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代軍隊所說的十萬兵馬,是兵+馬=10萬,還是兵就有10萬呢
古代人打仗都喜歡忽悠人 ,五萬都敢說十萬, 什麼十萬兵馬 ,只是說明人多 嚇唬敵人的 ,所以他們的兵馬 ,可能是指士兵有那麼多, 也有可能是士兵加馬匹有這么多, 還有可能就是嚇唬人的連兵帶馬都不夠十萬。
即便真有幾十萬作戰部隊,在通信情況極差的古代,將這幾十萬軍隊統一調度,排兵布陣,也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另外,史書是人寫的,人寫的就有可能是假的。就像唐朝,唐朝同越南作戰,聲稱兵力達80萬,越南直接說自己兵力有500萬事實上,雙方兵力加到一起都不到30萬。
而且,古代是怎麼算人數的,這么多人要完全統計出來是非常困難的。可能古人的計數方法都是乘以10吧。古代軍隊幾十萬打仗應該是有的,但並不是很多,大多數情況下,也就幾萬軍隊。
㈡ 唐朝在巔峰時期,最多擁有多少兵力
唐朝在巔峰時期總的兵力應該保持在110萬左右,主要是唐朝的兵力分為很多種,步兵,騎兵,長刀兵,短刀兵,這些都是唐朝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兵種,同時中國唐朝在當時是已知軍事力量最強盛的國家,每一個人身在唐朝都可以感受到各弱小國家的膜拜,這就是中國當時的強大。
同時其實中國唐朝古代兵力雖然總數並不是太多,但是唐朝卻是一個強大的國家,主要在於雖然唐朝人數不多,但是兵力很強大,每一個人都是可以拉出去作為一個將領的,唐朝非常重視武將,無論是對於武將的待遇,還是在朝堂上的地位都是備受百姓喜愛的,所以在當時許多人都願意去當兵,同時當時國泰民安,去當兵可以減少百姓賦稅,這也是人們去當兵的一個重要原因。唐朝雖然很強大,但是最後還是由於各種因素滅亡了。令人反思。
㈢ 古代戰爭動輒百萬,歷史上一個王朝最鼎盛時期,可以養多少兵馬
如果看過《三國演義》,不少人可能會對古代軍隊的人數有所誤解。《三國演義》中,各個政權動輒調動幾十萬大軍。比如,曹操在赤壁之戰中,用兵80多萬;夷陵之戰中,劉備直接出兵70多萬。在電視劇和小說中,動輒幾十萬大軍,甚至是上百萬大軍。實際上,百萬大軍有誇張的成分,一次性調動幾十萬大軍的情況也比較少。大多數戰爭雙方參戰軍隊不過是十幾萬二十萬的樣子。
軍隊的開支
和平年代,各個王朝都會大規模削減軍隊數量,軍隊僅僅維持「夠用」的水平。如果有戰事,則會增加軍隊。為了減少軍費開支,不少王朝會採用兵農合一的政策或者使用軍屯等政策。所以,一般情況下王朝的軍隊不會特別多,戰時則會有所增加。
㈣ 古代軍隊說的十萬兵馬,指的是兵和馬加起來等於10萬嗎
古代說的十萬兵馬指的是兵力十萬,並沒有算馬。古代所說的十萬兵馬基本上指的就是十萬人,因為古代中原的騎兵所佔的比例一直都不高。他們的騎兵從來都不是在正面戰場上使用的,大多數都是用來突襲、騷擾、偵查、收割戰場的。
當然也有純粹虛報的,比如曹操。曹操在打赤壁之戰前夕,曾號稱自己有百萬雄師。這是絕對不可能的,加上後勤兵也達不到這個數字。經過很多大佬的推斷,曹操當時的兵力最多也就十萬多點,一百萬是絕對不可能的。
