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中國銅可用多少年

中國銅可用多少年

發布時間:2022-07-06 16:30:34

1. 銅製造的日常生活用品,在我國已有幾千年歷史

如果是青銅的話,我國在大約3000年前進入青銅時代,從那時起,我國逐漸開始使用青銅製造各種日常用品。

2. 青銅器至今有多少年歷史

中國使用銅的歷史年代久遠。大約在六、七千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就發現並開始使用銅。1973年陝西臨潼姜寨遺址曾出土一件半圓型殘銅片,經鑒定為黃銅。1975年甘肅東鄉林家馬家窯文化遺址(約公元前3000左右)出土一件青銅刀,這是目前在中國發現的最早的青銅器,是中國進入青銅時代的證明。相對西亞、南亞及北非於距今約6500年前先後進入青銅時代而言,中國青銅時代的到來較晚,但卻不能否認它是獨立起源的,因為中國存在一個銅器與石器並用時代,年代距今約為5500~4500年。中國在此基礎上發明青銅合金,與世界青銅器發展模式相同,因而可以排除中國青銅器是由境外傳播而來之說。
「國之大事,在祀及戎」。對於中國先秦中原各國而言,最大的事情莫過於祭祀和對外戰爭。作為代表當時最先進的金屬治煉、鑄造技術的青銅,也主要用在祭祀禮儀和戰爭上。夏、商、周三代所發現的青銅器,其功能(用)均為禮儀用具和武器以及圍繞二者的附屬用具,這一點與世界各國青銅器有區別,形成了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青銅器文化體系。
一般把中國青銅器文化的發展劃分為三大階段,即形成期、鼎盛時期和轉變期。形成期是指龍山時代,距今4500~4000年;鼎盛期即中國青銅器時代,時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戰國早期,延續時間約一千六百餘年,也就是中國傳統體系的青銅器文化時代;轉變時期指戰國末期-秦漢時期,青銅器已逐步被鐵器取代,不僅數量上大減,而且也由原來禮樂兵器及使用在禮儀祭祀,戰爭活動等等重要場合變成日常用具,其相應的器別種類、構造特徵、裝飾藝術也發生了轉折性的變化。

一、形成期
距今4500~4000年龍山時代,相當於堯舜禹傳說時代。古文獻上紀載當時人們已開始冶鑄青銅器。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龍山時代遺址里,經考古發掘,在幾十處遺址里發現了青銅器製品。從現有的材料來看,形成期的銅器有以下特點:
1、紅銅與青銅器並存,並出現黃銅。甘肅省東鄉林家遺址,出土一件范鑄的青銅刀;河北省唐山大城山遺址發現兩件帶孔紅銅牌飾;河南省登封王城崗龍山城內出土一件含錫7%的青銅容器殘片;山西省襄汾陶寺墓地內出土一件完整銅鈴,系紅銅;山東膠縣三里河遺址出土兩件黃銅錐;山東省棲霞楊家圈出土黃銅殘片。發現銅質製品數量最多的是甘肅、青海、寧夏一帶的齊家文化,有好幾處墓地出土刀、錐、鑽、環和銅境,有些是青銅,有些是紅銅。製作技術方面,有的是鍛打的,有的是用范鑄造的,比較先進。
2、青銅器品種較少,多屬於日常工具和生活類,如刀、錐、鑽、環、銅鏡、裝飾品等。但是應當承認當時人們已能夠製造容器。此外,在龍山文化中常見紅色或黃色陶鬶,且流口,腹襠部常有模仿的金屬柳釘,如果認為這時的銅鬶容器與夏商銅鬶,爵、斝容器功能一樣的話,當時的青銅器已經在或開始轉向禮器了。
3、一般小遺址也出土銅製品,一般居民也擁青銅製品。此外,這個時期的青銅製品多朴實無飾,就是有紋飾的銅鏡也僅為星條紋、三角紋等等的幾何文飾,絕無三代青銅器紋飾的神秘感。

