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現階段各年齡段人口數和各自占的比例是多少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中國現階段各年齡段人口結構
(1)0-15歲(含不滿16周歲): 17.8%(24719萬人)
(2)16-59歲(含不滿60周歲):64.9% (90199萬人)
(3)60周歲及以上:17.3(24090萬人)
其中65歲或以上:11.4% (15831萬人)
(1)15到30歲的中國人有多少擴展閱讀:
人口老年化問題突出
聯合國認為,如果一個國家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達到總人口數的1%或者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教的7%以上,那麼這個國家就已經屬於人口老齡化國家。
人口老齡化是人口年齡結構變化所產生的,而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取決於出生、死亡和遷移三個因素。決定人口老齡化最主要的因素是生育率下降。中國的人口老齡化也不例外,它也是在社會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和生育率下降的情況下出現的。
日本總務省今年9月公布的人口估算數據報告顯示,日本65歲以上老年人數量達3514萬,占總人數的27.7%,人數和比例均創新高;其中,65歲以上在職人口數量達到770萬人,創下歷年來的最高紀錄,全體在職人員中,65歲以上者佔11.9%,約39%的在職老人為臨時工,達301萬人。
而中國人口結果卻和日本驚人的相似,這也是我國一直關注日本人口變動的主要原因。而2016年中國老人數量已達1.5億,占人口比重10.8%。以現在這種發展趨勢,中國老齡人口到了2020年將增加到1.73億,人口老齡化的迅速發展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十分廣泛而深遠。
Ⅱ 中國人有多少
綜合新華社電:國家統計局2006年3月16日發布的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說,2005年11月1日零時,全國總人口為130628萬人(不含港澳台地區)。
這個數據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總人口(2000年11月1日零時)相比,增加了4045萬人,增長3.2%;年均增加809萬人,年均增長0.63%。國家統計局公報說,根據調查數據推算,2005年年末全國總人口為130756萬人(不含港澳台地區)。
公報說,全國人口中,流動人口為14735萬人,其中,跨省流動人口4779萬人;居住在城鎮的人口占總人口的42.99%,居住在鄉村的佔57.01%;男性占總人口的51.53%;女性佔48.47%,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106.30,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下降0.44。
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了2.62個百分點,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76個百分點,老齡化趨勢明顯。
全國人總人口:至去年11月1日零時13.0628億
流動人口:1.4735億 跨省流動人口:0.4779億
★性別構成 男性:67309萬 女性:63319萬
★年齡構成 0-14歲人口:26478萬 15-59歲人口:89742萬 60歲及以上人口:14408萬
★民族構成 漢族人口:118295萬 各少數民族人口:12333萬
★受教育程度 大學程度(指大專及以上)人口:6764萬 高中程度(含中專)人口:15083萬 初中程度人口:46735萬小學程度人口:40706萬
★家庭戶人口 家庭戶:全國共有39519萬戶 家庭戶人口:123694萬 集體戶人口:6934萬戶 平均每個家庭戶人口:3.13人
參考資料:《現代快報》
現在快14億了吧
Ⅲ 第二次人口普查人口出生率
一、依據:中國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1953年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中國總人口: 59435萬人;
1964年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中國總人口: 69458萬人;
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中國總人口:100818萬人;
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中國總人口:113368萬人;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中國總人口:124261萬人;
2002年統計年鑒:2000年中國總人口:1242612226人
1996年統計年鑒:1995年中國總人口:121121萬人
二、「驗算資料」:統計局1983年公布的中國「1949—1982年」人口統計數字,
1,1995年10月1日(抽樣比為1.04%)——全國分年齡人口統計(表1):
——(本表是1995年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 抽樣比為1.04%)
—1991年 出生的0-4歲中國人數為:901256人÷0,0104 = 8665,9萬人
1995年出生0歲172308人÷0,0104 = 1656,80萬人
1歲149659人÷0,0104 = 1400,56萬人
