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華北平原
中國第二大平原。位於黃河下游。西起太行山脈和豫西山地,東到黃海、渤海和山東丘陵,北起燕山山脈,西南到桐柏山和大別山,東南至蘇、皖北部,與長江中下游平原相連。延展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東省、河南省、安徽省和江蘇省等7省、市的境域。面積約30萬平方千米。主要由黃河、淮河、海河、灤河沖積而成,故又稱黃淮海平原。黃河下游天然地橫貫中部,分南北兩部分:南面為黃淮平原,北面為海河平原。近百年來,黃河在這里填海造陸面積2300平方千米。平原還不斷地向海洋延伸,最迅速的是黃河三角洲地區,平均每年2~3千米。地勢低平,大部分海拔50米以下,東部沿海平原海拔10米以下。自西向東微斜。主要屬於新生代的巨大坳陷,沉積厚度1500~5000米左右。平原多低窪地、湖沼。集中分布在黃河沖積扇北面保定與天津大沽之間。沖積扇東緣與山東丘陵接觸處,排水不暢,地下水位高,易受洪水內澇威脅,形成鹽鹼地。1949年後進行了改造治理。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變化明顯。南部淮河流域處於向亞熱帶過渡地區,其氣溫和降水量都比北部高。平原年均溫 8~15℃ ,冬季寒冷乾燥 ,最冷月( 1月 )均溫0~-6℃,夏季高溫多雨最熱月(7月)均溫28℃,年均降水量為600~800毫米;無霜期6~8個月 ;日照充分,大部分全年平均日照時數 2300~2800小時 ,農作物大多為兩年三熟,南部一年兩熟。土層深厚,土質肥沃。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水稻、玉米、高粱、穀子和甘薯等,經濟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芝麻、大豆和煙草等。礦產資源豐富,有煤、石油、鐵礦等,有中國著名的大港油田和勝利油田。東部渤海、黃海沿岸,地面平坦,宜曬海鹽,有著名的長蘆鹽區和蘇北鹽區,以及重要的鹽鹼工業基地。華北平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搖籃,有許多古老城市,如北京(薊)、邯鄲、開封、商丘、淮陽等。
Ⅱ 華北平原指那些地方
華北平原是中國第二大平原。位於黃河下游。西起太行山脈和豫西山地,東到黃海、渤海和山東丘陵,北起燕山山脈,西南到桐柏山和大別山,東南至蘇、皖北部,與長江中下游平原相連。延展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東省、河南省、安徽省和江蘇省等5省、2直轄市地境域
Ⅲ 華北平原包括哪裡
華北平原亦稱黃淮海平原,位於中國華北地區,西起太行山和伏牛山,東到黃海、渤海和山東丘陵,北依燕山,南至大別山區一線與長江流域分界,跨越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北京、天津等省市,面積達30萬平方公里。華北平原地勢低平,多在海拔50米以下,是典型的沖積平原,是由於黃河、海河、淮河、灤河等所帶的大量泥沙沉積所致,多數地方的沉積厚達七八百米,最厚的開封、商水一帶達5000米。目前,華北平原的面積還在擴大。
華北平原是中國的重要糧棉油生產基地。
根據華北平原不同的區域特徵,可分為四個亞區平原:
1.遼河下游平原,以山海關為界,山海關以外的平原,是由遼河沖積形成的,沼澤地較多,局部有鹽漬化,平均氣溫低,但夏季仍然可以種植水稻,主要農作物以高粱、水稻、玉米為主;
2.海河平原,燕山以南,黃河以北,太行山以東地區。是由海河和黃河沖積形成的,所以也被稱為黃海平原,是中國糧、棉的重要產區,南北距離達500多千米,所謂「千里平原」,主要作物為小麥、玉米和棉花。可以達到一年小麥、玉米兩熟。
3.黃泛平原,位於海河平原和淮北平原之間,是黃河沖積形成的,包括泛濫沉積,鹽鹼、沙化土地較多,但平均氣溫高,適合喜溫抗沙作物生長,主要作物有棉花、花生、水稻、棗等。
4.淮北平原,淮河以北,黃泛區以南,是黃河泛濫和淮河沖積形成的,氣溫高,水源充沛,由於以前黃河泛濫,淤積淮河幹道,造成這一帶經常性災荒,淮河經過疏通治理後,淮北平原成為中國水稻的主產區之一。
