰山以東以南地區,所見「九夷」名稱及其分布已在「東夷的分布」中敘述。到了夏代晚葉,與九夷的關系似有所改善,帝發元年,出現了「諸夷賓於王門,諸夷入舞」的局面。其中可能包括四方之夷,從《竹書紀年》所敘前後聯系看,當主要是東方之夷。關於夏代滅亡,古籍記述夏桀在鳴條之戰失敗以後,奔於南巢,通常以為即到了東夷的地區,今安徽巢縣一帶,可姑備一說;勾踐越國也宣稱越為禹後,大概是與諸夏認同的一種表現。這些都可置疑,有待證實。夏人在夏代及夏朝滅亡以後有一部分東徙,移居於淮河流域、太湖流域乃至杭州灣一帶,卻在考古學上有若干證據。有一部分夏人東漸而化於東夷和百越,當是事實。
東夷與商朝也兵戎相見,而且有的記錄說明商對東夷的征伐時間延續較長,規模也較大,遠涉淮河流域。「商人服象,為虐東夷」,「商紂為黎之蒐,東夷叛之」,商紂與東夷大規模的戰爭是商朝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紂克東夷而殞其身」。
兩周與東夷的關系,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即周初葉武王至康王時期;周中葉穆王至孝王時期;周末葉夷王至平王東遷以前。
大約在公元前11世紀初葉,周武王聯合800諸侯及西土各族,經牧野一仗,商紂滅亡。仍封紂子武庚為諸侯,又以周武王之弟管、蔡、霍三叔為「三監」,各據商中心地區的一部以監視武庚。即使是作了如此周密的布置,周武王回到鎬京,仍「自夜不寐」,因為商遺裔和東夷的勢力仍很強大。武王滅商以後兩年即去世,其弟周公輔其子成王,而「三監」心懷不滿,武庚乘機與東夷之大國奄、薄姑等聯合起兵反周。周公於是大舉東征。關於這次東征的對象除商遺裔之外,成王時鑄造的雪鼎,盥鼎銘文都記載的是征伐「東屍」(夷)、「東或」(國)。奄在今山東曲阜縣舊城東,這是少昊集團的中心所在;薄姑在今山東博興縣東南。兩國都淵源干少昊集團,是商代方國,西周初是東夷勢力最大的兩國。據《史記》記載,周武王曾封太公望於營丘,國號齊,正是薄姑的中心地區;封周公於奄,國號魯,正是奄的中心地區。當薄姑與奄起兵反周時,追隨者還有許多其它東夷方國與部落,《孟子·滕文公》說:「周公相武王,誅紂、代奄,三年討其君,滅國者五十。」這五十國大多當在今山東境,此外還有淮夷,分布在淮水地區。根據各種古籍的記載,周公伐奄在成王即位之初,經過三年戰爭才殺了武庚,放逐蔡叔,佔領了奄而放逐其君。即使在周公東征取得了決定性勝利以後,齊大公在營丘立國之初,「萊侯來伐,與之爭營丘。營丘邊萊,夷也」。經過劇烈的戰斗,齊才得以立國,而且直到春秋,有時萊夷也與齊發生戰爭。周公之子伯禽就封於成,「淮夷,徐戎並興」,使得魯「東郊不開」。《尚書·費誓》說:「公曰:『人無嘩,聽命,徂茲淮夷,徐戎並興』」,孔《傳》說,這是宣告「今往征此淮浦之夷,徐州之戎」。伯禽命令他的士眾准備好武器,糧草,振作士氣,勇往直前,不然「汝則有常刑!」經過戰爭,魯雖然得以立國,成王親政以後,「淮夷、徐夷及奄又叛,王乃大蒐於岐陽,東伐淮夷」。如此大規模徵集軍隊,在取得勝利以後,又是大規模賞賜,熔金鑄器為銘慶功,又是作《多方》等多篇文告,可見成王此次征伐東夷,影響之大。經過了這樣幾次反復,今山東境內的東夷不再成為周的勁敵,周的統治鞏固了,東夷地區已經安定,出現了成康時40餘年不用兵刑的局面。