二、鼎盛期:
鼎盛期即中國青銅器時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戰國早期,延續時間約一千六百餘年。這個時期的青銅器主要分為禮樂器、兵器及雜器。樂器也主要用在宗廟祭祀活動中。禮器是古代繁文縟節的禮儀中使用的,或陳於廟堂,或用於宴飲、盥洗,還有一些是專門做殉葬的明器。青銅禮器帶有一定的神聖性,是不能在一般生活場合使用的。所有青銅器中,禮器數量最多,製作也最精美。禮樂器可以代表中國青銅器製作工藝的最高水平。禮器種類包括烹炊器、食器、酒器、水器和神像類。這一時期的青銅器裝飾最為精美,文飾種類也較多。
青銅器最常見花紋之一,是饕餮紋,也叫獸面紋。這種紋飾最早出現在距今五千年前長江下游地區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山東龍山文化繼承了這種紋飾。饕餮紋,本身就有濃厚的神秘色彩。《呂氏春秋·先識》篇內雲「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故此,一般把這種獸面紋稱之為饕餮紋。饕餮紋在二里頭夏文化中青銅器上已有了。商周兩代的饕餮紋類型很多,有的像龍、像虎、像牛、像羊、像鹿;還有像鳥、像鳳、像人的。西周時代,青銅器紋飾的神秘色彩逐漸減退。龍和鳳,仍然是許多青銅器花紋的母題。可以說許多圖案化的花紋,實際是從龍蛇、鳳鳥兩大類紋飾衍變而來的。
蟬紋,是商代、西周常見的花紋,到了春秋,還有變形的蟬紋。春秋時代,螭龍紋盛行,逐漸占據了統治地位,把其他花紋差不多都擠掉了。
中國古代青銅器的另一個突出特徵是製作工藝的精巧絕倫,顯示出古代匠師們巧奪天工的創造才能。用陶質的復合范澆鑄製作青銅器的和范法,在中國古代得到充分的發展。陶范的選料塑模翻范,花紋刻制均極為考究,渾鑄、分鑄、鑄接、疊鑄技術非常成熟。隨後發展出來毋需分鑄的失蠟法工藝技術,無疑是青銅鑄造工藝的一大進步。
在青銅器上加以鑲嵌以增加美觀,這種技術很早就出現了。鑲嵌的材料,第一種是綠松石,這種綠色的寶石,至今仍應用在首飾上。第二種是玉,有玉援戈,玉葉的矛,玉刃的斧鉞等。第三種隕鐵,如鐵刃銅鉞,鐵援銅刃,經鑒定,鐵刃均為碩鐵。第四種是嵌紅銅,用紅銅來組成獸形花紋。春秋戰國時也有用金、銀來鑲嵌裝飾的青銅器。
東周時代,冶鑄技術發展較高,出現了製造青銅器的技術總結性文獻《考工記》。書中對製作鍾鼎、斧斤、弋戟等各種器物所用青銅中銅錫的比例作了詳細的規定。由於戰爭頻繁,兵器鑄造得到了迅速發展。特別是吳、越的寶劍,異常鋒利,名聞天下,出現了一些著名的鑄劍的匠師,如干將,歐治子等人。有的寶劍雖已在地下埋藏兩千多年,但仍然可以切開成疊的紙張。越王勾踐劍等一些劍,其表面經過一定的化學處理,形成防銹的菱形、鱗片形或火焰形的花紋,異常華麗。
中國青銅器還有一特點,就是迄今為止沒有發現過任何肖像。不少的青銅器用人的面形作為裝飾品,如人面方鼎、人面鉞等,但這些人面都不是什麼特定人物的面容。更多的器物是人的整體形象,如人形的燈或器座;或者以人的整體作為器物的一部分,如鍾架有佩劍人形舉手托住橫梁,銅盤下有幾個人形器足之類,這些人形大部分是男女待從的裝束,而且也不是特定婢奴的肖像。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的立體像、人頭像,大小均超過正常人,均長耳突目,高鼻闊口,富於神秘色彩,應是神話人物。
商周青銅器中數以萬計的銅器留有銘文,這些文字,現在一般叫金文。對於歷史學者而言起著證史、補史的作用。
中國青銅器的銘文,文字以鑄成者為多。凹入的字樣,稱為陰文,少數文字凸起,稱陽文。商代和西周,可以說銘文都是鑄成的,只有極個別用鋒利的工具刻字的例子。
西周晚期,開始出現完全是刻成的銘文。戰國中期,大多數銘文已經是刻制的,連河北省平山中山王漢墓的三件極為典重的禮器,都是契刻而成,其刀法異常圓熟,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古人認為青銅器極其牢固,銘文可以傳流不朽,因此要長期流傳的事項必須鑄在青銅物之上。因此,銘文已成為今天研究古代歷史的重要材料。

