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打拳擊的歷史有多少年了
中國拳擊發展的不是很好,首先
第一,現在有很多的其他搏擊項目,比如說像mma和踢拳比賽介入。侵佔了一部分拳擊的市場,
第二:中國拳擊運動市場比較混亂,譬如說。有很多。體制內的運動員會摻雜在裡面比賽或者是退役不久的職業體制內運動員會去比賽,那麼業余普通選手和他們一起比賽, 那就沒有任何的意義。因為普通票友和業余運動員的水平和體制內選手,根本無法在一個水平線。
㈡ 國內搏擊賽事有哪些
1、武林傳奇
「武林傳奇」(Legend Fighting Championship) 為香港首項職業綜合格鬥 (Mixed Martial Arts) 大賽。「武林傳奇」邀請國內以至亞太地區的職業綜合格鬥運動員角逐殊榮,參賽者可自由選用不同派別的武術爭勝,例如散打、中國武術、柔術、泰拳、拳擊及摔跤。
主辦機構會制訂嚴格規則並密切監察賽事,旨在保障運動員的安全。「武林傳奇」致力在香港推動綜合格鬥運動,支援及培育本地運動員,同時為廣大觀眾帶來精彩娛樂。武林傳奇總部設於香港,由Chernin Group及Diamond Ridge Venture投資的CA Media全力支持。
2、昆侖決
昆侖決,英文名:Kunlun Fight,是一項由中國原創,掌握核心規則制定權與話語權的世界職業搏擊賽事。於2013年由昆尚傳媒創建於中國北京,是世界較年輕的自由搏擊推廣組織。昆侖決年均舉辦近30場比賽,通過三年的時間,在賽事質量和數量上,超越眾多世界同行業搏擊賽事。
3、勇士的榮耀
《勇士的榮耀》是由萬名揚傳媒傾力打造的綻放中國力量的格鬥殿堂 。《勇士的榮耀》是萬名揚傳媒與深圳衛視 聯手打造的綻放。中國力量的格鬥殿堂每場斥資千萬,比賽將在中國代表性城市或與中國時差不超過兩個小時的國家和地區設置賽場。
(2)中國搏擊發展了多少年擴展閱讀
綜合格鬥即MMA(mixed martial arts),是一種規則極為開放的競技格鬥運動。MMA比賽使用分指拳套,賽事規則既允許站立打擊,亦可進行地面纏斗,比賽允許選手使用拳擊、巴西柔術、泰拳、摔跤、詠春拳、跆拳道、空手道、柔道、散打、截拳道等多種技術,被譽為搏擊運動中的「十項全能」。
MMA賽事與其選手通常隸屬於當地政府的競技委員會監督管理,比賽按體重劃分不同級別。MMA運動開放式的賽事規則為不同風格的格鬥選手創造了統一的平台,使得拳腿膝肘等站立打擊技術、關節技與絞殺技等地面降服技術、過胸抱腿等近身摔跤技術等等不同的武技得到完美結合與展示,形成了系統而獨特的MMA技術體系。
MMA的雛形可追溯至古希臘角斗(pankration)與中國古代的打擂,近代巴西的無限制格鬥(vale tudo)開其先河,隨後李小龍在格鬥理念與形式上的探索為其做出了貢獻,二十世紀末UFC的舉辦和格雷西家族將巴西柔術引入賽事,標志著現代MMA正式誕生。
㈢ 中國搏擊賽事不少,為何難出世界頂級
文/格鬥老兵
近幾年,中國的搏擊產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各種搏擊賽事粉墨登場,大有繁榮之象。然而,盡管賽事眾多,目前在國內知名度較高的也就是武林風、昆侖決、勇士的榮耀以及後起之秀峨眉傳奇。
以它們為代表的中國搏擊賽事,近年來雖然日漸成熟,但是無論是選手的質量、賽事的組織還是權威性,距離國際頂尖賽事的水平,都還有不小差距。一來,賽事組織不夠成熟;二來,國內沒有良好的搏擊環境和市場;三來,拳手的水平總體欠佳,「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三點實際也是相互影響、相輔相成的關系。之前有不少資深從業者預言過,未來能活下來的賽事很少。退潮之後才知道誰在裸泳。
目前,中國搏擊賽事在世界上還缺乏話語權。其直接原因當然是中國搏擊還處於起步階段,剛剛興起的賽事還不夠規范,組織不健全。根本原因要歸結於體育文化的薄弱,普通人對搏擊運動缺乏興趣,群眾基礎太薄。
再者,我們缺乏自己的原創賽事和標准,多數規則、賽制、評判標准都是參照國外的,一直跟在人家的後面亦步亦趨。更何況,國內的比賽「愛國哨」不少,賽事方還有自己的俱樂部和拳手。自己的運動員,自己當裁判,這樣如何能保證比賽的公平公正?這種情況下發展的賽事,如何與世界頂級賽事競爭,又怎麼能打造出世界頂尖水平的搏擊賽事呢?
