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最美麗最好玩的海灘在哪裡
不能說哪裡的沙灘最美麗,各地的沙灘是各有千秋各有特色的。日照的金沙灘是最美的沙灘之一,與北海、威海、青島、大連等地的沙灘不同,山東日照市的百公里金沙灘顏色金黃、沙子細軟,無礫石、無淤泥,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教授說:「我以為夏威夷的陽光、沙灘在全世界數第一,回到家鄉之後才知道,我錯了。」
中國最美的沙灘.深圳西沖沙灘:西沖,位於大鵬半島南澳南,其中西沖海灘是深圳最長的海灘,金色沙灘如綢緞般飄逸、舒暢。山、海、湖、岬角風光旖旎,青山綠水、海天一色,無敵風光,無敵海景——西沖最幽靜的那個浪琴灣。
我個人認為這兩處沙灘是國內比較好的,至於哪裡的沙灘最美要看個人從哪個角度去看。
『貳』 中國侵蝕為主的海岸有哪些
中國在世界上是屈指可數的領土面積大國,同時隸屬中國的海洋區域浩瀚、島嶼也很多,海岸線漫長。中國的海岸線從東北的鴨綠江口起,向南一直延伸到廣東的北侖河口止,長約18000多公里。廣闊的海域和漫長的海岸線,不僅能為中國與海外的交通帶來很大便利,而且其本身還蘊含著豐富的動植物以及礦產資源。
侵蝕為主的海岸
中國侵蝕為主的海岸主要分布在遼東半島南端、山海關至葫蘆島一帶、山東半島、浙江和福建一帶。這些海岸一般都屬於山地丘陵等地貌;在物質組成上,多以基岩為主;在外力作用上明顯地反映出以海浪侵蝕作用為主的特徵。
遼東半島南端,有很典型的海蝕地形,高大雄偉,岬灣曲折,港闊水深。旅順口外的峭壁,老虎灘岸的結晶岩斷崖,黑石礁上一叢叢的岩柱,構成了奇特的石芽海灘;小平島一帶的沉溺陸地,成為點綴於海面上的小島與岩礁;沿岸硅質灰岩岩壁中的海蝕洞穴遍布,有些洞頂穿通像天窗一樣,成為浪花飛濺的通道。但這些地區大地形堆積沒有很大的規模,而是由一些小型的與海島相連的沙壩、礫石沙嘴和海灘構成的。
在山海關的東面和西面分別有一些小規模的侵蝕海岸,但是在附近海域泥沙的不斷補給下,海灣漸漸淤積成了平原。巨大的沙壩不僅圍封了海灣,並且越過了岬角,使得岬角海蝕崖與海水隔開,因受不到海浪作用而成為崖坡緩傾,崖面長草的死海蝕崖,這里的港灣侵蝕地形漸漸這里就成了填平的砂質海岸。
與遼東半島不同的是,山東半島由於附近一些含沙量較高的河流的注入,花崗岩與火山岩的丘陵地區風化殼也較厚,所以這里雖然發育有較典型的以侵蝕為主的海蝕岬角,如險峻的成山頭,黑岩崢嶸的馬山崖,南岸的峽谷狀海灣,嶗山頭的峭壁懸崖和雄偉奇特的青島石老人海灘等,同時也形成了一定規模的與陸地相連的島嶼,還有沙嘴、沙壩等地形的存在。
浙江、福建海岸的特點是島嶼星羅棋布、大大小小的港灣相連,海岸線也非常曲折。中國總共有大大小小的島嶼5000多個,其中有9/10集中在浙、閩、粵三省;而浙江沿岸的島嶼又為全國之冠,有1800多個,幾乎佔全國島嶼總數的2/5。浙、閩兩省還有一些大型而狹長的海灣,它們深入陸地,但沒有河流淡水注入或河流很小,與納潮量相比,下泄淡水量顯得微不足道,灣內主要是潮流。這種以潮流活動為主的港灣海岸也稱潮汐汊道,是海浪潮流長期侵蝕作用的產物。在中國屬於潮流汐汊道的海灣有浙江的樂清灣、福建的湄州灣、平海灣以及廣東的汕頭灣等。
以侵蝕為主的海岸大多都有較多的海灣,其海水也比較深,優良的港口也是其一大優點,中國有很多城市就是靠這些海灣的天然優勢而發展起來的,如大連、青島、秦皇島等港灣。
『叄』 海邊為什麼有沙灘這些沙是從哪裡來的
海邊的沙灘是沿海岸分布,由鬆散泥沙或礫石堆積而成的平緩地面。海岸堆積地貌類型。一般分布在平均低潮線以上,向上延伸到組成物質或地形有顯著變化的地帶,即高潮線處,也稱潮間帶或海濱 。按組成物質顆粒的大小 ,海灘可分為礫石灘(卵石灘)、粗砂灘和細砂灘。中國大連老虎灘、青島海濱浴場、北戴河沿岸以及海南島、福建長樂沿岸發育的海灘多為細沙灘。海灘是波浪及其派生的沿岸水流綜合作用的產物。外海波浪傳入近岸淺水區,受到海底的摩擦作用,波鋒變陡、波谷變緩,水質點運動軌跡呈現往復流動,而且向岸進流速度通常大於離岸迴流速度,導致底部泥沙凈向岸搬運,並被激岸浪的上沖水流帶至海濱線上堆積。海灘物質一般上部較粗,灘坡坡度較大;下部物質較細,灘坡平緩。由於激岸浪及其沖流和迴流的反復作用,使海灘沙成為分選最佳的沉積物。因此,海邊為什麼總有沙灘。
