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偉大皇帝排名
第一等: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元太祖。
第二等:漢高祖,隋文帝,宋太祖,明太祖,清太宗,康熙,雍正。
第三等:元世祖,明成祖,武則天,唐玄宗,清太祖,宋仁宗,漢光武帝。
B. 中國歷史上哪個皇帝最偉大
明孝宗朱祐樘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 1487年,明憲宗逝世。太子朱佑樘即位,改年號弘治,朱佑樘就是明孝宗。明孝宗即位後努力扭轉憲宗時朝政腐敗狀況,驅逐奸佞,逮捕侍郎李孜省、太監梁芳, 罷免外戚及黨羽 。裁汰傳奉官,罷免右通政任傑、侍郎蒯鋼等千餘人,論罪戍斥。革除法王、佛子、國師、真人封號。處死妖僧繼曉。任用賢能,提拔徐溥、劉健、李東陽、謝遷等名臣參與機密事務。提倡直言進諫,多次修省,求直言,並令講官進講直言勿諱。注意節儉,減免供用物料,節省各種費用。孝宗勤於政事,多次減免災區糧賦。禁止廷臣請托公事,禁宗室、勛戚霸佔土地,侵奪民利 。重視司法 ,令天下諸司審錄重囚,慎重處理刑事案件。弘治十三年(1500)定《問刑條例》。十五年,《大明會典》成。孝宗在位18年,執政期間,社會矛盾有所緩和,統治階級內部亦較穩定,外患平定,史稱弘治中興。 錢謙益曾評價———「孝宗皇帝,本朝之周成王、漢孝文也」! 朱祐樘的政績誠然卓越,但最讓我感動的,是他的寬厚仁慈,不管對誰,他都是寬厚對待,甚至包括他的仇人。朱祐樘他很清楚,萬貴妃在他剛出生時就派人來殺他,在他6歲時又殺死了他的母親,他被立為太子後依然不斷遭到萬貴妃的排擠陷害。作為一個皇帝,他這一輩子沒有享過什麼福,卻遭了很多罪,受過無數惡毒的傷害,但最終卻又選擇了無私的寬恕。這就是明君的胸懷與氣度! 另外,早朝的時候,有的大臣因地滑,行走失儀,孝宗從不問罪;奏本中有錯字也不糾問;經筵講官失儀,他還寬慰數詞,不使其慌恐。孝宗為了方便地方官員夜還,還親自下旨,命今後遇在京官員夜還,不論職位高低,一律令鋪軍執燈傳送。得遇仁君如此,雖萬被戮,豈有悔哉! 他不顧身體日以繼夜地工作,可是過大的工作強度也徹底拖垮了他的身體,才三十多歲的他已經重病纏身,氣息奄奄。但他卻依然一如既往地拚命幹活,全不在乎越來越差的身體狀況。最終他用自己的努力使得朝政日益好轉,「弘治中興」也爬到了顛峰時期,但此時,朱祐樘的身體卻再也無法撐下去了。 弘治十八年(1505)五月,年僅36歲的朱祐樘病逝。 孝宗死後,「深山窮谷,聞之無不哀痛」,「哭聲震野」。 雖然論人品,朱祐樘比不上漢文帝、清康熙;論學識,朱祐樘也比不上樑元帝、李後主;論功績,朱祐樘更是遠遠比不上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這些。然而,在中國古代四百多位皇帝中,最能打動我的,卻正是這個無論是人品還是學識抑或是功績都比不上別人的帝王,他堪稱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帝王!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有不少偉大的皇帝,例如唐太宗、清康熙等等,但他們當中沒有一個能比明孝宗更偉大。明孝宗把他擁有的一切都奉獻給了自己的國家,甚至包括自己的生命,事實上他並不是「病逝」的,而是活活給累死的。明孝宗既是一位勤儉愛民的好皇帝,又是一個寬厚仁慈的大好人,更是一個只鍾情於妻子的好男人,他的一生只有張皇後一個女人,再也沒有過其他的嬪妃! 親賢臣,遠小人;憐百姓,逐道士。