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快樂中國年在哪個頁面提現

快樂中國年在哪個頁面提現

發布時間:2022-07-08 02:26:57

1. 手抄報歡樂中國年

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農歷)正月初一為「歲首」(即「年」),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今。年節古稱「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開始採用公歷(陽歷)計年,遂稱公歷1月1日為「元旦」,稱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 歲時節日,亦被稱為「傳統節日」。它們歷史悠久、流傳面廣,具有極大的普及性、群眾性、甚至全民性的特點。年節是除舊布新的日子。年節雖定在農歷正月初一,但年節的活動卻並不止於正月初一這一天。從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節起,人們便開始「忙年」:掃房屋、洗頭沐浴、准備年節器具等等。所有這些活動,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辭舊迎新」。人們以盛大的儀式和熱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年節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謂穀子一熟為一「年」,五穀豐收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現了一年一度的慶祝豐收的活動。後來,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內容之一。而且,諸如灶神、門神、財神、喜神、井神等諸路神明,在年節期間,都備享人間香火。人們藉此酬謝諸神過去的關照,並祈願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節還是合家團圓、敦親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歡聚一堂,吃罷「團年飯」,長輩給孩子們分發「壓歲錢」,一家人團坐「守歲」。元日子時交年時刻,鞭炮齊響,辭舊歲、迎新年的活動達於高潮。各家焚香致禮,敬天地、祭列祖,然後依次給尊長拜年,繼而同族親友互致祝賀。元日後,開始走親訪友,互送禮品,以慶新年。年節更是民眾娛樂狂歡的節日。元日以後,各種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競相開展:耍獅子、舞龍燈、扭秧歌、踩高蹺、雜耍諸戲等,為新春佳節增添了濃郁的 歡度春節
喜慶氣氛。此時,正值「立春」前後,古時要舉行盛大的迎春儀式,鞭牛迎春,祈願風調雨順、五穀豐收。各種社火活動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 因此,集祈年、慶賀、娛樂為一體的盛典年節就成了中華民族最隆重的佳節。而時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動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節的主要習俗,都完好地得以繼承與發展。春節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的重要載體,它蘊含著中華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結晶,凝聚著華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託,傳承著中國人的家庭倫理和社會倫理觀念。歷經千百年的積淀,異彩紛呈的春節民俗,已形成底蘊深厚且獨具特色的春節文化。近年來,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長,對親情、友情、和諧、美滿的渴求更加強烈,春節等傳統節日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和關注。要大力弘揚春節所凝結的優秀傳統文化,突出辭舊迎新、祝福團圓平安、興旺發達的主題,努力營造家庭和睦、安定團結、歡樂祥和的喜慶氛圍,推動中華文化歷久彌新、不斷發展壯大。[1]
歷史
中國農歷年的歲首稱為春節。是中國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也象徵團結、興旺,對未來寄託新的希望的佳節。據記載,中國人民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關於春節的起源有很多說法,但其中為公眾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興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歷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春節過去也叫元旦。春節所在的這一月叫元月。 中國歷代元旦的日期並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為正月,商朝用臘月(十二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以十月為正月,漢朝初期沿用秦 油畫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
歷。漢武帝劉徹感到歷紀太亂,就命令大臣公孫卿和司馬遷造「太陽歷」,規定以農歷正月為一歲之首,以正月初一為一年的第一天,就是元旦。此後中國一直沿用夏歷(陰歷,又稱農歷)紀年,直到清朝未年,長達2080年。春節不同時代有不同名稱。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叫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辰」、「元日」、「元首」、 「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元 」、「歲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1912年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宣布廢除舊歷改用陽歷(即公歷),用民國紀年。並決定以公元1912年1月1日為民國元年1月1日。一月一日叫新年,但不稱元旦。但民間仍按傳統沿用舊歷即夏歷,仍在當年2月18日(壬子年正月初一)過傳統新年,其他傳統節日也照舊。有鑒於此,1913年(民國二年)7月,由當時北京政府任內務總長向大總統袁世凱呈上一份四時節假的報告,稱:「我國舊俗,每年四時令節,即應明文規定,擬請定陰歷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凡我國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員,亦准假一日。」但袁世凱只批准以正月初一為春節,同意春節例行放假,次年(1914年)起開始施行。自此夏歷歲首稱「春節」。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為了區分陽歷和陰歷兩個「年」,又因一年24節氣的「立春」恰在農歷年的前後,故把陽歷一月一日稱為「元旦」,農歷正月初一正式改稱「春節」。 地球繞太陽一周,歷法上叫一年,循環往復,永無止境。但是,人們根據春、夏、秋、冬四季節氣的不同,就以夏歷正月初一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
