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全國姓王的有多少
2011年4月28日,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發布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登記(已上報戶口)的全國總人口為1339724852人,其中漢族人口為1225932641人,王姓約占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七點四一,差不多9084萬多人。最多的李姓也是9700多萬(王排第二),現在中國沒有人口過億的姓氏了。
王姓,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界三大姓氏之一。王姓是中國第一大姓氏(據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公布的數據),是世界三大姓氏之一,也是中國最古老的一個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8位。除中國外,在朝鮮也有許多王姓的人。在廣東,「王」與「黃」在粵語上讀音相同,為分別兩姓,王姓通常被稱為「三劃王」。
根據1977年中國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志》發表的一篇有關「姓」的論文上指出,王姓是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
新華網北京4月24日電 公安部治安管理局最近對全國戶籍人口的一項統計分析顯示:王姓是我國第一大姓,有9288.1萬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7.25%。
王姓來源眾多,但有一些共同點,即大多為帝王的後人自稱為王氏。出自姬姓之王有三支。一是周文王第15個兒子高的後裔,因本來為王族,所以他們以王為姓,主要居住在陝西、河北等地;二是東周靈王太子姬晉被廢為平民後,世人因其原來為王族稱之「王家」,以後便以王為姓,主要居住在山東膠南縣、山西等地;三是戰國四公子之信陵君的孫子在戰敗後逃往泰山,因原為王族,就也以王為姓。出自子姓之王,是王子比乾的後代。比干被昏君紂王剖腹致死後,其居住在河南衛輝的子孫改姓王,這支王姓後來又發展到天水、東平、新野、山陽、中山、章武、東萊、河東等地。出自田姓之王,田姓為戰國齊國之君,為秦所滅後,齊人仍稱其「王家」,後也以王為姓,主要居住在今山東昌樂、河南開封等地。其他還有一些王族改姓王。此後,王姓發展迅速,在西晉末年後逐漸遷往江南。唐朝時王姓主要遷往福建,也有遷往四川、安徽、江西的,北宋時期,主要遷往江蘇、浙江一帶,宋末元初,居住在福建的王姓遷往廣東等地。明末開始,王姓陸續有人遷往台灣。在中國歷史上,王姓稱王稱帝者14人,先後建立新、漢、鄭、燕、前蜀、閩、安陽、極樂等政權。王姓最顯赫的時期是六朝時代。在此300多年裡,王姓與謝姓並稱望族。而其他時代也是英才不斷,如西漢有王昭君;東漢有唯物主義哲學家王充,「建安七子」之一的文學家王桀;魏晉有醫學家王叔和;大將軍王敦與堂弟王導一時權傾天下;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唐代「初唐四傑」之一的文學家王勃,詩人王維、王昌齡、王之渙,數學家王孝通,醫學家王冰;宋朝王姓最傑出的人物是王安石,他也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元朝有戲曲作家王實甫;明代有哲學家、教育家王守仁;清代有農民起義女首領王聰兒,文學家王文治;近代有學者王國維;現代有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王若飛。 海外的華人也不乏人才,如「電腦大王」王安,曾被列為美國十大富翁之一;企業家王嘉廉;美國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副主任王佑曾;「太空人」王贛駿是著名科學家。
(真誠為您解答,希望給予【好評】,非常感謝~~)
⑵ 中國歷代皇帝死因
死因不明:第一個是始皇帝,2是秦朝胡亥
被殺:1秦子嬰,2.漢朝幾個
被逼自殺:絕大多數末朝皇帝
⑶ 中國人對死的稱呼有多少種
1. 古代按身份等級對死亡的稱呼
⑴ 駕崩
皇帝之死,稱之為崩,除駕崩之外,大薨/晏駕/千秋/山陵崩/登遐/大行/星駕/升霞等也用於皇帝之死。
⑵ 薨
諸侯之死,稱之為薨,也有稱之為」賽的「說法。
⑶ 卒
大夫之死,稱之為卒。
⑷不祿
士之死,稱之為不祿,祿指俸祿,不祿意為不能夠再領取朝廷的俸祿。
⑸ 死
庶人之死,稱之為死,庶人即普通人。
2. 壽終而死
⑴壽終正寢
成年男子特別老年男子的正常死亡稱壽終正寢,因古時男子將終,卧於正廳東首,安鍵死去。
⑵壽終內寢
成年女子特別是老年婦女的立含死亡稱壽終內寢,因古代女子將終,仍居內寢,不必遷動。
3. 父母死亡
⑴失信
自言父親之死稱失信。 估是依靠的意思,失估就是失去了依靠。
⑵失持
