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古代一共有多少個皇帝最出名的十個是
中國歷代王朝皇帝表 第一代首任黃帝姬軒轅首都有熊(河南新鄭) 第二代長子姬玄囂生子蟜極 次子姬昌意 帝子第2任姬己摯BC2598年—BC2515年 第三代 姬蟜極 第3任玄帝姬顓頊BC2515—BC2437年 第四代第4任俈帝姬夋BC2437—BC2367年 姬窮蟬生子敬康 第五代第5任姬摯BC2367—BC2358年第6任堯帝姬伊放勛BC2358—BC2258年敬康/句望 第六代姬句望 第七代姬橋牛 第八代姬瞽叟 第九代第7任舜帝姬姚重華BC2255—BC2208年 黃帝王朝BC2698-BC2208年共7帝立國491年 大夏王朝BC23世紀—BC18世紀首都安邑(山西夏縣) 第1任禹帝姒文命BC2205—BC2198年姒文命也是黃帝姬軒轅的後裔 第2任姒 啟 第3任姒太康 第4任姒仲康 第5任姒 相第6任後羿(妻嫦娥) 第7任寒浞 第8任姒少康 第9任姒 杼 第10任姒 槐 第11任姒 芒 第12任姒 泄 第13任姒不降 第14任姒 扃 第15任姒 廑 第16任姒孔甲 第17任姒 皋 第18任姒 發 第19任桀帝姒履癸BC1819—BC1766年 大夏王朝共19王立國440年 大商王朝BC18世紀—BC12世紀首都亳邑(河南商丘) 第1任成湯帝子天乙 原都亳邑227年 第2任子外丙 第3任子仲壬 第4任伊尹 第5任子太甲 第6任子沃丁 第7任子太庚 第8任子小甲 第9任子雍己 第10任子太戊 第11任子仲丁 一遷囂邑(河南滎陽)24年 第12任子外壬 第13任子河亶甲 二遷相邑(河南內黃)10年 第14任子祖乙 三遷耿邑(山西河津)9年四遷邢邑(河北邢台)117年 第15任子祖辛 第16任子沃甲 第17任子祖丁 第18任子南庚 第19任子陽甲 第20任子盤庚 五遷殷邑(河南安陽)204年(此時商朝也稱殷朝) 第21任子小辛 第22任子小乙 第23任子武丁 第24任子祖庚 第25任子祖甲 第26任子廩辛 第27任子康丁 第28任子武乙 六遷朝歌(河南淇縣)行都77年 第29任子太丁(文丁) 第30任子帝乙 第31任紂帝子受辛 大商王朝共31王立國662年 大周王朝之西周BC12世紀—BC771年首都鎬京(陝西西安) 第1任天王姬發(武王) 第2任成王姬誦(周公姬旦攝政八年) 第3任康王姬釗 第4任昭王姬瑕 第5任穆王姬滿 中國第一部成文法典,大臣呂侯制定,史學家稱"呂刑". 第6任共王姬翳扈 第7任懿王姬囏 第8任孝王姬辟方 第9任夷王姬燮 第10任厲王姬胡BC841—BC828(周公召公共和執政黨BC841年中國歷史開始有紀年) 第11任宣王姬靜BC827—BC782年在位46年 第12任幽王姬宮湦BC781—BC771年在位11年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西周結束。 大周王朝之東周BC770—BC256年首都洛邑(河南洛陽) 第13任平王姬宜臼BC770—BC720年在位51年 春秋時代開始 第14任桓王姬 林BC719—BC697年在位23年 第15任庄王姬 佗BC696—BC682年在位15年 第16任未攵厘(音西)王姬胡齊BC681—BC677年在位5年 第17任惠王姬 閬BC676—BC652年在位25年 第18任襄王姬 鄭BC651—BC619年在位33年 第19任頃王姬壬臣BC618—BC613年在位6年 第20任匡王姬 班BC612—BC607年在位6年 第21任定王姬 瑜BC606—BC586年在位21年 第22任簡王姬 夷BC585—BC572年在位14年 第23任靈王姬泄心BC571—BC545年在位27年 第24任景王姬 貴BC544—BC520年在位25年 第25任悼王姬 猛BC520—BC520年在位數月 第26任敬王姬 匄BC519—BC476年在位44年 春秋時代BC770-BC476共295年 第27任元王姬 仁BC475—BC469年在位7年 戰國時代開始 第28任貞定王姬介BC468—BC441年在位28年 第29任哀王姬去疾BC441—BC441年在位數月 第30任思王姬 叔BC441—BC441年在位數月 第31任考王姬 嵬BC440—BC426年在位15年遷都河南/洛陽西失去天子國地位成為小國 第32任威烈王姬午BC425—BC402年在位24年 第33任安王姬 驕BC401—BC376年在位26年 第34任烈王姬 喜BC375—BC369年在位7年 第35任顯王姬 扁BC368—BC321年在位48年 第36任慎靚王姬定BC320—BC315年在位6年 第37任赧王姬 延BC314—BC256年在位59年 大周王朝共37王立國879年 大秦王朝BC221—BC206年首都咸陽(陝西西安) 千古一帝秦始皇帝嬴政大帝 第1任秦始皇帝嬴 政BC246—BC209年在位37年秦王政26年庚辰BC221年滅六國,完成統一,第一次統一全國,稱始皇帝. 第2任二世皇帝嬴胡亥BC209—BC207年在位3年 第3任三世皇帝秦王嬴子嬰BC207年在位數月 大秦王朝共2帝3傳立國15年 西楚王朝BC206—BC202年首都彭城(江蘇銅山) 第1任西楚霸王項羽BC206—BC202年在位5年 西楚王朝共1王立國5年 大漢王朝BC206—公元220年 西漢王朝BC206—公元9年首都長安(陝西西安) 第1任高帝劉邦BC202—BC194年在位9年 第2任惠帝劉盈BC194—BC187年在位7年 第3任廢帝劉恭BC187年高後呂雉攝政 第4任廢帝劉弘BC187年高後呂雉攝政BC187—BC179年攝政8年 第5任文帝劉恆BC179—BC156年在位23年 第6任景帝劉啟BC156—BC140年在位16年 第7任武帝劉徹BC140—BC86年在位54年 第8任昭帝劉弗陵BC86—BC73年在位14年 第9任少帝劉賀BC73年 第10任宣帝劉詢BC73—BC48年在位26年 第11任元帝劉奭BC48—BC32年在位16年 第12任成帝劉驁BC32—BC6年在位26年 第13任哀帝劉欣BC6—公元1年在位6年 第14任平帝劉箕子公元1—6年在位5年 第15任孺子劉嬰公元6—9年王莽攝政4年西漢王朝END 西漢王朝共15帝立國215年 新王朝公元9—23年首都長安(陝西西安) 第1任新皇帝王莽9—23年在位15年 新王朝共1帝立國15年 玄漢王朝23—25年首都長安 第1任更始帝劉玄23—25年在位3年 玄漢王朝共1帝立國3年 東漢王朝25—220年首都洛陽 第1任光武帝劉秀25—58年在位34年(原名劉綉) 第2任明帝劉庄58—76年在位18年 第3任章帝劉炟76—89年在位14年 第4任和帝劉肇89—106年在位18年 第5任殤帝劉隆106年 第6任安帝劉祜107—125年在位19年 第7任嬰帝劉懿126年 第8任順帝劉保126—145年在位20年 第9任沖帝劉炳145年 第10任質帝劉纘146年 第11任桓帝劉志147—168年在位22年 第12任靈帝劉宏168—190年在位23年 第13任少帝劉辯190年 第14任獻帝劉協190—220年在位31年東漢王朝END 東漢王朝共14帝立國196年 兩漢共29帝立國411年END 三國時代(魏蜀吳)220—280年歷時61年 曹魏帝國220—265年首都許昌遷回洛陽 第1任文帝曹丕220—227年在位8年 第2任明帝曹睿227—240年在位14年 第3任齊王曹芳240—254年在位15年 第4任高貴鄉公曹髦254—260年在位7年 第5任元帝曹奐260—265年在位6年 曹魏帝國共5帝立國46年END 蜀漢帝國221—263年首都成都 第1任昭烈帝劉備221—223年在位3年 第2任後主劉禪223—263年在位41年 蜀漢帝國共2帝立國43年END 東吳帝國222—280年首都建業(江蘇南京) 第1任大帝孫權222—252年在位31年 第2任會稽王孫亮252—258年在位7年 第3任景帝孫休258—264年在位7年 第4任烏程侯孫皓264—280年在位17年 東吳帝國共4帝立國59年END 大晉王朝265—420年立國156年 西晉王朝265—317年首都洛陽 第1任武帝司馬炎265—290年在位26年 第2任惠帝司馬衷290—307年在位18年 公元291年西晉爆發八王之亂 八王之一汝南王司馬亮 八王之二楚王司馬瑋 八王之三趙王司馬倫 八王之四齊王司馬冏 八王之五長沙王司馬乂 八王之六成都王司馬潁 八王之七河間王司馬顒 八王之八東海王司馬越 晉自五馬(司馬)渡江天下遂分為二,又有五胡亂華十九國並立 第3任趙王司馬倫301年在位四個月 大分裂時代公元304—589年共286年 其中五胡亂華十九國時代304—439年共136年 第4任惠帝司馬衷290—307年 第5任懷帝司馬熾307—313年在位7年公元311年八王之亂END 第6任愍帝司馬鄴313—317年在位5年 西晉王朝共6帝立國53年 東晉王朝317—420年首都建康(江蘇南京) 第7任元帝司馬睿317—322年在位6年 第8任明帝司馬紹322—325年在位4年 第9任成帝司馬衍325—343年在位19年 第10任康帝司馬岳343—345年在位2年 第11任穆帝司馬聃345—362年在位18年 第12任哀帝司馬丕362—366年在位5年 第13任廢帝司馬奕366—371年在位6年(海西公) 第14任簡文帝司馬昱371—373年在位3年 第15任孝武帝司馬曜373—397年在位25年 第16任安帝司馬德宗397—419年在位23年 第17任恭帝司馬德文419—420年在位2年 東晉王朝共11帝立國104年 兩晉共17帝立國156年END 五胡亂華十九國 五胡指:匈奴〈羯〉鮮卑 羌〈氐〉實為三胡,依古老的說法,他們都是黃帝姬軒轅的後裔 十九國:開國年 國別 開國君主 民族 首都 亡國年 年數 亡於 304 成漢帝國 李雄 氐 成都 347 44 晉 304 漢趙帝國 劉淵 匈奴 平陽(山西臨汾) 329 26 後趙 319 後趙帝國 石勒 羯 襄國(河北邢台) 351 33 冉魏 320 前涼王國 張茂 漢 姑藏(甘肅武威) 376 57 前秦 337 前燕帝國 慕容皝 鮮卑 鄴城(河南臨漳) 370 34 前秦 350 