到周穆王(約為前976—前922)時,東夷勢力的中心轉移到了淮河流域,以淮夷概稱東夷,《逸周書·作雒解》說:「周公立,相天子,三叔及殷東徐、奄及熊、盈以叛。」這里「熊」為「嬴」之訛,而「盈」與「嬴」同音通假字。可見成王東征之徐戎為東夷。到穆王時,徐已自稱王:「徐偃號,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穆王畏其方熾,乃分東方諸侯命徐偃王主之。偃王處潢池東,地方五百里,行仁義,陸地而朝者三十六國。」後來穆王與楚國夾擊徐,徐偃王被殺。《都城記》說:「穆王末年,徐君偃好仁義,東夷歸之者四十餘國。穆王西巡,聞徐君威德日遠,遣楚襲其不備,大破之,殺偃王。其子遂北徙彭城,百姓從之者數萬」。徐偃王的故事,古籍記述頗多歧異,大約西周中葉淮夷以徐為最強,經周穆王與楚夾擊而受到嚴重打擊近於歷史事實。直到春秋時,徐仍不失為淮夷群舒當中的煢煢大國。徐偃王「行仁義」,深得東夷之眾,可見其文明水準較高,至今傳世的(徐)王器及國器的青銅鑄造技術與銘文都比較成熟,接近中原諸侯水平,雖為春秋時器,也說明徐的文明發達淵源有自,且傳之久遠。
到西周晚葉,東夷的中心更向南移,而今山東省境內的東夷反而追隨於淮夷之後。此時古籍記載仍稱淮夷,而金文稱之為南淮夷,周夷王時,《禹鼎》銘文噩(鄂)侯馭方叛周,「率南淮屍(夷)、東屍,廣伐南或(國),東或」,不僅危及周南境與東境的諸侯,也威脅周的東都雒邑。周動員了西六師、殷八師的力量,才平息下去。宣王時器《兮甲盤》:「王令甲政辭(司)成周四方(資),至於南淮屍(夷)。淮屍(夷)舊我(帛)(賄)人……」據郭沫若先生考證,兮甲即銘文後面提到的兮白(伯)吉甫,亦即《詩·小雅·六月》中的尹吉甫。尹吉甫在打敗獫狁之後,周宣王即派他徵收淮夷的貢物,《詩·大雅。江漢》說:「江漢浮浮,武夫滔滔,匪安匪游,淮夷來求。」《詩序》說:「《江漢》,尹吉甫美宣王也。」可見與《兮甲盤》所記為同一事件。據統計,西周晚葉金文中南夷凡三見,南淮夷凡六見,而淮夷僅一見。淮夷即南淮夷,可能因其中心轉到淮河以南,同地可能也因其勢力往淮河中上游發展,威脅了周的南國江漢諸姬及蔣、蔡等諸侯對雒邑而言是南淮夷了。南夷既與南淮並見,應是指荊楚而言。西周晚葉,王室衰微,諸侯日強,南方的楚、東南的淮夷成為周室的威脅。
③ 我國發展最均衡的省份,全省13個市入圍百強市,你知道是哪嗎
在我國眾多省份中,每個城市的發展速度和發展情況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有的城市發展得特別好,有的則比較落後,像我國的四川省就是一個發展很不均衡的省份,它的省會成都經濟發展十分卓越,而其它的城市就顯得非常落後,完全更不上成都的發展,排在第二的綿陽市GDP和成都相差好幾倍,更別說其它城市了。
得我相信未來江蘇省肯定會發展得越來越好,很有很有可能會超過廣東省成為我國第一大省,你對江蘇的發展有什麼看法嗎?