自言母親之死稱失持。 侍是依靠的意思,失待就是失去了依 賴。 《詩經》有「無父何估,無母何恃」之句。
4. 為國家道義捨生而死
⑴殉:稱有所作為、追求理想、道義而捨生亂。
⑵殉國:稱那些為國難、為國家民族利益而台生者。
⑶殉道:稱那些為國難和正義而捨生者。《孟子•盡心》中有「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
⑷殉節:是稱那些為節義而捨生者。
⑸殉難:稱為國家或為正義而台生者。
⑹就義:稱為了正義事業被敵人殺害者。
5. 因災禍而死
⑴遇難:稱因被迫害或發生意外而死亡者。
⑵被准:是稱因災禍或重大變故而死亡者。
⑶揭難:稱遭受災禍或疾病而死者。
⑷藏難:是稱領袖人物、革命志士遭受人為的災禍而死者。
⑸罹難:稱因意外之事而死者。 (如因飛機失事和車禍死的)
6. 其他
逝世:稱一般成年人之死。
去世:稱一般成年人之死。
謝世:對一般成年人之死的雅稱。
長逝:稱年高有德的人之死。
百年:稱年高的長輩之死。
四游:舊時稱老年人之死。
登仙:舊時稱老年人之死。
作古:舊肘稱年長者之死。
永別:稱親朋好友之死。
分手:是丈夫稱容於或妻子稱丈夫之死。
隕:是稱元帥、大將之死。
溺:稱末成年人之死,亦稱找死者。
天:稱幼年人之死。
困:古稱上等人物之死。
隨:稱餓死者。
羽化:古稱成仙為羽化,稱年高或尊長者之死。
棄養:對父母去世約婉稱。
⑷ 中國姓王的人有多少
根據公安部戶政管理研究中心2019年1月公布的官方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大陸王姓人口達到1.015億人,為全國第一大姓。
王姓也是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海南、陝西、甘肅、新疆16個省(區、市)第一大姓。全國形成了以長江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王姓區和低比率的南方王姓區。
(4)中國叫王思蔭有多少擴展閱讀
王姓名人:
1、王鷗
王鷗( Angel wang ),1982年10月28日出生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中國內地女演員。2003年,獲得第四屆CCTV模特電視大賽全國總決賽最上鏡獎。
2、王麗坤
王麗坤(Claudia),出生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翁牛特旗,中國內地影視女演員,畢業於北京舞蹈學院中國舞本科班。2004年,出演個人首部電視劇《七劍下天山》,從而正式進入演藝圈。
⑸ 中國古代皇帝列表、
559個帝王,397個皇帝,
完整的中國歷朝年代表
上古時代 炎帝 神農氏
黃帝 軒轅氏 前2697~前2599
少昊 金天氏 前2598~前2515
顓頊 高陽氏 前2514~前2437
帝嚳 高辛氏 前2436~前2367
帝摯 高辛氏 前2366~前2358
唐堯 放勛 前2357~前2258
虞舜 重華 前2257~前2208
夏(啟以後)公元前2197--1766 共432年 *姓,共傳十四世,十七王,建都:安 (今山西雯縣)。
1、宗神夏禹 ??年
2、帝啟 9年
3、太康 29年
4、仲康 l3年
5、帝相 28年 --(羿-寒浞) 40年
6、少康 22年
7、帝抒 17年
8、帝槐 26年
9、帝芒 l8年
10、帝泄 l6年
11、不降 59年
12、帝扃 21年
13、胤甲 21年
14、帝孔甲 31年
15、帝皋 11年
16、帝發 19年
17、履癸 53年。
商前期年表:
湯、太丁、外丙、中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中丁、外壬、河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陽甲、盤庚(遷殷前) 公元前1600——前1300年 商後期年表:
盤庚(遷殷後) 公元前1300年
小辛 | 在位50年
小乙 前1251年
武丁 前1250年——前1192年 在位59年
祖庚 前1191年
祖甲 |
廩辛 | 在位44年
康丁 前1148年
武乙 前1147年——前1113年 在位35年
文丁 前1112年——前1102年 在位11年
帝乙 前1101年——前1076年 在位26年
帝辛(紂) 前1075年——前1046年 在位30年 周分西周、東周,姬姓,建都:鎬京(西安)、洛陽。 西周:公元前1122--770 共353年。歷十二帝。建都:鎬京。
1、武王發 7年
2、成王誦 37年
3、康王釗 26年
4、昭王瑖 51年
5、穆王滿 55年
6、共王緊扈 12年
7、懿王囏 25年
8、孝王辟方 15年
9、夷王變 16年
10、厲王胡 37年 -共和時代 14年-
11、宣王靖 46年
12、幽王宮湼 1l年。 武王之前還有:古公亶父(太王)、季歷、文王,雖有強大的勢力,但在名義上仍是商朝屬下的一個諸候國。 東周:公元前77O--225 共545年,歷二十六帝。建都:洛陽。
1、本王宜臼 51年
2、桓王林 23年
3、庄王鉈 15年
4、厘王胡齊 5年
5、惠王閬 25年
