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還存在傳承很久的家族嗎
孔子的後人應該算是吧 [評論隨筆]當代中國的世家大族有哪些?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129469.shtml 說到中古時代的「世家大族」,用以往階級觀點分析,首先就被定性為腐朽墮落、不學無術。但隨著史學思想的不斷發展和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逐漸認識到這種一棍子打死的方法是極其簡單和荒謬的。所謂「世家大族」,從根本上來說,是一地區文化上的代表。他們通過他們在文化上的優勢,參與國家政權,對大政方針施加影響,從而維護本家族以至家族所在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利益。
現在經常看到一些所謂上流社會的信息,但是都語焉不詳,一些傳言也難以辨別真假,例如「績溪顧,橫店沈陸」,顧姓、沈家、陸家是否真的是當地大族?
倒是能夠發現一些古代世家的記錄,例如
績溪「四胡」來歷
胡姓在績溪是一個大族。縣境內胡氏宗祠及其分支祠甚多.這些宗祠由於始遷祖入境年代、落戶地點、建祠時間和後來顯宦名臣因素不一,稱謂也就各異。故曾一直流傳績溪「三胡」。經考證,績溪胡氏,共有四大宗脈,即北門金紫胡、龍川(坑口)尚書胡、城東遵義胡、湖裡(含上庄)明經胡。因宗脈紛繁,不僅外籍人士如蔡培先生在為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作序時,曾錯把胡適作為「三胡禮學」的後裔.就連本縣的異姓人士,也常會辨識不清。其實,從績溪各胡姓宗譜考其宗脈淵源,各宗奉祀始祖雖然不同,但在統宗譜序言中都有「胡姓,虞舜後裔」的記載。
「金紫胡」,宗唐散騎常侍宓為始祖,由青州濮陽板橋村遷歙之烏聊山,南唐時沼遷績溪。南宋時建祠,以宋名臣胡舜陟贈金紫光祿大夫得名。
「尚書胡」,宗東晉胡焱為始祖,焱仕東晉官監察御使以散騎常侍出歙州,舉家從青州濮陽板橋村遷歙,再遷龍川。建祠於宋。以明弘治、嘉靖間先後有名臣胡富、胡宗憲官至工部、兵部尚書得名。
「遵義胡」,宗清為始祖。南宋時自浙之烏程遷績溪胡村,十一世嚴遷績城東遵義坊,建宗祠,因得名。
「明經胡」,宗南唐乙酉明經科進士昌翼為始祖。昌翼,唐昭宗子,朱溫篡位,帝臨難。以幼子委侍御胡清(三公),翼之出,南歸婺源考川。生三子,長子延進,為績溪令,遷績溪胡里,始建祠,因得名明經胡(俗叫「李改胡」)其後遷嶺北宅坦、上庄,另建宗祠,稱明經胡上庄宗。
按金紫胡宋紹興年間胡舜陟撰譜序雲:「虞舜之後,有遏父者,為周陶正。武王克紂,封舜裔滿於陳,溢胡,因得姓。」關於這一遠祖,各胡姓宗譜包括胡昌翼又父三公上溯,所記皆相同,並無異議,就中金紫胡和尚書胡宗脈尤近,兩宗祠古譜世系相通。自一世滿至三十四世焱,一脈相承。其中三十三世鏈仕西晉為殿中侍御使,世居青州濮陽板橋村。自三十四世焱遷龍川,為尚書胡宗始祖,始分支。金紫胡始祖宓是滿後五十世。
績溪各胡,自宋朝以來,顯宦名人輩出,各有勛功業績。「金紫胡」宋代有主戰派名臣徽猷閣待制,上書為岳飛辯冤,二劾秦檜有胡舜陟。有撰輯《苕溪漁隱叢話》一百卷行世的舜陟子胡仔。明代有政聲卓著的右金都御使河南布政使胡思伸。清代有探研禮學著書立說成「三胡禮學」流派的胡秉虔、胡匡衷、胡培。民國間有教育家鬍子承。現代有漢語學家胡裕樹。「龍川胡」明代有力斥宦官劉瑾的成化進士戶部尚書胡富,抗倭名臣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宗憲,撰有《籌海圖編》十三卷;名將戚繼光、俞大猷皆出其魔下。「明經胡」上庄宗清代乾隆間有制墨名家胡開文,近代有世界著名學者胡適博士。胡里宗有清代首創「胡慶余堂」葯號的紅頂商賈胡雪岩。「遵義胡」明代有正德間進士累官工部尚書胡松,以鯁直敢和權臣嚴嵩抗爭,名振朝野;清代有舉人胡澍,以篆刻、書法、山水畫知名。
所以說,績溪胡姓是一個大族,歷代以來,胡姓功臣卓著,人才輩出。他們的功績永載績溪史冊,激勵後人繼承和發揚古人的傳統,繼續在各界各業中再創輝煌。
大家有無這方面的資料,可否補充?另外早先三國兩晉時代東吳地區的朱、張、顧、陸四族;原在北方,後隨晉東渡的王、謝、袁、蕭四族;山東的崔、盧、李、鄭四族;太原王氏家族;關中的袁、裴、柳、薛、楊、杜六族,都是右姓大族。這些大族現在是否還有後人,是否還是當地大族?