想了解更多旅遊知識請關注我,不只是讓你懂旅遊更是讓你懂世界,歡迎你們的點贊和評論。
④ 淮字的寓意是什麼
」淮「的本義是」最清的水「 。一般寓意為官當政清廉,廉明。寓意孩童單純天真。
⑤ 中國有南淮這個地方嗎
中國有六個龍城,分別是\ 龍城朝陽\柳州龍城\常州龍城\諸城龍城\龍城天水 中國把皇帝稱為真龍天子,有2500年歷史的太原是因為出了多個皇帝被稱為龍城。 宋代封建王朝把晉陽叫做「龍城」,他們認為系舟山為「龍角」,龍山、天龍山為「龍尾」,晉陽正當蟠龍的中心,故常有「真龍天子」的出現:北齊的高歡、唐代的李淵、後唐的李存勖、後晉的石敬瑭、後漢的劉知遠,都是從晉陽起家奪取天下的。趙宋王朝怕再有人起來與他們爭天下,於太平興國四年(979)五月十八日放火焚燒了晉陽城,次年四月又引汾水、晉水灌了晉陽城的廢墟。 傳說中的: 帝堯曾建都晉陽 大禹曾建都晉陽 周成王桐葉封弟把叔虞封到太原建立唐 史實: 趙簡子,趙襄子以太原為基地成就戰國七雄。 漢文帝劉恆八歲來到太原為代王,16年後即位並開創文景之治,成就西漢盛世。 漢景帝劉啟出生在晉陽。 司馬氏先被封為晉公,封於並州,晉封為晉王,因此立國號為晉。 劉淵以晉陽為據點建立前漢。 前秦苻丕在晉陽稱帝。 北齊高歡、高洋父子以晉陽為基地,建立東魏、北齊。 隋煬帝楊廣即位前為晉王,封晉陽。 太原留守李淵及其子...
⑥ 河南南淮大學怎麼樣
南華大學是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國防科技工業局、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與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綜合性大學。學校由中南工學院與衡陽醫學院合並組建,核工業第六研究所並入,是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支持建設高校,是教育部批準的卓越工程師、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單位,是本科一批招生院校。學校坐落在湖南省衡陽市,設有紅湘和雨母兩個校區。
在59年的發展歷程中,學校秉承「明德、博學、求是、致遠」的校訓,弘揚「勤勉務實、甘於奉獻、剛健自強、敢為人先」的南華精神,始終堅持本科教學中心地位,不斷推進事業全面發展。進入新世紀以來,學校依據「教學研究型大學」的辦學定位,明確了「特色鮮明、國內一流、具有國際影響的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大學」的發展目標,確立了本科教育人才培養目標。
學校形成了以工學、醫學為主,哲學、經濟學、法學、文學、理學、管理學、藝術學等9大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體系。設有直屬學院23個,直屬型附屬醫院4所,協作型附屬醫院11所,研究生協作培養單位25個。設有本科專業77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9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9種,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49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8個;一級學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3個。學校面向全國(含港澳台)以及世界部分國家和地區招生。現有學生50810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28212人,博士、碩士研究生3836人,國際學生246人,成人教育本專科生18516人。
校本部現有教職工2316人,其中專任教師1419人;直屬型附屬醫院臨床教師2947人。共有教授、主任醫師等正高職稱人員398人,副高職稱人員1233人;有國家國防科技創新團隊、部省級創新團隊、省高校科技創新團隊、省級教學團隊14個;有國家級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千人計劃」專家、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等100餘名,有省部級學科學術帶頭人、教學名師、優秀中青年專家等220餘名。
