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中國第一首古詩是哪個朝代

中國第一首古詩是哪個朝代

發布時間:2022-07-11 04:37:41

㈠ 中國現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詩是什麼

魏國曹丕的《燕歌行》。

《燕歌行》是今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詩。它敘述了一位女子對丈夫的思念。筆致委婉,語言清麗,感情纏綿。這首詩突出的特點是寫景與抒情的巧妙交融。

這首詩仿柏梁體,句句用韻,於平線的節奏中見搖曳之態。王夫之稱此詩「傾情,傾度,傾聲,古今無兩」,雖是溢美之辭;但此詩實為疊韻歌行之祖,對後世七言歌行的創作有很大影響。

(1)中國第一首古詩是哪個朝代擴展閱讀

此作品表現的思想並不復雜,題材也不算特別新鮮,但是曹丕作為一個統治階級的上層人物能關心這樣一種涉及千家萬戶的事情,而在詩中寄予了如此深刻的同情,這是很可貴的。

在藝術上他把抒情女主人公的感情、心理描繪得淋漓盡致,她雍容矜重,熾烈而又含蓄,急切而又端莊。作品把寫景抒情、寫人敘事,以及女主人公的那種自言自語,巧妙地融為一體,構成了一種千回百轉、凄涼哀怨的風格。

它的辭藻華美,也襲用了許多前人的東西,但這一切又象是完全出之於無心,而不帶任何雕琢的痕跡。這是《燕歌行》的特點,也是曹丕詩歌區別於建安其他詩人的典型特徵。

曹丕是個政治家,但從他的作品中往往看不到其父曹操那種慷慨激揚以天下為己任的氣概,也找不到其弟曹植那種積極上進志欲報效國家的思想。在他那裡總像是有一種訴說不完的凄苦哀怨之情,而且他的言事抒情又常常愛用婦女的口吻

㈡ 中國最早的詩歌是哪個年代創作的

彈歌》
關於《彈歌》

「斷竹,續竹;飛土,逐肉。」

這是一首遠古民歌載於《吳越春秋》,相傳是上古炎黃時期的詩歌。詩的內容記載了當時人們的勞動情景,反映了原始社會狩獵的生活。《彈歌》選自《吳越春秋》,東漢趙曄編寫。據《吳越春秋》記載,春秋末年越國的國君勾踐向楚國的射箭能手陳音,詢問弓彈的道理,陳音在回答時引用了這首民歌。當時是唱是誦,無從考證,但後人還是將詞記錄了下來。

原始社會,先民們以狩獵為生。由於生產能力水平低下,刀耕火種,狩獵的手段也極為落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生產工具慢慢地也有了改進。弓彈(也叫彈弓)出現以後,既可以射鳥,又可以射獸,生產能力水平有所提高。

《彈歌》這首民歌,用精練的語言概括了「彈」生產製造的過程和「彈」的用途,表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聰明,用「彈」來獵取食物的喜悅心情。

「斷竹,續竹」,是歌詠「彈」的生產製作過程。這就是先將竹竿截斷,然後用弦將截斷的竹竿連接兩頭製成彈弓。這樣,「彈」的製作完成了。一副「彈」便擺在了我們面前,雖是簡單、粗糙的,但卻表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聰明才智,也表明了社會文明的進步。

有了「彈」,一場狩獵活動開始了:「飛土,逐肉」。一顆顆彈丸從彈弓中射出,擊中了一隻只獵物,人們歡樂地追逐著,滿載而歸。「飛土」,是指將泥制的彈丸射出。「逐肉」是說獵手們追趕被擊傷的鳥獸之類的獵物。

這首民歌簡短、質朴,詩句整齊,有和諧的韻律,是原始時代狩獵生活的真實反映。

解釋:斷竹—砍伐竹子;

繼竹---用砍伐的竹子來製作彈弓;

飛土—用製作的彈弓裝上土丸,進行射擊;