為一年的歲首。每年農歷十二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半夜子時(十二點)過後,春節就算正式來到了。 臨近春節,人們采辦年貨,除夕時,全家團聚在一起吃年夜飯。貼年畫、春聯;迎接新的一年來臨。 隨著新中國的建立,春節慶祝活動更為豐富多彩。不僅保留了過去民間習俗,剔除了一些帶有封建迷信的活動,而且增加了不少新的內容。使春節具有新的時代氣息。1949年12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政府規定每年春節放假三天。 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過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漢族、滿族和朝鮮族過春節的風俗習慣差不多,全家團圓,人們吃年糕、水餃以及各種豐盛的飯菜、張燈結綵,燃放鞭炮,並互相祝福。春節期間的慶祝活動極為豐富多樣,有舞獅、耍龍的,也有踩高蹺、跑旱船的。在有些地區人們沿襲過去祭祖敬神活動,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平安、豐收。古代的蒙古族,把春節叫做「白節」,正月叫白月,是吉祥如意的意思。藏族是過藏歷年。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是過「古爾邦節」。春節也是苗族、僮族、瑤族等的盛大節日。[2]
傳說
熬年守歲
守歲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裡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裡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萬年創建歷法說
相傳,在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就有了想把節令定準的打算。但是苦於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測定一天的時間,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啟發了他的靈感,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輪回一次,天時的長短就重復一遍。 壽星圖
當時的國君叫祖乙,也常為天氣風雲的不測感到苦惱。萬年知道後,就帶著日晷和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悅,感到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台和漏壺亭。並希望能測准日月規律,推算出准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歷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萬年測試歷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刻著一首詩: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 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 知道萬年創建歷法已成,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著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說:「春為歲首,就叫春節吧」。據說這就是春節的來歷。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確的太陽歷,當他把太陽歷呈奉給繼任的國君時,已是滿面銀須。國君深為感動,為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歷命名為「萬年歷」,封萬年為日月壽星。以後,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說就是為了紀念德高望重的萬年。
貼春聯和門神
據說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這是有史為證的。此外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游盪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郁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郁壘。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 秦叔寶和尉遲恭
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願,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願。 為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一些地方的人們還保留著貼門神的習慣。據說,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在民間,門神是正氣和武力的象徵,古人認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稟性和不凡的本領。他們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們的天性和責任,人們所仰慕的捉鬼天師鍾馗,即是此種奇形怪相。所以民間的門神永遠都怒目圓睜,相貌猙獰,手裡拿著各種傳統的武器,隨時准備同敢於上門來的鬼魅戰斗。由於我國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 唐朝以後,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於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於門旁鎮守,第二天夜裡就再也沒有鬼魅搔擾了。其後,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

