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華白海豚是一種怎樣的動物,它們的現狀如何
中華白海豚是海豚科駝海豚屬的一種。又稱華白豚(就是簡稱啦= =)、印太平洋駝海豚。俗名有海豬、粉紅海豚、媽祖魚等等,一般都是漁民給的稱呼。白海豚被稱為白海豚的原因,正是由於其體色因地區和年齡變異比較大,幼體灰色,成體全身粉紅色或者乳白色,頭部、體側、鰭肢還有尾鰭會遍布灰色斑點。
白海豚一般有多大呢?平時吃什麼?
白海豚成體體長可以達到2.5米,體重225公斤左右,大概有將近5個我那麼重吧!初生體體長1~1.1米。白海豚的繁殖盛期在5~6月份左右,每次只產一胎。白海豚的食物主要就是魚類。
白海豚的生態習性?
白海豚一般是不集結成大群的,一般單獨或數頭一起游動。一般的海豚與鯨類都喜歡棲息在較深海域,而白海豚多棲息在沿岸及河口一帶,因此,白海豚活動易受各種人類活動的影響。白海豚性格其實很活潑,喜歡躍出水面,常跟隨船隻游泳。母白海豚對幼崽的保護與關愛程度很高(這就是K選擇生活史對策生物的特點之一)。
中華白海豚在我國目前的分布如何?
中國白海豚不連續地分布於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沿岸水域,而在中國水域,白海豚主要包括5個種群, 分別分布在珠江口(包括香港)、九龍江口(廈門水域)、廣西北部灣沿岸水域、廣東雷州灣水域和台灣西海岸。
然而,白海豚這幾個主要種群的數量差別卻很大,數量最多的種群發現於珠江口,估計在1000頭左右。
至於廣西北部灣的中華白海豚,主要棲息於欽州三娘灣。目前數量約穩定在140頭左右[1]。
而台灣西海岸的白海豚的種群數量至少有30頭,不會超過200頭。只是根據其體色對比,不同於臨近水域的中華白海豚,其是否為一獨立的地理種群,以及與大陸沿岸本種的種群關系尚待進一步調查研究[2]。
目前除了親自出海觀測, 我們珍稀動物保護中心的同事們還會通過咨詢、發放問卷的形式對福建、廣東、廣西沿海捕魚的漁民進行調查,以獲得更可靠全面的數據。
廈門島周邊的中華白海豚現狀如何?
廈門島周邊的白海豚種群,個體數量目前不足100隻,平時生活受到人為活動的干擾特別大。由於杏林大橋、集美大橋和廈門大橋的阻隔,現在廈門島周邊的白海豚已經被分割成了東西兩個社群。白海豚自身有躲避人為活動的習慣,所以兩個社群的生活范圍都離大橋遠遠的。東部社群分布在大小嶝島一帶,較為保守,不輕易擴大活動范圍,而西部社群會通過西海域偶爾游到東部社群這邊來找它們玩。
聽我們同事說起一件比較心酸的事情,以往在廣東湛江口外出
Ⅱ 廣東佛山水閘內誤闖入一條中華白海豚!你對它了解多少
中華白海豚屬於我國的一級保護動物,被稱為“海上大熊貓”,是一種哺乳類動物,它們在中國主要分布於東南部沿海地域,我國最早發現它的存在是在唐朝,當時被人們叫做海豬。它的珍惜度和大熊貓不相上下,都是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瀕危野生動物。其他的海豚都喜歡棲息深海區域,而白海豚卻常棲息在沿岸及河口一帶,很少進入深度超過25米的海域,它們的生活環境靠近人類活動范圍,所以白海豚的活動容易受到干擾。沿海地區生活的人們常年捕撈活動,油質和有機化學物質給水質帶來的污染,船舶航運、航道建設、海上大橋建設、海底隧道爆破等等,這些情況都是造成白海豚瀕臨滅絕的原因,都會在一定程度上給白海豚帶來不利的影響。