Ⅱ 中國唯一富過十五代的家族,靠什麼興盛了五百年之久
這就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由來。
意思是:如果做一年的打算就種植莊稼,一年後就會有收獲;做十年的打算就植樹,十年後能收獲木材;如果要做一生的打算,那就培養人才。如此可以看出培養人才是百年的基業的大才,才是最值得去栽培的事情。
魯迅原名周樹人,這個“樹人“這也無不寄託著魯迅的長輩們對於他的這份厚望和期盼。希望其堂堂做人,做一個大樹一個有用的人才。
古代也不乏有鍾鳴鼎食、博學鴻識之世家,其英才輩出,綿延不絕,但時光越千年,往事如雲煙。每一次的朝代更迭,社會變革,好多世家難免無聲無息的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勸學》中“青,取之於藍,而勝於藍”,是祖輩們的期盼,令祖輩們最欣慰的事,也是每個晚輩為了家族榮譽在奮斗不止的動力。
而今天他做到了,不僅他令祖墳上冒了“青煙”,而且在其家族長達500年的時間里,其家族15代人人才輩出,屢“勝於藍”。
他就是去年剛剛故去的華人建築設計大師貝聿銘。
貝家祠堂
這種文化的趨同正在推動中華民族文化走向復興,培養國家人才,弘揚中國傳統的文化才是當務之急。只有這樣才能讓“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 文化,經濟和人才再次在中華大地遍地開花。
“朝華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作為對自己負責任的人,面對優秀的民族文化,我們依然需要不斷地追尋古人的足跡,矢志不渝的傳承發揚家風建設,一代一代的弘揚優秀的中國文化,傳承我中華民族道德傳家的優良思想。
讓每個小家庭要在整個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汲取優良的基因,得以良好永續的發展。
Ⅲ 都說富不過三代,中國的哪一個家族能夠做到千年不衰
一個家族裡如果想要出人才,就得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精心培養,或者憑借某人自身的學習能力,自己打拚成才。成才之路不是好走的,往往一家出了一個成功人士就足以讓許多人為之稱道了。機會是可遇不可求的,想要再次抓住機會多培養出一個人才是難上加難的。
其實縱觀《錢氏家訓》,其中無外乎是一些質朴簡單的道理,但就是這樣的家訓形成的家風卻催生出許多人才,這本家訓是無論哪個時代都不會過時的大智慧。"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社會是由千千萬萬個家庭構築的。社會上有形形色色的人,是因為有著各種各樣的不同家風的家庭。
Ⅳ 中國有沒有存在上千年的大家族
曲阜孔家第二代,孔鯉,字伯魚。宋徽宗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追封為泗水侯,孔氏後人稱為二世祖。孔鯉經常趨庭接受孔子詩禮的訓導。享年50歲,先孔子而死。第三代,孔伋字子思。宋徽宗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追封為沂水侯,元文宗至聖元年(公元1330年)追封沂國述聖公,孔氏後人稱其為三世祖。他受業於孔子學生曾參,頗得孔子思想的真傳,著作《中庸》,以述父師之意。孔伋成為述聖,前繼承孔子,後通過門人傳給孟子。孔伋享年82歲。第四代,孔白,字子上。博通群書,又善兵法,齊威王召為國相,不就,享年47歲。 第五代,孔求,字子家。享年45歲第六代,孔箕,字子京。享年46歲。第七代,孔穿,字子高。博學、清虛、沉靜,有遁世之志。當時楚、魏、趙三國爭相聘請,孔穿不仕。享年51歲。
第八代,孔謙,字子順。為魏相。享年57歲。
第九代,孔騰,字子襄。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封孔騰為奉祀君,專管祭祀孔子的事務,此為奉祀孔子之始。享年57歲。
第十代,孔忠,字子貞。有高尚之志,被漢文帝封博士、褒成侯。享年57歲。
第十一代,孔武,字子威。漢文帝封為博士。早卒。
第十二代,孔延年。博覽群書。漢文帝時以治《尚書》出名,征為博士,轉繼太傅,後又任大將軍。享年71歲。
第十三代,孔霸,字次孺。少年時就顯示出非凡才華。漢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賜爵關內侯,食封800戶,號褒成君,並賜黃金200斤,宅一區,昭帝時征為博士。此為世襲爵位奉祀之始。享年72歲。
第十四代,孔福。漢成帝綏和元年(公元前8年)封為關內侯。享年62歲。
第十五代,孔房。漢哀帝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襲封關內侯,賜932戶。 第十六代,孔均,字長平。本名莽,因避王莽諱,改名均。好學有才,言辭清辯,奏對成章。漢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封為褒成侯。王莽居攝二年(公元7年)欲拜孔均為太尉,上書辭謝未就職。享年81歲。 第十七代,孔志。光武帝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復封為褒成侯,食邑2000戶。
第十八代,孔損,字君益。漢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襲爵,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至闕里祭祀孔子時,孔損助祭,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封為褒亭侯,食邑1000戶。