㈤ 古代十萬兵馬究竟是多少人,是兵十萬,還是兵馬共十萬
按著我我國古代打仗一般的習慣來講,戰爭的人數那都是報的越多越好,來給對方造成一個心理上的壓力,所以說這10萬兵馬絕對不僅僅只是10萬在前線奮戰的將士,當然這10萬兵馬指的確實是人數,而沒有算上馬匹。其實它其中包含了很多的組成部分,除了在前線奮戰的將士以外,除此之外還有在後勤負責後勤保障的人員。要知道在古代其實當時的人口還是非常少的,但是我們在觀看一些歷史作品的時候,會發現動不動就動兵幾十萬動兵百萬,顯然這樣的可能性是不大的,所以說之所以會有這么大的數字,就是因為他們連後勤的保障部隊一塊給算上了。而這一部分後勤保障部隊是不需要去最前方打仗的。而且就是有一個習慣,就是在古代打仗的時候統治者都喜歡把自己的人數報多一點,因為人數越多顯得自己的實力越高,越有可能贏得這場戰爭的勝利,不戰而贏屈人之兵。
㈥ 古代軍隊十萬兵馬,是實數還是虛數,究竟是十萬兵還是十萬馬
在軍隊的這些10萬兵馬其實是一個虛數,他們說是對外宣稱有10萬兵馬,但是實際上連一半都不到。因為古代說的這些10萬兵馬其實是士兵和戰馬加起來的數量。要知道當時能夠上戰場的還是青壯年勞動力,而中國本身人口就有限,再加上青壯年勞動力的數量是更少的,所以不可能讓所有的青少年勞動力全都征戰沙場。而古代對外宣稱的這些軍隊人數其實也是那些軍隊武器裝備加上士兵總共的數量。
在項羽的那個年代,騎兵部隊的標配就是每一個士兵可以擁有兩匹戰馬。對於那些重騎兵來說,國家則會為這些士兵准備三匹戰馬。所以當時項羽帶領著3萬兵們去偷襲彭城,打敗了60萬劉邦軍隊是非常有可能的。雖然聽著劉邦當時的軍隊有60萬人馬,但是實際上劉邦手下的將士並沒有那麼多。很有可能當時劉邦的這60個字就只是一個虛數,實際上也只有30萬或者是不到30萬。
㈦ 古代人說的十萬,八十萬大軍真的有那麼多人
在古代,超過三十萬大軍的記載那隻是一個傳說。越是古代,信的人就越多,到了明末,仍然把人數說得無比多。據考證,古代軍隊最多不超過二十萬。
例如明朝第一次討伐努爾哈赤的時候,八萬多明軍和一萬多朝鮮軍就敢自吹是四十七萬大軍;乾隆派雲貴總督楊應琚討伐緬甸,區區三千人,居然對緬甸王說,他帶領五十萬大軍來討伐他們來了。乾隆53年討伐尼泊爾,把幾千清軍吹噓成了幾十萬大軍。
中國自秦朝開始才統一,在此之前,這片土地上擁有眾多國家,別說是幾十萬大軍了,有幾萬大軍就已經很不錯了。春秋時期,有三萬大軍吳國就敢發起滅楚戰爭。後來秦國統一天下以後,蒙恬麾下有20萬秦軍,這是一支真正意義上的軍隊,不包括輔軍、民夫,以及抓來的壯丁和俘虜等等。
到了二戰時期中國大力擴張人口才達到了4萬萬,也就是4億人口。從中也就能看出在古代的時候中國人口基數並沒有多大,顯然關於中國古代幾十萬大軍,甚至上百萬大軍的數據是杜撰出來的。
(7)中國古代兵馬多少擴展閱讀
在中國古代會把輔兵、民夫、壯丁甚至是戰俘都算做是戰鬥力,但其實他們的戰鬥力微乎其微。正如現在的一國軍隊,比如人數大概有200萬左右,但是其戰斗部隊也不過就100萬左右,陸軍大概80萬左右,空軍海軍的後勤人員是最多的。
