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國葯葯材八大種植基地在哪裡
1、安徽亳州
亳州位於安徽省西北部,有「中華葯都」之稱,有著3700年的文明史的亳州,始於商湯時代,受漢代名醫華佗的影響,在明清時期亳州就發展為全國四大葯都之一。現如今葯材已成為亳州四大經濟支柱之一,建成「中國葯材第一市」。 安徽亳州是全國聞名的中葯材種植基地,其中白芍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60%,種植品種達400多個,種植面積65萬畝。
2、河北安國
河北安國在歷史上稱為祁州,在北宋太平興國年間,就建有葯王廟,吸引葯商聚集,因此又有「草到安國方成葯,葯經祁州始生香」的美譽,還有「葯都」美稱。安國中葯材交易,至今已經有千年歷史,安國以葯材加工及葯材交易為主。現在安國市是全國最大的中葯材集散地,以及中葯文化發祥地,有「葯都」和「天下第一葯市」的美譽。3、河南禹州
河南禹州是中國醫葯發祥地之一,被稱為「中華葯城」。禹州中葯材已經形成了悠久的種植、採集、加工歷史,歷史上有「葯不到禹州不香,醫不見葯王不妙」的說法。自春秋戰國以來,神醫扁鵲、醫聖張仲景、葯王孫思邈都在禹行采葯,以及著書。在明朝時,禹州成為了全國四大葯材集散地,現在是河南省唯一的國家定點葯材專業市場。
4、江西樟樹
中國葯都之一樟樹,樟樹的葯業源遠流長,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葯材集散地,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自古以來就有「葯不到樟樹不齊,葯不過樟樹不靈」之譽。樟樹鎮閣皂山有天然葯材200多種,中外聞名的江枳殼、江枳實,就是當地特產之一。5、浙江磐安
磐安作為浙江省最大的中葯材主產區,就如一個中葯材的「聚寶盆」。磐安葯材不僅品種多、種類齊全,而且產量大、質量好,在國內外都很受歡迎,其中享譽全球的「浙八味」中,白術、元胡、浙貝母、玄參、白芍五味葯材盛產於此,俗稱「磐五味」。境內的大盤山,被植物學家稱為「野生中葯材的寶庫」,崇山峻嶺間隱藏著許多珍貴中葯物種,區內有野生葯用植物1219種,占浙江省葯用植物種類的68%。
㈡ 中國的葯材之鄉是哪裡
中國五大葯都
安徽亳州:
有「中華葯都」之稱。亳州自商湯建都到今,已有3700年的文明史,是漢代著名醫學家華佗的故鄉,由於一代名醫的影響,帶動了毫州醫葯的發展,到明、清時期,亳州就是全國葯都之一,清末,亳州已經成了葯商雲集,葯棧林立,葯號巨頭密布,經銷中葯材兩千多種的重要「葯都」。毫州的中葯材種植亦是比較廣泛的,清代文學家劉開有詩雲:「小黃城外芍葯花,十里五里生朝霞,花前花後皆人家,家家種花如桑麻。」亳州目前已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葯材集散地,年銷售收入突破100億元。葯材已成為亳州經濟支柱之一,建成「中國葯材第一市」。
河南禹州:
有「中華葯城」之稱。我國醫葯發祥地之一。禹州具有悠久的中葯材種植、採集、加工歷史,以加工精良、遵古炮製著稱於世。歷史上就有「葯不到禹州不香,醫不見葯王不妙」之說。自春秋戰國以來,神醫扁鵲、醫聖張仲景、葯王孫思邈等都曾在禹行醫采葯、著書立說。從唐朝開始,禹州的葯市逐步形成;明朝時期,禹州就成為全國四大葯材集散地之一。1996年,禹州被國家中醫葯管理局、衛生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定為全國十七個中葯材專業市場,河南省惟一的國家定點葯材專業市場。現在市區新建一座佔地300畝的禹州「中華葯城」。
河南輝縣:
有600年百泉葯交會的歷史優勢,每年舉辦「葯交會」。百泉葯材交流大會,源於百泉一個古老的廟會,廟會距今1000餘年,隋代廟會始興,唐代已很盛行,年長日久,逐步形成全國性葯材交流大會。百泉與江西樟樹、河北安國組織的全國性葯材交流大會,並稱中國三大葯材交流大會。
