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代的六國是哪國統一中國
六國指:
楚國、燕國、齊國、趙國、韓國、魏國。
在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統一中國。
秦滅六國之戰又稱秦朝統一之戰,指中國戰國末期七大諸侯國之一的秦國進行消滅其它六個諸侯國、完成中國統一的戰爭。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鏟除了丞相呂不韋和長信侯嫪毐集團,開始親政。秦王政在李斯、尉繚等人的協助下制定了「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的策略。具體的措施是:籠絡燕齊,穩住魏楚,消滅韓趙;遠交近攻,逐個擊破。
從公元前230年攻打韓國到前221年滅齊國結束,共計10年的時間,先後按順序消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結束了中國自春秋以來長達500多年的諸侯割據紛爭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君主中央集權國家,即秦朝。
(1)中國歷史的六國指哪個地方擴展閱讀:
一、秦朝建立背景
1、秦國崛起
秦國地處西陲,原為關中地區的一個小國,春秋時期遠較中原地區各諸侯國落後,春秋各國稱霸中原盟會爭雄時,秦常被擯斥於外。
但自秦孝公起勵精圖治,任用商鞅變法革新,廢除舊奴隸主貴族特權和世卿世祿制度,逐漸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政權。對內實行「獎軍功、教耕戰」,對外則連橫而戰諸侯國。
當秦王政剛即位的時候,李斯就在向秦王政的上書中指出:秦國已具備了統一天下的條件,六國實際上已降到秦的郡縣的地位了。這說明由秦國統一中國,已經是水到渠成了。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由於社會改革比較徹底,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國家政權,新興地主的力量比較強大,經濟發展迅速,軍隊裝備精良,戰鬥力強。到秦王政執政時,關東六國先後衰敗下去,唯獨秦國越戰越強。
2、關東六國衰落
二、意義
秦國前後用了十年時間就完成了中國的統一,從此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
秦的統一使人民可以有一個比較安定的環境從事生產。秦朝推行了許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為中國長期的統一奠定了基礎。這對中國歷史的發展,有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長期以來,中國社會以高度發展的經濟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能有效地抵抗外來侵略,保持國家的獨立,這與秦統一的開創之功,有著不可分割的歷史聯系。
三、評價
秦始皇用不到20年時間,並滅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550多年的戰亂局面,創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大帝國。這個大帝國對中國封建社會政治制度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使中國古代社會大大地向前推進了一步。
⑵ 六國是哪六個國家
六國分別是:
1、趙國:
韓國,先秦諸侯國,是戰國七雄之一,與魏國、趙國合稱三晉,國君為姬姓韓氏,是晉國大夫韓武子的後代。
⑶ 六國是哪六個國家
六國指的是齊國、楚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下面是六國的具體介紹:
1、齊國:
公元前453年,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大夫滅智伯荀瑤,瓜分晉地,是為晉陽之戰。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正式位列於諸侯,韓國建立,建都於陽翟。
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國,遷都新鄭。前325年魏惠王與韓宣惠王在巫沙會面,並尊為王。公元前230年韓國被秦國所滅。
⑷ 請問秦始皇統一六國,是哪六國如今都分布在現在的哪裡
秦始皇統一六國是: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
韓(鄭):在今河南新鄭。趙(邯鄲):在今河北邯鄲。魏(大梁):在今河南開封
楚(郢ying):在今湖北荊州。燕(薊):在今北京。齊(臨淄):在今山東淄博。
秦王政掌權後,任用尉繚和李斯等人,積極推行統一戰略。
公元前236年,趙、燕兩國發生戰爭。趙國出兵攻燕,而秦國以救燕為名派王翦等將出兵分別夾攻趙國,先後攻取了趙的閼與、轑陽(南陽西北)、河間(河北省獻縣東南)、安陽(河北陽原縣東南)等邑,漳水流域已為秦所佔有。
公元前234年,秦又大舉向趙進攻,以所取的趙地建立雁門郡和雲中郡。
公元前231年,魏國被迫把部分土地獻秦,韓國亦被迫把南陽地獻給了秦。秦派內史騰做南陽假守。
公元前230年秦派內史騰攻韓,俘虜了韓王安,於韓地建置潁川郡,韓國滅亡。這時趙國發生大旱災。秦將王翦率領土兵直下井陘(河北省井陘縣西),秦將楊端和率領河內兵進圍趙都邯鄲。
趙派李牧、司馬尚帶領大軍抵禦。趙王寵臣郭開受了秦國賄賂,散布流言說李牧、司馬尚謀反。趙王因此改用趙蔥和顏聚替李牧、司馬尚,並且殺死李牧。
公元前229年王翦大破趙軍,殺了趙蔥,俘虜了趙王。趙公子嘉率領其宗族數百人逃到趙的代郡,自立為代王。秦就在趙都邯鄲一帶建立邯鄲郡。
公元前227年,秦派王翦、辛勝攻燕。燕、代兩國發兵抵抗,被秦軍敗於易水以西。次年秦軍攻下燕都薊城。燕王喜遷都到遼東。秦將李信帶兵追擊,燕王喜聽從代王嘉的計策,殺了太子丹,把太子丹的人頭獻給秦求和。
公元前226年,韓國都城發生叛亂,秦國出兵平定韓的叛亂,乘機處死了韓王安。
公元前225年,秦王政派將軍王賁攻魏,包圍了魏都大梁(開封市),引黃河水灌城,三個月大梁城壞,魏王出降,魏國滅亡。 秦就在魏的東部地區建立碭郡。
公元前225年,秦派李信、蒙武帶20萬大軍攻楚。李信攻楚的平輿(平輿縣北),蒙武攻楚的寢(安徽臨泉縣),取得初步勝利。秦楚兩軍在城父邑(今安徽省亳縣東南城父集)相遇,楚乘秦軍不備發起反攻,大敗秦軍。
後秦王政派王翦帶60萬大軍出征,大破楚軍於蘄(今安徽宿縣東南),迫使楚將項燕自殺。接著秦軍攻入楚都壽春,俘虜了楚王負芻。秦於楚地設九江郡(安徽壽縣)、長沙郡(湖南長沙市)。
公元前222年,王翦平定了楚的江南地,降服了越國之君,設置會稽郡,楚國滅亡。秦在滅楚的同時,不斷地向東擴展,陸續設郡,並攻取齊地,設置薛郡(山東曲阜縣)。
公元前222年,秦王政派王賁攻燕的遼東,虜燕王喜,滅亡了燕國。接著又回師攻代,虜代王嘉,建立代郡(河北蔚縣西南)和遼東郡(遼寧省遼陽市老城區)。
公前221年,秦將王賁從燕國南下攻齊,俘虜齊王建,滅了齊國,在齊舊地建立了齊郡(山東淄博市東北)和琅邪郡(山東膠南縣西南夏河城)。
秦國從公元前230年起,到滅齊時止,耗時10年陸續兼並了六國,繼而於公元前219年開始"秦攻百越之戰"平定南方百越,從此完成統一大業,結束了貴族王侯專政的王國時代,進入了君主的帝國時代。
(4)中國歷史的六國指哪個地方擴展閱讀:
秦始皇駕崩沙丘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死於他第五次東巡途中的沙丘宮(今邢台廣宗)。 秦始皇死後,趙高採取了說服胡亥威脅李斯的手法,二人在沙丘宮經過一番密謀,假造秦始皇發布詔書,由胡亥繼承皇位,還以秦始皇的名義指責扶蘇為子不孝、蒙恬為臣不忠,讓他們自殺,不得違抗。
