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約占我國人口死亡數2/3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主要是指
選B
注意題干中的「非傳染性」,利用排除法,可以得出答案。
A:肝炎
C:霍亂
D:傷寒
以上皆為傳染性疾病
2. 傷寒雜病論一書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中國中醫葯發展史上的豐碑
——公元196年張仲景的醫術張仲景又名張機,是東漢南陽郡涅陽(今河南省南陽縣)人,約生於公元150~219年,是一位卓越的有創造性的醫學家。他從小就非常好學,博覽群書。他生活的年代是戰爭頻繁、社會動盪、瘟疫四起的年代,人民生活非常痛苦。從史書中他看到記載有扁鵲給齊桓侯看病的故事,使他對扁鵲的高超醫術非常欽佩,決心研究醫學,以救死扶傷解除人民疾苦為自己的志向。他拜同郡名醫張伯祖為師,刻苦鑽研,好學不倦,學到了許多醫學知識和醫術,很快成為當時著名的醫學家。
大約在公元196~204年間,瘟疫流行,張仲景家族200多口人,在不到10年時間里,死亡了三分之二,其中患傷寒病而死的佔70%。面對這種景象,他博採眾方,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寫成了一部他最重要的醫學著作《傷寒雜病論》。
《傷寒雜病論》成書於公元3世紀初,共16卷,內容包括「傷寒」和「雜病」兩部分。「傷寒」就是現在的《傷寒論》,「雜病」就是現在的《金匱要略》。《傷寒論》共10卷,22篇,選取了113個葯方,397條治療原則,是論述外感內熱的辨證施治的專書。《金匱要略》共6卷,25篇。記載了葯方262個,主要論述了內科雜病及外科、婦科疾病等,其中記載了40多種疾病的病因、診斷治療和葯方,書中列出的葯物有214種。《傷寒雜病論》這部書是一部理、法、方、葯具備的經典著作,它總結了漢朝以前的醫學理論和實踐經驗,發揮了祖國醫學「辯證論治」的傳統,使我國臨床醫學和方劑學發展到一個較為成熟的階段。但是,由於當時戰禍不斷,這部著作都已散失,現存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是經過晉代名醫王叔和的整理,宋代林億等人校正刊行的。
另外,張仲景還經過科學總結,形成了一套比較完善的臨診方法體系。他看病時,一定要先檢查一下病人的身體情況,觀察病人的氣色如何,再聽聽病人的聲音,了解病人的症狀,檢查病人的脈搏。在治療方面,他共歸納出4種治療方法,就是汗、吐、下、和。這是他根據內經上所記載的治療方法而來的。汗法就是用發汗排去病毒;吐法就是讓病人嘔吐,把積聚在胸腹的毒物吐出來;下法是讓病人排泄,把腸胃中的毒物排出體外;和法是用葯物和解體內病毒。他認為,各種治療方法需要醫生根據實際情況來運用。
另外,張仲景還主張有病要及早進行防治,他提出生病的原因,或是因為內在的關系,或是因為外在的關系,或是因為意外的傷害。在1700多年以前,已經這樣有條不紊地記述疾病發生的原因,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他指出許多疾病是可以預防的,如果能保養身體,遇事小心謹慎,節制飲食,起居有規律,勞逸結合,發現有小毛病,能及時醫治,這樣便可以保持身體的健康,而有些疾病如不及早救治,是有生命危險的。張仲景在京師行醫的時候,青年文學家王粲同他來往很密切。他們初次見面時,張仲景就對他說:「您身體有病,得早點醫治才行,否則將來眉毛脫落,有生命危險,現在喝五石湯可以防治。」王粲聽了他的話很不高興,不久,兩人再次見面時,張仲景就問王粲服葯了沒有,王粲回答說服了。但是張仲景卻搖了搖頭說:「從您的氣色上看,不像是已經服過葯的樣兒,您為什麼諱疾忌醫,輕視自己的生命呢?」王粲仍然不信,認為自己的身體很健康,為什麼要服葯呢?幾年以後,王粲的眉毛果然脫落了,半年後不治而死。
