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網路在中國的發展
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現狀 (一)我國互聯網路的基本情況 今年是我國正式接入國際互聯網路的第二個10年的起始年(1994年4月,國際上正式承認我國為真正擁有全功能Internet的國家),也正是在今年,我國的網民總數突破了1億大關,這標志著我國互聯網路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根據今年7月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十六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我國互聯網網民總數已經達到1.03億,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18.4%; 其中寬頻上網的人數首次超過了網民總數的一半,同時也首次超過了撥號上網的人數,達到5300萬人。至今年7月,全球網民達9.38億,其中亞洲佔3.23億,北美佔2.23億。目前,我國網民總數和寬頻上網人數均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我國IP地址近幾年快速增長,總數達到6830萬個,擁有量排名世界第四。我國上網計算機總數達到4560萬台,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25.6%; 專線上網計算機數和撥號上網計算機數均首次出現了負增長,只有其它方式上網計算機數依然呈現出較快的增長態勢。我國互聯網網站總數達到67.7萬個,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8.1%。我國互聯網路國際出口帶寬總數達到82.6G,與1999年相比增長了24倍,增長非常迅速。該報告的熱點數據分析還表明,我國網上購物人數達到2000萬人。網上支付的比例增長至近半數,網上購物者半年內累計購物金額達到100億元,半年內僅通過網路購買手機就達300萬部以上。 1.03億網民、6830萬個IP地址、4560萬台上網計算機、67.7萬個網站……這些數據說明了什麼?它們在世人面前展現了一個巨大的、幾乎是世界上無與倫比的巨大市場,這個市場的潛力無比巨大,蘊涵的能量無比巨大; 它決不會止步於眼前這些數據,決不會止步於2000萬購物大軍和半年100億元的購買能力,更不會僅僅止步於網上購物; 互聯網對人們的影響力已經凸顯。任何一件小事情,放到網上去,都有可能變成大事件; 沒有任何一個傳播媒介擁有如此眾多且持續快速增長的互動式的受眾群。 (二)中國互聯網路的應用狀況 我國1.03億網民操縱著4560萬台上網計算機,通過67.7萬個乃至境外更多的網站做些什麼呢?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表明,我國網民上網最主要的目的依次為: 1. 將休閑娛樂作為上網最主要目的的網民所佔比例最多,達到37.9%。近年來,以休閑娛樂作為上網最主要目的的網民所佔比例穩步上升,並且在今年的調查中首次超過以獲取信息作為上網最主要目的的網民比例。 2. 將獲取信息作為上網最主要目的的網民所佔比例居其次,達到37.8%。一直以來,以獲取信息為上網最主要目的的網民所佔比例最大,但其所佔比例呈逐漸下降趨勢。 3. 將學習與知識瀏覽作為上網最主要目的的網民所佔比例居第三,達到10.3%。這部分網民的比例比前半年略有增加。 相形之下,網民以學術研究、商務活動為主要目的的應用較少。其中,學術研究佔1.4%,獲得各種免費資源(如個人空間主頁、下載免費資源等)佔1.3%,網上金融佔1.0%,網上購物與售物佔0.1%,其它商務活動佔0.1%。 (三)中國互聯網路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我國的互聯網路已經發展11年了,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巨大的進展,但是我國的互聯網路仍然處於初級階段。這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 網路的普及率問題 我國網民、上網計算機和網站的絕對數量雖然很龐大,但是同我國更為龐大的人口基數相比較,顯然網路的人口普及率還遠遠不夠,網民數量還不到我國人口的8%; 僅及全世界網路人口平均普及率14.6%的一半。如果考慮到地域差異和城鄉差距,我國互聯網普及工作的難度還相當大。 2. 網路的信息資源問題 我國互聯網路的內容還不能滿足廣大中國網民以至於更為廣大的全球漢語網民和願與中國友好交流的外籍網民的需要。據調查,全球使用漢語的網民占網民總量的13.7%,而我國境內開發的中文網頁約6.4億個(據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2004年統計),僅佔全部網頁總量不到2%。這里只是講數量,如考慮質量,與需求相比差距可能還要大。 3. 網路的應用問題 目前,我國網民上網最主要的目的大多數是休閑娛樂和獲取信息。盡管我國電子政務和電子商務做了很大的投入,但我國互聯網尚未成為商務活動和接受公共服務(包括政府服務、教育、醫療保健等)的平台,反映了網路應用還不夠成熟。 4. 網路和信息安全問題 互聯網路安全性日益惡化,成為網路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以病毒、木馬、僵屍網路、間諜軟體等為代表的惡意代碼,拒絕服務攻擊、網路仿冒、垃圾郵件等安全事件仍十分猖獗。每天會出現數以十萬計的僵屍程序; 成千上萬網路主機被植入木馬; 垃圾郵件成為網路公害。網路的安全以及對不良信息內容的有效控制和管理已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上述問題一方面說明我國互聯網事業要做的事情還很多,任重道遠; 另一方面說明我國互聯網路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巨大的市場潛力。我國的互聯網路挑戰與機遇同在,問題在於我們如何把握發展的方向。 