2014年,國家專門發布文件鼓勵體育產業的發展,狂熱的資本一擁而入,這兩年中國搏擊比賽的火熱很大程度上是政策刺激下的虛假繁榮。「天下熙熙,皆為利來」,逐利的盲目資本,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打牢中國體育產業發展的根基。
行政手段刺激下的行業發展往往帶有沖動性,難以維持長期穩定,搏擊行業也同樣如此。就目前而言,搏擊在中國還是一項小眾運動,缺乏群眾基礎,其推廣度和普及面要遠遠低於籃球、足球等運動。簡單來講,因為玩的人太少,玩得好的也少,關注的人自然就更少了。
未來,中國搏擊賽事可能會形成武林風、昆侖決與勇士的榮耀三家鼎足而立之勢,但是這幾家賽事都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武林風今年失去了大東祥俱樂部,人才斷層,青黃不接;勇士的榮耀比賽太少,拳手難有表現機會;昆侖決沒有得力的中國拳手,幾乎變成了外國拳手的秀場,這讓國人很掃興。三家賽事由於存在著競爭關系,沒有開展很好的合作,僅靠單打獨斗很難打開局面。如今,面對國外的glory與UFC明顯難以對抗,還有韓國的路德FC,新加坡的the one賽事緊盯著中國市場。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搏擊欲突出重圍,打造世界頂級的搏擊賽事,實在是任重道遠!
㈣ 拳擊是格鬥項目,稱為「勇敢者的運動」,它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拳擊被稱為“勇敢者的運動”,也是體育運動的項目之一,運動員雙手帶手套,憑借自己的拳法和步伐去擊打對方,根據擊打的部位計分,最終以擊倒對方為目標。如果被擊倒者在裁判計時10秒後仍然沒有站起來則比賽失敗,如果在比賽時間內雙方都沒有被擊倒,那麼就按分數分勝負。如今,拳擊運動風靡全球,越來越多的職業賽事在各地舉行,這項運動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
㈤ 中國武術散打的發展史和趨勢
以下簡述一下中國武術散打發展史和趨勢的主要過程:
一、散打規范名稱前,民間叫散手,古有相傳,舊時用於搏殺格鬥或打擂台比武。解放前1923年的「中華全國武術運動會」第一次將散打採用現代體育競賽方式呈現,之後數次不同地點、規模運動會和國術會進一步推進了探索。解放後,1949-1978在民間自由開展,諸多故事但沒有大的活動。
二、三中全會後,國家體委對武術認識定調分套路和散打兩類形式,武術散手調研組1978年出台《關於開展武術散手運動的報告》,推進浙江省體委、北京體育學院和武漢體育學院進行了武術對抗性項目的試點。在1979年南寧全國武術觀摩表演大會、第4屆全國運動會以及1980年太原全國武術觀摩表演大會上,都進行了散手錶演。1982年制定了《散打比賽規則》,1987年,散打被國家體委批准為正式比賽項目。
三、2000年首屆中國武術散打王爭霸賽在湖南長沙市舉行,湖南衛視對賽事作了全程報道,這是中國武術散打發展史上的里程碑,中國武術散打進入了專業賽制的時期。2001年3月27日,中國武術散打王爭霸賽在國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中國武術協會散打館拉開帷幕,標志著中國武術散打王爭霸賽的國際化理念、商業化結合開始落實成為現實。
四、散打的今後發展。國際化進一步體現,技術上守培提煉傳統精華和學習吸取國外技術精粹、訓練先進理念方法皆獲得重視,不再會唯舞獨尊妄自尊大或者全盤否認傳統能打等極端思維占據主流,中國散打選手面對世界越來越具有強烈的自信和理智的眼光。散打經過多年的總結、改進和發展,已成為現代體育競賽項目,它本著「更快、更高、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已逐步與國際競技體育接軌。散手運動不僅在國內,而且在世界五大洲的7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和普及,走近奧運。