6、襄王鄭 33年
7、頃王壬臣 6年
8、匡王班 6年
9、定王瑜 2l年
1O、簡王夷 14年
11、靈王泄心 27年
12、景王貴 25年
13、悼王猛 1年
l4、敬王匈 44年
15、元王仁 7年
16、貞定王介 28年
17、哀王去疾 1年
18、思王叔 1年
19、考王嵬 15年
20、威烈王午 44年
21、安王驕 26年
22、烈王喜 7年
23、顯王扁 48年
24、慎靚王定 6年
25、赧王延 59年
26、東周君傑 7年。
春秋戰國 春秋,公元前77O--475,戰國,公元前475--22l年。周東遷後,實力大為削弱,全國處於四分五裂割據的狀態,大小國家約有一百二十多個。經過不斷兼並,到戰國初年,也有十幾個國家,大國有秦、楚、韓、趙、魏、齊、燕七國,即有名的「戰國七雄」。因為太多,各王室姓氏一下難以查找,敬請原諒。
秦(統一後)公元前22l--2Ol 共15年,歷三帝,嬴姓,建都:咸陽。 1、始皇帝政 12年
2、二世胡亥 3年
3、子嬰 l年。
漢公元前206--公元22O年,包括西漢和東漢(也和前漢和後漢)。在兩漢之際,還有王莽、劉玄兩個短暫的統治時期。 西漢:公元前206--公元8年,共214年,劉姓,歷十三帝,建都:長安。
l、高祖幫 12年。
2、惠帝盈 7年。
3、少帝(呂後專政) 8年。
4、文帝桓 23年。
5、景帝啟 l6年。
6、武帝徹 年號:建元,54年。
7、昭帝弗陵 始元,13年。
8、宣帝詢 本始,25年。
9、元帝爽 初元,16年。
1O、成帝驁 建始,26年。
l1、哀帝欣 建平, 6年。
12、平帝珩 元始, 5年。
13、孺子嬰 居攝, 3年。
新朝:公元9--25 共17年,建都:長安。
1、王莽,始建國,15年。
2、淮陽王劉玄 更始,3年。
東漢:公元25--220,共195年,劉姓,歷十三帝,建都:洛陽。
1、光武帝秀 建武 33年。
2、明帝庄 永平 18年。
3、章帝炟 建初 13年。
4、和帝肇 永元 17年。
5、殤帝隆 延平 1年。
6、安帝佑 永初 19年。
7、順帝保 永建 19年。
8、沖帝炳 永加 1年。
9、質帝鑽 本初 1年。
1O、桓帝志 建和 21年。
11、靈帝宏 建寧 22年。
12、少帝辨 光熹 1年。
13、獻帝協 初平 32年。
三國三國始於22O年魏國代漢,終於265年晉國代魏。但史家往往以l9O年董卓挾漢獻帝離開洛陽為三國上限,以28O年晉滅吳為三國下限。
魏:公元220--265年,共46年,曹姓,歷五帝,建都:許昌。
1、文帝丕 黃初 7年。
2、明帝睿 太和 13年。
3、齊王芳 正始 14年。
4、高貴鄉公髦 正元 7年。
5、常道鄉公奐 景元 6年。
曹操:建安十八年,曹操封為魏公,建魏國,雖已是皇帝,但名義上還為漢臣。
後子曹丕追尊魏武帝。
蜀:公元22l--243,共43年,劉姓,歷二帝,建都:成都。
1、昭烈帝備 章武 3年。
2、後主 禪 建興 41年。
吳:公元222--28O 共59年,孫姓,歷四帝,建都:建業。
1、大帝 權 黃武 31年。
2、會稽王亮 建興 7年。
3、景帝 休 永安 7年。
4、烏程候皓 元興 17年。
晉
西晉:265--316 共5l年,歷四帝,先都洛陽,後遷長安。
1、武帝司馬炎 泰始 25年。
2、惠帝司馬衷 永熙 17年
3、懷帝司馬熾 永加 5年。
4、憨帝司馬業 建興 4年。
東晉:317--4O2 共1O4年。歷十一帝,建都:金陵
1、元帝司馬睿 建武 6年。
2、明帝司馬紹 太寧 3年。
3、成帝司馬衍 咸和 17年。
4、康帝司馬岳 建元 2年。
5、穆帝司馬聃 永和 17年。
6、哀帝司馬丕 隆和 4年。
7、廢帝司馬奕 太和 6年。
8、簡文帝司馬昱 咸安 2年。
9、孝武帝司馬曜 寧康 24年。
10、安帝司馬德宗 隆安 22年。
l1、恭帝司馬德文 元熙 2年。
十六國304--439 十六國建立可分前後二期:前期的政權有:蜀(成漢)、漢和前趙、後趙、前燕、前秦、前涼。還有鮮卑拓跋部的『代』和冉閔的『魏』不在十六國內。後期的政權有:後秦、後燕、南燕、北燕、後涼、南涼、西涼、北涼、西秦、夏。此外還有『西燕』不在十六國內。
蜀: 303--347 共七個皇帝 建都:成都。
1、李 特 2年
2、李 流 1年。
3、李 雄 30年
4、李 班 1年
5、李 期 3年
6、李 壽 5年
7、李 勢 5年。
前趙:304--329 匈奴 建都:平陽(山西臨汾) 歷五帝
1、劉 淵 6年
2、劉 和 1年
3、劉 聰 8年
4、劉 傑 1年
5、劉 曜 13年
後趙:319--352 歷7帝,羯族人,建都:襄國(河北邢台)
1、石 勒 15年
2、石 弘 1年
3、石 虎 15年
4、石 世 1年
5、石 遵 1年
6、石 祗 ?年
7、冉 閔 3年
前燕:357--37O 歷三帝,鮮卑族,建都:鄴(河北臨漳)
1、慕容皝 15年
2、慕容儁 11年
3、慕容暐 11年
前秦:351--394 歷六帝,氐族,建都:長安
1、符 健 4年
2、符 生 3年
3、符 堅 27年
4、符 丕 2年
5、苻 登 9年
6、符 榮 1年
前涼:313--376 漢族,歷7帝,建都:姑臧。
1、張 茂 5年
2、張 駿 22年
3、張重華 9年
4、張耀靈 1年
5、張 祚 3年
6、張玄靚 9年