在得到扶蘇自殺的確切消息後,胡亥、趙高、李斯這才命令車隊日夜兼程,迅速返回咸陽。
為了繼續欺騙臣民,車隊不敢捷徑回咸陽,而是擺出繼續出巡的架勢,繞道回咸陽。由於暑天高溫,秦始皇的屍體已經腐爛發臭。為遮人耳目,胡亥一行命人買了許多鮑魚裝在車上,鮑魚的味道掩蓋了屍體的腐臭味,迷惑了大家。
回到咸陽後,胡亥繼位,是為秦二世,趙高任郎中令,李斯依舊做丞相,但是朝廷的大權實際上落到了趙高手中。趙高陰謀得逞以後,開始對身邊的人下毒手。
他布下陷阱,把李斯逐步逼上死路,李斯發覺趙高陰謀後,就上書告發趙高。秦二世胡亥不僅偏袒趙高,並且將李斯治罪,最後將李斯腰斬於咸陽。趙高升任丞相,由於他可以出入宮禁,特稱「中丞相」。
秦始皇陵
秦始皇死後埋在驪山墓秦始皇陵。秦始皇陵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向東5公里處的驪山北麓。秦始皇陵建於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歷時39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
驪山墓每年用工七十萬人修建。留存的墓從外圍看周長2000米,高達55米。內部裝修極其奢華,以銅鑄頂,以水銀為河流湖海,並且滿布機關,頂上有明珠做的日月星辰。秦始皇陵築有內外兩重夯土城垣,象徵著都城的皇城和宮城。
陵冢位於內城南部,呈覆斗形,現高51米,底邊周長1700餘米。據史料記載,秦陵中還建有各式宮殿,陳列著許多奇異珍寶。秦陵四周分布著大量形制不同、內涵各異的陪葬坑和墓葬,現已探明的有4000多個。
僅看秦始皇陵的兵馬俑,可看出修建這座陵墓的百姓負擔之重。並且,秦二世將建造陵墓的工匠在陵墓造成之後全部被活埋。
⑸ 想問下啊,秦始皇統一六國時,分別是哪六國啊各是現在的哪幾個省
其實秦始皇橫掃六國,都說是山東六國,但實際上並不是現在的山東省六國,而是指現在位於崤山和和函谷關移以東的六國。
那麼現在的六國都是在哪些地方呢,就讓雨田君為你們挨個一起解答一下吧,以下排名不分先後。
秦魏爭霸
韓國:河南和山西作為三家分晉最小的一家,韓國的地盤實際上很小,主要是位於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包括現在的禹州和新鄭地區。
燕國:河北和遼寧作為周朝的皇族,燕國世代鎮守北方,其疆域范圍主要為河北北部、北京地區、遼東和內蒙南部地區。
⑹ 歷史中六國是現在哪些地方
六國指的是戰國時期除秦國以外的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它們現在的地址分別在:
1、魏:約佔有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中部和東部。
魏國先祖為畢公高,後畢國亡,公族稱畢氏,流散各地。有一人曰畢萬,侍奉晉獻公為車右,因軍功封於魏城,立魏氏。晉悼公時提拔魏絳為卿士,魏氏大宗始入晉國六卿行列。
魏氏發家較晚,較之其餘五卿稍弱。前453年,魏桓子魏駒夥同趙、韓滅智伯,剖分晉國。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魏斯為諸侯,史稱魏文侯。
初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至魏惠王時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故又稱梁國。公元前225年,秦將王賁攻魏,決河溝灌大梁城,虜魏王假,滅魏。
魏文侯時期,魏國獨佔中原。軍事上,以吳起、樂羊為將,滅中山(魏文侯死後復國),聯韓趙,敗嬴秦,弱羋楚,攻姜齊,中原地區魏氏獨大。魏文侯死後,魏武侯立,繼續著魏國的強盛。時魏東伐西討,南征北戰。
但魏、趙關系逐步緊張,三晉後院失火。魏武侯、及其子魏惠王皆沒有明確的戰略目標,卻一味窮兵黷武。
2、燕:約佔有今河北北部,遼寧,吉林的一部分。