『肆』 ↗中國戈壁灘地理位在哪裡
戈壁灘,位於蒙古高原中部,以戈壁灘為界蒙古高原被分為漠北與漠南蒙古。古代自秦朝以來,漢字史書里以「大漠」、「瀚海」之稱,戈壁灘也是蒙古帝國的老家,也是匈奴和突厥的活躍地點。
戈壁,源於蒙古語,意思是「難生草木的土地」。戈壁」在維吾爾語裡面就是「沙漠」的意思。戈壁是粗砂、礫石覆蓋在硬土層上的荒漠地形。戈壁的形成是由於喜馬拉雅山的雨影效應阻擋了雨雲抵達戈壁地區而形成的。
(4)中國礫石質海灘在哪裡擴展閱讀:
一、形成原因
戈壁是沙漠的前身,戈壁在風蝕作用進一步的侵蝕下就會演變成沙漠,戈壁是荒漠的一個類型。即地勢起伏平緩、地面覆蓋大片礫石的荒漠。
戈壁其形成主要原因是因洪水沖積而成。當發洪水,特別是山區發洪水時,由於出山洪水能量的逐漸減弱,在洪水沖擊地區形成如下地貌特徵:大塊的岩石堆積在離山體最近的山口處,岩石向山外依次變小;隨後出現的就是拳頭大小到指頭大小的岩石。
由於長年累月日曬、雨淋和大風的剝蝕,稜角都逐漸磨圓,變成了我們所說的石頭(學名叫礫石)。這樣,戈壁灘也就形成了。
二、環境氣候
戈壁,表層以礫石為主,基本沒有沙和土壤,滲透性極好,但氣候環境惡劣,地表缺水且植物稀少,僅生長一些紅柳、駱駝刺等耐旱植物,降雨量少,晝夜溫差懸殊,風沙大,風速快且持續時間長。
『伍』 砂礫質金沙灘行成過程(專業地理術語)
中國砂礫質海岸是指介於基岩海岸和淤泥質海岸之間,以礫石和沙子為主要的物質組分的海岸。中國砂礫質海岸來源
砂礫質海岸的物質來源主要有三:其一是從山地流出的河流帶來大量較粗的礫石和沙入海;其二是從基岩海岸侵蝕和崩塌下來的物質;其三是由於海流波浪的縱橫向作用,把鄰近海岸或陸架上的粗粒物質攜帶而來。
中國砂礫質海岸內容
砂礫質海岸通常為堆積性海岸,所以這類海岸的沿岸往往沙堤、沙壩、沙丘等地貌經常能見到。特別是在華南沿岸的某些地段,由於高溫濕潤和風化強烈,常受暴流沖刷,物質供應豐富,常形成一系列沙堤、殺壩和沙丘,與沿岸的綠樹相映成趣。
另外,淤泥質平原海岸局部地段也發育著砂礫質海岸。這類海岸是由山地河流或鄰近海岸供給較粗的物質,在海洋沿岸流的縱向運動以及波浪橫向運動的作用下,在岸邊發育形成砂礫質海岸的。例如:從燕山山地流出來的石河、洋河、湯河和沙河等一些小河帶來大量較粗的物質,在劇烈的東北風浪作用下,沿著海岸向西南運動,並在波浪橫向推動下,沿岸堆積成一系列沙堤。
『陸』 海岸帶地貌
波浪作用是海岸侵蝕、堆積作用的主要動力,海岸地貌的塑造主要發生在暴風浪期間,正常天氣條件下的風浪只對海岸地貌起持續的修飾作用。潮汐對基岩、礫石和砂質海岸的影響通過改變波浪作用實現,在細粒物質組成的粉砂淤泥質海岸,沉積作用主要由潮流完成。
(一)海岸侵蝕地貌
發生在海岸帶的侵蝕作用稱為海蝕作用,海岸主要受海水動力因素侵蝕所產生的各種形態,稱為海蝕地貌。
波浪水體給予岸線的直接沖刷,稱為沖蝕,由於波浪抵達岸邊時以巨大的能量沖擊海岸,水體本身的巨大壓力和岩石裂隙、節理中被壓縮的空氣等對海岸產生強烈的破壞,這種力量可達每平方米數十噸。海水攜帶的砂礫隨波浪往返運動對海底產生的侵蝕稱為磨蝕,在波浪前進後退的往返運動中,海水攜帶著礫石、泥砂和海岸上侵蝕下來的岩石碎塊等,對海底基岩進行研磨,加快了海岸侵蝕的速度。海水溶解海岸基岩引起的海岸侵蝕稱為溶蝕,海水對岩石、礦物的溶蝕能力要比淡水強,特別是在由碳酸鹽岩等易溶性岩石組成的海岸,溶蝕作用對海岸的破壞更大,可形成獨特的溶蝕平台。
塑造海岸侵蝕地貌的主要動力因素是波浪和潮流,但高緯度地帶的海岸還受到冰凍的侵蝕,熱帶和亞熱帶的海岸則受到豐富的地表水和強烈的化學風化作用的侵蝕,另外,還受組成海岸的岩石抗蝕能力所制約。結構緻密、堅硬的岩石海岸,抗蝕能力較強,但因裂隙和節理發育,多形成海蝕拱、海蝕崖、海蝕洞、海蝕柱等(圖7-19,圖7-20)。松軟岩石海岸,抗蝕能力較差,海蝕崖後退較快,易形成海蝕平台。石灰岩海岸,在海水溶蝕下具有獨特的蜂窩狀海蝕地貌形態。海蝕地貌通常被作為判別地區構造運動和海平面變化的標志之一。同時,海浪塑造的海蝕地貌壯麗多姿,常被辟為旅遊勝地。