學校擁有國家級特色專業、國防重點專業和緊缺專業、卓越計劃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15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實踐教育基地6個,國家級精品課程和精品開放課程3門。有省級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示範基地、創新創業帶動就業示範基地、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示範基地等29個,綜合性實習基地345個。
學校臨床醫學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擁有全國首批國家核應急宣傳和培訓基地、國家核應急醫學救援隊,擁有國家國防支撐學科和省級重點學科10個、國家國防特色學科5個,聯合獲批國家代謝性疾病研究中心和血管植入物工程實驗室,獲批湖南省協同創新中心2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22個、省高校重點實驗室5個、國防與省高校科技創新團隊7個、省社科研究基地和產學研基地7個。先後承擔「863」計劃、「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科技部重大專項、國防基礎研究計劃、核能開發專項等科研項目2000餘項;獲得國家級科技獎勵12項,省部級科技獎勵300多項。
學校成立了由省部政府機構、核工業四大央企、大型科研院所、大型三甲醫院、大型企事業單位等組成的董事會;與國際組織和國內外近100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協作關系。
圖書館紙質藏書272萬冊,中外文期刊2400餘種,數字資源356TB,其中電子圖書78.5TB。學校主辦《中國動脈硬化雜志》、《中南醫學科學雜志》、《南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等學術期刊。
學校是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工作先進集體、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全國青年就業創業教育先進集體、全國軍工文化教育基地;是湖南省文明單位、國防教育基地、學生資助工作先進單位。
59年來,學校為國家及地方輸送了23萬余名各類高素質專門人才,涌現出了一批以中國科學院院士、省部級領導、行業領軍人物等為代表的優秀校友。畢業生廣泛分布在國防工業、核工業、衛生與健康、環境保護、裝備製造、金融管理等行業,成為所在單位技術、管理骨幹,為國家建設和發展、社會文明和進步、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學校第三次黨代會提出了「一基三實、一路三建」的發展思路,即夯實人才隊伍之基,把人才培養做實、把科學研究做實、把服務社會做實;走內涵發展之路,加強專業建設、學科建設、創新能力建設。這一新思路引領學校向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大學邁進。
⑦ 淮怎麼讀
拼音:huái。聲母:h,介母:u,韻母:ai,聲調:第二聲。
淮
拼音:huái,部首:氵,筆畫:11,繁體:淮,五筆:IWYG。
釋義:
1、淮河,水名,發源於河南,流經安徽,入江蘇洪澤湖。
2、姓。
組詞:淮劇、淮北、淮海、淮河、淮雨、淮西、邊淮、秦淮、南淮、清淮、淮瀆、淮甸。
筆順
(7)中國南淮是哪裡擴展閱讀:
1、淮劇 [ huái jù ]
釋義:江蘇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原名江淮戲,流行於淮陰、鹽城等地。
2、淮北 [ huái běi ]
釋義:指淮河以北的地區,特指安徽的北部。
3、淮海 [ huái hǎi ]
