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圍棋的起源是哪裡
關於圍棋的起源,一直是一個眾說紛紜的話題。其實不止是圍棋,任何一項科目的起源,都是令人十分頭痛的問題,比如生命的起源、人類的起源、文字的起源……而圍棋的起源又是如此的遠古,文字記載非常稀缺,要追溯本源自然難度不小。
藉助考古的力量更是遙不可及了,因為考古只能給予旁證,不能確定來源。
既然如此,我們便不必為這個問題來傷腦筋了,大可放鬆心情,知其大概即可,考證的問題,還是有待來者進行解決吧。
作為古代四大藝術(琴棋書畫)之一的圍棋,跟所有具備某些神秘特徵的藝術一樣,關於她的起源自然從神話版本開始。目前比較為人們所接受的觀點是「堯造圍棋」。關於「堯造圍棋」的記載,能考證到的文字有戰國時的文獻《世本》:「堯造圍棋丹朱善之。」,西晉張華《博物志》: 「堯造圍棋,以教子丹朱。或雲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圍棋以教之。」巧合的是,這里記載圍棋起源的兩本著作本身都存在著眾多需要考證的因素在內,實在無從確定其可信度。從這里的文字記載來看圍棋一開始便作為「教」的工具、具備開智功能為大家所接受。
還是來直接尋找古籍中有著圍棋的確切記載的內容吧。
據春秋時期的《左傳》記載:「衛獻公自夷儀使與寧喜言,寧喜許之。大叔文子聞之,曰: 『……今寧子視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隅,而況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
這里包含了眾所周知的一個成語「舉棋不定」。文中的「弈者」指的是下圍棋的人,在古代「弈」專指圍棋,許慎《說文解字》就有解釋:「弈,圍棋也,從丌,亦聲。」。《左傳》大約成書於公元前548年,這里記載的故事發生在公元前559年。具體的故事內容,大家可以去翻看一下《左傳》。可以說明的是,在據今二千五百年前,圍棋已經為大家所相互熟悉的事物了。值得一提的是,《左傳》中有關圍棋的記載是迄今為止最早的文字記載。
在這個基礎上再做一個簡單的推論,圍棋的形成與發展再到為大眾所熟知,必然需要一個相對漫長的時期,也就是說,圍棋的起源要在這個時間點上溯若干年,也許是500年,也許是1000年,這正是需要有心人來考證的事情。
同在春秋時期,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的偉大的教育家孔子也為後人留下了有關圍棋的記載,《論語》有言:「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不亦有博弈者乎?」「博弈」即圍棋,聖人在授徒之時亦自然以棋入理,可見當時圍棋已經在社會上是人所共知的事務了。
這便是時至今日,我們所能追溯到的一個時間點,即在春秋時代,關於圍棋的記載已經進入古代的史冊、典籍。要再往前進行探測,則求助於文字外的考古了。
雖然不能找到確切的證據,但堯造圍棋的傳說,已為大家所接受,《大英網路全書》(Encyclopaedia BIitannica)便根據這一傳說認為圍棋誕生於公元前2306年左右,《美國網路全書》(Encyclopaedia Americana)則將圍棋的誕生定在公元前2300年左右。年代之准確令人吃驚,但起源時間仍是一個含糊不清的問題。
在「堯造圍棋」外,關於圍棋起源的傳說,仍有不同的版本。如宋羅泌《路史·後記》載 「帝堯陶唐氏,初娶富宜