燕國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在中國北方的一個諸侯國。戰國時為七雄之一,前222年被秦國滅亡。
據《史記》記載,周武王滅商以後,封宗室召公於燕,在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於北燕)。燕國的都城在「薊」(位於今北京房山區琉璃河)。周的貴族和當地舊商的貴族以及當地土著建立了聯合政權。最終使該地區原來的東胡民族逐漸融入華夏族。
燕國建國以後與中原各地來往甚少,文化較中原落後,在春秋初年的外族入侵中更是險些亡國,憑借齊國「尊王攘夷」的軍事幫助才得以保全,並進而在日後有了發展。
前323年,公孫衍發起韓、魏、趙、燕、中山「五國相王」。前314年,燕王噲禪讓於相邦子之,太子平不服,作亂,失敗被殺。齊國、中山國趁機伐燕,燕國大敗幾乎被滅,燕王噲和子之被殺。
齊國退兵後,燕人擁立在韓為質的公子職,是為燕昭王。昭王即位後禮賢下士,築黃金台,各國士人「爭趨燕」。樂毅自趙國來,鄒衍自齊國來,劇辛自趙國來。(此節據楊寬《戰國史》作了修正。)
昭王「弔死問孤,與百姓同甘苦」,又以樂毅為亞卿主持國政,經過二十八年勵精圖治,原本弱小的燕國成為一時之強。
前284年,昭王拜樂毅為上將軍,率傾國之兵聯合趙、楚、韓、魏五國伐齊,連下齊國70餘城,殺死齊閔王。齊地只剩餘莒(今山東日照市莒縣)和即墨二城。
前278年,昭王死,太子燕惠王即位。齊國即墨守將田單施反間計,燕惠王中計以騎劫代替樂毅。
前279年田單以火牛陣大敗燕軍,齊國趁勢復國。燕太子丹年輕時在秦國作人質。逃回燕國後太子丹並沒有致力振興燕國,而是尋找到一位叫荊軻的刺客。前230年,秦國滅了韓國。前228年,秦國佔領了趙國都城邯鄲,逼近燕國。
前227年,太子丹送荊軻和他的13歲的助手秦舞陽到易水之畔(現河北易縣)。荊軻唱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之後荊軻刺殺秦王趙政未遂。這一事件給了秦國一個進攻燕國的借口。
前226年,大將王翦率秦軍佔領了燕國的大半。燕王退守遼東,殺太子丹以求和。前222年燕滅於秦。
3、趙:約佔有今山西北部、中部和河北中部、西南部,內蒙古自治區的一部分。
趙國先祖造父為周穆王御戎,非常得寵。後平定徐國之亂中,造父軍功顯赫,乃受封於趙城,立趙氏。趙氏大宗的宗主後位列周王卿士。
周幽王時,叔帶因見周室腐敗,離開鎬京,來到晉國。以下七代而至趙衰,輔佐晉文公成就霸業,趙氏因之位居世卿。至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晉為諸侯,趙氏正式建國。
三晉分家之初,三家秉承晉陽之戰之團結。韓趙魏三晉經常結成三晉同盟,一起行動,共同進退。時三晉在魏文侯的領導下,形成一股極強的軍政勢力,破齊、伐秦、敗楚、瓜分中原,天下不敵。
由於魏韓兩個的主戰場在南方,趙國獲利不均。欲南侵,又遭到魏國排擠,魏趙矛盾升級。前375年,趙成侯繼位,公子朝作亂。魏武侯公開支持,並幫助公子朝攻打邯鄲,魏、趙徹底決裂,宣布著三晉蜜月期的結束。時魏國正盛,齊、秦、楚悄然崛起。
前354年,魏惠王派上將軍龐涓攻打趙國,兵圍趙國都城邯鄲。趙求救於齊、楚。齊威王遣田忌出兵。田忌以孫臏謀,圍魏救趙。
經過各大國與魏國長期的周旋,魏國霸業漸衰,趙國逐步崛起。魏國比鄰秦國,屢次為秦國所攻,魏國不得不採取合縱抗秦措施,與中原諸侯重修盟好。
前325年,魏惠王發起魏、趙、韓、燕、中山的五國相王。年輕的趙武靈王也興致勃勃的始稱趙王。時趙孱弱,屢見欺。武靈王曰「無其實,敢處其名耶?」去王號,並終生不再稱王。
後趙武靈王奮發圖強,巧妙的從中原諸侯的混戰中擺脫出來,領導國人,衣胡服、習騎射,史稱「胡服騎射」。趙國實力因此大大增強。史載「時趙之強,甲於三晉」。前299年趙君退位,立王子何為君,是為趙惠文王,自號主父。
前296年,趙主父翦滅中山國,獨吞其地。又北略胡地,拓土千里。趙主父死後,趙惠文王繼其父之烈,漸與秦成爭霸之勢,成為秦國統一天下的最終對手。
前262年,秦王齕、趙廉頗對峙於長平,雙方形成慘烈的拉鋸戰。
