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南半島是什麼和什麼分布最集中的地方主要來自什麼省和什麼省
中南半島是華人和華僑分布最集中的地方,主要來自廣東省和福建省。
中南半島南端扼南海、新加坡海峽和馬六甲海峽的咽喉,是國際航運的要道,交通與戰略意義重要。
重要城市多沿河海分布,主要港口有海防、峴港、芽庄、胡志明市、磅遜、梭桃邑、曼谷、新加坡、巴生港、檳城港、毛淡棉、丹老與仰光等。半島各國皆與中國、印度具有密切的歷史與文化聯系,故中南半島又稱「中印半島」。
Ⅱ 中南半島有哪些國家
中南半島包括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泰國五國以及馬來西亞西部、中國雲南南部。中南半島是東南亞的一個半島,因處於中國南方,中國譯為中南半島。古代受到中國和印度的影響,國際上稱為印度支那。中南半島位於中國和南亞次大陸之間,西臨孟加拉灣、安達曼海和馬六甲海峽,東臨太平洋的南中國海,屬亞洲南部三大半島之一,為東亞大陸與群島之間的橋梁。中南半島氣候濕熱,植被繁茂,半島的主要河流及山脈為中國所延伸過來,故有山同脈,水同源」之說,中南半島文明歷史悠久,語言極其多樣化。
Ⅲ 中南半島的各大河流經哪裡發源哪裡
怒江 又名 薩爾溫江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南麓的吉熱拍格。它深入青藏高原內部,由怒江第一灣西北向東南斜貫西藏東部的平淺谷地,入雲南省折向南流,經怒江僳僳族自治州、保山市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流入緬甸後改稱薩爾溫江,最後注入印度洋的安達曼海。從河源至入海口全長3240公里,中國部分2013公里,雲南段長650公里;總流域面積32.5萬平方公里,中國部分13.78萬平方公里;徑流總量約700億立方米,省內流域面積3.35萬平方公里,占雲南省面積8.7%。
瀾滄江 又名湄公河 是中國西南地區的大河之一,是世界第九長河,亞洲第四長河,東南亞第一長河。瀾滄江發源於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的雜多縣吉富山,源頭海拔5200米,地理坐標為東經94°40′52〃、北緯33°45′48〃,全長4909千米,流出國後稱湄公河(Mekong River),為緬甸、寮國的界河。
紅河 發源於中國雲南省中部〔別名元河·珈河〔Yuan Chiang〕〕,河源海拔2650米。上游禮社河出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北在三江口接納東側支流綠汁江後始稱元江,流至到我國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境內後稱紅河,東南流至河口入越南,到河內分支流入太平洋的北部灣
Ⅳ 中南半島指的是哪裡呢
因位於中國以南而得名,又稱印度支那、中印半島,古代受中國影響深刻,部分地區曾歸屬中國。在雲南的南邊。
位於中國和南亞次大陸之間,西臨孟加拉灣、安達曼海和馬六甲海峽,東臨太平洋的南中國海,是亞洲南部三大半島之一,為東亞大陸與群島之間的橋梁。
Ⅳ 中南半島在哪裡
中南半島位於中國和南亞次大陸之間,西臨孟加拉灣、安達曼海和馬六甲海峽,東臨太平洋的南海。
中南半島,是位於東南亞的一個半島,為亞洲南部三大半島之一。中南半島包括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泰國五國以及馬來西亞西部、中國雲南南部,是世界上國家第二大的半島。面積206.5萬平方千米,占東南亞面積的46%。海岸線長1.17萬千米,多重要港灣。
(5)中南半島發源於中國哪裡擴展閱讀
中南半島主要山脈自西向東依次為那加山脈、若開山脈;登勞山脈、他念他翁山脈、比勞克東山;長山山脈。3大山序之間的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湄南河、湄公河、紅河自北向南,洶涌奔騰,源遠流長。河流上游多穿行於撣邦高原,深切的河谷將高原分為數塊,如伊洛瓦底江與薩爾溫江之間的東緬高原,薩爾溫江與湄公河間的清邁高原,湄公河與紅河之間的寮國高原等,是典型的山河相間,縱列分布。
