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罐頭」一詞是怎麼來的,為什麼叫「罐頭」而不叫其他的什麼呢
罐頭食品的起源
人們把經過加工的食物,裝入容器里,密封後殺死其中的細菌便製成了罐頭,它是食品家族中的重要成員。玻璃瓶罐頭、馬口鐵罐頭、軟包裝罐頭都已投放市場,肉類、蛋類、水果瓜菜類罐頭品種繁多。隨著經濟的繁榮,社會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一些特殊的新成員,如保溫罐頭、禮品套裝罐頭、淡味罐頭也出現在罐頭食品這個大家族中。可這些琳琅滿目的罐頭最初由誰發明的呢?
1752年10月23日,正值法國大革命時期,在法國巴恩河畔夏龍的一位企業主家裡,誕生了一個小生命,取名阿佩爾。阿佩爾年輕時,在他父親企業里,管理一個糖果製造廠。之後,他作了一名廚師,為一些貴族服務。他親眼目睹了貴族生活的奢侈、浪費。每餐都有許多剩下的食物因保存不當而變質,最後被白白倒掉。他想:能否找到一個長期保存食品的好辦法?他開始作實驗進行探索。這時正值拿破崙山任法國第一執政,基於經濟和軍事的需要,拿破崙對此也頗感興趣,並於1785年設立重獎,鼓勵人們尋求貯藏食品的方法。
阿佩爾一邊工作以維持生計,一邊埋頭於他的實驗。他不斷用水果作原料,用不同的方法處理,結果一直沒有成功。1804年的一天,他象往常一樣,用水果榨汁、裝入一個干凈的瓶子里。這次他開始加熱、冷卻,蓋上蓋。幾天後品嘗,汁味如初!他異常興奮,「是否加熱後密封的食品可以長期保存而不變質?」他重作實驗檢驗,結果正確!他開始用加熱後密封的方法保藏食品,並把自己的發明稟報拿破崙。拿破崙極為贊賞,立即獎給他一萬二千法朗,隨後公布了他的發明——現代罐頭食品工業的基礎。當年,阿佩爾自辦了一個工廠,生產這種密封的食品,歷史上第一批罐頭隨之誕生。1811年,他的發明便在拿破崙軍隊中使用,極大地支援了拿破崙遠征埃及、沙俄的戰爭。
可是好景不長。隨著拿破崙在整個戰場上的失敗,他經濟破產,陷於貧困,並於1841年6月3日死於巴黎附近的馬西。可是他的罐頭食品貯藏技術已在民間廣泛流傳,他創辦的世界上第一家民用罐頭食品廠也一直到1933年才告停業。
阿佩爾發明的罐頭食品保藏技術,實際上是無菌操作技術在西方食物保藏中的首次應用,其事實基礎是:高溫後密封抑制了微生物在食品中的生長。這種方法,成為半個世紀以後巴斯德滅菌法的先驅。
㈡ 中國的制罐行業是怎樣的在世界中處於怎樣的地位
國內易拉罐業仍在困境中
國內易拉罐業始於20世紀80年代初期,雖然只有二十年的歷史,卻走過了
三次危機。第一次是1988年實行銀根緊縮的政策背景下,國內輿論界對易拉罐
生產和消費是否符合國情展開激烈論戰。當時易拉罐被視為高消費、崇洋風,同時
國家將原輔材進口關稅由20%提高到40%,生產企業面臨生死考驗。第二次危
機發生在1989年6月,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全國飲料市場一落千丈,易拉罐
業陷入困境。第三次是「匯率風波」。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國內易拉罐業迅
速發展,原來罐廠擴容,新建廠增加,從而達到年產100億只的生產能力,但由
於需求量始終未能有效突破,生產過剩導致了第四次危機。
近幾年,國內對易拉罐的需求量始終保持在60億~70億之間,因此國內罐
廠仍然未能擺脫困境。這一方面是國民的傳統消費習慣及消費水平的影響,玻璃瓶
仍主導著啤酒包裝。另一方面是易拉罐已不再被視為高消費品或成為時尚消費,但
又由於具有一定經濟水平的消費價位,而難於成為大眾消費從而替代玻璃瓶,像德
國近年來易拉罐已逐步取代啤酒玻璃瓶包裝。再者,目前由於罐業大多數處於困境
中,以及受相關行業影響,罐廠要投入很大一筆資金進行大幅度技術改造,去降成