冉魏帝國 冉閔 漢 鄴城(河南臨漳) 352 3 前燕 351 前秦帝國 苻健 氐 長安 394 44 西秦 384 後燕帝國 慕容垂 鮮卑 中山(河北定縣) 407 24 北燕 384 西燕帝國 慕容泓 鮮卑 長子(山西長子) 394 11 前燕 384 後秦帝國 姚萇 羌 長安 417 34 晉 385 西秦王國 乞伏國仁 鮮卑 金城(甘肅蘭州) 431 39 胡夏 386 後涼王國 呂光 氐 姑藏(甘肅武威) 403 18 後秦 397 南涼王國 禿發烏孤 鮮卑 樂都(青海樂都) 414 18 西秦 397 北涼王國 1任段業 漢 張掖(甘肅張掖) 439 43 北魏 2任沮渠蒙遜 匈奴 398 南燕帝國 慕容德 鮮卑 廣固(山東益都) 410 13 晉 400 西涼王國 李暠 漢 酒泉(甘肅酒泉) 421 22 北涼 405 西蜀王國 譙縱 漢 成都 413 9 晉 407 胡夏帝國 赫連勃勃 匈奴 統萬(陝西橫山) 431 25 吐谷渾 407 北燕帝國 1任高雲 朝鮮 和龍(熱河朝陽) 436 30 北魏 2任馮跋 漢 和龍(熱河朝陽) 南北朝時代439—589年共151年 南朝劉宋帝國420—479年首都建康(江蘇南京) 第1任武帝劉裕420—422年在位3年 第2任少帝劉義符423—424年在位2年 第3任文帝劉義隆424—453年在位30年 第4任廢帝劉劭453—454年在位1年 第5任孝武帝劉駿454—465年在位12年 第6任前廢帝劉子業465年 第7任明帝劉彧465—473年在位9年 第8任後廢帝劉昱473—477年在位5年 第9任順帝劉准477—479年在位3年 劉宋帝國共9帝立國60年END 南朝蕭齊帝國479—502年首都建康(江蘇南京) 第1任高帝蕭道成479—483年在位5年 第2任武帝蕭賾483—494年在位12年 第3任鬱林王蕭昭業494年 第4任海陵王蕭昭文494年 第5任明帝蕭鸞494—499年在位6年 第6任東昏侯蕭寶卷499—501年在位3年 第7任和帝蕭寶融501—502年在位2年 蕭齊帝國共7帝立國24年END 南朝蕭梁帝國502—557年首都建康(江蘇南京) 第1任武帝蕭衍502—550年在位49年 第2任簡文帝蕭綱550—551年在位1年 第3任豫章王蕭棟551年8月—552年 第4任武陵王蕭紀552年4—11月 第5任元帝蕭繹552-—554年在位3年 第6任貞陽侯蕭淵明555年5—10月 第7任敬帝蕭方智555—557年在位3年 蕭梁帝國共4帝7傳立國56年END 後梁王國第1任蕭察557 後梁王國第末任蕭巋587立國30年共86年END 南朝陳陳帝國557—589年首都建康(江蘇南京) 第1任武帝陳霸先557—560年在位4年 第2任文帝陳蒨560—567年在位8年 第3任廢帝陳伯宗567—569年在位2年 第4任宣帝陳頊569—583年在位15年 第5任後主陳叔寶583—589年在位7年 陳陳帝國共5帝立國33年END 北朝北魏帝國386—534年首都平城(山西大同)遷洛陽 第1任道武帝拓拔珪386-—409年在位24年 第2任明元帝拓撥嗣409—424年在位16年 第3任太武帝拓撥燾424—452年在位29年 第4任南安王拓撥餘452年 第5任文成帝拓撥浚452—466年在位15年 第6任獻文帝拓撥弘466—471年在位6年 第7任孝文帝拓撥宏(改漢姓元宏)471-—500年在位30年 第8任宣武帝元恪500—516年在位17年 第9任孝明帝元詡516—528年在位13年 第10任孝庄帝元子攸528—530年在位3年 第11任長廣王元曄530—531年 第12任節閔帝元恭531年 第13任安定王元朗531年 第14任孝武帝元修(攸月)532—534年在位3年 北魏帝國共11帝14傳立國150年END 北朝東魏帝國534—550年首都鄴城(河南臨漳) 第1任孝靜帝元善見534—550年在位17年 東魏帝國共1帝立國17年END 北朝西魏帝國535—556年首都長安 第1任文帝元寶炬535—551年在位17年 第2任廢帝元 欽551—553年在位2年 第3任恭帝拓撥廓554—556年在位3年 西魏帝國共3帝立國22年END 北魏東魏西魏合稱後魏共計15帝18傳立國171年 北朝北齊帝國550—577年首都鄴城(河南臨漳) 第1任文宣帝高洋550—559年在位10年 第2任廢帝高殷559年10月—560年在位1年 第3任孝昭帝高演560/8—561/11月在位1年 第4任武成帝高湛561—564年在位3年 第5任後主高緯565/4—576年在位11年 第6任幼主高恆576—577年在位1年 北齊帝國共6帝立國28年END 北朝北周帝國557—581年首都長安 第1任孝閔帝宇文覺557年 第2任明帝宇文毓557—560年在位3年 第3任武帝宇文邕560—578年在位18年 第4任宣帝宇文(文武貝)578/6—579年 第5任靜帝宇文闡579/2—581/2月在位2年 北周帝國共5帝立國25年END 隋國公楊堅第二次統一全中國結束了長達286年之久的大分裂時代 大隋王朝581—619年首都大興(長安)(陝西西安) 第1任高祖文皇帝楊堅581—604年在位24年(有著名的開皇之治) 第2任煬帝楊廣604—618年在位15年(當2年太上皇) 世宗孝成皇帝楊昭 第3任恭帝楊侑617—618年在位2年 第4任秦王帝楊浩618年 第5任皇泰帝楊侗618—619年在位2年 大隋王朝共5帝立國39年 大唐王朝618—907年首都長安 第1任高祖李淵618—626年在位9年 第2任太宗李世民626—649年在位23年 第3任高宗李治649—683年在位35年 第4任中宗李顯683年12月在位數月 第5任睿宗李旦684年2月在位數月 唐朝立國73年武後武曌武則天臨朝執政7年公元690年滅唐朝建立自己的武周王朝
B. 中國朝代歷史
1、夏朝(約公元前2029年-約公元前1559年)
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約前2029年禹建立夏朝;約前1950年夏王少康消滅有窮國,中興夏朝;約前1559年商湯於鳴條之戰打敗夏桀,夏朝滅亡。
2、商朝(約前1559年-約前1046年)
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約前1320年商王於盤庚時把都城自奄遷殷,甲骨文和金文得到發展。前1147年商王武乙繼位,與巫術作斗爭,實行禮制改良。前1046年周武王於牧野之戰擊敗商王帝辛的軍隊,商朝滅亡。
3、西周(約前1046年-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經牧野之戰,姬發滅商建立周朝,史稱西周。前771年西夷犬戎攻入西周都城鎬京,殺周幽王,周平王繼位。前770年周平王向東遷都至雒邑,歷史上稱東遷以後的周王朝為東周。
4、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由戰國後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傳三世,共兩帝一王,國祚共十四年。因秦朝王室嬴姓,故史書上別稱嬴秦,以區分其他國號為秦的政權。
5、西漢(前202年—8年12月)
中國歷史上繼秦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共歷十二帝,享國二百一十年,又稱前漢,與東漢統稱為漢朝。
6、東漢(25年—220年)
是中國歷史上繼秦朝、西漢、新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傳八世共十四帝,歷經一百九十五年,又稱後漢,與西漢合稱漢朝。
7、三國(220年-280年)
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
8、晉朝(266年—402年)
是中國歷史上三國後短暫的大一統王朝之一,另與東晉合稱晉朝。傳5帝,國祚五十一年。若以滅東吳始,則僅立朝37年。為了區別於五代時的後晉,史稱西晉,又稱為司馬晉。
9、十六國時期(公元301年——公元460年 )
在眾多游牧民族中,以匈奴、羯、鮮卑、羌及氐為主,統稱五胡。他們在這個范圍內相繼建立許多國家,而北魏史學家崔鴻以其中十六個國家撰寫了《十六國春秋》(五涼、四燕、三秦、二趙、一成、一夏),於是後世史學家稱這時期為「五胡十六國」。實際上這一時期國家數目遠多於16。
10、南北朝時期(公元420年~公元589年)
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上承東晉十六國下接隋朝,由420年劉裕代東晉建立劉宋始,至公元589年隋滅陳而終。
11、隋朝(581年-618年)
是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大一統王朝,因唐朝與隋朝的文化、制度、社會特點一脈相承,故史學家常將兩朝合稱為隋唐。
12、唐朝(618年—907年)
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是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
13、五代十國(907年—960年)
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這一稱謂出自《新五代史》,是對五代(907年~960年)與十國(891年~979年)的合稱。
14、北宋(960—1127年)
是中國歷史上繼五代十國之後的朝代,與南宋合稱宋朝,又稱兩宋,因皇室姓趙,也稱作趙宋,傳九位皇帝,享國167年。
15、元朝(1271年—1368年)
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傳五世十一帝,歷時九十八年。
16、明朝(1368-1644年)
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共傳十二世,歷經十六帝,享國276年。