7、張天鍚 12年
後秦:384--4l7 羌族,歷3帝,建都:長安。
1、姚 萇 8年
2、姚 真 22年
3、姚 弘 2年
後燕:384--409 鮮卑族,歷5帝,建都:中山。
1、慕容垂 13年
2、慕容寶 3年
3、慕容盛 3年
4、慕容熙 7年
5、高 雲 3年
南燕:398--4lO 鮮卑族,歷二帝,建都:廣固(山東益都)。
1、慕容德 7年
2、慕容超 6年
北燕:409--436 漢族,歷二帝,建都:昌黎。
1、馮 跋 22年
2、馮 弘 6年
後涼:386--4O3 氐族,歷四帝,建都:姑臧。
1、呂 光 13年
2、呂 紹 1年
3、呂 篡 1年
4、呂 隆 1年
南涼:397--4l4 鮮卑族,歷三帝,建都:樂都。
l、禿發烏狐 3年
2、禿發利鹿狐 3年
3、禿廢傉檀 13年
西涼:4O0--42O 漢族,歷二帝,建都:敦煌。
1、李 暠 17年
2、李 歆 4年
北涼:397--439 匈奴,歷三帝,建都:張掖。
1、段 業 4年
2、沮渠蒙遜 33年
3、沮渠牧犍 7年
西秦:385--43l 鮮卑族,歷四帝,建都:金城(皋蘭)
1、乞伏國仁 3年
2、乞伏乾歸 24年
3、乞伏熾磐 16年
4、乞伏暮末 4年
夏:4O7--43l 匈奴,歷三帝,建都:統葛(陝西橫山)
1、赫連勃勃 19年
2、赫連 昌 4年
3、赫連 定 4年
南北朝 南朝為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建都:建康(南京)
宋 42O--479年。共6O年八個皇帝。
一、武帝劉 裕 永初 3年。
二、少帝劉義符 景平 2年。
三、文帝劉義隆 元加 30年。
四、孝武帝劉駿 孝建 11年。
五、廢帝劉予業 永元 1年。
六、明帝劉 彧 秦始 8年。
七、後廢帝劉昱 元徴 5年。
八、順帝劉 准 升明 3年。
齊:479--5Ol,共23年,七個皇帝。
一、高帝肖道成 建元 4年。
二、武帝肖 賾 永明 11年。
三、廢帝肖昭業 隆昌 1年。
四、廢帝肖昭文 延興 1年。
五、明帝肖 鸞 建武 5年。
六、東昏侯寶卷 永元 13年。
七、和帝肖寶融 中興 1年。
梁:502--557,共56年,四個皇帝。
一、武帝肖 衍 天監 48年。
二、簡文帝肖綱 大寶 2年。
三、元帝肖 繹 承聖 4年。
四、敬帝肖方智 紹泰 3年。
陳:557--589,共33年,五個皇帝。
一、武帝陳霸先 永定 3年。
二、文帝陳 倩 天加 7年。
三、廢帝陳伯宗 光大 2年。
四、宣帝陳 頊 太建 14年。
五、後主陳叔寶 至德 7年。 北朝為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五個王朝。 北魏:386--534,共149年,11個皇帝。鮮卑拓跋氏,建都:盛樂(今內蒙和林格爾。)
1、道武帝珪 23年
2、明元帝嗣 15年
3、太武帝壽 28年
4、文成帝睿 14年
5、獻文帝弘 6年
6、孝文帝宏 29年
7、宣武帝恪 16年
8、孝明帝詡 12年
9、孝庄帝子攸 3年
1O、節閔帝恭 1年
11、安定王朝 1年 東魏:534--550,共17年,只有一個皇帝:孝靜帝善見,建都:鄴。
西魏:535--557,共23年,四個皇帝,建都:長安。
1、孝武帝修 2年
2、文帝寶炬 17年
3、廢帝欽 2年
4、恭帝廓 3年
北齊:55O--577,共28年,五個皇帝。高姓,建邱。
1、文宣帝洋 lO年
2、孝昭帝演 1年
3、武成帝湛 4年
4、後主緯 11年
5、幼主恆 1年
北周:557--581,共25年,五個皇帝,宇文氏,建都:長安
1、孝愍帝覺 1年
2、明帝毓 4年
3、武帝邕 18年
4、宣帝贇 1年
5、靜帝闡 2年
隋朝58l--6l8 楊姓 建都:長安(西安)
一、文帝楊堅 開皇 24年。(文帝有二個年號:開皇58l--60O、仁壽60l--6O4)
二、煬帝楊廣 大業 12年。
三、恭帝楊侑 義寧 1年。
隋朝只有三帝,共37年。
唐朝 618--9O7 李姓 建都:長安
一、高祖 淵 武德 9年。
二、太宗世民 貞觀 23年。
三、高宗 治 永徽 34年。
四、中宗 顯 嗣聖 1年。
五、武則天 垂拱 21年。
六、中宗(復辟) 神龍 5年。
七、睿宗 旦 景雲 3年。
八、玄宗隆基 先天 43年。
九、肅宗 亭 至德 7年。
十、代宗 豫 寶應 17年。
十一、德宗 適 建中 26年。
十二、順宗 誦 永貞 1年。
十三、憲宗 純 元和 l5年。
十四、穆宗 恆 長慶 4年。
十五、敬宗 湛 寶歷 2年。
十六、文宗 昂 太和 14年。
十七、武宗 炎 會昌 6年。
十八、宣宗 忱 大中 13年。
十九、懿宗 漼 咸通 14年。
二十、僖宗 儇 乾符 15年。
二十一、昭宗 曄 龍紀 16年。
二十二、哀帝 祝 天佑 3年。
唐朝二十二位皇帝(有的記載二十位,武周政權不計在內),統治唐朝29O年。
五代十國 9O7--96O 五代:
後梁:9O7--923,共16年。 朱姓 建希:汴梁
一、太祖全忠 開平 6年。
二、末帝友貞 乾化 11年。
後唐:923--936 共14年。 李姓 建都:洛陽
一、荘宗存勗 同光 4年。
二、明宗嗣源 天成 8年。
三、愍帝從厚 應順 1年。
四、廢帝從珂 清泰 2年。
