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人吃豬肉歷史有多長
夏商周三朝,豬肉還沒有大規模普及。
在兩漢時期,飼養家豬和吃豬肉已經成為了普通百姓生活的一部分。
2. 人類吃豬肉的歷史有多久
從人類開始出現後,原始社會的舊石器時代人們就開始養豬了,那時候人們就吃豬肉了,幾萬年了
3. 中國古代也是吃牛羊肉的,從什麼時候開始吃豬肉的
豬肉作為主食,是從宋朝開始。
在很早的時候,中國人就懂得馴養「馬牛羊豬狗雞」等六牲獲得肉食,但不同的肉食在食物系統中有著不同的地位,這種地位甚至影響到今天的肉類價格。在古代的飲食習慣中,牛羊毫無疑問是最貴族化的肉食,從排名上看,牛羊在豬之上。
漢族的飲食文化發展到了宋朝已是博大精深,由於對牛肉的禁食,羊肉在這個時期成為了皇家士大夫階層的主要肉食,在宋朝,豬肉仍然不是士大夫階層的主要肉食,或者說豬肉仍然是低檔的肉食。
但在普通老百姓那裡,豬肉就是主食了,《東京夢華錄》稱,每天有上萬頭豬被販子們從四鄉收購送入東京,無數的豬肉攤販,無數的「鄭屠戶」宰殺這些豬,給普通百姓的餐桌上送去肉食。
(3)中國食豬肉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真正讓豬肉沾上點貴族氣的,還是蘇東坡,在杭州任上,因為治理西湖,要解決民工的吃飯問題,他創造性地發明了「小火慢燉」的方塊肥肉,這種以姜蔥紅糖料酒醬油等做成的豬肉菜餚,被命名為「東坡肉」。
漢人的地盤以羊肉為貴,但到了北方遼金朝卻正好相反,豬肉成了高大上。宋朝的使節出使遼金,北人用最好的豬肉款待使者,豬肉在遼金,是「非大宴不設」。
4. 中國人什麼時候開始吃豬肉
有人認為,中國人推廣豬肉的時間應該是在元代。這個理由跟上一個差不多,所不同的是,蒙古人統治了整個中國。
也有人認為,中國人推廣豬肉的時間應該是在明代。因為這個時候中國人口大量增加,適用於養羊的草場較少,無法滿足肉食需要,而其他動物里只有豬是肉多且好養的,更重要的是,元代時期蒙古人傳過來的閹割技術得到推廣普及,從小就閹割的豬,宰殺後不再有濃重的臊味,所以明代以後豬肉就成為中國人的主要肉食。
5. 人類吃豬肉有多少年的歷史
二千五百七十三年
6. 人類吃豬肉的歷史有多久
猿人遺址里就有豬骨化石,比如北京人遺址,所以吃豬肉的歷史至少50萬年
7. 中國古代從什麼時候開始推行吃豬肉的
中國古代從什麼時候開始推行吃豬肉的?
說到豬肉小編相信很多人知道的,豬肉可以說是現在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而且,豬肉加工成的美食也是受到不少人的歡迎,俗話說的好,豬身上全都是寶,不管是豬的什麼地方,都可以加工成美食,端上人們的餐桌。那麼,你知道中國古代是什麼時候開始流行吃豬肉的嗎?吃豬肉有可以追溯的事件嗎?具體的就跟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在中國古代,生活物資比較匱乏,吃肉基本上是上層社會的專利,普通百姓只有在節日或者過壽的時候才有機會吃到肉食。而且,在古代牛是非常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歷朝歷代也非常重視牛的社會地位,最嚴重的時候,殺牛需要以命相抵。所以,從歷史上來看,中國人對吃豬肉有著比較強烈的願望。很有意思的歷史現象是,在禁止殺豬的明朝,豬肉居然逐漸佔領了中國百姓的餐桌,一直到今天。
豬肉的逆襲
早在先秦時代,中國就出現了「六畜」之說。所謂「六畜」,包括馬、牛、羊、豬、狗、雞。「六畜」除去產地基本不在中原並用來騎乘的馬之外,其餘五種再加上魚,構成了古代中國人肉食的主要部分。其中,牛、羊、豬又居於特別重要的地位。