本,從而使總體價位降下來促進消費有難度。隨著市場競爭加激,優勝劣汰法則必
將在國內罐業中表現出來,國內罐業必將參照國外罐業發展的路子,進行技術改造
,進行資產重組以求發展。據行家預測,到2005年中國用於包裝方面的鋁金屬
消費量達到90萬噸,約占鋁金屬總消費量的14.3%。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增
長,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對環保方面的重視,國內易拉罐歷經第四次危機之
後將迎來燦爛的日子。
總之,易拉罐業的發展與該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息息相關,經濟發展促進環保意
識提高,促進對有效資源的循環使用,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㈢ 軍用罐頭的發展簡史
(1949~1976)
1949年以前,中國人民解放軍沒有制式軍用食品。解放後開始軍用食品研製,抗美援朝期間開始供應。限於當時的條件,研製的品種少,口味單純,不耐貯藏,易於變質。軍事醫學科學院衛生與營養研究所1953年研究過速煮米和速煮麵:供應過副食罐頭:1958年總後和上海食品工業研究所共同研製壓縮甜咸餅干、雜糧餅干、壓縮蠶豆糕、玉米糕等四種干糧。
在援越抗美期間,研製了701、702壓縮干糧。
這一階段研究的主要成果為701、702壓縮干糧。由於它是干製品,採用的是鐵桶,嵌入式蓋,充氮加錫焊。罐頭主要為馬口鐵硬罐頭。 (1976~1982)
1976至1982年,我軍研製了由三種主食(761壓縮干糧、脫水面條、脫水米飯)和三種副食(午餐肉罐頭、葷炒什錦罐頭、醬爆肉丁罐頭)組成的新型食品,並將此命名為第一代野戰食品。
這一階段研究的主要特點:軍用食品開始考慮主、副食搭配,但未形成餐份。脫水米飯、脫水面條由於存在技術問題,未被裝備部隊。在包裝上這一階段沒有重大突破,基本沿引第1階段包裝材料。 (1983~1994)
1983至1986年,我軍開始研製第二代野戰食品。它由普通單兵食品、普通集體食品、邊防巡邏食品和坦克兵食品組成。由於當時一些條件的限制,最終沒有研製裝備。
86年後,我所開展了高原部隊邊防巡邏專用食品(861單兵口糧)、偵察兵食品、陸勤系列野戰食品、90壓縮干糧、94脫水米飯、軍用蔬菜罐頭的研製。其中,脫水米飯、陸勤系列野戰食品、90壓縮干糧分別得到了應用。
這一階段的主要特點:在組成形式上構成了餐份食品、日份食品,單兵食品和集體食品;在營養上提出了熱量指標和營養素比例指標;與此同時,海軍、空軍也研製出遠航食品、救生食品和空降兵食品。這一階段,罐頭包裝使用了軟包裝材料,干製品貯藏,如脫水米飯貯存使用了具有隔阻性的多層復合材料。由於軟罐頭生產技術的特殊性,出現生產過程中封口處污染、破損率高等問題,在選用的品種上也出現一些問題。 (1995~)
我軍開展了高能野戰口糧、渡海登陸作戰食品、高原山地野戰食品和以主食、副食和湯飲料三大系列為基礎的新一代野戰食品的研究。
高能野戰口糧首次在野戰食品中使用了功能性物質,渡海登陸野戰食品首次使用了自加熱裝置,直型營養速食麵條實現了40年來的突破,它可在冷水中復水,也在熱水中復水,還能水煮。不久前,主食系列、副食系列、湯飲料系列和米粥罐頭四個項目通過了總後軍需部通過的技術鑒定,出現了一批高水平的產品,這些項目在相應的技術領域中,都獲得了較大的突破,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與此同時,我軍的自加熱器的研製獲得了較大的突破,發熱效率達到美軍90年代的技術水平。