後晉 936--946 共1l年 石姓 建都:汴梁
一、高祖敬塘 天福 7年。
二、出帝重貴 開運 4年。
後漢 947--95O 共4年 劉姓 建都:汴梁
一、高祖知遠 天福 2年。
二、隱帝承佑 乾佑 2年。
後周 951--960 共lO年 郭姓、柴姓 建都:汴梁
一、太祖 威 廣順 3年。
二、世宗 榮 顯德 6年。
三、恭德宗訓 1年。
十國:
前蜀:9O7--925 建都:成都
一、王 建 12年。
二、王 衍 8年。
吳: 892--937 建都:楊卅
一、楊行密 15年。
二、楊 渥 3年。
三、楊隆演 1O年。
四、楊 溥 17年。
楚: 896--951 建都:長沙
一、馬 殷 35年。
二、馬希聲 2年。
三、馬希范 15年。
四、馬希廣 3年。
五、馬希萼 2年。
六、馬希崇 1年。
閩: 897--946 建都:福州
一、王審知 4O年。
二、王延均 3年。
三、王 昶 4年。
四、王延義 4年。
五、王延政 3年。
南唐: 937--975 建都:金陵
一、李 升 7年。
二、李 璟 19年。
三、李 煜 16年。
荊南:9O7--96建都:荊州
一、高季興 22年。
二、高從海 20年。
三、高保融 12年。
四、高保勗 1年。
五、高繼沖 1年。
南漢:9O5--971 建都:廣州
一、劉 隱 12年。
二、劉 �6�9 32年。
三、劉 玢 1年。
四、劉 晟 16年。
五、劉 鋹 13年。
吳越:893--978 建都:錢塘
一、錢 鏐 41年。
二、錢元瓘 1O年。
三、錢 佐 6年。
四、錢 倧 1年。
五、錢 俶 40年。
北漢:951--979 建都:太原
一、劉 崇 4年。
二、劉 鈞 14年。
三、劉繼恩 1年。
四、劉繼元 11年。
後蜀:933--965 建都:成都
一、孟知祥 1年。
二、盈 昶 3O年。
宋朝(分北宋與南宋)北宋 960--1127,共l68年。趙姓,歷九帝。建都:汴梁
一、太祖匡胤,建隆。在位16年。
二、太宗光義,太平興國,在位22年。
三、真宗 桓,咸平,在位25年。
四、仁宗 禎,天聖,在位41年。
五、英宗 曙,治平,在位 4年。
六、神宗 頊,熙寧,在位18年。
七、哲宗 煦,元佑,在位15年。
八、徵宗 佶,建中靖國,在位25年。
九、欽宗 桓,靖康,在位2年。
南宋:1127--1279,共152年。歷九帝,趙姓。建都:臨安(杭州)。
一、高宗構,建炎,在位36年。
二、孝宗昚,隆興,在位27年。
三、光宗敦,紹熙,在位 5年。
四、寧宗擴,慶元,在位3O年。
五、理宗盷,寶慶,在位4O年。
六、度宗禥,咸淳,在位10年。
七、恭帝顯,德佑,在位 2年。
八、瑞宗昰,景炎,在位 3年。
九、帝 昺,祥興,在位 3年。
元朝l279--l368,共90年。歷十一帝.奇渥溫氏,建都:燕京(北京)。
一、世祖忽必烈,至元,在位15年。
二、成宗鐵木耳,元貞,在位13年。
三、武宗 海山,至大,在位 4年。
四、仁宗愛育萬拔力八達,皇慶,在位 9年。
五、英宗碩德八刺,至治,在位 3年。
六、泰定帝也孫鐵木耳,泰定,在位 5年。
七、大順帝阿速吉八,大順,在位 1年。
八、明宗和世瑓,天歷,在位 2年。
九、文宗圖鐵木耳,至順,在位 5年。
十、寧宗懿璘質班,至順,在位 1年。
十一、順帝托權鐵木耳,元統,在位36年。
明朝皇帝有的記載十位,天順未列入。
據明初官修《元史》記載,自成吉思汗建國迄元順帝出亡(1206--1368),通稱元朝。
明朝1368--1644,共277年,歷十六帝,朱姓,建都:南京,成祖移至北京。 一、太祖元璋,洪武,在位31年。
二、惠帝允炆,建文,在位 4年。
三、成祖 棣,永樂,在位22年。
四、仁宗高熾,洪熙,在位 1年。
五、宣宗瞻基,宣德,在位10年。
六、英宗祁鎮,正統,在位14年。
七、景帝祁鈺,景泰,在位 7年。
英宗祁鎮,天順,在位 8年。(復辟)
八、憲宗見深,成化,在位23年。
九、孝宗佑樘,弘治,在位18年。
十、武宗厚照,正德,在位16年。
十一、世宗厚熜,嘉清,在位16年。
十二、穆宗載垕,隆慶,在位 6年。
十三、神宗翊鈞,萬曆,在位47年。
十四、光宗常洛,泰昌,在位 1年。
十五、熹宗由校,天啟,在位 7年。
十六、思宗由檢,崇禎,在位17年。
順
李自成
大西
張獻忠,年號大順
南明
福王 朱由崧,年號弘光
唐王 朱聿鍵,年號隆武
桂王 朱由榔,年號永曆
清朝1644--1911 共268年,歷十帝(入關前兩個皇帝:清太祖,年號天命和清太宗,年號天聰不計在內)。滿族,愛新覺羅氏。建都:北京。
一、世祖福臨,為順治,在位18年。
二、聖祖玄燁,為康熙,在位61年。
三、世宗胤禛,為雍正,在位13年。
四、高宗弘歷,為乾隆,在位6O年。
五、仁宗顒琰,為嘉慶,在位25年。
六、宣宗旻寧,為道光,在位30年。
七、文宗奕詝,為咸豐,在位11年。
八、穆宗載淳,為同治,在位13年。
九、德宗載湉,為光緒,在位34年。
十、溥 儀,為宣統,在位 3年。
中華民國 中華帝國
中華帝國皇帝 袁世凱,年號洪憲
⑹ 中國史上最長壽皇後之一,王政君的死因是什麼
王政君在後位61年,享年84歲高齡,壽終正寢而死。
說王政君,可能大家都感覺很迷茫,這丫兒到底是誰啊?
可說到王莽,估計大家的記憶一下子就決堤了!那是個被大家調侃為「穿越者」的逆臣賊子啊!