㈥ 散手(散打)的由來,發展和現狀。
散打的由來
散打又稱為散手,在中國歷代有許多種稱謂,如相搏、手搏、白打、對拆、技擊等。由於多種對抗都採用擂台的形式,因此在中國民間還有「打擂台」之稱。然而,現在的散打與傳統的散打有著本質的區別。
現在的散打是兩人按照一定的規則,運用武術中的踢、打、摔和防守等方法,進行徒手對抗的現代體育競技項目,它是中國武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武術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套路演練形式,一種是格鬥對抗形式。散打就是格鬥對抗形式的一種。
散打的發展
近年來,國際的徒手搏擊術在飛速發展,並呈現出五彩繽紛、欣欣向榮之勢。特別是歐美的自由搏擊、泰國的泰拳以及日本的K-1都以頻繁的賽事、強大的攻擊力和震撼的宣傳效果風靡世界。中國武術散打運動也與國際搏擊運動一樣在如火如荼的開展。無論是國內的「散打王爭霸賽」,還是中國散打對抗美國職業拳擊、泰國職業泰拳亦或是散打對抗法國自由搏擊、日本空手道等,一時間中外武林賽事頻繁,捷報頻傳,真有讓眾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的感覺。然而冷靜地分析中國武術散打的現狀,卻發現有很多不足,需要加以改進和完善。
一、中國散打的回顧
武術是我國特有的傳統體育項目,歷史悠久,內涵豐富,社會價值極高。散打是中國武術的一部分,就是把武術中最直接、最簡單的招法提煉出來,以快速擊倒或摔倒對手為目的的競技體育項目。1978年,國家正式啟動武術散打試點工作。1979年,原國家體委決定在浙江、北京體院和武漢體院三個單位進行武術散打項目試點工作。1982年,確定了「全國武術散打競賽規則」初稿,並在北京舉辦了全國武術對抗項目邀請賽。1989年,散打被正式列為全國正式比賽項目。1991年,散打成為世界錦標賽項目,到目前為止,已經舉行了6屆世界錦標賽,並且舉辦了首屆散打世界盃比賽。1998年,散打被列為第12屆亞運會競賽項目。1999年,散打全面發展,新規則規定參賽選手除保留護襠、拳套外,去除了所有的護具,從而大大增強了比賽的觀賞性和激烈程度,為散打運動走向市場打下了基礎。近年來,在新規則的指引下,國內外賽事頻繁,無論是國內的「散打王」還是對抗美國職業拳擊、泰國職業泰拳,都進入了良性發展,並逐步走向正軌。
1998年,中國散打應戰歐洲聯隊,9比0勝;接受美國自由搏擊的挑戰,8比1勝;獲曼谷亞運會武術散打全部5枚金牌。
1999年,中國散打對美國自由搏擊,7比2勝;中國功夫對美國職業拳擊,7比2勝。
2000年,中國散打對美國職業拳擊,6比3勝。
2001年,中國散打對法國自由搏擊,2比1勝;對韓國跆拳道3比1勝;對美國散打4比0勝。
2001至~2002,中國散打與泰拳進行了3次較量,在「廣州站」,中國散打隊憑點數5比2取勝;在「曼谷站」,中國散打1比4敗;第三次「廣州站」一戰,中國散打7比2勝。
如果僅從表面現象看,中國武術散打似乎取得了輝煌的戰績。但客觀冷靜地分析對手的實際和比賽現場中方隊員的表現,筆者覺得中國散打還很稚嫩,散打的路還很長,還需要不斷的探索和改進。
首先,我們對外作戰的對手並不是國外搏擊賽場的一流選手。以中國散打對抗美國職業拳擊為例,幾次中美交鋒,美國派來的都是二三流選手,那些大牌明星,如泰森、霍力菲爾德等是絕不會來參戰的。而我們派出的選手基本上都是國內頂尖的一線隊員。以頂尖隊員對抗國外二三流選手似乎有些勝之不武,如果沾沾自喜,真可謂是坐井觀天了。