三、轉變時期;
轉變時期一般指戰國末年至秦漢末年這一時期。經過幾百年的兼並戰爭及以富國、強兵為目的的政治、經濟、文化改革,以郡縣製取代分封制,具有中央集權性質的封建社會最終建立,傳統的禮儀制度已徹底瓦解,鐵製品已廣泛使用。社會各領域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青銅器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逐漸下降,器物大多日用化,但是具體到某些青銅器,精美的作品還是不少的。如在陝西臨潼秦始皇陵掘獲的兩乘銅車馬。第一乘駕四馬,車上有棚,御者為坐狀。這兩乘車馬均為青銅器鑄件構成,大小與實際合乎比例,極其精巧。車馬上還有不少金銀飾件,通體施以彩繪。第二乘馬,長3.17、高1.06米,可以說是迄今發掘到的形制巨大、結構又最復雜的青銅器。
到了東漢末年,陶瓷器得到較大發展,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從而把日用青銅器皿進一步從生活中排擠出去。至於兵器,工具等方面,這時鐵器早已佔了主導地位。隋唐時期的銅器主要是各類精美的銅鏡,一般均有各種銘文。自此以後,青銅器除了銅鏡外,可以說不再有什麼發展了,因而本網對中國古代銅器發展的研究,至隋唐為止。

關於鐵器:

中國開始和使用鐵器的年代,目前尚無定論。考古發現的人工冶煉的最早鐵器屬於春秋時期,目前已知有大約二十件左右,有凹形鋤(臿)刃,梯形錛刃、削、刮刀、劍、鼎等,經金相核驗,多數屬固態還原的塊煉鐵(指不含炭的鐵)。戰國時期,掌握了塊煉滲碳鋼及其淬火工藝,大大提高了鐵器的實用的性能,為戰國中期以後的鐵器大量應用於軍事和農業生產創造了技術條件。

關於我國何時出現鐵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三種不同意見:

第一種意見,1972年底,河北藳城台西遺址發現了一件商代中期的鐵刃銅鉞,而且,這件器物的鐵刃經鑒定是經過鍛打的。1977年8月北京平谷縣南獨樂河公社劉家河大隊商代墓葬中又出土了一件鐵刃銅鉞;此外,解放前還發現有一件西周初年的鐵刃銅鉞和鐵援銅戈,傳說是1931年在河南浚縣出土的。上述幾件器物經分析,均含有較高成分的鎳,這正是隕鐵的特徵。所以,一般認為這幾件器物由隕鐵製成,而不是由人工鍛冶的鐵製成的。另外,在商代藳城台西遺址中還出土了兩塊赤鐵礦石和十幾塊鐵渣,所以有的研究者認為這是商代中期已開始冶鐵的反映。但人們在冶銅時,礦石中的氧化鐵同樣會留在礦渣之中,而且礦渣中的含鐵量可達到36%以上,甚至達50%。所以,有的研究者又認為:「台西遺址出土的所謂鐵渣,應是煉銅的礦渣,而不是人工冶鐵的遺物」,等等。總之,學術界占統治地位的意見認為,中國在商代還沒有出現人工制鐵。