河北安國:
安國市古稱祁州,中葯材交易已有千年歷史,始於北宋,盛於明清。傳統的中葯材加工技藝精湛,曾以「祁州四絕」名揚天下,贏得了「草到安國方成葯,葯到祁州始生香」的美譽。現在安國的東方葯城,是全國最大的中葯材專業市場。立體化、多元化的種植模式,使安國在50萬畝耕地上以葯材年產量佔全省65%而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的中葯材種植基地。「一夜秋風度,十里葯香飄。放眼花開落,疑似置瓊瑤。」描述了六大葯材規模種植區的怡人景色。
江西樟樹:
有「南國葯都」之稱。自古就有「葯不到樟樹不齊,葯不過樟樹不靈」之譽。境內的閣皂山是一個天然葯場,盛產各種葯材,其中動、植物葯材和礦物葯材達百餘種。漢代張道陵,晉代葛玄、葛洪,唐代孫思邈等道士、醫學家先後在此采葯煉丹,傳授炮製技藝,樟樹葯業實始於此時。優秀葯工切的葯片,「薄如紙,吹得起,斷面齊,造型美」,色、香、形、味、效俱佳。樟樹成為全國中葯材生產、加工、炮製和經營中心。
1958年,江西省衛生廳在此舉辦了第一次全國中葯材交易會。從20世紀80年起,此交易會每年舉辦一次
㈢ 中國四大葯材基地在哪
我國的四大葯都是:安徽亳州、河南禹州、輝縣和河北安國,還有說,成都荷花池中葯專業市場也是我國四大葯都之一。除此以外,江西樟樹有「南國葯都」之稱。事實上,不論我國的四大葯都是誰,有一點不可質疑,這些地區的醫葯業都比較發達。 另外西藏,東北也盛產葯材。以上指的是中葯
㈣ 中國最大的中葯材基地在哪
被喻為中國「中葯之庫」的四川省,地處北溫帶,地域遼闊,地形復雜,氣候四季分明,物產豐富,植物品種繁多,全省有葯用植物約5000種,中葯材蘊藏量達100萬噸,經過多年的發展,四川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中葯材基地,
㈤ 中國的四大葯都是哪裡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中醫誕生於上古時期,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已基本形成,之後歷代均有總結發展。除此之外對漢字文化圈國家影響深遠,如日本漢方醫學,韓國韓醫學,朝鮮高麗醫學、越南東醫學等都是以中醫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伴隨著中醫的不斷發展,中葯材和葯商也逐漸規模化。由此,我國形成了安徽亳州、河北安國,江西樟樹,河南禹州為主的四大葯都。
安徽亳州 作為葯都之首,1998年2月,亳州市從阜陽市劃出,由省直轄。2000年5月,地級市亳州市正式設立,轄渦陽、蒙城、利辛和譙城三縣一區。在亳州歷史上,出現了曹操、華佗等名人。正是因為一代名醫華佗的影響,帶動了亳州醫葯的發展,到了清朝末期,亳州已經成了葯商雲集,葯棧林立,葯號巨頭密布,經銷中葯材兩千多種的重要“葯都”。在此基礎上,亳州有“中華葯都”之稱,是“四大葯都之首”。
以上是中國公認的四大葯都,歷史悠久,葯業交易發達,每年都有上千萬乃至上億元的葯品交易額,當地的葯品交易收入也都是地方主要財政收入之一。
(圖片來自網路。)
㈥ 中國比較出名的葯材城市是哪個
我國四大葯都,安徽亳州、河北安國,江西樟樹,河南禹州。
位於安徽省西北部的亳州,有「中華葯都」之稱。是漢代著名醫學家華佗的故鄉,由於一代名醫的影響,帶動了亳州醫葯的發展,到明、清時期亳州就是全國四大葯都之一,清末,亳州已經成了葯商雲集,葯棧林立,葯號巨頭密布,經銷中葯材兩千多種的中葯「葯都」。不難看出到清末亳州的葯市已很繁榮。亳州的中葯材種植亦是比較廣泛的,清代文學家劉開有詩雲:「小黃城外芍葯花,十里五里生朝霞,花前花後皆人家,家家種花如桑麻。」可見,在當時特定的條件下,醫葯業的發展主要依靠以種植中草葯為主,葯業的發展,促進了葯材業的發展。亳州已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葯材集散地,年銷售收入突破100億元。近年來,葯材已成為亳州四大經濟支柱之一,建成「中國葯材第一市」。