再有,就算國外派出的是一流選手參賽,可散打贏得非常艱難,或者說我們的散打贏得很不光彩。以散打對抗泰拳為例,第一回合的「廣州站」和「曼谷站」交鋒,比賽結果「廣州站」中國散打隊憑點數5比2取勝,然而在「曼谷站」的「泰王杯」客場對抗中卻以1比4慘敗。本人對兩站比賽雙方的技術運用及得分點數進行了統計,從兩站12場比賽總得分點數結果統計看,中方總點數562點,泰方總點數426點,在總點數高出對方136點的情況下,總結果卻是6比6平,並且有4人被泰方KO,而我方KO對方為0。如今第二回合的比賽已經結束,散打暫時以7比2領先,「曼谷站」的比賽也即將拉開帷幕。由此可見,散打對泰拳的勝利是憑借規則有利於散打得點而取勝,這在比賽現場雙方隊員的表現上可以一目瞭然。比賽中,泰方頻以重掃腿和重膝猛擊散打隊員,散打隊員只能頻繁使用近身摟抱對手,並利用摔法和直線腿法反擊對手。因此比賽場面經常出現散打隊員被對方追著打,並且多次出現被KO的場面。所以中泰對抗中,中國散打雖然取得了暫時的勝利,但是勝在點數上和規則有利於散打得分上。
散打的現狀
中國散打經過20年的發展,運動員的技術水平、體能、抗擊打能力已經有了較大提高,出現了一批優秀的運動員,同時,教練員、裁判員隊伍也形成,標志著散打自身建設在走向成熟。但是,中國武術散打受傳統文化的影響,與國外的搏擊術相比較顯得更文氣些。雖然散打在1989年被國家體委列為正式比賽項目,但國人似乎更熱衷於武術套路及武術健身。天安門廣場曾有萬人太極拳表演的情形。當然,這是博大精深的武術文化底蘊的體現,但從搏擊比賽激烈性的角度及觀眾的關心程度看,卻顯得力不從心。
從規則的角度分析,中國散打強調的是打點得分取勝,因此採用累積記分制。2000年至2002年舉行的散打王爭霸擂台賽就是採用累積積分制,運動員在比賽中多是以搶點得分為戰術指導思想,較少使用重拳、重腿擊倒戰術,這與散打王爭霸擂台賽的規則導向有關。因為擊倒只比摔倒多得一分,很難拉開得分的差距,而重拳、重腿進攻很容易被對手運用靈活的技法得點而失分。由於散打規則不鼓勵擊倒,傾向於擊中得分,因此比賽場上便出現了頻繁使用不疼不癢的小邊腿進攻及相互摟抱的抱摔現象。在剛剛結束的2002年散打王總決賽現場情況看,雖然各級別冠軍為總冠軍頭銜奮力拚搏,並體現出了中國武術以小勝大、以弱勝強的特點,但從賽場效果及競技的角度看卻顯現不足。無論是總冠軍寶力高還是表現神勇的薛鳳強,均以打點得分為指導思想,缺少有威脅的重拳及重腿進攻,因此整場比賽並沒有出現觀眾火爆及隊員真正意義上的KO場面。這也是「散打王」總決賽規模、影響力不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㈦ 中國歷史散打歷史簡述
散打是中華武術的精華,是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體育項目,多年來在民間流傳發展,深受人民喜愛。散打起源與發展,是和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同步。它從先輩的生產勞動,生存斗爭緣起,但又服務於此,演化至今成為華夏民族燦爛文化遺產中的瑰寶。原始社會人類為了爭取自下而上、獵取食物,長期與野獸搏鬥,學會了與野獸搏鬥所使用的不同方法。如:拳打、腳踢、抱摔等簡單的散打技術,並學會了一些野獸獵取食物的本領,如:貓撲、狗閃、虎跳、鷹翻等。
現在的散打是兩人按照一定的規則,運用武術中的踢、打、摔和防守等方法,進行徒手對抗的現代體育競技項目,它是中國武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武術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套路演練形式,一種是格鬥對抗形式。散打就是格鬥對抗形式的一種。