圖7-19 海蝕崖、海蝕柱——青島石老人
圖7-20 青島靈山島海蝕洞穴
從海岸上侵蝕下來的碎屑物,被波浪搬運到海蝕平台前緣以下,在岸坡深處堆積,形成水下堆積階地。
在波浪作用下,基岩海岸發育的不同階段,海岸剖面具有不同的形態,因此,波浪能量對海岸的作用強度及其分布也不相同。波浪對基岩海岸的長期作用,最終可以使其達到平衡狀態,此時剖面不再受波浪作用的改造,完成了海蝕平衡剖面的塑造。海蝕平衡剖面形成後,與剖面上任何一點相適應的波浪能量都處於臨界值,大於該值剖面就要受到沖刷。
(二)海岸堆積地貌
進入海岸帶的鬆散物質,在波浪和水流的作用下運動,當動力減弱或運動受阻時,就會發生堆積,形成各種海積地貌。
海岸帶泥砂的運動主要受到波浪和重力的作用,在它們的共同作用下海岸帶的泥砂進行著不同形式的運動。當波浪前進方向(波射線)與岸線垂直時,波浪力與重力的方向線在水下岸坡或海灘面上的投影(重力沿坡面的切向分量)同在一條直線上,被起動了的泥砂會產生向岸和向海的往返運動,這種運動稱為泥砂的橫向運動。當波浪前進方向(波射線)與岸線斜交時,波浪力與重力沿坡面的切向分量不在同一直線上,被起動的泥砂向岸運動的路線與沿海灘斜坡滾落向海的路線不一致,泥砂不但發生橫向位移,還依波浪力和重力的合力方向沿岸運動,這種運動稱為泥砂的縱向運動。在大多數情況下,橫向運動與縱向運動結合進行。
1.泥砂橫向運動及堆積地貌
(1)泥砂橫向運動
在波浪垂直傳入海岸的情況下,海岸地帶的泥砂在波浪與重力的作用下產生向岸和離岸運動。當波浪的作用力超過重力時,泥砂做向岸運動;反之,則產生離岸運動。如果二者相等,泥砂來回擺動,結果在一個波浪周期內不產生凈位移。海灘剖面上泥砂顆粒僅產生往復擺動而不產生凈位移此點的連線稱為「中立線」或「平衡線」。中立線是理解復雜的海岸泥砂運動的理論概念,具有方法論的意義,在自然界中難以測得其確切的位置。由於海岸帶受到波浪、海底坡度、泥砂粒徑等多種條件的影響,實際上中立線有一定的寬度范圍,因此,稱為中立帶,其位置相當於在水下岸坡剖面的中段。
中立線以上的岸坡,由於岸線附近沉積物不斷堆積,引起岸線向海推移,海灘坡度變陡,泥砂上移過程中受重力的影響不斷增大,逐漸抵消了波浪向上的推力,直至中立線以上部分的物質只在原地來回運動,不再發生向岸的位移。中立線以下的岸坡,隨著侵蝕帶的不斷上移和縮小,水下堆積階地也不斷上移和加寬,使剖面更加平緩,泥砂向下移動時重力作用的影響愈來愈小,漸漸地只能在原地做來回振盪運動。最後岸坡的上、下部兩條中立帶不斷加寬而終於聯合在一起,整個岸坡剖面形成一條上凹形曲線,該剖面上的任何一點的顆粒都做振盪運動而不產生凈位移,這一上凹形剖面,即是海積平衡剖面。
與中立線的概念相似,平衡剖面也是在多種假設條件下推導出來的。在自然界,這些條件經常改變。平衡剖面是海岸剖面發育力圖達到的狀態,而其他因素又不斷破壞它。因此,平衡剖面只能是研究海岸復雜過程理論思維的依據,而不能把它看做某種穩定狀態。
在平衡剖麵塑造過程中,波動底流和砂粒的起動流速起主要作用,波浪參數變化,平衡剖面將隨之改變。海岸剖面隨著波浪的變化,可以經歷大小不同的發育旋迴。一次延續數日的暴風浪對海岸的沖刷量可以超過一年甚至多年的淤積量,因此在海岸發育過程中,罕見的暴風浪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由於海岸剖面發育過程中經歷了長短不同的旋迴,因此,任何一個海岸砂體的形成都受到了千百萬次的沖淤和改造,沉積物經歷了無數次的往返搬運和分選,因此,海岸帶的砂質物分選很好。
平衡剖面的塑造不僅依賴於波浪的強弱,而且取決於組成剖面碎屑物的粒徑。若海岸剖面上的沉積物為礫石一類的粗顆粒,波浪必須在強烈變形時才能使之運動,而強烈變形的波浪其波動底流速向岸和向海的差值懸殊,粗顆粒必須在較陡的坡度下才能達到動態平衡,因此,粗顆粒構成的剖面坡度較陡。相反,若海岸剖面由細粒沉積物構成,波動底流速很小時已可使之運動,這時向岸和向海的波浪底流速的差異較小,細顆粒在坡度平緩的情況下即可以達到平衡,因而細顆粒沉積物構成的剖面坡度比較平緩(圖7-21)。