2歲176120人÷0,0104 = 1693,46萬人
3歲188911人÷0,0104 = 1816,45萬人
4歲214258人÷0,0104 = 2060,17萬人
5歲269053人÷0,0104 = 萬人
6歲269091人÷0,0104 = 萬人
7歲258517人÷0,0104 = 萬人
8歲280753人÷0,0104 = 萬人
9歲242811人÷0,0104 = 萬人
10歲224016人÷0,0104 = 萬人
11歲203234人÷0,0104 = 萬人
12歲211852人÷0,0104 = 萬人
13歲241613人÷0,0104 = 萬人
14歲204026人÷0,0104 = 萬人
15歲188956人÷0,0104 = 萬人
16歲202060人÷0,0104 = 萬人
17歲178302人÷0,0104 = 萬人
18歲166616人÷0,0104 = 萬人
19歲176800人÷0,0104 = 萬人
20歲182449人÷0,0104 = 萬人
21歲198485人÷0,0104 = 萬人
22歲217540人÷0,0104 = 萬人
23歲229840人÷0,0104 = 萬人
24歲252296人÷0,0104 = 萬人
25歲262479人÷0,0104 = 萬人
26歲254907人÷0,0104 = 萬人
27歲266519人÷0,0104 = 萬人
28歲222316人÷0,0104 = 萬人
29歲251580人÷0,0104 = 萬人
30歲250244人÷0,0104 = 萬人
31歲241765人÷0,0104 = 萬人
32歲285183人÷0,0104 = 萬人
33歲196715人÷0,0104 = 1891,5萬人
34歲116980人÷0,0104 = 1124,8萬人
35歲150701人÷0,0104 = 1449,0萬人
36歲139968人÷0,0104 = 1345,8萬人
37歲181141人÷0,0104 = 1741,7萬人
38歲203826人÷0,0104 = 萬人
39歲183709人÷0,0104 = 萬人
40歲202816人÷0,0104 = 萬人
41歲194547人÷0,0104 = 萬人
42歲181798人÷0,0104 = 萬人
43歲181502人÷0,0104 = 萬人
44歲156287人÷0,0104 = 萬人
45歲155341人÷0,0104 =1493,7萬人
46歲148735人÷0,0104 =1430,1萬人
47歲130893人÷0,0104 = 萬人
48歲130855人÷0,0104 = 萬人
49歲119370人÷0,0104 = 萬人
50歲113515人÷0,0104 = 萬人
51歲106693人÷0,0104 = 萬人
52歲100909人÷0,0104 = 萬人
53歲 99102人÷0,0104 = 萬人
54歲103904人÷0,0104 = 萬人
55歲98846人÷ 0,0104 = 萬人
56歲88569人÷ 0,0104 = 萬人
57歲98604人÷ 0,0104 = 萬人
58歲95288人÷ 0,0104 = 萬人
59歲94469人÷ 0,0104 = 萬人
60歲95184人÷ 0,0104 = 萬人
61歲86962人÷ 0,0104 = 萬人
62歲92130人÷ 0,0104 = 萬人
63歲80342人÷ 0,0104 = 萬人
64歲74563人÷ 0,0104 = 萬人
65歲81579人÷ 0,0104 = 萬人
66歲67872人÷ 0,0104 = 萬人
67歲70571人÷ 0,0104 = 萬人
68歲61532人÷ 0,0104 = 萬人
69歲56269人÷ 0,0104 = 萬人
70歲59869人÷ 0,0104 = 萬人
71歲52078人÷ 0,0104 = 萬人
72歲46391人÷ 0,0104 = 萬人
73歲43787人÷ 0,0104 = 萬人
74歲40596人÷ 0,0104 = 萬人
75歲36751人÷ 0,0104 = 萬人
76歲31131人÷ 0,0104 = 萬人
77歲27608人÷ 0,0104 = 萬人
78歲25304人÷ 0,0104 = 萬人
79歲21430人÷ 0,0104 = 萬人
80歲20209人÷ 0,0104 = 萬人
81歲17039人÷ 0,0104 = 萬人
82歲14059人÷ 0,0104 = 萬人
83歲11226人÷ 0,0104 = 萬人
84歲9812人÷ 0,0104 = 萬人
85歲7726人÷ 0,0104 = 萬人
86歲6404人÷ 0,0104 = 萬人
87歲4856人÷ 0,0104 = 萬人
88歲3579人÷ 0,0104 = 萬人
89歲 2941人÷ 0,0104 = 萬人
90歲2281人÷ 0,0104 = 萬人
91歲1507人÷ 0,0104 = 萬人
92歲1182人÷ 0,0104 = 萬人
93歲890人÷ 0,0104 = 萬人
94歲598人÷ 0,0104 = 萬人
95歲424人÷ 0,0104 = 人
96歲185人÷ 0,0104 = 人
97歲174人÷ 0,0104 = 人
98歲109人÷ 0,0104 = 人
90歲 49人÷ 0,0104 = 人
100歲以上:111人÷0,0104 = 1,1萬人
2,1995年10月1日(抽樣比為1.04%)——全國分年齡人口統計(表2):
——(本表是1995年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 抽樣比為1.04%)
出生之年 抽樣人數與年齡段 總人數 抽樣比 出生總數
1995—1991年 出生的0-4歲中國人數為:901256人÷0,0104 = 8665,9萬人
1990—1986年出生的5-9歲中國人為: 1320225人÷0,0104 =12694,4萬人
1985—1981年出生的10-14歲中國人為: 1084741人÷0,0104 = 10430,2萬人
1980—1976年出生的15-19歲中國人為:912734人÷0,0104 = 8776,3萬人
1975—1971年出生的20-24歲中國人為: 1080610人÷0,0104 =10390,5萬人