王莽是王政君的親侄子,他能走到漢室朝廷的權利中樞,最終篡權亂政,過了一把要命的皇帝癮,還全要仰仗王政君的裙帶關系呢!
王政君的一輩子,其實還算幸運,以剋死了兩任夫婿的名聲嫁入帝王家,最後還成了皇後,本以為太子地位不保,卻沒想到漢元帝也不是什麼乾綱獨斷的主,堪堪保住了自己的地位,兒子死後,新上位的皇帝剛剛對王氏下手就突然暴斃,於是她又迎來了養尊處優,舒服自在的日子。
她一輩子爭扎在宮廷中,走的也還算順遂,不管怎樣,也不算辱沒了「夢月入懷」的美名。
⑺ 中國姓王的有多少
王姓,中華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子姓、媯姓和少數民族改姓。東周時期的姬晉為王姓始祖。
2014年,根據國家統計局官方數據顯示,中國大陸王姓人口達到9468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7.1%。 中國東部地區佔了王姓總人口的38.3%,中部佔了王姓人口的26.0%,西部佔了王姓人口23.5%,東北佔了王姓人口的12.2%。 全國形成了以長江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王姓區和低比率的南方王姓區
⑻ 王昭君的死因是什麼
關於王昭君的出生年代、死年和死因,史料都沒有明確記載。因而與王昭君的絕世美貌一樣成為千古之謎,存在各種動人的傳說與猜測。今人的解讀更是五花八門。筆者在閱讀史料之餘,閑聊幾句粗淺看法。 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後母的風俗,公元前31年,呼韓邪單於死後當年,王昭君嫁給呼韓邪的長子復株累單於雕陶莫皋,又生二女,長女名須卜居次,次女名當於居次。公元前20年,復株累單於又死,其弟弟且糜胥即位單於,號為:搜諧若鞮單於。據《漢書。匈奴傳》記載:搜諧若鞮單於且糜胥是呼韓邪單於第三個兒子,公元前20---前11年在位;在位共計8年;每兩年到漢朝朝會一次;前11年到漢朝朝會途中病死。且糜胥在位期間為漢成帝時期,漢朝政局相對穩定,西漢著名文學家、目錄學家劉向、劉歆父子都還健在,卻沒有留下王昭君死年和死因的的任何記載,東漢歷史學家班固所著《漢書》和宋代歷史學家范曄所著的《後漢書》都沒有相應記載。如果王昭君再次改嫁,史料理應有所記載,公元前20年,王昭君第二任丈夫復株累單於雕陶莫皋死後,因無王昭君殉葬的相關記載,可以推定王昭君自此寡居。有人說復株累單於死去一年後,王昭君去世,厚葬於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黃河水。後人稱之為青冢。因無任何依據,此說難以令人信服。 筆者認為,根據《漢書。匈奴傳下》中相關史實記載,王昭君最有可能死在呼韓邪單於第七個兒子輿單於即位之初,也就是她與呼韓邪單於的兒子伊屠智邪斯被殺之後一兩年。對應年代為公元18年到20年左右。理由: 一.王昭君入宮時年已十九歲,照此上推,當出生在公元前52年左右,到公元19年前後,王昭君已經年過古稀。網上有資料說王昭君生卒年代為公元前52---前19年,筆者在對應年代史料中看不出任何王昭君去世的背景痕跡。 二.伊屠智邪斯是她和呼韓邪單於唯一的兒子,伊屠智邪斯之死是王昭君出塞後唯一的、最大的精神打擊事件。公元18年,王昭君兩個女兒等親眷進京奉獻前後再沒有提到王昭君的任何事跡。有人說塞外氣候惡劣,王昭君活到三十來歲已經不錯了,此說更不可信。 據史料記載,出生於民風淳樸的荊楚民女,歷經大漢後宮三年之久的磨礪,挺身而出自薦和親匈奴的王昭君,絕不似第一個遠嫁烏孫的細君公主那樣身體纖弱、性格柔弱,同樣是生活在匈奴的呼韓邪單於五、六十多歲去世,解憂公主生活在烏孫,古稀之年回歸漢朝,為何塞外的氣候偏偏不能眷顧深愛塞外大草原的王昭君呢?可見氣候之說難以成立。此外還有殉情之說,也就是說王昭君先後嫁過的兩個丈夫都去世了,沒必要再嫁給第三個丈夫,也沒有人逼迫她改嫁新單於,王昭君在孀居生活的幽怨凄清中撒手人寰,此說近乎以今代古的憐愛式揣測。 「絕望服毒」、「投水自盡」之說來源於近千年之後的文學作品,而馬致遠創作的《漢宮怨》這部戲曲源自唐代《敦煌變文集》中的《王昭君變文》,是在民間傳奇的基礎上,結合當代歷史背景和作者的創作思想加工虛構的,不足為信。正史的記載是:在王昭君與呼韓邪單於所生之子伊屠智邪斯被殺之前,漢朝與匈奴關系很好,匈奴也不存在內亂,所謂昭君絕望就是無根之水。 三.王莽後期的漢朝已經分崩離析,咸單於是王昭君大女婿須卜當擁立的單於,按照呼韓邪單於臨終與大小閼氏約定的單於繼承製度,理當由輿即位。囊知牙斯單於死後,王昭君的大女婿須卜當是匈奴主政大臣,他希望能與漢朝再度和親,平常又與鹹的關系很好,當他看到咸受到王莽的寵愛、任命,於是越位改立咸為匈奴單於。