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中國道教在哪裡發展

中國道教在哪裡發展

發布時間:2022-07-04 20:26:34

Ⅰ 道教的起源、發展、分布情況

1、起源。
一般認為道教真正起源於東漢末年張魯的五斗米道和張角的太平道。
東漢末軍閥張魯偽稱其祖張陵於東漢順帝年間,在蜀地鶴鳴山自稱老君「授以正法,命為天師」,炮製其祖孫三張立教說以惑眾。實際上是由被張魯殺害的張修建立五斗米道(天師道),尊老子為教祖,奉《道德經》為基本經典, 修行符籙咒祝、三官手書。
靈帝時期,黃老道教徒張角在中原地區創立太平道,以《太平經》為主要經典,在疾疫流行時用符水咒說為人治病,發展了幾十萬信徒並建立三十六方來管理。張角在184年領導發動了黃巾起義,遭受統治者的鎮壓而失敗,太平道銷聲匿跡。
2、發展。
魏晉時期,道教分化為上層士族丹鼎道教和下層民間符水道教。茅山道人葛洪將道教神仙方術和儒家綱常名教相結合,構建了一套長生成仙體系,為上層士族丹鼎道教奠定了理論基礎。老莊玄學盛行,促進了道教理論的發展。北魏太武帝時期,封建史上第一位被皇帝承認的的天師——寇謙之。
隋朝實行佛道並重政策,隋文帝使用道教名詞「開皇」作為開國年號,蘇元朗開啟了內丹學說,隋朝是道教發展的轉折時期。
唐朝尊老子為祖先,奉道教為國教,採取措施大力推崇道教,提高道士地位。唐高祖規定「道大佛小,先老後釋」,唐太宗重申「朕之本系,起自柱下」,搜集晉魏時期隱流、秘傳的道書,普傳大道。唐高宗尊奉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有好幾位唐朝皇帝均死於服用丹葯中毒。
北宋統治者繼承了唐朝崇奉道教的政策,宋太祖和宋太宗為此奠定了基礎。宋真宗和宋徽宗掀起了兩次崇道熱潮,編修道藏,大建宮觀,冊封神仙。北宋時期符籙道法興盛,以高道眾多的茅山宗實力最強盛。內丹學經過全真教的陳摶、張伯端等真人的發揚而流行,陳摶在易學、黃老、內丹三方面都頗有建樹,全真道南宗祖師張伯端的《悟真篇》是修煉術上一部承先啟後的重要經典。
元朝前期,全真龍門派祖師丘處機真人以74歲的高齡,自山東昆嵛山西遊35000里,在中亞機遇「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成就了「一言止殺」的歷史性創舉與漢蒙佳話,獲得成吉思汗崇奉而呼之為「神仙」,拜之為國師,掌管天下道教,為全真道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明朝諸帝都對道教採取了尊崇的態度:明太祖推崇城隍和土地,在全國各地建設了成千上萬座城隍廟和土地廟;明成祖自詡為真武大帝的化身,對全真道士張三豐及其門派極為尊崇。
民國時期最著名的道教學者是全真龍門派居士陳攖寧,他提出了獨樹一幟的「神仙學」理論,意在促進道教與時俱進。
新中國成立後,在法律和政策上保證了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1957年,中國道教協會在全真龍門派祖庭北京白雲觀成立,道教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全國性組織。
分布:
道教在明朝時期正式傳入台灣。根據2012年台灣內政部公布的數據,台灣共有15211座登記在案的廟宇,其中道教宮觀佔78.3%,約有1.2萬座,台灣的道教(含一貫道和民間信仰)信眾超過1000萬人。香港道教在明朝開始活躍。1961年成立的道教聯合會,是香港最大的道教組織。香港道教有先天道、全真道、純陽派三大派別,供奉的神靈人氣最旺的是黃大仙、呂祖、媽祖、觀音。香港道教(含民間信仰)信眾超過200萬人。我國的少數民族信仰道教為主的有壯、瑤、白、苗、彝、羌、黎、土家、布依、納西等二十餘個,信眾超過1000萬人。
道教全真派也傳入日韓朝、東南亞、歐美等國,在韓國、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擁有大量的信眾,全真教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道教主流。

Ⅱ 道教起源於中國哪裡

蜀郡鶴鳴山
道教的形成是一個緩慢的發展過程。作為道教最終形成的兩個標志性事件:
一是《太平經》的流傳,一是張道陵的五斗米道(天師道)。
漢順帝時(永建元年丙寅-建康元年甲申[西元126—144年]),於吉(一說干吉)、宮崇所傳的《太平清領書》(即《太平經》,據信傳自漢成帝時齊人甘忠可編著的《包元太平經》)得到廣泛傳播。到漢靈帝時,張角奉《太平清領書》傳教,號為太平道,自稱大賢良師,信徒遍布天下九州,已是頗有影響。
後來,黃巾起義失敗,太平道日趨衰微。同樣是在東漢順帝時,張道陵學道於蜀郡鶴鳴山,招徒傳教,信道者出米五斗,故稱五斗米道(也有研究稱,乃因其崇信北斗南斗等五斗星,加之與蜀地彌教結合,故稱五斗彌教,後訛為五斗米教)。其子張衡其孫張魯保據漢中多年,後又與最高統治當局合作,使得五斗米道的影響從西南一隅播於海內,遂發展為道教正宗天師道。