張仲景是一位博學多能的醫生,他能用針灸等技術治療疾病,已經使用灌腸法導便,使用人工呼吸法急救昏厥的病人,不僅在當時對人民保健起了相當大的作用,就是到現在還有相當的效果,後世的許多方劑都是從張仲景的方劑變化而來的。
張仲景作為東漢一代名醫,他繼承了前人的醫學遺產,而且影響了後世醫學的發展。與他同時代的名醫華佗讀了《傷寒論》後,稱贊道:「這真是活人的書呀!」唐代名醫孫思邈也說:江南的醫師把張仲景的葯方秘不外傳。可見張仲景醫方的寶貴。而《傷寒雜病論》這部醫書後來被尊稱為「方書之祖」,書中的葯方被稱為「經方」。它不僅成為祖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還流傳到日本、朝鮮等國。經過一千多年的臨床實踐檢驗,其中大部分葯方仍有很高的療效,直到今天,這本書仍為學習中醫的必讀的經典書籍。
3. 持續50年,損失人口七分之五!東漢大瘟疫究竟是怎樣的
人類與疾病斗爭的歷史,從人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從來沒有消停過,即使到了醫學如此發達的今天,仍然有各種疾病發生,但人類從來也沒有因為疾病停下發展的腳步,而是利用一切聰明才智阻止疾病的蔓延,消除疾病生存的土壤和空間。
在中國歷史上,首次被大規模記載在史書上的疾病是發生於東漢時期的大瘟疫,從史書上的各種記載來看,東漢大瘟疫是中國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死亡人數最多的疾病,沒有之一,東漢大瘟疫一共發生了兩次,一次是在光武帝劉秀在位期間,發生了7次大瘟疫,另一次是在漢靈帝時期,發生了5次大瘟疫,之後一直延續到漢獻帝時期的整個建安年間。
張仲景與醫學著作傷寒論
另外沒有明確記載死於瘟疫,而是死於病逝的人則太多了,而且不乏年輕力壯之人,比如曹沖死於公元208年,年僅13歲;郭嘉死於公元207年,時年38年;周瑜死於公元210年,時年36年;魯肅死於公元217年,時年45年;呂蒙死於公元220年,時年41歲;法正死於公元220年,時年45歲。
當然了,這些人沒有明確記載是死於瘟疫的,只是說去世,有可能是瘟疫,有可能不是,不能確定,但裡面肯定有人去世和瘟疫有關。
其實瘟疫並不可怕,在一千八百年前的東漢時期,張仲景已經研究並治癒了大量的瘟疫,並為後世寫出了《傷寒雜病論》這樣的醫學著作,讓後世的醫生對於傷寒病這樣的傳染病有了諸多的了解,但是人類與疾病的戰爭永遠都沒有結束,並且人類一定會戰勝疾病。
4. 傷寒的死亡率是多少
寒是由 傷寒沙門氏菌 引起的,它是毒力高的侵襲性腸道致病菌,只有人類被感染。 傷寒 菌的獲得是通過食入該菌攜帶者分泌物污染的食物和水。 世界衛生組織 最保守的估計,每年傷寒的發病率是013 % ,約1600 萬例,死亡60 萬例,死亡率約為3.7%。在亞洲和非洲的一些發達國家,年發病率高達1 % ,死亡率為10 %。70 %的傷寒死亡發生在亞洲。
採納哦
5. 傳染病排行那個傳染病死亡率最高
狂犬病、肺結核、艾滋病、乙型肝炎、流行性乙型腦炎, *衛生部公布的2006年9月全國法定報告傳染病疫情* 從2006年9月(2006年9月1日零時至9月30日24時),全國(不含港澳台) 共報告甲、乙類傳染病發病354646例,死亡818人。10月分報告死亡數 居前5位的病種為:狂犬病、肺結核、艾滋病、乙型肝炎、流行性乙型腦炎, 占報告死亡總數的90.46%。10月分全國共報告狂犬病病例393例, 與去年同期(287例)相比上升了36.93%。死亡318人。 *狂犬病病症 狂犬病是人畜共患的疾病,已感染狂犬病毒未發病的動物同樣能使人發生狂犬病。 人得狂犬病絕大多數是由帶狂犬病毒的動物咬傷(抓傷)而感染發病。