第二種意見,西周初期有無人工冶鐵?有的學者認為西周初期可能出現人工冶鐵。《逸周書·克殷》載:「……乃石擊之以輕呂,斬之以玄鉞」。有的學者認為,這里的「玄鉞」並非鐵器,而指隕鐵制的鐵刃銅鉞,不能證明商末周初已能冶鐵。《詩經·大雅·公劉》:「取厲取鍛。」《尚書·費誓》:「鍛乃戈矛,礪乃鋒刃。」對這兩處中的「鍛」,過去一些學者認為制鍛鐵,現在一些學者則認為「鍛」指對青銅的捶鍛。而且至今考古發現西周戈、矛等兵器均為青銅製品,青銅兵器、工具也可以通過鍛打而變得鋒利。因此,西周初期出現人工冶鐵的意見也因缺乏實證而被否定。

第三種意見,西周中晚期出現人工冶鐵。《禮記·月令》載:「天子……乘玄路,駕鐵驪,載玄旗……」這一記載系指西周而言。《詩經·秦風·駟鐵》:「駟鐵孔阜」,是西周末秦襄公時的詩,意為四匹馬的顏色如鐵。只有鐵成為習見事物之後,才會以其顏色稱呼別的器物。考古已發現了西周末的人工冶鐵製品,即河南三門峽虢國大墓中出土的銅柄鐵劍。這件器物屬西周晚期人工冶鐵的塊煉鐵製品已為學術界公認。此外,陝西鳳翔秦公一號墓出土了西周、東周之際的鐵鏟,甘肅靈台發現春秋早期的銅柄鐵劍,甘肅永昌則發現春秋早期的鐵鍤等。據上述事實,學術界認為中國中原地區人工冶鐵最早發生於西周中晚期。

從現在接觸到的文獻資料和考古發現的實物證據來看,把中國最早出現的人工冶鐵定在西周中晚期是比較合理的。

3. 國內一年缺銅多少

37.4萬噸。
在冶煉銅方面,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更高。1973年陝西臨潼出土的黃銅製品,距今約6700年,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黃銅製品。黃銅是銅、鋅元素為主的合金,只能人工冶煉,屬於冶煉銅。至晚在距今約5000年時,中國古人掌握了更復雜的技藝,用銅、錫、鉛元素冶煉出新的合金——錫青銅,並創造了輝煌的青銅文化。傳統的四大銅器類型——紅銅、黃銅、錫青銅、砷青銅,有2種誕生在這片土地,之後又以錢幣的形式在社會上大量使用,中國可以稱得上是銅古國。但是,這個銅古國卻從來不是銅大國。事實上,中國的銅礦資源並不多,初期還可以支撐銅器、銅錢的鑄造使用,但到西漢,已經出現了鐵錢這一其他古代文明少有的貨幣形式。到了商貿鼎盛的宋代,銅錢的鑄造已經不敷使用,即便造銅錢的數量達到巔峰,鐵錢也大量投入鑄造,依然引發了多次通貨緊縮。直到現在,缺銅也是困擾中國工業的大問題。
截至2015年,中國連續10年成為全球最大的精煉銅生產國和消費國。根據《中國銅冶煉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2020年中國繼續保持領先精煉銅生產國地位,產量達1002.5萬噸,遠超其他國家。而中國人造房子、汽車、家電等,消費了全球54%的精煉銅產品。

4. 中國使用銅板用到了哪年

好象是清朝後期吧 \

5. 國儲銅幾年輪換一次

自2003年下半年以來,國際銅價快速攀升,持續上漲的時間和上漲幅度均超過以往,世界各大機構紛紛預測在此輪上漲之後,國際銅價將步入下跌時期。

6. 如何看待中國銅鋁資源的現狀

行業的競爭沒有是非對錯,電纜行業也是如此,只要符合長期資源戰略,符合環保與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那麼關於銅鋁資源概況這團迷霧,該如何解讀?單純從資源儲量的角度進行比較合理嗎?兩種不同性能、功能、產能的材料是否需要多方面考慮?如果從靜態保障年限、儲采比、可再生性等多方面比較會是怎樣的狀況呢?