靜以修身,寬以待人,儉以養德。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一個好皇帝和一個好人該做的事他都很近乎完美地完成了,他用盡自己畢生的精力讓原本日薄西山的大明王朝炫出一輪絢目多姿的晚霞。作為一個皇帝,朱祐樘他很少體驗皇帝的尊榮,卻承擔了皇帝的全部責任。 雖然現在一提到皇帝,國人想到的無非就是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這些,絕大多數人都搞不清楚朱祐樘到底是誰,這位偉大的帝王似乎已經被人們所遺忘。時間或許可以磨去歷史的菱角,卻永遠也無法磨滅史書中的記憶,歷史永遠都不會忘記,在中國古代,曾經有過這么一個偉大的帝王……
C. 中國最偉大的皇帝是哪一位
有深遠影響的有三位: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秦莊襄王之子。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十三歲繼承王位,三十九歲稱皇帝,在位三十七年。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深遠影響,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始皇帝,開創之不可磨滅。
隋文帝楊堅(公元541年7月21日-公元604年8月13日),隋朝開國皇帝。今陝西省華陰市人,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楊堅在位期間,軍事上攻滅陳國,擊破突厥,被尊為「聖人可汗」;內政方面,開創先進的選官制度,發展文化經濟,使得中國成為盛世之國。開皇之治,五省六部制,為後來的三省六部制打下了重要的基礎和藍圖,結束了相權與皇權之爭。
隋煬帝楊廣(569年-618年4月11日),一名英,小字阿從,華陰人(今陝西華陰),隋文帝楊堅與文獻皇後獨孤伽羅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修建大運河 ,平定吐谷渾,征討高句麗。大運河的建造,使得中國重心迅速從西向東,並從北向南轉移。加速了江南的發展。父子二人接力最終實施的科舉制,更是結束了門閥制度,為寒門子弟開啟了順暢的上升之路。也通過之後唐太宗的接力征討,將高句麗這個北方大患徹底消滅。
D.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是誰
平民出身的朱元璋率領農民起義軍推翻元朝統治,統一全國。之後加強中央集權,穩定政治局勢,調整生產關系,恢復發展經濟,為明朝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所制定的一套典章制度,還為明朝的長治久安提供必要的保障,並多為清朝所繼承,對此後的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朱元璋的歷史功績,遠遠超過中國歷次農民戰爭後新王朝開國皇帝。
出身於社會最底層的朱元璋,無疑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響當當的大人物。誰都知道,作為明朝的創業皇帝,少年時代的朱元璋只不過是元末淮河流域間的一個放牛娃,只不過是一個為了勉強活命而不得不出外流浪了三年的小和尚。但就是這個曾經一無所有的逃荒者,打從24歲投奔農民起義軍,從一名小兵開始起步,僅僅經過17年傳奇般的奮斗與征戰,乃竟登上了堂堂一朝開國天子的寶座!