氏,曰女皇,生朱驁狠、娟克。兄弟囂張訟,嫚游而朋淫、帝悲之,為制弈棋,以閑其情。」如明《潛確類書》載:「烏曹作賭博、圍棋。」等版本。但除此外似乎都無從考究,或語焉不詳,或意有其他,均難以採信。另有唐人皮日休著作《原奔》認為:「奕之始作,必起自戰國,有害詐爭偽之道,當縱橫者流之作矣。」則是從個人所想出發,有妄加推斷的嫌疑了。
另有日本松井明夫所著《圍棋三百年史》提到:「圍棋與象棋有它們的共同的祖先,就是中亞細亞的一種『盤戲』。它流傳於西方成為國際象棋,流傳於東方而受到中國天文及其他科學的影響,改良成為十六道的圍棋。」這一觀點亦不足以採信。首先,從圍棋與國象的規則來看,二者根本思維方式不同;其次,從發源年代來看,圍棋廣為流傳的春秋時代,尚未與亞細亞地區有何交往,流傳一說便更是無從談起了。
對於圍棋的起源,既無確切的文字記載,也無詳細的故事流傳。而當今圍棋泰斗吳清源先生的理解則頗為有趣,他曾經跟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川端康成先生談到過這方面的內容,這位愛好圍棋的文學家將吳先生的談話內容錄入了《川端康成全集》第25卷,這里錄其大概:「有一次,堯到地方上去視察政情,遇見了一位叫伊蒲子的老人。……他與伊蒲子商談。繼承自己的按說應是兒子丹朱,但丹朱不是治天下的大器,他一直為此而憂慮。伊蒲子給了堯一首詩:『原詩已忘記了,大意是說如此這般的地方隱居著一位了不起的人。把你的兩個女兒嫁給那個人吧!那個人是應當繼承你的人。堯一回到都城,馬上派人去找,找到了所說的那個農夫。堯把兩個女兒嫁給這個農夫,此人就是後來的聖君舜……堯不是把圍棋這一游戲的工具給兒子,而是把圍棋作為研究天文的工具授給他、告訴他。你研究天文吧!做易及祭祀的工作吧!這也是我的想像。圍棋恐怕不是堯製作的,可能在那以前,便用作天文和易的工具,棋也寫作弈,弈與易及醫,發音相同,與『歷』的發音近似。遠古,重要的大事都用易進行占卜。在日本、古代說是祭政一致。要去朝拜伊勢神宮。一般認為、靠神論、神示來從事政治活動。中國的古代也是祭政一致。不論是易或天文。都與神示呀天命呀有深切的關系。易有各種各樣方法。燒龜甲和獸骨觀看形狀,後來使用筮竹,我以為也會使用棋盤。是否使用黑白棋子表示陰陽。我不太清楚……」這里的內容並非圍棋起源的解釋,引用部分內容只為大家能有所了解,在後來吳清源先生接受日本某記者的采訪時,也談到了類似的內容,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看。
關於圍棋起源,大抵有如上的幾種說法,一一介紹在此,可以說明一個不需要說明的問題,即圍棋的發源地在中國,此後相繼傳入朝鮮後日本。行事嚴謹的日本人曾於享保12年(1727)正月29日,日本圍棋四大門派掌門人簽署了一張書狀,說明:「圍棋創自堯舜,由吉備公傳來」。
順便再談談圍棋文物的出土,這里主要列舉一二以供參考。
1977年4月15日,在內蒙古自治區發現的一座遼代古墓,墓內供桌下,有一高10厘米邊長40厘米的圍棋方桌。桌上塗白漆,中間畫有長寬各30厘米的棋盤,棋盤縱橫13道。
1971年湖南湘陰發現一座唐代的古墓,墓內出土一件青瓷圍棋盤,正方形,邊長55厘米,縱橫15道。
1954年,河北望都(東漢屬中山國)東漢墓出土一具石質圍棋盤縱橫道線。
1975年,山東鄒縣西晉劉寶墓出土一付圍棋子,系用黑白卵石磨製而成,共計289子——這是17道圍棋所用的子數。
還有新疆某地的唐墓出土了19道棋盤,只見棋盤不見棋子。江蘇丹陽出土了黑白棋子83枚,淮安宋代楊公佐墓出土棋子50枚,卻無棋盤。朱檀墓出土圍棋實物,計有一副縱橫各19道的棋盤,黑子175枚,白子181枚……