至前260年,趙孝成王以趙括替廉頗,秦昭王以白起換王齕。不久白起圍趙軍長達40餘日,趙軍全軍覆沒。趙國國力大衰。前228年,秦王政派軍滅趙國,俘趙王遷。
4、韓:約佔有今河南中部、西部和山西東南部。
韓國先祖為晉公族。曲沃桓叔生子萬,封於韓原,立韓氏。後晉國稱霸,韓氏中衰。至韓厥,為晉悼公正卿,晉悼公復霸,韓厥之力頗多。後韓起執政晉國27年,韓氏顯貴。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韓虔與趙、魏同為諸侯,建立韓國。
韓虔位列諸侯,不及魏氏強盛。「三晉」同盟之時,韓國隨之瓜分中原,獲利頗多,國勢達到鼎盛。但由於韓國四面受敵,且國人不尚武,屢為列強所攻打。在殘酷的戰國烽煙中,韓國不得不先後依靠於魏、齊、楚、趙、秦等大國。
至前230年,秦王政首滅韓國。
5、楚:約佔有今湖北全省,河南,安徽,湖南,江蘇,浙江的一部分。
戰國早期,楚惠王再度滅蔡,佔領淮水流域;公元前431年,簡王北上滅莒(在今山東莒縣)。簡王卒,聲王立,立僅六年,「盜」殺聲王。楚悼王立。
戰國中期,楚威王敗越。楚懷王時,楚與齊縱親。公元前318年,魏、趙、韓、燕、楚等國合縱攻秦,以楚懷王為縱長,不勝而歸。秦使張儀入楚,離間齊、楚,許與商(今陝西商縣)、於(今河南西峽一帶)之地六百里,已而背約不與,楚因伐秦。
公元前312年,秦敗楚於丹陽(今河南西峽一帶),取楚漢中。楚反攻,秦又敗楚於藍田(今陝西藍田)。楚服秦,但仍與齊、韓合縱。
戰國晚期,楚背齊合秦。公元前301年,齊聯合韓、魏攻楚,大敗楚軍於垂沙。次年,秦亦攻楚,取襄城。又次年,楚懷王入秦被執,後三年死於秦,楚從此一蹶不振。頃襄王時,秦繼續攻楚。
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破楚拔郢,楚遷都於陳(今河南淮陽)。頃襄王卒,考烈王立,以黃歇(封為春申君)為相。
公元前257年,黃歇與魏信陵君救趙敗秦。次年,楚滅魯。公元前253年,楚遷都巨陽(今安徽太和東南)。
公元前241年,楚遷都壽春(亦稱郢,今安徽壽縣西南)。考烈王卒,李園殺黃歇,立幽王。幽王卒,同母弟猶代立為哀王。哀王立僅二月余,為庶兄負芻之徒襲殺,負芻立為王。
公元前223年,秦將王翦、蒙武破楚,虜王負芻,楚國滅亡。
6、齊:約佔有今山東北部,河北南部、西部和山西東南部。
春秋時期,齊桓公首霸中原。
春秋末年,齊公族衰落,卿大夫相互兼並。公元前548年,崔杼殺庄公,立景公。公元前546年,慶封滅崔氏之族。慶封專齊政。次年,慶舍與欒、高(齊惠公之後)、陳(田)、鮑四族攻慶封,慶封奔吳。景公時,陳桓子施惠於民,民歸陳氏,陳氏因而強大。
公元前314年,在孟軻勸說下,宣王命匡章率「五都之兵」、「北地之眾」伐燕,五旬克之,一度佔領燕國。齊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戰國晚期,齊仍保持著強盛的地位。公元前301年,齊聯合韓、魏攻楚,大敗之。公元前298-前296年,齊聯合韓、魏連年攻秦,入函谷關,迫秦求和。
公元前288年,齊、秦並稱東、西帝,旋皆放棄帝號。次年,蘇秦、李兌合趙、齊、楚、魏、韓攻秦,罷於成皋。又次年,齊滅宋。
公元前284年,燕以樂毅為上將軍,合燕、秦、韓、趙、魏攻齊,攻入臨淄,連下七十餘城。齊城不下者只有莒和即墨。齊湣王逃入莒,被淖齒殺死。王孫賈與莒人殺淖齒,立湣王子法章為齊襄王。燕引兵東圍即墨,城中推舉田單為將。雙方相持達五年。
公元前279年,田單組織反攻,用「火牛陣」大敗燕軍,收復失地。齊雖復國,但元氣大傷,無力再與秦抗衡。
公元前221年,秦滅韓、魏、楚、燕、趙後,使將軍王賁從燕地南攻齊國,俘虜齊王建,齊國滅亡。
⑺ 秦始皇統一六國都是哪六國分別是現代的哪些省市
秦始皇一統天下的六國為:韓趙魏楚燕齊。
齊國,主要在山東,還有部分河北,部分江蘇等等。
楚國,主要在湖南湖北一帶,還有部分安徽、江蘇、江西、浙江,甚至曾包括一小塊貴州和四川。
燕國,主要在河北、京津和遼寧,巔峰時還包括一部分內蒙古和一小塊現在的韓國朝鮮。
韓國,主要在河南。
趙國,在河北、山西和一部分內蒙。
魏國,在山西、河南、陝西和河北。