逐肉---射擊鳥獸獲得食物。

㈢ 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是什麼出現在什麼朝代

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是《詩經》,出現於周朝,它所收集的詩歌跨越了公元前十一世紀至公元前六世紀,經過孔子的整理後成為了重要的儒家經典,並且在漢代時期被列為“五經”之一,在漫長的古代歷史之中被不斷研習,其中所蘊含的深刻思想為之後的詩歌創作奠定了深遠的基礎,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詩經》的重要地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了解:其一是詩歌“抒情”功能的確定;其二是詩歌涉及題材廣闊;其三是藝術手法的開辟。
一、詩歌“抒情”功能的確定

《詩經》中有許多的篇目都注重於自我情感的表達,或是男女之情,或是反戰之情,或是奮進之情,或是思鄉之情等等,詩歌對於情感的表達傾向在《詩經》中就已經得到了充分的確定。

三、藝術手法的開辟

在《詩經》的藝術手法上,主要具有“比興”這兩個獨特的手法,兩者往往相互聯結,在共同使用的過程中表現出更為強大的能量,通過對事物、景象的多次描摹,來灌注作者內心的思想與情感,這種借物抒情的方式,在之後的詩歌創作中,成為了重要的一環。

㈣ 中國的第一首詩是哪首

應該在《詩經》中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詩」,有目無辭,不計在內),所以又稱《詩三百》。最初稱《詩》,被漢代儒者奉為經典,乃稱《詩經》,也稱《詩三百》。他開創了我國古代詩歌創作的現實主義的優秀傳統。《詩經》里的內容,就其原來性質而言,是歌曲的歌詞。《墨子·公孟》說:「頌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意謂《詩》三百餘篇,均可誦詠、用樂器演奏、歌唱、伴舞。《史記·孔子世家》又說:「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這些說法雖或尚可探究,但《詩經》在古代與音樂和舞蹈關系密切,是無疑的。

詩經名句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國風·周南·關雎》
譯:水鳥應和聲聲唱,成雙成河灘。美麗賢德的好姑娘,正是我的好伴侶。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國風·秦風·蒹葭》
譯:初生蘆葦青又青,白色露水凝結為霜。所戀的那個心上人,在水的另一邊。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詩經·國風·周南·桃夭》
譯:桃樹繁茂,桃花燦爛。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詩經·國風·衛風·碩人》
譯:淺笑盈盈酒窩俏,黑白分明眼波妙。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詩經·國風·王風·黍離》
譯:知道我的人,說我心煩憂;不知道的,問我有何求。高高在上的老天,是誰害我如此(指離家出走)?
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詩經·國風·王風·采葛》
譯:采蒿的姑娘,一天看不見,猶似三季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詩經·國風·鄭風·子衿》
譯:你的衣領青又青,悠悠思君傷我心。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詩經·國風·衛風·木瓜》
譯:他送我木瓜,我就送他佩玉。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採薇》
譯:回想當初出征時,楊柳輕輕飄動。如今回家的途中,雪花粉粉飄落。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雲胡不喜? 《詩經·國風·鄭風·風雨》
譯:風雨晦暗秋夜長,雞鳴聲不停息。看到你來這里,還有什麼不高興呢?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國風·衛風·淇奧》)
譯:這個文雅的君子,如琢骨角器一般,如雕玉石般完美無斑。
言者無罪,聞者足戒。(《詩經·周南·關雎·序》)
譯:指提意見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確,也是無罪的。聽取意見的人即使沒有對方所提的缺點錯誤,也值得引以為戒。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小雅·鶴鳴》)
譯:它鄉山上的寶石,同樣可以雕刻成玉器。
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詩經·大雅·抑》)
譯:人家送我一籃桃子,我便以李子相回報。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大雅·盪》)
譯:開始還能有些法度,可惜很少能得善終。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詩經·小雅·鹿鳴》
譯:野鹿呦呦叫著呼喚同伴,在那野外吃艾蒿。我有許多好的賓客,鼓瑟吹笙邀請他。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臉如蝤麒,齒如瓠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譯:手指纖纖如嫩荑,皮膚白皙如凝脂,美麗脖頸像蝤蠐,牙如瓠籽白又齊,額頭方正眉彎細。微微一笑酒窩妙,美目顧盼眼波俏。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詩經·國風·邶風·擊鼓》
月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詩經·國風·陳風》
譯:月亮出來,如此潔白光明,璀璨佳人,如此美貌動人。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釹,莫我肯顧,逝將去女,適彼樂土。(魏風.碩鼠)
譯:老鼠老鼠,別再吃我的黍。多年侍奉你,可從不把我顧。發誓要離開你,到那舒心地。
(這里把剝削階級比作老鼠)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小雅。鴻雁。斯干》
譯:潺潺的山澗水,深遠的南山。