不過有關朱元璋的評價,卻從來都是眾說紛紜、毀譽交加,以至於直到今天,這種集中奉獻給他的敬仰、贊美與唾沫,仍然可以在網路上掀起一場暴風雨般的爭論——如果刺激得當的話。可無論怎樣看,以朱元璋傳奇而光輝的軍事履歷和治國生涯,他顯然都有充足的理由當選為中國封建社會位居前三名的最偉大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之一。甚至就是第一名也沒准。
E.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三位皇帝是誰
秦始皇 嬴政
一統六國,北逐匈奴南擊百越,統一度量衡,書同文車同軌。在他的手上構建了後來華夏民族生存之地的雛形,如今對於他的記載里句句不離殘暴,可是他用那短短的時間完成了幾代人都不一定完得成的功績,完全稱得上是千古一帝了。
隋文帝 楊堅
完善吏治,草創科舉。結束分裂長達幾百年的中國,數次迎擊突厥,次次大勝。而這個短命的朝代與它的患難老哥大秦王朝一樣後面蹦出個撿便宜的王朝,最後那些赫赫武功跟文化留下的只有帝王的殘暴跟民不聊生。
時至今日又還有哪個文獻會記載始皇時期政治之清明、其知錯就改的品德又還有哪個皇帝能做到``大秦帝國那發達的兵工技術又還有誰會記得。 楊爽的四次迎擊突厥,功勞不比霍去病差。要知道初唐可是直接讓突厥打到了長安城下。歷史書上只留下了天可汗,但是幾十年前楊堅就已經被稱為了聖人可汗.大唐建國二十年還在吃隋朝的余糧,由此可見隋朝的國力強大到什麼地步。
明太祖 朱元璋
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史,每一個朝代的皇帝能有他的皇位來的正。就憑這一項功績他足以位列其中,恢復漢人的天下,還打進了草原。他的精力似乎永遠都是那麼旺盛,絕對稱得上是事必躬親了。
F. 中國史上哪個皇帝最偉大
一般說到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人們一般會提到漢武帝,唐太宗。我對此不以為然,我覺得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是明成祖。我想拿永樂與上面兩個皇帝比較,我覺得這樣比很公平,因為判斷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的標志是鐵器的出現,而判斷封建進入資本社會的標志則是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而中國在明朝中後期才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所以,明朝前期仍然是封建社會的發展時期,而不是衰落時期,所以,把他們在一起比較,很公平。一般人們說到漢武帝,唐太宗,都說他們統治時期政治清明,經濟發展民族融合加強,而這些永樂皇帝都做到了,而且漢唐常常靠和親來維持與周邊國家的關系,而和親在明朝卻從來沒有出現過。人們都說漢武帝雄才大略,但他帶兵打過仗嗎,沒有,而永樂幾乎每次打仗都是親征。但除了這些,他們再也沒有其他成就,而永樂所做的幾件事,足以使他們暗淡無光—— 1.創造了我國封建歷史上官方空前絕後的一次大航海——鄭和下西洋。鄭和是舉世聞名的偉大航海家,從1405年起的28年間,受永樂派遣,他曾率領龐大船隊七下西洋,遠達紅海與非洲東海岸,遍歷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這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的高超智慧和非凡勇氣,體現了中華民族不畏艱險、勇於開拓、百折不撓的民族精神,回首歷史這種精神和品德仍然是我們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生生不息的動力。鄭和下西洋還促進了東南亞各國繁榮穩定,而且對亞洲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鄭和下西洋,比其他國家的航海家都早了近百年。鄭和船隊超過二百艘,其寶船的載送量達到一千多噸,船隊總人數達二萬多人。鄭和不愧是一位偉大的航海家。思想有多遠,步伐才能走多遠;目光有多寬廣,胸懷才能有多博大。鄭和每次遠航,都是萬人出征、百舸齊發,帆陣如雲、旌旗蔽天,其規模之龐大、組織之嚴密、裝備之精良、氣勢之旺盛,讓亞洲任何一個國家乃至所有歐洲國家的海軍聯合起來都「無與匹敵」。而後來哥倫布、達·伽馬和麥哲倫的船隊只有幾條船,最多不過20條船。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2.營建了我們封建歷史上最有價值,最具智慧和最能代表中國漢文化的皇城,——北京城,如果不是永樂,北京現在也只不過是一座很普通的城市,如果不是永樂,中國的漢文化就少了一座最有價值的豐碑。北京故宮是大明王朝的皇宮,是明朝建築藝術的巔峰之作。只是到了後來滿清統治者入關後也不由不驚嘆明朝建築藝術的博大精深,自甘無法超越、望塵莫及才加以繼續利用。外朝三大殿是其中最主要的建築,也是故宮中佔地面積最大的一組建築。故宮巍峨雄偉,金碧輝煌,象徵著帝王的權利至高無上。