Ⅲ 中華白海豚與白鰭豚的區別
一、外形不同
1、中華白海豚身體修長呈紡錘型,喙突出狹長,剛出生的白海豚約1米長,性成熟個體體長2.0~2.5m,最長達2.7m,體重200~250kg;背鰭突出,位於近中央處,呈後傾三角形;胸鰭較圓渾,基部較寬,運動極為靈活;尾鰭呈水平狀,健壯有力,以中央缺刻分成左右對稱的兩葉,有利於其快速游泳。
2、白鱀豚(又名白鰭豚)身體呈紡錘形。全身皮膚裸露無毛,光滑而富有彈性,能夠減少在水中快速游動時產生的阻力。白鱀豚吻部極其狹長,約 30 厘米,前端略微上翹,後方的嘴角閉合線也輕微上揚,看上去像在微笑。
約有130 顆圓錐形的同型齒,上下頜兩側各有 31-36 顆,受顳頜關節功能的限制而無法用於咀嚼,但對獵物可造成瞬間性的殺傷,並能將獵物牢牢地固定在口中。
二、棲息環境不同
1、中華白海豚很少進入深度超過25 m的海域,主要棲息地為紅樹林水道、海灣、熱帶河流三角洲或沿岸的鹹水中。中國沿岸的中華白海豚有時進入江河中。珠江口的中華白海豚曾進入珠江到達廣州的海珠橋,並曾進入西江約300 km之遠。
2、白鱀豚有恆定體溫,在 36℃ 左右。對水溫條件要求較高,常在一個固定區域停留一段時間,水溫變化後又遷入另一區域。
喜歡結成 2-16 頭個體的小群活動,常見其與江豚共游,交配期間的集群行為尤其明顯。習慣棲息於江流中心的深水區,也會進入湖泊、支流與幹流匯合處。主要在白天活動,夜間休息。膽怯害羞,很少靠近岸邊和船隻,但常在晨昏時游至淺水區捕食魚蝦。
3、分布范圍不同
1、中華白海豚喜歡棲息在亞熱帶海區的河口鹹淡水交匯水域,在澳大利亞北部,非洲印度洋沿岸,東南亞太平洋沿岸均有分布。
2、白鱀豚分布主要限於長江洪湖段、九江段和銅陵段三個區域。最後一次發現白鱀豚的確鑿記錄,是 2004 年8月在南京江段擱淺的一具屍體。
Ⅳ 白_豚為什麼會被當做「水中大熊貓」
中華白海豚(學名為Sousa chinensis),屬於鯨類海豚科,是世界上78種鯨類品種之一,又名媽祖魚、粉紅海豚、鎮江魚、太平洋駝海豚。
中華白海豚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是吉祥友善的象徵,素冠人類朋友之名,由於數量稀少,也被譽為「水中大熊貓」。
一般的海豚與鯨類都喜歡棲息在較深海域,中華白海豚則很少進入深度超過25米的海域。主要棲息地為紅樹林水道、海灣、熱帶河流三角洲或沿岸的鹹水中。因此,白海豚活動易受各種人類活動的影響。近幾十年有關調查資料,中華白海豚在中國分布比較集中的區域有兩個,一個是廈門的九龍江口,一個是在廣東的珠江口。
隨著人類向濱海區域聚居,近岸海域的開發力度不斷增強,圍填海工程、海洋污染以及海上交通、漁業捕撈等各種活動使得中華白海豚的生存面臨嚴重威脅。
當前中華白海豚這個「家族」正在走向衰落,甚至有瀕臨絕跡的危險。由於繁殖率低、生存率低,同時生存環境的惡化嚴重威脅著它們。
Ⅳ 白海豚是什麼物種,它和白鯨該如何區分
首先來說,白海豚和白鯨在提醒上就有巨大的差別。鯨魚可以說是海洋中最大的生物了,白鯨屬於鯨的一種,體型自然也不會下,白海豚的體型相對白鯨來說肯定是會小很多的。