輿在咸死後即位單於,輿單於即位後不計前嫌,派遣王昭君兩個女兒女婿等進京朝貢,主要是貪圖王莽的金銀賞賜。王莽死後,西漢滅亡,王昭君及其子女已經失去利用價值。光武帝初年,輿單於驕橫無比,自比冒頓單於,對漢朝使者言詞違逆傲慢。從王莽篡位建立「新朝」開始,囊知牙斯單於就認為王莽不是劉氏子孫,何以可為中國皇帝?從此匈奴與漢朝的關系日益下降,矛盾迭起,禍亂無窮。從上述歷史背景看,咸單於的即位是由王昭君的大女婿須卜當扶持上台的,足以斷定那時王昭君已經不在人世。 四.《王昭君變文校注》稱,昭君死後,漢哀帝曾派使者楊少前往弔祭。筆者認為可信度很小。 一是《王昭君變文》來源於唐代《敦煌變文集》,此文集屬於民間文學集子,具有濃厚的傳奇特色,從變文中對王昭君思鄉幽怨、盛極葬禮等情景的敘述描寫、歌詠歌詞文采,以及漢朝皇帝的祭辭都具備較為深厚的駢文文學功底來看,絕非漢代人所為。 二是《王昭君變文》中提到相關大事與史實相差甚遠;諸如漢哀帝遣使弔祭王昭君沒有對應史料印證,漢哀帝在位六年時期為匈奴囊知牙斯單於在位,史料中可見漢哀帝去世當年[公元前1年],囊知牙斯單於和烏孫大昆彌伊秩靡[解憂公主的孫子]一同到長安覲見,漢朝以此為榮。囊知牙斯單於入朝從上書請求到成行,經歷了三年的曲折。 《漢書。匈奴傳》對漢哀帝時期囊知牙斯單於入朝記載的十分詳細,看不出王昭君病故的蛛絲馬跡。漢朝對匈奴的賞賜極為豐厚,單於隨行進京的人員也從以往的二百多人增加到五百多人。當年二月,囊知牙斯單於朝見歸國,漢哀帝在當年六月病逝,年方九歲的漢平帝即位,太皇太後臨朝稱制,先前失寵的王莽在太皇太後的支持下重新得勢,並且主持朝政。王莽想討好太皇太後,便讓人側面捎話給囊知牙斯單於,要王昭君的大女兒須卜居次雲進京侍奉太皇太後。此時在公元1年,按王昭君出生於公元前52年推算,年齡恰好是52歲,漢哀帝在位期間的記載比較詳細,史料中從未提及王昭君病危、病故的信息,因此王昭君死於公元前一兩年之說難以採信。 此外,在我國古典文獻中,最早提到昭君墓的是唐代杜佑所著《通典》。《通典》中並無具體情況的詳細記載,直至清初錢良擇的《出塞紀略》,才有關於昭君墓的具體描繪。昭君墓及其傳說的真偽以及成型年代都不足以證明昭君死去的年代,恰恰是悠悠千古,各族人民對王昭君自薦和親、遠嫁匈奴非凡事跡的無盡緬懷。 五.與和親烏孫古稀歸漢的解憂公主相比,王昭君的生平及其兒孫的遭遇,更加令人同情感喟。雖然王昭君及其子孫的歷史貢獻不及解憂公主和他的子孫,雖然中原王朝的帝王們在歷史的紛繁變遷中漸漸淡忘了這些非凡的和親公主,同樣幸運的是懷有愛國之心的中原漢族人和那些塞外絕域不斷遷徙的游牧民族都永遠銘記著她們的名字。
⑼ 我國古代有哪些王、皇帝的死是未解之迷
1.趙匡胤:公元976年10月,太祖病倒,一切軍政人事都委託趙匡義代理。趙匡義白天處理朝政,晚上去萬歲殿探望兄長。癸丑日傍晚,天上下著大雪,趙匡義還在御房批閱奏章。一個太監急匆匆地趕來傳旨,說皇上召他快快去萬歲殿。他連忙趕去,只見趙匡胤在床上氣喘急促,朝著他一時講不出話來,只是睜大眼望著門外,不知是什麼意思。趙光義命令在床邊侍候的太監退出。太監們在門外遠處站著,只聽見殿內似乎是太祖在和趙匡義說什麼話,聲音隱約,時斷時續,難以聽清。過了一會兒,又見殿內燭光搖曳著映在牆上,時明時暗,象是趙匡義在躲閃著什麼。接著有斧子戳地的聲響,繼而是太祖激動的聲音:「你好好去做!」這時,趙光義跑到門口傳呼太監即速去請皇後,皇子前來。皇後、皇子趕來之時,太祖已經死去。據此,後人有種種猜疑,有的說趙匡義進殿後,趁太祖昏睡時去挑逗在旁陪侍的太祖妃子費氏。太祖醒來,見狀大怒,拋出斧子去擊趙匡義,趙匡義閃開,斧子戳地;有的說太祖覺得有鬼纏身,趙匡義替他舞斧驅鬼,所以有斧子著地之聲;有的認為是趙匡義謀殺太祖。至今這燭影斧聲仍為千年疑案。
2.順治:第一種就是世祖章皇帝在順治十八年因病而死。具體原因是因為愛妃董鄂氏(後追封孝獻端靜皇後)及其愛子(即董鄂妃的兒子)相繼病亡,福臨受到了巨大的精神打擊,身體每況愈下,後又染上了天花,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日子刻崩於紫禁城內的養心殿,年僅24歲。中國歷史第一檔案館的檔案支持第一種說法。據歷史文獻記載,福臨確實想要出家,但受到皇宮內保守勢力的極度反對,最終未能成行;而不久則死於天花。他也是清朝歷史上唯一公開皈依禪門的皇帝。
另一種民間傳說就是說因愛妃董鄂妃因病去世,愛宗教的福臨看破紅塵,出家當了和尚,而且這種說法一般還把董鄂妃與董小宛(秦淮名妓)當作同一人。但是,根據史學界的考證,董小宛25歲死時,董鄂妃也只有13歲,還未入宮,所以已經基本否定這種說法。
最近歷史學家又提出了第三種說法,即炮擊致死說,認為順治在試圖征服台灣時,被鄭成功的大炮炮擊致死。