首先,從靜態保障年限來看,銅資源較鋁而言更有保障。根據國土資源部的數據,2014年,我國銅礦查明資源儲量9690萬噸,預測資源量3億噸,資源查明率為30%。按當前礦產銅產量計算,靜態保障年限20年;而鋁土礦查明資源儲量為42億噸,由於國內鋁土礦開采量巨大,過度開采導致資源保障程度降低,所以鋁土礦的靜態保障年限僅6~7年。就靜態保障年限而言,銅資源的優勢不言而喻。

其次,銅的儲采比高,能夠保證較長的可開采及使用年限。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數據,2014年,銅礦產查明資源儲量有所增加,增長率為6.3%,儲采比為19左右,有逐年上升的趨勢;而同年鋁的儲采比僅為7,比2003年下降了近20。這意味著什麼呢?從其概念出發,儲采比指保有儲量與年開采量之比,用此可以計算礦產儲量的開采保障年限。一般情況下,儲采比越高,資源利用越充分。從以上數據可以得知,銅資源的可開采及使用年限遠高於鋁資源。

再次,銅可以百分之百地回收利用。而且銅無論經過多少次回收,都可以在精煉之後保持其原有的延展性、導電導熱性和抗腐蝕性等屬性,具有極佳的再生性能。事實證明,銅的再生性能使其不斷被循環利用,這對我國銅資源的長期供應有積極的影響。不僅如此,發展銅的再生利用,可以促進資源的有效使用,符合國家倡導的循環產業的利好政策,在環境保護方面也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最後,全球化的趨勢提醒我們看待資源問題也應該具有全球視角,目前,我國海外投資的礦山儲備是國內存儲量的2倍。不僅如此,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的數據,以2014年全球礦產銅產量1870萬噸計,全球銅資源靜態保證年限為34年。如按已探明有潛在開采價值的銅資源量計算,可開采超過100年,能夠滿足全球未來對銅資源的需求。

銅資源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已經廣泛應用於建築業、電氣電子、機械製造和交通運輸等領域。銅不僅能夠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物質保障,而且憑借其優越的物理和機械性能已經在經濟基礎建設的方方面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做好產業規劃 推動產業升級