剛出生時的中華白海豚體長約1米,這時的中華白海豚非常的嬌弱,需要媽媽把他們托出水面以及細心的呵護,一般來說,哺乳期要8~20個月不等。母子倆的警惕性非常的強,因此小海豚容易受到驚嚇而吃不上奶。在野外,小海豚的成活率是非常小的。中華白海豚一般在10~11歲達到成年,他們的壽命一般可以達到40歲。成年的中華白海豚體長可以達到2.7米,體重在180~250公斤之間。
但是隨著自然環境的破壞,中華白海豚的生存現狀已經岌岌可危,所以說,我們要加強對中華白海豚的保護為這種生物的生存營造一個更好的環境。
Ⅵ 中華白海豚的外形特徵
中華白海豚身體修長呈紡錘型,喙突出狹長,剛出生的白海豚約1米長,性成熟個體體長2.0~2.5m,最長達2.7m,體重200~250kg;背鰭突出,位於近中央處,呈後傾三角形;胸鰭較圓渾,基部較寬,運動極為靈活;尾鰭呈水平狀,健壯有力,以中央缺刻分成左右對稱的兩葉,有利於其快速游泳。眼睛烏黑發亮,上、下頜的每側都有20~37枚圓錐形的同型齒(上頜齒數=30~36枚;下頜齒數=24~37),齒列稀疏。吻部狹、尖而長,長度不到體長的十分之一。喙與額部之間被一道「V」形溝明顯地隔開。脊椎骨相對較少,椎體較長。鰭肢上具有5指。全身都呈象牙色或乳白色,背部散布有許多細小的灰黑色斑點,有的腹部略帶粉紅色,短小的背鰭、細而圓的胸鰭和勻稱的三角形尾鰭都是近似淡紅色的棕灰色。
白海豚身上的粉紅色並不是色素造成的,而是表皮下的血管所引致。這與調節體溫有關。一般會從初生的深灰色慢慢褪淡為成年的粉紅色。
標本識別:體粗壯,喙中等長,背鰭基部形成增厚的脊,上有近三角形的較大的背鰭,鰭肢和尾葉均寬,均具圓的梢端,標本最大體長約2.6米,下頜前端略超出上頜,喙與額隆間沒有深的凹痕為界,背鰭基部形成增厚的脊;尾柄具發達的背脊和腹脊;幼體時為暗灰色,隨年齡增長變淺,亞成體灰色和粉紅色相雜,成體純白色,常由於充血而透出粉紅色;有些成體的身體上有暗色斑點,少數個體在呼吸孔後的頸部有暗色斑點形成的環。
Ⅶ 大連出現中華白海豚,這樣的情景有多罕見
很多人都沒有見過中華白海豚吧,它是非常罕見的,素有“水上大熊貓”之稱,是我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近日,在大連市海域發現了中華白海豚的蹤跡。
為什麼中華白海豚瀕臨滅絕?因為人類活動影響到了它的生存空間,中華白海豚的分布水深一般不超過25米,5~25米水深的河口海域是它們最喜歡的生活環境,但是卻與人類生活環境重疊。近岸河口地區的涉海工程,已永久侵佔了廈門灣120平方公里的白海豚棲息地,人類的活動很大部分影響到了中華白海豚的生存空間。
在我們生活中,中華白海豚只是瀕臨滅絕物種的其中一種,有許許多多的物種已經滅絕或者在滅絕的路上,地球就是一個生態圈,動物與動物有著剪不斷的聯系,如果我們人類現在不伸出手幫助它們,那麼地球上所有動物滅絕只是時間問題,最終人類也將消失。
Ⅷ 中華白海豚為什麼會被譽為「水上大熊貓」
中華白海豚,學名為Sousa chinensis。同其他鯨和海豚一樣,中華白海豚也是哺乳動物,擁有哺乳動物共同的特點:恆溫,用肺呼吸,胎生,幼兒哺乳。
最早的有史料記載的中華白海豚是在唐朝被發現的。雖然這種可愛的海豚名字里有一個“白”字,但實際上,剛出生的中華白海豚一般深灰色,再長大一點就會呈現灰色,成年的中華白海豚一般則呈現粉紅色。