詩的演變

我國是詩的國度,詩歌創作歷史悠久,從原始社會人們的口頭創作,到極盛時期的唐朝,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詩的體裁隨時代而發展,演變,由簡單到繁雜,由一體而至於多體,由比較自由而變為講求格律。至唐代而集大成,各體皆備,無調不有,風格眾多,呈現出萬紫千紅,百花齊放的壯觀。以後就只有風格的變化,而體裁則幾盡於唐。這里只簡單介紹幾種詩歌的體裁,從中可把握詩歌的發展脈搏。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三百零五篇。《詩經》共分《風》、《雅》、《頌》三個部分,風包括十五"國風",雅分"大雅"、"小雅",頌分"周頌"、"魯頌"、"商頌"。其中民歌部分《國風》是《詩經》的精華,成為我國文學現實主義的源頭。詩經主要採用"賦"、"比"、"興"三種表現手法。賦就是陳述鋪敘的意思。比就是譬喻。興是藉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的開頭以引起所詠之詞。賦、比、興與風、雅、頌合稱"六義"。詩經在形式上多數是四言一句,隔句用韻,但並不拘泥,富於變化,兼用雜言。

楚辭:是戰國時代以屈原為代表的楚國人創作的詩歌,它是《詩經》以後的一種新詩體。至漢成帝時,劉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編輯成書,定名為《楚辭》從此以後,"楚辭"就成為一部總集的名稱。"楚辭"開創了我國文學浪漫主義的風格,並形成了新的詩歌形式"騷體"。

漢樂府民歌:漢音樂機關搜集的民歌,宋代郭茂倩所編《樂府詩集》將自漢至唐的樂府詩分為十二類,漢樂府民歌則主要保存在"相和"、"鼓吹"和"雜曲"三類中,相和歌中尤多。這些民歌"感於哀樂,緣事而發 "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和高度的思想性,繼承並發揚了《詩經》的現實主義精神。漢樂府民歌最大的藝術特點上它的敘事性,主要表現形式是雜言體和五言體。

古詩十九首:始見於蕭統《文選》,作者姓名已不可考,其中一部分代表了文人五言詩的最高藝術成就,也標志著東漢文人五言詩成熟的新階段。詩歌內容較為復雜,流露出濃厚的感傷情緒,但藝術成就較高,在我國文學發展過程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漢魏詩:指建安、正始時期的詩,它繼承了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傳統,氣格超邁,風格慷慨悲涼,被稱為"建安風骨",漢魏詩重氣韻,雖不講聲病,而音節自然,它除了限於五言和雙句必須押韻外,沒有別的限制。

南北朝樂府民歌:南北朝樂府民歌是繼周民歌(《詩經·國風》)和漢樂府民歌之後以比較集中的方式出現的又一批人民口頭創作,我國詩歌史上又一新的發展。南朝樂府民歌,以《清商曲辭》中"吳聲歌"和"西曲歌"為主,多為情歌,體裁短小,多是五言四句。北朝民歌以《樂府詩集》所載"梁鼓角橫吹曲"為主,內容豐富,北歌雖亦以五言四句為主,但同時還創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絕體,並發展了七言古體和雜言體,這也是南朝民歌所不及的。其中南朝的抒情長詩《西洲曲》和北歌的敘事長詩《木蘭詩》,為這一民歌生色不少,《木蘭詩》尤為卓絕千古。

齊梁詩:其特點是:一簡之內,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以及"二句一聯,四句一絕"的格式。自永明迄唐初,作品大多均屬這種齊梁體。齊梁詩雖然回忌聲病,崇尚儷偶,但全篇不限句數,押韻不拘平仄,上、下句不相對稱,上、下聯不相粘連,不象律詩有嚴格的形式。