中國互聯網路的發展方向 (一) 關於網路技術方面的發展 從技術層面講,新一代互聯網將會發展IPV6和在網路上支持信息資源共享的一些技術,包括P2P網路技術、互聯網和無線寬頻的融合、互聯網和一些感測器的結合,再加上以虛擬現實技術、三維展示技術為核心的內容技術的發展,這幾個趨勢將會在未來5年或5年多一點的時間內成為互聯網路技術的主流,將會大幅度改變網路的面貌。 (二)關於網路應用方面的發展 從應用層面講,我國的互聯網路應該逐步從現在的發電子郵件、看新聞、玩游戲——以個人生活消費為主的初級階段走出來,提高我們的應用層次。互聯網路應用的發展方向應該是: 作為電子商務平台,成為經濟的助推器; 作為電子政務平台,成為公共服務的窗口; 作為個人終生學習平台,成為獲取知識的寶庫,三者逐步齊頭並進。目前,我國這三個方面的應用都還比較薄弱。這三個方面的成熟應用將是互聯網路應用成熟的一個重要標志,這是互聯網路應用的主流。當然,作為個人生活消費、休閑娛樂包括網路游戲等內容,還會是互聯網路上很重要的一部分應用。 我國的互聯網路應該使廣大網民不論在城市,還是在農村,不論在沿海,還是在內地,都能夠真正在工作上、生活上、學習上、娛樂上受益; 使我們的國家在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等諸多方面受益。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國現在互聯網路應用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三)關於網路治理 互聯網路發展的原發性是它能夠提供給人們自由交流的空間,提供給人們自由地幾乎是無限制地信息溝通的渠道,它完全是開放的。但是,在其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慢慢看到這種理念也帶來一些負面的東西,在網路交流的過程中被一些現實生活中的利益集團或個人所利用,因此它的負面效應就越來越凸顯。怎樣在保持互聯網路促進人們自由交流和溝通的長處的前提下,做到有序、有效的管理? 這是互聯網路治理要研究的課題。 互聯網路的治理就是要找到一個平衡點,就是要揚長避短,發揮它有利的方面,消除其負面影響。互聯網路治理是一個新的問題,首先要解決安全問題; 第二要解決運營管理問題; 第三是對所有網上的信息發布和信息利用者,以對社會負責任的態度進行可管理的自律,同時又要保持和發揮他們利用互聯網路平台自由溝通、自由交流信息的精神。要找到這樣一個平衡點,這是互聯網路治理的目標。 我國互聯網路域名、地址數量、網站數量和帶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互聯網應用的發展水平。近兩年來寬頻用戶數量、IP地址數量、CN域名數量的快速增長,反映了我國互聯網路應用方面取得了長足進展。互聯網路基礎資源的快速發展推動著互聯網路應用向深度和廣度邁進,而1億網民的多元化互聯網路應用又引發了對基礎資源的強大需求,二者相輔相承將推動著我國互聯網路的全面發展。 總之,我們相信,經過不懈地努力,我國的互聯網路必將在網民數量上有大的發展,在內容質量上有新的飛躍,在應用領域日趨成熟,使安全問題逐步得以解決。在我國互聯網新的10年裡,互聯網將會在我國信息化建設中,在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戰略中發揮更大的積極作用。
求採納
『貳』 什麼是網路時代網路時代有什麼特點
我理解的互聯網思維:1、永遠站在用戶一邊,而不是對立面。2、核心競爭力產品一定免費,越有競爭力的東西越要免費。3、不要期待每個用戶都會給錢,但是總會有用戶給錢。究竟什麼是互聯網思維?
創業的形式五花八門,途徑也多種多樣,但是最重要的一點,還是堅持和相信,如果你沒有這份決心和毅力還是乖乖找份工作吧。創業初期難免經歷挫折,但最難的還不是這個,而是孤獨,沒有人會教你怎麼做,也沒人會因加班而獎勵你,而在於你為這些網民帶來了什麼價值,當你能創造出價值的時候,才算熬過了這最難的幾天。這個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3個月到1年的時間,但多數人是死在年三十兒的晚上,聽得起來你可能覺這有些不可思議,但事實確實這樣,堅持看起來容易,卻很少人能做到。往往就差那0.01的努力,就會淘汰大多數人,所謂「剩」者為王就體現在這細微的差距上。
說到這里,我想大家都看清了時下的形勢,希望大家在這個新的時代把握機會把握自己,千里馬不一定需要伯樂,我們完全可以自己做自己的伯樂。
『叄』 中國的網路階段特徵
中國互聯網的產生雖然比較晚,但是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依託於中國民經濟和政府體制改革的成果,已經顯露出巨大的發展潛力。中國已經成為國際互聯網的一部分,並且將會成為最大的互聯網用戶群體。
縱觀我國互聯網發展的歷程,我們可以將其劃分為以下4個階段:
一、 從1987年9月20日錢天白教授發出第一封E-mail開始,到1994年4月20日NCFG正式連入Internet這段時間里,中國的互聯網在艱苦地孕育著。它的每一步前進都留下了深深的腳印。
二、 從1994-1997年11月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布第一次《中國Internet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互聯網已經開始從少數科學家手中的科研工具,走向廣大群眾。人們通過各種媒體開始了解到互聯網的神奇之處:通過謙價的方式方便地獲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三、 1998-1999年中國網民開始成幾何級數增長,上網從前衛變成了一種真正的需求。一場互聯網的革命就這么在兩年的時間里傳遍了整個中華大地。對於IT業來說,這是個追夢的年代這個時候到處都充斥著美夢成真的故事。
四、 對於進入2000年的中國IT業來說,夢想已不再那麼浪漫了,盡管跨入新千年的天仍然是互聯網的天,但這片天空中已飄起了陣陣冷雨,讓為網而狂的人們分明感到了幾許涼意……
"第一"的年代