17、清朝(1616年—1912年)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共傳十二帝,總計296年。從改國號為大清開始,總計276年。從清兵入關,建立全國性政權算起為268年。
C. 中國歷代王朝排名
朝代 起止年代 創建人 都 城
黃帝堯舜禹 約170萬-4000年前 黃帝堯|舜 /
夏朝 前2100-1600 啟 陽城
商朝 前1600-1100 湯 亳→殷
西周 前1100-771 武王 鎬
東周 前770-256 周平王 洛邑
春秋 前770-476 / 洛邑
戰國 前475-221 / /
秦朝 前221-206 秦始皇 咸陽
西漢 前202-公元8年 漢高祖 長安
新朝 8-23 王莽 長安
東漢 25-220 光武帝 洛陽
三國
魏 220-265 曹操 洛陽
蜀 221-263 劉備 成都
吳 229-280 孫權 建業
西晉 265-316 司馬炎 洛陽
東晉 317-420 司馬睿 建康
十六國 304-439 / /
南北朝 420-581 / /
隋朝 581-618 楊堅 大興
唐朝 618-907 唐高祖 長安
五代十國 907-960 / /
宋朝 北宋 960-1127 趙匡胤 開封
南宋 1127-1279 高宗 臨安
遼朝 916-1125 耶律阿寶機 上京
西夏 1038-1227 李元昊 興慶
LOVE GUOXUE
金朝 1115-1234 阿骨打 中都
元朝 1271-1368 忽必烈 大都
明朝 1368-1644 朱元璋 南京→北京
清朝 1644-1911 努爾哈赤 北京
歷史大事記
原始社會
約170萬年前 元謀人生活在雲南元謀一帶
約80萬年前 藍田人生活在陝西藍田一帶
約20——70萬年前 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帶
約18000年前 山頂洞人開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約5000——7000年前 河姆渡 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約4000——5000年前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父系氏族公社
約4000多年前 傳說中的黃帝 堯 舜 禹時期
奴隸社會
夏(約公元前21世紀到約公元前16世紀)
約公元前21世紀 禹傳子啟 夏朝建立
商(約公元前16世紀到約公元前11世紀)
約公元前16世紀 商湯滅夏 商朝建立
約公元前14世紀 商王盤庚遷都殷
西周(約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771年)
約公元前11世紀 周武王滅商 西周開始
公元前841年 國人暴動 共和元年 我國歷史開始有明確紀年
公元前771年 犬戎攻入鎬京 西周結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國學×參考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遷都洛邑 東周開始
封建社會
戰國(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 商鞅開始變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 秦統一 秦始皇確立郡縣制 統一貨幣 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 陳勝 吳廣起義爆發
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戰
公元前206年 劉邦攻入咸陽 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楚漢之爭
西漢(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 西漢建立
公元前138年 119年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 王莽奪取西漢政權 改國號新
17 18年 綠林赤眉起義爆發
東漢(25年到220年)
25年 東漢建立
73年 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 蔡倫改進造紙術
184年 張角領導黃巾起義
200年 官渡之戰
208年 赤壁之戰
三國(220年到280年)
220年 魏國建立
221年 蜀國建立
222年 吳國建立
263年 魏滅蜀
265年 西晉建立 魏亡
西晉(265年到316年)
280年 西晉滅吳
316年 匈奴兵攻佔長安 西晉結束
東晉(317年到420年)
317年 東晉建立 zgwww.com
383年 淝水之戰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 南朝宋建立 南朝的開始
485年 北魏實行均田制
494年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隋(581年到618年)
581年 隋朝建立 北朝結束
589年 隋統一南北方 南朝結束
605年 開始開通大運河
611年 隋末農民戰爭開始 山東長白山農民起義
唐(618年到907年)
618年 唐朝建立 隋朝滅亡
627年——649年 貞觀之治
7世紀前期 松贊干布統一吐蕃
8世紀前期 粟末秣褐建立的政權 以渤海為號
同一時期 南詔首領皮羅閣合並六詔為南詔
8世紀中期 骨力裴羅統一回紇
713年——741年 開元盛世
755年——763年 安史之亂
780年 實行兩稅法
875年——884年 唐末農民戰爭
五代(907年到960年)
907年 後梁建立 唐亡 五代開始
916年 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政權
北宋(960年到1127年)
960年 北宋建立
979年 北宋結束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
1005年 宋 遼澶淵之盟
1038年 元昊建立西夏
11世紀中期 畢晟發明活字印刷術
1069年 王安石變法 國學×參考
1115年 完顏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 金滅遼
南宋(1127年到1276年)
1127年 金滅北宋 南宋開始
1140年 宋 金郾城大戰
1206年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
1227年 蒙古滅西夏
1234年 蒙古滅金
元(1271年到1368年)
1271年 忽必烈定國號元
1276年 元滅南宋
1351年 劉福通等領導紅巾軍大起義
明(1368年到1644年)
1368年 明朝建立 盟軍攻佔大都 元亡
明初 開始修建明長城
1405年——1433年 鄭和七次「下西洋」
1421年 明成祖遷都北京
明朝中後期 資本主義萌芽在江南開始出現
16世紀中期 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
1581年 實行一條鞭法
1616年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
1628年 明末農民戰爭爆發
1636年 後金改國號為清
1644年 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 農民軍攻佔北京 明亡
清(鴉片戰爭以前)(1644年到1840年)
1644年 清軍入關
1662年 鄭成功收復台灣
1684年 清朝設置台灣府
1685 1686年 雅克薩自衛反擊戰
1689年 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
1696年 昭莫多戰役
1727年 清朝設置駐藏大臣
LOVE GUOXUE
18世紀中期 維吾爾貴族大和卓 小和卓發動叛亂
1771年 土爾扈特部重返祖國
--
附上朝代年表http://wenku..com/view/f480a6d233d4b14e8524680d.html
回答者: 跳跳寶貝妹 - 六級 2010-11-6 21:00
修改回答: 關閉 跳跳寶貝妹,您要修改的回答如下: 積分規則
朝代 起止年代 創建人 都 城
黃帝堯舜禹 約170萬-4000年前 黃帝堯|舜 /
夏朝 前2100-1600 啟 陽城
商朝 前1600-1100 湯 亳→殷
西周 前1100-771 武王 鎬
東周 前770-256 周平王 洛邑
春秋 前770-476 / 洛邑
戰國 前475-221 / /
秦朝 前221-206 秦始皇 咸陽
西漢 前202-公元8年 漢高祖 長安
新朝 8-23 王莽 長安
東漢 25-220 光武帝 洛陽
三國
魏 220-265 曹操 洛陽
蜀 221-263 劉備 成都
吳 229-280 孫權 建業
西晉 265-316 司馬炎 洛陽
東晉 317-420 司馬睿 建康
十六國 304-439 / /
南北朝 420-581 / /
隋朝 581-618 楊堅 大興
唐朝 618-907 唐高祖 長安
五代十國 907-960 / /
宋朝 北宋 960-1127 趙匡胤 開封
南宋 1127-1279 高宗 臨安
遼朝 916-1125 耶律阿寶機 上京
西夏 1038-1227 李元昊 興慶
LOVE GUOXUE
金朝 1115-1234 阿骨打 中都
元朝 1271-1368 忽必烈 大都
明朝 1368-1644 朱元璋 南京→北京
清朝 1644-1911 努爾哈赤 北京
歷史大事記
原始社會
約170萬年前 元謀人生活在雲南元謀一帶
約80萬年前 藍田人生活在陝西藍田一帶
