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中國內戰有多少出名的會戰

中國內戰有多少出名的會戰

發布時間:2022-07-07 23:21:19

Ⅰ 中國近代史中的比較著名的戰爭

一、第一次鴉片戰爭

第一次鴉片戰爭(First Opium War)英國經常稱第一次英中戰爭(First Anglo-Chinese War)或「通商戰爭」,是1840年至1842年英國對中國發動的一場戰爭,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國政府以林則徐虎門銷煙等為借口,決定派出遠征軍侵華。

1840年6月,英軍艦船47艘、陸軍4000人在海軍少將懿律(Anthony Blaxland Stransham)、駐華商務監督義律(Charles Elliott)率領下,陸續抵達廣東珠江口外,封鎖海口,鴉片戰爭開始。

鴉片戰爭以中國失敗並賠款割地告終。中英雙方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中國開始向外國割地、賠款、商定關稅,嚴重危害中國主權,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並促進了自然經濟的解體。

同時,鴉片戰爭也揭開了近代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歷史新篇章。

二、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聯合發動的侵華戰爭。是英國與法國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在華侵略利益、趁中國太平天國運動之際,以亞羅號事件及馬神甫事件為借口,聯手進攻清朝政府的戰爭。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了北京,清帝逃往承德,英法聯軍闖入圓明園並掠奪珠寶、將其焚毀。

戰爭中沙俄出兵後以「調停有功」自居,並脅迫清政府割讓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從而成為最大的贏家。戰爭以清政府被迫簽訂《北京條約》結束。

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先後簽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中俄《璦琿條約》等和約,列強侵略更加深入。

中國因此而喪失了東北及西北共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戰爭結束後清政府得以集中力量鎮壓了太平天國,維持統治。

三、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Siege of the International Legations)指公元1900年5月28日(清光緒二十六年),以當時的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奧匈帝國為首的八個主要國家組成的對中國的武裝侵略戰爭。

1900年春,義和團運動成為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導火索,以此為借口,八國聯軍以鎮壓義和團之名行瓜分和掠奪中國之實。

侵華的聯合國軍總人數前後約為5萬人,裝備精良,聲勢浩盪,1900年8月14日,北京城徹底淪陷,八國聯軍所到之處,殺人放火、姦淫搶掠!從紫禁城、中南海、頤和園中偷竊和搶掠的珍寶更是不計其數!

其中著名的萬園之園「圓明園」既英法聯軍及八國聯軍之後再遭強盜劫掠,終成廢墟。八國聯軍總司令瓦德西在後來也承認,『』所有中國此次所受毀損及搶劫之損失,其詳數將永不能查出,但為數必極重大無疑『』。

1901年9月7日,以《辛丑條約》的簽訂為結果,中國自此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給當時的國家和人民帶來了空前沉痛的災難。

四、甲午戰爭

中日甲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朝鮮半島稱:清日戰爭,西方國家稱:Sino-Japanese War/第一次中日戰爭),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按中國干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

明治維新的日本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對外積極侵略擴張,確定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

此時的清朝是一個通過洋務運動迴光返照的帝國,政治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官場中各派系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國防軍事外強中干,紀律鬆弛;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步向帝國主義過渡,日本的侵略行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持。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軍節節敗退,被迫向宗主國清朝乞援,日本乘機也派兵到朝鮮,蓄意挑起戰爭。

1894年(光緒二十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爆發,甲午戰爭開始,由於日本蓄謀已久,而清朝倉皇迎戰,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1895年4月17日簽訂了《馬關條約》。

甲午戰爭的結果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為其躋身列強奠定了重要基礎。

五、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

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日本侵華戰爭(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製造事端、挑起戰爭,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12月9日重慶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中國戰場是二戰的主戰場之一。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二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近代史

Ⅱ 國共內戰戰役順序

三大戰役先後順序是:先是遼沈戰役(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然後是淮海戰役(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最後是平津戰役(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 月31日)。