1970—1966年出生的25-29歲中國人為: 1257801人÷0,0104 =12094,2萬人
1965—1961年出生的30-34歲中國人為: 1090887人÷0,0104 =10489,3萬人
1960—1956年出生的35-39歲中國人為: 859345人÷0,0104 = 8262,9萬人
1955—1951年出生的40-44歲中國人為: 916950人÷0,0104 = 8816,8萬人
1950—1946年出生的45-49歲中國人為: 685194人÷0,0104 =6588,4萬人
1945—1941年出生的50-54 歲中國人為: 524123 人÷0,0104 =5039,6萬人
1940—1936年出生的55-59歲中國人為: 475776人人÷0,0104 =4574,8萬人
1935—1931年出生的60-64歲中國人為: 429181人÷0,0104 =4126,7萬人
1930—1926年出生的65-69歲中國人為: 337823人÷0,0104 =3248,3萬人
1925—1921年出生的70-74歲中國人為: 242721人÷0,0104 =2333,9萬人
1920—1916年出生的75-79歲中國人為: 142224人÷0,0104 =1367,5萬人
1915—1911年出生的80-84歲中國人為: 72345人人÷0,0104 =685,6人
1910—1906年出生的85-89歲中國人為: 25506人÷0,0104 = 245,3萬人
1905—1901年出生的90-94歲中國人為: 6458人÷0,0104 = 62,1萬人
1900—1896年出生的95-99歲中國人為: 941人÷0,0104 =9,0萬人
1896年以前出生的100歲以上中國人為: 111人÷0,0104 = 1,1萬人
3,從以上「統計數字」中,摘錄出「1962—1958年」的數字進行解析
1962年出生 33歲:196715人÷0,0104 =1891,49萬人:
1)出生率是1962年總人口67259萬中的28,122 ‰;1983年公布的出生率是37.01‰
2)1962年出生的中國人,在33年時間中死亡與離開中國的人數,竟佔1962年總人口8,888 ‰
1961年出生 34歲:116980人÷0,0104 =1124,80萬人
1)出生率是1961年總人口65859萬中的17,078 ‰;1983年公布的出生率是18.02 ‰
2)1961年出生的中國人,在34年時間中死亡與離開中國的人數,僅佔1961年總人口0,924 ‰
1960年出生 35歲:150701人÷0,0104 =1449,04萬人
1)出生率是1960年總人口66207萬中的21,886 ‰;1983年公布的出生率是20.86 ‰
2)1960年出生的中國人在35年時間中,不僅沒有1人死亡或離開中國,反而比1983年公布的「1960年出生人口1382,4萬人」,增多了66,64萬人,(等於1960年總人口數66207萬人的1 ‰)
1959年出生 36歲:139968人÷0,0104 =1345,84萬人
1)出生率是1959年總人口67207萬中的20,025 ‰;1983年公布的出生率是24.78 ‰
2)1963年出生的中國人在36年時間中死亡與離開中國的人數,僅佔1963年總人口4,755 ‰
1958年出生 37歲:181141人÷0,0104 =1741,74萬人
1)出生率是1958年總人口65994萬的26,392 ‰;1983年公布的出生率是29.22 ‰
2),1963年出生的中國人中。在37年時間中死亡與離開中國的人數,僅佔1963年總人口2,828 ‰
重要提示:
我從中國統計局所公布的1995年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抽樣比為1.04%)中摘錄出1958——1962年出生的中國人,在1995年10月1日仍然活在中國的人數,用1960年的前兩年(1959年、1958年)和後兩年(1961年、1962年)的數字對比,來展示1983年公布的《中國1949——1982年歷年人口統計數字表》存在人為的「計算錯誤」!——1960年出生在中國的中國人,經過35年,在1995年10月1日進行1% 抽樣調查時,不僅沒有一個人死亡或離開中國,甚至還比1983年的中國統計局所公布的「1960年人口出生率20,86 ‰」要多出666378人;也就是說1960年中國人口66207萬人,出生率20,88 ‰是存在人為的「計算錯誤」!
相比之下:
1)1958年出生的1928,34萬中國人,在1995年10月1日進行全國人口「1%人口抽樣調查時 (抽樣比為1.04%) 的「數據」說明:只有1741,74萬中國人仍然活在中國;另外186,6萬中國人已經死亡或離開了中國。這186,6萬人,相當於1958年中國總人口65994萬人中的2,827‰ ;
2)1962年出生的2489萬中國人,在1995年10月1日進行全國人口「1%人口抽樣調查時 (抽樣比為1.04%) 的「數據」說明:只有1891,5萬中國人仍然活在中國;另外597,5萬中國人已經死亡或離開了中國。這597,5萬人,相當於1962年中國總人口67259萬人中的8,88 ‰ ;
3)1960年出生的1382,4萬中國人,在1995年10月1日進行全國人口「1%人口抽樣調查時 (抽樣比為1.04%) 的「數據」說明:經過35年,仍然有1449萬中國人活在中國,既沒有一個中國人已經死亡,也沒有一個中國人離開了中國。值得研究的是:這1449萬中國人,相當於中國在1960年總人口65994萬人中的21,88‰ ,比1983年國家統計局公布的1960年人口出生率20,88 ‰還要高。如果用1995年還活著的(出生於1960年的)1449萬中國人同1983年國家統計局公布的1960年出生人口1382,4萬相比,長達35年的時間不僅沒有一個人死亡或離開中國,反而增多了66,6萬人,這難道就不能說1983年國家統計局在公布1960年人口統計數字的時候,人為地「製造」了「計算錯誤」?恰恰是這樣的「計算錯誤」,導致中國與外國的「反毛者」沒完沒了地炮製「中國大躍進時期『餓死』幾千萬中國人」的文章和輿論,成為「反毛者」賴以攻擊中國社會主義制度、攻擊毛澤東和毛澤東時代的「依據」與「由頭」!