2006年5月,韓國慶尚北道慶州市芬皇寺出土一塊棋盤。出土時,磚質圍棋盤碎成三塊,另有一小塊缺失。棋盤長43厘米,寬42厘米,厚7.8厘米,盤面縱橫各刻有15條線。據初步考證,這個圍棋盤是朝鮮半島新羅時期(公元668年至935年)的文物。
另外,甘肅永昌鴛鴦池遺址出土的原始陶罐彩色圖頗似現代的圍棋盤。陶罐上繪有縱橫各十至十三道類似圍棋盤的圖案=。仰韶時期文化的彩陶上也有類似的圖案。當然,圖案只是關聯推想,說明那個時代萌芽圍棋的可能性。
從文物發掘來看,圍棋棋盤道數並非一開始就是19道,而是通過一段漫長的變遷由簡入繁而來的,但道數自何時開始確定為15道,何時確定為17道,何時確定為19道,目前亦無詳細記載。
關於圍棋的起源,主要做了如上一個簡單的介紹,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翻閱關於圍棋起源的一些專著。(作者:唐民)
附:關於「弈」的注釋
「奕」和「弈」是兩個同義的形聲字,本義「下棋」。這個字在先秦古籍中多現,如:「視君不如弈棋」(《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今夫弈之為數」(《孟子》);「使弈秋海二人弈」(《孟子·告子上》)等。古今辭書都說它讀「亦(yi)聲」。如:《說文》曰:「圍棋也,從廾,亦聲。論語曰不有博弈者乎。」
事實上,人們說「下棋」是「著棋」,沒有人說「亦棋」的;人們也只說「妙著」,不說「妙亦」的。但面對辭書造成既成局面,要辨證該字的正音當然是非常困難的事情。但是,我們還是有證據說「弈」或「奕」,的確是讀「著」的。……清咸豐帝「奕詝」,其八個兄弟名:「奕緯」、「奕綱」、「奕繼」、「奕誴」、「奕欣」、「奕譞」、「奕詒」、「奕譓」。他的一些堂兄弟名如:「奕諄」、「奕謨」、「奕詳」、「奕勛」、「奕格」、「奕繪」、「奕劻」。這些「奕」字也惟讀「著」或其近音,方能符合人名從部落名的習慣。
❷ 圍棋起源於哪個國家
圍棋起源於中國。
圍棋是源於古代的一種棋戲,發源地一般認為在中國,《大英網路全書》稱圍棋起源於公元前2356年左右的中國,《美國網路全書》記載公元2300年前中國人發明了圍棋。
《中國大網路全書》中有關圍棋的記述:「傳說起源於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古代中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棋類游戲之一。」盡管上述資料中關於圍棋的起源時間說法不一,但都認同了中國的起源。
圍棋的特點:
圍棋是追求最高率和最經濟的運動在圍棋對弈中,以最少的步數取得最多實空的棋手被稱為強者。因此圍棋非常鮮明地體現了經濟性原理。
圍棋的樂趣不分級別圍棋最大的優點之一,就是圍棋的樂趣不分級別,棋手體會到圍棋帶來的樂趣和從中獲取的教訓與自己的實力相符。圍棋是一項計算精確的運動項目,但在對弈中高級棋手有高級棋手的樂趣,低級棋手有低級棋手的樂趣。
❸ 圍棋的起源地是哪
堯舜以棋教子
琴棋書畫,中國古代四大藝術,源遠流長。
琴棋書畫之棋,指的就是圍棋。
晉朝人張華在他寫的《博物志》中說:「堯造圍棋以教子丹朱。」還提到,舜覺得兒子商均不甚聰慧,也曾製作圍棋教子。
《路史後記》寫得更為詳細。堯娶妻富宜氏,生下兒子朱,兒子行為不好,堯很難過,特地製作了圍棋,「以閑其情。」(注一)
按照這種說法,製造圍棋,是為了開發智慧,純潔性情的。
不過也有另一種看法,認為「夏人烏曹作賭博圍棋。」
唐朝人皮日休在其《原弈》一書中則說,圍棋始於戰國,是縱橫家們的創造。他的根據是,圍棋「有害詐爭偽之道。」
這樣一來,圍棋又成了尋歡作樂,耍弄權術的工具了。