正如從0開始後必然是1一樣,中國網路時代自1994年從零開始以後,就不停地產生著"第一",因為 這是一個創新的年代。讓我們通過這些第一記住這個時代。
1、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IHEPNET與互聯網路的連通,邁出了中國和世界各地數百萬台電腦的共享信息和軟硬體的第一步。邊疆也因此而成為我國第一家進入Internet的單位。
2、 中國的第一批互聯網使用者是全國一千多名科學家。
3、 高能所提供了中國第一套萬維網伺服器。
4、 1994年5月15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設立了國內第一個WEB伺服器,推出中國第一套網頁,內容除介紹我國高科技發展外,還有一個欄目叫"Tour in China"。此後,該欄目開始提供包括新聞,經濟,文化,商貿等更為廣泛的圖文並茂的信息並改名為《中國之窗》。
5、 1994年,由NCFC生理委員會主辦,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協辦的APNG(亞太地區網路工作組)年會在清華大學召開。這是國際Internet界在中國召開的第一次亞太地區年會。
6、 NCFC是我國最早的Internet網。
『肆』 現在是中國互聯網最好的時代還是最壞的時代
如果你跟一個北京之外的計程車司機聊天,他知道馬雲、馬化騰、雷軍這些科技大佬的概率應該比王健林、許家印等地產大鱷們要大,對中國普通人近年來生活改變影響最大的行業,不是房地產,而是互聯網。
互聯網服務正在滲透到每一個行業,因為人口、經濟和政策諸多紅利,中國上演著世界獨一無二的「互聯網+」現象,出行、餐飲、支付、零售諸多傳統行業憑借於此彎道超車。
互聯網的黃金時代
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上市互聯網企業總營收突破一萬億元,同比增長41.5%,行業規模持續擴張,增速遠高於同期GDP的6.7%和基礎電信業的5.6%,互聯網成為名符其實的朝陽產業。
高速增長的互聯網行業具有附加值高、競爭公平透明、綠色環保、服務民生等特性,所得到的官方支持越來越多,互聯網+、人工智慧、大數據均已被列入國家戰略,互聯網行業的增長還在進一步加速。
極速增長的互聯網行業讓資本紛至沓來。僅僅是今年二季度,中國互聯網行業融資金額就達到了135億美元,環比增長86.2%,就連「煤老闆」們的熱錢也湧入到這個行業,做起了類似於共享單車這樣的新興項目。
互聯網行業還成了人才的「黑洞」,不論是就業還是創業,互聯網都成為最受青睞的行業。中智發布的報告顯示,2017年受訪的畢業中20%期待進入互聯網行業,遠超過第二名金融的10%,這個行業不只是多金,競爭還相對更公平,且看上去比傳統行業門檻更低、更有活力、還更有趣。
產業成就企業,中國互聯網的頂尖公司正在越來越多,最近兩年中概股紛紛刷新股價的歷史記錄,5月騰訊市值首次突破3000億美元,進入全球市值TOP10之列時,已經超出多數人的預期。然而正如我在《騰訊市值首破3000億美元!要開香檳的卻不只是鵝廠員工和股東》一文所言,互聯網行業的好時代才剛剛開始。
5個月後,阿里最新市值已達到4571億美元,距離全球電商老大亞馬遜距離不足1%;騰訊市值4088億美元,距全球社交老大Facebook的5010億美元還有近1000億美元的差距,但趕超同樣是大概率事件——且阿里和騰訊市值均已躋身全球市值TOP10之列。表現卓越的不只是阿里和騰訊,網路股價也即將創造歷史新高,微博市值已是Twitter的近兩倍……中國互聯網公司,正在不斷創造新的可能。
而且,互聯網行業到今天為止都還沒有衰老的跡象,移動互聯網、互聯網+、內容創業、人工智慧……新的產業浪潮接踵而至,不斷創造新的可能性,可以說,今天是中國互聯網的黃金時代。
互聯網的最壞時代
有光明的地方就有黑暗,表面上光鮮無比、活力四射的互聯網行業,卻從來不缺乏負面新聞。甚至一定程度可以認為,今天也是中國互聯網最壞的時代。
就在阿里巴巴市值即將超越亞馬遜之際,就有兩家創業者先後站出來指責阿里旗下的阿里健康某團隊涉嫌通過合作的方式抄襲創業者的想法,阿里巴巴第一時間對此回應表明,文案抄襲的事實確實存在,阿里立即下架相關功能、向合作夥伴道歉、對涉事員工進行處理。
在阿里巴巴之前,中國互聯網公司、創業者之間互相抄襲的新聞就不絕於耳,比如騰訊就曾因抄襲問題而倍受外界指責,《計算機世界》一篇《狗日的騰訊》更是給騰訊戴上了互聯網「全民公敵」的帽子,直到3Q大戰後啟動開放戰略,騰訊才將之脫下。不過,互聯網行業抄襲的步伐卻未曾因此止步,每隔一段時間就有關於指責抄襲的口水戰上演——一些確有其事,也有不少碰瓷營銷。
產品、模式、文案甚至代碼的抄襲只是一處不和諧而已,同一天,今日頭條廣告銷售人員通過惡意點擊網路廣告要挾某企業主的錄音被傳出,同樣讓行業震驚:原來今天中國互聯網廣告銷售人員從業水平都如此低下且無知無畏了?然而,這不過是個案罷了,惡意競爭已出現在幾乎每一個有利可圖的互聯網行業,且愈演愈烈,一些人甚至不惜冒違法風險。
互聯網曾經最重視的開放特性,在今天已經越來越罕見,互聯網之父蒂姆·伯納斯·李曾經構建的那個基於超鏈接的互聯互通、去中心化、可協作可分享的網路正在被超級App們瓦解。國外蘋果AppStore們各自構建自己的封閉內容生態,國內阿里和騰訊互相封鎖已有幾年歷史,微信、今日頭條、網路、UC們正在建設自家的「籬笆」,努力將內容、流量、數據和用戶都留在自家的圍牆之內。超級App們各自為陣讓基於開放式互聯網的搜索引擎愈發難以獲得數據和內容,感受到深刻危機的網路啟動了信息流戰略,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內容生態體系。
中國互聯網產業取得有目共睹的成就,然而它距離互聯網被設計的初心「開放、平等、協作、分享」已漸行漸遠,抄襲、惡意競爭、封閉正在成為中國互聯網的通病。
谷歌「不作惡」的價值觀被視作是互聯網公司自我要求的最高准繩和行業的普世價值,然而又有多少企業能做到「不作惡」?逐利的企業,都是在法律之上、道德之下運轉。可以說,中國互聯網行業已處於最壞的時代。
正是因為此,阿里巴巴因文案抄襲事件而道歉、今日頭條將行為不當的銷售直接開除,在我看來已經是不錯的表現了,他們這樣做表明自己還是有道德底線的,今日頭條表示他們對於銷售要挾廣告主的行為深感自責,更是表現出它的「企業良心」,畢竟,許多公司遇到類似情況往往會做起鴕鳥——人家只要不違法,你除了罵它兩句,能拿它怎麼辦?