4)我們還看到這樣的事實:被「反毛者」經常用來「論證」 1959年——1961年,「非正常死亡」和「餓死」幾千萬中國人的1962年和1958年,在1996年公布的「1995年10月1日進行全國人口1%人口抽樣調查時 (抽樣比為1.04%) 的數據」中,這兩年的出生人口經過33年和37年,在1995年仍然存在的人數,同1983統計局公布的1962年和1958年的人口出生率進行比較,這兩年的人口死亡或離開中國的數字,並不低於「1959—1961年」!在1960年出生的中國人沒有一個死亡或「餓死」, 與1960年緊相連的1961年和1959年出生的中國人,在經過34年和36年之後,直到1995年10月1日,仍然有1124,8萬人和1345,8萬人活在中國的現實社會中。
5)按照1983年「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人口統計數字」:1961年總人口是65859萬人,出生率是18.02 ‰ ,出生人口數為1184,78萬人;按照1995年10月1日「人口抽樣調查數據」:1961年出生的中國人還有1124,8萬人沒有死亡或離開中國。經過34年時間的「顛簸」,1961年出生的中國人只有59,98萬人死亡或離開中國,同1961年的人口總數65859萬人相比較,僅占「0,00091」;同1961年出生人口1184,78萬人相比,僅占萬分之五;
6)按照1983年「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人口統計數字」:1959年總人口是67207萬人,出生率是24.78 ‰ ,出生人口數為1665,39萬人;按照1995年10月1日「人口抽樣調查數據」:1959年出生的中國人還有1345,8萬人萬人沒有死亡或離開中國。經過36年時間的「顛簸」,1959年出生的中國人只有319,59萬人死亡或離開中國,同1961年的人口總數67207萬人相比較,僅占「0,004756」;同1961年出生人口1665,39萬人相比,僅佔19,19‰;
簡短的「評說」
依據以上的「數據」展示,按照1983年「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人口統計數字」和1996年國家統計局公布的「1995年10月1日「人口抽樣調查數據」,我們能不能這樣的「評說」:
1)1983年公布的「國家統計局關於1949——1982年中國歷年人口統計數字表」中,關於「1957——1963年」的人口統計數字,存在著人為的「計算錯誤」!——這樣的「計算錯誤」是人為的,完全是可以通過必要的驗算在公布之前發現與修正的「錯誤」!——中國和外國的「反毛者」就是利用這種人為的「計算錯誤」,不斷炮製出大躍進時期「餓死」幾千萬中國人的形形色色的「輿論」與「文章」,對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對中國的毛澤東時代、對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進行沒完沒了誣蔑、醜化、抹黑、攻擊……
2)國家統計局在1996年公布的「1995年10月1日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用「1,04% 」的抽樣調查結果,揭示出1983年人口統計數字的「計算錯誤」上人為的、是可以通過驗算來發現並進行修正的。為什麼要把這種存在「計算錯誤」的統計數字匆匆忙忙地公布?難道同1983年前後中國出現一些黨政幹部和文化人士不滿足於只否定「文革」,竭力要求並主張對毛澤東和毛澤東時代進行全面徹底否定的「活動」無關?
3)事實上,墨寫的謊言總是要被客觀存在的事實戳破:「反毛者」經常用「1962年」和「1958年」的人口統計數字來「旁證」中國在「1959年—1961年」有數千萬中國人「非正常死亡」或「餓死」;1995年10月1日進行的全國人口1%的抽樣調查數字卻用無情的事實說明了1983年統計局所公布的中國「1949—1982年」人口統計數字確實存在著認為的「計算錯誤」!特別是「1957—1963年」期間的人口統計數字,以及1959年與1960年整整相差「1000萬」以及為了「補漏」而造成更多「漏洞」的情況,進一步說明「計算錯誤」原本就是人為的「計算錯誤」!因為1995年的抽樣調查結果,已經用「1959—1961年」出生人口在1995年的「存活數字」具體地說明了:這三年的出生人口在1995年的死亡「比例」,事實上低於1958年和1962年出生人口在1995年的死亡「比例」:1958年和1962 年的出生人口是:1928,34萬人+ 2489萬人,共計4417,34萬人;已經死亡或離開中國的人數是186,6萬人+597,5萬人,共計為784,1萬人,兩年平均的死亡或離開中國的人數比例為17, 75 % 。相比之下.從1959年—1961年,這三年出生人數共計為4232,57萬人,死亡或離開中國的人數共計為717,46萬人,這三年平均的死亡或離開中國的人數比例為16,95% 。
至於下一步驗算,還需要逐步從多個的途徑去進行!
Ⅳ 20-25歲的中國人有多少
全國人口中,0-14歲的人口為26478萬人,占總人口的20.27%;15-59歲的人口為89742萬人,占總人口的68.70%;60歲及以上的人口為14408萬人,占總人口的11.03%(其中,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10045萬人,占總人口的7.69%)。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了2.62個百分點,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76個百分點(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0.73個百分點)。
所以目前還是青壯年占的比例高.但中國的老齡化趨勢未來會趨向嚴重.
