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代分別稱20歲、30歲、40歲、50歲、60歲、70歲、八九十歲各稱什麼
20歲:加冠
30歲:而立
40歲:不惑
50歲: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
60歲:耳順、耳順之年、還歷之年、花甲之年
70歲:從心之年、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
80歲: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
90歲:鮐背
(1)中國古代男子多少歲稱老擴展閱讀:
兒童稱謂
童孺:兒童。
垂髫[tiao]:指兒童。兒童垂發叫髻。垂髫:髫[tiáo],指古代兒童猶未束發時自然下垂的短發。因而就用「垂髫」稱幼兒或指人的幼童階段。也有說「垂發」的,意思相同,如《後漢書·呂強傳》就有「垂發服戎,功成皓首」句。垂髫:小孩子頭發紮起來下垂著,指幼年。垂髫:指幼年兒童(又叫「總角」)。垂髫(tiao)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發)。
齠[tiao]:兒童換牙。齠年:童年。
髫[tiáo]年:童年。
髫[tiáo]齡:童年。
束發:是指青少年。
稚:稱年齡小的為稚。
膝下:幼年,言子女幼年僅能依附父母的膝下。《孝經聖治》:「故親生只膝下。」
孺子:兒童。《孟子離婁上》 :「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也用作老人對年輕後生的稱呼。《史記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
成人稱謂
冠者:指成年人。
待年、待字:指女子成年待嫁的年歲。「愛自待年金聲夙振」(《文選宋文皇帝元皇後哀策文》)。「女子許嫁,笄而字。」(《禮記·曲禮上》)
有室、有家:男子娶妻、女子出嫁之年。《孟子·滕文公下》:「丈夫生而願為有室,女子生命而願為有家。」朱熹集註:「男以女為室,女以男為家。」
怨女:指年齡大而沒有結婚的女子。〈孟子梁惠王下:「內無怨女,外無曠夫。」
曠夫:指年齡大而沒有結婚的男子。
老人稱謂
杖家之年:五十
杖鄉之年:六十
杖國之年:七十
杖朝之年:八十。
《禮記·工制》:「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鄉,七十杖於國八十杖於朝,九十者天子欲問焉,則就其室。」
斑白:老人。老年人頭發斑白,因代指老人。
黃發:是指長壽老人。:指老人,老人的頭發由白變黃。「黃發」是枯黃的頭發。人老了,頭發上由黑變白,白發則黃。
皓首:白頭,指年老。
久壽:長壽。
眉壽:耄[mao]壽,長壽。人老了眉毛長,所以稱眉壽。
姥[mu]:年老的婦人。
暮齒:晚年,暮年。
暖壽:舊俗在過生日的前一天,家裡的人和關系較近的親友來祝壽。
萬壽:大壽,高壽之意。
遐齡:指人長壽高齡。
Ⅱ 古代人對各個年齡段的稱呼分別是什麼
人這一輩子,每一個階段都是十分重要的,也十分有紀念意義的,所以古人就根據每個年齡段表現出來的特徵,從而賦予了不同的稱謂。這些稱謂更形象、詩意的表現了人們在那個年齡段的特點。關於年齡,我們熟知「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七十古來稀等常見說法。這里小編就把在古代什麼樣的年齡段叫什麼樣的名稱,其中許多稱謂也是有男女之分的一一分享給大家。
0-1歲:赤子、襁褓
未滿周歲的嬰兒。
赤子——剛生的嬰兒。
襁褓——把嬰兒包裹在小兒被中。
2-3歲:孩提
指初知發笑的幼兒,也有寫作「孩提包」或「提孩」的。
3-8歲:垂髫(tiáo)
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發。
潘岳《藉田賦》:「被褐振裾,垂髫總發。」
女孩7歲、男孩8歲:始齔(chèn)
《說文》:「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
「齔」指孩子乳牙脫落,長出恆牙。根據生理狀況,男孩8歲、女孩7歲換牙,由此稱。「始齔」也是童年的代稱。
另:女孩7歲又稱髫年。男孩8歲又稱齠年
8-14歲:總角
總,聚束;角,小髻,意為收發結之。古代兒童將頭發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也用「總角」代指人的童年階段。
10歲以下:黃口
黃口,本意是雛鳥的嘴。
10歲:幼學、外傅之年
Ⅲ 古代的年齡稱謂由小到大分別是什麼
古代年齡稱謂由小到大分別是什麼呢?年齡稱謂是古代指代年齡的稱呼,古人的年齡有時候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其他稱謂來表示。年齡稱謂大多是記載在書籍之中,然後被沿用至今。話不多說,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古代年齡稱謂大全及解釋吧!Ⅳ 年紀多大可以自稱老夫
沒有明確的年齡,稱老夫一般是60歲以上,但是有些時候幽默風趣的說法中也會把自己稱為老夫。
古時根據年齡來稱謂。分別是垂髫是三四歲至歲的兒童。總角是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束發是男子十五歲。弱冠是男子二十歲。而立是男子三十歲。不惑是男子四十歲。知天命是男子五十歲。花甲是六十歲。古稀是七十歲。耄耋指十歲。期頤指一百歲。
在古代的男性年齡不大就自稱老夫的原因:
一般而言,在古代,人類的平均壽命不會超過35歲,尤其對於男人而言,能活過50歲就絕對算是高壽了,我認為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男人要承受的東西比女性更多,所以男人操勞的程度明顯高於女性,更重要的一點是,國家常年會發生戰爭,而上戰場的一般是男性。