7. 銅資源是否會耗盡

按照美國地質勘察局(USGS)提供的數據,2003年全球陸地銅儲量達4.7億噸,儲量基礎9.4億噸。按照2003年的全球礦山產量1144萬噸計算,現有儲量靜態保證年限僅為41年;而按一些市場人士所採用的當年全球消費量1545萬噸(CRU)計算,則銅資源在大約30年內就將被耗盡。基於銅資源終將枯竭的假設,市場上有一種觀點認為,銅將逐步變成稀缺資源而身價百倍,銅價也將因供求關系的絕對改變而不可避免地不斷攀升,並造就超級大牛市。「資源枯竭論」真的能存立嗎?本文將從銅礦資源儲量、廢銅回收利用和銅消費趨勢等方面作一些探討。
一、原生銅礦資源可承受漫長時間的消耗
作為地球上一種不可再生自然資源,銅和其他金屬、能源等礦藏一樣,在人類的不斷開采使用下存量資源會日益減少,並終有用罄的一天,這是無法迴避的殘酷現實。但我們考慮和分析問題要限定在一定的時間范疇內才有價值。
1.全球銅資源儲量處於不斷探明發現之中。根據USGS的統計,1950年世界銅礦探明儲量才9100萬噸,1999年全球銅礦的儲量(含銅量)為3.4億噸(儲量基數為6.5億噸),而到2004年則增加到4.75億噸。在1950¢2004年的54年中,世界新發現的銅礦儲量達3.84億噸,為1950年的4倍多,平均每年新探明儲量約710萬噸;而在1999¢2004年的5年間,新增探明儲量1.35億噸,平均每年新發現2700萬噸,呈加速增長之勢。這表明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勘探和開發投入的增加,銅的探明儲量增長遠遠超過了銅資源的消耗量。中國是世界上銅儲量相對短缺的國家,2003年銅礦儲量為2600萬噸(金屬含量),佔全球儲量的5.6%,但2004年所探明的可開采銅資源儲量就上升到2900萬噸(儲量基礎6300萬噸),佔全球儲量的比例也提高到6.2%。可見不管是全球還是中國,未探明的潛在銅儲量還是相當可觀的,探明儲量應該以動態的眼光去衡量。況且,我們得到的銅探明儲量,還僅僅限於全球陸地資源。
2.銅的可開采資源將隨著科技發展而變相增加。我們所說的世界銅儲量是指銅含量達到根據歷史和現有科技水平具有可開發經濟價值的礦脈。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用於衡量可開采價值的銅最低品位標准可能向下調整,銅的所謂探明儲量也會相應提高。現在的貧礦,將來可能會被視為富礦;現在沒有開采價值的保有儲量,將來也可能得到開發。同巨大的消費量和增長潛力相比,中國顯然是銅資源嚴重短缺的國家。但以中國每年自產60萬噸(金屬量)銅精礦的速度,並根據2004年探明儲量2900萬噸來計算,中國銅礦的靜態保證年限約48年,還高於全球40年的平均水平。中國自產銅精礦增產緩慢的根本原因,除了銅礦投資規模大、投資周期長等因素外,更重要的是中國銅礦品位含量低造成的投資成本過高所致。中國銅礦石的平均品位為0.87%,高於1%的儲量,僅占資源總儲量的35%,而國外銅礦石的平均品位則超過1%。中國斑岩型銅礦的平均品位為0.5%,遠低於智利和秘魯的1%¢2%的水平;砂岩型銅礦的平均品位為0.5%¢1%,遠低於剛果和尚比亞的2%¢5%。因此,目前中國只能依賴進口大量的銅精礦和廢銅等銅原料來滿足精銅生產需要,但國內的銅資源儲量遲早是要被開發利用的。
二、銅的可循環利用特性決定了銅將越用越多
雖然與大豆等可再生性資源相比,銅屬於非再生資源,但銅卻和原油、煤炭等一次性使用的資源不盡相同,即具有可循環利用的屬性。我們通常所說的「再生銅」概念,實際上是指廢銅的回收利用。理論上講,銅可以百分之百地被回收利用,據稱在過去1萬年開採的所有銅中,有80%仍在繼續使用。在所有的金屬中,銅的物理屬性決定了其再生性能最好。無論經過多少次回收,經過精煉之後都能保持其延展性、導電和導熱性及抗腐蝕等基本屬性。一般來說,廢銅產生量的多少與精銅的消費量正相關,全球廢銅的產生量將隨著全球精銅消費量和社會保有量的提高而遞增。從這個角度來看,世界上的銅不是越來越少,而是越來越多,擔心銅的消費會造成銅資源的耗盡或枯竭,似乎有點杞人憂天。隨著廢銅產生量的不斷增加,再生精銅的比例也將相應提高,從而減少對礦產銅或原生銅礦的依賴度,同時也日益提高廢銅在整個銅消費構成中的比例。形象地說,銅礦開采使用不過是把地下沉睡的銅搬到了地上,並供人類通過廢銅回收而永久性重復使用。隨著銅使用量的蓄積,也許若干年後,龐大的廢銅資源將成為銅消費的主要來源,而原生銅的開發反而只是作為新增資源的一種補充。
廢銅按其來源分為兩類, 一類是新廢銅,即在銅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下腳料和廢品,包括銅冶煉廠本身產生的廢銅和銅加工廠產生的廢銅屑及直接返回供應廠的工業廢雜銅;另一類是舊廢銅雜銅。銅和銅基材料,不論處於裸露狀態,還是被包在最終產品,作為使用後被廢棄的物品,在產品壽命周期的各個階段都可回收再生。一般來說,用於再生的廢銅中新廢銅佔一半以上。而全部廢雜銅經過再加工後有大約1/3以精銅的形式返回市場,另2/3以非精煉銅或銅合金的形式重新使用。因此,目前廢雜銅的利用途徑有兩種,一是間接利用, 即經過陽極爐熔煉之後生產電解銅,即我們通常所稱的再生精銅;二是直接利用分類清晰的廢雜銅生產銅材或銅合金產品。如中國相當數量的高品位廢雜銅未經精煉即被直接生產銅線錠和銅黑桿。
