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唐山地震和四川地震有多少年時間的間隔請大家給予個答案謝謝!
唐山大地震是1976年
四川大地震是2008年
間隔32年
你關心的事將會受到祝福的
我們可以去捐血````為災區捐血
⑵ 中國發生了幾次地震了
1920年海原地震
1920年12月16日20時5分53秒,中國寧夏海原縣發生震級為8.5級的強烈地震。死亡24萬人,毀城四座,數十座縣城遭受破壞。它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波及范圍最廣的地震。
1927年古浪地震
1927年5月23日6時32分47秒,中國甘肅古浪發生震級為8級的強烈地震。死亡4萬餘人。地震發生時,土地開裂,冒出發綠的黑水,硫磺毒氣橫溢,熏死飢民無數。
1932年昌馬地震
1932年12月25日10時4分27秒,中國甘肅昌馬堡發生震級為7.6級的大地震。死亡7萬人。地震發生時,有黃風白光在黃土牆頭「撲來撲去」;山岩亂蹦冒出灰塵,中國著名古跡嘉峪關城樓被震坍一角;疏勒河南岸雪峰崩塌;千佛洞落石滾滾……餘震頻頻,持續竟達半年。
1933年疊溪地震
1933年8月25日15時50分30秒,中國四川茂縣疊溪鎮發生震級為7.5級的大地震。地震發生時,地吐黃霧,城郭無存,有一個牧童竟然飛越了兩重山嶺。巨大山崩使岷江斷流,壅壩成湖。
1950年察隅地震
1950年8月15日22時9分34秒,中國西藏察隅縣發生震級為8.6級的強烈地震。喜馬拉雅山幾十萬平方公里大地瞬間面目全非:雅魯藏布江在山崩中被截成四段;整座村莊被拋到江對岸。
1966年邢台地震
邢台地震由兩個大地震組成:1966年3月8日5時29分14秒,河北省邢台專區隆堯縣發生震級為6.8級的大地震,1966年3月22日16時19分46秒,河北省邢台專區寧晉縣發生震級為7.2級的大地震,共死亡8064人,傷38000人,經濟損失10億元。
1970年通海地震
1970年1月5日1時0分34秒,中國雲南省通海縣發生震級為7.7級的大地震。死亡15621人,傷殘32431人。為中國1949年以來繼1954年長江大水後第二個死亡萬人以上的重災。
1975年海城地震
1975年2月4日19時36分6秒,中國遼寧省海城縣發生震級為7.3級的大地震。由於此次地震被成功預測預報預防,使更為巨大和慘重的損失得以避免,它因此被稱為20世紀地球科學史和世界科技史上的奇跡。
1976年唐山地震
1976年7月28日3時42分54點2秒,中國河北省唐山市發生震級為7.8級的大地震。死亡24.2萬人,重傷16萬人,一座重工業城市毀於一旦,直接經濟損失100億元以上,為20世紀世界上人員傷亡最大的地震。
1988年瀾滄、耿馬地震
1988年11月6日21時3分、21時16分,中國雲南省瀾滄、耿馬發生震級為7.6級(瀾滄)、7.2級(耿馬)的兩次大地震。相距120公里的兩次地震,時間僅相隔13分鍾,兩座縣城被夷為平地,傷4105人,死亡743人,經濟損失25.11億元。
2008年汶川地震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0秒,四川汶川縣(31.0°N,103.4°E),發生震級為8.0級地震,這中國自我國建國以來來最為強烈的一次地震,直接嚴重受災地區達10萬平方公里。5月21日0時34分統計,遇難:40075人
受傷:247645人
累計失蹤32361人,救出:33434人,治療:52934人,僅四川就39577人死亡。
⑶ 四川雅安3分鍾內連發2次地震,兩次地震的時間為何相隔這么近
當時中國災害防禦協會副秘書長鄒文衛接受采訪時專門解釋了,表示雅安地震,屬於2013年7級大地震之後的餘震,和所謂的七彩雲沒有關系!因為七彩雲說白了是因為空氣中含有水汽,太陽照射之後,反射形成的,不是地震的原因。那麼兩次地震,會不會又是2013年的大地震的餘震呢?