這一階段的特點:開展了高熱量密度、模塊化和具有功能性野戰食品的研究;開展了自加熱野戰食品的研究;開展了先研究基本品種,後進行組合配套的系列化、餐譜化、熱食化的野戰食品的研究,提高我軍野戰食品的綜合保障能力。這一階段正在進行之中,約在2004年完成。這一階段在包裝技術上,軟罐頭生產技術得到了完善,作為基本品種,大量用於各類野戰食品;試用了一批鋁塑罐頭,在高原使用時遇到了物理性漲罐的問題,限制了在軍隊的使用;易開蓋罐頭進入軍用食品,解決了長期以來存在的「罐頭好吃口難開」的問題;一些復合包裝材料在軍用食品中得到大量的運用,如自熱罐頭中採用的保溫材料,脫水米飯、脫水面條採用的復水盒,以及部分餐具等;為適應漂浮、空投等需要,採用了玻璃棉、發泡材料等。
㈣ 罐頭歷史
1804年的一天,法國有個叫尼古拉·阿佩爾的糖果點心匠在整理物品時,發現一瓶放置了很長時間的果汁沒有變質。為什麼這瓶果汁經久不壞呢?納悶中,他細心地察看著這瓶不尋常的果汁,終於找到了答案。原來,這是一瓶經過煮沸又密封很好的果汁。看來食品用這種方法可以得到長期保存。於是他將一些食品裝入廣口瓶,在沸水中加熱半小時以後,趁熱將軟木塞塞緊,並用蠟封口,果然可使食品長時間地保鮮。罐頭就是這樣發明的。尼古拉·阿佩爾為長期貯藏食品做出了貢獻,獲得了兩萬法郎的獎金。不久以後,他就在巴黎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家罐頭廠。
㈤ 罐頭是1810年發明的,為什麼開瓶器1858年才發明出來
任何物體的發明都是要經過時間的驗證,要推廣、不斷的改進,罐頭發明時間雖然早,但最早的罐頭不需要開瓶器,隨著罐頭的改進以及推廣在世界流行。
能夠達到我們所說的罐頭已經是1862年了。而開瓶器的第一個世界專利是在1795年,也就是開瓶器不僅僅是為了開罐頭,而是人們在不斷的改進過程中,為了滿足大部分人的需要才改進成了罐頭開瓶器的。
這是真的。罐頭是1810年由英國人彼得杜蘭德發明的,而開罐器則在1858於美國獲得專利。
有一點要確定的是:在開罐器發明前的這50年裡,大家並不會覺得缺少一種專門開罐的器具。就好像在你認識你的另一半前,並不會覺得自己少了對象就活不下去。
人們總有將就的辦法。1810年的罐頭和現代罐頭有很大區別。由於冶金和材料技術的落後,當時的罐頭壁更厚,重量更重。根據食物史學家Meredith Sayles Hughes,最初的罐頭是需要用鑿子和錘子打開的。
罐頭發明歷史:
罐頭是1800年發明的,但當時的罐頭,是廣口瓶罐頭,廣口瓶罐頭不需要罐頭刀。
需要罐頭刀的馬口鐵罐頭,是在1810年發明的。最初,馬口鐵罐頭都是手工生產的,產量很低,導致馬口鐵罐頭很長時間內都沒能推廣普及,所以也沒必要發明罐頭刀。
直到1846年,有人發明了生產馬口鐵罐頭的機器後,馬口鐵罐頭得以普及起來。馬口鐵罐頭普及後,大家才意識到,需要一個能很快開罐頭的東西了。
1800 年,拿破崙•波拿巴讓人貼出一則布告,宣稱如果有人能夠發明出食品長期保鮮術,便可 以獲得1.2萬法郎。1805年,法國食品商尼古拉•阿珀特經過反復試驗,終於成功地發 明出了世界上第一瓶罐頭。
阿珀特的做法是,准備一個大口玻璃瓶,然後將牛肉、禽肉 等食物用沸水煮30〜60分鍾;再將食品放入廣口瓶中,然後用軟木和蠟將瓶口密封。尼古拉•阿珀特發明罐頭後,即利用拿破崙的賞金成立了一家罐頭製造廠。
1810年,英國商人彼德•杜蘭德獲得了 鍍錫鐵皮罐頭的專利,即我們俗稱的「馬口鐵」罐頭。彼德•杜蘭德發明馬口鐵罐頭後並沒有想到將其用於大規模的商業化生產, 當初他發明這種罐頭只是為了小規模地銷售一些不超過30磅的肉類。
1812年,他的朋友布萊恩•唐金和約翰•霍爾看中了這項專利。經協商後,兩人以1000英鎊獲得了這項專利,隨後便成立了馬口鐵罐頭生產廠,他們於1813年獲得了英國軍隊的大筆訂單,賺取了大筆利潤。
彼德•杜蘭德發明的馬口鐵罐頭和尼古拉•阿珀特發明的玻璃罐頭比,首先具有更好的密封性,便於運輸、不易破碎;其次,具有很好的不透光性,而光線會使得罐頭食品變質,損失營養成分。