廢銅的產生量與再生利用,同一個國家的工業化程度和銅消費水平密切相關。發達國家工業化時間早、程度高,年人均銅消費量達到10¢20公斤,因而產生大量的廢銅,不僅滿足自身的需要,還有部分廢雜銅由於環保等方面問題而出口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再加工和消費。美國的銅消費量居世界前列,在1917¢1987年的60年間,美國廢雜銅的回收率平均占消費量的35%;而在1976¢1998年的22年間,由廢銅再生提供的銅占每年銅消費量的比例則提高到44%¢55.6%。歐洲由於銅礦資源缺乏,廢銅就成為重要補充。據統計,1997年再生銅占總原料的42.6%。其中廢銅直接利用的為22.4%,經再次精煉的為20.2%。工業化完成時間晚一些的日本,目前也已進入大量產生廢銅的階段。據有關資料,在1953¢1993年間,西方發達國家所消費的精銅有40%是通過再生廢雜銅獲得的;1994¢1998期間,世界廢雜銅每年的回收總量平均約為500萬噸左右,其中用於再生精銅的年產量約155萬噸,約佔31%,直接利用的為每年345萬噸左右,佔到69%左右。根據ICSG提供的數據,2004年全球再生精銅產量為197.6萬噸,約佔全球精銅總產量的12.5%;而2004年全球廢雜銅回收利用的總量估計為637萬噸左右,已經佔到當年全球銅表觀消費總量的38.6%。由此可見銅的再生使用在全球銅市場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中國在1998¢2002年5年間的精銅生產原料構成中,國產廢銅比例約佔9.7%,進口廢銅比例約佔18%,廢銅再生利用比例已佔到精銅總產量的27%左右。過去3年來,我國自產廢雜銅年均僅為60萬噸左右,而每年從美、日、歐等發達國家進口的廢雜銅實物量則平均超過330萬噸,摺合金屬量約80萬¢85萬噸。中國尚處於工業化初期,目前年人均銅消費水平約2.7公斤,不到發達國家的1/5。目前我國的自產再生銅利用量僅為精銅消費量的17%左右,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但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和銅消費水平的提高,中國銅的社會保有量和廢銅產出量也將大幅增加。一般銅製品和含銅設備的折舊期為15年,那麼目前所消費的精銅在15年後就進入報廢期,並成為舊廢銅。根據2004年中國銅表觀消費量350萬噸推算,到2014年中國的廢銅產生量就將達到225萬¢260萬噸,並且會逐年遞增。2004年,我國利用國內外廢雜銅生產的電解銅、銅材和銅合金達到140萬¢150萬噸,大約佔到精銅產量的67%,消費總量的40%。如果再生利用回收率按97%計算,可生產各類銅產品135萬¢145萬噸,其中電解銅至少在50萬噸以上,其餘的則直接被利用來生產銅材和銅合金製品。
三、銅需求增長不可能是無止境的
1.銅需求在不斷增長,但最終將趨於飽和。從全球銅消費演化曲線來看,其消費增長的總體趨勢一直保持完好,需求的絕對量在不斷提高。但觀察美、日、歐等發達工業化國家的銅消費趨勢可以發現,這些國家的銅需求基本達到飽和狀態,消費增長停滯不前,基本上在萎縮和小幅增長之間徘徊。有資料顯示當西方發達國家經濟成長低於2.4%時,銅消費量不會增長。從長遠角度看,這也將是全球性的趨勢。
2.新增銅需求的放大效應,催生了歷史上銅的牛市循環。日本的快速工業化和經濟的畸形繁榮,推動了1989年的大牛市;韓國和東南亞等亞洲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崛起,烘託了1994年的牛市;而中國經濟高速發展所帶動的銅需求爆炸式增長,則造就了本論牛市。盡管銅市的牛熊交替同全球宏觀經濟的景氣循環密切相關,但每一輪牛市背後都有銅需求的額外大幅增加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但這種額外的推動作用都只是階段性的,銅市終究逃脫不了周期循環的自然規律。
3.中國銅消費的高速增長是不可持續的。自1999年以來,中國的銅消費增速平均高達17%以上,但隨著工業化進程的逐步完成以及消費基數的增大,中國的銅消費增長率將放緩到8%以下的可持續水平。據測算,1983¢2003年的20年間,全球銅消費的平均增速僅為3.4%,而新興市場國家也不過6%左右,中國高達兩位數的消費增速是不可能維持長久的,把銅市需求增長的寶都押在中國身上也是不現實的。
4.替代產品的增加趨勢是難以避免的。近些年來,在高壓導體和汽車等領域,鋁及鋁基合金成為銅消費的主要競爭對手,光纖成為銅在遠程通訊領域的替代品等等。隨著科技的進步以及新型材料的不斷問世,銅消費難免會受到各種替代品的沖擊。
5.價格和價值規律本身將對銅的供給和需求產生自然調節作用。銅的供需均具有良好的價格彈性,原生銅礦的長期價格彈性可達到1.60,而銅價高漲更會刺激廢雜銅的使用量;價格的提高同樣將有效抑制銅的消費增長,並激發更多替代品的出現