1979年散手在我國成為競技的比賽項目。在80厘米高,8米見方的擂台上進行比賽。散手比賽允許使用踢、打、摔等各種武術流派中的技法,不允許使用擒拿,不許攻擊喉、襠等要害部位;運動員分體重、穿護具在相同的條件下平等競爭。在對敵斗爭中這些界限就沒有了,軍警對敵斗爭就專尋對手的要害部位擊打。使用的招法也比較兇狠,殺傷力較大,散打的出現讓中國武林(格鬥界)火紅起搏擊熱。
1979年,隨著中國武術熱的再度興起,中國體委按照競技體育模式,首先在浙江省體委、北京體育學院和武漢體育學院進行了武術對抗性項目的試點訓練,並於同年5月在廣西南寧舉行的全國武術觀摩交流大會上做了首次匯報表演。同年,又進行了幾次比賽。
1982年制定了《散打比賽規則》,1989年,散打被國家體委批准為正式比賽項目,並設「團體錦標賽」和「個人錦標賽」賽制。現在武術散打對傳統技擊術進行歸納、整理,舍棄它們的具體形態,找出其中帶有共性的規律,即把中國各拳種門派的拳法、腿法通過規整,總結出它們的基本運動形式,經過高度抽象,確立進攻技術具有兩種運動形式:一種是直線型方法,另一種是弧線型方法。拳法以沖、摜、抄、鞭,腿法以蹬、踹、掃、擺、勾為內容,摔法則根據「快摔」的要求和「無把」的特點,主要把握「破壞重心」和「掄圈」的要點,創造出「接招摔」和「夾打摔」的方法。同時,防守技術也劃分為「接觸式防守」和「不接觸式防守」兩種。散打從比賽形式上採用了中國傳統的「打擂台」的方式,一方掉擂出局即為輸方。在競賽方法上採用三局兩勝制,先贏兩局者即為贏家。
2000年首屆中國武術散打王爭霸賽在湖南長沙市舉行,湖南衛視對賽事作了全程報道,這是中國武術散打發展史上的里程碑,中國武術散打進入了專業賽制的時期。眾多散打高手登台競技,當年的散打王是來自解放軍體院的「劈腿王」柳海龍。
2001年3月27日,中國武術散打王爭霸賽在國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中國武術協會散打館拉開帷幕,比賽的直播工作在2000年湖南衛視現場直播的基礎上,採取國內各地方與國外電視台同步直播的形式進行。從2001年2月15日開始,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中國體育報、北京電視台、北京有線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等全國180多家媒體對賽事的籌備情況進行了跟蹤報道,引起了社會各界對2001年散打王爭霸賽的廣泛關注。
通過2000年一年來的比賽,散打王爭霸賽已經在體育界、武術界尤其是散打專業隊中得到了普遍認同,廣大教練員、運動員參加散打王爭霸賽的熱情空前高漲。 2001年,中國武術散打王爭霸賽的報名工作業已於2月10日截止,報名隊由2000年的25支增加到40多支,報名人數由117名增加到200多名,其中很多是國內、國際比賽的冠軍。由於報名人數的大幅度增加,比賽採用單循環淘汰制。
2001年的散打王爭霸賽以北京為主賽區,在全國各大重點城市輪回比賽的形式進行比賽,這場賽事給越來越多的人帶去新的驚喜。2001年中國武術散打王爭霸賽在整體燈光、音響、舞台包裝、武舞表演比2000年更精彩,更具有觀賞性和娛樂性,這是競技體育、時尚文化和影視藝術的完美結合,是中國體育產業發展的新的里程碑。2001年中國武術散打王爭霸賽在競賽組織方面的最大突破是邀請外國選手正式組隊參加常規比賽。這標志著中國武術散打王爭霸賽的國際化理念將由設想變成為現實。
2001年中國武術散打王爭霸賽將分為資格晉級賽、八強賽、半決賽、決賽(各級別冠軍賽)、總決賽(王者爭霸賽)、超級散打王爭霸賽等六個階段進行比賽。當年的散打王是來自北體大的「白眉大俠」「鞭腿王」苑玉寶。
㈧ 散打什麼時候起源