潛伏期 短到10天,長至2年或更長,一般為31天至60天。狂犬病往往有一個短的前驅期, 約1天至4天,表現為中度發熱、不適、食慾消失、頭痛、惡心等;然後進入 神經系統的症狀期,約2天至20天,出現應激性增高,胸部壓迫感、胸痛及 氣流恐怖症。傷口部位有疼痛或各種異樣的感覺,通常表現有肌張力增高和 面部肌肉痙攣。在吞咽時咽喉等部位的肌肉因痙攣而怕飲水,故又稱恐水症。 在症狀出現後的14天內,病人往往在痙攣後出現繼發性呼吸和心衰竭, 昏迷而死亡。狂犬病有疫苗可供預防,但無特異的有效治療,發病後90% 以上病人都會死亡,因此做好預防至關重要。 *被犬咬傷、抓傷的緊急處理:* 1.傷口處理:傷口應立即處理,用20%的肥皂或0.1%新潔爾滅徹底沖洗所有傷口, 反復沖洗至少30分鍾,但要注意的是季胺類與肥皂水不可合用。 再用70%的酒精或2%碘酒塗擦。被動物咬傷的傷口,不宜包紮或縫合; 2.疫苗接種:應及時注射人用狂犬病疫苗; 3.抗狂犬病免疫血清的應用:凡嚴重咬傷者,如頭、面、頸、手或多部位3處以上咬傷, 應在當天注射狂犬病血清的同時,聯合注射人用狂犬病純化疫苗。 (本文素材摘自衛生部官方網站、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
6. 中國人口死亡數及致死原因
中國人口13億,按平均壽命70歲計算,那麼每年死亡人數應該為130000萬除以70為1857.4萬/年,按100歲應該為1300萬/年,而網上搜索到的為900萬。其意義是每年凈增人口1000萬,這個推斷應該有問題吧?
對人口死亡的了解,其先決條件是有無人口死亡的統計資料。現代人口統計制度是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及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才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近代中國處
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狀態,外臨被帝國主義列強瓜分的危險,內處軍閥割據、爭權奪利、混亂的社會局面,百業凋零,民不聊生,當時的統治者無暇也無力建立
包括死亡統計在內的人口統計制度。例如,最早的現代人口普查曾在1909年至1911年進行嘗試,但這次普查僅4個省完成,因遭遇1911年的辛亥革命而
終止。以後建立的民國政府,幾次嘗試進行人口普查,但往往都未完成,且技術上未有改進。而關於死亡的人口動態統計。從1910年至1941年間,至少有7
次以上嘗試過草擬和頒布法令,其結果有些法令擬就但未頒布,有些法令雖頒布過但未實行。在***戰爭以前,中國的幾個城市如南京、北京(當時稱北平)、上
海、杭州、廣州及漢口辦理過死亡登記。***帝國主義者出於殖民地統治的需要,在東北、台灣進行了死亡登記和有關的統計。這些死亡資料因登記質量不同,其
數據可靠程度各異。死亡資料的另一個來源是社會學家和人口學家進行的人口調查,其中比較著名的有:金陵大學利用1929年至1931年由農業調查收集的農
村人口資料,涉及17個省的101個區域2817名死亡男性和2682名死亡女性。根據這個調查結果,編制了中國農民生命表。當時中國農民出生時的預期壽
命,男性為34.85歲,女性為40.08歲(H.E.Seifert
1933);清華大學國情普查研究所在***戰爭時期南遷至昆明在雲南省呈貢縣開展的人口研究工作,根據呈貢縣1940年至1944年6月死亡人口的登記
資料編制了生命表。若不計因霍亂而死亡的人口,呈貢人口出生預期壽命為36.0歲,其中男性為33.8歲,女性為38.0歲;若把霍亂死亡人口合計在內,
出生預期壽命則為32.8歲,其中男性為31.9歲,女性為34.2歲。除此以外,該研究所還進行了死亡原因的統計,在為首的15種死亡原因中,至少有6