這里有高大的宮殿象徵著王權,寬闊的廣場和後宮所居殿宇的富麗堂皇,以及御花園的繁茂,還有皇帝處理機密國事的議政之地等等,大大小小的殿宇、房屋鱗次皆比,錯落有致,是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建築群,數百年來,散發著古老而威嚴的光芒。 3.朱棣在文治上也頗有建樹,《永樂大典》的編纂就足以證明。《永樂大典》是解縉等人組織編修的,被譽為古代類書之冠。與清代的《四庫全書》相比,《永樂大典》更具價值,因為他對古代的書集只是做了收集、整理、分類,並沒有大的改動。而《四庫全書》卻有很多內容被編者修改了,使古籍的原貌遭到了破壞。因此《永樂大典》無愧於古代類書之冠的稱號。《永樂大典》,明代官修的大型綜合性類書。始纂於永樂元年(1403年),永樂五年完成。計兩萬二千九百三十七卷,三億七千萬字。主編為解縉、姚廣孝等。成祖朱棣賜書名為《永樂大典》,並親撰序言以紀其事。《永樂大典》正文為兩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凡例目錄六十卷,裝訂為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該書編成後,即珍藏在南京的文淵閣。永樂遷都後,又移至北京,深藏在故宮內的文樓(即文昭閣)里。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八月,謄寫副本一部,從此《永樂大典》才具有正副兩部,分別珍藏在文淵閣和皇史兩處。全書舉凡天文、地理、人倫、國統、道德、政治制度、名物、奇聞異見以及日、月、星、雨、風、雲、霜、露和山海、江河等均隨字收載。全書分門別類,輯錄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餘種古書資料,大凡經史子集與道釋、醫卜雜家之書均予收輯,並加以匯聚群分,甚為詳備。它保存了明代以前大量的哲學、歷史、地理、語言、文學、藝術、宗教、科學技術等方面豐富而可貴的資料。 4.明成祖五次親征蒙古——「水無常行,兵無常勢,能因敵變化取勝者,得勢者也」 明永樂八年至永樂二十二年明成祖朱棣五次御駕親征漠北蒙古諸部,其氣魄為歷代帝王所罕見。明成祖五次親征蒙古,有效地打擊了蒙古貴族勢力的侵擾破壞,保障了各民族的安寧,有利於促進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進一步鞏固了中央政權的統治地位。 總結——朱棣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在中國歷史上作了一系列重大的歷史事件,他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大手筆皇帝之一。他繼承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諸多英明政策,戰而不亂,開而不禁,保持了經濟社會的發展穩定。這位把國都從南京遷到北京、修復秦長城、擴建大運河、建造紫禁城、編纂《永樂大典》、愛好天文的皇帝,登高望遠,看到了蔚藍色波光的誘惑,遂出台一系列發展造船工業、海上運輸和對外貿易的政策。由此,中華文明的腳步迅速從陸路向海上拓展。 總結——朱棣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在中國歷史上作了一系列重大的歷史事件,他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大手筆皇帝之一。他繼承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諸多英明政策,戰而不亂,開而不禁,保持了經濟社會的發展穩定。這位把國都從南京遷到北京、修復秦長城、擴建大運河、建造紫禁城、編纂《永樂大典》、愛好天文的皇帝,登高望遠,看到了蔚藍色波光的誘惑,遂出台一系列發展造船工業、海上運輸和對外貿易的政策。由此,中華文明的腳步迅速從陸路向海上拓展。
G. 中國最偉大的三個皇帝是誰
1、漢武帝 劉徹
漢武帝是中國封建王朝中最傑出的君主之一,奠定了漢王朝強盛的局面,成為中國封建王朝第一個發展高峰,還開辟了遼闊的疆域,奠定了漢地的基本范圍。
相關介紹
上古三皇五帝,如羲皇伏羲、媧皇女媧、黃帝軒轅、炎帝神農等都不是真正帝王,僅為部落首領或部落聯盟首領,其「皇」或「帝」號,為後人所追加。夏朝君主稱「後」,商朝君主稱「帝」,周天子稱「王」。戰國諸侯大多僭越稱王,尊周天子為「天王」。
秦王嬴政統一中國,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創「皇帝」一詞作為華夏最高統治者的正式稱號。所以,秦始皇嬴政是中國首位皇帝,自稱「始皇帝」。從此「皇帝」取代了「帝」與「王」,成為中國兩千年多來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稱呼。
H.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是誰呢
中國古代十位最偉大的皇帝是哪些?哪一位絕不能少?