互聯網的創新時代
中國互聯網行業今天所取得的成果,可以說是來之不易。
一方面,中國互聯網能壯大到今天的程度不易。與許多傳統行業不同,中國互聯網是自下而上成長起來的行業,自由市場下草根創業群體主導著產業發展,二十年後還充滿著活力,不斷產生類似於微信支付、芝麻信用這樣的創新,一路走來可以說是步步驚心,網路媒體、移動支付、微信、互聯網電視……許多細分互聯網行業都是隨時可能被扼殺在搖籃,最終壯大到不可替代。
另一方面,中國互聯網的全球地位形成不易。眾所周知,中國互聯網在過去幾十年走的是C2C(Copy to China)的路,幾乎所有知名互聯網應用都可以在美國找到它的影子,後來還有人造出「微創新」這樣的詞來美化抄襲的行徑。然而,近年來中國互聯網已成功摘掉了「抄襲」的帽子,正如曾經被詬病抄襲的騰訊掌門人馬化騰所言:現在流行的是CFC(Copy From China)。微信、共享單車、陌陌、菜鳥…中國互聯網商業模式和產品功能的創新越來越多,受到全世界矚目,中國互聯網公司正在通過全球化擴張將這些創新模式復制到全世界。
不過,從阿里巴巴「抄襲門」來看,只投入真金白銀是不夠的。互聯網巨頭要有尊重創新的意識,對原創和知識產權的敬畏,將這種意識和敬畏貫徹到公司的業務流程、管理制度和企業文化中。
在「抄襲門」事件後,阿里巴巴CTO張建鋒在內網發文表示,「阿里巴巴將排查平台上所有第三方合作開發的產品和功能,重新梳理、設計與所有外部開發者合作的商務流程及產品設計規范。」
需要這樣做的不只是阿里巴巴,而是所有互聯網大公司、創業者甚至互聯網投資人,因為犯「抄襲」錯誤的不只是阿里,對整個互聯網行業而言,尊重保護原創、鼓勵推動創新,都已是迫在眉睫。
同時,互聯網巨頭還應更加開放,而不是不斷編織「籬笆」將用戶、數據、內容、流量圈在圍城之類——騰訊音樂和阿里音樂達成版權互相授權協議,算是開了一個好頭。
第三,尊重原創、推動創新,從你我做起
互聯網的創新環境,不只是軟體的創新,還有內容、服務、商品等方方面面。當你在指責阿里巴巴抄襲創業者、某某企業不尊重原創時,是否有檢討過自己的硬碟里是否有盜版電影?手機上是否有盜版App?家裡有沒有某個仿牌傢具?如果有,你的做法與企業不尊重原創沒本質不同。
音樂市場發達的國家為什麼盜版很少?不是因為沒人做盜版,而是因為大多數用戶會覺得盜版是偷竊,是可恥的,而不是理所當然。
今天中國消費者正在意識覺醒,對原創和創新越來越尊重,原創環境正在變好,視頻、音樂等行業已迎來春天,相信文化內容領域的原創之風將會蔓延到軟體、設計等領域,讓整個互聯網創新大環境越來越好,最終讓中國互聯網產業引領世界。
『伍』 中國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5g移動網路,網路時代真的到來了嗎
5G網路時代真的都來了,自己覺得還沒有,因為5G網路的全面普及就是說達到4G網路,現在這樣一個使用規模的話,起碼也得到2025年,因為根據5G網路的這個普及規劃是在5年左右的時間完成全面的普及,現在是覆蓋的地級市及以上的這個范圍。
我們應該期待更多的硬體設備面試,而不是單純軟體上的,因為5G的應用在手機上面無非就是讓你的手機網路速度更快一點了,但自己覺得這並不是質的改變,一項新的技術的出現,就像從2G時代跨入4G時代一樣,一定是經過了一個很大的變化的才能稱之為跨時代的變化,如果現在這樣的一個規模,就是說網路速度更快一點了,這不算是本質的變化,你家裡500兆的寬頻跟現在5G網路的下載速度也差不多,這不能算是質的改變。
『陸』 網路時代會毀了中國
不一定,網路時代才是發展的分水嶺,誰能掌握好,誰就能一飛沖天,中國現在的網路狀況有待發展,但是也比多數國家要好很多,所以話不能亂說。
『柒』 現在這個時代是網路時代嗎現在網路在世界的普及率如何
熱心相助
您好!現在已經進入21世紀信息化時代,也可以稱為網路時代。
隨著互聯網技術和應用的快速發展,中國大陸地區互聯網用戶數量急劇增加。據估計,到2020年,全球網路用戶將上升至50億戶,移動用戶將上升100億戶。我國2013年互聯網用戶數已達到6.48億,移動互聯網用戶數達到4.61億。網民規模、寬頻網民數、國家頂級域名注冊量三項指標仍居世界第一,互聯網普及率穩步提升。
『捌』 我國計算機網路的發展特點有哪些
中國互聯網的產生雖然比較晚,但是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依託於中國民經濟和政府體制改革的成果,已經顯露出巨大的發展潛力。中國已經成為國際互聯網的一部分,並且將會成為最大的互聯網用戶群體。
縱觀我國互聯網發展的歷程,我們可以將其劃分為以下4個階段:
一、 從1987年9月20日錢天白教授發出第一封E-mail開始,到1994年4月20日NCFG正式連入Internet這段時間里,中國的互聯網在艱苦地孕育著。它的每一步前進都留下了深深的腳印。
二、 從1994-1997年11月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布第一次《中國Internet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互聯網已經開始從少數科學家手中的科研工具,走向廣大群眾。人們通過各種媒體開始了解到互聯網的神奇之處:通過謙價的方式方便地獲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三、 1998-1999年中國網民開始成幾何級數增長,上網從前衛變成了一種真正的需求。一場互聯網的革命就這么在兩年的時間里傳遍了整個中華大地。對於IT業來說,這是個追夢的年代這個時候到處都充斥著美夢成真的故事。
四、 對於進入2000年的中國IT業來說,夢想已不再那麼浪漫了,盡管跨入新千年的天仍然是互聯網的天,但這片天空中已飄起了陣陣冷雨,讓為網而狂的人們分明感到了幾許涼意……