項屬於傳染病,即霍亂、天花、麻疹、斑疹傷寒、痢疾、肺結炎。另外, 1909~1934年中國有18個區域出版了關於嬰兒死亡率報告,
1925年廣州嬰兒死亡率高達555.0‰。根據陳達先生的估計,1934年全國嬰兒死亡率為275.0‰。1917~1933年全國各地區先後有31處
有死亡率報告,其中僅有17處報告比較合理。根據上述資料,估計全國的死亡率為33.0‰(陳達 1981)。
7. 傷寒是古代的疾病,它為什麼能夠奪去許多三國名人的性命
傷寒病就是現在的傷風感冒一樣,是寒邪引起的外感熱病。致死率高,發病急猛,最先由家畜傳染到人,患者高燒氣喘,身上浮現血塊淤腫,不過兩三日就死去。
東漢末期三十年,有歷史記載的瘟疫就有十二次,平均每兩三年就爆發一次,其中以最後一次,被稱作「傷寒病」的瘟疫最為嚴重。
由於張仲景的《傷寒論》,傷寒病在魏晉之後已不再是致死的疾病。當時沒有大夫能治療傷寒病。
8. 漢末爆發的大瘟疫究竟是什麼病共奪取多少人的生命
傷寒病
據史書記載,東漢桓帝時大疫三次,靈帝時大疫五次,獻帝建安年間疫病流行更甚。成千累萬的人被病魔吞噬,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難。其中尤以東漢靈帝(公元168一188年)時的公元171年、173年、179年、182年、185年等幾次的疾病流行規模最大。 南陽地區當時也接連發生瘟疫大流行,許多人因此喪生。自從建安初年以來,不到十年,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而死亡,其中死於傷寒者竟佔十分之七。
9. 導致3000人被感染的傷寒瑪麗是怎能度過自己餘生的
後來在人權主義的影響下,新的健康委員會還是決定解除瑪麗在孤島的隔離。但是委員會要求瑪麗,要時刻注意個人衛生,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並且不能再去接觸別人。然而,解除隔離的瑪麗,並沒有遵守與健康委員會的約定。她重操舊業,還是做起了廚師的工作,最後在不經意間又感染了很多人。
這件事之後引起了民憤和恐慌,於是多家媒體開始對瑪麗進行了爭先恐後的報道。瑪麗最後還是又回到了隔離的孤島,進行了終身隔離。在孤島上,她一個人孤單的過完了隔離的二十八年。
瑪麗的故事令人們唏噓不已,有人說她也是一個無辜者,因為瑪麗最後也死於身體里"共生"的病毒。有人說她是害人精,因為她一個人感染了無數人。
當然,這時候的是非對錯都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因為事情早已經成為了歷史,如今人們只要記住歷史的教訓,有一個好的生活習慣和衛生習慣,保持健康,就足夠了。
10. 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瘟疫
東漢末年大瘟疫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瘟疫,雖然沒有蔓延至全國,但是大半個中國,尤其是北方基本上都生活在疫情的陰影之下,關於瘟疫造成的死亡人數,有記載說是5000萬,也有說2000萬,雖然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死亡人數上千萬,毫無疑問是中國歷史上最駭人的疫情,在全世界的各大瘟疫中也是排得上號的,慘烈程度堪比「中世紀歐洲黑死病」。當時的瘟疫被稱為「傷寒」,和現如今的「傷寒」不同,當時的「傷寒」代指一切外感病,如:霍亂、痢疾、肺炎、流行性感冒等,傳染性極強的病症。也就是說當時的瘟疫很有可能並不止一種傳染病,而是多種傳染病同時肆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