《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
全國老齡辦於2月23日發布了《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的研究成果。這是全國老齡辦首次發布關於人口老齡化的報告。《報告》分三部分介紹了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現狀和壓力,發展趨勢和特點,以及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問題與政策建議。
《報告》指出,21世紀是人口老齡化的時代。中國已於1999年進入老齡社會,是較早進入老齡社會的發展中國家之一。中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的人口老齡化不僅是中國自身的問題,而且關繫到全球人口老齡化的進程,備受世界關注。
《報告》認為,21世紀的中國將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老齡社會。從2001年2100年,中國的人口老齡化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齡化階段。這一階段,中國將平均每年新增596萬老年人口,年均增長速度達到3.28%,到2020年,老年人口將達到2.48億,老齡化水平將達到17.17%,其中,8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3067萬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
第二階段,從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齡化階段。伴隨著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第二次生育高峰人群進入老年,中國老年人口數量開始加速增長,平均每年增加620萬人。到2023年,老年人口數量將增加到2.7億,與0-14歲少兒人口數量相等。到2050年,老年人口總量將超過4億,老齡化水平推進到30%以上,其中,8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9448萬,占老年人口的21.78%。
第三階段,從2051年到2100年是穩定的重度老齡化階段。2051年,中國老年人口規模將達到峰值4.37億,約為少兒人口數量的2倍。這一階段,老年人口規模將穩定在3-4億,老齡化水平基本穩定在31%左右,80歲及以上高齡老人占老年總人口的比重將保持在25-30%,進入一個高度老齡化的平台期。
《報告》提出,中國的人口老齡化具有老年人口規模巨大、老齡化發展迅速、地區發展不平衡、城鄉倒置顯著、女性老年人口數量多於男性、老齡化超前於現代化等六個主要特徵。綜觀中國人口老齡化趨勢,可以概括為四點主要結論:第一,人口老齡化將伴隨21世紀始終。第二,2030年到2050年是中國人口老齡化最嚴峻的時期。第三,重度人口老齡化和高齡化將日益突出。第四,中國將面臨人口老齡化和人口總量過多的雙重壓力。
《報告》指出,人口老齡化必將帶來一些新的矛盾和壓力,對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提出新的挑戰:在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社會保障制度方面,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的壓力巨大;在建立滿足龐大老年人群需求的為老社會服務體系方面,加快社會資源合理配置,增加為老服務設施,健全為老服務網路的壓力巨大;在處理代際關系方面,解決龐大老年人群和勞動年齡人群利益沖突的壓力巨大;在協調城鄉和諧發展方面,解決農村老齡問題,特別是中西部落後和老少邊窮地區老齡問題的壓力巨大。同時,中國政府和社會還必須付出巨大成本來調整消費結構、產業結構、社會管理體制等,以適應人口年齡結構的巨大變化。 《報告》強調,21世紀,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是在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在2050年基本實現現代化,2050年以後進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要實現這一宏偉目標,就必須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迅速發展,特別是2030-2050年間人口老齡化高峰的嚴峻挑戰。目前,中國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思想、物質、制度等各種准備嚴重滯後,留給我們的時間只有短短25年,要全方位地做好應對人口老齡化高峰的准備,時間十分緊迫。 《報告》最後建議,要把老齡社會作為21世紀中國的一個重要國情認真對待,樹立老齡意識,增強應對人口老齡化和老齡社會挑戰的緊迫性和自覺性。在研究制定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時,要切實從老齡社會這一基本國情出發,把應對老齡社會的挑戰列入未來中國的發展戰略之一。
Ⅳ 全中國有多少年輕人、
年輕人一般指20~30歲的人,在中國,這個比例大概是總人口數的15%左右,中國現在共有15億人,所以中國現在大概有:15*15%=2.25(億)年輕人
另外,這一部分年輕人大部分是處於20~25歲的年輕人,大概能佔到20~30歲年輕人的70%
Ⅵ 中國人 的年齡人數 如 0歲到10歲有多少人 10歲到20歲有多少人 .......
0到10有115986人10到20有231569人
Ⅶ 我想問一下全國大概有多少的16-29歲的女性同胞
你看看這個:1995年出生0歲172308人÷0,0104 = 1656,80萬人
1歲149659人÷0,0104 = 1400,56萬人
2歲176120人÷0,0104 = 1693,46萬人
3歲188911人÷0,0104 = 1816,45萬人
4歲214258人÷0,0104 = 2060,17萬人
5歲269053人÷0,0104 = 萬人
6歲269091人÷0,0104 = 萬人
7歲258517人÷0,0104 = 萬人
8歲280753人÷0,0104 = 萬人
9歲242811人÷0,0104 = 萬人
10歲224016人÷0,0104 = 萬人
11歲203234人÷0,0104 = 萬人
12歲211852人÷0,0104 = 萬人
13歲241613人÷0,0104 = 萬人
14歲204026人÷0,0104 = 萬人
15歲188956人÷0,0104 = 萬人
16歲202060人÷0,0104 = 萬人
17歲178302人÷0,0104 = 萬人
18歲166616人÷0,0104 = 萬人
19歲176800人÷0,0104 = 萬人
20歲182449人÷0,0104 = 萬人
21歲198485人÷0,0104 = 萬人
22歲217540人÷0,0104 = 萬人
23歲229840人÷0,0104 = 萬人
24歲252296人÷0,0104 = 萬人
25歲262479人÷0,0104 = 萬人
26歲254907人÷0,0104 = 萬人
27歲266519人÷0,0104 = 萬人
28歲222316人÷0,0104 = 萬人
29歲251580人÷0,0104 = 萬人
30歲250244人÷0,0104 = 萬人
31歲241765人÷0,0104 = 萬人
32歲285183人÷0,0104 = 萬人
33歲196715人÷0,0104 = 1891,5萬人
34歲116980人÷0,0104 = 1124,8萬人