圖7-21 不同泥砂粒徑的平衡剖面
海岸帶的沉積物通常是由多種粒級組成的,由於粗顆粒向岸,細顆粒向海搬運,因此,在波浪長時間作用下,不同粒徑的顆粒均處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這樣,在剖面上,沉積物顆粒自岸向海由粗變細,剖面的坡度逐漸變得平緩。因此,海岸帶泥砂由粗到細的分布是波浪作用的必然結果。
海岸帶泥砂的分布不僅取決於顆粒的粒徑,而且受控於顆粒的相對密度。在水下岸坡上,波浪強烈作用的地帶也是重礦物富集的地帶,重礦物往往依相對密度不同而分布於不同的地帶。在山東半島南部,水下岸坡上部重礦物含量較高,向海則明顯減少,其中鈦鐵礦等相對密度較大的礦物主要分布於5m等深線以內,角閃石、綠簾石等主要分布於5m等深線以外,特別是10~15m水深的地帶。
(2)泥砂橫向運動形成的地貌
在泥砂橫向運動中形成的堆積地貌有水下堆積階地、海灘、水下砂壩和離岸堤等。
1)水下堆積階地。在中立線上下各有一個侵蝕帶,中立線以下的侵蝕帶泥砂不斷向海運動,部分堆積在水下岸坡坡腳,成為水下岸坡的組成部分,這就是水下堆積階地。在粗顆粒物質組成的陡坡海岸,水下堆積階地較發育。
2)水下砂壩。水下砂壩是指未出露海面的與海岸略成平行的狹長堆積地貌。淺水波在相當於1~2個波高的水深處發生部分破碎,傾翻的波峰水體強烈淘蝕海底,掀起的水體帶動大量泥砂,這些泥砂一部分被激浪流帶向海岸,而大部分則堆積在破碎點的靠海一側,形成水下砂壩。波浪部分破碎後,各種波浪要素減小,繼續向海岸前進,又在相當於1~2個波高的水深處再次破碎,如此繼續直到完全破碎形成激浪流。在細顆粒組成的緩坡海岸,可以有多條水下砂壩,其規模和間距向海岸逐漸變小。在粗顆粒組成的陡坡海岸,水下砂壩往往只有1~2條。波浪沖刷水下砂壩的前坡,並把泥砂帶到壩後沉積,造成砂壩兩側不對稱,向海坡較緩,向陸坡較陡。
季節性的風浪變化,使波浪破碎點位置改變,可以引起水下砂壩的遷移。在風浪大的季節,水下砂壩向深處移動,風浪小的季節,水下砂壩移向淺處。水下砂壩向岸移動並不斷加高,在海面大幅度迅速下降時,可逐漸露出水面,成為與海岸隔離的長條形島狀堆積砂壩,即離岸堤。雖然在水下砂壩轉變為離岸堤的問題上還存在爭議,但是在暴風浪作用下墨西哥灣的水下砂壩確實曾露出海面。
3)離岸堤(岸外砂堤)和潟湖。離岸堤是離岸一定距離高出海面的砂堤,主要是激浪作用下的產物。激浪流所夾泥砂在未到達水邊線以前,就在一定的位置形成露出水面之上的堤狀堆積體,其主要組成物質為礫、砂、貝殼及其混合物,視波浪作用程度及物質供應條件而定。離岸堤把堤內向陸一側的海水與外部相對隔離開來,形成半封閉的淺水域,稱為潟湖,其波浪作用微弱,沉積物多為細粒沉積物。需要指出的是,除了泥砂的橫向搬運堆積以外,對於其成因還有不同的看法,例如,一種看法認為是泥砂的縱向運動形成的,還有的看法認為它是海平面上升淹沒原始堆積地形的結果。
4)海灘。中立線以上,侵蝕帶的泥砂在激浪的進流作用下,移動到岸邊堆積,形成水上堆積階地,即海灘。海灘是激浪流作用形成的、與陸地相連的砂礫質堆積體,在平緩的海岸有著廣泛的發育。海灘的形態與激浪流引起的進、退流速度之比密切相關。
若海灘的向陸側有自由空間,激浪流的進流可以越過灘頂流到向陸坡上,因此退流很弱,形成雙坡型海灘,即所謂完整剖面的海灘。其剖面形態為上凸形,稱為灘脊或沿岸堤。在開闊的岸段,通常分布有數條與岸線平行的沿岸堤。
如果海灘的向陸側受到海蝕崖、海岸堆積體或人工建築的限制,就發育單坡向海傾斜的海灘,稱為不完整剖面的海灘。由於在海灘上部沒有激浪流充分的活動空間,進流水體大部分參加到退流中去,帶下的物質堆積在海灘下部,因此,砂質海灘剖面常呈寬緩的凹形。但在礫石質海灘,由於進流水體的大量滲透,退流速度迅速減小,進流帶來的物質停積在海灘上,海灘剖面呈上凸(圖7-22)。
圖7-22 青島綠島灣礫石質海灘
2.泥砂縱向運動及堆積地貌
(1)泥砂縱向運動