Ⅵ 中南半島歷史
中南半島(Indo-China Peninsula)
簡介
亞洲南部三大半島之一。舊稱印度支那半島。又稱中印半島。位於中國和南亞次大陸之間,西臨孟加拉灣、安達曼海和馬六甲海峽,東臨太平洋的南海,為東亞與群島之間的橋梁。包括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泰國、新加坡及馬來西亞西部。面積206.5萬平方千米,占東南亞面積的46%。海岸線長1.17萬千米,多重要港灣。地勢北高南低,多山地和高原。北部是古老高大的撣邦高原,海拔1500~2000米。眾多山脈自南向北呈扇狀延伸,形成撣邦高原及南部山、谷相間分布的地形格局。主要山脈自西向東依次為那加山脈、若開山脈;登勞山脈、他念他翁山脈、比勞克東山;長山山脈。3大山序之間的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湄南河、湄公河、紅河自北向南,洶涌奔騰,源遠流長。河流上游多穿行於撣邦高原,深切的河谷將高原分為數塊,如伊洛瓦底江與薩爾溫江之間的東緬高原,薩爾溫江與湄公河間的清邁高原,湄公河與紅河之間的寮國高原等.是典型的山河相間,縱列分布。一些河流的中下遊河谷平原及各河的河口三角洲為主要農業區和人口集中區。
名稱來源
「印度支那」一詞是音譯自法文「Indochine」,表示位於印度與中國之間並受兩國文化影響的區域。東南亞、台灣、歐美等地的華人普遍使用「中南半島」一詞,主要是因為中國抗日戰爭時期,「支那」發展成為侮辱中國的詞語,在於右任的倡議下,改用「中南半島」,(另有抗戰時因「支那」多有歧視的意思,由愛國華僑陳嘉庚先生提議更改中文名為「中南半島」一說),意思為「在中國以南的半島」。但是在學術界(特別是地理學和地質學界),「印度支那」一名仍然在繼續使用,如印支構造期就是用「印度支那」的縮寫「印支」命名的。
[編輯本段]歷史
從公元前2世紀起,中國和印度這兩個亞洲的文明開始進行輾轉的貿易。在古代從中國到印度之間可能的通道有四條:
直接翻越青藏高原穿過喜馬拉雅山脈; 穿過西域和中亞的戈壁沙漠再經過現在的阿富汗向南(玄奘取經的路線,絲綢之路南支); 穿過雲南和緬甸的熱帶雨林(南方絲綢之路); 從海路過南中國海經馬六甲海峽繞過馬來半島(海上絲綢之路)。 其中前兩條路線去印度十分艱險,故而大多數商人都選用後兩條路線,尤其是海路。由於後兩條路線都要經過印度支那諸國,這些國家得以逐漸發展起來,並深受中國及印度的政治及文化影響。
從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中葉,這個地區除了泰國保持獨立以外一直都被法國和英國殖民統治。其中寮國、柬埔寨、越南被法國統治,稱為「法屬印度支那」。緬甸、馬來亞、新加坡被英國統治。1893年法國人建立第一個印度支那聯邦,1940年日本佔領法屬印度支那,1942年日本佔領除泰國外中南半島全境。1945年二戰結束後,中南半島的英屬殖民地的獨立較為平和,1948年緬甸獨立、1956年馬來亞自治,1963年馬來西亞聯邦成立、1965年新加坡自馬來西亞聯邦脫離獨立。法屬殖民地則較為艱辛,越南自二次大戰結束後即展開對法國獨立戰爭,1954年日內瓦會議以後,法屬印度支那各國才獲得獨立。1960年美國侵入越南。經歷多年的越戰,1975年美軍撤離,越南統一。而後,擴大了中國和蘇聯的影響,紅色高棉在國內發動大屠殺,1978年引起越柬戰爭,1979年發生中越戰爭。到了90年代原法屬印度支那才能享有和平。
地理
中南半島地勢具有三個比較明顯的特徵。首先,其地勢大致北高南低,多山地、高原,山川大致南北走向,且山川相間排列,半島地勢猶如掌狀。其次,其地勢久經侵蝕而呈準平原狀,喀斯特地形發育,在第三紀造山運動中,印度馬來地塊亦有隆起和斷裂現象。第三,平原多分布在東南部沿海地區,主要是大河下游面積廣大的沖積平原和三角洲。
中南半島的山脈和高原主要有西部的那加山脈和阿拉干山脈,為向西突出的弓形山脈,大部分海拔在1800米以上,長約1100公里,包括許多平行山脈,是喜馬拉雅山脈向南的延續部分,並繼續向南伸展。東部有越、老、柬邊境南北綿延1000多公里的長山山脈,山脈西坡較緩,逐漸過渡到寮國、柬埔寨境內的高原,如川壙高原、會芬高原、甘蒙高原和波羅芬高原等;山體東坡較陡,逼近海岸,形成許多峭壁和岬角。中部為中國橫斷山脈向南的延續部分,在緬泰邊界有登勞山、他念他翁山脈和比勞克東山,向南伸入馬來半島,在緬甸境內山體較寬較高,成為東南亞面積最大的高原——撣邦高原,在泰國東部有呵叻高原。在上述山地、高原之間,在南亞大河順地勢自北向南奔流入海,自東向西有紅河、湄公河、湄南河、薩爾溫江和伊洛瓦底江等。
