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歷史上有幾個獻王
獻王劉德
雲南獻王
獻王劉德
河間獻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從民得善書,必為好寫與之,留其真,加金帛賜,以招之。由是四方道術之人,不遠千里,或有先祖舊書,多奉以奏獻王者,故得書多,與漢朝等。是時淮南王安亦好書,所招致率多浮辯。獻王所得書皆古文先秦舊書:《周官》、《尚書》、《禮》、《禮記》、《孟子》、《老子》之屬,皆經傳說記七十之子徒所論,立毛氏詩、左氏春秋博士,修禮樂被服儒術,造次必於儒者,山東諸儒多從而游。武帝時獻王來朝,獻雅樂,對三雍宮及詔策所問三十餘事,其對推道術而言,得事之中,文約指明。立二十六年薨。中尉常麗以聞,曰:「王身端行治,溫仁恭儉,篤敬愛下,明知深察,惠於鰥寡。」大行令奏:謚法曰:聰明睿智,曰:「獻」,宜謚曰「獻王」。[1]
雲南獻王
雲南古滇國曾是秦時下設的三個郡,秦末時天下動盪,這一地區就實行了閉關鎖國,自立為王,從中央政權中脫離了出來,直到漢武帝時期才重新被平定。 據記載,古滇國有一部分人信奉巫神邪術,由於宇宙觀價值觀的差異,國中產生了不小的矛盾。這些信奉邪神的人為了避亂離開了滇國,遷移到瀾滄江畔的深山中生活。這部分人的領袖自稱為獻王,象這種草頭天子在中國歷史上數不勝數,史書上對於這位獻王的記載不過只言片語。 獻王,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位,不過並不是同一時代,除了滇國的獻王之外,其餘的幾位獻王都不在雲南,甚至連太平天國的農民起義軍在天京建國後,也曾封過一個獻王,在戰國以及五代等時期,都有過獻王的稱號。就像歷史上的中山稱號,也曾在歷史上作為國號和王號分別出現過,而那些獻王並非相互之間有什麼聯系。
『貳』 《鬼吹燈-雲南蟲谷》獻王是誰
《鬼吹燈-雲南蟲谷》獻王是古滇國的一位巫王。
鬼吹燈之雲南蟲谷原著中,獻王是古滇國的一位巫王,他精通痋術,了解陰陽風水。
當年,古滇國無意中得到了鳳凰膽(雮塵珠),這個消息被當時國力雄厚的漢王朝知曉。
雮塵珠是地母所化的鳳凰,早在商周時期就被當做可以修煉成仙的神器,但需要特定的地點和環境才可以。西漢時期,漢武帝正在尋找長生之術,要求滇國將雮塵珠獻上。獻王想自己成仙,於是帶著雮塵珠和自己的人馬離開古滇國,進入深山尋找可以成仙的「水龍暈」。
人物設定
(小說引用)據記載,古滇國有一部分人信奉巫神邪術,因為宇宙觀價值觀的差異,國中產生了很大的矛盾。這些信奉邪神的人為了避亂離開了古滇國,他們扶老攜幼遷移到瀾滄江畔的深山中生活。
這部分人的領袖自稱為獻王,象這種草頭天子在中國歷史上數不勝數,史書上對於這位獻王的記載不過只言片語,語焉不詳。
『叄』 河北滄州獻縣的獻王指的是哪位古代人物
西漢時期孝景帝的二兒子劉德
『肆』 河北滄州獻縣的獻王指的是哪位古代人物 有人知道嗎
獻縣的獻王指的是西漢時期孝景帝的二兒子劉德,在孝景帝前元二年(前155)以皇子的身份受封為河間王。劉德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從民得善書,必為好寫與之,留其真,加金帛賜,以招之。獻王所得書皆古文先秦舊書:《周官》、《尚書》、《禮》、《禮記》、《孟子》、《老子》之屬,皆經傳說記七十之子徒所論,立毛氏詩、左氏春秋博士,修禮樂被服儒術,造次必於儒者,山東諸儒多從而游。武帝時獻王來朝,獻雅樂,對三雍宮及詔策所問三十餘事,其對推道術而言,得事之中,文約指明。說白了就是劉德收集先秦時期沒被燒毀而流傳下來的那些儒家著作,並組織人加以整理,在漢武帝時進獻朝廷,使儒家文化得以流傳後世。劉德死後謚號獻王。
『伍』 古代獻王是誰
古代獻王是劉德,獻王劉德是漢景帝之子,於公元前155年被封為河間國諸侯王。他傾畢生精力,搜求、整理秦劫火後的儒學典籍,為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作出了彪炳史冊的突出貢獻。死後封謚號為「獻」,史稱「獻王」。