周代的《禮記》將牛、羊、豬稱為「大牢」,是只有國君及卿大夫才有資格享用的佳品,至於底層百姓,一如漢代的《鹽鐵論》所說,「非鄉飲酒、膢臘、祭祀無酒肉」,通常只能在逢年過節及慶典時將吃肉作為一種享受。
牛肉雖然貴為「大牢」之一,上古時期亦用於祭祀與食用。但自從春秋後期鐵犁、牛耕出現後,牛成為重要的勞動工具,歷朝歷代三令五申禁止宰殺耕牛,一如唐武宗所言,「牛,稼穡之資,中國禁人屠宰」,遂令牛肉逐漸淡出肉食行列。至於《水滸》中大塊吃牛肉的描寫,實在是一種梁山好漢對統治秩序的挑戰。
牛肉之外,同在「大牢」之列的羊肉與豬肉一度曾在中國人的餐桌上平分秋色。漢代既有「澤中千足彘(250隻豬),此其人皆與千戶候等」的記載,亦有許多人家擁有「千足羊(250隻羊)」的說法,足見養豬與養羊難分伯仲。
然而在進入魏晉以後,豬的飼養規模開始萎縮,羊肉從此成為中國人主要肉食長達千年之久。南北朝時期的《洛陽伽藍記》已稱「羊者是陸產之最」。唐代文人筆下經常出現的是「羊羔美酒」,豬肉卻鮮有提及,這從《太平廣記》中有關唐代肉類的記述總共有105處,羊肉獨佔47處,而豬肉只有12處便可見一斑。
《太平廣記》甚至有佛教在家居士亦不能斷除羊肉的記述。「唐姚待,梓州人,常持金剛經」,但是當周遭有人殺羊並招呼同吃時,他也會忍不住去吃。這從側面反映吃羊肉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個常態。
羊肉飲食經過唐代的高速發展,在宋代已成社會時尚,所謂「蘇文熟,吃羊肉;蘇文生,吃菜羹」。宋朝宮廷御廚一年開銷羊肉43萬斤,而豬肉只有4100斤,「御廚止用羊肉」甚至成了兩宋皇室的「祖宗家法」。
到了蒙古族入主中原建立的元代,羊肉更是獨占鰲頭,非但蒙古人以之為主食,漢人食用羊肉同樣普遍,就連風行高麗的漢語口語教科書《老乞大》也說到「做漢兒飯」,有羊和雞。
然而,羊肉占優的局面到了明代以後為之一變,豬肉成功翻盤。明代初期的永樂年間留下的一份御膳菜單顯示食材包括羊肉5斤及豬肉6斤,羊肉漸落下風;到明代後期光祿寺留下的宮廷歲用牲口數記錄則是18900口豬,10750頭羊,豬肉已是後來居上;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乾脆寫道:「豬,天下畜之。」
清代的「豬強羊弱」勢頭更加明顯,每過春節,京城常常要殺豬近十萬頭。經過兩千年後,豬肉終於「逆襲」成功了。
在宋朝不吃豬肉
宋代宮廷一改唐代宮廷飲食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這種誇張杜撰大於現實的作風,不僅留下了確切的御宴宮廷菜品明細,甚至還有著流傳至今的原料及做法。從那些充滿濃濃生活氣息的記錄上,流傳著一個有趣的習俗,兩宋皇宮御廚只用羊肉,原則上不用豬肉。據記載,宋太祖宴請吳越國君主錢俶的第一道菜是旋鮓,即用羊肉製成;而仁宗禁止宮廷為半夜飢餓時進貢上燒羊,所以羊肉是宋代的宮廷食材用量上的至尊。當時陝西馮翊縣出產的羊肉,時稱膏嫩第一。宋真宗時,御廚歲費羊數萬口,就是買於陝西。而隨著王朝的傳續,宋代宮廷這種嗜吃羊肉為主要肉類的習俗,有增無減。大致在英宗時,朝廷從河北榷場買契丹羊數萬。盡管記載著有少量的豬肉支出,但絕大部分的豬肉是上了看碟和配菜之列。
至於蘇東坡所做的「東坡肉」,只不過是便宜的豬肉令當時富貴人家瞧不上眼,才給了大文豪的一次創制機會。
在明朝不能說「豬」肉
如果當皇帝跟動物諧音之時,必須得避開。否則你過年了說「殺豬了」,那麼就是說「殺朱了」,在明朝時期,這是要造反的節奏了。