其實,這些說法都不過是推測而已,堯、舜之說只是編織的美妙傳說。烏曹在《古史考》中被認為是造磚的先祖。在造圍棋方面找不到更多的佐證。至於皮日休提出的圍棋源於戰國。更不足為信。早在春秋時,孔子就已經提到圍棋了。
也是一種推測
在甘肅水昌縣鴛鴦池出上的原始社會末期的陶罐,不少繪有黑色、紅色甚至彩色的條紋圖案,線條均勻。縱橫交錯,格子齊整,形狀很象現在的圍棋盤,但縱橫線條只有十至十二道,而不象現在是十九道。考古學家諷稱之為棋盤紋圖案。
湖南省湘陰縣挖掘出一座唐代古墓,隨葬品里有圍棋盤一件,大小呈正方形,縱橫各十五道。
在內蒙發掘的一座遼代古墓里,挖出圍棋方桌,高十厘米,邊長四十厘米,桌上畫有長寬各三十厘米的圍棋盤。棋盤縱橫各十三道,布有黑子七十一枚,白子七十三枚,共一百四十四枚。另有黑子八枚,白子三枚空放著。想必墓主生前好弈,舍不下一盤殘局,帶到九泉之下琢磨去了。
這些只是眾多考古新發現中的幾件古物,但足以說明幾點:首先,不容置疑的是,圍棋在原始社會時,已具雛形。縱橫交錯的棋盤圖形已經基本形成。
其次,從出土棋盤的十、十三、十五……直至今天通用的十九道線的發展過程看,圍棋不可能是某一個人某一天里突然創造出的奇跡,而是經過了由簡單到復雜,棋子由少到多,著法由單一到多樣的發展變化過程,時間跨越數千年,集聚了無數圍棋愛好者的智慧和經驗,逐漸被改進,被豐富,最後形成今天這種規模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圍棋的創造者,是我國廣大的勞動群眾。
由於戰事頻繁,軍事學知識漸漸積累起來。下圍棋和軍事上的運籌帷幄,調兵遣將有幾分相似。戰爭的需要勢必加速圍棋的發展。兩漢時己有人把圍棋當作兵法,《隋書·經籍志》還有棋譜收入兵書。
圍棋的故鄉是中國
有了上面那些推斷和考古學家的發現,圍棋誕生於何處已不言自明,但是,日本松井明夫先生在其《圍棋三百年史》的「發端」一篇中說:「圍棋與象棋有它們的共同的祖先,就是中亞細亞的一種『盤戲』。它流傳於西方成為國際象棋,流傳於東方而受到中國天文及其他科學的影響,改良成為十六道的圍棋。」
這種說法是沒有根據的。
回顧歷史,從《左傳》、《論語》、《孟子》等書中。很容易了解到,圍棋在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廣為流行,甚至出現了諸侯列國都知道的圍棋高手。眾所周知,那個時候,中國和西域各國還沒有交往。直至西漢時方有張騫出使西域,中國才和中亞細亞諸國有了文化交流。而那時,圍棋在中國已經有了很久的歷史了。
從弈到圍棋
現代人說弈,包括圍棋、象棋、軍棋等等一切棋類。最早的時候,弈是專指圍棋的。東漢的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
「弈,圍棋也。從丌、亦聲。」
丌的古文字為兩人舉手握棋對局的象形。
弈即圍棋,還可以在《論語》。《左傳》中發現,《孟子》中也提到過。
「圍棋」一名也是發展而來的。西漢未楊雄在《方言》中說:
「圍棋謂之弈,自關而東,齊魯之間皆謂之弈。」
可見,西漢年間,弈已成了圍棋的別稱。仍然稱弈的。只有北方部分地區。
到了東漢,圍棋已在書面語中普遍使用,比如馬融著的《圍棋賦》,李尤寫的《圍棋銘》等。
圍棋在發展演變過程中,除了「弈」和「圍棋」,還有「許多有趣的名稱。晉朝時,有人稱圍棋為「坐隱」和「手談」。(注四)不過到最後,還是這概括了圍棋著法的「圍」字保存了下來。
綜上所述,也只能說明在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已經有了圍棋。
❹ 圍棋起源於那裡