中華白海豚一般分布在西太平洋、印度洋以及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素有“水上大熊貓”的美稱。
中華白海豚的壽命一般為30~40年,常年都可以進行交配,妊娠期和人類差不多,通常是10~11個月,每胎產下一隻幼仔。
每年的六七月份,白海豚會在水中完成交配,然後在第二年的三四月份產下幼仔。
Ⅸ 中華白海豚的生存習性如何
中華白海豚不集成大群,常3~5隻在一起,或者單獨活動。除了母親及幼豚,白海豚組群不會有固定的成員。它們的群居結構非常的有彈性,而組群的成員也時常更換。中華白海豚與陸生哺乳動物一樣肺部發達,用肺呼吸,呼吸的時間間隔很不規律,有時為3~5秒鍾,有時為10~20秒,也有時長達1~2分鍾以上。
中華白海豚的攝食消化系統與陸上哺乳動物完全一致,擁有牙齒、食道、胃、肝、脾、腸。成年海豚上下頜共有錐形齒125~135枚,排列稀疏,其功能不在於咀嚼,而是用於捕食。攝食對象主要是河口的鹹淡水魚類,不經咀嚼快速吞食。解剖分析海豚的胃含物,主要有棘頭梅童魚、鳳鱭、銀鯧、烏鯧、白姑魚、龍頭魚、大黃魚等珠江口常見品種,食性以中小型魚類為主。其中白海豚最喜歡吃的是獅頭魚,其次是石首魚及黃姑魚。
(9)中國白海豚多少米擴展閱讀
中華白海豚的繁育情況
中華白海豚的壽命一般為30~40年,3~5歲達到性成熟,常年都可交配,發情期多集中在4月至9月的溫暖季節,妊娠期10~11個月,每胎產一仔。剛出生的幼豚體長接近1米,幼體出生時尾部先從母體內露出(陸生哺乳動物頭先露出),防止出生過程中幼嬰嗆水而死。出生後即由母體帶領學游泳,母豚有乳汁分泌,哺乳期8~20個月。由於整個哺乳過程母子形影不離,保護周到,幼豚的成活率均比其它水生動物成活率要高得多。
雌性海豚會在10~11歲時到達成熟期。幼豚會在全年出生,但出生率在春季及夏季稍高。在其他地區,白海豚的壽命最長為40歲。在香港,最老的海豚為33歲。
中華白海豚每年主要在6~7月間在水中交配,雌獸的懷孕期為10個月左右,產仔於翌年3~4月份,幼仔的尾部先產出,頭部最後露出。剛出生的幼仔的體長大約為100厘米,是雌獸體長的1/3左右,背面為灰黑色,腹面為白色並帶有粉紅色,牙齒尚未露出,吻部生有10多根感覺毛。哺乳期約為1年,這時感覺毛全部脫落,牙齒完全長出,2~3年達到性成熟。壽命一般為25~35歲。
Ⅹ 中華白海豚的外貌特徵
中華白海豚身體修長呈紡錘型,喙突出狹長,剛出生的白海豚約1米長,性成熟個體體長2.0~2.5m,最長達2.7m,體重200~250kg;背鰭突出,位於近中央處,呈後傾三角形;胸鰭較圓渾,基部較寬,運動極為靈活;尾鰭呈水平狀,健壯有力,以中央缺刻分成左右對稱的兩葉,有利於其快速游泳。眼睛烏黑發亮,上、下頜的每側都有32~36枚圓錐形的牙齒,齒列稀疏。吻部狹、尖而長,長度不到體長的十分之一。喙與額部之間被一道「V」形溝明顯地隔開。脊椎骨相對較少,椎體較長。鰭肢上具有5指。全身都呈象牙色或乳白色,背部散布有許多細小的灰黑色斑點,有的腹部略帶粉紅色,短小的背鰭、細而圓的胸鰭和勻稱的三角形尾鰭都是近似淡紅色的棕灰色。 白海豚身上的粉紅色並不是色素造成的,而是表皮下的血管所引致。這與調節體溫有關。一般會從初生的深灰色慢慢褪淡為成年的粉紅色。除了母親及幼豚,白海豚組群不會有固定的成員。它們的群居結構非常的有彈性,而組群的成員也時常更換。根據記錄,組群最多可有23條白海豚,而平均為4條。