約20——70萬年前 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帶
約18000年前 山頂洞人開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約5000——7000年前 河姆渡 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約4000——5000年前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父系氏族公社
約4000多年前 傳說中的黃帝 堯 舜 禹時期
奴隸社會
夏(約公元前21世紀到約公元前16世紀)
約公元前21世紀 禹傳子啟 夏朝建立
商(約公元前16世紀到約公元前11世紀)
約公元前16世紀 商湯滅夏 商朝建立
約公元前14世紀 商王盤庚遷都殷
西周(約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771年)
約公元前11世紀 周武王滅商 西周開始
公元前841年 國人暴動 共和元年 我國歷史開始有明確紀年
公元前771年 犬戎攻入鎬京 西周結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國學×參考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遷都洛邑 東周開始
封建社會
戰國(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 商鞅開始變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 秦統一 秦始皇確立郡縣制 統一貨幣 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 陳勝 吳廣起義爆發
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戰
公元前206年 劉邦攻入咸陽 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楚漢之爭
西漢(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 西漢建立
公元前138年 119年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 王莽奪取西漢政權 改國號新
17 18年 綠林赤眉起義爆發
東漢(25年到220年)
25年 東漢建立
73年 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 蔡倫改進造紙術
184年 張角領導黃巾起義
200年 官渡之戰
208年 赤壁之戰
三國(220年到280年)
220年 魏國建立
221年 蜀國建立
222年 吳國建立
263年 魏滅蜀
265年 西晉建立 魏亡
西晉(265年到316年)
280年 西晉滅吳
316年 匈奴兵攻佔長安 西晉結束
東晉(317年到420年)
317年 東晉建立 zgwww.com
383年 淝水之戰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 南朝宋建立 南朝的開始
485年 北魏實行均田制
494年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隋(581年到618年)
581年 隋朝建立 北朝結束
589年 隋統一南北方 南朝結束
605年 開始開通大運河
611年 隋末農民戰爭開始 山東長白山農民起義
唐(618年到907年)
618年 唐朝建立 隋朝滅亡
627年——649年 貞觀之治
7世紀前期 松贊干布統一吐蕃
8世紀前期 粟末秣褐建立的政權 以渤海為號
同一時期 南詔首領皮羅閣合並六詔為南詔
8世紀中期 骨力裴羅統一回紇
713年——741年 開元盛世
755年——763年 安史之亂
780年 實行兩稅法
875年——884年 唐末農民戰爭
五代(907年到960年)
907年 後梁建立 唐亡 五代開始
916年 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政權
北宋(960年到1127年)
960年 北宋建立
979年 北宋結束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
1005年 宋 遼澶淵之盟
1038年 元昊建立西夏
11世紀中期 畢晟發明活字印刷術
1069年 王安石變法 國學×參考
1115年 完顏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 金滅遼
南宋(1127年到1276年)
1127年 金滅北宋 南宋開始
1140年 宋 金郾城大戰
1206年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
1227年 蒙古滅西夏
1234年 蒙古滅金
元(1271年到1368年)
1271年 忽必烈定國號元
1276年 元滅南宋
1351年 劉福通等領導紅巾軍大起義
明(1368年到1644年)
1368年 明朝建立 盟軍攻佔大都 元亡
明初 開始修建明長城
1405年——1433年 鄭和七次「下西洋」
1421年 明成祖遷都北京
明朝中後期 資本主義萌芽在江南開始出現
16世紀中期 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
1581年 實行一條鞭法
1616年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
1628年 明末農民戰爭爆發
1636年 後金改國號為清
1644年 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 農民軍攻佔北京 明亡
清(鴉片戰爭以前)(1644年到1840年)
1644年 清軍入關
1662年 鄭成功收復台灣
1684年 清朝設置台灣府
1685 1686年 雅克薩自衛反擊戰
1689年 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
1696年 昭莫多戰役
1727年 清朝設置駐藏大臣
LOVE GUOXUE
18世紀中期 維吾爾貴族大和卓 小和卓發動叛亂
1771年 土爾扈特部重返祖國
--
附上朝代年表http://wenku..com/view/f480a6d233d4b14e8524680d.html
D. 中國各朝代之最是什麼
中國歷史上最富裕的朝代---宋朝中國封建王朝的頂峰是宋朝而不是唐朝。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最繁榮、科技最發達、文化最昌盛、藝術最高深、人民生活水平最富裕的朝代。宋代是為中國最爭光的朝代,也是當時世界上發明創造最多的國家。宋朝也是中國為世界貢獻最大的時期,中國歷史上的重要發明一半以上都出現在宋朝,那時中國所謂的四大發明的三項被發明或是開始得到大規模實際的運用,火葯、指南針、印刷術、紙幣、垂線紡織,瓷器工藝的重要改革等。宋朝航海、造船、醫葯、工藝、農技等都達到了古代前所未有、後難比及的高度。宋朝還發展起一門新科學,技術科學。這些輝煌的成就與宋的綜合文明有直接聯系。宋代的GDP是佔全球的50\\%。國家的綜合實力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宋朝都是當時世界的第一大國。宋朝已經達到了封建王朝的頂峰,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宋朝是中國古代唯一長期不實行「抑商」政策的王朝。宋朝開創以來,即治坑礦、組織茶鹽開發。因而大量從土地中解放出來的農民投入商業手工業中,民間經濟受到刺激,突飛猛進。創造了空前的財富與繁榮。在宋朝立國之初,宋太祖趙框胤就號召人們「多積金、市田宅以遺子孫,歌兒舞女以終天年」,宋太宗也曾下詔「令兩制議政豐之術以聞」,令官員們研究理財求富之道。宋神宗則認為「尤先理財」,發過「政事之先,理財為急」的詔令。這些政策導向使商業大潮興旺,商貿高速發展,錢庄業迅猛發展,促使宋朝在世界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最早的紙幣和銀行。銀行可以貸款、異地付款。北宋時期就大量開採金、銀、銅、鐵、煤等礦藏,全國各地也出現了世界歷史上最早的製造工廠和加工工廠。如造船廠、火器廠、造紙廠、印刷工廠、織布廠、各地的官窯等。廠里的工人按期領工資。南宋時的軍器所工匠竟達七八千人。造會子局,有徒工一千二百餘人。綾錦院織工達到四百餘人。除公辦的工廠外,一些私辦的工廠也相繼大量的出現與繁榮。因為經濟的空前繁榮,宋錢幣鑄造量非常大,如宋神宗時全國年鑄幣506萬貫。(唐朝最盛的開元盛世年鑄幣32萬貫)。 宋代的貨幣形式與種類太過豐富。銅錢、銀錠是宋朝的本位貨幣。宋朝銅幣和鐵幣並用,有些宋幣含有合金成分。此外還有些銀質錢幣。宋代的錢幣無論是種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是中國古代歷史上造詣最多最好的錢幣。宋幣上銘刻的文字書法優美多為名家及皇帝手筆,篆隸真行草俱全,還古篆體、瘦金體。種種精美的貨幣使人愛不釋手,宋錢幣的藝術總類藝術性工藝最高。宋錢是當時周邊各國最喜歡最堅挺的貨幣。宋錢成為南海諸國的鎮國庫之寶。雖然遼國、金國等國也仿製宋幣造錢,但在金國流通最多最廣的是宋錢。直到現在出土存世的宋錢還是最多的。在今天東到日本、西至歐洲、非洲的廣大地區都有出土。足見宋的繁榮與強盛。為免攜帶大批銅錢來往之煩勞,在公元998年(咸平元年)前後在四川地區民間出現最早的紙幣「交子」。這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但這種紙幣只相當於擔保的代幣券。