如果說住在高樓,沒有辦法乘坐電梯下樓的話,可以選擇到衛生間的角落蹲著,也可以躲到桌子下面,這樣也是為了能夠更好的保護自己。
⑷ 一般同一個地方地震頻率相隔時間多長
這個沒有準確時間,因為地震是無法預測的。此外,就像地震沒法預測一樣,餘震的頻率及持續時間也很難預測,只能進行大概時間分析。
通常的情況是一次主震發生以後,緊跟著有一系列餘震,其強度一般都比主震小。餘震的持續時間可達幾天甚至幾個月。餘震可能發生在主震一個小時,一天,一周,甚至是一個月之後,必須小心的是有些餘震的規模也可能大於主震。
(4)中國地震間隔多久擴展閱讀:
餘震類型
1、單震型:就發生一次較大的地震,前後基本上沒有地震。這種地震比較少見,基本上目前無法預報。
2、主震-餘震型:例如汶川地震、唐山地震都是這種地震,一般主震發生或很快就有餘震發生,離主震越近,餘震越多,平均強度越強,隨著時間的流逝,餘震越來越少,平均震級也逐漸下降,但不排除偶爾又來一次較大余 震。通常最大的餘震比主震小1.2級以上。這種地震目前也無法預報。
3、前震-主震型:先發生大量小的地震,然後小地震突然消失一段短的時間,隨後就發生大的主震。這種地震由於有大量小的前震,所以比較容易預報,小地震突然消失的時候就是預報的最佳時機。世界上唯一成功預報的一次地震——遼寧海城地震就是這種地震。
⑸ 中國發生過幾次特大地震,都是在什麼地方,哪一年
中國發生過3次特大地震。
1、唐山大地震
發生於1976年7月28日3時42分53.8秒,中國河北省唐山市豐南一帶(東經118.2°,北緯39.6°)發生了強度里氏7.8級(矩震級7.5級)地震,震中烈度11度,震源深度12千米,地震持續約23秒。地震造成242769人死亡,164851人重傷,位列20世紀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數第二,僅次於海原地震。
2、四川汶川地震
發生於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地震震級為8.0級。其強度之大,波及面之廣,破壞性之巨,餘震持續之久,在全球大陸地震中殊有。截止6月3日07時,汶川震區共發生餘震10037次。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范圍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重創約5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大地!
3、青海玉樹地震
發生於2010年4月14日7點49分,地震震級為7.1級。地震震中位於縣城附近。為表達全國各族人民對青海玉樹地震遇難同胞的深切哀悼,2010年4月20日國務院決定,2010年4月21日舉行全國哀悼活動,全國和駐外使領館下半旗致哀,停止公共娛樂活動。
(5)中國地震間隔多久擴展閱讀:
唐山人民在戰勝災難、重建家園中凝結成的抗震精神,其所涵容的團結、堅韌、勇於克服一切困難的精神內核,不僅是唐山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更是全人類所共同追求的;
世界科學家們絡繹不絕地來到唐山,依據這個天然「實驗場」進行大量研究,使人類加深了對地球的認識,防禦地震災難也邁出了一大步;在唐山抗震實踐中,中國誕生了「地震社會學」,為解決全球城市化進程中面臨的日益嚴峻的災害問題,奠定了理論基礎,提供了成功的防災減災範例。
古今中外,每一次巨大的自然災難都是以更大的歷史進步作為補償的。唐山大地震使唐山人民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但卻給全人類帶來寶貴的精神財富。
⑹ 中國歷年地震的時間及分布
1556年中國陝西華縣8級地震,死亡人數高達83萬人。