1948年,解放軍攻克具有10萬重兵、工事鞏固的山東省會城市濟南。斃傷國民黨軍22423人,俘王耀武以下61873人。濟南戰役是人民解放軍攻克敵人重點設防的大城市的開端。

這一戰役揭開了戰略決戰的序幕。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歷時142天,共爭取接受和平改編、起義、投誠與殲滅國民黨正規軍144個師,非正規軍有29個師,合計共154萬餘人。國民黨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氣根本上被消滅。三大戰役的成功,奠定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成功的根底。

(2)中國內戰有多少出名的會戰擴展閱讀:

三大戰役的意義:

從戰爭規模和取得成果來看,三大戰役在中國戰爭史上是空前的。人民解放軍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一百五十多萬人,國民黨的主力基本被消滅,為解放全中國奠定了基礎。



Ⅲ 國共內戰有哪些經典戰役

抗戰以前 有四次反圍剿 飛奪瀘定橋 等戰役 抗戰結束後 有三大戰役 孟良崮戰役 渡江戰役 等戰役

Ⅳ 解放戰爭中有哪些著名戰役

1、淮海戰役

戰役時間: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

淮海戰役實現了把國民黨主力部隊盡可能多地消滅在長江以北的戰略構想,基本殲滅了南線敵軍精銳部隊,解放了華東、中原的廣大地區,使敵長江防線和統治中心南京、上海都處於我軍的直接威脅之下,取得了解放戰爭的決定性勝利。

2、遼沈戰役

戰役時間: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

遼沈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敵我雙方進行的第二次戰略大決戰,也是自1945年8月我軍抽調主力欲控制東北與敵作戰三年以來的一次總決算。是役林彪大軍一舉殲滅了國民黨在關外的全部主力隊伍,解放了東北全境。戰役規模之大,殲敵數量之眾,僅次於淮海戰役。

3、濟南戰役

戰役時間:1948年9月16日至24日。

濟南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我軍進行的一次規模最大的攻城打援戰例,華東野戰軍從「七月分兵」後重新完成了兵力集結,參戰兵力達32萬人,超過了敵濟南守軍和可能增援敵之總數(約28萬人),第一次實現了華東戰場我軍兵力較之敵軍占優勢。粟裕以56%的兵力打援,只用44%的兵力攻城的獨特部署也讓援敵望而卻步。

4、平津戰役

戰役時間: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

平津戰役是解放戰爭中震撼世界的三大決戰之一,殲敵數量排名第二,我軍傷亡人數卻是最少,並在實踐中創造出「天津」、「北平」、「綏遠」三種解決敵人的範例,改編(起義)的敵人數量之巨甚至超過了殲敵數量,實屬罕見。武力解決的方式打得十分精彩,和平談判的方式也處理得非常圓滿,華北地區基本獲得解放,意義重大。

(4)中國內戰有多少出名的會戰擴展閱讀

1947年7月,解放軍軍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接著連續進行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軍主力。1949年4月,解放軍橫渡長江,解放南京,基本宣告了國民黨統治的覆滅。1949年10月1日,在解放軍向全國進軍途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宣告成立。

到1950年6月,殘存在華東、中南、西南、西北戰場上的國民黨軍被全部殲滅,僅有少量逃往台灣。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至此,解放軍完成了解放全國大陸和近海島嶼的任務,中國人民解放軍取得第二次國共內戰勝利,統一了中國大陸。

解放戰爭的勝利,在中國大陸結束了極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結束了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奴役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占人類四分之一的中國人民獲得解放,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對比,對國際局勢和世界人民革命斗爭的發展具有偉大而深遠的影響。

中國共產黨於1949年10月1日在中國大陸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國民黨領導的政權撤退往台灣。相隔台灣海峽呈現對峙狀態至今。