那麼明朝時期,古人如何避開「朱」、「豬」這個詞勒?根據文獻記載,特別在明朝的時候,「豬」一般用「彘()」、「豕(shi)」等字眼代替。所以問題就解決了。
正德十四年,寧王朱宸濠反了。武宗朱厚照御駕親征。大軍揮軍南下,結果走到半路,王陽明已經把寧王消滅了。
於是朱厚照改御駕親征為遊山玩水。沿途地方官聽聞,不敢怠慢,好吃好喝的招待著。一次宴會上,他看著滿桌的美味佳餚里有豬肉,大發雷霆:「豬,不就是朱嗎?」
這肉怎麼能吃呢?於是馬上下了《禁豬令》,據《萬曆野獲錄》記載,那條聖旨內容是這樣的:
照得養豕宰豬,固尋常通事。但當爵本命,又姓字異音同。況食之隨生瘡疾,深為未便。為此省諭中央,除牛羊等不由外,行將豕牲不許喂養,及易賣宰殺,知若故違,本犯並當房家小,發極邊永遠充軍。
或許你以為這是野史記載,其實《明書·武宗本紀》:九月,上(指圾武宗朱厚照)次(巡視到)保定(河北省清苑縣)禁民間養豬,著為令。」
《明實錄·武宗實錄》:上巡幸所至,禁民間畜豬,遠近屠殺殆盡,田家有產者,悉投諸水。者發配充軍。
武宗朱厚照之所以不許養豬吃豬肉,朱、豬同音是主要的,最次要的是他本人屬豬。
可是,接下來的問題尷尬了,豬,牛,羊一直是祭祀的貢品,叫太牢。如果沒有豬肉就不合禮法,對祖宗不敬。萬一朱家列祖列宗怪罪下來,可吃不了兜子走。
同時,吃慣豬肉的武宗朱厚照也很不習慣,於是幾個月後有解禁了《禁豬令》,但是卻把豬的名稱給改了,叫彘,或者豚,總之不能叫豬。
入關前皇太極愛吃爛豬肉
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就愛吃豬肉,努爾哈赤的名字就叫小野豬皮。
據《滿文老檔》記載:「貝勒們設宴時,尚不設桌案,都席地而坐。」菜餚,一般是火鍋配以燉肉,豬肉、牛羊肉加以獸肉。努爾哈赤出席的國宴,也不過設十幾桌、幾十桌,吃的也是豬、牛、羊,以及其他獸肉,他也和大家圍攏一起,席地而餐,用解食刀割肉為食。清入關後,這種情景才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那時,吃肉對皇家來說也一頓傳統美味,廚房將豬肉用清水煮熟後,分成白肉、血腸、豬頭、腸、心、肝、肺等分別裝盤,不配任何蔬菜,蘸上作料吃。皇太極也喜歡這么吃,他還從豬大骨上剔下來的軟爛豬肉,蘸以作料下酒,與大臣同樂。
入關後沒有豬肉不行
入關後,清朝的皇帝究對於豬肉的喜愛可謂是之極。
豬肉不僅出現在日常飲食和宮廷飯局上,也出現在皇家祭祀里。清代皇室的祭祀是薩滿教,儀式當中少不了的是煮神豬環節。據說,被選中的神豬要全身黑色,膘肉肥厚的豬才能成為每年唯一活著走進紫禁城的豬豬。宰殺之後的豬豬,要「去其皮,按節解開」,然後,被扔進了坤寧宮中的一口大鍋。烹飪過程非常簡單,就是在純凈水裡煮,煮好後分切在碗里,皇帝先帶頭象徵性地吃肉,而後欽點各位王公大臣,後宮嬪妃。
1784年乾隆四十七年除夕夜舉辦一場御宴,據記載使用豬肉65斤、豬肘子3個、豬肚2個、小肚子8個、膳子15根、野豬肉25斤、大小豬腸各3根。可以想到的只有四個字:豬肉開會。
古代怎麼養豬
既然這么愛吃豬肉,自然跟豬的產量離不開關系。不用科學家的證明,大家都看得出豬的產肉量遠遠勝過羊。
明代浙江嘉興府的肉豬飼養六個月就可得白肉九十斤。到了清代還形成了近現代聞名於世的太湖豬種群。而《膳夫經手錄》的大羊也不過五六十斤,其產肉量遠遠不及家豬。
那繁殖能力呢?明代就有母豬一胎可育仔十四頭的繁殖記錄,而羊的繁殖的一般僅為1—2隻,會飼養的農戶自然會選善於繁殖的豬了。