1668年7月25日晚8時左右,山東郯城大地震震級為8.5級郯城大地震。
1920年12月16日20時5分53秒,中國寧夏海原縣發生震級為8.5級的強烈地震,死亡24萬人。
1927年5月23日6時32分47秒,中國甘肅古浪發生震級為8級的強烈地震。死亡4萬餘人。
1932年12月25日10時4分27秒,中國甘肅昌馬堡發生震級為7.6級的大地震,死亡7萬人。
1950年8月15日22時9分34秒,中國西藏察隅縣發生震級為8.6級的強烈地震。
1966年3月8日5時29分14秒,河北省邢台專區隆堯縣發生震級為6.8級的大地震。
1966年3月22日16時19分46秒,河北省邢台專區寧晉縣發生震級為7.2級的大地震,共死亡8064人,傷38000人,經濟損失10億元。
1970年1月5日1時0分34秒,中國雲南省通海縣發生震級為7.7級的大地震。死亡15621人,傷殘32431人。
1975年2月4日19時36分6秒,中國遼寧省海城縣發生震級為7.3級的大地震。
1976年7月28日3時42分54點2秒,中國河北省唐山市發生震級為7.8級的大地震。死亡24.2萬人,重傷16萬人。
1988年11月6日21時3分、21時16分,中國雲南省瀾滄、耿馬發生震級為7.6級(瀾滄)、7.2級(耿馬)的兩次大地震。相距120公里的兩次地震,時間僅相隔13分鍾,兩座縣城被夷為平地,傷4105人,死亡743人,經濟損失25.11億元。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汶川縣(31.0°N,103.4°E),發生震級為8.0級地震,直接嚴重受災地區達10萬平方公里。截至7月4日12時,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遇難:69195人遇難,374159人受傷,失蹤18624人。緊急轉移安置1500.6341萬人,累計受災人數4561.2765萬人。
2010年4月14日7時49分,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縣發生7.1級地震。這是玉樹有記錄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范圍最廣、救災難度最大的地震災害,涉及玉樹州6個縣19個鄉鎮。此次地震造成2698人遇難、270人失蹤。
(6)中國地震間隔多久擴展閱讀:
避震要點
1、震時就近躲避,震後迅速撤離到安全的地方,是應急避震較好的辦法。這是因為,震時預警時間很短,人又往往無法自主行動,再加之門窗變形等,從室內跑出十分困難;如果是在樓里,跑出來更幾乎是不可能的。但若在平房裡,發現預警現象早,室外比較空曠,則可力爭跑出避震。
2、躲在室內結實、不易傾倒、能掩護身體的物體下或物體旁,開間小、有支撐的地方;室外遠離建築物,開闊、安全的地方。
3、應趴下,使身體重心降到最低,臉朝下,不要壓住口鼻,以利呼吸;蹲下或坐下時盡量蜷曲身體;抓住身邊牢固的物體,以防摔倒或因身體移位,暴露在堅實物體外而受傷。
4、低頭,用手護住頭部和後頸,有可能時,用身邊的物品,如枕頭、被褥等頂在頭上以保護頭頸部;低頭、閉眼,以防異物傷害眼睛;有可能時,可用濕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氣。
5、不要隨便點明火,因為空氣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氣體充溢;要避開人流,不要亂擠亂擁。無論在什麼場合,街上、公寓、學校、商店、娛樂場所等,均如此。因為,擁擠中不但不能脫離險境,反而可能因跌倒、踩踏、碰撞等而受傷。
⑺ 大地震大約多少年會發生一次
大約是二十年。