Ⅲ 中國道教全真派的發源地在哪裡

中國道教全真派的發源地是登州府寧海州(今山東煙台牟平)。

全真道,道教主流教派,嗣老君遺教、秉東華演教、承鍾呂傳教,開宗於輔極帝君王重陽 。以全老莊之真、苦己利人為宗旨。

開宗祖師王嚞,道號重陽子,陝西咸陽人。早年曾應武舉為狀元,入仕,後辭官歸隱。正隆四年(1159),在甘河鎮遇仙,為漢鍾離和呂洞賓,得授金丹口訣。

遂隱居終南山,修道三年。大定年間出關赴山東傳教。招收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等七大弟子,世稱全真七子。

(3)中國道教在哪裡發展擴展閱讀:

全真道亦稱全真教。全球道教主流教派,嗣老君遺教、秉東華演教、承鍾呂傳教,開宗於輔極帝君王重陽。以「三教合一」、「全精、全氣、全神」和「苦己利人」為宗旨,並逐漸包容合並了太一道、真大道和金丹南宗,開啟了道教濃墨重彩的新篇章。

創建者王嚞,道號重陽子,陝西咸陽人。早年曾應武舉為武狀元,入仕,後辭官歸隱。正隆四年,在甘河鎮遇仙,相傳為漢鍾離和呂洞賓,得授金丹口訣。遂隱居終南山,修道三年。大定年間出關赴山東傳教。

招收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七大弟子,世稱全真七子。

其中龍門派祖師丘處機以74歲高齡,自山東昆嵛山西遊35000里,在中亞機遇成吉思汗,成就了「一言止殺」的歷史性創舉與漢蒙佳話,獲得崇奉而呼之為「神仙」,拜之為「國師」,掌管天下道教,為全真道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Ⅳ 中國道教起源地在何處

這是中國道教協會里的說明,我想應該會有一定的可靠性吧。。

道教的思想淵源可以追溯到先秦的道家和神仙家,其組織芻型也可追溯到戰國秦漢間的方仙道和黃老道。道教正式建立教團組織,則以張道陵天師在東漢順帝年間(126-144年)創立正一盟威道為標志。故道教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

東漢順帝時(126—144年),張陵於蜀郡鶴鳴山(今四川大邑縣境內)創立了正一盟威道。

張陵,字輔漢,沛國豐邑(今江蘇豐縣)人。據道書載:本為太學學生,博採五經,好神鬼事。早年曾舉為「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在巴蜀任過江州(今重慶)令,後來悟通仕途沉浮,無益於年命,便辭官隱居於邙山(今河南洛陽北),學長生之道。朝廷多次徵召做官,皆不從命。

東漢順帝(126—144年)時,張陵聞蜀地多名山,民風淳厚,易於教化,於是攜弟子入蜀,居住在鶴鳴山(又名鵠山)修道。精思煉志數年,著作道書二十四篇。感太上親降,授以《三天正法》、《正一科術要道法》、《正一盟威妙經》、《三業六通之訣》,命為天師。於是,張陵以鶴鳴山為中心設二十四治,是正一盟威道的基層組織與活動中心。初設二十四治,主要集中在蜀漢地區,後為與二十八宿相配,乃增至二十八治,其中陽賓士是正一盟威道的總部。傳太上正一盟威之道,奉老子為教祖,尊稱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為主要經典,創立了道教。

張陵初創的正一盟威道,其主要經典有《老子五千文》、《太平洞極經》等。其主要宗教活動是:誦習五千文;有罪首過;符水治病;用章表與鬼神為誓約。其組織制度主要是:各治置祭酒,以領道民。並規定按時「付天倉」及「三會」。付天倉,即奉道者於十月一日向天師、祭酒交納信米五斗;三會,即奉道者一年三次(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朝會天師治。

Ⅳ 道教起源於中國的哪裡

四川省大邑縣鶴鳴山是漢天師道發源地。
傳東漢時期張道陵便是在此修煉成仙,並創下了「五斗米道」,因此被人們稱為張天師,「五斗米道」後來發展成為中國道教的主派-正一道教;所以鶴鳴山被後人作為道教的起源地。歷代的許多著名道士曾在此修煉過,如北宋的陳希夷、明代的張三豐等。
道教的名稱來源,一則起於古代之《易經》,二則起於《老子》的道論,首見於《老子不是「太上老君」》這本為佈道而寫的經書。
一般學術界認為,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經典是《太平經》,完成於東漢,因此將東漢時期視作道教的初創時期。道教正式有道教實體活動是在東漢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現,而《太平經》、《周易參同契》、《老子想爾注》三書是道教信仰和理論形成的標志。