這些大河中,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是湄公河,最後在 越南注入海洋。
中南半島山地和高原經長期侵蝕,大部分山峰呈渾圓形,高原侵蝕面發育。馬來半島和中南半島一般以克拉地峽為界。在構造地勢上馬來半島是印度馬來地塊的一部分,山地位於中部,向東西兩側降低。中部山地包括八條大致平行的山嶺,縱貫南北,因久經侵蝕,故高度不大,出露岩石多為花崗岩、片麻岩和石灰岩,最高峰塔漢山僅2 190米。撣邦高原海拔1000~1300米,主要由古生代和中生代的石灰岩層構成,並有花崗岩侵入體。高原面上有許多深切的峽谷和高出地表800~900米的山峰。脊嶺和溝谷交錯,地面侵蝕劇烈,西部有一個南北長達600~700公里的大斷層。泰國東部的呵叻高原,大部分海拔150~300米,由紅色砂岩組成,地勢由西向東傾斜,地而起伏不平。在撣邦高原以及越南和寮國的北部,喀斯特地勢廣布,是著名的風景區。
中南半島三角洲眾多,著名的有湄公河三角洲、伊洛瓦底江三角洲、紅河三角洲和湄南河三角洲。這些三角洲都由大河沖積而成,面積廣大,地勢低平,三角洲上河網密集,多沼澤,向海擴展速度快。
氣候
半島絕大部分位於北緯10°~20°之間,屬典型的熱帶季風氣候。每年3~5月為熱季,冬夏季風均消退,氣候炎熱,月均溫達25~30℃;6~10月為雨季,盛行西南季風,降水充沛;11月~翌年2月為涼季,盛行東北季風,天氣乾燥少雨。年均降水量受地形影響,在迎風坡達5000毫米,而背風坡則不足2000毫米。個別迎風坡和馬來半島地區可形成熱帶雨林景觀,少數內部平原和河谷則形成熱帶草原。半島上蘊藏大量有色金屬礦藏,其中鉛、鋅、銀、銻、銅、錫、鎢等礦藏均佔有重要地位。此外水力資源和森林資源也相當豐富。乾季及雨季較分明,均為農業國家。產柚木,橡膠、稻、甘蔗等,且中南半島的主要河川及其主要山脈(例如橫斷山脈)大部分為中國地區所延伸過來的,故有山同脈,水同源之說。
其他
民族眾多,開發歷史悠久,為東南亞古代燦爛文化的搖籃。重要城市多沿河海分布,主要港口有海防、峴港、芽庄、胡志明市、磅遜、梭桃邑、曼谷、新加坡、巴生港、檳城港、毛淡棉、丹老與仰光等。半島各國皆與中國、印度具有密切的歷史與文化聯系,故中南半島又稱「中
Ⅶ 中南半島的河流多發源於哪裡
多發源於中國青藏高原,例如湄公河(中國境內叫瀾滄江)就發源於中國青海唐古拉山北麓。
Ⅷ 中南半島是因為在哪個()(國家)以南而得名
中國。中南半島主要位於中國以南。在二戰時,被日本和其他國家稱為「印度支那」(支那表示中國),意為受印度和中國的文化影響較大。但是侮辱詞語,一說在於右任的倡議下改為「中南半島」,二說在愛國華僑陳華庚的提一下改為:中南半島。但在某些領域「印度支那」繼續使用。
Ⅸ 中南半島在哪裡
中南半島是位於東南亞的一個半島,為亞洲南部三大半島之一。因位置臨近印度和中國,受到印度和中國的影響,國際上稱為印度支那,中國在學術上有時也稱作印度支那半島或印支半島。中南半島位於中國和南亞次大陸之間,西臨孟加拉灣、安達曼海和馬六甲海峽,東臨太平洋的南海,為東亞大陸與群島之間的橋梁。中南半島氣候濕熱,植被繁茂,半島的主要河流及山脈為中國所延伸過來,故有「山同脈,水同源」之說,中南半島文明歷史悠久,語言極其多樣化。
(9)中南半島發源於中國哪裡擴展閱讀:
中南半島包括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泰國五國以及馬來西亞西部、中國雲南南部,是世界上國家第二大的半島。面積206.5萬平方千米,占東南亞面積的46%。海岸線長1.17萬千米,多重要港灣。地勢北高南低,多山地和高原。北部是古老高大的撣邦高原,海拔1500~2000米。眾多山脈自南向北呈扇狀延伸,形成撣邦高原及南部山、谷相間分布的地形格局。
Ⅹ 中南半島的河流大多發源於
多發源於中國青藏高原,例如湄公河(中國境內叫瀾滄江)就發源於中國青海唐古拉山北麓。
怒江——薩爾溫江
瀾滄江——湄公河
元江——紅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