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多少年歷史
如果從中國境內出現的第一支古猿人算起,已有一百七十萬年;如果從炎黃時代算起,就是五千多年,也就是五千年文明史。
公元前二十一世紀,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建立,四百年後被商朝取代,商朝的國力和疆域都大大超過夏朝,統治五百年後又被周朝推翻,迎來了中國政治文化的第一個高峰,史稱青銅器時代,歷史開始有比較系統的文字記載,西周末期又有了明確紀年。
此後春秋戰國前後長達五百餘年,至秦始皇統一中國而結束,從此開始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改制中華民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迎來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紀元。假如從我們這塊土地誕生之日來說的話,至少有數億年的歷史了。
相關信息:
中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先秦時期的華夏族在中原地區繁衍生息,到了漢代通過文化交融使漢族正式成型,奠定了中國主體民族的基礎。後又通過與周邊民族的交融,逐步形成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局面,而人口也不斷攀升,宋代中國人口突破一億,清代時期人口突破四億,到2005年中國人口已突破十三億。
中國文化淵遠流長、博大精深、絢爛多彩,是東亞文化圈的文化宗主國,在世界文化體系內佔有重要地位,由於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的差異,人文、經濟方面也各有特點。傳統文化藝術形式有詩詞、戲曲、書法、國畫等,而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則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
㈡ 中國的歷史有多少年
中國歷史,從夏朝算起,有近4100年歷史,從中國第一個統一的朝代秦朝算起,約有2241年。一般認為,中華文明的直接源頭有兩個,即: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中華文明主要是由這兩種區域文明交流、升華的果實。
史前時期的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黃帝(軒轅氏)被尊為中華人文始祖。約公元前2070年,夏朝出現;商朝時出現了已知中國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西周時社會進一步發展,春秋戰國時生產力提高,思想百家爭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秦朝;西漢與東漢時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的局面,漢字基本定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進入分裂割據局面。
隋唐五代時期,經濟繁榮、科技發展,文化影響廣泛。武周時期,因「大周萬國頌德天樞」的營建而使國際地位達到頂峰。遼宋夏金元時期,多元文化交融,經濟、科技發展到新的高度。明朝時,經濟取得發展,明末江南地區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19世紀中期,清朝時期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推翻了帝制,確立了共和政體,中華民國成立。北伐戰爭後中國國民黨在名義上統一中國。1931年日本策動九一八事變,1937年開始全面侵華,1945年抗日戰爭取得勝利。
㈢ 中國歷史有多少年
中國歷史是指中國從中華文明產生到現在的歷史,大約5000年。中國歷史悠久,自黃帝王朝的姬軒轅(也稱公孫軒轅)時期算起約有5000年;從三皇五帝算起約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約有近4100年;從中國第一次大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秦朝算起約有2240年。
一般認為,中華文明的直接源頭有兩個,即: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中華文明主要是由這兩種區域文明交流、升華的果實。
有歷史學者認為,在人類文明史中,「歷史時代」的定義是從產生文字之後算起,之前的時期稱之為「史前時代」。史前時期的: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黃帝(軒轅氏)被尊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黃帝時期:
黃帝(姬軒轅)是4000多年前生活在黃河流域原始部落的部落聯盟首領。他提倡種植五穀、馴養牲畜,促使這個部落聯盟漸漸強大。他曾率領部落打敗黃河上游的炎帝部落和北方的蚩尤部落。
後來,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結成聯盟,在黃河流域長期生息、繁衍,構成了以後華夏族(漢族古稱)的主幹成分。黃帝在位期間,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制衣冠、建舟車、制音律、創醫學等。黃帝被尊奉為華夏族的祖先。這就是把中華民族稱為炎黃子孫的由來。
黃帝是三皇五帝之中的傑出代表,奠定中華魂,是現在中國人70%的祖先。其餘30%也大多可以追溯到燧人氏。
㈣ 中國有多少年歷史
中國有五千多年的歷史。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距今5800年前後,黃河、長江中下游以及西遼河等區域出現了文明起源跡象;距今5300年前後,中華大地各地區陸續進入了文明階段。
距今3800年前後,中原地區形成了更為成熟的文明形態,並向四方輻射文化影響力。後歷經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國家的大一統局面。
20世紀初辛亥革命後,廢除了封建帝制,創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中國大陸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制度。
中國最早的人類:
元謀人是已知的中國境內最早的人類。北京人是原始人群時期的典型。山頂洞人已經過著氏族公社的生活。長江流域的河姆渡氏族和黃河流域的半坡氏族是母系氏族公社的繁榮時期。大汶口文化的中晚期反映了父系氏族公社的情況。
傳說中,黃帝是大約4500多年前,生活在黃河流域原始部落的部落聯盟首領。他提倡種植五穀,馴養牲畜,促使這個部落聯盟逐步強大。
他曾率領部落打敗黃河上游的炎帝部落和南方的蚩尤部落。後來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結成聯盟,在黃河流域長期生活、繁衍,構成了以後華夏族的主幹成分。黃帝被尊奉為華夏族的祖先。中華民族被稱為炎黃子孫,就是這么來的。
㈤ 歷史上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中國」這一國家
西周的初年。
目前所知「中國」一詞最早出現在公元前11世紀西周早期成王時代的青銅器何尊銘文中,其銘文記載了成王繼承武王遺志並營建東都成周的史實,其涉及「中國」部分銘文為「隹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這篇銘文把「中國」指為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
「中國」這一名稱始於周朝。但最初「中國」並不是指國家,而是指國都。古代學者認為,帝王之所即為「中」,所建的城邑就是「中國」。至於把華夏民族的居住地和建立的國家稱為「中國」,那就是後來的事情了
在上古文獻《尚書·梓材》中(前六世紀匯編),記載道:「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於先王肆。」是指當時周朝統治下的全國而言。詩經民勞:「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此時「中國」的含義僅僅是周朝人對自己居住的地域的稱謂,他們認為自己位於大地的中央,而四周的民族則分別被他們稱為蠻、夷、戎、狄。到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則自稱「中國」,其中「國」就是各諸侯的封地,《孟子》記載了一次齊王的談話「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此「中國」為都城之意。
漢代開始,人們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兄弟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稱為「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自稱為「中國」,把北朝叫做「魏虜」;北朝也自稱為「中國」,把南朝叫做「島夷」。遼與北宋,金與南宋,彼此都自稱「中國」,都不承認對方為中國。
但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並不把「中國」作為國名使用,而是使用自己獨特的名稱,如唐、宋、元、明、清等,直到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才將「中國」作為「中華民國」的簡稱正式使用,使其首次成為具有近代國家概念的正式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