中國有兩千幾百年悠久的封建帝國歷史,有大大小小幾十個封建王朝、形形色色幾百個皇帝。那麼,其中有哪些皇帝算得上是最偉大的皇帝呢?
說到對中國皇帝的評價,現當代以來自然是從毛老人家開始了,他在其最著名的詞作《沁園春·雪》里那幾句「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早已流傳千家萬戶,被大家認為是他「欽定」的中國古代5位最偉大的皇帝:秦始皇嬴政、漢武帝劉徹、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蒙元大帝成吉思汗孛爾只斤·鐵木真。
就算他們5位都在中國古代最偉大的皇帝之列吧,那麼若要評出10位呢,另外還有哪5位應該列入?
I. 中國有哪些皇帝是偉大的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 )在位23年(627-649)民族英雄,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軍事家,卓越的政治家,著名的理論家,書法家和詩人,千古一帝,中國最有作為的皇帝之一,並開創了我國歷史上經濟最繁榮、國力最強大的大唐帝國。 太宗皇帝在唐朝建立中出生入死,運籌帷幄,在李衛公答對中對其軍事思想給予了詳細介紹。 即位後,統一中國,抗擊外來侵略,同時執行夷漢一家的政策,是歷史上民族關系最為良好的時期,在促進民族團結和融合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是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 在位二十三年,在位期間國泰民安,社會安定,經濟發展繁榮,軍事力量強大。後人稱他在貞觀年間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豐功偉績】 1、他不拘一格(敵人、窮人、壞人)的用人,對人材的使用及領導達到了極高的境遇; 2、他獨具慧眼,看到了個人力量的不足,充分認識到君王如石、良臣如匠,方有美玉問世,對大臣的各項進步之言豁達的予以採納; 3、不獨斷專行、初步確立了三權分立、互相監督的政治管理制度,規定法令甚至包括自己(影響國家政策的那一部份)旨意需門下省審查副署後方可生效發布,保證了政策的可行性、及時發現並糾正/杜絕了不良政策對國家及人民的違害與影響; 4、認識到人命至重、不可妄殺的法政政策,規定死刑需三復奏(外地五復奏)復審批准後方可行刑,這就不難認人們想起貞觀四年(630年---中國的豐年)全國叛死刑才29人、貞觀六年(632年)全國死刑犯290人,太宗審查時令全部290人回家團年、待來年秋收後回來復刑,結果290人均准時到來、無一人逃亡(現在有人說那是太宗廣布法網,那290人是跑不掉才回來受死的,我說這人真是不動腦子,想想那時的法網嚴還是現在的法網嚴,那現在逃獄是不是100%呢,那又是為什麼呢!!!)。 5、太宗朝武功之盛,除太高麗戰爭上沒有取得戰略勝利外都取得了輝煌的勝利(突厥、吐谷渾、高昌、安西四鎮、漠北薛延陀等),這與當時的國力、軍隊戰鬥力、整體戰略、用人選將與配合默契、過程協調一致等重要因素是分不開的,因此在中華歷史上的名將名相中,貞觀朝佔有相當的比例,在中華軍事史上,貞觀朝的戰例也多被引用; 6、氣吞天下的「天可汗」氣質,李世民多次以少嚇多,經典之役就是在渭水單騎嚇退突厥10萬精騎,就對比宋真宗在寇準一在堅持和請求下才免強在大軍護衛下到達澶州南城,而又要戰戰兢兢的馬上要回去是何等的天壤之別啊! 