我國最早關於圍棋起源的傳說是"堯舜以棋教子"的故事。晉朝人張華在他寫的《博物志》中說:"堯造圍棋以教子丹朱。"還提到,舜,覺得兒子商均不甚聰慧,也曾製作圍棋教子。《路史後記》寫得更為詳細。堯娶妻富宜氏,生下兒子朱,兒子行為不好,堯很難過,特地製作了圍棋,"以閑其情。"當然這些都只是傳說,我們再從挖掘的古文物來看:在甘肅水昌縣鴛鴦池出上的原始社會末期的陶罐,不少繪有黑色、紅色甚至彩色的條紋圖案,線條均勻。縱橫交錯,格子齊整,形狀很象現在的圍棋盤,但縱橫線條只有十至十二道,而不象現在是十九道。
考古學家諷稱之為棋盤紋圖案。湖南省湘陰 縣挖掘出一座唐代古墓,隨葬品里有圍棋盤一件,大小呈正方形,縱橫各十五道。在內蒙發掘的一座遼代古墓里,挖出圍棋方桌,高十厘米,邊長四十厘米,桌上畫有長寬各三十厘米的圍棋盤。棋盤縱橫各十三道,布有黑子七十一枚,白子七十三枚,共一百四十四枚。另有黑子八枚,白子三枚空放著。
這些只是眾多考古新發現中的幾件古物,但足以說明幾點:首先,不容置疑的是,圍棋在原始社會時,已具雛形。縱橫交錯的棋盤圖形已經基本形成。
❺ 圍棋的起源
堯舜以棋教子
琴棋書畫,中國古代四大藝術,源遠流長。
琴棋書畫之棋,指的就是圍棋。
晉朝人張華在他寫的《博物志》中說:「堯造圍棋以教子丹朱。」還提到,舜覺得
兒子商均不甚聰慧,也曾製作圍棋教子。
《路史後記》寫得更為詳細。堯娶妻富宜氏,生下兒子朱,兒子行為不好,堯很難
過,特地製作了圍棋,「以閑其情。」(注一)
按照這種說法,製造圍棋,是為了開發智慧,純潔性情的。
不過也有另一種看法,認為「夏人烏曹作賭博圍棋。」(注二)
唐朝人皮日休在其《原弈》一書中則說,圍棋始於戰國,是縱橫家們的創造。他的
根據是,圍棋「有害詐爭偽之道。」(注三)
這樣一來,圍棋又成了尋歡作樂,耍弄權術的工具了。
其實,這些說法都不過是推測而已,堯、舜之說只是編織的美妙傳說。烏曹在《古
史考》中被認為是造磚的先祖。在造圍棋方面找不到更多的佐證。至於皮日休提出的圍
棋源於戰國。更不足為信。早在春秋時,孔子就已經提到圍棋了。
也是一種推測
在甘肅水昌縣鴛鴦池出上的原始社會末期的陶罐,不少繪有黑色、紅色甚至彩色的
條紋圖案,線條均勻。縱橫交錯,格子齊整,形狀很象現在的圍棋盤,但縱橫線條只有
十至十二道,而不象現在是十九道。考古學家諷稱之為棋盤紋圖案。
湖南省湘陰縣挖掘出一座唐代古墓,隨葬品里有圍棋盤一件,大小呈正方形,縱橫
各十五道。
在內蒙發掘的一座遼代古墓里,挖出圍棋方桌,高十厘米,邊長四十厘米,桌上畫
有長寬各三十厘米的圍棋盤。棋盤縱橫各十三道,布有黑子七十一枚,白子七十三枚,
共一百四十四枚。另有黑子八枚,白子三枚空放著。想必墓主生前好弈,舍不下一盤殘
局,帶到九泉之下琢磨去了。
這些只是眾多考古新發現中的幾件古物,但足以說明幾點:首先,不容置疑的是,
圍棋在原始社會時,已具雛形。縱橫交錯的棋盤圖形已經基本形成。
其次,從出土棋盤的十、十三、十五……直至今天通用的十九道線的發展過程看,
圍棋不可能是某一個人某一天里突然創造出的奇跡,而是經過了由簡單到復雜,棋子由
少到多,著法由單一到多樣的發展變化過程,時間跨越數千年,集聚了無數圍棋愛好者
的智慧和經驗,逐漸被改進,被豐富,最後形成今天這種規模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講,
圍棋的創造者,是我國廣大的勞動群眾。
由於戰事頻繁,軍事學知識漸漸積累起來。下圍棋和軍事上的運籌帷幄,調兵遣將
有幾分相似。戰爭的需要勢必加速圍棋的發展。兩漢時己有人把圍棋當作兵法,《隋書
·經籍志》還有棋譜收入兵書。
圍棋的故鄉是中國