宋朝政府先後印刷發行的紙幣種類有交子、錢引、關子、會子等幾種類型形式。公元1023年(天聖元年)宋政府開設了世界上第一個負責紙幣發行的官方機構「益州交子務」,這是世界上最早的中央人民銀行。公元1024年宋政府開始印刷發行「交子」,此種「交子」銅板彩印,上面印有鳥獸、花紋、圖案或故事等,異常精美。此種票據有如公債,分界發行。交子最初是以兩年為一界,發行新交子的同時廢止並回收舊交子,自公元1072年(熙寧五年)起,雖仍然是每兩年發行一界,但是每界交子的流通期增加到四年。交子的面值為自一貫文至十貫文的固定面值,以鐵錢為本,備有發行准備金,已經基本具備了近代本位貨幣的特徵要素。其施用愈來愈廣泛。票據的使用為商業繁榮提供了便利條件。北宋崇寧四年,在江北、華北地區發行了稱為「錢引」的新式樣的紙幣,但是只印了一界就因為流通不暢不能順利使用而停印。公元1107年(大觀元年)四川交子改稱錢引,交子務也改稱錢引務,開始大量印刷紙鈔發行,由於數量發行過大,引起了錢引的嚴重貶值。公元1110年(大觀三年)限制發行量為天聖時的125萬貫左右,對流通地區也限在鐵錢行用的四川、陝西、河東地區,後又採取了受兌、停用舊錢引,增加准備金等多種方法,使錢引的價值得到恢復。南宋時期宋政府在杭州設立「行在會子務」專門管理印製「會子」。先後印造了一千文、兩千文、三千文及二百文、三百文、五百文,六種面值的會子。會子以三年為「界」,到期作廢,逐舊造新換舊。從公元1171年到公元1240年,共發行了十八界會子。後來政府規定第十七、十八界會子可以永久流通。這是真正意義上由政府發行的紙制的純粹錢幣。紙幣逐漸代替了銅錢做為主要交換媒介。商業的高速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宋王朝調整了歷代立法中重刑輕民的傳統做法,義利並重相當重視經濟立法。法規內容涉及社會經濟活動的各個方面,專門設置了專賣法,如鹽法,酒法,茶法等法令。宋代成為中國古代經濟立法最為活躍的時期,其立法活動頻繁,法規內容涉及社會經濟活動的各個方面,法規的制訂、實施各方面都具有前所未有的想像力。宋的經濟法令,注意到了國家與經濟活動者之間的利益分配關系,順應商品經濟的規律。宋朝獲得龐大的財政收入是國民經濟飛速發展,工商業極度繁榮,生產力水平提高的結果。豐厚的社會財力使得政府既不必求苛稅於民又能保證政府收入。這就緩和了社會矛盾,進入治理國家的良性循環。宋朝的經濟,尤其是第二,第三產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公元1077年,北宋稅賦總收入共7070萬貫,其中農業的兩稅2162萬貫,佔30\\%,工商稅4911萬貫佔70\\%。構成國家財政收入主體的,已經不再是農業,而是工商業了,宋朝已經走出農業文明了,宋時中國的農業社會已經在開始向工商業社會那邁進了。宋朝的手工業中還出現了銅板印刷的廣告。比西方資本主義印刷的廣告要早三百多年。大學者蘇東坡曾給一做油食老婦人做過一首廣告詩,使之生意大振。沈括的貨幣流通速度論達到了現代貨幣理論水平。此外宋朝已出現類似現代報紙的「小報」了。世界的中國的最早的資本主義萌芽,誕生於大宋強盛的商業浪潮中。 宋朝是中國社會市民階級正式產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業者、商人、小業主構成了宋朝的中產階級。他們經濟富足,又有自己獨立的價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閑暇的生活及審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的文化高度繁榮,戲曲、雜技、音樂、詩歌、小說等都在宋代高度繁榮發展。宋代開始大規模的城市化。中國首次出現了主要以商業,而不是以行政為中心的大城市。宋朝發達的交通為人類封建史之最。宋朝每十里設一郵亭,每三十里設一驛站。宋政府「以法治郵」對郵驛是十分重視,保證了郵驛的正常運行。使各地的官道星羅棋布、四通八達。「白塔橋邊賣地經,長亭短宜驛分明。」地經就是地圖,宋朝的地圖已經相當的精確。宋朝四京是東京開封府,西京洛陽府,北京大名府,南京應天府。宋代大城市人口集中,北宋首都汴梁和南宋首都臨安都是超過百萬人口的大城市。宋朝人口如泉洲一樣超過二十萬的有六個。宋朝十萬戶以上的城市由唐代的十幾個增加到四十六個。(南宋末期西方最大最繁華的城市是威尼斯只有十萬人口。)在城市所有幹道的塔上都掛有一個時針。每個鍾都有一個人看守照料。他敲著銅羅報時,即使在很在窄的小巷都會回盪著這種聲音,隨後他用文字把時刻展示給人們看。北宋富強160多年,京都汴梁(今河南開封)「比漢唐京邑,民庶十倍」,汴梁城不僅旱路暢通發達,水運也十分發達。「舳艫歲歲銜清汴」,「聯翩漕舸入神州」。「汴都數百萬戶,盡仰石炭,無一家燃薪者」。宋朝的汴梁城已經用煤(西方稱之會燃燒的石頭)而不是用木材生火做飯取暖了。當時西方都是用木頭劈柴生活作飯取暖。中國1949年解放後的各大城市都沒有達到這一點。新興的市民階層的誕生,富庶安逸的生活使宋人消費意識濃烈,極大地刺激了茶坊酒市、娛樂業等第三產業的繁榮發展。宋朝的城市不像唐朝的城市一到黑夜就一片黑暗了,宋城在黑夜裡是燦爛的光明之城。因為宋朝不像唐朝一樣實行宵禁,宋人有夜生活。一到夜裡,宋人就自己的房間里、在家門口、庭院門口都點上了燈,因而到處都有燈光。在夜晚趕路遊玩的人們都拿這各種各樣的燈籠。因此在夜晚整個城市都在閃爍。在夜晚城市裡燈火通明,叫賣聲到天明。在「瓦子」、「勾欄」等固定娛樂場所百戲伎藝競演,市民集中觀看。夜間飲食店鋪生意興隆,直到太陽從新升起街上一樣擠滿了人。「大街一兩處麵食店及市西坊西食麵店,通宵買賣、交曉不絕」,「其餘橋道坊巷,亦有夜市撲賣果子糖等物,亦有賣卦人盤街叫賣,如頂盤擔架賣市食,至三更不絕。冬月雖大雨雪,亦有夜市盤賣。」。「酒壚博塞雜歌呼,夜夜長如正月半。」,「梁園歌舞足風流,美酒如刀解斷愁。憶得少年多樂事,夜深燈火上樊樓。」,「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遊人不止是皇親國戚、達官貴人等少數的宋人而是城裡的廣大的市民、大多數的宋人。宋人生活得是如此富足幸福。宋朝沒有「路有凍死骨」的貧窮與「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觀絕望。只有「西湖歌舞幾時休」的醉生夢死的樂觀、繁華。
E. 中國歷代王朝有哪些呢
中國歷代王朝有夏、商、西周、東周、秦、西漢、東漢、三國,三國包括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晉、東晉、五胡十六國、南朝、南朝包括宋、齊、梁、陳,北朝包括北魏、東魏、北齊、西魏、北周,隋朝、唐朝、五代十國,北宋、南宋、遼、金、元、明、清。
宋朝的疆域最小,似無異議,甚至都可以將之列進小王朝中去。唐、漢、明、晉、隋各朝的版圖形狀相差不大,即自秦開始的中國「傳統疆域」,只是邊疆地區時有出入,差別較大的是勢刀范圍。元、清情況較為特殊。元是大蒙古帝國的一部分,與四大汗國及吐蕃並列。
元朝本部也就是其實際統治的疆域,包括中國和蒙古兩部分,超過中國傳統疆域一倍以上,但還是遠不及清朝的面積。漢時的西域,唐時的吐蕃,包括元本部的中國和蒙古,幾乎全都正式納入了清朝的版圖。
王朝排名
漢四百一十年(西漢214年,東漢196年),唐二百八十九年,明二百七十六年,清二百六十八年,宋一百六十七年,元—百六十二年,晉四十五年,隋三十七年,秦十五年。秦是中國的創立者,從「始皇帝」算起是十五年;從秦王政即位算起是四十年。
從秦滅周室,史家以秦代周紀年算起是四十九年。秦以外,所有的朝代都從立國者建立的「小王朝」算起,至退出中原統治地區截止。因而不包括東晉、南宋、殘元、南明:這一演算法,與史家通常定義的開國皇帝和亡國之君較為相符。
兩漢實可分為兩個王朝.因為中間出現了大的斷裂,即王莽的新朝,十五年。東漢末自建安元年起,習慣上認為已進入曹魏、三國時代,因而東漢實際可只算作一百七十二年。
唐代,其中武則天的「周朝」也可算作一個斷裂,也有十五年。斷裂是應該給予大大扣分的一個重要參數。如果把連續性考慮進去,清朝的國祚應排諸朝之首。
F. 中國古代十大王朝的資料
大秦王朝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是由戰國後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傳三世,共兩帝一王,國祚共十四年。因秦朝王室嬴姓,故史書上別稱嬴秦,以區分其他國號為秦的政權。
秦國原為周朝的一個諸侯國,到秦始皇繼位後,於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先後攻滅關東六國,完成華夏大一統,後北擊匈奴、南並百越,建立中國空前遼闊的王朝。秦始皇死後,秦二世胡亥與趙高合謀篡改秦法導致秦末農民起義。公元前207年,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
大漢王朝
漢朝(前202—220年)是繼秦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分為西漢和東漢兩個時期,共歷二十九帝,享國四百零五年。漢朝因尚火德故稱為炎漢,又因皇室姓劉而被稱為劉漢。秦末天下大亂,劉邦在推翻秦朝後被封為漢王,楚漢之爭獲勝後稱帝建立西漢,漢初在消滅異姓王和諸呂之亂後政局趨於穩定。
漢文帝、漢景帝採取養生息開創文景之治,漢武帝即位後攘夷拓土,被今人稱為漢武盛世,至漢宣帝時期國力達到極盛,史稱孝宣中興。8年,王莽篡漢,西漢滅亡,不久爆發綠林赤眉起義。25年,劉秀稱帝,建立東漢,定都洛陽,統一天下後息兵養民,史稱光武中興。漢明帝、漢章帝沿襲輕徭薄賦開創明章之治,漢和帝繼位後開創永元之隆,東漢國力達到極盛。
大唐貞觀王朝