3.雍正:雍正的死因是清宮謎案之一,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中國紫禁城學會副會長 、歷史學者閻崇年歸納了一下,大概有五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
雍正被呂四娘砍了頭死的。雍正時期一個叫呂留良的人在文字獄中遭到了嚴厲的懲處。但是傳說他的女兒,一說是孫女,呂四娘漏網了,她拜師學藝,武藝高強。後來想法喬裝打扮混到了皇宮裡面,見了一個機會,把雍正的頭砍下來,替她父親/爺爺報了仇。這個傳說很生動,雍正沒有頭怎麼發喪,傳說做一個金頭給擱上,這樣就埋在了雍正的泰陵。很多專家研究之後,認為雍正是被呂四娘殺了,這種可能性不大,因為當時在這滿門抄斬的時候是非常嚴格的,呂留良的女兒不可能逃跑,退一步說,即使是跑了,也不可能混到皇宮,即使混到皇宮,也沒有機會把雍正給殺了。所以這只是一個野史小說在這兒編造的一個很生動、很有趣的故事。
第二種說法
《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有一個戀人,這戀人叫竺香玉,長得很漂亮,能歌善舞,被雍正看上了,雍正把她收到宮里來。他奪了曹雪芹的所愛,於是曹雪芹就通過秘密的辦法和竺香玉進行聯系,竺香玉雖然身在皇宮,心還想著曹雪芹,於是見了一個機會,就謀殺雍正。這個也是野史小說之言,沒有任何歷史根據,不可相信。
第三種說法
《梵天廬叢錄》的說法,說雍正是被一個宮女給勒死的,但是還差一點,又被救活了。這個故事我認為屬於移花接木,明朝有這么一個故事,明朝嘉靖二十一年,嘉靖皇帝他對宮女很暴躁。因為嘉靖他吃煉丹葯,他有時候脾氣暴躁,經常鞭撻宮女。有一個宮女叫楊金英,一天夜裡,趁著嘉靖皇帝睡著的時候,用黃的綢子就勒嘉靖的脖子。因為她特別緊張,慌亂之中打了一個死結,她以為勒死了,參與其事的另外一個宮女害怕了,把這個事情趕緊告訴皇後,皇後急忙跑來的時候,一看嘉靖已經斷氣了,皇後趕緊命令傳御醫,御醫叫許紳,來了以後,覺得問題很嚴重,就下了急猛葯來治,經過了四個時辰,嘉靖就有了一點聲音,透了一口氣。然後,史書記載說:「嘉靖吐紫血數升」,後來又經過一個時期的調理,就把嘉靖給救活了,當然楊金英等就被殺了。這個事情是真的,歷史有記載。據說後來嘉靖皇帝晚上睡覺的時候,這一個屋子是三九二十七張床,別人不知道他睡在哪個床上。後來我問故宮的先生,我說有沒有發現他那床是不是就是二十七張,他說已經不可考了,因為是明代的事情,清朝格局都變了。嘉靖曾經被宮女勒得斷了氣,後來搶救過來。
第四種說法
有的學者考證雍正是得了中風死的。很多的學者同意這種看法,但是也沒有確鑿的證據說他就是死於中風,也是算一說吧。
第五種說法
就是中了丹毒死的。雍正他中期得了一場大病之後,他親自寫了手諭,讓各個地方大員推薦名醫和術士到這個皇宮給他治病,幫助他保健。雍正他是想長生不老,各地就推薦。後來有兩個大的道士,一個叫張太虛,另一個叫王定乾,這兩個大的道士,他們到了宮里之後,就幫助雍正煉了丹葯,交給他們道術。雍正是真的相信道教,在乾清宮,在太和殿,在其他的地方,有的地方設壇,供奉道神的符板。後來雍正長期在圓明園,他派人往圓明園送煉丹的葯,數量很大,他死之前12天送的黑鉛200斤。雍正曾經在五年之間,根據第一歷史檔案館的叫做《活計檔》的記載,送煉丹所需的物品157次,他不但自己吃煉丹的丹葯,他寵信那些大臣,還派人送給他們吃,雍正長期吃煉丹的丹葯,可能汞,鉛,硒一些重的金屬中毒,應當說雍正的死和鉛中毒和丹中毒有一些的關系,但不一定是與其完全有關。有人統計,就是我們中國歷史上的皇帝煉吃丹葯死的有14位之多。
現在雍正的死根據宮廷的檔案來說,那就是官方的記載,可能是正常的病死,也可能就是吃丹葯中毒而死。
4.建文帝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代皇帝,其父朱標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長子,早年立為太子,不幸中年早逝。朱元璋按封建禮法傳統,立朱允炆為皇太孫,朱元璋死時,他已21歲了。繼位後改「洪武」為「建文」,史稱「建文帝」。但在位僅僅四年,即被他的四叔燕王朱棣用武力推翻,而下台後的建文帝下落,卻又成了千古疑案,眾說紛壇。
5.朱高熾:洪熙帝於洪熙元年(1425)五月二十九日在北京突然死去,終年47歲。對他突然死亡的原因有種種猜測:雷擊、中毒,甚至過度縱欲。後一種猜測的根據可能是,在他死前幾天,皇帝嚴懲翰林李時勉,因為他上奏提出批評,其中一條是他在服永樂帝之喪時與其妃子有性關系。但是一名大太監報告說他死於心臟病發作。考慮到皇帝的肥胖和足疾,這種說法更為可信。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