8. 銅心電線一般可以使用多少年

一般家用電線的使用壽命在20年左右。但電線老化的程度不是絕對的,除了跟電線本身質量息息相關,還與電線粗細、安裝質量和使用環境也有很多的關系。正常來說銅芯電線強度相比鋁芯線的強度更高,不容易折斷,使用壽命相對來說也更高;而pvc管電線就比裸電線的老化速度更慢。

從外觀上觀察電線,若電線老化了,顏色會變暗而且發硬,甚至有裂紋。然後用雙手彎曲電線,若僵硬開裂並且外皮呈散狀、絕緣層脫落等,證明此電線出現了老化現象。

若電線長期都處於超負荷運行狀態,將會造成電線發熱,並且會產生電荷,導致集膚效應,從而引發電纜溫度升高。溫度過高會引發絕緣層老化,特別是夏季溫度較高,若電線升高將使電線外層處於薄弱狀態容易被擊穿。這個時候很有可能是電線老化導致的,要特別注意。

9. 銅管的使用壽命是多長時間

摘要 應該可以十多年啊,怕上面結銅綠,就易漏。

閱讀全文

與中國銅可用多少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三針的疫苗是哪個公司的 瀏覽:346
現在印度人民黨有多少黨員 瀏覽:439
如何看中國足球世界盃 瀏覽:267
英國的秩序怎麼樣 瀏覽:899
義大利麥片需要哪些資料 瀏覽:297
陀螺形義大利面怎麼做 瀏覽:26
銅陵義大利風情街健身健身在哪裡 瀏覽:860
在越南做電商怎麼做 瀏覽:262
英國女王穿的什麼牌子 瀏覽:878
印尼政府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 瀏覽:795
越南到中國過海關要交多少稅 瀏覽:971
英國公民移民多少錢 瀏覽:646
伊朗導彈傷美軍多少人 瀏覽:175
為什麼伊朗客戶不及時回信 瀏覽:649
中國四大古姓是哪些 瀏覽:232
伊朗人是什麼人種後代 瀏覽:371
英國現在的錢哪裡來 瀏覽:245
新加坡人和中國人哪個聰明 瀏覽:128
中國養蠶技術如何傳入西方 瀏覽:364
與越南國足踢得如何 瀏覽: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