劉德(?—前130年),西漢宗室、藏書家,漢景帝劉啟第二子,廢太子劉榮同母弟,母為栗姬。
漢景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55年)四月,劉德以皇子身份受封河間王,為王二十六載,始終沒有被捲入政治漩渦,而是將其畢生精力投入了對中國文化古籍的收集與整理,對古文化寶貴遺產的保存和延續做出了巨大貢獻。現今留傳後世的影響很大的《毛詩》和《左傳》,應是劉德之功績。晚年受到漢武帝猜疑,憂悒成疾。元光五年(前130年)病逝,謚號為獻。
『陸』 雲南獻王時期對應中原什麼朝代
獻王,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位,不過並不是同一個時代,這里除了古滇國的獻王之外,其餘的幾位獻王都不在雲南,甚至連太平天國的農民起義軍在天京建國後,也曾封過一個獻王,在戰國以及五代等時期,都有過獻王的稱號。
就像歷史上的中山稱號,也曾在歷史上作為國號和王號分別出現過,而那些獻王並非相互之間有什麼聯系。
雲南古滇國曾是秦時下設的三個郡,秦末時天下動盪,這一地區就實行了閉關鎖國,自立為王,從中央政權中脫離了出來,直到漢武帝時期才重新被平定。
『柒』 獻王是什麼王
鬼吹燈入迷了啊
河間獻王劉德
劉德,(?~前130)西漢藏書家。景帝劉啟第三子,栗姬第二子,廢太子劉榮之弟。封為河間王,卒後謚獻,又稱河間獻王,家居咸陽,修學好古,遇事實事是。
藏書最多。秦焚書坑儒,典籍湮缺。他凡從民間得一善書,必好寫以還,而留其真本,又加金銀玉帛賞賜,以招四方之書。由是有舊書者,多奉奏河間王。故得書之多,可與漢官家藏書相等。所得書皆古文及先秦舊書,價值較高。其學舉六經,立《毛氏詩》、《左氏春秋》博士。修《禮樂》,精儒學,山東諸儒多從其游。
『捌』 獻忠王是誰他在哪一朝代當過官
沒有這個位號
錢弘佐、韓琦的謚號是忠獻王
錢佐(928年—947年),原名錢弘佐,字元佑 (一作字祐),吳越文穆王錢元瓘第六子,母許氏[3] ,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君主,941年―947年在位。
天福六年(941年),錢元瓘去世,錢佐繼位。錢佐溫和謙恭,喜好讀書,禮賢下士,勤理政務。曾免除境內賦稅三年,出兵援救閩國,誅殺擅權之臣杜昭達、闞璠等。開運四年(947年),錢佐因病去世,時年二十歲,謚號忠獻王。錢佐死後,其弟錢弘倧繼位。
『玖』 蜀獻王是哪個朝代的人,他對成都、眉山有何貢獻
蜀獻王朱椿(明洪武十一年(1378),朱元璋把他的第11個兒子朱椿封為蜀王,封地即在四川成都。歷史上把朱椿稱作蜀獻王。)
對成都:
據《明史·諸王列傳》記述,蜀王朱椿是一個喜好讀書和做學問的人,「博綜典籍,容止都雅」,在朝中有「蜀秀才」之稱。到成都後,聘請了大學者方孝孺為師傅,興辦郡學,資助清貧學者,在吏治上也革除了一些弊端,並擊敗了番人入寇,所以口碑不錯,史書上說他「以禮教守西陲」,「蜀人由此安樂,日益殷富,川中二百年不被兵革,椿力也」。蜀王朱椿的大局觀也很好,燕王朱棣舉兵推翻建文帝當了永樂皇帝後,朱椿主動朝貢,保障了中央王朝和蜀王府的和諧相處,維持了蜀地的安定局面。明代的親王都是世襲制,朱椿之後共傳了四世七王,史書說他們都繼承了家風,「皆檢飭守禮法,好學能文」。
對峨眉山:
巴蜀離歷代京都較遠,一旦發生暴動,鞭長莫及。故歷代帝王除委派得力可靠的人治理蜀地外,還支持峨眉山佛教,想借峨眉山佛教來穩定人心,穩定時局。自唐代起至清代,帝王們對峨眉山佛教都有賜贈,以示關懷。蜀獻王朱椿經常關注峨眉山佛教,而當年峨嵋山主持為迎接朱椿所建的清音閣接王亭,則有「峨眉山第一風景」之稱。帝王的支持,使山上佛事越來越興隆,峨眉山佛教也自然成了蜀地佛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