(7)中國歷史的六國指哪個地方擴展閱讀
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廢除了丞相呂不韋和長心愛集團,開始領導政府。秦始皇在李思、魏壽等人的幫助下,制定了「滅諸侯,成帝業,統天下」的戰略方針。具體措施是:拉攏燕齊,穩定魏楚,滅韓趙國;遠距離和近距離的攻擊,一個接一個。
總共有十年,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漢的六個州,趙、魏、楚、燕、齊先後被毀,這結束了封建分裂和沖突已經持續了超過500年春秋時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君主國家,即秦朝。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
⑻ 春秋時期,是哪六國,六國居今何方
是:齊【齊都臨淄(今山東淄博附近)】 、楚【楚都郢(今湖北荊州)】、燕【燕都薊(今天津薊縣)】、韓【韓都新鄭(今河南新鄭)】、趙【趙都邯鄲(今河北邯鄲)】、魏【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
1、齊國
齊國(前1044年—前221年),周代諸侯國,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被周天子封為侯爵,分為姜姓呂氏齊國和田齊兩個時代。疆域為位於今天山東。
始封君為周武王國師、軍師太公望。被左丘明的《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國語·鄭語》和司馬遷的《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共同評價為春秋四強國之一。
公元前1000年前,姜子牙輔佐周武王滅商後,被封國建邦。自太公望封國建邦以來,煮鹽墾田,富甲一方、兵甲數萬,傳至齊桓公時,已經是疆域瀕臨大海的大國,齊桓公也依靠海上的資源,迅速成為春秋五霸之首,齊國被當時的人稱為海王之國。
姜齊傳至齊康公時,大夫田和放逐齊康公於臨海的海島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和自立為國君,是為田齊太公。
公元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列為諸侯,姜姓呂氏齊國為田氏取代,田和正式稱侯,仍沿用齊國名號、世稱「田齊」,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在戰國中晚期稱王(曾一度稱東帝)。前221年,齊王建向秦王嬴政投降,秦國統一六國,齊國覆滅。
齊國國都是臨淄(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區),齊胡公時曾遷都至薄姑(臨淄西北五十里),田氏代齊之後,仍以臨淄為都城。
2、楚國
楚國(前1115年—前223年)是先秦時期位於長江流域的諸侯國,國君為羋姓、熊氏。周成王時期,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建立楚國。
楚國在周文、武之世開始崛起,奄有江漢,史稱「大啟群蠻」。前704年,熊通僭越稱王,是為楚武王。楚成王時,楚國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顯強盛。楚莊王時,任用虞邱子、孫叔敖等賢臣,問鼎中原、邲之戰大敗晉國而稱霸,開創春秋時期楚國最鼎盛的時代。
進入戰國,楚悼王任用吳起變法,一時間兵強馬壯,初露稱雄之勢。楚宣王、楚威王時期,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東至大海,南起南嶺,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蘇北部、陝西東南部、山東西南部,幅員廣闊。楚國至此進入了最鼎盛時期。