地震周期是指特定活動斷層(段落)或一個地區從彈性應變積累到釋放(地震)所需的時間。地震的周期規律說明,由於地震在何時、何地發生和震級的大小是由地幔層兩個日向量高潮區和兩個月向量高潮區產生膨脹形變的程度以及地殼層發生地震位置產生應力集中的程度決定。
因此地球上某一個地區的地震的周期與地球上某一個地區同時正對日、月的周期一致,即與日環食的周期一致,大約是二十年。
(7)中國地震間隔多久擴展閱讀:
專家發現,大地震具有明顯的周期性,在周期的末期地震的活動會加強。
例如,20世紀所有4場特大地震都發生在一個很短的時期內:
1952年堪察加發生9級地震,
1957年阿拉斯加安德烈亞諾夫群島發生9.1級地震,
1960年智利發生9.5級地震,
1964年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海峽發生9.2級地震。
⑻ 512汶川地震420雅安地震412玉樹地震間隔幾年
汶川地震發生於2008年5月12日。
玉樹地震發生於2010年的4月14日。
雅安地震發生於2013年的4月20日。
汶川地震:發生於北京時間2008年5月12日(星期一)14時28分04秒,此次地震的面波震級8.0Ms、矩震級達8.3Mw(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的數據,矩震級為7.9Mw),地震烈度達到11度。地震波及大半個中國及亞洲多個國家和地區,北至遼寧,東至上海,南至香港、澳門、泰國、越南,西至巴基斯坦均有震感。
玉樹地震: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發生6次地震最高震級7.1級,發生在7點49分,地震震中位於縣城附近。為表達全國各族人民對青海玉樹地震遇難同胞的深切哀悼,2010年4月20日國務院決定,2010年4月21日舉行全國哀悼活動,全國和駐外使領館下半旗致哀,停止公共娛樂活動。玉樹地震造成2698人遇難。
雅安地震:北京時間2013年4月20日8時02分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發生7.0級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震中距成都約100公里。成都、重慶及陝西的寶雞、漢中、安康等地均有較強震感。
⑼ 像汶川這樣的大地震大概多少年發生一次呀
按照以往數據,全世界每年在8J以上的地震在3~5次之間!只是地震分為淺表地震和深層地震等,綜合起來,淺表地震對人類造成的危害最大!所以,真正我們知道的只是那些淺表地震而且是出現在人居住區的地震,有些很大的地震,由於發生在無人區或是地震的種類對地表的破壞較不嚴重,媒體是不報導的,我們非專業人員也不關心!
⑽ 中國的地震
中國具有5000年文明歷史,為歷史地震的考古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真正對歷史地質環境研究起到重大作用的,主要為唐朝以來,而縣志記錄比較完備的是在宋朝及其以後,因此歷史地震考古資料主要自公元1000年左右較為可用。由於歷史文化發展的不平衡,我國縣志記錄較全的主要集中在黃河和長江中下游,而邊遠地區則相對缺失甚多。由於地震釋放能量級差懸殊,掌控8級特大地震具有重大代表意義,表明歷史地震盡管具有缺失的不足和局限性等不利因素,但大震(7級地震)、特大地震(8級地震)相對遺漏的可能性較少,因此,它們仍然可以作為地震發展歷史進程中的主體支柱,或者說明了總體發展的大趨勢[80-90]。
1.中國地震目錄的概況
中國主要地震目錄有以下9種(表6-1),其中3種常用目錄的對比情況如表6-2[65-75]:
表6-1 中國地震目錄主要清單一覽表
續表
表6-2 中國強震目錄對比統計表
上述三種主要常用地震目錄對比後,不僅發現地震數量存在一定差異;地震參數也有差異,例如三種版本對8級地震參數也存在一定的變化(表6-3);以及其他問題。總體看,最新出版的目錄一般可信度相對較好。