"第一"的年代
正如從0開始後必然是1一樣,中國網路時代自1994年從零開始以後,就不停地產生著"第一",因為 這是一個創新的年代。讓我們通過這些第一記住這個時代。
1、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IHEPNET與互聯網路的連通,邁出了中國和世界各地數百萬台電腦的共享信息和軟硬體的第一步。邊疆也因此而成為我國第一家進入Internet的單位。
2、 中國的第一批互聯網使用者是全國一千多名科學家。
3、 高能所提供了中國第一套萬維網伺服器。
4、 1994年5月15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設立了國內第一個WEB伺服器,推出中國第一套網頁,內容除介紹我國高科技發展外,還有一個欄目叫"Tour in China"。此後,該欄目開始提供包括新聞,經濟,文化,商貿等更為廣泛的圖文並茂的信息並改名為《中國之窗》。
5、 1994年,由NCFC生理委員會主辦,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協辦的APNG(亞太地區網路工作組)年會在清華大學召開。這是國際Internet界在中國召開的第一次亞太地區年會。
6、 NCFC是我國最早的Internet網。
將上網爭取到底
現在,很多人都知道互聯網的特點:平等、自由。但美國一直以來都反對中國加入互聯網路。1991年10月的中美高能物理研究會上,美方發言人沃爾特.托基(Walter Toki)再次提出把中國納入互聯網路。經過托氏的努力,會後雙方達成一項協議:美方資助中國聯網所需的一半經費,另一半由高能所自選解決。然而,通往Internet荊棘之路並未因此而變得平坦。
當時北京出口所連接的每條線路都要經過仔細地檢查。美國還限制對中國出中路由器。經過重重波折,中國終於在1993年3月與互聯網路連通。可是美國政府擔心中國會從互聯網路上攫取大量信息和技術成果,提出了苛刻的條件阻撓中國與美國連通:中國專線只能連入能源科學網(ESNET);不得散布病毒;不得將Internet用於軍事和商業領域。為了長久的發展,中國接受了這些條件,美國才基本同意。但是即便如此,中國在1992年6月於日本神戶舉行的INET'92年會上,仍被告之:接入Internet有政治障礙,理由僅僅是網有很多美國的政府機構。
專線開通後,美國政府以Internet上有許多科技信息和其它各種的資源,不能讓社會主義國家接入為由,只允許這條專線進入美國能源網而不能連接到其它地方。盡管如此,這條專線仍是我國連入部分Internet的第一根專線。幾百名科學家得以在國內使用電子郵件。
與政治霸權的較量一直持續到1993年6月,NCFC專家們在INET'93會議上利用各種機會重申了中國連入Internet的要求,獲得大部分到會人員的支持。這次會議對中國能夠最終真正連入Internet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1994年1月,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接受NCFC正式接入Internet的要求。1994年3月,我國開通並測試了64Kbps專線,中國獲准加入Internt。4月初中科院副院長胡啟恆院士在中美科技合作聯委會上,代表中國政府向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正式提出要求連入Internet,並得到認可。至此,中國終於打通了最後的關節,在4月20日,以NCFC工程連入Internet國際專線為樗,中國與Internet全面接觸。同年5月,中國聯網工作全部完成。中國政府對Internet進入中國表示認可。中國網路域名也最終確定為cn。
逐漸開通的電子郵件
1987年9月20日我國第一封電子郵件越過長城,通向世界揭開了中國人使用Internet的序幕。這封電子郵件正式實現了電子郵件的存儲轉發功能。
各個小型網路與國際互聯網之間的逐步開通,造就了後來全國與Internet的全面親密接觸:1988年12月,清華大學校園網採用胡道元教授從加拿大UBC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引進的X400協議的電子郵件軟體包,通過X.25網與加拿來大UBC大學相連,開通電子郵件應用。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DECnet隨後成為西歐中心DECnet的延伸,實現了計算機國際遠程聯網以及與歐洲和北美地區的電子郵件通信。第二年5月,中國研究網(CRN)通過德國DFN的網關,開始與Internet溝通。1991年,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連入美國斯坦福線性加速器中心(SLAC)的LIVEMORE實驗室,並開通電子郵件應用。中國網路開始像蜘蛛結網一樣慢慢延伸到世界各地,通往互聯網的紅地毯在我們的眼前展開了。
目前的我們很難想像沒有自己國家電子郵件的困難。當時的研究所面臨的環境就是這樣,有這么一個故事:
1998年中國留美博士許榕生回到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IHEP,Internet of High Energy Physics)。他希望能把西方電腦網路中的最新資料,信息通過聯網技術帶到中。但是當時中國只通過低速的國際長途電話線來調用外國的電腦資源,不但困難而且昂貴。
現在當你一手咖啡,一手滑鼠,輕松地將E-mail發送出動的時候,再不用提心吊膽地擔心電話費了。