自然界中,波浪傳播方向與海岸完全垂直的情況非常少見,多數情況下,波峰線與海岸線有一定的夾角,使波浪產生一個平行海岸的分力,使泥砂沿岸運動。當波向線和海岸線斜交時,顆粒將沿著波浪和重力的合力方向運動,水下岸坡上泥砂質點通過一個波浪周期後,其移動的方向總要和原波浪方向有一定的偏離。中立帶處,泥砂質點僅做平行海岸的縱向位移;中立帶以下岸坡,泥砂質點在縱向移動的同時還離岸下移;中立帶以上岸坡,泥砂質點除沿岸位移外,還向岸方上移。
海灘上,顆粒沿岸運動是最容易觀察到的現象,早已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在波浪與海岸斜交時,波浪破碎後,顆粒沿上沖流方向運動,而後在迴流和重力的作用下沿灘面向下運動。在一個波浪周期內,顆粒運動路線是齒狀的,並沿海岸搬運了一定距離,這樣,在波浪與海岸線斜交時,水下岸坡與海灘上顆粒均發生沿岸運動。顆粒沿岸運動的速度不僅取決於波浪強弱、顆粒大小和海底坡度,而且與波浪和海岸的交角有密切關系,野外觀測認為,最佳波浪入射角度也與海底坡度有關。
海岸帶常有大量的泥砂在運動,雖然在風的作用下波浪方向經常變動,但泥砂在一年中有著大致相同的運動方向和較穩定的數量。我們把在波浪作用下海岸帶泥砂群體長時期內沿著某一平均方向移動的現象,稱為波場泥砂流。其方嚮往往與該地區盛行的強風浪方向一致。如果說泥砂的縱向移動是短時間的局部現象,是一種暫時的海岸水動力過程,那麼泥砂流就是這種過程的長時期的平均狀態。
在海岸發育和砂體形成中,泥砂流的變化起著重要的作用,其特性可以用以下幾個要素來描述。容量,指單位時間內波浪通過某一斷面能夠搬運泥砂的最大數量,它是波浪攜砂力的表示;強度,指單位時間內波浪通過某一斷面搬運泥砂的實際數量,它是波浪攜砂量的表示;飽和度,是泥砂流強度與其容量之比。
當泥砂流處於飽和狀態時,這時波浪的全部能力消耗於泥砂的遷移。若泥砂流不飽和,波浪就有一部分能量可用於侵蝕海岸或水下岸坡,因此,出現侵蝕現象是泥砂流不飽和的標志。飽和的泥砂流在容量降低時,波能不足以搬運攜帶的所有泥砂,便會發生堆積作用。引起泥砂流容量降低的原因有岸線的轉折和岸外屏障的遮擋等。
(2)泥砂縱向運動形成的地貌
假設在平直的岸段,波浪入射角為泥砂沿岸運動的最佳角度,且泥砂流處在飽和狀態。若條件變化,引起容量降低,所攜帶的泥砂將部分發生沉積,形成濱海砂體。由泥砂流形成砂體的方式有凹岸充填、凸岸堆積、屏障掩遮和灣內波能降低等。
1)凹岸充填。如圖7-23所示,當波浪對AB岸線以45°最佳入射角作用,形成AB岸外的沖積物流,如果這一沖積物流處於飽和或不飽和狀態,當沖積物流進入BC岸線時改變了入射角,沖積物流的容量降低,使沖積物流處於飽和或過飽和狀態,在凹岸處便發生堆積。一般海岸兩岬角間的海灘堆積便是這樣形成的。
圖7-23 凹岸充填
2)凸岸砂嘴堆積。凸岸與凹岸一樣,由於改變了波浪入射角,使沖積物流的容量降低或強度加大,造成堆積,由於在凸岸,這種堆積是以岸線轉折處為支點向海中延伸的,形成砂嘴,或稱自由砂體(圖7-24)。這種砂體的發育過程中,隨著季節或其他原因的變化,砂嘴會時而接受沉積時而被侵蝕,形成復雜的形態。若這一沖積物流從某一河口發育,當洪泛季節來到時沖積物流攜帶泥砂量大、強度增大,使沖積物流達到過飽和狀態,便會在原砂嘴上添加沉積,如旱季來到,沖積物流攜帶泥砂量減少,處於不飽和狀態,便會對砂嘴進行侵蝕,如此反復,將使砂嘴形態變得十分復雜,以至在砂嘴內側形成潟湖或沼澤等。
圖7-24 凸岸砂體堆積
3)屏障遮掩。由於島嶼的屏障作用,在島與岸間形成波影區,沖積物流進入波影區後,由於能量降低,以砂嘴形式堆積,最後可能將島與岸連在一起,形成連島砂洲(圖7-25)。這種連島砂洲可雙向發展。即從島的波影區側向岸上同時發育一砂嘴,與從岸邊發育的砂嘴連接起來成為連島砂洲,其中還可有潟湖存在,當然,還有更復雜的連島砂洲。若島嶼後的海峽寬度和深度不大,砂嘴就可能發展成與島嶼相連的連島壩(圖7-26)。由防波堤引起的岸邊堆積即與此類似。
圖7-25 連島砂洲