楚懷王時期滅越國,但因為懷王用人不當以及秦相張儀欺詐導致國勢漸衰。前223年,秦軍攻破楚都壽春,楚國滅亡。
前209年,楚地起義軍將領項梁起事,在薛城立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新「楚懷王」,重新建立楚國,後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派人殺死楚懷王熊心。項羽在楚漢戰爭中兵敗自殺,劉邦建立漢朝。
3、燕國
燕國(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222年),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戰國七雄之一。
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滅商後,封其弟姬奭於燕地,是為燕召公。
前7世紀,燕國向冀北、遼西一帶擴張,吞並薊國後,建都薊(今北京市)。燕國國祚八百二十二年,在諸侯列國中始終處於中下游地位。
前228年,秦滅趙,陳兵易水,燕太子丹暗派荊軻刺秦,最終失敗,荊軻被殺,秦王嬴政大怒,即命王翦發兵攻燕,前226年,燕王喜率公室衛軍逃遼東。
前222年,秦王政派王賁率軍進攻遼東,虜燕王喜,燕國滅亡。秦在燕地設漁陽郡、右北平郡、遼西郡及遼東郡等。
4、趙國
趙國(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2年),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戰國七雄之一。
國君嬴姓趙氏,為商朝名臣飛廉(蜚廉)次子季勝之後,原為趙侯。至造父以下六世至奄父,奄父生叔代,叔代以下五世至趙夙,趙夙孫趙衰事晉獻公之子重耳。
趙衰隨重耳逃亡十九年,重耳返國為晉文公,趙衰任國政。趙衰卒,其子趙盾嗣;趙盾卒,其子朔嗣。朔子趙武於晉平公十二年(前546年)為晉國正卿,趙武傳趙景叔,趙景叔傳趙鞅,即趙簡子(前518年—前458年),趙簡子傳趙襄子(前457年—前425年)。
趙烈侯六年(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周威烈王始命趙烈侯趙籍為侯。至趙武靈王(前325年—前299年)始稱王,至王遷,前222年,滅於秦國。
趙國全境東北與東胡和燕國接界,東與中山及齊國接界,南與衛、魏、韓三國交錯接界,北與樓煩、林胡接界,西與韓、魏兩國交錯接界。
國都在晉陽(今太原),前425年遷中牟(今鶴壁),前386年趙敬侯遷到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邯山區),前372年趙成侯立邢為信都(今河北省邢台市橋東區),為趙之別都,趙國在邯鄲、邢台定都長達一個半世紀。
5、魏國
魏國(前11世紀-前661年)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的諸侯國,首任國君失載。冊封地於今山西芮城縣北,國君為姬姓魏氏。公元前661年(晉獻公十六年),魏國被晉獻公攻滅,封給畢國後裔畢萬(戰國時魏國國君先祖,畢國始祖是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 。
魏國最初國土為現在山西芮城縣和陝西大荔縣一帶。「魏」是「大」的意思(《史記》:「魏,大名也。」服虔:「魏,喻巍巍高大也。」)在晉獻公的時候晉國曾經有過一次規模比較大的兼並戰。周惠王十七年(前661年),魏國為晉國滅亡。
晉獻公滅魏後,以魏地賜給畢萬作為采邑,於是畢萬就改氏為魏(這就有點像商鞅一樣以封地為氏)---是晉國魏氏的由來。
畢萬之孫因跟隨公子重耳流亡有功,被封為大夫,稱魏武子。前445年的三家分晉事件中,魏氏自立為諸侯,建立魏國。這就是我們通常意義上說的戰國七雄中的魏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