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古代軍隊中,有專門的輜重部隊,這些人是不參與打仗的,而且到了戰時還會徵集大量的民夫,這些人要跟隨大部隊行軍,所以有些記載就會說幾萬,幾十萬大軍出征,其實這里很多的都是不打仗的輔助兵種,真正打仗的軍隊也就是總人數的三分之一。
㈧ 古代軍隊所說的十萬兵馬,是兵+馬=10萬,還是兵就有10萬
古代的兵馬數量應該是按照人數計算的,因為古代的兵馬其實是多數是兵,少數是馬,漢武帝為了打匈奴大興馬政,從外國買馬,自己飼養訓練,等於是動用舉國之力才武裝起來一支強大的騎兵,最後把匈奴打敗,匈奴被迫遷徙。
到了清朝末年,那個時候的清王朝的人口已經突破4億了,GDP在世界上排名也是靠前的,袁世凱在小站練兵,練成了著名的北洋六鎮,每個鎮12000多人,六個鎮才70000多人不到80000人。袁世凱就可以靠著這支部隊橫掃中國,逼退清帝,打敗革命軍,奪取總統寶座。後來還利用這支軍隊鎮壓國內的革命力量,基本上也是所向披靡。
所以由此可以看出,古代的所謂十萬、甚至幾十萬上百萬軍隊的出動,都是誇大之詞,那個時代國家根本就無力養活這樣大規模的軍隊,再說真正能打仗打勝仗的軍隊有十幾萬就夠了,根本不用太多。
㈨ 中國古代動不動幾十萬大軍,兵力數量是真的嗎
對中國古代史上的軍隊人數,要根據具體情況分別辨析,如戰國時期各國動輒出動幾十萬大軍,這些兵力是同時包括了戰兵和作為輔兵的壯丁,甚至是民夫。
如果用這種兵力計演算法則,那麼淮海戰役時我軍投入的兵力就並非只有野戰軍六十萬了,而是必須把543萬「支前民工」也就是戰地民夫全算進去,那就是整整六百萬大軍,對面那眾叛親離得不到人民支持的八十萬敵軍,又焉能不敗呢?
春秋時期,各國交鋒出動兵力尚且有限,吳軍攻破楚都,兵力不過三萬。秦國出兵援楚,也只用了兵車五百乘,也就是37500兵馬。而此後吳王夫差在艾陵之戰大破十萬齊軍,竟基本摧毀了齊國這個數百年強國的世襲貴族階層,間接促成了「田氏代齊」。
一片石大戰,總共才34萬男丁的滿清,由多爾袞「三丁抽一」組織了十萬多大軍,大破李自成的闖軍,更入關分路突進,一年時間就平李闖,克南京,征服佔領了近億人口的明朝大半疆土。
㈩ 古代如果要攻打攻下一座城池,大概需要多少兵馬
攻打一座城池的士兵數量,應該是守衛城池的士兵數量的8倍,才有可能攻下一座城池。古代打下一座城池,需要根據這個城池的防衛能力,比如城牆的厚度和河流的寬度,以及這座城池的士兵的戰斗能力綜合考慮的。考慮到古代的兵器並沒有非常現代化,基本都是靠騎射和士兵們的身體力搏進行的,就現在我們以南京的城牆為例子進行說明。
第二,看後勤部隊的數量。古代的很多統帥都是看敵方的鍋灶數量來斷定有多少兵馬。最為著名的就是孫臏的減灶計,龐涓根據齊軍的鍋灶越來越少,就斷定了齊軍軍心已散,就貿然出擊,結果慘敗收場。第三,直接看將領級別。這也是最為實際的看法,因為每個朝代職位跟軍隊編制都是有聯系的。將領的官職,根據不同的官位,率領的兵馬數量也不一樣,根據統軍將領來看出究竟帶了多少兵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