所以男性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男人更加會因為「事務繁多而變得更加容易衰老」,加上當時古代有沒有男人化妝,所以許多的男人三十幾歲就看起來很老,故而許多人在這種情況也就普遍接受自稱為「老夫」了。
Ⅳ 古人稱男子20歲為 之年、30歲為 之年、40歲為 之年、50歲為 之年、60歲為 之年、70歲為 之年
古人稱男子20歲稱弱冠。
30歲稱而立之年。
40歲稱不惑之年。
50歲稱知命之年。
60歲稱花甲或耳順之年。
70歲稱古稀之年。
80歲稱杖朝之年。80至90歲稱合鮐背之年,耄耄之年。100歲樂期頤。延伸: 人初生叫嬰兒, 不滿周歲稱襁褓。2至3歲稱孩提。女孩7歲稱髫年。男孩7歲稱韶年。10歲以下稱黃口。13歲至15歲稱舞勺之年。15歲至20歲稱舞象之年。女孩12歲稱金釵之年。女孩13歲稱豆蔻年華。女孩15歲稱及笄之年。16歲稱碧玉年華; 20歲稱桃李年華。24歲稱花信年華; 女子出嫁稱梅之年,標梅之年。
Ⅵ 古代中國對不同年齡段男人的叫法!
初生叫嬰兒,不滿周歲稱襁褓。
襁褓:不滿周歲。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齠年:男孩八歲。說明: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恆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古代小孩頭發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
男子20歲稱弱冠。
30歲稱而立之年。
40歲稱不惑之年。
50歲稱知命之年。
60歲稱花甲或耳順之年。
70歲稱古稀之年。
80歲稱杖朝之年。
80至90歲稱耄耄之年。
100歲樂期頤。
(6)中國古代男子多少歲稱老擴展閱讀: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及笄:女子十五歲。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多用於女子。)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男女統稱:男稱須眉、女稱巾幗。
夫妻五方去世稱:喪偶。
老師稱:恩師、夫子。
學生稱:門生、受業。
Ⅶ 中國古代把十歲、二十歲、三十歲一直到一百歲稱為什麼
古代各個年齡段的稱謂:
湯餅:出生三天,邀親友吃湯餅。
初度:周歲。《離騷》「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後稱生日為初度。
生小:幼年。《孔雀東南飛》「昔作女兒時,生小出野里」。
總角:總,聚束;角,小髻,意為收發結之,即兒童的發髻向上分開的樣子,俗稱小丫角,因此稱童年時代為「總角」。
垂髫:指童年。古時童子未冠,頭發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賦》:「被褐振裾,垂髫總發。」
始齔:齔,兒童換牙,即脫去乳牙長出恆牙。按生理常規,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時換牙,「始齔」便成了童
年的代稱。
教數:9歲。
外傅:10歲,出外就學。
束發:束,捆,結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時束發為髻,因以「束發」為成童的代稱,通常年十五歲始稱成童。
古代年歲的別稱。
舞勺:13歲。
一般指15歲左右,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大戴禮記·保傅》:「束發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及笄:指女子15歲。
語出《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發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舞象:男十五歲~二十歲。
是成童的代名詞。原本是古武舞名。《禮記·內則》:「成童,舞象,學射御。」《疏》曰:「成童,謂十五以上;舞象,謂舞武也。熊氏雲:『謂用干戈之小舞也。』」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
語出《後漢書·曹皇後記》「小者待年於國」。以後稱女子待嫁的年歲為「待年」。《文選·宋文皇帝元皇後哀策文》:「爰自待年,金聲夙振。」
弱冠:指男子20歲。弱,弱小。
語出《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年。左思《詠史》詩之一:「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
而立:指30歲。
語出《論語·為政》「三十而立」。以後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聊齋志異·長清僧》:「友人或至其鄉,敬造之,見其人默然誠篤,年僅而立。」
不惑:指40歲。
語出《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以後用「不惑」作40歲的代稱。應璩《答韓文憲書》:「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強壯:指四十。《續焚書》卷一·書匯:兄雖強壯之年,然亦幾於知命矣
艾:指50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老年頭發蒼白如艾。《民國通俗演義》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還有什麼不滿意的事?」
花甲(耳順):指60歲。
以天乾地支名號錯綜參互而得名。計有功《唐詩紀事》卷六十六:「(趙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長吉為短歌,對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環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歲。