2. 歡樂幸福年的紅包提現到哪裡

歡樂中國年的錢都不能微信提現的,網路要通過度小滿,今日頭條也要單獨綁定銀行卡才行,各個平台都要推廣自己的產品,這才是他們撒錢的初衷

3. 請問 央視 插播的 很多主持人唱的歌曲「歡樂中國年」,央視主持人版在哪裡可以找到到裡面都有誰唱的

CCTV-3主持人管彤 尼格買提 畢福劍 楊帆 馬躍 張蕾 李思思演唱賀新年MV完整版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emj95AukewI/

歌曲《歡樂中國年》2011年央視綜藝cctv3
七位主持人 聯合親情演唱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Sn4COOE9f3o/

4. 一篇快樂中國年作文

等啊等,盼啊盼,終於等到了一年中的最後一天——除夕,也就是大年三十。滿溢著喜慶和溫暖的春節是炎黃子孫心中永遠難以割捨的符號。這一天,全世界的中華兒女都會歡歡喜喜地鬧一天。
祭祖
這天早上,我剛起床,就聽見廚房裡鍋碗瓢盆唱起了交響樂,原來是爸爸在殺雞,准備祭祖宗。我快快洗漱完畢,來祭祖宗。首先,擺上一隻雞、一大塊豬肉、兩碗飯,舀飯時,爸爸特地交代我:「女兒啊,舀飯時要一勺舀,不要添勺啊,只有活人才添勺的,記住啊。」我點點頭。舀好飯後,燒上三柱香、兩根蠟燭就行了。然後,我們一家人陸續向祖宗拜了三拜,求他們保佑我們全家幸福安康、團圓和睦、和和美美,保佑我學習進步。
倒貼「福」字,換門聯
祭祖結束後,我們就開始貼「福」字和換門聯了。首先,先貼門聯,門聯有什麼「一帆風順」啊、什麼「橫財就手」啊等等,在每個房間的門上都貼。然後,就貼「福」字了。因為我不夠高,所以由媽媽來貼。媽媽告訴我:「這個『福』字必須反過來貼,看見了的人都會說福倒了,討人家說句『福到了』的吉利話,寓意福到了的意思。」我點點頭,原來,新年之始盼的就是「春滿人間福滿門」。
吃年夜飯
全家人換上新衣後,就到奶奶家准備吃年夜飯。吃飯時,豐盛的菜餚擺滿一桌但這幾年來,合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享受滿桌的佳看盛撰,也享受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還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有雞有魚,雞和「吉」諧音,魚和「余」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蘿卜,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效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桌上有羊肉,表示「吉祥」、「祥和」;還有生菜,寓意「生財有道」;最後是一碗湯圓,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團團圓圓。
壓歲錢
「拜年了,拜年了!」吃罷團圓飯,小孩子都會守在長輩旁邊,等待著長輩發壓歲錢。我祝爸爸媽媽事業有成,恭喜發財,封包拿出來。爸爸媽媽哈哈大笑,他們祝我學業進步,我笑嘻嘻的收下壓歲錢。我祝奶奶身體健康,福如東海。奶奶祝我健康成長,我心滿意足地接過壓歲錢……人們發壓歲錢預兆新的一年事事順利。
守歲迎年
在這「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晚上,人們都會在自己家裡守歲,直到凌晨12點才打開門迎財神。這段時間內,爸爸在家裡點燃一盆碳火,一直沒有熄滅,紅通通的火苗寓意旺氣通天,興隆旺盛,。還擺上一大盤蘋果,寓意平平安安。還蒸年糕來吃,寓意一年比一年高,步步高升。桌上還放有「旺旺仙貝」,寓意全家人旺氣旺運道旺,財旺福旺身體旺,總之一年到頭從頭旺到尾。還要吃棗寓意春來早;吃柿餅,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我們一邊吃東西,一邊觀看春節聯歡晚會,演員們的表演讓我們笑聲陣陣,接連不斷。喧嘩笑鬧之聲匯成了除夕歡樂的高潮,普天下人都盼望著新年零點的到來。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鍾聲敲響,人們都會打開大門迎接財神,頓時整個中華大地鞭炮齊鳴,爆竹聲震響天宇。這時,屋裡是熊熊燃燒的碳火,屋外是震天的聲響,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
歡歡喜喜過個中國年。如今,這一些習俗代代相傳,流傳至今,人們都盼望著自己新的一年平安吉祥,事事如意。

5. 百度歡樂中國年怎麼玩

歡樂中國年可以有兩個游戲方式。
一個是集卡,另一個是團員組隊
你可以在Bai旗下的好多軟體裡面都可以玩這個游戲。

6. 歡樂中國年 歌詞

《歡樂中國年》歌詞如下:

填詞:張俊以

譜曲:卞留念

金風送喜來,紫荊花已開,二月大地春雷鑼鼓敲起來。

百年夢已圓,千年手相牽,中國走進新時代。

金風送喜來,紫荊花已開,二月大地春雷鑼鼓敲起來。

百年夢已圓,千年手相牽,中國走進新時代。

恭喜恭喜中國年,五穀豐登笑開顏。

恭喜恭喜中國年,歌聲萬里連成片。

歡樂歡樂中國年,歡歌笑聲連成片。

(6)快樂中國年在哪個頁面提現擴展閱讀:

1999年2月15日,中央電視台1999年春節聯歡晚會開場歌曲,與解曉東合唱;2013年2月7日,中泰「春晚」,兩國歌手四人用雙語演唱歌曲《歡樂中國年》。

《歡樂中國年》由張俊以作詞,卞留念作曲,發行於1998年1月,收錄在專輯《幸福快車》中。是1999年春晚的開場歌曲。

7. 快樂中國年

2007年是豬年。豬是人們公認的財富的代稱、吉祥的象徵。一提起豬這個名字,我就第一個回想起了我家過去曾經養過的大豬、小豬。因為,豬是我最愛的家畜之一,是我忠實的「朋友」,也可以說是我家的「救命恩人」。

艱難的家庭各有各的辛酸。那時,農村以生產隊為生產集體,還沒有分田到戶,實行的是簡單的「按工分分配」的政策,糧食和其它農產品全憑一個家庭所掙工分的多少來分配。由於我兄弟多、年齡相差不遠,都不是「大」勞動力,所以,掙的工分幾乎是生產隊里最少的家庭。這樣,生產隊分配給我家的糧食也是最少的,我家往往不到年底就沒有了糧食吃,特別是在「青黃不接」的春上,總是靠借生產隊或者村裡「余糧戶」家的糧食來維持生活,成了村裡家喻戶曉的「缺糧戶」。在我的記憶里,每到年底,總有一茬接一茬、上門催要糧食或者欠款的「余糧戶」。吃,尚且不能保證,哪裡還有錢去買新衣?我們兄弟幾個常年穿的是上上下下打了許多補丁的衣服,並且是哥哥穿後、弟弟再穿,直到穿的不能再補。連學慣用的作業本,也很少是新的,常常是用完正面、用反面。口袋裡裝5分錢,讓這個看看、那個瞧瞧,不知有多自豪!少年時代的日子應該是充滿快樂和幸福的,可我那時一年到頭難得吃過一個囫圇的白饃、穿過一件嶄新的衣服、買過一塊兒糖果,哪裡有什麼甜蜜、幸福可談?至今回想起來那時的日子仍然讓人辛酸、感嘆不已。

貧窮往往是開動腦筋的誘因。同其他許多家庭一樣,我家也並不甘願貧窮下去,在當時的政治、歷史條件下,不允許隨意外出「打工」,更不允許「投機倒把」,比較好的出路就只能是養豬。於是,母親很快就想到了養豬。我家養豬是從養小豬崽開始的,由於母親沒有養豬經驗,就先花幾元錢買了一頭小豬崽。那小豬剛剛帶回來時,還沒有斷奶,跟一隻哈巴狗差不多一般大,全身白亮亮的、肥嘟嘟,嘴唇小小的、圓圓的,紅紅的顏色,兩隻眼睛則大大的、放射出明亮而又溫和可愛的光亮,它也不認生,一撒到院子里,就四處拱著覓食,鼻子還呼吸呼吸的,十分從容、十分散漫,彷彿很願意把這里當作自己的「家」。

8. 歡樂中國年內容怎麼寫

寫作思路:圍繞春節這個主題,把春節的一些事情表述出來,展現中國年的年味。

生活在城市的我,看著已經略顯陌生的農歷計年,一進臘月,喜事不斷,鞭炮連連,小年將到滿街掛滿了大紅燈籠和紅紅的中國結。我明白,中國人的「新年」終於要來了。

沒有綠色的聖誕樹,沒有滿臉白鬍子的聖誕老人,也沒有床頭的長襪子。超市裡的大紅中國結;家家戶戶門口貼上了還飄著墨香的街道。路兩旁掛的大紅燈籠,亮起來了。又是一年萬家橢圓的時刻,中國紅點綴著亮堂堂的街道。在天上看到這一切的怪獸年,是否也准備回家冬眠了呢?