錢天白教授被稱作中國互聯網之父是當之無愧的。1987年9月20日這一天,他發出了我國第一封電子郵件。為了這封通訊速率最初為300bps電子郵件的發出,從1986年開始,錢天白教授就負責了CANET國際聯網項目。
現在的中國人差不多都知道CN就等同於奧運會中的CHN,英語里的CHINA,我們口中自豪的"中國"。但是CN的歷史能夠隨口說出的人卻不多。1990年10月,錢天白教授代表中國正式在國際互聯網路信息中心的前身DDNNIC注冊登記了我國的頂級域名CN,並且從此開通了使用中國頂級域名CN的國際電子郵件通信服務。但是,中國的CN頂級域名伺服器一直放在國外的歷史直到1994年5月21日才完全改變。這一天錢天白教授在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完成了國家頂級域名(CN)伺服器的設置。可以說,錢天白教授已經與CN聯系在一起了。現在如果你想了解中國INTERNET網路先驅--錢天白可以在他的紀念網站上找到全面的資料。
從1993年開始,幾個全國范圍的計算機網路工程相繼啟動,從而使Internet在我國出現了迅猛發展的勢頭。到目前為止在我國已形成四大互聯網路,差不多都是這時候開始建設的。
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
中國教育科研網(CERNET)
中科院科技網(CSTNET)
中國金橋網(ChinaGBN)
現在讓我們來看這幾大國內互聯網路成長過程。
1、 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
該網路於1994年2月,由原郵電部與美國Sprint公司簽約,為全社會提供Internet的各種服務。1994年9月,中國電信與美國商務部布朗部長簽定中美雙方關於國際互聯網的協議,協議中規定中國電信將通過美國Sprint公司開通兩條64K專線(一條在北京,另一條在上海)。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 NET)的建設開始啟動。1995年初與Internet連通,同年5月正式對外服務。目前,全國大多數用戶者是通過該網進入網際網路的。ChinaNet的特點是入網方便。
2、 中科院科技網
中科院科技網也稱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範網路(National Computing & Networking Facility of China ,NCFC)。它是由世界銀行貸款,國家計委,國家科委,中國科學院等配套投資和扶持。項目由中國科學院主持,聯合北京大學清貧大學共同實施。
1989年NCFC立頂,1994年4月正式啟動。由於受到政治環境的影響,網路在建設初期遇到許多困難。1992年,NCFC工程的院校網,即中科院院網,清華大學校園網和北京大學校園網全部完成建設;1993年12月,NCF主幹網工程完工。採用高速光纜和路由器將三個院校網互連;直到1994年4月20日,NCFC工程連入Internet的64K國際專線開通,實現了與Internet的全功能連接,整個網路正式運營。從此 我國被國際上正式承認為有Internet的國家,此事被我國新聞界評為1994年中國十大科技新聞之一,被國家統計公報列為中國年重大科技成就之一。
3、 國家教育和科研網
該網路是為了配合我國各院校更好地進行教育與科研工作,由國家教委主持興建的一個全國范圍的教育科研互聯網。網路於1994年開始興建,同年10月,CERNET開始啟動。該項目的目標是建設一個全國性的教育科研基礎設施,利用先進實用的計算機技術和網路通信技術,把全國大部分高等學位和中學連接起來,推動這些學位校園網的建設和住處資源的交流共享。目前它已經連接了全國1000多所院校,共3萬多用戶。該網路並非商業網,以公益性經營為主,所以採用免費服務或低收費方式經營。
4、 中國金橋網
中國金橋網是由原電子部志通通信有限公司承建的互聯網。1993年8月27日,李鵬總理批准使用300萬美元總理預備金支持啟動金橋前期工程建設。1994年6月8日,金橋前期工程建設全面展開。1994年底,金橋網全面開通。目前,已在24個省、市、地區開通了服務,國際出口速率256Kbit/s,並准備將出口速率提高到2Mbit/s。ChinaGBN是國家授權的四個互聯網路之一,也是在全國范圍內進行Internet商業服務的二大互聯網路之一(另一個ChinaNET)。1996年8月,國家計委正式批准金橋一期工程立項,並將金橋一期工程列為"九五"期間國家重大續建工程項目。9月6日,中國金橋信息網(ChinaGBN)連入美國的256K專線正式開通。中國金橋信息網宣布開始提供Internet服務。
『玖』 中國互聯網的現狀是怎麼樣的
IPv6地址增速加快
近年來,我國IPv6地址數量增長迅速。截至2021年6月,我國IPv6地址數量為62023塊/32,較2020年12月底增長7.6%。
—— 以上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互聯網產業發展前景與重點企業分析報告》
『拾』 中國網路發展史
中國互聯網的產生雖然比較晚,但是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依託於中國民經濟和政府體制改革的成果,已經顯露出巨大的發展潛力。中國已經成為國際互聯網的一部分,並且將會成為最大的互聯網用戶群體。
縱觀我國互聯網發展的歷程,我們可以將其劃分為以下4個階段:
一、 從1987年9月20日錢天白教授發出第一封E-mail開始,到1994年4月20日NCFG正式連入Internet這段時間里,中國的互聯網在艱苦地孕育著。它的每一步前進都留下了深深的腳印。