貞觀(627年正月—649年十二月)是唐朝君主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共23年。唐太宗勵精圖治開疆拓土,成為中國史上著名的明君。他繼承唐高祖李淵制定的尊祖崇道國策,並進一步將其發揚光大,運用道家思想治國平天下,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
在位期間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剋制,虛心納諫;並採取了一些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當時並大力平定外患,並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當時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故史稱「貞觀之治」。
大宋王朝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十九年。960年,後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立趙匡胤為帝,建立宋朝。趙匡胤為避免晚唐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亂象,採取重文抑武的施政方針,一方面加強了中央集權,另一方面剝奪武將兵權。宋太宗繼位後統一全國,至宋真宗時期與遼國締結澶淵之盟後逐漸步入治世。
大元王朝
元朝(1271年—1368年)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傳五世十一帝,歷時九十八年。1206年,成吉思汗鐵木真統一漠北建立蒙古帝國後開始對外擴張,先後攻滅西遼、西夏、花剌子模、東夏、金朝等國。蒙哥汗去世後,引發了阿里不哥與忽必烈的汗位之爭,促使大蒙古國分裂。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建元「中統」。
1271年,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改國號為「大元」,次年遷都燕京,稱大都。1279年(至元十六年),元軍在崖山海戰滅南宋統一中國,結束了自晚唐五代以來的分裂局面。元朝統一中國後持續對外擴張,但在出海征伐日本和東南亞諸國時屢遭失利,如元日戰爭、元越戰爭、元緬戰爭、元爪戰爭等。元中期政變頻繁,政治始終未上正軌。
後期政治腐敗,權臣干政,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日益加劇,導致元末農民起義。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隨後北伐驅逐元廷攻佔北京,此後元廷退居漠北,史稱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奪政權建立韃靼,北元滅亡。元朝廢除尚書省和門下省,保留中書省與樞密院、御史台分掌政、軍、監察三權,地方實行行省制度,開中國行省制度之先河。
明朝(1368-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共傳十二世,歷經十六帝,享國276年。元末民不聊生,爆發紅巾起義,朱元璋加入郭子興隊伍。1364年朱元璋稱吳王,建立西吳。1368年朱元璋稱帝,國號為大明,因皇室姓朱,又稱朱明,定都於應天府;1420年朱棣遷都至順天府,以應天府為陪都。
明初歷經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國力強盛。中期經土木之變由盛轉衰,後經弘治中興、嘉靖中興、萬曆中興國勢復振,晚明因東林黨爭和天災外患導致國力衰退,爆發明末農民起義。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殉國。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隨後清朝趁亂入關,擊敗大順、大西、南明弘光、隆武、紹武等諸政權;1662年永曆帝被殺,南明滅亡。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國最後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共傳十二帝,國祚276年。
1616年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清軍入關,順治帝遷都北京,從此清朝取代明朝成為全國統治者。清朝在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中國的傳統社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成就。鴉片戰爭後多遭列強入侵,主權和領土嚴重喪失。中國人民也進行了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等近代化改革。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儀退位,清朝結束。
G. 中國皇帝和朝代之最
都是網上搜的,你也可以自己搜更多信息。
皇帝:
歷代王朝中,帝王最多的是商朝,自湯至紂,共歷30帝。
歷代王朝中,帝王最少的是王莽的新朝、北朝的東魏,均僅歷1帝。
歷代王朝中,帝王平均壽命最長的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平均每帝享年54歲。
歷代王朝中,帝王平均壽命最短的,是北朝時的北周,平均每帝僅享年22歲。
歷代王朝中,延續最久的是周朝,共800餘年(西周300餘年,東周515年)。
歷代王朝中,存在時間最短暫的是北遼,均僅一年多。
歷代王朝中,帝王平均在位年數最長的是清朝,自公元1644年統治全中國至公元1911年滅亡,歷267年,傳10帝,平均每帝在位近27年。
歷代王朝中,帝王平均在位年數最短促的是北遼,自公元1122年3月立國至公元1123年滅亡,僅歷19個月,傳4帝,平均每帝在位不足5個月。
歷代帝王中,壽命最長的是清高宗(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歷,享年89歲。(西周共和元年以前的計年不準確,故不計)。
歷代帝王中,壽命最短的帝王是東漢殤帝劉隆,2歲即亡。
歷代帝王中,即位時年齡最大的是武則天,時年已67歲,其次是南朝宋武帝劉裕,時年已65歲。
歷代帝王中,即位時年齡最小的是東漢殤帝劉隆,出生僅百餘日。 歷代帝王中,在位最長的是清朝聖祖(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享位61年。
歷代帝王中,在位最短促的是金朝末帝完顏承麟,在位僅半日。 歷代王朝中,帝王結局最慘的是十六國時期的西燕、南朝的梁、隋朝。西燕的7個帝王、梁朝的8個帝王,隋朝的5個帝王,全部被殺,無一善終。
歷代王朝中,帝王結局最幸運的要算南朝的陳朝,5個帝王全部病死,無一橫死。
歷代帝王中,經歷最奇特的是南宋的恭帝,他幼時在臨安(今杭州市)為南宋的帝王,青年被元軍俘往大都(今北京),降為元朝的臣子,又被遷居於上都(今內蒙古自治區多倫縣西北),中老年被遣入西藏為僧,成為佛門高僧和翻譯家,最後因文字獄被冤殺。
歷代帝王中,結局最荒唐的是東晉武帝司馬曜,因酒後一句戲言,為愛妃命婢女將他悶死。
歷代帝王中,對文藝最有貢獻的是唐明皇(玄宗)李隆基,他對戲劇、歌舞、音樂都深有研究,創建過戲劇活動中心——梨園,被歷來的戲曲藝人尊為梨園祖師。
歷代帝王中,最能賦詩的是三國時期的魏文帝曹丕,他賦詩甚多,後人收編成《魏文帝集》,其詩語言通俗,描寫細致。
歷代帝王中,最有文采,善於作文填詞的是南唐後主李煜。他的詞多以白描手法和貼切的比喻,前朝之作多寫宮廷靡華生活,後期之作多反映亡國之君的衰痛,留傳至今有《南唐二主詞》。
歷代帝王中,最精於書畫的是北宋微宗趙佶,他的書法自成一派,稱瘦金書,繪畫擅長花鳥,作品流傳至今。
歷代帝王中,最善於木工的是明熹宗朱由校,他曾製成一座乾清宮的模型和蹴圓堂模型五間,都小巧玲瓏。
歷代帝王中,最愛旅遊的是西周穆王,據出土的《穆天子傳》記載他最遠西遊到大曠原(今中亞細亞的吉爾吉斯草原)。
歷代帝王中,最荒唐的是西漢昌邑王劉賀,此君在位27天,卻幹了1127荒唐事,被大臣們所廢。
歷代帝王中,最熱衷於科學的皇帝是新朝王莽,他曾命醫生進行過最早的人體解剖,也間支持過最早的飛行實驗,他還是最早的人工食品的研究者,進行過人造乳酷的實驗。
歷代帝王中,最好色的當數後梁朱溫,他酷愛女色,淫亂如禽獸,連兒媳們都不放過。
歷代帝王中,最無恥的是後晉高祖石敬瑭,為了能當皇帝,竟稱比自己小11歲的契丹耶律德光為父,並將國家屏障燕雲十六州於契丹。
歷代帝王中,最懶惰的是明神宗---萬曆帝朱翊鈞,此君在位48年間,竟有28年不上朝聽政。
歷代帝王中,唯一的女皇帝是武則天,她於公元690年改國號為周,稱聖神皇帝,為帝16年。
朝代:
中國最強大的朝代----唐朝
中國最腐朽的朝代----明朝
中國政治最清明的朝代----清朝(相對而言)
中國人性最自由的朝代----唐朝,西漢
中國疆土最廣袤的朝代----元朝
中國科技最鼎盛的朝代----清朝,西漢
中國文化最繁榮的朝代----東周列國(春秋戰國時代),唐朝,宋朝,清朝,
中國最具改革思想的朝代---宋朝
中國最因循守舊的朝代----明朝
中國出好皇帝最多的朝代---清朝
中國政治最黑暗的朝代----明朝
中國最崇尚武力的朝代----春秋戰國時代,元朝
中國忠臣最多的朝代-----宋朝
中國酷刑最猖獗的朝代---商朝
中國少數民族最和睦的朝代----清朝
中國最大氣磅礴的朝代----春秋戰國時代,三國時代
中國最動盪的朝代-----東周列國,三國時代,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宋,療,西夏,蒙古,金爭霸時代.