4)灣內波能降低。在狹長海灣內,由於波浪折射,波能降低,波浪搬運泥砂的能力降低,泥砂流容量減小,最後達到過飽和,部分泥砂堆積形成砂體。在自然界中,往往在海灣兩側砂體互相對生,最後形成攔灣壩(圖7-27)。依其形成的部位,可稱為灣口壩和灣中壩。被灣口隔開的海灣稱為潟湖。在潮汐海岸上,潮流的出入往往使對生的砂體不能連接,保存潮流通道。
圖7-26 錦州大筆架山連島壩
圖7-27 海灣內砂嘴的形成
3.潮汐作用下的海岸地貌
(1)潮汐升降對基岩和砂礫質海岸的影響
基岩海岸的侵蝕和砂礫質海岸的碎屑物搬運、堆積過程主要都是波浪作用完成的,通過周期性的海面升降,潮汐可加強或減弱波浪的作用。在無潮海域,激浪的位置比較穩定,波能集中,侵蝕強度大;而在有潮海岸,潮汐升降使激浪位置在潮間帶范圍內上下移動,海岸地貌特徵則與潮差大小有關。
在受激浪流作用的砂礫質海灘上,潮汐作用的影響能使海灘發生周期性的沖淤變化。砂礫質海灘具有較大的滲透率,海灘中的地下水位隨潮汐海面而升降,但又落後於潮汐海面。漲潮時,地下水位的上升速度落後於海面上升速度,海水補給地下水,使激浪引起的進流大量滲入海灘中,退流減弱,致使海灘的砂礫向上部遷移,海灘坡度增大。落潮時,地下水位的下降速度落後於海面,地下水排出海灘,使激浪的退流加強,海灘的砂礫向下部遷移,坡度又趨於緩和。同樣,海灘的沖淤還隨大潮和小潮發生半月周期的變化。潮差增大時,海灘的下部砂礫向上部移動;潮差減小時,海灘的上部砂礫向下部移動。
(2)潮流在淤泥質潮間淺灘上的沉積作用
雖然潮流對海底泥砂的擾動作用遠不如波浪,但潮流對懸浮態的泥砂遷移作用卻是波浪無法比擬的,在潮間淺灘上,潮流對沉積物的搬運和堆積起著重要作用。
寬闊平緩的粉砂淤泥質潮間淺灘,沉積物顆粒的分布自海向陸方向由粗變細,與海灘正好相反,這可能是多種原因導致的。例如,在潮流不斷作用下,顆粒不斷向岸移動,直至後來的潮流流速小到再也不能移動顆粒為止,另外,漲潮流速大於落潮流速,這也使得潮間淺灘沉積物趨勢和粒徑橫向分異規律更加顯著。普斯麥(1961)研究荷蘭潮灘時發現,高潮時的憩流期比低潮時的憩流期長,可達2h,足以使懸浮物質在高潮灘沉積下來,而低潮時憩流期不到1h,懸浮物質尚未全部沉積,又被漲潮流搬運向岸移動,這樣也使得低潮灘沉積物相應較粗。此外,低潮線附近波能較大,泥砂也容易被掀起並隨漲潮流向岸搬運。
(3)粉砂淤泥質海岸的演變與地貌特徵
粉砂淤泥質海岸的形成和發育需要大量細粒沉積物補給,其演變取決於細粒物質的來源情況。若泥砂來源充足,可形成淤積型粉砂淤泥岸;若泥砂來源斷絕,則海岸受沖刷侵蝕,甚至演變成砂質海岸。
在淤積型粉砂淤泥岸上,潮間淺灘不斷淤高,並向海推進,原來的淺灘逐漸脫離海水的作用,先形成濕地,然後成為海積平原。泥砂來源斷絕時,粉砂質淤泥岸迅速沖刷後退,沖刷淺灘的波浪將殘存在泥砂中的生物介殼淘洗出來,經激浪堆積在岸上形成貝殼堤(shell ridge)或貝殼灘,貝殼堆積是粉砂淤泥岸受沖刷的標志,其地貌形態是判斷海岸沖刷速度的依據。在強烈沖刷的岸段,貝殼不能穩定堆積,常形成堆積低矮的呈片狀分布的貝殼灘,而在沖刷緩慢的岸段,貝殼穩定堆積成堤狀。低緩的粉砂淤泥質海積平原上出現的貝殼堤,代表了當時岸線的位置(圖7-28)。
『柒』 地質遺跡和地貌景觀資源
地球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演變過程中,由於內外力的地質作用,形成了千姿百態的地貌景觀、地層剖面、地質構造、古人類遺址、古生物化石、礦物、岩石、水體和地質災害遺跡等,其中具有獨特性和典型價值的,便成為人類所關注的地質遺跡。
地質遺跡是在地質歷史時期形成、發展並遺留下來的珍貴、不可再生的地質自然遺產,既包括旅遊中的山水名勝、自然風光等自然遺跡,又包括在挽近地質歷史時期人類形成過程中人類與地質體相互作用和人類開發利用地質環境、地質資源的遺跡以及地質災害遺跡等。
地貌景觀是在成因上彼此相關的各種地表形態的組合,如山地景觀、河谷景觀、湖泊景觀、岩溶景觀等; 地貌為景觀要素之一,常以某一種或兩種主導自然地理要素 ( 如氣候、水文、地貌、土壤、植物、動物) 來命名。
5.1.1 地質遺跡種類及分布
環膠州灣地區地質遺跡包括海岸侵蝕地貌 ( 海蝕崖與海蝕平台) 、海岸堆積地貌 ( 海灘與潮灘) 及古火山口等 ( 圖 5.2) 。