律詩:或稱格詩,講究格律,字句有限制,平仄有定位,一般四韻八句,分為四聯,第一聯做首聯,第二聯叫做頷聯,第三聯叫做頸聯,第四聯叫做尾聯。上句和下句的平仄關系,叫做"對",即平對仄,仄對平。前聯和後聯的平仄關系,叫做"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後聯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聯對句第二字相一致。具體說來,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 ,第五句跟隨第四句相粘 ,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律詩按每句字數多少分為五言,七言兩種,五言律詩簡稱五律,每句五個字,共同體40個字,七言律詩,簡稱"七律",每句七個字,共56個字。

絕句:就是律詩的半截,或截取律詩首尾兩聯,或截取律詩後半首的,或截取律詩前半首的,或截取律詩中間兩聯的,所以又稱小律詩,或稱"絕詩"和"截句"。絕句分古絕和律絕,古絕為古體詩的一種,不受律詩格律束縛,這些詩大多系仄韻,頗少平韻。律絕跟律詩一樣,押韻限平聲韻腳,並且依照律詩的平仄,講究粘對。

㈤ 古詩詞最早出自那個朝代

遠古時期

㈥ 古詩開始的年代

古詩是從上古時候開始的。上古有「斷竹,續肉」(還有兩句記不清了)的古詩。具體的情況可以參看沈德潛的《古詩源》。
一般上古時代是指文字記載出現以前的歷史時代。
遠古時代:五帝
上古時代:夏商,西周,春秋,戰國
中古時代:秦漢至清

目前史學界沒有「下古」的概念。至於上古和中古的分界線,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根據目前最高史學權威《中國通史》(白壽彝總主編,22卷本),上古和中古史的劃分是以秦皇朝為界的,即先秦史就是上古史。中古就是滿清皇朝1840年以前,直至秦皇朝。第二種說法,是採用歐洲歷史的學說,世界上古史是世界范圍內的原始社會與奴隸制社會發生、發展和衰亡的歷史。而歐洲的奴隸制衰亡是以公元476年為標志的。故此,第二種說法是公元476年之前是上古史,之後是中古史。由於我國對上古、中古的劃分尚有很大的分歧,主要是奴隸制和封建制的劃分問題,即中國古史分期問題,到現在還沒有最後確定。所以,暫時,我們就以《中國通史》為准了。

我國古書記載的上古確切年代,只能上推到司馬遷《史記十二諸侯年表》的開端——西周晚期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1989年白壽彝總主編的《中國通史》出版,避開了古史分期問題,代之以時間意義的「上古時代」、「中古時代」。 白壽彝在題記中說:「從歷史發展順序上看,這約略相當於一般歷史著述中所說的奴隸制時代。但在這個時代,奴隸制並不是唯一的社會形態。我們用『上古時代』的提法,可能更妥當些。換言之,可以簡單歸納為:遠古時代:五帝上古時代:夏商,西周,春秋,戰國中古時代:秦漢至清
------------------------------------
如果說是古詩,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詩經》應該是最早的。而五言古詩則出現在漢代。晉代後才出現了七言古詩。

㈦ 詩最早出現在哪個朝代

詩最早出現春秋戰國時期。
詩:又稱詩歌,是一種用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表達作者豐富情感,集中反映社會生活並具有一定節奏和韻律的文學體裁。詩乃文學之祖,藝術之根。「詩者,感其況而述其心,發乎情而施乎藝也」(語見趙缺《無咎詩三百序》),詩是一種闡述心靈的文學體裁,而詩人則需要掌握成熟的藝術技巧,並按照一定的音節、聲調和韻律的要求,用凝練的語言、充沛的情感以及豐富的意象來高度集中地表現社會生活和人類精神世界。孔子認為,詩具有興、觀、群、怨四種作用。陸機則認為:「詩緣情而綺靡」。在中國古代,不合樂的稱為詩,合樂的稱為歌。另外,《詩》也是我國古代文學作品《詩經》的本名(西漢時期《詩》被命名為《詩經》)。