散打也叫散手,古時稱之為相搏、手搏、技擊等。簡單而言就是兩人徒手面對面地打鬥。散打是國標武術一個主要的表現形式,以踢、打、摔、拿四大技法為主要進攻手段。另外,還有防守、步法等技術。散打也是現代體育運動項目之一,雙方按照規則,利用踢、打、摔等攻防戰術進行徒手搏擊、對抗。是中國傳統武術的擂台形式,也是中國武協為了使武術能夠與現代體育運動相適應所整理而成。散打是中華武術的精華,是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體育項目,多年來在民間流傳發展,深受人民喜愛。散打起源與發展,是和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同步。它從先輩的生產勞動,生存斗爭緣起,但又服務於此,演化至今成為華夏民族燦爛文化遺產中的瑰寶。原始社會人類為了爭取自下而上、獵取食物,長期與野獸搏鬥,學會了與野獸搏鬥所使用的不同方法。如:拳打、腳踢、抱摔等簡單的散打技術,並學會了一些野獸獵取食物的本領,如:貓撲、狗閃、虎跳、鷹翻等。
現在的散打是兩人按照一定的規則,運用武術中的踢、打、摔和防守等方法,進行徒手對抗的現代體育競技項目,它是中國武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武術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套路演練形式,一種是格鬥對抗形式。散打就是格鬥對抗形式的一種。
1979年散手在我國成為競技的比賽項目。在80厘米高,8米見方的擂台上進行比賽。散手比賽允許使用踢、打、摔等各種武術流派中的技法,不允許使用擒拿,不許攻擊喉、襠等要害部位;運動員分體重、穿護具在相同的條件下平等競爭。在對敵斗爭中這些界限就沒有了,軍警對敵斗爭就專尋對手的要害部位擊打。使用的招法也比較兇狠,殺傷力較大,散打的出現讓中國武林(格鬥界)火紅起搏擊熱。
1979年,隨著中國武術熱的再度興起,中國體委按照競技體育模式,首先在浙江省體委、北京體育學院和武漢體育學院進行了武術對抗性項目的試點訓練,並於同年5月在廣西南寧舉行的全國武術觀摩交流大會上做了首次匯報表演。同年,又進行了幾次比賽。1982年制定了《散打比賽規則》,1987年,散打被國家體委批准為正式比賽項目,並設「團體錦標賽」和「個人錦標賽」賽制。現在武術散打對傳統技擊術進行歸納、整理,舍棄它們的具體形態,找出其中帶有共性的規律,即把中國各拳種門派的拳法、腿法通過規整,總結出它們的基本運動形式,經過高度抽象,確立進攻技術具有兩種運動形式:一種是直線型方法,另一種是弧線型方法。拳法以沖、摜、抄、鞭,腿法以蹬、踹、掃、擺、勾為內容,摔法則根據「快摔」的要求和「無把」的特點,主要把握「破壞重心」和「掄圈」的要點,創造出「接招摔」和「夾打摔」的方法。同時,防守技術也劃分為「接觸式防守」和「不接觸式防守」兩種。散打從比賽形式上採用了中國傳統的「打擂台」的方式,一方掉擂出局即為輸方。在競賽方法上採用三局兩勝制,先贏兩局者即為贏家。2000年首屆中國武術散打王爭霸賽在湖南長沙市舉行,湖南衛視對賽事作了全程報道,這是中國武術散打發展史上的里程碑,中國武術散打進入了專業賽制的時期。眾多散打高手登台競技,當年的散打王是來自解放軍體院的「劈腿王」柳海龍。2001年3月27日,中國武術散打王爭霸賽在國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中國武術協會散打館拉開帷幕,比賽的直播工作在2000年湖南衛視現場直播的基礎上,採取國內各地方與國外電視台同步直播的形式進行。從2001年2月15日開始,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中國體育報、北京電視台、北京有線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等全國180多家媒體對賽事的籌備情況進行了跟蹤報道,引起了社會各界對2001年散打王爭霸賽的廣泛關注。