( 1) 海岸侵蝕地貌
海岸侵蝕地貌包括海蝕崖、海蝕平台等 ( 圖 5.3) ,主要位於膠州灣北海岸的城陽區紅島鎮、上馬鎮及黃島,是由火山岩、碎屑岩構成的岩石岸,岸線平直,發育有典型構造———侵蝕基岩。全新世早期海岸線遺跡保存完整,地貌界線明顯。
海蝕崖在膠州灣沿岸非常發育,其組成物質不同,形態也各異。
法家園—大殷家一線海蝕崖低而陡,是由侏羅系萊陽群砂礫岩構成的,其崖壁峻峭,崖高 6 ~7m,由於不斷坍塌,致使海蝕洞、海蝕蜂巢等海蝕現象極不明顯。海蝕崖以上是剝蝕低丘,地勢平緩; 海蝕崖底部海蝕洞穴發育; 崖腳處有大量堆積物,岩塊巨礫堆積於狹窄的礫石海灘上,不同大小的礫石遭受波浪沖蝕,形成渾圓狀、扁圓狀礫石排列於海灘上。
花崗岩組成的海崖在本區不是很普遍,它和砂礫岩組成的海崖不同,崖壁雖然也比較陡峻,但並不那麼直立,崖壁上有各式各樣的海蝕痕跡,如海蝕蜂巢、海蝕裂隙等。
紅島東北的東洋嘴—邵哥庄一帶的海蝕崖為斷層海蝕崖,NE - SW 走向,岸線平直,斷層面向東南傾,傾角 60°左右。斷層面除有浪蝕痕跡外,還有斷層鏡面和擦痕。海岸的東南側尚有 NE—S 向分布的海蝕平台和海蝕柱 ( 圖 5.4) 。
同時,紅島趕海觀光園內不僅存在大量海岸侵蝕地貌景觀,還有著地質發展變動的證據。海岸兩級台地侵蝕崖景觀 ( 圖 5.5) ,由老台地侵蝕轉為新台地的侵蝕,說明該地地質活動呈上升狀態。
圖 5.11 樓山山頂被水泥處理過的岩石
3)由於認識的不足和知識的缺乏,許多地質遺跡被人類活動強烈干擾,如後韓家西北的植物化石,幾乎完全為居民點、公路以及農田等人類活動區域所覆蓋。
(3)保護措施
1)加強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建設,制定相應的管理方法,使地質遺跡的保護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加強宣傳教育,加大《山東省地質環境保護條例》、《地質遺跡保護管理規定》等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使人們樹立保護地質遺跡的意識,不斷增強保護地質遺跡的自覺性,形成保護地質遺跡的氛圍,抵制和防範各種破壞地質遺跡的行為。
3)禁止在地質遺跡保護區從事采礦、取土、采沙、爆破活動;禁止在地質遺跡保護區修建與地質遺跡保護無關的建築物。采礦和採石是破壞地質遺跡的主要方式,潮海火山口即已遭受掠奪性開采,破壞嚴重。建議全面整頓區內采礦場,對列入研究區地質遺跡名錄的地質遺跡區(點)禁止采礦。
4)加大對地質遺跡保護工作的資金投入,對地質遺跡分門別類、按輕重緩急逐步實施登記和保護。對符合條件的應該設立地質遺跡保護區進行封閉或半封閉式管理。
5)制定扶持地質遺跡保護區與地質公園發展的政策。具有典型意義的地質遺跡,可以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建立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或者地質公園;不具備建立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和地質公園條件,但具有觀賞和保護價值的地表形態,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可以建立地質地貌景觀保護區,使地質遺跡在保護的前提下進行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在開發利用的過程中又對其進行保護。各級政府和地質遺跡保護主管部門應在資金、技術方面給予扶持。
6)在規劃階段,劃定地質遺跡地貌景觀保護區,在保護區內可以建設具有保護功能的地質公園;保護區不得作為普通建設用地,並與生態間隔帶相結合。建設項目應當避開地質遺跡保護區;確實無法避開的,應當報經該地質遺跡保護區或者地質公園的原批准機關同意,並採取相應的保護措施。
『捌』 中國最美的海灘在哪
中國最美的沙灘.