Ⅳ 華北平原,東北平原,華東平原,分布在那些區域,區域里分別有哪些主要地區
東北平原:廣義上又稱松遼平原,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的大部分與內蒙古的一部分。
華北平原 :又稱黃淮海平原,地跨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等省市。
華東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位於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上海等省市。
(4)華北平原指的是中國哪個地區擴展閱讀:
東北平原或稱松遼平原(廣義)、中國關東平原,是中國三大平原之一,也是中國最大的平原,位於中國東北部,地跨黑、吉、遼和內蒙古四省區,地處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脈之間,北起嫩江中游,南至遼東灣,南北長約1000千米,東西寬約400千米,面積達35萬平方千米。
華北平原,又稱黃淮海平原,是中國東部大平原的重要組成部分,部分在渤海—華北盆地。位於北緯32°~40°,東經114°~121°。位於燕山以南,大別山以北,西倚太行山-伏牛山,東臨渤海和黃海,跨越京、津、冀、魯、豫、皖、蘇7省市,面積30萬平方千米。
平原地勢平坦,交通便利,經濟發達,自古即為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平原人口和耕地面積約佔中國的1/5。 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等。主要城市有北京、天津、濟南、鄭州等。
長江中下游平原是指中國長江三峽以東的中下游沿岸帶狀平原,西起巫山東麓,東到黃海、東海之濱,北接桐柏山-大別山-淮河,南至江南丘陵-錢塘江-杭州灣以北,地跨中國鄂、湘、贛、皖、蘇、浙、滬等7省市,素有「水鄉澤國」「魚米之鄉」之稱。
主要工業有鋼鐵、機械、電力、紡織和化學等,是中國重要的工業基地,水陸交通便利。主要城市有上海、南京、杭州、武漢等。
Ⅳ 華北平原是哪裡
華北平原(North China Plain ;Hua-pei P'ing-yuan;Huabei Pingyuan),又稱黃淮海平原,是中國東部大平原的重要組成部分。位於北緯32°~40°,東經114°~121°。北抵燕山南麓,南達大別山北側,西倚太行山一伏牛山,東臨渤海和黃海,跨越京、津、冀、魯、豫、皖、蘇7省市,面積30萬平方千米。平原地勢平坦,河湖眾多,交通便利,經濟發達,自古即為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平原人口和耕地面積約佔中國1/5。華北平原是中國第二大平原,是典型的沖積平原,是由於黃河、海河、淮河、灤河等所帶的大量泥沙沖積而成。
Ⅵ 華北平原是指我國那些省份
華北平原是中國東部大平原的重要組成部分,又稱黃淮海平原。位於北緯32°~40°,東經114°~121°。北抵燕山南麓,南達大別山北側,西倚太行山一伏牛山,東臨渤海和黃海,跨越京、津、冀、魯、豫、皖、蘇7省市,面積30萬平方千米。平原地勢平坦,河湖眾多,交通便利,經濟發達,自古即為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平原人口和耕地面積約佔中國1/5。中國首都北京即位於大平原北部。
Ⅶ 華北地區指的是什麼地方
華北地區指位於中國北部的區域。一般指秦嶺-淮河線以北,現時在政治、經濟層面上指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共計5個省級行政單位。
1、三國因之,曹魏打敗袁紹統一北方,華北為曹魏所轄,省並州、幽州入冀州,魏黃初年,復置並州、幽州。
2、五代時期,華北為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五朝,及北漢國轄地,置有范陽節度使、成德節度使、魏博節度使、河東節度使、昭義節度使、河陽節度使六大節度使。