亳州自古就有「葯都」之稱,是全國聞名的中葯材種植基地,在中國《葯典》上冠以「亳」字的就有「亳芍」、「亳菊」、「亳桑皮」、「亳花粉」四種,其中白芍佔全國總產量的60%。全市中葯材種植已達400多個品種,共有800多個中葯材種植專業村,8個中葯材種植基地,葯材種植面積65萬畝。亳州市已經形成全國最大的中葯飲片產業集群,並於2007年被中國醫葯保健品進出口商會授予「中國中葯飲片出口基地」。目前,全市共有中葯材加工生產企業42家,其中39家通過GMP認證。亳州建有全國規模最大、設施最好、檔次最高的「中國(亳州)中葯材交易中心」,已成為全國最大的中葯材集散地。亳州中葯產業正處在加快發展之中,形成了包括現代中葯研發、中葯材種植、中葯飲片加工、中葯材提取物生產、中葯保健品、中成葯製造和綜合配套服務等在內的較為完整的產業鏈。1995年,時任國家主席的江澤民同志為亳州欣然命筆:「華佗故里,葯材之鄉」。
安國葯業源遠流長。安國市古稱祁州,中葯材交易已有千年歷史,始於北宋,盛於明清。傳統的中葯材加工技藝精湛,曾以「祁州四絕」名揚天下,贏得了「草到安國方成葯,葯到祁州始生香」的美譽。安國中葯文化距今已有近千年歷史,安國葯市被列為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安國現代中葯產業基地被列入科技部火炬計劃。安國市現擁有中成葯品種500多個,經營品種2000多個,輻射全國各地及歐美、東南亞20多個國家和地區。2012年,安國中葯材市場成交額預計超110億元,吞吐量120萬噸,是全國最大的中葯材集散地和出口基地,出口額佔全省中葯材出口總量的80%左右。
中國葯都之一——樟樹,樟樹的葯業源遠流長,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葯材集散地,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自古以來就有「葯不到樟樹不齊,葯不過樟樹不靈」之譽。鎮郊的閣皂山是一個天然葯場,綿延200餘里,草木豐茂,盛產各種葯材,其中動、植物葯材和礦物葯材達百餘種。早在東漢建安時期,道家張道陵、葛仙翁等即修煉於此。他們一面迷信說教驅邪,一面采葯煉丹治病、傳授炮製之法。後來葛氏之孫葛洪,總結行醫經驗,著成《肘後備急千金方》,流傳於世。唐宋時期,樟樹葯業日益發達,采葯賣葯者日增,葯鋪、葯材行、分庄逐步興起,並向外省擴張。
明朝初年,這里建起一座三皇宮(即葯王廟),每逢農歷4月28日唐代名醫孫思邈生日,就在廟側設立交易場所,全國各路葯商,多雲集於此,進行貿易。明末清初,樟樹中葯鋪已發展到200多家,同時,外省葯商也來此設立葯行,甚至還建有同鄉會組織。這樣漸漸變成了葯材集散中心。至今境內仍有不少保存完好的煉丹井、洗葯池、古寺、葯廟等勝跡。樟樹人採集、炮製中葯材世代相傳,掌握了許多秘傳妙法,無論是炒、浸、泡、炙,還是烘、曬、切、藏,均有獨到之處。優秀葯工切的葯片,「薄如紙,吹得起,斷面齊,造型美」,色、香、形、味、效俱佳。樟樹的葯師、葯工、葯商走遍全國葯材產地,採集、選購品質上乘的葯材原料運回加工,使得樟樹的葯材品種齊全,質地精良。樟樹因此成為全國中葯材生產、加工、炮製和經營中心。「葯都」的形成,除因其地理條件優越、水路交通發達之外,與其盛產葯材,精於葯材的種植、炮製、經銷和保管,更是密不可分的。閣皂山有天然葯材200多種,中外聞名的江枳殼、江枳實,就是當地特產之一。樟樹本地,對葯材質量的要求非常嚴格,葯材必須純凈,飲片加工務其精細。如今歷朝的「葯王廟會」已發展成一年一度的全國葯材交流大會。每年請柬一經發出,香港、新加坡以及全國各省、自治區、市的葯界同仁蜂擁而來。屆時的樟樹,就成為葯的世界、葯的海洋。在葯都東門外的寬闊坪場上,一片專門用以進行交易活動的富麗堂皇的建築群拔地而起,總佔地面積15000多平方米,可容納萬餘人同時進行交易活動。