釋義:指以徐州為中心的淮河以北及連雲港(舊稱海州)以西的地區。包括蘇、皖、豫、魯四省的各一部分。
4、淮河 [ huái hé ]
釋義:中國大河之一。發源於河南省桐柏山,向東流經安徽省,在江蘇省分別注入黃海和長江。長約1,000千米。是中國一條重要的地理南北分界線。
5、清淮 [ qīng huái ]
釋義:酒名。
⑧ 九州大分縣別府市
地 理:位於日本九州的東北部。北臨周防灘,東臨伊予灘、豐後水道,南北為霧島火山帶,西北為白山火山帶。全縣總面積為6,337平方公里,多山,被稱為九州的屋脊,可住地僅佔27·9%。多溫泉,泉涌數全國第一。森林面積71%,超過全國平均數(67%)及九州平均數(64%)。
歷 史:1871年設大分縣。8世紀,以宇佐八幡宮為中心,佛教文化獲得了很大發展。13世紀府內市(現大分市)、臼杵市與中國、葡萄牙的貿易興盛一時。
人 口:122萬5千人(2004年)。老齡化進程約比日本全國平均水平快10年。
行 政:分為11市、36町、11村。
經 濟:2002年縣內總產值(GDP)為4兆2,833億日元,人均年收入約為258萬5千日元。第三產業所佔比重較大,從業人員中每二人就有一人從事第三產業。平松守彥知事於1979年提出「一村一品」運動,發展各地的特色產品。
氣候概要:
大分縣面向瀨戶內海,氣候溫和,自然災害較少。縣南部的豐後水道沿岸,由於受到黑潮影響溫暖濕潤,適於亞熱帶植物生長。從縣北部的周防海灘到別府灣,夏季多雷陣雨。內陸山地,隨著高度的增加氣溫逐漸降低,降水量也有所增長。
氣候特徵:
根據年降水量和冬天的天氣狀況,大分縣的氣候類型可分為以下四種(如右圖所示)
1. 瀨戶內海Ⅰ型 縣北部(從中津平原到國東半島的地區),降水量少,夏季天氣晴好。冬季受西北季風的影響,多陰雨。
2. 瀨戶內海Ⅱ型 以大分市為中心的大分川流和大野川的下游流域,降水量少,冬季亦天氣晴好。
3. 太平洋沿岸型從津久見市往南的南部沿海地區,受台風影響雨量充沛。冬季天氣晴朗,沿岸地區氣候溫暖。
4. 內陸山地型 縣西部(以久住連山為中心的山區)降雨量多。夏季多雷陣雨。冬季多雲,會有積雪。
風土:
大分縣有山有海,有森林有草原還有溪谷,自然風貌豐富多彩。山嶽地帶的河流源頭,降雨豐富,噴涌而來的清澈的山泉水滋潤了森林。
春天
山櫻花和新綠。從山麓吹來春天的氣息會一直蔓延到初夏的山頂。
夏天
初夏,久住連山盛開的九州杜鵑和石楠花吸引著眾多遊客。
到了盛夏,盡管城市的街道彌漫著夏天的熱氣,山腳處的森林卻依然涼快。特別是被深綠色包圍的溪流沿岸的清涼,會讓您忘記正身處夏季。從山脈湧出來的優質山泉水,讓縣外的人們也會慕名而來。
夏天的海邊涼風習習,也就到了海上垂釣的季節。即使到了盛夏,海上溫度也不會超過三十攝氏度。
大分縣有稻積 、風連、小半等鍾乳洞。洞內神秘的景觀自不用說,特別的是到了夏季洞內特別涼快。由於夏季特別涼爽,穿著夏天的衣服還會感覺到有些冷。
秋天
到了秋天,山中片片紅葉迎來了一年中最美的季節,以耶馬溪為代表縣內有很多紅葉觀光勝地。
到了晚秋季節,晨霧是湯布院和玖珠等盆地地區的風景詩。晴朗的夜晚,冷卻的空氣聚集在盆地的底部,變成了霧。清晨,從瞭望台見到的風景,稱得上是超一流的名畫。
冬天
從北方吹來的季節風,有時會讓縣西北部的山嶽地帶披上銀裝。在別府市的鶴見岳,您能輕易感受冰霜的樂趣。包裹著樹枝的冰的藝術,將人們帶入了一個幻想的世界。
九重山中開辦了一個滑雪場,吸引了眾多遊客。
大分的植物
植物的寶庫
大分縣氣候溫暖濕潤,降雨量充沛。周防灘、斷崖的平淺灘塗一直延伸到海邊的豐後水道的里阿斯式海岸,以斜穿過大分縣的中央構造線為界線的新舊火山岩和遠古時代的堆積岩形成的群山遍布全縣。大分縣內有九州本土的最高峰(中嶽1791米)。經過長年的侵蝕,山峰被削減,溪谷被雕刻,形成了平原、河流、沙丘和濕潤的草原,變成了植物生長的園地。草原和岩石裸露的地方有芒草、蘆葦、沼茂、伊吹綉線菊等植物群落在此繁榮生長,從低地到山地,繁茂地生長著櫟樹·橡膠樹林、冷杉·鐵杉林、山毛櫸樹林等能代表各種氣候的自然樹林。大分的野生植物中,蕨類植物330種,種子植物2500種,共計2830種。從分布狀況來看,其中在亞洲大陸中廣泛分布的芒草和虎仗等日華要素最多,佔到40%,日本原生品種龍膽樹和薊樹等約佔35%。沼茅和三毛櫸等北方寒冷地帶植物和文殊蘭、雀榕等溫暖地帶植物分別佔5%。加上在城市和周邊地區生長的西式蒲公英、高個泡立草等外來植物,「富饒之地」的植物種類繁多。
大分特有的植物