通過2000年一年來的比賽,散打王爭霸賽已經在體育界、武術界尤其是散打專業隊中得到了普遍認同,廣大教練員、運動員參加散打王爭霸賽的熱情空前高漲。 2001年,中國武術散打王爭霸賽的報名工作業已於2月10日截止,報名隊由2000年的25支增加到40多支,報名人數由117名增加到200多名,其中很多是國內、國際比賽的冠軍。由於報名人數的大幅度增加,比賽採用單循環淘汰制。
2001年的散打王爭霸賽以北京為主賽區,在全國各大重點城市輪回比賽的形式進行比賽,這場賽事給越來越多的人帶去新的驚喜。2001年中國武術散打王爭霸賽在整體燈光、音響、舞台包裝、武舞表演比2000年更精彩,更具有觀賞性和娛樂性,這是競技體育、時尚文化和影視藝術的完美結合,是中國體育產業發展的新的里程碑。2001年中國武術散打王爭霸賽在競賽組織方面的最大突破是邀請外國選手正式組隊參加常規比賽。這標志著中國武術散打王爭霸賽的國際化理念將由設想變成為現實。2001年中國武術散打王爭霸賽將分為資格晉級賽、八強賽、半決賽、決賽(各級別冠軍賽)、總決賽(王者爭霸賽)、超級散打王爭霸賽等六個階段進行比賽。當年的散打王是來自北體大的「白眉大俠」「鞭腿王」苑玉寶。散打的特點:散打具有很大的攻防作用,有攻必有防,攻防是一對矛盾體,在散打中雙方總想辦法擊中對手,而不被對手擊中,運動員總是在這種條件下進行訓練的。經過長期訓練運動員掌握了散打技術,遇敵而不慌,與敵方突然襲擊的一瞬間能迅速地做出相應的防守和防反動作。在激烈的打鬥中擊中比沒有經過散打訓練的人較為容易,同時也能防守對方的一些進攻,即使被對方擊,抗擊能力也比一般人強。婦女掌握幾種散打技術,對防身更有好處,因為婦女因其固的生理特點,又容易受惡人欺凌、受邪惡威脅,婦女在與歹徒搏鬥的關鍵時刻突然使用擒拿或攻擊歹徒要害處能化險為夷脫離險境。公安人員和武警戰士、保衛人員等掌握一些散打技術,對保衛人員生命安全,維護國家財產,打擊犯罪分子,對他們使用鐵的手腕能起到圈套的作用。散打是一項對抗性很強的運動,練習散打能培養機智、頑強、勇敢、靈活、果斷等意志品質。至於強身健體,凡是參加散打運動的人都能體會到,散打運動員的強健體魄是從散打訓練中得到的。
武術散手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是在中國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逐漸演變發展形成的,因此它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中國散手不同於拳擊,也不同於跆拳道,更不同於用頭頂、肘撞、膝擊的泰拳和用摔、攔、擒方法的柔道等搏擊(格鬥)術;由於散手設擂比試,又不同於西方國家有攬繩的自由搏擊,也不同於日本的空手道、相撲、踢拳道、忍術等,以及法國的法國踢打術等等的格鬥術。武術散手要求「遠踢、近打、貼身摔」,它的民族形式不是凝固的,也不能理解為「過去形式」、「歷史形式」或「傳統形式」。民族形式有鮮明的時代性,因此形式不是單一的,而是多變的、演進的。
散手運動形式,突出地反映出武術的特殊本質——技擊性,同時又明顯地區別於使人致傷致殘的技擊術,不包含致人於死地的絕招妙計。散手規則嚴格規定了不準向對方後腦、頸部、襠部進行攻擊,也不允許使用反關節動作及肘、膝的技法,但可以運用武術各種流派的技法。散手運動的內在特點,決定了它以相互對抗的形式來表現,所以,散手的基本形式就是對抗性。這種對抗,是在雙方掌握了散手的基本動作和基本技術,經過一段的訓練,在沒有固定格式的情況下,在規則規定的范圍內進行較技、較勇、較智,一分上下。