素有「中華葯城」之稱的河南禹州,也是中國醫葯發祥地之一。禹州具有悠久的中葯材種植、採集、加工歷史,以加工精良、遵古炮製著稱於世。歷史上就有「葯不到禹州不香,醫不見葯王不妙」之說。自春秋戰國以來,神醫扁鵲、醫聖張仲景、葯王孫思邈等都曾在禹行醫采葯、著書立說。在他們的直接影響下,禹州的醫葯業也得到大的發展,從唐朝開始禹州的葯市逐步形成,伴隨著葯業的進一步發展和繁榮,明朝時期,禹州就成為全國四大葯材集散地之一。1996年,禹州被國家中醫葯管理局、衛生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定為全國十七個中葯材專業市場,河南省唯一的國家定點葯材專業市場。為進一步發展中葯材市場,充分發揮禹州獨特的葯業優勢,禹州市委決定在市葯城路東側、商貿大世界北側新建一座佔地300畝的禹州「中華葯城」。該葯城包括一個佔地30畝,建築面積21000平方米的交易大廳,是一所大型現代化中醫專業市場。
㈦ 中國最大的中葯材生產基地在哪
一、安徽亳州中葯材交易中心(國內規模最大的中葯材專業交易市場,四大葯都之一) 中國(亳州)中葯材交易中心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中葯材專業市場,該「中心」座落在國家級歷史名城——安徽省亳州市省級經濟開發區內。
二、河南省禹州中葯材專業市場(全國四大葯都之一,有中國葯城美譽,國家級定點葯材市場,全國十七家定點葯市之一) 素有「中華葯城」之稱的河南禹州,也是我國醫葯發祥地之一。
三、成都市荷花池葯材專業市場(四大葯都之一,全國中葯材主要產區之一,全國十七家定點葯市之一) 荷花池中葯材專業市場,是1996年由荷花池中葯材專業市場,位於成都市五塊石蓉北商貿大道42號,是1996年由原荷花池中葯材交易區和五塊石中葯材市場合並而成。
四、河北省安國中葯材專業市場(全國最大的中葯材專業市場之一,十七家定點葯市之一,四大葯都之一) 葯都」安國市古稱祁州,是全國最大的中葯材集散地,素有「草到安國方成葯、葯經祁州始生香」的美譽。
五、江西樟樹中葯材市場(四大葯都之一,全國十七家定點葯市之一) 江西省樟樹市在唐朝即辟為葯墟,宋元時形成葯市,明清時期臻於鼎盛,終成「南北川廣葯材之總匯」的大氣候。但由於設施落後,交易方式陳舊等原因,近年來,「葯都」繁華逐漸逝去。
六、廣州市清平中葯材專業市場(全國17個中葯材市場之一) 清平中葯材專業市場於1979年經廣州市政府批准開辦,是全國首批8個重點中葯材專業市場之一。廣州清平中葯材專業市場是1996年經國家批准設立的全國17個中葯材市場之一,是廣州市惟一合法的中葯商品交易場所。
七、山東鄄城縣舜王城葯材市場(十七家大型中葯材市場之一。山東省唯一的葯材專業市場) 鄄城縣素有「中國綠色葯都」之稱。全縣中葯材種植面積近10萬余畝,中葯材加工企業30餘家。鄄城縣建設的鄄城縣舜王城中葯材專業市場,是繼安徽亳州、河北安國之後全國重要的中葯材集散地之一,是全國{BANNED}、山東省唯一的國家級中葯材專業市場。
八、重慶市解放路葯材專業市場(全國首批八家中葯材專業市場之一) 重慶中葯材專業市場建設規模和配套設施,市場佔地面積2500平方米,為六樓一底的大型室內交易市場,建築面積10000平方米。
九、哈爾濱三棵樹葯材專業市場(我國北方中葯材經營的集散地) 哈爾濱三棵樹中葯材專業市場建立於1991年,是通過國家「三局一部」驗收的17家中葯材專業市場之一,是東北三省和內蒙古地區唯一的中葯材市場。
十、蘭州市黃河中葯材專業市場(十七家大型中葯材市場之一) 黃河中葯材專業市場是全國17家國家級中葯材專業市場之一,1994年8月創辦,1996年9月經國家一部三局聯合批准為甘、寧、青、新唯一的國家級中葯材專業市場,也是蘭州市十大市場之一。
㈧ 中國最大的中葯材生產是那個地方
中國有四大葯都,安徽亳州、江西樟樹、河北安國、河南禹州,都是葯材發源地,此外還有雲南荷花池、廣東普寧等。其中安徽亳州是全國最大的中葯材散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