二、 從1994-1997年11月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布第一次《中國Internet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互聯網已經開始從少數科學家手中的科研工具,走向廣大群眾。人們通過各種媒體開始了解到互聯網的神奇之處:通過謙價的方式方便地獲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三、 1998-1999年中國網民開始成幾何級數增長,上網從前衛變成了一種真正的需求。一場互聯網的革命就這么在兩年的時間里傳遍了整個中華大地。對於IT業來說,這是個追夢的年代這個時候到處都充斥著美夢成真的故事。
四、 對於進入2000年的中國IT業來說,夢想已不再那麼浪漫了,盡管跨入新千年的天仍然是互聯網的天,但這片天空中已飄起了陣陣冷雨,讓為網而狂的人們分明感到了幾許涼意……
"第一"的年代
正如從0開始後必然是1一樣,中國網路時代自1994年從零開始以後,就不停地產生著"第一",因為 這是一個創新的年代。讓我們通過這些第一記住這個時代。
1、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IHEPNET與互聯網路的連通,邁出了中國和世界各地數百萬台電腦的共享信息和軟硬體的第一步。邊疆也因此而成為我國第一家進入Internet的單位。
2、 中國的第一批互聯網使用者是全國一千多名科學家。
3、 高能所提供了中國第一套萬維網伺服器。
4、 1994年5月15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設立了國內第一個WEB伺服器,推出中國第一套網頁,內容除介紹我國高科技發展外,還有一個欄目叫"Tour in China"。此後,該欄目開始提供包括新聞,經濟,文化,商貿等更為廣泛的圖文並茂的信息並改名為《中國之窗》。
5、 1994年,由NCFC生理委員會主辦,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協辦的APNG(亞太地區網路工作組)年會在清華大學召開。這是國際Internet界在中國召開的第一次亞太地區年會。
6、 NCFC是我國最早的Internet網。
將上網爭取到底
現在,很多人都知道互聯網的特點:平等、自由。但美國一直以來都反對中國加入互聯網路。1991年10月的中美高能物理研究會上,美方發言人沃爾特.托基(Walter Toki)再次提出把中國納入互聯網路。經過托氏的努力,會後雙方達成一項協議:美方資助中國聯網所需的一半經費,另一半由高能所自選解決。然而,通往Internet荊棘之路並未因此而變得平坦。
當時北京出口所連接的每條線路都要經過仔細地檢查。美國還限制對中國出中路由器。經過重重波折,中國終於在1993年3月與互聯網路連通。可是美國政府擔心中國會從互聯網路上攫取大量信息和技術成果,提出了苛刻的條件阻撓中國與美國連通:中國專線只能連入能源科學網(ESNET);不得散布病毒;不得將Internet用於軍事和商業領域。為了長久的發展,中國接受了這些條件,美國才基本同意。但是即便如此,中國在1992年6月於日本神戶舉行的INET\'92年會上,仍被告之:接入Internet有政治障礙,理由僅僅是網有很多美國的政府機構。
專線開通後,美國政府以Internet上有許多科技信息和其它各種的資源,不能讓社會主義國家接入為由,只允許這條專線進入美國能源網而不能連接到其它地方。盡管如此,這條專線仍是我國連入部分Internet的第一根專線。幾百名科學家得以在國內使用電子郵件。
與政治霸權的較量一直持續到1993年6月,NCFC專家們在INET\'93會議上利用各種機會重申了中國連入Internet的要求,獲得大部分到會人員的支持。這次會議對中國能夠最終真正連入Internet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1994年1月,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接受NCFC正式接入Internet的要求。1994年3月,我國開通並測試了64Kbps專線,中國獲准加入Internt。4月初中科院副院長胡啟恆院士在中美科技合作聯委會上,代表中國政府向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正式提出要求連入Internet,並得到認可。至此,中國終於打通了最後的關節,在4月20日,以NCFC工程連入Internet國際專線為樗,中國與Internet全面接觸。同年5月,中國聯網工作全部完成。中國政府對Internet進入中國表示認可。中國網路域名也最終確定為cn。
逐漸開通的電子郵件
1987年9月20日我國第一封電子郵件越過長城,通向世界揭開了中國人使用Internet的序幕。這封電子郵件正式實現了電子郵件的存儲轉發功能。
各個小型網路與國際互聯網之間的逐步開通,造就了後來全國與Internet的全面親密接觸:1988年12月,清華大學校園網採用胡道元教授從加拿大UBC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引進的X400協議的電子郵件軟體包,通過X.25網與加拿來大UBC大學相連,開通電子郵件應用。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DECnet隨後成為西歐中心DECnet的延伸,實現了計算機國際遠程聯網以及與歐洲和北美地區的電子郵件通信。第二年5月,中國研究網(CRN)通過德國DFN的網關,開始與Internet溝通。1991年,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連入美國斯坦福線性加速器中心(SLAC)的LIVEMORE實驗室,並開通電子郵件應用。中國網路開始像蜘蛛結網一樣慢慢延伸到世界各地,通往互聯網的紅地毯在我們的眼前展開了。