㈧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被視為古代詩歌的開端,是在哪個朝代被稱為經的

《詩經》是在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

《詩經》約成書於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詩》,孔子曾多次提及此稱,如:「《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釋義:孔子說:《詩經》三百首,用一句話概括,那就是:不虛假」)。

「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釋義:孔子說:「熟讀了(詩經)三百,交給他政務,他卻搞不懂;派他出使到四方各國,又不能獨立應對外交。雖然讀書多,又有什麼用處呢?」)

司馬遷記載的也是這一名稱,如:「《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釋義:《詩經》三百篇,也大多是聖賢們為抒發郁憤而寫出來的。)

因為後來傳世的版本中共記載有311首,為了敘述方便,就稱作「詩三百」。之所以改稱《詩經》,是由於漢武帝以《詩》《書》《禮》《易》《春秋》為五經的緣故。

(8)中國第一首古詩是哪個朝代擴展閱讀:

《詩經》的體例是按照音樂性質的不同來劃分的 ,分為風 、雅、頌三類。

1、風。是不同地區的地方音樂,多為民間的歌謠。《風》詩是從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等15個地區採集上來的土風歌謠。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2、雅。是周王朝直轄地區的音樂,大部分為貴族的作品, 即所謂正聲雅樂。《雅》詩是宮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按音樂的不同又分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貴族文人的作品。

3、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和史詩,內容多是歌頌祖先的功業的。《頌》詩又分為《周頌》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 ,共40篇。全部是貴族文人的作品。

從時間上看,《周頌》和《大雅》的大部分當產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當產生在西周後期至東遷時 ;《國風》的大部分和《魯頌》、《商頌》當產生於春秋時期。從思想性和藝術價值上看,三頌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國風。

㈨ 中國的詩詞最早起源於哪個朝代

先秦。

中國詩起源於先秦,鼎盛於唐代。中國詞起源於隋唐,流行於宋代。中華詩詞源自民間,其實是一種草根文學。

詩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它飽和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與豐富的想像,語言精煉而形象性強,具有鮮明的節奏,和諧的音韻,富於音樂美,語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結構形式的建築美。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9)中國第一首古詩是哪個朝代擴展閱讀

《詩經》現存305篇(此外有目無詩的6篇,共311篇),分《風》、《雅》、《頌》三部分。

《風》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詩經》中的精華部分有對愛情、勞動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懷故土、思徵人及反壓迫、反欺凌的怨嘆與憤怒,常用復沓的手法來反復詠嘆,一首詩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幾個字不同,表現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大雅》、《小雅》,多為貴族祭祀之詩歌,祈豐年、頌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貴族文人,但對現實政治有所不滿,除了宴會樂歌、祭祀樂歌和史詩而外,也寫出了一些反映人民願望的諷刺詩。《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頌》則為宗廟祭祀之詩歌。《雅》、《頌》中的詩歌對於考察早期歷史、宗教與社會有很大價值。

以上三部分,《頌》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無詩,不計算在內),《風》的數量最多,共160篇,合起來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數,常說「詩三百」。

閱讀全文

與中國第一首古詩是哪個朝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工程院院士怎麼獲得 瀏覽:447
談談你的中國夢是什麼 瀏覽:710
印尼椰子什麼時候開花 瀏覽:986
塔是從哪裡傳入中國的 瀏覽:47
伊朗死的是什麼級別 瀏覽:150
印尼巴士什麼時候更新 瀏覽:580
英國外國人什麼工作多 瀏覽:633
中國最早村莊是哪個 瀏覽:361
印度多少個少數民族服裝 瀏覽:266
脫歐如何投資英國 瀏覽:862
義大利阿利卡灶具怎麼樣 瀏覽:242
葡萄牙跟伊朗怎麼買 瀏覽:377
在印度為什麼不能玩手機 瀏覽:102
為什麼海灣國家和伊朗不和 瀏覽:982
如何理解中國道路1000字 瀏覽:703
越南生蚝一般多少錢 瀏覽:425
印度口罩庫存多少 瀏覽:38
去越南辦健康證需要多少錢 瀏覽:499
伊朗怎麼惹美國了 瀏覽:386
越南首都是哪個人的名字命名的 瀏覽: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