語出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稱「白首」。
《後漢書·呂強傳》:「故太尉段潁,武勇冠世,習於邊事,垂發服戎,功成皓首。」
耄耋:指八九十歲
語出《漢·曹操·對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壽終。恩澤廣及草木昆蟲。」
黃發:指長壽老人。
語出《詩經》,如《詩·魯頌· 宮》「黃發台背」。老人頭發由白轉黃。曹植《贈白馬王彪》:「王其愛玉體,俱享黃發期。」陶淵明《桃花源記》:「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鮐背:指長壽老人。
語出《詩經》,如《詩·大雅·行葦》「黃台背」,「台」與,「鮐」通用。《爾雅·釋詁》:「鮐背,壽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鮐魚背。
期頤:指百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謂百歲老人應由後代贍養。蘇軾《次韻子由三首》:「到處不妨閑卜築,流年自可數期頤。」
拓展資料:
年齡稱謂是古代指代年齡的稱呼,古人的年齡有時候不用數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稱謂來表示。年齡稱謂大多是記載在書籍之中,然後被沿用至今。
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垂髫(tiáo)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發)。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發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年齡稱謂-網路
Ⅷ 古人多少歲稱『老夫』
古時根據年齡來稱謂。分別是垂髫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束發是男子十五歲。弱冠是男子二十歲。而立是男子三十歲。不惑是男子四十歲。知天命是男子五十歲。花甲是六十歲。古稀是七十歲。耄耋指八九十歲。期頤指一百歲。
至於老夫只是一種自稱,應該沒有什麼明確的界限。但是想來怎麼也得過了知天命之年吧!
Ⅸ 古代男子,二十,三十,四十,五十,一直到百歲都怎麼稱呼
古代男子,二十叫及冠,三十叫而立,四十叫不惑,五十叫知天命,六十叫耳順,七十叫古稀,八十到九十叫耄耋,九十叫鮐背,百歲叫期頤。
及冠,也叫加冠、弱冠,男子滿二十歲之後,舉行「及冠」之禮,表示已經是成年人了,可以取「字」。
而立,語出《論語·為政》「三十而立」。是指男子年至三十的時候,應該學有成就。
不惑,出自《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是指男子在這個年齡段應該成熟了,遇事能明辨不疑。
知天命,不是聽天由命、無所作為,而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為但不企求結果。 所以,「五十而知天命」,是說五十歲之後,知道了理想實現之艱難,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結果。
耳順,是指個人的修行成熟,沒有不順耳之事。認為男子在這時候要聽得進逆耳之言,無所違礙於心。
古稀,原有古來稀少的意思,因為古代因為醫療、社會發展等各方面的缺陷,導致壽命達到七十的人很少,所以稱為古稀。
耄耋,語出《漢·曹操·對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壽終。恩澤廣及草木昆蟲。」指年紀很大的人。
鮐背,語出《爾雅·釋詁》:「鮐背,壽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鮐魚背。老人背上生斑如鮐魚之紋,為高壽之徵。
期頤,語本《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人生以百年為期,所以稱百歲為 " 期頤之年 "。
Ⅹ 中國古代老夫是什麼年齡的稱呼
老夫是古代社會男性的一種自稱(謙稱)。原本是有確定含義的,指七十歲以上的男子。這在《禮記》中有明確記載:六十曰耆,七十曰老。然而在我國古代,這一自稱在日常使用之際,並未嚴格嚴格遵循《禮記》的規定,這一點和「花甲」「弱冠」「耄耋」等特定年齡稱呼專用詞不同。很多自稱老夫的古代男性,年齡遠遠未達到七十歲,這一現象的出現,在於古代對於「老年」的劃分和認知,和現代社會有很大區別。
在古代社會,由於醫療、衛生條件的限制,以及社會的不穩定性(戰亂等),所以古人有「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說法。而且以「五十知天命」,認為年過五旬就是得享天年,不算夭折。這種對壽命的預期值,在我國古代曾長期存在,並對社會的方方面面產生過深刻影響。如在古代,很多男子在四十歲左右當祖父者比比皆是,尤其是民間這種現象更是普遍。
這樣的情況在古代很多文人身上都存在。如元好問在《浣溪沙》中也有「……此樂莫教兒輩覺,老夫聊發少年狂。高燒銀燭照紅妝」的句子。由於資料有限,未能查詢到元好問寫作這首詞的具體年代,想來以現代社會對老年的劃分,或依照《禮記》元好問當時年紀都也不足以稱呼「老夫」。
總之,「老夫」一詞是古代男性,尤其是文人在有一定年紀後所採用的自稱,除了自然年齡之外,這一自稱多少含有「壯志未酬」、「懷才不遇」和「馮唐易老」等復雜心理,可以理解為是這一稱呼的自嘲成分。由於沒能遵守嚴格的年齡規定,所以這一自稱的使用者,在使用時的年齡並不相同,但總體說來,大致上是在三十五歲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