目前的我們很難想像沒有自己國家電子郵件的困難。當時的研究所面臨的環境就是這樣,有這么一個故事:
1998年中國留美博士許榕生回到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IHEP,Internet of High Energy Physics)。他希望能把西方電腦網路中的最新資料,信息通過聯網技術帶到中。但是當時中國只通過低速的國際長途電話線來調用外國的電腦資源,不但困難而且昂貴。
現在當你一手咖啡,一手滑鼠,輕松地將E-mail發送出動的時候,再不用提心吊膽地擔心電話費了。
錢天白教授被稱作中國互聯網之父是當之無愧的。1987年9月20日這一天,他發出了我國第一封電子郵件。為了這封通訊速率最初為300bps電子郵件的發出,從1986年開始,錢天白教授就負責了CANET國際聯網項目。
現在的中國人差不多都知道CN就等同於奧運會中的CHN,英語里的CHINA,我們口中自豪的"中國"。但是CN的歷史能夠隨口說出的人卻不多。1990年10月,錢天白教授代表中國正式在國際互聯網路信息中心的前身DDNNIC注冊登記了我國的頂級域名CN,並且從此開通了使用中國頂級域名CN的國際電子郵件通信服務。但是,中國的CN頂級域名伺服器一直放在國外的歷史直到1994年5月21日才完全改變。這一天錢天白教授在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完成了國家頂級域名(CN)伺服器的設置。可以說,錢天白教授已經與CN聯系在一起了。現在如果你想了解中國INTERNET網路先驅--錢天白可以在他的紀念網站http://tbp.bica.org.cn上找到全面的資料。
從1993年開始,幾個全國范圍的計算機網路工程相繼啟動,從而使Internet在我國出現了迅猛發展的勢頭。到目前為止在我國已形成四大互聯網路,差不多都是這時候開始建設的。
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
中國教育科研網(CERNET)
中科院科技網(CSTNET)
中國金橋網(ChinaGBN)
現在讓我們來看這幾大國內互聯網路成長過程。
1、 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
該網路於1994年2月,由原郵電部與美國Sprint公司簽約,為全社會提供Internet的各種服務。1994年9月,中國電信與美國商務部布朗部長簽定中美雙方關於國際互聯網的協議,協議中規定中國電信將通過美國Sprint公司開通兩條64K專線(一條在北京,另一條在上海)。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 NET)的建設開始啟動。1995年初與Internet連通,同年5月正式對外服務。目前,全國大多數用戶者是通過該網進入網際網路的。ChinaNet的特點是入網方便。
2、 中科院科技網
中科院科技網也稱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範網路(National Computing & Networking Facility of China ,NCFC)。它是由世界銀行貸款,國家計委,國家科委,中國科學院等配套投資和扶持。項目由中國科學院主持,聯合北京大學清貧大學共同實施。
1989年NCFC立頂,1994年4月正式啟動。由於受到政治環境的影響,網路在建設初期遇到許多困難。1992年,NCFC工程的院校網,即中科院院網,清華大學校園網和北京大學校園網全部完成建設;1993年12月,NCF主幹網工程完工。採用高速光纜和路由器將三個院校網互連;直到1994年4月20日,NCFC工程連入Internet的64K國際專線開通,實現了與Internet的全功能連接,整個網路正式運營。從此 我國被國際上正式承認為有Internet的國家,此事被我國新聞界評為1994年中國十大科技新聞之一,被國家統計公報列為中國年重大科技成就之一。
3、 國家教育和科研網
該網路是為了配合我國各院校更好地進行教育與科研工作,由國家教委主持興建的一個全國范圍的教育科研互聯網。網路於1994年開始興建,同年10月,CERNET開始啟動。該項目的目標是建設一個全國性的教育科研基礎設施,利用先進實用的計算機技術和網路通信技術,把全國大部分高等學位和中學連接起來,推動這些學位校園網的建設和住處資源的交流共享。目前它已經連接了全國1000多所院校,共3萬多用戶。該網路並非商業網,以公益性經營為主,所以採用免費服務或低收費方式經營。
4、 中國金橋網
中國金橋網是由原電子部志通通信有限公司承建的互聯網。1993年8月27日,李鵬總理批准使用300萬美元總理預備金支持啟動金橋前期工程建設。1994年6月8日,金橋前期工程建設全面展開。1994年底,金橋網全面開通。目前,已在24個省、市、地區開通了服務,國際出口速率256Kbit/s,並准備將出口速率提高到2Mbit/s。ChinaGBN是國家授權的四個互聯網路之一,也是在全國范圍內進行Internet商業服務的二大互聯網路之一(另一個ChinaNET)。1996年8月,國家計委正式批准金橋一期工程立項,並將金橋一期工程列為"九五"期間國家重大續建工程項目。9月6日,中國金橋信息網(ChinaGBN)連入美國的256K專線正式開通。中國金橋信息網宣布開始提供Internet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