相關資料
中華白海豚與香港回歸
中華白海豚還被選為1997年香港回歸慶祝活動的吉祥物。在香港各界慶祝回歸委員會的成立典禮上,主席台上懸掛的大型慶委會會徽分外引人注目:一條活潑可愛的卡通形式的中華白海豚一躍而起,在浪花上嬉戲,中間是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區徽的主要組成部分,並配有五顆星的紫荊花,外圈是中英文的會名。會徽的構圖體現了香港人民嚮往回歸的喜悅心情:海浪既有圓圈形的浪花,又有長條形狀的波紋,象徵著喜悅與歡慶,而紅底白花的紫荊花位於中華白海豚與波浪之間,顯示著港人的胸懷。 選擇中華白海豚為迎回歸吉祥物,也是因為它具有特殊的象徵意義。首先是由於中華白海豚與香港的淵源極深,在香港西面水域,尤其是龍鼓洲及沙洲一帶,經常可見到三五成群的中華白海豚出沒,中華白海豚是海洋里的珍貴動物,而香港正是離不開海洋的重要海港城市。其次,中華白海豚的名字中有「中華」二字,中華白海豚每年都會游回珠江三角洲等地繁殖後代,具有不忘故土,熱愛家園的品質,而香港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理應回歸祖國。第三,是中華白海豚喜歡群居,具有強烈的家族依戀性,尤其是雌獸對幼仔的愛護非常周到,當幼仔在漁網附近,因貪食已上網的小魚而被纏住時,雌獸會在網邊焦急地徘徊,尋求營救幼仔的方法,甚至不惜冒著生命危險去沖擊漁網來拯救幼仔,其親情令人感動。正是這些特性,表達了香港人民熱切期待回歸祖國懷抱的迫切心情。 中華白海豚在香港回歸之際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同時也對野生動物保護工作產生了積極的作用。為了保護中華白海豚,香港政府在龍鼓洲水域首先建立了海岸公園保護區。就在香港回歸祖國的同時,由一些環保團體發起組織的、以拯救中華白海豚為目的的「中華白海豚資源中心」在香港成立。據調查,香港水域現在大約有60~80隻中華白海豚,近年來因受水質變化的影響,每年約有10多隻死亡。這個組織成立以後,將採取各種措施,在中華白海豚生存的區域凈化水質,平衡生態環境,為中華白海豚提供一個良好的生存條件,同時還將廣泛地開展宣傳活動,以便讓更多的人了解中華白海豚所面臨的惡劣形勢,吸引更多的人參加拯救行動。 與此相呼應,1997年8月,在中華白海豚的主要棲息地之一──福建省廈門市,也建立了一個總面積為5500公頃的以保護中華白海豚為主的自然保護區。同年10月11日,廈門市政府又下達了《廈門市保護中華白海豚規定》,並同與廈門毗鄰的漳州、泉州兩市一起共擔義務,共同保護這一稀有的「海上國寶」。中華白海豚是廈門的唯一一種國家I級保護動物,廈門人稱其為「媽祖魚」、「鎮港魚」,因為在春天朝拜神聖「媽祖」期間也正是中華白海豚大群出現在廈門海域的時候,而且每逢它們出現的時候,海面上總是風平浪靜,所以從前漁民們在海上作業時如果遇到,都要燒香叩頭以求保佑。但是,近年來由於圍海築堤、捕捉和誤捕,以及缺乏生態保護的海洋工程建設,使原來常見的中華白海豚的數量明顯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