築紫菩提樹和高嶺蘭等大分特有的品種,在這廣闊的地球上,唯獨生長在大分的土地上。火山山頂的成片生長的九州杜鵑、祖母山頂的岩石上群生的祖母岳紫萼,僅生長於九州的山區。被認為是襲速紀要素的雞尾蘭和黃蓮華升麻分布在九州、四國、和紀州的山脈。大約2萬年前的冰河時期南下遷移的睡菜和石龍膽等北方寒冷地植物,在火山性高原的濕地上繁榮生長,大陸和日本西南部連接的時候,廣泛分布的愛媛水菖蒲和山丹等開始在高原的乾燥草原上定居了。另一方面,分布在亞熱帶和熱帶的暖地植物,在由於黑潮而變得溫暖的豐後水道地域的島嶼和岬角定居。這些植物千萬年來正是在這樣的自然中繁衍生長。
在平地稀少的大分縣,人們的生活生產活動由海邊、河邊展開。建造了城市,開墾了水田和旱田。通過燒荒得以維護的高原中的半自然草原,變成了人工放牧場和種植林地。很多自然林也被採伐變成了杉樹林。生長地受到了威脅的稀少珍貴植物,瀕臨絕滅的物種逐漸開始增多。2001年大分縣發行了《大分紅色情報書》將這樣的情況記錄了下來。其中,處於已經滅絕或者生存狀態不明的植物,蕨齒植物有102種,種子植物有606種,每種生存危險性和滅絕原因分別被記錄了下來。執著地生長於大分的植物,作為富饒之地的珍貴遺產,但願它們賴以生存的環境能夠得到保存,它們也能永遠繁榮地生長下去。
大分縣面向瀨戶內海,氣候溫暖,自然災害較少。縣南部的豐後水道沿岸,由於受到黑潮影響溫暖濕潤,適於亞熱帶植物生長。從縣北部的周防海灘到別府灣,夏季多雷陣雨。而內陸山地,隨著高度的增加氣溫逐漸降低,降水量也有所增長。
大分縣地質構造復雜。在縣域中央部由東北至西南,有屬於西南日本地帶劃分上重要分界線的臼杵-八代線、 松山-伊萬里線通過。縣南部為九州山地的東北部,其東端形成了沉降式海岸。 中部至北部地區屬瀨戶內沿岸沉降地帶的一部分,為阿蘇溶接凝灰岩火山地帶 。這里的溶接凝灰岩易於加工,造有許多石佛。在玖珠至耶馬溪一帶,可以看到諸如萬年山、伐株山、岩扇山等罕見的桌形山體地貌。 總之,縣內台地、山地、火山地域廣闊,平地則以瀨戶內沿岸等的河口部為重點,其他只是延山間河流的小盆地而已。地處這種地帶構造區,形成了富於變化的地形。
縣內的河流,包括山國川、大分川、 大野川、番匠川等一級河流,流入瀨戶內海。日田玖珠地區處於注入有明海的築後川上游地帶。流經縣內的河流,既是珍貴的水資源,又形成了獨特的溪谷之美。
其次、以九重火山地區為中心的火山地帶,不僅有高山,變化多端的山容,以及原生林等森林資源,而且還有以別府、由布院、湯平、長湯為中心,分布於縣內各地的溫泉。尤其是以其泉水量和泉水質俱佳而名揚世界。
大分縣,自古被稱為「豐國」。至自七世紀末期,分為豐前、豐後二國。八世紀,宇佐八幡宮便居於全國四萬社本宮的地位。同時,在國東半島,「六鄉滿山」的獨特佛教文化,非常繁盛。大分縣內,崖岩表面雕刻佛像的磨崖佛,以及強悍的仁王像等完美的石造文化,仍然保持到今日。
友好關系:縣內與中國建立友城關系的有:79年武漢市與大分市,85年煙台市與別府市,94年邯鄲市與佐伯市,94年敦煌市與臼杵市。
有友好交流關系的有:80年武漢市花山鎮與緒方町,92年吳縣市與大山町,93年上海市南淮縣與院內町,94年荊州市荊州區與三重町。
大學友好校際關系有:河北醫學院及北京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進修學院、湖北省的江漢大學與大分醫科大學,華中理工大學、遼寧師范大學與大分大學,四川外語學院、復旦大學與別府大學;95年煙台市業余體校與別府女子短期大學。
⑨ 中國靠什麼養活14億人
中國靠的是科學的種植、合理的管理和勤奮的農民還有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養活了14億人。
放眼廣闊的地域,從南方的雙季稻種植區到北方的農牧交錯帶,從內湖的大水面養殖到遠海的海洋牧場,從西南的高原農業到西北的旱作農業。2018年,中國糧食總產量達到13158億斤,是1949年的4.8倍。70年來,國家糧食安全底線也一直受到全國的嚴格保護。
⑩ 南淮淀村佔地面積實有多少畝
中國面積最大的大學既不是北大,也不是清華,而是中國民航飛行學院。它同時也是亞洲最大的大學。
該學院既不在首都,也不在省會或大城市,而是在四川一個小市廣漢。
總院位於廣漢城郊,有廣漢、綿陽、新津和洛陽4 個分院,佔地面積1164萬平方米,是亞洲面積最大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