表6-3 三種版本中8級地震參數對比表
續表
注:*表示該條地震參數值為匯編地震目錄所引用。
2.中國地震分布的時空變化
根據中國及鄰近地區地震震中的分布圖(截至1987年),可以看出以下主要特點(圖6-14)。
(1)震中平面分布
中國地震在平面分布具有明顯的不均勻特點,主要表現為呈帶狀、面狀集中分布,仔細觀察還可見到呈現不同級次的集中與分散變化規律。其中最突出的帶狀分布者:首先是我國台灣-日本地震密集帶;其次為東經105°附近的中部南北向地震密集帶,將中國分為東部與西部兩大震區,東部進一步分為東北區、華北區和華南區,西部進一步分為西北區與西南區,它們的地震發展歷史進程也各具特點。
(2)震源深度變化特徵
我國境內地震,以淺源地震分布最廣,佔98%以上,中源地震、深源地震則較少,僅集中在局部地段。
中國東部大陸地區以淺震為主,一般在10~30km深度;在吉林琿春附近較小地段發育震源深達500km左右的深源地震;台灣地區情況比較特殊,大都屬於>70km的淺源地震,在其東北、東南海域中也常見到280km的中源地震。
圖6-14 中國及周邊地震震中分布圖(據國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1987)
中國西部震源深度一般較東部深了1倍多,深度在60km左右,青藏高原震源深度由南往北存在逐漸變淺的趨勢,即南部為15~70km,甚至出現中源地震;中部一般為10~40km;北部一般為10~30km。新疆與其他地區震源深度大都在10~50km之間,唯有與阿富汗、巴基斯坦交界處出現中源地震[63,64]。
(3)地震震中的平面遷移變化
地震活動隨著時間的進程,它們在平面上也在不斷地遷移變化。下面敘述兩種時間尺度的遷移情況:其一,大時間尺度的遷移變化,見圖6-14中公元前780~1900年的歷史地震為綠色;1901~1987年的近代地震為紅色,二者分布區域、地點明顯是變化的,也可以看出它們自西向東的遷移情況。其二,將近代地震時間跨度分為10年左右進行對比分析,也可以看出他們之間的遷移變化,並具有波動起伏變化的特徵(表6-4)。
表6-4 中國及鄰區不同類型地區頻度分布統計表[88]
(4)地震活動的周期性變化
地震活動隨時間進程發展演化,有時地震高潮迭起,有時平靜無震,有時出現過渡情況,由此形成不同時間尺度的地震活動周期,常見的有:300年、100年、20年、幾年、年、月、日等周期,它們互相疊加交替變化。
其中主要在大震(≥7級)、特大震(≥8級)的時間變化統計分析中比較明顯。
1)中國≥8級地震時序與能量釋放變化圖中(圖6-15;表6-3),1556~1739年是以東部大陸地震為主體的活動高潮期,間隔73年(平靜)後;又進入1812~2008年(並未結束)以西部特大地震(包括台灣)為主體的活動高潮期。二者加上平靜間隔期時間,均在300年左右。
2)圖6-16為華北震區的時序分布變化圖(第三、第四地震活躍期)。按照歷史地震資料,華北震區可以劃分出四個地震活躍期、間隔三個平靜期,其中,前兩個活躍期資料不很完整,第三活躍期歷經346年,可細分為9個幕;間隔85年平靜期後,出現的第四活躍期經歷了162年,可分為7個幕,再次進入平靜期已經30多年尚未結束。它們大致與≥8級特大地震的分期相當。由此可以認定,大震活動存在300年左右的活動周期是比較可信的[65-90]。
3)100年左右的地震周期。相關學者與國家地震局地震預報分析人員,對100年左右的地震活動周期,均有所論述[63-90],這里就不再重復敘述了。
4)20年左右的地震周期。圖6-17為中國大陸地震(≥7級)時序和活動周期劃分圖,從地震時序、能量、頻率三個方面,都可以大致劃分出平靜階段8年、過渡階段6年、活動階段10年,共計平均為24年的大震活動周期[63-75,78,79,86-90]。