35歲150701人÷0,0104 = 1449,0萬人
36歲139968人÷0,0104 = 1345,8萬人
37歲181141人÷0,0104 = 1741,7萬人
38歲203826人÷0,0104 = 萬人
39歲183709人÷0,0104 = 萬人
40歲202816人÷0,0104 = 萬人
41歲194547人÷0,0104 = 萬人
42歲181798人÷0,0104 = 萬人
43歲181502人÷0,0104 = 萬人
44歲156287人÷0,0104 = 萬人
45歲155341人÷0,0104 =1493,7萬人
46歲148735人÷0,0104 =1430,1萬人
47歲130893人÷0,0104 = 萬人
48歲130855人÷0,0104 = 萬人
49歲119370人÷0,0104 = 萬人
50歲113515人÷0,0104 = 萬人
51歲106693人÷0,0104 = 萬人
52歲100909人÷0,0104 = 萬人
53歲 99102人÷0,0104 = 萬人
54歲103904人÷0,0104 = 萬人
55歲98846人÷ 0,0104 = 萬人
56歲88569人÷ 0,0104 = 萬人
57歲98604人÷ 0,0104 = 萬人
58歲95288人÷ 0,0104 = 萬人
59歲94469人÷ 0,0104 = 萬人
60歲95184人÷ 0,0104 = 萬人
61歲86962人÷ 0,0104 = 萬人
62歲92130人÷ 0,0104 = 萬人
63歲80342人÷ 0,0104 = 萬人
64歲74563人÷ 0,0104 = 萬人
65歲81579人÷ 0,0104 = 萬人
66歲67872人÷ 0,0104 = 萬人
67歲70571人÷ 0,0104 = 萬人
68歲61532人÷ 0,0104 = 萬人
69歲56269人÷ 0,0104 = 萬人
70歲59869人÷ 0,0104 = 萬人
71歲52078人÷ 0,0104 = 萬人
72歲46391人÷ 0,0104 = 萬人
73歲43787人÷ 0,0104 = 萬人
74歲40596人÷ 0,0104 = 萬人
75歲36751人÷ 0,0104 = 萬人
76歲31131人÷ 0,0104 = 萬人
77歲27608人÷ 0,0104 = 萬人
78歲25304人÷ 0,0104 = 萬人
79歲21430人÷ 0,0104 = 萬人
80歲20209人÷ 0,0104 = 萬人
81歲17039人÷ 0,0104 = 萬人
82歲14059人÷ 0,0104 = 萬人
83歲11226人÷ 0,0104 = 萬人
84歲9812人÷ 0,0104 = 萬人
85歲7726人÷ 0,0104 = 萬人
86歲6404人÷ 0,0104 = 萬人
87歲4856人÷ 0,0104 = 萬人
88歲3579人÷ 0,0104 = 萬人
89歲 2941人÷ 0,0104 = 萬人
90歲2281人÷ 0,0104 = 萬人
91歲1507人÷ 0,0104 = 萬人
92歲1182人÷ 0,0104 = 萬人
93歲890人÷ 0,0104 = 萬人
94歲598人÷ 0,0104 = 萬人
95歲424人÷ 0,0104 = 人
96歲185人÷ 0,0104 = 人
97歲174人÷ 0,0104 = 人
98歲109人÷ 0,0104 = 人
90歲 49人÷ 0,0104 = 人
100歲以上:111人÷0,0104 = 1,1萬人
2,1995年10月1日(抽樣比為1.04%)——全國分年齡人口統計(表2):
——(本表是1995年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 抽樣比為1.04%)
出生之年 抽樣人數與年齡段 總人數 抽樣比 出生總數
1995—1991年 出生的0-4歲中國人數為:901256人÷0,0104 = 8665,9萬人
1990—1986年出生的5-9歲中國人為: 1320225人÷0,0104 =12694,4萬人
1985—1981年出生的10-14歲中國人為: 1084741人÷0,0104 = 10430,2萬人
1980—1976年出生的15-19歲中國人為:912734人÷0,0104 = 8776,3萬人
1975—1971年出生的20-24歲中國人為: 1080610人÷0,0104 =10390,5萬人
1970—1966年出生的25-29歲中國人為: 1257801人÷0,0104 =12094,2萬人
1965—1961年出生的30-34歲中國人為: 1090887人÷0,0104 =10489,3萬人
1960—1956年出生的35-39歲中國人為: 859345人÷0,0104 = 8262,9萬人
1955—1951年出生的40-44歲中國人為: 916950人÷0,0104 = 8816,8萬人
1950—1946年出生的45-49歲中國人為: 685194人÷0,0104 =6588,4萬人
1945—1941年出生的50-54 歲中國人為: 524123 人÷0,0104 =5039,6萬人
1940—1936年出生的55-59歲中國人為: 475776人人÷0,0104 =4574,8萬人
1935—1931年出生的60-64歲中國人為: 429181人÷0,0104 =4126,7萬人
1930—1926年出生的65-69歲中國人為: 337823人÷0,0104 =3248,3萬人
1925—1921年出生的70-74歲中國人為: 242721人÷0,0104 =2333,9萬人
1920—1916年出生的75-79歲中國人為: 142224人÷0,0104 =1367,5萬人
1915—1911年出生的80-84歲中國人為: 72345人人÷0,0104 =685,6人
1910—1906年出生的85-89歲中國人為: 25506人÷0,0104 = 245,3萬人
1905—1901年出生的90-94歲中國人為: 6458人÷0,0104 = 62,1萬人
1900—1896年出生的95-99歲中國人為: 941人÷0,0104 =9,0萬人
1896年以前出生的100歲以上中國人為: 111人÷0,0104 = 1,1萬人
Ⅷ 中國人有多少
正是因為人口太多、增長太快,中國才實行計劃生育,那麼中國人口到底有多少?很多人認為,由於農村大量超生隱瞞,中國實際人口早就超過15億,甚至達到16億了。其實筆者在《要是當年中國不實行計劃生育會怎麼樣?》一文已經分析,即使1980年就徹底停止計劃生育,最誇張估計,到2005年中國人口也不可能達到15億[1]。
統計數據最權威的要算國家統計局了,2006年9月國家統計局剛剛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05年底中國總人口已達到13.07億人,比2000年底時增加了4050萬人。這是經過2005年底進行的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工作後,匯總出的最新數據。
但是,在2006年8月底出席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總結表彰暨技術業務總結研討會時,國家統計局局長指出:「目前人口調查中最突出的問題是全國人口數大於各地匯總數。多年來這個問題不僅沒有解決,而且還有逐年擴大的趨勢。」
2003年時統計局經過自己調查測算的全國總人口數為12.92億人,而各地匯總數只有12.60億人,兩者差距3200多萬人;2004年這一差距竟然進一步擴大到4600多萬人[2]。就是說2005年底的13.07億人口有超過4600萬的水分,實際各地匯總人口只有12.6億。與筆者在《從統計數字看調整人口政策的急迫性》一文的推測完全一致[3]。
4000多萬中國人哪兒去了?國家統計局認為主要是流動人口問題,各地都從本地的角度考慮,不希望人口數高於戶籍人口和規劃指標,以致影響人均指標和政績。但是國家統計局2005年的調查發現2005年底流動人口數只有1.47億人,這1.47億人口能夠誤差4600萬?