㈨ 中國自由搏擊的發展
博大精深
㈩ 中國武術的發展史
中國武術源遠流長、種類繁多。早在五穴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中國的先民就用石器和木製的器具同野獸搏鬥。由於這些器具不鋒利,因此,他們發展了精熟的技擊術。這種原始的生產型的格鬥術,是武術的雛形。部落形成以後,各部落之間經常發生利益沖突,武術變成了軍事技術。
到了舊石器時代後期,人們發明了弓箭,它既是生產工具,又是一種武器。進入奴隸制社會,畜牧代替了狩獵,武術的生產功能逐漸淡化消失。到了戰國時代,武術又有了娛樂活動和軍事技術的雙重性。這種雙重性一直沿襲到現在;既可用防身御敵,又是一種國際流行的體育運動。
「武術」一詞最早見於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文選》第二十卷中有《皇太子釋尊會作詩一首》,詩中說:「國尚師立,家崇儒門……偃閉武術,閘揚文令。」
這時的武術泛指軍事技術。「武術」一詞的普遍使用,則是辛亥革命前後的事情。1911年,青島出現了「武術傳教所」。1919年,山東教育界創辦了「武術傳習所」。1923年4月,上海舉辦了「全國武術運動大會」。
在古代,武術分套路形式的有:舞劍、戈舞、矛舞,戟舞、走戟、使耙、使棒、使拳等單人舞練和雙人舞練項目。搏鬥形式的武術有:手搏、相撲、擊劍、刺槍等。這些搏鬥形式的運動,到了近代,有的已經像「摔跤」那樣不再從屬於武術,而成為一項單獨的運動項目。
人們常說的十八般武藝,主要是指武術中常見的一些長短兵器,一般包括刀、槍、棍、劍、棒、戟、斧、錘、矛叉、鞭、鐧、槊、鏜、鏟、環、拐、鉞、戈等。
1956年,中國國家體委把武術正式列為比賽項目。1960年,中國武術隊開始出國訪問表演。近年來,武術的動作和比賽的規則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中國也正在申請讓武術成為奧運會的正式項目。
(10)中國搏擊發展了多少年擴展閱讀
武術來源中的競技來源
二戰後,全球用「競技體育」方式,來消除二戰餘下的戾氣。新中國為順應國際形勢,以全國之力全民發展競技體育,導致中國武術被捲入體育范疇,以比賽、競技等形式進行「發展」,至今。
但是,以奧林匹克精神所推動的競技體育,其使用的規則,與中國傳統武術「止戈為武」的核心思想迥然不同,兩者之間難以擬合、釐定,導致當今中國武術形成出以表演為主、以競技為主和以民間傳統功夫為主的不同概念武術並存、的局面。
競技,是以體育為基礎,以展示體育成果為目標的社會活動形式。體育,來自於日文中的「體育」一詞,出自於19世紀70年代,在中國最早見於20世紀初的清末,由在湖北開辦幼稚園、對幼兒進行全面」保全身體之健旺「的教育方針而來。
競技體育是在西方現代解剖學主導的框架下解釋的運動形式,它不能涵蓋中國傳統武術所包涵對修習者除身體外,在精、氣、神等綜合方面的提升。
中國傳統武術並無單一的體育形式,中國也沒有傳統體育(在2009年7月9日日,由國家體育總局以體育概念為基礎創立的「傳統體育」新概念,沒法提供任何傳統文化引證、及支持。);在2015年3月19日,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陳國榮副主任。
在對中國武術的歷史和社會地位等問題、進行了全面闡述後,重新將武術與體育的關系復原定義:中國武術不僅涵蓋了西方體育的多種運動形式,而且,還擁有獨特的東方傳統運動形式、深邃的思想和厚重的文化。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武術不是隸屬於體育,而是體育的上位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