布萊恩•唐金和約翰•霍爾在成立馬口鐵罐頭廠後,罐頭的生產製造主要通過手工完成,一個工人一天最多隻能生產幾十隻。
1822年,馬口鐵罐頭從歐洲傳入到了美國。
1846年,美國機械師亨利•埃文斯發明了制罐機,一個工人通過一台制罐機,一天能製造500多隻罐頭。罐頭的批量生產使得尋常百姓在家庭生活也開始食用罐頭食品。
㈥ 罐頭食品的起源及其歷史是怎樣的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為了延長食物的保藏期,千百年來人類想出過許許多多的辦法,如煙熏、日曬、鹽腌等。而罐藏技術,是最年輕的。罐藏技術的發明者是法國人Nichols Apppert。1795年,法國政府出於戰爭的需要重金懸賞供軍用食品保藏的方法。Nichols Apppert於1804年研究獲得成功。他的保藏方法是將肉和黃豆裝入壇子中,再輕輕塞上軟木塞(保證氣體能自由進入壇子)置於熱水浴中加熱,至壇內食品沸騰30-60 min,取出趁熱將軟塞塞緊,並塗蠟密封。Nichols Apppert於1809年向當時的拿破崙輪政府提出的自己的發明並獲得一萬二千法郎的獎金。1810年,Nichols Apppert撰寫並出版了《動物和植物的永久保存法》一書,書中提出了罐藏的基本方法—排氣、密封和殺菌。接著1810年英國的杜蘭德(Peter Durand)發明了鍍錫薄板金屬罐,使罐頭食品得以投入手工生產。1812年,Nichols Apppert正式開設了一家罐頭廠,命名為「阿培爾之家」,這是世界上第一家罐頭廠。1864年,Louis Paster最早闡明了食品變敗的真正原因是由於微生物的作用,從而解釋了罐藏的機理。1873年,Louis Paster提出了加熱殺菌理論。此後,罐頭食品不斷發展與完善,逐漸步入現代食品工業加工中 。
㈦ 中國最早開始生產易拉罐是什麼時候
1940年,歐美開始易拉罐售用不銹鋼罐裝的啤酒,同一時期鋁罐的出現也成為制罐技術的飛躍。1963 年,易拉罐在美國得以發明,它繼承了以往罐形的造型設計特點,在頂部設計了易拉環。這是一次開啟方式的革命,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和享受,因而很快得到普遍應用。到了1980年,歐美市場基本上全都採用了這種鋁罐作為啤酒和碳酸飲料的包裝形式。隨著設計和生產技術的進步,鋁罐趨向輕量化,從最初的60克降到了1970年的21~15克左右。
2 材料金趨向鋁
製造易拉罐的材料有兩種:一是鋁材,二是馬口鐵。美國用於包裝容器的鋁金 屬材料消費1998年達到199.92萬噸,比1997年增長2.24%,成 為第二大消費市場,佔全年鋁消費量的21.6%。美國在易拉罐方面的材料始終 採用鋁板材,每年約有40%鋁板材用於易拉罐方面的生產。歐洲14%左右鋁金 屬材料用於飲料生產,由於鋁質金屬的較高回收再使用價值,出於對環境保護的考慮已開始大量轉向鋁材方面,1999年生產的易拉罐有63%採用鋁材, 比1998年增長2%。2000年比1999年增長9%,英國1999年為6 6%,2000年增長6%,芬蘭、瑞士、希臘、義大利、波蘭等罐市場開始傾向 採用100%的鋁材,德國為10%,法國、比利時、盧森堡、荷蘭各約30%。 由於鋼罐比鋁罐成本低約千分之七美元,在南美地區鋼罐主導飲料包裝市場, 但隨著環保意識的提高。以及對資源的循環使用方面考慮,包裝材料鋁質逐步替代 鋼質。巴西的採用率為65%,兩年會增長10%。在噴霧罐方面,過去一 直是由鋼質主導地位,而從2000年開始已有許多產品轉向鋁材,增長率達到2 %~3%,隨著拉伸技術在生產噴霧罐方面的應用,鋁質類噴霧罐將逐步佔領市場 。鋁的回收