中國文化最束縛的時代----秦朝,清朝
對中國5000年統一穩定貢獻最大的朝代----秦朝,西漢,隋朝,元朝
H. 中國歷代王朝
南北朝(420年-589年)
南北朝時期是兩晉以後中國歷史上一個分裂時期,從公元420年開始,到589年北隋滅南陳結束,共169年。
公元420年,東晉大將劉裕廢掉東晉皇帝自立,國號宋。此後160 多年間,南方先後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歷史上總稱為南朝。公元386年拓跋部首領拓跋圭建立北魏;公元439年,統一黃河流域。6世紀前期,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此後,東魏為北齊所代替。西魏為北周所代替。歷史上把這北方的五個朝代總稱為北朝。
在南方,雖然先後有劉宋、南齊、蕭梁和陳四個政權的更迭,但這中間除梁元帝以江陵作都3年外,其餘的時間,南方各朝的京城始終建在建康(今江蘇南京)。劉宋(420-479年)是其中疆域最大、最強、統治年代最長的一個政權,歷4代8帝,共59年。南齊(479-502年)國祚短暫,只有23年,但由於爭殺頻繁,竟歷3代7帝,平均3年一帝,是中國歷史上帝王更換極快的一朝。梁代(502-557年)歷3代4帝,其中武帝蕭衍個人享國時間最久,幾近半個世紀。陳(557-589年)首尾凡33年,歷3代5帝。陳承衰梁之弊,是版圖狹窄、人口孤弱、力量單薄的王朝,加之統治者又極度腐敗,最終喪亡於隋朝之手。
宋;公元420年劉裕廢掉了晉帝自立,國號宋。為區別於後世趙匡胤建立的宋朝,史學家長稱之為「劉宋」。由於劉裕出身貧寒,又看到了東晉因大族屢屢興兵反抗而使其滅亡的教訓,故而在他登基後,不再重用名門大族。其用人也多為貧寒出身,兵權則主要交於自己的皇子,所以沒重蹈東晉發生大族割據的覆轍。然而,由於皇子相互間的爭權奪利,最後以至與相互殘殺,這是劉裕始料未及的。 前四二二年,劉裕卒,宋少帝、文帝相繼即位。從425年起,文帝劉義隆在位的三十年間,是宋朝最繁榮的一段時期,這時南方的經濟、文化才真正有所發展。但是文帝劉義隆好大喜功,貿然北伐,兩次北伐未果,反而讓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抓住機會,以重騎兵集團南下.兵抵長江北岸而返,至此南方的戰略優勢喪失。此間,宋與北朝的魏國交戰雖各有勝負,都損失慘重,但是南朝比起北朝來說,損失更大,敗仗更多,南軍無力爭奪中原,從此轉入了戰略防禦階段。而北朝很快又陷入國內的重重矛盾之中,不久北魏太武帝被宦官暗殺。至此,南北雙方無力再發生大戰。從此,南北方相對穩定下來。公元453年,劉宋文帝被兒子所殺。文帝死後,宋孝武帝、宋明帝先後為帝,但他們倆都是有名的暴君,其不僅對諸將疑忌,而且兄弟間相互殘殺,政治一度混亂。在此期間,南兗州刺史蕭道成趁政治混亂之機而形成了較強的勢力。四七九年,蕭道成滅宋,建立齊。至此,宋朝宣告滅亡。
齊;齊是四個朝代中存在時間最短的,僅有23年。齊高帝蕭道成借鑒了宋滅亡的教訓,以寬厚為本,提倡節儉。他共在位四年,在他臨死前,要求其子武帝繼續統治其方針,並且不要手足相殘。武帝遵其遺囑,繼續統治國家,使南朝又出現了一段相對穩定發展的階段。武帝死後,齊國的皇帝又走上了宋滅亡的老路,他們紛紛殺戮自己的兄親、叔侄,至東昏侯時,因其疑心過重,幾乎將朝內大臣全部處死。這樣一來齊國的江山又被動搖了。公元五零一年,雍州刺史蕭衍起兵攻入建康,結束了齊的統治。
梁;梁朝的建立者蕭衍擅長文學,499年被任命為雍州刺史,他乘齊國內亂,發兵奪取了皇位,建立了梁朝。蕭衍是為梁武帝,共在位四十八年。在武帝時期,北方的魏國已經衰落,再無能力對南方形成威脅。這本應為南方發展的大好時機,但武帝卻昏庸無能,縱容大臣剝削人民,卻又以自己節儉為借口,對一些忠臣的建議置之不理。公元五四八年,投降梁的東魏大將侯景倒戈。他以武帝從子蕭正德為內應,進攻梁國。次年,侯景攻陷台城。此時,梁武帝早已餓死於城中,其子蕭綱即位,是為梁簡文帝。公元五五一年,侯景殺死簡文帝,因此梁已完全處於崩潰的邊緣。公元五五七年,在討伐侯景的戰爭中發展起來的陳霸先滅梁,建立陳。至此,梁宣告滅亡。
陳;公元557年,陳霸先廢梁敬帝,自立為帝,建立陳,是為陳武帝。此時,中國南方經過了多年的戰亂,經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國家,便註定是短命的。陳武帝與其繼承者文帝、宣帝先後消滅了王僧辯、王僧智等反對勢力,又在建康附近打敗北齊軍。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梁的統治,但畢竟由於國力衰微,陳的統治被局限於長江以南,宜昌以東的地方。公元五八三年,陳宣帝卒。其子後主陳叔寶即位,此時北方已被隋朝統一,全國的統一也已指日可待。公元五八九年,隋文帝楊堅滅陳,結束了中國長達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
南朝的歷史是門閥士族由盛而衰的歷史,南朝的皇權比較強大,門閥士族社會地位雖然高貴,卻已不能完全左右政局。隨著江南開發的不斷深入,土著寒人在政治上逐漸上升,步入官僚行列,為皇帝所倚重。從梁陳之際開始,南方內地的土豪,也成為割據的一方勢力。
南朝是繼東晉之後,由漢族在南方建立起來的朝廷,雖然他們的存在都不過幾十年,但其作為漢族的統治,使漢文化得以保存和發展。所以,南朝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為華夏文明的發展作出了的貢獻。
十六國後期,一個極為落後的少數民族鮮卑族拓跋部落逐漸強盛起來,打敗後燕入主中原,在建立北魏政權(386-534年)之後,又消滅各割據政權,統一了北方,結束了北部中國長期混戰的局面。中國北方開始進入北朝時期。
按照史家的習慣,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往往被視為北朝的起始之年。
北魏立國一百五十年,歷經9代12帝,是南北朝歷史影響最大的一個王朝
公元423年十一月,北魏世祖拓跋燾(被後人追謚為太武帝)即位。在他統一北方期間,北方已經逐漸開始恢復了生產力,中原百姓民心也傾向於北魏。太武帝非常善於使用騎兵,先後多次引輕騎兵攻伐大漠,擊潰柔然,柔西逃。後者便成為後來威震歐洲的阿爾瓦人。滅亡了赫連夏,北燕,北涼,又西逐吐谷渾趕出中原,北方統一。
北魏前期以平城(今山西大同)為都,後來孝文帝大舉實行漢化,政治中心也遷徙到中原腹地洛陽。
北魏初期,實行宗主督護制,從5世紀下半期開始,其漢化趨勢加快,開創了北魏黃金時代的正是北魏孝文帝元宏。公元493年孝文帝遷都洛陽,在遷都洛陽的同時,孝文帝將鮮卑族拓跋姓氏改為元,此外他還禁止使用鮮卑語,禁止穿帶鮮卑服飾,並頒詔宣布吸收漢族文化。孝文帝企圖通過限制自身文化,來達到與漢族融合的目的。孝文帝實行三長制,頒布均田制,遷都洛陽,推行了一系列改革鮮卑舊俗的措施。通過孝文帝的一系列改革,使得漢族的先進文化及先進的政治制度完全融入了北魏的統治中,中國的北方已經開始進入了其民族融合的階段。
孝文帝死後,由於部分守舊貴族和鮮卑武人的反對。北魏統治者逐漸廢棄了以前的民族和解政策,又恢復了鮮卑族的特權,於是新的矛盾產生了,北魏開始逐步走向衰落。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六鎮起兵,北魏陷入分裂和內戰。給中國歷史吹入融合新風的鮮卑族逐漸融入到中華民族的大家族中。不久,連鮮卑族姓氐也煙消雲散。但企盼民族大融合的孝文帝的美好意願卻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廊中鐫刻出不可磨滅的豐碑,昭示出中華民族大融合的歷史性進程。
北魏孝武帝末年,權臣高歡、宇文泰將北魏轄區切割成東、西兩塊。東魏(534-550年)以鄴城為都,歷1主16年,西魏(535-556年)都長安,經3帝,共享國22年。東、西魏先後被北齊(550-577年)和北周(557-581年)取代。北齊是鮮卑化漢人高氏所建的政權,立國28年,有3代6帝。公元577年,周滅齊,北方重新統一。北周是宇文鮮卑人統治的王朝,歷3代5帝,計24年。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楊堅廢靜帝自立,改國號為隋,是為文帝,北朝結束。最終由北方的隋朝(也叫北隋)滅南朝陳,重新統一了中國。 南北朝結束。
南北朝時期,有一門新興的宗教,迅速傳播和發展起來,這就是從漢代時就開始傳入中國的佛教。鮮卑族舉國上下都信奉佛教,在中華文明史上,占重要地位的佛教,正是在北魏前後奠定了基礎。這一時期,人們對菩薩的信仰十分流行。人們相信,不需要自身的修行,而只要通過向菩薩祈禱求助,便可以達到超度的目的。北魏時,隨著佛教的傳播,發展佛像、壁畫、石窟寺院等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故而有許多廟宇及石窟造像流傳於世,其中敦煌千佛洞、雲崗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成為我國造像藝術寶庫之中的瑰寶。此後佛教中又加入了密宗、禪宗等新的教派。直至今日與道教、儒教一樣,佛教在中國已扎入了深深的根基。