Ⅳ 國共內戰中的著名戰役有哪些如題,知道多

1927年到1937年期間,是國共的第一次交鋒。當時由於實力相差懸殊,所以沒有什麼可以稱得上戰役的交鋒。如果硬要說的話,只能說是五次反「圍剿」和長征過程中的幾個站斗。
1946年到1949年,國共第二次內戰。主要的比較有名的戰役有定陶戰役(第一次繳獲敵坦克)、濟南戰役(華野進行的解放軍的第一個攻堅戰)、孟良崮戰役(反重點進攻的經典之作,擊斃74師師長張靈甫)、上黨戰役、西北野戰軍粉碎西北重點進攻的青化砭等四次戰役、東北野戰軍的「四下江南」,等等。劉鄧率領的中野千里躍進大別山也可以稱得上一次戰役,而且是具有重要戰略意義上的戰役!
解放軍渡江之後也有數次戰役,比如解放上海、廣州戰役、解放海南島等等...

Ⅵ 解放戰爭著名的三大戰役是哪幾個戰役

是在這三個戰役中做比較,哪場戰役最難打,時影響最大,這恐怕當屬淮海戰役。

要知道遼沈戰役,當時,東北野戰軍部隊人送要多於國軍,而在國軍參戰部隊中,也只有廖耀湘的第九兵團戰鬥力強些。平津戰役更不用說了,東北野戰軍與華北野戰軍100多萬人,對付傅作義的50幾萬大軍,從當時的人數來看我軍就占很大的優勢,而淮海戰役就不一樣。

陶勇

從以上兵力人數,武器,以及雙方將領的比較國軍都佔有優勢,所以我軍能打贏這場戰役,十分不易。同時這場戰役也是影響最大的一場。

在淮海戰役勝利後,使得長江下游以北的廣大區域獲得解放,我以後來我軍渡江戰役奠定了基礎。而蔣介石也因為此戰的失敗,迎來他人生第三次下野,老蔣的下野也為我軍提前解放全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解放戰爭時期的三大戰役,淮海戰役最難打,同時也是影響最大

Ⅶ 請列舉出內戰中的幾次大的戰役

1948年9月-1948年11月,林彪、羅榮桓指揮東北野戰軍進行遼沈戰役,解放東北全境;1948年11月-1949年1月, 劉伯承、 陳毅、 鄧小平、 粟裕、 譚震林等指揮華東野戰軍、華中野戰軍進行淮海戰役,解放長江以北大部地區,佔領徐州、濟南、鄭州等軍事重鎮,兵臨長江;1948年11月-1949年1月,林彪、 羅榮桓、 聶榮臻指揮東北野戰軍及晉察冀地區解放軍對以北平、天津為中心的河北地區發動平津戰役,此役,和平解放北平、改變國民黨傅作義部,從此長江以北、太行山以東沒有大規模戰事;1949年4月,以劉伯承、林彪、鄧小平等為首的總前委指揮發起渡江戰役,此役解放南京、上海、杭州等地,國民政府垮台。

閱讀全文

與中國內戰有多少出名的會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銅陵義大利風情街健身健身在哪裡 瀏覽:860
在越南做電商怎麼做 瀏覽:262
英國女王穿的什麼牌子 瀏覽:878
印尼政府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 瀏覽:795
越南到中國過海關要交多少稅 瀏覽:971
英國公民移民多少錢 瀏覽:646
伊朗導彈傷美軍多少人 瀏覽:175
為什麼伊朗客戶不及時回信 瀏覽:649
中國四大古姓是哪些 瀏覽:232
伊朗人是什麼人種後代 瀏覽:371
英國現在的錢哪裡來 瀏覽:245
新加坡人和中國人哪個聰明 瀏覽:128
中國養蠶技術如何傳入西方 瀏覽:364
與越南國足踢得如何 瀏覽:510
印尼黑色boss煙多少錢一包 瀏覽:496
印尼吃飯多少錢一份 瀏覽:211
中國最大天眼是哪裡 瀏覽:886
韓國疫情怎麼評價中國 瀏覽:558
印度街邊椰子多少錢 瀏覽:159
中國有哪些上古神魚 瀏覽: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