(7)華北平原指的是中國哪個地區擴展閱讀:
1、華東地區位於中國東部,自北向南包括山東省、江蘇省、安徽省、上海市、浙江省、江西省、福建省和台灣省,總面積83.43萬平方公里,約佔中國面積的8.7%。
2、華南地區,中國大區之一,位於漢族地區南部,簡稱「華南」,包括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3、華北地區是我國高教最為發達的地區,百年名校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眾多高等學府藏於此地,是中國教育的搖籃。
4、華中地區位於中國中部、黃河中下游和長江中游地區,涵蓋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四大水系,地處華北、華東、華南、西南、西北等地區之間,包括河南、湖北、湖南三省(按照自北向南排序),華中國土總面積約56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國土總面積的5.9%。
Ⅷ 華北平原在哪裡
華北平原是淮河、黃河與海河沖積而成的沖積平原,因此又稱黃淮海平原。
華北平原與長江中下游平原,地理條件差不多,大部分地區海拔都在50米以下,地勢非常平坦,交通相當便利,范圍北起北京天津一帶,南至長江沿江流域(也包括湖南中部和江西北部一些地區),華北平原西至太行山,長江中下游平原西至巫山,東到大海。面積總共100多萬平方公里。
Ⅸ 華北平原包括哪幾個省
北地區地理范圍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內蒙古中部(呼和浩特市、烏蘭察布市、包頭市、鄂爾多斯市),政治上包括整個內蒙古自治區。華北地區的京津冀地區是我國北方經濟規模最大、最具活力的地區。
按照大地構造單元劃分,在原華北行政區劃的基礎上,山東和河南兩省被歸入華北地區,轄北京、天津兩個直轄市,內蒙古自治區(除東三盟和赤峰地區),河北、山西、山東和河南四省,作為規劃、部署和實施國家地質調查工作的區域單元。
轄區是我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國土面積139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面積七分之一;人口3。2億,約佔全國人口四分之一;華北平原是我國的第二大平原,資源以煤、石油和天然氣等能源礦產為主,是華北地區的「銀盆」。
西起太行山,東至海濱;北達燕山,南抵淮河,是淮河、黃河與海河沖積而成的沖積平原,因此又稱黃淮海平原,平原總面積達31萬平方公里,約占華北地區總面積的22%;耕地面積約800萬公頃,糧食與棉花的產量分別佔到全國總產量的15%和40%。
除山西、內蒙古以外,華北地區的各省會城市均坐落在平原區,因此,工業比較發達,城市化程度較高。
(9)華北平原指的是中國哪個地區擴展閱讀:
人文歷史
先秦時期
華北平原是中國開發較早、人為活動影響較大地區。早在距今七、八千年前,在黃河下游洪積沖積扇頂端就出現了頗為發達的原始農牧業生產,從那以來,經歷了長期的農業開墾、伐木取材、戰火焚毀以及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後重牧輕農等政策改易的影響。
全新世中期是距今8000~3000年這一時期,長約5000年,其中前4000年即為考古學上的新石器時代,當時原始農牧業生產頗為發達,但因原始居民人數很少,之後的1000年,這一地區的一部分雖然先後為夏、商兩個奴隸制王朝所控制。
在距今3000年前後,己進入以西周為先導的奴隸社會後期與封建社會時期,華北平原作為中國古代中原的主體,一直處於中國歷史舞台的中心部位,政治斗爭與軍事征戰頻繁激烈,對經濟發展影響至巨,因此種種社會政治進程與農牧業生產變動。
到了春秋後期,這一地區的耕地面積急劇增大,地處中原腹地的鄭、宋之間,春秋初年尚有大量荒地,到春秋後期,墾殖殖加速發展,成了農墾區,這一帶先後建立了六個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