有了上面那些推斷和考古學家的發現,圍棋誕生於何處已不言自明,但是,日本松
井明夫先生在其《圍棋三百年史》的「發端」一篇中說:「圍棋與象棋有它們的共同的
祖先,就是中亞細亞的一種『盤戲』。它流傳於西方成為國際象棋,流傳於東方而受到
中國天文及其他科學的影響,改良成為十六道的圍棋。」
這種說法是沒有根據的。
回顧歷史,從《左傳》、《論語》、《孟子》等書中。很容易了解到,圍棋在我國
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廣為流行,甚至出現了諸侯列國都知道的圍棋高手。眾所周知,
那個時候,中國和西域各國還沒有交往。直至西漢時方有張騫出使西域,中國才和中亞
細亞諸國有了文化交流。而那時,圍棋在中國已經有了很久的歷史了。
從弈到圍棋
現代人說弈,包括圍棋、象棋、軍棋等等一切棋類。最早的時候,弈是專指圍棋的。
東漢的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
「弈,圍棋也。從丌、亦聲。」
丌的古文字為兩人舉手握棋對局的象形。
弈即圍棋,還可以在《論語》。《左傳》中發現,《孟子》中也提到過。
「圍棋」一名也是發展而來的。西漢未楊雄在《方言》中說:
「圍棋謂之弈,自關而東,齊魯之間皆謂之弈。」
可見,西漢年間,弈已成了圍棋的別稱。仍然稱弈的。只有北方部分地區。
到了東漢,圍棋已在書面語中普遍使用,比如馬融著的《圍棋賦》,李尤寫的《圍
棋銘》等。
圍棋在發展演變過程中,除了「弈」和「圍棋」,還有「許多有趣的名稱。晉朝時,
有人稱圍棋為「坐隱」和「手談」。(注四)不過到最後,還是這概括了圍棋著法的
「圍」字保存了下來。
(注一)《路史後記》
(注二)《潛確類書》
(注三)《原弈》
(注四)《續博物志·語林》《苑委余編博物志》
❻ 圍棋的起源和發展
圍棋起源於中國。它比象棋出現得更早,至少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棋類。在古代,帝王將相、文人學士、才人淑女都喜愛這種棋藝。
圍棋的棋盤面由縱橫的19條交叉線組成,構成361個交叉點,棋子就下在這些交叉點上。圍棋棋子分黑白兩色,各有180枚。圍棋對弈,千變萬化,緊張激烈。雙方動用各種技術、戰術攻擊對方,非常富有戰斗性。由於圍棋奧妙無窮,古人曾經誇張地說,只有神仙才能發明它。
圍棋是一種智力型運動,學圍棋既可鍛煉提高人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又能陶冶性情,培養人們頑強、冷靜、沉著的性格。因此,它越來越受到現代人的歡迎。
隋唐時期,圍棋傳到日本,19世紀時又傳到歐洲。現在,世界上已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圍棋運動。其中,以中國、日本、韓國的圍棋運動水平最高。中國的圍棋選手聶衛平、馬曉春等,都是國際著名的選手。圍棋已發展成為一種重要的國際體育競賽項目。
(6)圍棋起源於中國哪個省擴展閱讀
圍棋在古代頗為風行,不管帝王將相,還是平民百姓,都常以弈為尚。春秋戰國出現了像「弈秋」這樣的圍棋高手,可謂圍棋的鼻祖。春秋時,圍棋理論逐漸形成,對於圍棋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三國時,圍棋出現了大發展的局面,涌現出大批圍棋高手。由於社會賢達的喜愛和注意,這個時期出現了一些有關圍棋的專著。魏末晉初,興玄學,作為娛樂工具的圍棋也風靡一時。南北朝時圍棋在宮廷中受寵,劉宋時曾舉行全國性的圍棋比賽,選拔出278位圍棋高手。