豬能有那麼多產,可見它的飼養成本也不算高。明代時就有人嘗試用蝗蟲喂豬,結果得到了「豬初重二十斤,旬日肥大至五十餘斤」的好事情。相比之下,在江南地區養羊11頭,農戶一年至少要儲有15000斤飼料。農戶自己可以拿出一千餘斤桑葉,剩餘的枯草、枯葉都需要從別處購買,總共要花費六兩銀子。這就是明代《沈氏農書》的記載,在當時可算是極大的開銷。
「磨刀不誤砍柴工」,農民擅長駕馭牛羊耕種,他們也明白靠豬糞保持土壤肥力更勝一籌。蒲松齡在《養蠶經》中更是把養豬提到了「種田之要務」的地位。養羊雖同樣可以提供土地肥料,促進農耕。但常言道「羊壅宜於地,豬壅宜於田」,也就是說養羊則需要廣闊的牧場土地,這在人口稠密的南方農業區幾乎無法實現。
以上內容由歷史新知網整理發布(www.lishixin.com)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部分內容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8. 中國人什麼時候開始推廣吃豬肉的有具體的歷史依據
豬在中國自古就有,但從各種記載來看,直到北宋,還不被士大夫、富紳所接受,僅僅是貧困百姓的副食品。有二個史料:
一是宋仁宗半夜想吃羊肉,又怕吃了一次就成定例,以後夜夜都提供,增加財政負擔。
二是現在頗為流行的東坡肉,大家都知道,北宋時期的蘇東坡是個很有才華的人,但不得志,經常被貶,生活窮困潦倒,吃不起羊肉,就只能吃豬肉。
為什麼宋代,人們不吃豬肉?原來,跟養殖技術有關。當時人們不知道豬需要閹割後肉食才不會有難聞的騷味。
有人認為,中國人推廣豬肉的時間應該是在南宋時期。南方羊肉價格貴,很多人負擔不。
在北方,女真人是以吃豬肉為主,咱們今天知道清朝滿洲人祭神煮神肉,由此演變來了北方名菜砂鍋白肉,還有東北的各種豬肉菜,都說明女真人以豬肉為主要肉食。所以,金朝時,黃河流域的居民很可能受女真人影響比較多地開始吃豬肉。這個說法可信度不高。因為,宋代,中國北方不論是遼,還是金,都是游牧民族政權。游牧民族不要說1000年
前,就是現在也沒有人養豬。沒有養豬,就不可能吃豬肉。
有人認為,中國人推廣豬肉的時間應該是在元代。這個理由跟上一個差不多,所不同的是,蒙古人統治了整個中國。
也有人認為,中國人推廣豬肉的時間應該是在明代。因為這個時候中國人口大量增加,適用於養羊的草場較少,無法滿足肉食需要,而其他動物里只有豬是肉多且好養的,更重要的是,元代時期蒙古人傳過來的閹割技術得到推廣普及,從小就閹割的豬,宰殺後不再有濃重的臊味,所以明代以後豬肉就成為中國人的主要肉食。
9. 中國人從什麼時候開始推廣吃豬肉的
我個人覺得中國人推廣豬肉的時間應該是在明代。
因為這個時候中國人口大量增加,其他的動物無法滿足肉食需要。
這時候人民就把眼光放在了豬身上,因為豬好養而且味道也不比其他動物差。
最重要的是,這時候的人民已經懂得閹割技術了。
10. 人過節豬過劫,中國人吃豬肉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家人團聚或者是逢年過節的時候,豬肉是人們餐桌上最常見的一種食材,而且做的做法有很多種,但是無論怎樣做豬肉吃起來都非常的美味,而且它的價格也不是特別貴,相比牛肉和羊肉要便宜很多,所以老百姓們都非常喜歡吃豬肉,今天我們就來說說豬肉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在中國人的餐桌上的。
在《左傳》里也有著關於豬的記載,而且那個時候的人們已經意識到了豬糞的重要性,種莊稼的時候就會用到豬糞,只不過那個時候的豬不太普遍,而到了清朝的時候,豬肉才開始真正的盛行起來,一直到今天豬肉還在中國人的餐桌上佔有很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