其實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水分開始於2000年之前。2000年人口普查顯示總人口只有12.426億。這個數據比1999年國家統計局公告的1999年年底總人口少1648萬,比1998年年底少549萬。於是按照人口普查辦公告的1.81%漏報率(卻不考慮重報)進行校正,將這個數據修正為12.658億。就是說2000年人口水分就已經有2322萬。
對於1990年代以來的超低生育率,人口學界也認為是2000年人口普查漏報。將生育率修正成1.8,成為「堅持計劃生育不動搖」的依據。
2000年人口普查的1.81%漏報率到底准確不準確呢?漏報是否嚴重?我們比較一下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4]、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5]、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6]。其中第三、四次人口普查由於當時流動人口不多,被人口學界公認是很准確的。
2000年、1990年、1982年人口普查歷年出生人口數(萬)
近年每年兒童死亡40-50萬人,自殺29萬人左右,事故死亡13萬左右。根據1990年全國生命表(兩性合計),每1000個出生嬰兒大約有5.4%的人在25歲之前死亡,12.1%的人在55歲之前死亡[7]。平均每年死亡0.22%。
從上表可見,1945年到1990年出生人口(2000年時候的10-55歲),2000年人口普查為91618萬人,1990年普查為90759萬人,2000年普查反而比1990年的人口普查多出859萬(照道理說,2000年普查應該減少1997萬才是,因為這10年共有2.2%左右的死亡人口),說明重報多於漏報2000多萬。
1945年到1982年人口(2000年時候的18-55歲),2000年人口普查為73097萬,1990年普查為73192萬,1982年普查為73677萬, 2000年人口普查只比1990年普查少94萬,比1982年普查少580萬。依照每年死亡0.22%的比例,1982年的73677萬人口(0-37歲)到2000年的時候會減少到70750萬;1990年的73192萬人口(8-45歲)到2000年的時候會減少到71582萬。但是2000年的時候1945年到1982年出生人口卻還有73097萬,說明重報多於漏報,18-55歲人群凈重報2000萬左右。
人們擔心流動人口導致漏報增加,但其實流動人口越多就越容易重報。比如城市晚上大街上空曠曠的,人都靜止在家裡,挨家挨戶計算人口,能夠比較得到准確的數字(就像1982年、1990年的人口普查);白天人都離開家,這個時候計算人口,一個人在蔡鍔路被數了,到中山路又被數一次,到黃興路可能還被數一次,當然另外一些人可能沒有數到,但是被重數到的概率畢竟比沒有被數到的概率大。同樣的人口,只要動起來,就會給人城市人滿為患的感覺。
中國流動人口主要是18到40歲的青壯年,那麼我們看看2000年18到40歲人口(1960年到1982年出生人口),這個年齡段2000年人口普查為50555萬,1990年普查為50196萬(到2000年應該減少2.2%),1982年普查為50324萬(到2000年應該減少3.96%),2000年人口普查反而比1990年普查多359萬(邏輯上應該少1104萬),比1982年普查少231萬(邏輯上應該少1993萬),說明2000年普查重報明顯多於漏報(凈重報1000多萬)。
有人說低年齡組存在嚴重漏報。我們再看看低年齡組的漏報情況。1990年普查顯示0-9歲人口(1981年到1990年出生)共有21578萬,2000年普查顯示這個年齡組人口為22743萬,比1990年普查多出1165萬,每年多出來116萬,似乎1990年0-9歲人口漏報5.4%。但是2000年後歷次年度1‰人口抽樣調查卻支持1990年普查結果,提示2000年對於1981年到1990年出生人口有重報。2003年1‰人口抽樣調查顯示1984年到1988年人口為10664萬,比2000年普查的11379萬少716萬,每年少143萬;2002年1‰人口抽樣調查顯示1983年到1987年人口為10252萬,比2000年普查的10928萬少676萬,每年少135萬;2001年1‰人口抽樣調查顯示1982年到1991年人口為22339萬,比2000年普查的22839萬少499萬,每年少50萬。結合三次1‰人口抽樣調查和兩次人口普查,發現1990年普查的低年齡組凈漏報也不嚴重。
再拿1982年0-9歲年齡組(1973-1982年出生)為例,1982年普查顯示該年齡組為20544萬;1990年普查顯示為20700萬,比1982年只多出156萬,每年多15.6萬;2000年普查顯示這個年齡組為20444萬,比1982年普查少100萬,每年少10萬。就是說1982年普查的低年齡組也是准確的。
有人根據小學在校人數來推測生育率,說1990年以來的出生人口有漏報,將生育率修正成1.8。但是這里有一個問題:毛入學率的分母。
小學毛入學率=小學在校學生總數÷小學校內外學齡人口×100%。