宋明帝在位時還給棋家設置官署,授以俸祿,梁武帝蕭衍就親自撰寫過《棋經》,我國現存最早的圍棋著作是從敦煌石室發現的北周時期的手抄本《棋經》,記載了當時的圍棋規則和棋藝。
唐時,圍棋有了空前發展,唐玄宗為棋手們設置了官階九品的「棋待制」,使棋手成為國家的高級文職官員,從而促使圍棋在更大更廣的范圍內得到迅速發展。南宋更是出現了有理論、有經驗、有指導的系統圍棋著作《忘憂清樂集》。
明朝,圍棋高手輩出,女棋手薛素素頗負盛名。清王朝的前期,也是中國圍棋高手輩出的時代。黃龍士、徐星友、施襄夏、范西屏的棋藝至今仍為中外人士稱道。但是到了清道光年間,由於帝國主義入侵,清朝政府的腐敗,經濟文化衰退,圍棋的命運也日益艱難,這是圍棋史上最衰退的時期。
這種情況直到新中國建立後才得以恢復,當代棋聖聶衛平以一己之力,數次打敗日本超一流高手,撼動了日本的霸主地位,在這崛起的關鍵時期,被曹薰鉉統治的韓國圍棋界阻擊了。
❼ 圍棋的起源於什麼地方
圍棋起源於我國古代,時間為公元前6世紀左右,是一種策略性的兩人棋類游戲,使用格狀棋盤及黑白二色棋子進行對弈。
圍棋是我國古代漢民族發明的一種智力游戲,古時有「弈」、「碁」、「手談」等多種稱謂,是我國古代知識階層修身養性的一項必修課目,屬於琴棋書畫四藝之一。
圍棋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國傳統思想文化的精髓,是我國的國粹,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復雜的游戲之一。
❽ 圍棋起源地哪裡
圍棋是上古時期,傳說中的堯帝為了教自己的兒子子朱發明的游戲。
這是傳說,具體發明人和地址不可考。
但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以前。
地點大概是中原附近,即現在的河南周邊地區。
❾ 圍棋起源在何時何地呢
圍棋,起源於中國,中國古代稱為弈,可以說是棋之鼻祖,圍棋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據先秦典籍《世本》記載,「堯造圍棋,丹朱善之。」晉張華在《博物志》中繼承並發展了這種說法:「堯造圍棋,以教子丹朱。
傳說堯帝有一個兒子叫丹朱。丹朱小時候非常淘氣,只知道和小夥伴用蠻力打打殺殺,身上弄出許多傷疤。而且丹朱頭腦很笨,做事情不動腦子。堯怕他將來成不了才,於是就苦思冥想終於想出來一個教育兒子的好方法。一天,堯把丹朱叫到跟前對他說:「你喜歡打仗游戲,既容易受傷,也不團結。現在我教你一種不用拳和腳的打仗游戲。」堯讓丹朱撿一些黑色和白色的小石子,又在地上畫了很多交叉的橫線和豎線,對丹朱說:「黑石子給你,白石子給我。一個石子就是一個兵,你我就是將軍。咱們看誰的兵能把對方的兵圍住,誰就贏了。」丹朱很感興趣地與堯玩起來,結果卻發現自己的黑兵總被父親的白兵圍住、消滅,自己的地盤越來越小,他急得抓耳撓腮。堯笑著對丹朱說:「你失敗是因為你不愛動腦筋。這與戰場打仗一樣,必須學習排兵布陣的方法,否則是不能取勝的。」從此以後,丹朱在玩游戲的過程中悟出了許多打仗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逐漸變得穩重、聰明了。當他長大以後,真正成為了一名能文善武非常優秀的將軍。
堯帝教丹朱玩的這種游戲經過不斷發展便成為現在的圍棋。後來人們就將圍棋起源的故事總結成八個字「堯造圍棋,教子丹朱」。所以說圍棋是堯帝苦心孤詣創造出來的,其中的奧妙可不一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