7、胸懷大局、四海一統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太宗朝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四海之內只要知道中國的均努力內附,以唐為榮,樂不思蜀,他們不但同唐人一樣可以自由自在的生存,還可以做官,著名的少數民族將領阿史那社爾、執思失力、契畢何力乃至後世的高仙芝、李光弼等都為唐朝做出了傑出貢獻,在他們身上正好反映出李世民民族政策的光輝,現在的唐人、唐人街也正時那時繁榮富強、威甲四海、文禮之邦的生動寫照; 8、完善科舉制度、大力興辦學校、重視教育活動、普及官吏選聘、當時的國子學、太學之盛、地方也有不少學校,如此才不難想起當時的教化呢,同時當時的科舉也規范化、考選公平,以進士科最為傑出,如此才有太宗見新科進士魚貫而出,喜言「天下英雄、入朕彀夷」,唐朝的教育及科舉為政治上提供優秀人才同文化精髓---唐詩及經濟發展做出傑出貢獻; 9、工書法、富文詞,太宗皇帝個人修養及天賦極高,在書法同文詞上也頗有名氣,在他大力宏揚和鼓勵支持下,才有唐代書法、文學、藝術之盛; 10、倡導廉政、節儉、樸素、重視農田水利,太宗朝在廉政建設方面是相當成功的,他並沒有像朱元璋一樣嚴懲貪官污吏,而是建立一個廉潔奉公、遵紀守法的中央領導班子、重視地方長官選舉,當時朝廷中不少卿相家境貧困,溫彥博、戴胄、於志寧、魏徵、張玄素等等,再加上良好風氣的宣傳和行政監督,及時預防了官員犯錯,因此當時的官員相當奉公守法、廉潔自律;太宗皇帝也比較注意節儉,不濫用民力、注意與民休息,當時社會形成了一種樸素求實的作風;太宗皇帝也相當重視農業,京官外巡迴京太宗先問及此事,因太子冠禮與農時違背而更改; 11、由於社會安定,商業經濟得到發展,全國新興了許多商業城市,城市業有相當的發展,廣州、杭州、揚州、成都、江陵、涼州等城市經濟發展相當迅猛,長安同洛陽作為世界經濟大都會就不言而喻了,這為封建經濟登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2、對玄裝佛學的支持同西遊的肯定,打通並維護河西走廊----絲綢之路及東聯新羅、日本,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與經濟發展,文成公主下嫁吐蕃,使吐蕃從奴隸制社會邁入封建主義社會,開發並促進了西藏的發展; 綜上所述,唐太宗李世民不愧為我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文學家、書法家、卓越的領袖、影響中華乃至世界進程的傑出人物,他為中華民族同人民做出了傑出貢獻,留下了輝耀千古的豐功偉業及精神財富,因此受到人們的崇敬;也正如築東陽先生所說「他是繼孔子之後中國數一數二的偉人」。
J. 中國歷史中哪個皇帝最厲害
1.秦始皇
秦始皇
康熙帝坐鎮北京取得了對三藩、沙俄的戰爭勝利;消滅在台灣的明鄭政權;三征噶爾丹,並取得勝利;創立「多倫會盟」取代戰爭,聯絡蒙古各部;意圖以條約確保清朝政府在黑龍江的領土控制。在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注意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籠絡漢族士人。但是康熙帝標榜仁政,到了晚年倦勤,出現吏治敗壞的現象。另外,眾位皇子因為廢太子事件而爭奪皇位,對康熙帝晚年政治產生了不良影響。
康熙帝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局面,有學者尊之為「千古一帝」。
美國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①康熙有理由這樣自信。他統治的大清帝國是世界上最強大、最富庶的國家,就連那些自命不凡的歐洲來訪者都不得不承認這一點。[103]②他在「康熙」這一年號下,統治中國60多年,並成為17世紀的偉大人物。同時康熙又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家,一位精細的管理者,一位淵博的學者。[104]③康熙曾有過幾回巡視,他不但視察公共工程、寬赦囚犯、聆聽民間疾苦,而且還親自審閱那些有志向的舉子的科考卷子。一位為此而吃驚的教士寫道:「康熙甚至會召見那些地位低下的勞工和農夫,並以一種友善可親的態度同他們交談,這使他深得人心。」也許是因為經常外出巡行,並能親臨下層,康熙學會了識別18個省中的13個省的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