鋁在包裝業中強勁對手來自PET材料,PET材料可以通過注塑模具製成奇 異外觀,而鋁材就相對較難,但二種材料的價格上存在很大的差異,PET受石油 價格影響,而鋁可通過自己的回收循環使用,降低材料成本,且受到環境組織的重 視。 歐美及一些易拉罐消費活躍地區,不斷提高鋁罐及鋁質包裝材料的回收率,在回收方面開展較早的國家,已不再爭論廢鋁罐回收價值問題,而已變成日常 的工作,而開展較晚的國家正在十分努力去做。美國是這項目開展較早也是回收率 最高的國家。德、荷在歐洲起著領頭羊作用。墨西哥提倡100%回收率。
中國的易拉罐業始於20世紀80年代初期,雖然只有二十年的歷史,卻走過了 三次危機。第一次是1988年實行銀根緊縮的政策背景下,國內輿論界對易拉罐生產和消費是否符合國情展開激烈論戰。當時易拉罐被視為高消費、崇洋風,同時 國家將原輔材進口關稅由20%提高到40%,生產企業面臨生死考驗。第二次危 機發生在1989年6月,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全國飲料市場一落千丈,易拉罐 業陷入困境。第三次是「匯率風波」。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國內易拉罐業迅 速發展,原來罐廠擴容,新建廠增加,從而達到年產100億只的生產能力,但由 於需求量始終未能有效突破,生產過剩導致了第四次危機。 近幾年,國內對易拉罐的需求量始終保持在60億~70億之間,因此國內罐 廠仍然未能擺脫困境。這一方面是國民的傳統消費習慣及消費水平的影響,玻璃瓶仍主導著啤酒包裝。另一方面是易拉罐已不再被視為高消費品或成為時尚消費,但 又由於具有一定經濟水平的消費價位,而難於成為大眾消費從而替代玻璃瓶,像德國的易拉罐已逐步取代啤酒玻璃瓶包裝。再者,由於罐業大多數處於困境 中,以及受相關行業影響,罐廠要投入很大一筆資金進行大幅度技術改造,去降成 本,從而使總體價位降下來促進消費有難度。隨著市場競爭加激,優勝劣汰法則必 將在國內罐業中表現出來,國內罐業必將參照國外罐業發展的路子,進行技術改造 ,進行資產重組以求發展。據行家預測,到2005年中國用於包裝方面的鋁金屬 費量達到90萬噸,約占鋁金屬總消費量的14.3%。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增長,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對環保方面的重視,國內易拉罐歷經第四次危機之 後將迎來燦爛的日子。 總之,易拉罐業的發展與該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息息相關,經濟發展促進環保意識提高,促進對有效資源的循環使用,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㈧ 罐頭什麼時間進入中國
1953年。 解放(1949年)前,我軍沒有制式軍用食品。新中國成立後才開始了軍用食品的研製,抗美援朝期間開始供應。但限於當時的條件,研製的品種少,口味單純,不耐貯藏,易於變質。1953年,軍事醫學科學院衛生與營養研究所研製過速煮米和速煮麵,並開始供應軍用副食罐頭。 1958年,總厚和上海食品工業研究所共同研製壓縮甜咸餅干、雜糧餅干、壓縮蠶豆糕、玉米羔等四種干糧。在援越抗美期間,研製了701、702壓縮干糧。這一階段研究的主要成果是干製品,採用的是鐵桶,嵌入式蓋,充氮加錫焊。罐頭主要為馬口鐵硬罐頭。 1976至1982年,我軍研製了由三種主食(761壓縮干糧、脫水面條、脫水米飯)和三種副食(午餐肉罐頭、葷炒什錦罐頭、醬爆肉丁罐頭)組成的新型食品,並將此命名為第一代野戰食品。 1...我國罐藏食品的方法早在三千年前就應用於民間。最早的農書《齊民要術》就有這樣的記載:「先將家畜肉切成塊,加入鹽與麥面拌勻,和訖,內瓷中密泥封頭。」這雖然和現代罐頭有所區別,但道理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