圖6-15 中國8級以上特大地震時序與能量釋放變化圖(據國家地震局地震目錄編制)
5)地震的年活動周期:根據國家基本建設委員會抗震辦公室1977年匯編《中國六級以上地震目錄》,自公元前780~1976年的664次地震農歷(陰歷)發震月份統計分析,發現正、二、三月與對應的七、八、九月均為發震高潮;而其他6個月則為相對地震活動的低潮,由此表明了地震活動的年周期性特徵[67,68]。
(5)地震能量釋放的變化
通過圖6-15~圖6-17可以看出,中國地震能量釋放與其相應的地震時序變化一致,均呈周期性變化;他們一致表明目前我國正處在西部地震區(包括中部南北向地震帶)與台灣—日本島弧地震帶的活動高潮期,而中國東部大陸地震區(包括華北震區),則處於地震活動平靜期,自1976年唐山7.8級地震及其1977年6.2級餘震活動以後,已經平靜30多年了,何時轉入活動期,目前尚無地震方面的證據。
圖6-18為中國大陸及臨區淺源強震能量釋放分布變化圖,自1900~1980年期間,依次出現4次地震能量釋放高潮,分別為12、16、14、11年;其間低潮間隔時間分別為6、9、8年;活動周期為20年左右的時間。與圖6-17相比,相同資料不同學者分析結果,也大體一致,表明他們的可信度還是比較好的[63、89]。
(6)對上述地震活動現象的部分解釋與小結
地震屬於內動力地質現象,是地殼中能量聚集和釋放過程的表現,也是現今地殼運動的表現形式之一。地震的成因甚多,就我國的情況來說,李四光教授認為:地震是地質問題,由此倡導地震地質,從而探索和解決地震預報問題。這是一值得跟進的研究方向,後面將從中國地震與地質構造體系的關系研究問題[1,13]。
地震中的部分現象,經過天文地質研究,獲得一些解釋,例如發震時間與宇宙空間星球運動空間位置有關,至少可以用以說明地震能量聚集已經達到臨震狀態之際,加上星球之間引力疊加,引起地球固體潮的變化,而激發了地震的發生,這點至少對臨震預報是有用的。
圖6-16 華北震區時序分布變化圖(第三、第四地震活躍期)
圖6-17 中國大陸地震(≥7級)時序和周期劃分圖
圖6-18 中國大陸及鄰區淺源強震能量釋放分布變化圖
通過地震資料的分析討論,關於中國東部大陸中近期大震預測分析如下:
其一,中國東部大陸目前處於第四、五地震活躍期之間的第四平靜期,已經平靜30多年了。何時進入第五地震活躍期,現有地震資料還難以確定,即難以肯定推斷確定,如果按照第三平靜期85年的重復推演,則尚需等待近50年時間;如果按照第三活躍期與第三平靜期的時間尺度比例關系,用第四活躍期的時間比例,類推第四平靜期時間尺度,則第四平靜期可能為40年左右,則已經過去30多年,也就是說10年、8年即可進入新的地震活躍期(第五活躍期),對東部大陸地震形勢就很緊迫了,因此,提前做好大震將要頻繁發生的准備,實屬非常重要。我們還能回憶起在華北地震區1966~1976年間,邢台地震、渤海地震、海城地震、唐山地震的大震活躍幕時,每次震後造成的極其嚴重的傷亡和財產損失。類似的情況如果將在北京附近重復發生,生命財產的損失將極為嚴重,經濟損失慘重,為此提前做好大震預測、預報、預防,是極其重要的任務,決不可輕率、忽視。我們地震地質工作者應該積極努力,沿著李四光教授開創的道路,科學地積極努力探索前進。
其二,如果我國東部大陸進入第五地震活躍期時,則西部大震與我國台灣-日本地震帶地震活動情況,將可能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據目前我們的科學水平,還不能准確地回答這個問題。有一點可以提供參考:我國西部大震進入完全平靜的可能性較小,但大震的頻度可能相對降低;太平洋西岸島弧地震帶,包括台灣的大震頻度也可能相對降低,但不會完全停止;同時火山活動也會隨之相應減少。這僅僅是一種分析看法,還需等待實踐來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