大人們大包小包,將年貨拎回家;小朋友們試穿新衣服,踮起小腳丫,在鏡子前久久不肯離去。

爸爸媽媽的手機響個不停,祝福簡訊一條條擠進來。我們小孩子洛有些不滿地嘟起小嘴:「媽媽,快看啊!天上的禮花好美。」

包餃子可是中國人過年的必修課。爸爸媽媽分工明確,爸爸擀皮兒,媽媽包餃子。忽然沖出來個湊熱鬧的小傢伙:「我來當搬運工,給媽媽送餃子皮。」

「親愛的觀眾朋友,新年的鍾聲即將敲響,忙忙碌碌一整年,只為等到這一天。大家過年好!」口中餃子的.香味還未散去,春晚便在萬家燈火通明之時開播。動聽的歌聲,優美的舞蹈,讓人捧福德小品,輪番上陣。一家老小聚在電視機前,大大小小的眼睛被熒屏里的內容吸引。

零點的鍾聲剛剛響起,炮竹就爭先恐後地爆開,今夜無人入眠。

9. 歡樂中國年主題來源

《歡樂中國年》主題活動圍繞春節這一中心,以繪本為切入點,結合民間音樂、民間文學、民間美術三個活動,加深幼兒對春節的全面感知,感知過年時人們歡樂祥和、喜慶的氣氛,培養幼兒觀察欣賞感知表現的能力,發展幼兒手工製作能力和審美能力,使傳統的中華文化植根於幼兒的靈魂深處,從小培養幼兒熱愛中華文化的感情,激發幼兒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將幼兒帶入新年的氛圍中讓幼兒用眼睛去發現年前年後周圍生活的環境及人們的變化,用耳朵去聆聽節日特有的祝福及喜慶的音樂,用嘴巴表達自己的發現和感受,更重要的是用心感受著人與人之間的真情和中華民族新年中對生活的美好嚮往和積極追求。當您和幼兒一起感受新年裡紅紅火火、熱熱鬧鬧氣氛,一起動手創造一個別樣的紅火新年時,您一定也和幼兒一起分享了新年的快樂和成長的喜悅!

10. 請問 央視 插播的 很多主持人唱的歌曲「歡樂中國年」,央視主持人版在哪裡可以下到很喜歡~~

尋匿中,那幾個主持叫什麼?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Sn4COOE9f3o/

閱讀全文

與快樂中國年在哪個頁面提現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內戰什麼時候開始 瀏覽:833
越南電影票價多少 瀏覽:670
大眾伊朗落地多少錢 瀏覽:521
伊朗小艇怎麼打 瀏覽:731
去印尼打工帶什麼衣服 瀏覽:595
越南咖啡叫什麼咖啡 瀏覽:24
印度人們怎麼看待中印戰爭 瀏覽:794
中國男裝大品牌有哪些品牌有哪些 瀏覽:744
義大利名牌產品有哪些 瀏覽:636
義大利保健品怎麼吃法 瀏覽:344
峰會中國舉行有多少國家參與 瀏覽:947
義大利的部首是什麼 瀏覽:427
印度居家隔離是怎麼樣的 瀏覽:114
為什麼辦了越南護照 瀏覽:430
怎麼下印尼巴士 瀏覽:271
印尼怎麼辦寬頻 瀏覽:557
中國最大牛仔布在哪裡 瀏覽:140
印度陣風有什麼好處 瀏覽:529
印度北部有多少人 瀏覽:515
伊朗為什麼病例這么多 瀏覽: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