此外,南北朝的文學藝術更是有所發展,隨著山水詩的出現,長期以來的以表現人物為主的繪畫傳統開始轉變,山水景色也成為繪畫的內容。 南朝還有不少以人物畫著稱的畫家,也有人在團扇上畫 出「咫尺之內而瞻萬里之遙」的山水。南齊謝赫撰著了 研究繪畫理論的《古畫品錄》,而他所總結的「六法」,已 不僅限於人物畫,對後世有很大影響。南朝書法也名家輩出。王羲之後裔、由陳入隋的僧人智永所寫千字文,是今天能看到的南朝名跡。而酈道元所著《水經注》、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的作品都成為流傳後世的經典之作。
南朝的科學也頗有成就。宋齊時人祖沖之是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的准確數值算到小數點後七位數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南朝時,歷法有所改進,煉鋼技術有所提高,在醫學和葯物學方面,陶弘景作過顯著貢獻,他的《肘後方》廣泛流傳,很有影響。
自東晉滅亡以來,南北朝成為我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南北分裂時期之一,雖然它的形成使經濟發展有所停滯,但由於外族對中原地區的統治而形成的黃河流域民族大融合卻是中國歷史上史無前例的。正是在這種條件下,中國北方的諸族逐漸被漢族同化,最終成為同一民族。而正是這種作用,為將來中國成為統一國家打下了良好得基礎,所以我們說南北朝的分裂,對加速民族統一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是中華民族發展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
南北朝世系:
南朝宋世系 420年-479年 劉裕 建康
南朝齊世系 479年-502年 蕭道成 建康
南朝梁世系 502年-557年 蕭衍 建康
南朝陳世系 557年-589年 陳霸先 建康
北朝北魏世系 386年-534年 拓跋圭 平城
(439年 拓跋燾統一北方為北朝的起始紀元)
北朝東魏世系 534年-550年 元善見 鄴
北朝西魏世系 535年-557年 元寶炬 長安
北朝北齊世系 550年-577年 高洋 鄴
I. 歷代皇帝之最
雖然不是 最 但也挺重要的
1.秦始皇(贏政)——中國的第一個皇帝
2.漢惠帝(劉盈)——來去匆匆,過眼雲煙
3.漢景帝(劉啟)——政績並不代表著其成功
4.漢武帝(劉徹)——開天闢地的帝王
5.漢宣帝(劉詢)——中興之主
6.漢哀帝(劉欣)——「同志」皇帝
7.漢新帝(王莽)——奪權容易,守權難
8.漢光武帝(劉秀)——東漢王朝的開國皇帝
9.漢明帝(劉庄)——東漢時期小有作為的皇帝
10.漢章帝(劉炬)——「章草」皇帝
11.漢桓帝(劉志)——碌碌無為的皇帝
12.漢獻帝(劉協)——東漢最後一個皇帝
13.三國魏武帝(曹操)——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
14.三國魏文帝(曹丕)——政壇、文壇雙峰並峙的皇帝
15.三國蜀漢昭烈帝(劉備)——智慧與魅力並存的皇帝
16.三國吳大帝(孫權)——智勇兼備的英雄
17.西晉武帝(司馬炎)——西晉開國皇帝
18.西晉惠帝(司馬衷)——中國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亡國之君
19.東晉元帝(司馬睿)——東晉的第一代皇帝
20.東晉孝武帝(司馬曜)——中國歷史上死得最窩囊的皇帝
21.十六國漢光文帝(劉淵)——東晉十六國時期漢國開國皇帝
22.十六國昭武帝(劉聰)——匈奴漢國第二代國君
23.十六國前趙皇帝(劉曜)——神射手
24.十六國後趙高祖(石勒)——受漢文化影響較深的少數民族皇帝
25.十六國後趙國太祖(石虎)——殘暴、偏激、猜疑
26.十六國前秦宣昭帝(苻堅)——古代三位最傑出的皇帝之一
27.南北朝宋武帝(劉裕)——南朝宋王朝建立者
28.南北朝宋文帝(劉義隆)——有著雄圖大略的皇帝
29.南北朝南齊高帝(蕭道成)——「魚鱗子」
30.南北朝齊廢帝(蕭寶卷)——歷史上最為昏庸、荒淫的皇帝
31.南北朝梁武帝(蕭衍)——南朝皇帝中在位最久的皇帝
32.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鮮卑驕子
33.南北朝北齊文宣帝(高洋)——歷史上最癲狂的皇帝
34.隋文帝(楊堅)——歷史上有名的「懼內」皇帝
35.隋煬帝(楊廣)——中國歷史上名聲最差的皇帝
36.唐高祖(李淵)——大唐帝國的奠基人
37.唐太宗(李世民)一一明君的典範
38.唐高宗(李治)——懦弱的皇帝
39.唐中宗(李顯)——被3個女人左右的皇帝
40.唐睿宗(李旦)——兩次即位繼承大統的皇帝
41.武周聖神皇帝(武則天)——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42.唐玄宗(李隆基)——音樂皇帝
43.唐肅宗(李亨)——兩耳不聞窗外事
44.唐代宗(李豫)——唐朝歷史上第一個以長子身份即位的皇帝
45.唐德宗(李適)——飽嘗戰火的洗禮和考驗
46.唐順宗(李誦)——進入太上皇角色最快的皇帝
47.唐憲宗(李純)——中興之主
48.唐穆宗(李恆)——縱情享樂終其一生
49.五代十國後梁太祖(朱晃)——五代時期的第一個皇帝
50.五代十國後唐庄宗(李存勖)——喜歡唱戲的皇帝
51.五代十國後晉高祖(石敬瑭)——五代時後晉王朝的建立者
52.五代十國後晉出帝(石重貴)——善始未能善終
53.五代十國後漢高祖(劉禺)——後漢王朝的開國皇帝
54.五代十國後周太祖(郭威)——五代時期後周的建立者
55.五代十國後周世宗(柴榮)——五代十國時期最有作為的帝王
56.五代十國吳武帝(楊行密)——五代十國時期吳國的建立者
57.五代十國南唐烈祖(李界)——後廢吳主自立,建立南唐
58.五代十國南唐後主(李煜)——亡國之後成詞宗
59.五代十國吳越武肅王(錢鎦)——「海龍王」
60.五代十國前蜀高祖(王建)——前蜀國的建立者
61.宋太祖(趙匡胤)——北宋王朝的建立者
62.宋真宗(趙恆)——信小人、遠賢臣
63.宋仁宗(趙禎)——兩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64.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契丹民族的英雄
65.遼太宗(耶律德光)——使契丹走向強盛的人
66.遼穆宗(耶律琛)——「睡王」皇帝
67.遼景宗(耶律賢)——遼朝皇帝中比較有作為的皇帝
68.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女真族的民族英雄
69.西夏景宗(李元吳)——中國西夏第一位皇帝
70.元太祖(鐵木真)——一代天驕
71.元太宗(窩闊台)——蒙古帝國第二任可汗
72.元世祖(忽必烈)——大元帝國的締造者
73.元成宗(鐵穆耳)——守成之君
74.明太祖(朱元璋)——布衣天子
75.明惠帝(朱允墳)——帝王之旅四年告終
76.明成祖(朱棣)——馬上天子
77.明仁宗(朱高熾)——一個平庸老實人
78.明宣宗(朱瞻基)——蟋蟀天子
79.明英宗(朱祁鎮)——玩童皇帝
80.明代宗(朱祁鈺)——「代替他人當皇帝」
81.明憲宗(朱見深)——糊塗皇帝
82.明武宗(朱厚照)——頑童皇帝
83.明世宗(朱厚熄)——近支即位,承大統
84.明穆宗(朱載重)——平平淡淡才是真
85.明神宗(朱翊鈞)——一代英主卻背負千古罵名
86.明光宗(朱常洛)——賦予傳奇色彩的皇帝
87.明熹宗(朱由校)——木匠皇帝
88.明思宗(朱由檢)——歷史劇中的悲劇人物
89.清太祖(努爾哈赤)——開疆擴土、驍勇善戰的英雄
90.清太宗(皇太極)——血腥人生
91.清世祖(順治)——清人關後的第一位皇帝
92.清聖祖(康熙)——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93.清世宗(雍正)——一位撲朔迷離的皇帝
94.清高宗(乾隆)——歷史上有名的風流天子
95.清仁宗(嘉慶)——勵精圖治卻未能扭轉歷史
96.清宣宗(道光)——滿清唯一的以嫡長子身份即位的帝王
97.清文宗(咸豐)——有重整江山之心,卻無回天之力
98.清穆宗(同治)——傀儡皇帝
99.清德宗(光緒)——清朝第一位非皇子人選而繼承大統的皇帝
100.末代皇帝(宣統)——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