Ⅵ 中國道教的發源地是哪裡

關於中國道教發源地到底是哪裡,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明確的說法,現在都說自己是中國道教發源地。而用的多的說法是,都說自己是中國道教發源地之一。其中有:
1)瓦屋山是中國道教發源地
瓦屋山是中國道教發源地 香港和台灣三地的專家學者對四川洪雅縣境內的瓦屋山國家森林公園考察後宣稱:瓦屋山是中國道教最重要的發祥地,且極可能是發源地。 專家發現瓦屋山炳靈鎮易俗鄉至今保留著天師道遺俗,許多民宅張貼符靈...
2)安慶龍虎山
3) 道教發源地之一——鶴鳴山

鶴鳴山,在四川省大邑縣境內,離成都市約65公里。據《三國志》、《後漢書》、《華陽國志》等重要歷史資料記載,大邑鶴鳴山是漢末張道陵創立道教的發源地。又據1986年12月出版的由文化部文物局主編的《中國名勝詞典》載:「鶴鳴山又稱鵠鳴山,在四川大邑縣城北15公里處。屬岷山山脈,海拔1000米,山勢雄偉、林木繁茂,雙澗環抱,形如展翅欲飛的立鶴。這里是東漢張道陵創立道教的發源地,也是著名風景旅遊區和避暑勝地……」自東漢張道陵在此創立道教以來,道教中有名望者,都先後來此修煉,如五代的杜光庭、北宋的陳希吏、明代的張三豐等。原建有上清、天師、紫陽、迎仙、文昌、三官等上百間殿宇,並兼有亭、台、樓、閣,擁有「雕梁畫棟、玉宮蓬宇」的輝煌氣勢,且園林花木品種繁多,四時不謝,蔚為壯觀。後因年久失修,文物遭到嚴重毀壞,僅存留迎仙橋、解元亭、三官廟、招鶴亭、送仙橋等明代古建築。
4)青城山
中國道教的發源地-青城山 青城山是中國道教的發源地。公元143年,道教創始人張陵來青城山赤城崖舍,用先秦"黃老之學"創立了"五斗米道"即天師道,張陵"羽化"山中,青城山便以道教發源地和天師道祖山、祖庭名標史冊。 漢晉之際,道教...
5)北武當山是國家級風景名勝,有「三晉第一名山」之稱,由72峰,36崖,24澗組成,據專家最新考證,為中國道教發源地。

Ⅶ 中國道教發源地在那裡

西漢景帝中元五年,陝西咸陽道士茅盈及其弟茅固、茅衷於句曲山采葯煉丹,濟世救民,百姓感其功德,遂改山名為「茅山」,茅氏三兄弟被稱為茅山道教祖師。三茅真君得道於茅山,開茅山道派。早於五斗米道的創立近300年。

漢末軍閥張魯偽稱其祖張陵於東漢順帝年間,在蜀地鶴鳴山自稱老君「授以正法,命為天師」,炮製其祖孫三張立教說以惑眾。實際上是由被張魯殺害的張修建立五斗米道,尊老子為教祖,奉《道德經》為基本經典,修行符籙咒祝、三官手書。

後篡教成功的張魯在漢中建立了地方割據的短暫政權。靈帝時期,黃老道教徒張角在中原地區創立太平道,以《太平經》為主要經典,在疾疫流行時用符水咒說為人治病,發展了幾十萬信徒並建立三十六方來管理。張角在184年領導發動了黃巾起義,遭受統治者的鎮壓而失敗,太平道銷聲匿跡。

(7)中國道教在哪裡發展擴展閱讀

道教,是發源於古代本土中國春秋戰國的方仙道,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在古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在現代世界的也積極發展。道家雖然從戰國時代即為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為道德哲學家神化了。

直到漢朝後期才有教團產生,益州(今四川)的天師道奉老子為太上老君。至南北朝時道教宗教形式逐漸完善。老子李耳是唐室先祖,唐代尊封老子為大道元闕聖祖太上玄元皇帝。

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萬物的本原。在中華傳統文化中,道教是與儒學和佛教一起的一種占據著主導地位的理論學說和尋求有關實踐練成神仙的方法。

閱讀全文

與中國道教在哪裡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脫歐後的英國該怎麼辦 瀏覽:210
越南和防城港邊界是在哪裡 瀏覽:541
義大利有哪些有助睡眠的東西 瀏覽:562
如何實現中國經濟穩定增長 瀏覽:674
為什麼不可以進口印度格列衛 瀏覽:296
中國有什麼人 瀏覽:171
伊朗哈梅內伊是什麼民族 瀏覽:778
黑椒汁義大利面怎麼樣做好吃 瀏覽:416
義大利女排為什麼放水 瀏覽:665
eur33碼的褲子中國是多少碼 瀏覽:899
伊朗藏紅花有多少種 瀏覽:955
越南在中國哪裡有物流 瀏覽:714
英國韓文字怎麼寫 瀏覽:254
在印尼回國哪裡查護照狀態 瀏覽:69
中國胡椒哪裡好 瀏覽:336
伊朗板坯什麼價格 瀏覽:33
中國最大的武廟是哪裡 瀏覽:198
中國和德國二戰結盟戰況如何 瀏覽:118
中國哪個省份罪犯最多有多少人 瀏覽:846
中國航空航天員的工作服多少錢 瀏覽: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