1.深圳西沖沙灘西沖,位於大鵬半島南澳南,其中西沖海灘是深圳最長的,金色沙灘如綢緞般飄逸、舒暢。山、海、湖、岬角風光旖旎,青山綠水、海天一色,無敵風光,無敵海景——西沖最幽靜的那個浪琴灣。
想感受原始深圳!!
2.記得有人說過:中國海岸線延綿幾千公里,唯有海南的海水最藍,而在那裡,只有三亞的亞龍灣的最美。每次去都會感受到她的不同。
其實中國真的很美!!!還有想省錢就去日照的金沙灘,那與北海、威海、青島、大連等地的不同,沙子顏色金黃、細軟,無礫石、無淤泥,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教授說:「我以為夏威夷的陽光、沙灘在全世界數第一,回到家鄉之後才知道,我錯了。」
這里就不多說了祝你旅途愉快~~~
『玖』 中國最好的沙灘是哪裡
海南瓊海的玉帶灘。
玉帶灘是一條自然形成的地形狹長的沙灘半島,位於海南博鰲,外側南海煙波浩淼一望無際,內側萬泉河、沙美內海湖光山色,內外相映,構成了一幅奇異的景觀。玉帶灘全長8.5公里,地形地貌酷似澳大利亞的黃金海岸和墨西哥的坎昆,在亞洲區可謂僅此獨有。
其他地形地貌酷似美國的邁阿密、墨西哥的坎昆、澳大利亞的黃金海岸,在亞洲可謂僅此獨有。玉帶灘北部於1999年6月被國際吉尼斯總部在中國的權威代理機構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以"分隔海、河最狹窄的沙灘半島"而認定為"吉尼斯之最",因此,玉帶灘北部將充分保持其原始狀態,作為"基尼斯之最"旅遊景區供遊客游覽。
你不得不贊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邊是萬泉河、九曲江、龍滾河三江出海,一邊是南海的洶涌波濤,而細細長長的玉帶灘就靜靜地橫卧其間。一條窄窄的、長長的沙灘,千百年來任憑河、海沖刷,穩穩當當地卧於二者之間,你說不是奇跡嗎?
站在玉帶灘上,面向大海,但見煙波浩渺的南中國海一望無際,層層白浪撲向腳下。放眼遠眺,海水的顏色分三層——略黃、淺藍、深藍直至天邊,遠處漁船星星點點,近處海鷗起起落落,正是一幅絕妙的南海風情畫。
玉帶灘前不遠處,有一個多塊黑色巨石組成的岸礁,屹立在南海波浪之中,狀如壘卵,突兀嵯峨,那便是「聖公石」。傳說它是女媧補天時,不慎潑落的幾顆礫石,此石乃有神靈,選中這塊風水寶地落定於此。千百年來,任憑風吹浪打,它自巋然不動,一直和玉帶灘廝守相望。
轉過身來,又見萬泉河、九曲江、龍滾河三江交匯,鴛鴦島、東嶼島、沙坡島三島相望,水泛銀波,島撐綠傘,漁歌起落,遊人如織。
佇立玉帶灘,一海一河,一咸一淡,一動一靜,恍然身臨仙境。
玉帶灘位於海南萬泉河出海口的玉帶灘,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總部以分隔海、河最狹窄的沙灘半島列入吉尼斯之最,並於近日頒發了證書。潔白的玉帶灘猶如一條長長的玉帶橫卧在萬泉河與南海之間,把萬泉河與南海隔開。其南北走向全長2.5公里;東 西最寬處約300米,最窄處漲潮時僅10餘米,為世界上分隔海、河最狹窄的沙灘半島。南海煙波浩淼,一望無際,內側萬泉河,沙美內海的湖光山色,內外相映,構成了一幅奇異的景觀。其他地形地貌酷似美國的邁阿密、墨西哥的坎昆、澳大利亞的黃金海岸,在亞洲可謂僅此獨有。
玉帶灘北部於1999年6月被國際吉尼斯總部在中國的權威代理機構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以"分隔海、河最狹窄的沙灘半島"而認定為"吉尼斯之最",因此,玉帶灘北部將充分保持其原始狀態,作為"基尼斯之最"旅遊景區供遊客游覽。
『拾』 國內看海的十大聖地都在哪裡
昌黎黃金海岸、山東榮成成山頭、青島海濱風景區、廈門鼓浪嶼、海南三亞亞龍灣、潿洲島、普陀山東海岸、大連棒槌島、大鵬半島海灘、廣西北海銀灘。
1、昌黎黃金海岸
黃金海岸位於河北昌黎,這里的大海給人一種特別安靜的感覺,緩和且優美,細軟的沙灘也是讓人難以忘懷。
2007年05月08日被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被國家地理雜志評選為「中國最美五大城區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