由於有留級等現象,毛入學率往往大於100%(發達國家也在103-110之間)。我國小學毛入學率:依照《中國教育事業統計年鑒》或《中國教育統計年鑒》資料,我們小學毛入學率在104-110%之間[8];但是根據世界銀行的資料,我們小學毛入學率在120%左右[9];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認為中國小學毛入學率在115-120%[10]。廣少奎等國內學者也認為2001年中國小學毛入學率是123% [11]。地區越發達,小學毛入學率就越接近100%,但是北京市朝陽區2000年都還是123.6% [12],那麼全國小學毛入學率在120%是可信的。
地方政府(比如北京朝陽區)的局部抽樣可以掌握准確的毛入學率,但是國家教育部只可能掌握毛入學率的分子(小學在校學生總數),不可能掌握分母(小學校內外學齡人口),教育部的分母來自計生委和國家統計局(經過「修正」了的)。因此要是依照小學在校人數來推測出生人口的話,必然導致15-20%的虛高。
等於是教育部從計生委借來分母,而人口學家又從教育部借來分子來推測分母,等於將計生委的分母拿回去了,其結果當然與計生委和統計局的一致。
有些學者用小學招生人數來推斷中國的生育率,認為第五次人口普查有漏報。我國小學入學年齡是滿6歲,由於入學時間是9月,意味著最小的是6歲,最大的接近7歲,大多數人已經超過6.5歲。《中國教育事業統計年鑒》和《中國教育統計年鑒》顯示,中國1990年以來小學平均新生年齡為6.9-7.0歲。因此小學新生相當於7年前的出生人口。我們比較一下小學招生人數與人口普查出生人口的差別。
1990年普查顯示1990年出生只有2322萬,2000年顯示有2621萬,如果說是1990年漏報的話,那麼為什麼單獨那一年數字突然變化那麼大,而1989、1988年卻沒有那麼大?因此1990年的出生暫不考慮。從上表可見,1991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出生人數比小學招生人數比少8-20%,尤其是1994年以來普查出生比招生少15%-21%。看來漏報嚴重。但是需要考慮另外一些因素:
1、一年級也存在重讀現象(雖然這個比例在降低)。
2、我國小學凈入學率不斷升高,現在已經在99%以上,綴學率不斷下降。
3、農民工孩子的流動性:1990年代雖然有農民工,但是當時他們的孩子大多是留守農村,隨著國家政策的放鬆和民工學校的建立,以及城市學校因為小學人數劇減而招生民工子女,使得農民工孩子在2000年之後大量進城。農民工的流動性也就導致他們孩子的流動性,在農村學校入學一次,幾個月後在城市A小學入學一次,再過幾個月又在城市B小學入學一次。
4、隨著城市化的進程,進城年輕農民工的數量增加,幾年前進城的年輕民工結婚生子的孩子到了入學年齡,進城的民工孩子的絕對數也不斷增加。
因此第五次人口普查的1994年以來的出生人口漏報並沒有想像的嚴重,有10%的漏報就不錯了。第五次人口普查顯示2000年生育率只有1.22,那麼加上10%的漏報,生育率也只有1.3,遠沒有人口學界和統計局所認為的1.8。即便真的有20%的漏報,生育率也不到1.5。
就算2000年以來每年出生1283萬左右有10%的漏報,那麼也只有1411萬,比統計局修正的1711萬要少。
就是說,即便低年齡組有一些漏報,但總體來說,重報遠遠多於漏報,2000年人口普查的12.426億人口本身就有水分,就不應該修正成12.658億。
那麼我們再來看2000年之後的人口水分為什麼逐年上升。2001、2002、2003年1‰人口抽樣調查顯示0-4歲人口分別為6938、6581、6413萬,平均每年分別出生1388、1316、1283萬,這些數據是連續一致的,也與2000年人口普查是一致的,生育率只有1.3左右。但是人口學界認為是出生漏報,將生育率修成為1.8左右,經過修正後,2001、2002、2003年的0-4歲人口變成了9287、8896、8553萬,每年出生人口比客觀數據多出450萬左右。2000年到2005年又虛報出2270萬左右,加上2000年本身的2322萬,總水分就達到4600萬,這就是現在客觀數據與公布數據的差值!
筆者在《從統計數字看調整人口政策的急迫性》一文採納統計局總人口(2005年底13.0756億)推測中國今後人口高峰在13.4億[3];但是既然2005年底只有12.6億人口(甚至可能不到12.6億),那麼要是不停止計劃生育的話,中國人口高峰估計連13億都難以達到。那麼意味著中國人口結構嚴重畸形,未來養老金和勞動力的短缺遠遠比目前的認識要嚴重。
Ⅸ 誰知道中國人平均年齡多少
中國人的現在的平均壽命為69.98歲。
人類的人口平均壽命,因其時代不同、地區不一樣,因而差別很大,人類社會是不斷進步的,人口平均壽命也是不斷增長的。大量的統計資料證明,現代人的人口平均壽命已大大超過古代人。有關資料顯示,大約在兩千年以前,人類的人口平均壽命約為20歲;18世紀增長到 30歲左右;19世紀末期,也還僅僅平均為40歲上下;1980年,世界人口平均壽命已達61歲,發達國家為72歲,發展中國家為57歲:1985年,世界人口平均壽命提高到62歲,發達國家為73歲,發展中國家為58歲。冰島及日本為世界上人口平均壽命最高的國家,均為77歲。科學家預言,在本世紀末或下世紀初,將攻破癌症難關,那時候,人類的人口平均壽命將再次飛躍,世界人口平均壽命將超過80歲。全球最長壽的前10名國家依次為: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西班牙、新加坡、希臘、以色列、義大利和瑞典,這些國家的人口平均壽命都超過了78歲。全球人均壽命最短的國家是非洲地區的獅子山,1997年的平均壽命僅為36.62歲,比全球最長壽的日本人整整少4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