第十九代,孔曜,字君曜。漢安帝延光三年(公元124年)封為奉聖亭侯,食邑1000戶。
第二十代,孔完。漢靈帝建寧二年(公元169年)襲褒亭侯。孔完早逝,無子。由其弟孔瓚之子孔羨襲爵。 第二十一代,孔羨,字子余。魏文帝黃初元年(公元220年)拜為奉議郎,二年(公元221年)封為宗聖侯,賜食邑百戶。
第二十二代,孔震,字伯起。西晉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年)封為奉聖亭侯,拜太常卿黃門侍郎,賜食邑200戶。享年75歲。
第二十三代,孔嶷,一作孔亭,字成功。東晉明帝太寧三年(公元325年)襲封奉聖亭侯。
第二十四代,孔撫。歷豫章太守,襲封奉聖亭侯。
第二十五代,孔懿,襲奉聖亭侯。享年61歲。
第二十六代,孔鮮,字鮮之。好學,有度量。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九年(公元442年)襲封聖亭侯。
第二十七代,孔乘,一作孔秉,字敬山,博學多才藝。北魏孝文帝延興三年(公元473年)封為崇聖大夫,食邑500戶,並給10戶以供灑掃。
第二十八代,孔靈珍。任秘書郎,襲爵。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改封崇聖侯,賜食邑100戶。
第二十九代,孔文泰,襲崇聖侯。享年58歲。
第三十代,孔渠,襲崇聖侯。
第三十一代,孔長孫。北齊文宣帝天保元年(公元550年)改封崇聖侯,食邑百戶。孔長孫有二子,長子英悊,次子嗣悊。長子早逝,無子。享年64歲。
第三十二代,孔嗣悊。隋文帝時應制登科,授涇州司兵參軍,後升遷太子通事。隋煬帝大業四年(公元608年)封為紹聖侯,賜食邑100戶。享年70歲。
第三十三代,孔德倫。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封為褒聖侯,賜食邑100戶,朝會時位同三品。武則天時賜予璽、書、衣服等。享年71歲。
第三十四代,孔崇基。武則天證聖元年(公元695年)襲封褒聖侯,中宗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授朝散大夫,陪祭朝會。享年56歲。
第三十五代,孔璲之,字藏暉。唐玄宗開元五年(公元717年)襲褒聖侯,特授國子四門博士。
第三十六代,孔萱,襲封文宣公,兼任兗州泗水今。
第三十七代,孔齊卿。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襲封文宣公,兼兗州司馬。
第三十八代,孔惟眰。唐憲宗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襲封文宣公,任兗州參軍,奉孔子祀,復50戶以供灑掃。享年65歲。
第三十九代,孔策。唐武宗會昌二年(公元842年)襲封文宣公,歷國子監博士。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宰相白敏中奏請歲給戶絹百匹,充春秋奉祀。享年57歲。
第四十代,孔振,字國文。唐懿宗咸通四年(公元863年)襲封文宣公。舉進士甲科,官至監察御史,左補闕水部員外郎。享年74歲。
第四十一代,孔昭儉。襲封文宣公,授廣文博士。享年60歲。
第四十二代,孔光嗣,字齋郎。唐哀宗天佑二年(公元905年)授泗水令,後因時世動亂,失封爵。後梁乾化三年(公元913年)被廟戶孔末所殺。享年42歲。 第四十三代,孔仁玉,字溫如。後唐明宗長興元年(公元930年)任曲阜縣主簿,三年(公元932年)襲文宣公。後晉高祖天福五年(公元940年)兼任曲阜縣令。後周太祖廣順二年(公元952年)幸曲阜拜孔廟及墓,召孔仁玉賜五品服。被孔氏後人譽為「中興祖」。享年45歲。
第四十四代,孔宜,字不疑。宋太祖乾德四年(公元966年)任曲阜縣主簿,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累遷太子右贊善大夫,襲文宣公。享年46歲。
第四十五代,孔延世,字茂先。博學、善吟詠。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襲封文宣公,兼任曲阜縣令,賜白金束帛及太宗御書印《九經》。享年38歲。
第四十六代,孔聖佑。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襲封文宣公,兼曲阜知縣事。卒年35歲,無子。後孔延世弟孔延澤之子,孔宗願襲封。
第四十七代,孔若蒙,字公明。宋神宗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襲封衍聖公,兼曲阜縣主簿。宋哲宗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將爵號改為「奉聖公」,專主祀事。宋哲宗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廢掉孔若蒙的爵位,由其弟孔若虛襲封奉聖公。孔若虛,字公實。死後,仍由孔若蒙的長子孔端友襲封衍聖公。
第四十八代,孔端友,字子交。宋徽宗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襲封衍聖公。高宗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孔端友隨高宗南渡,寓居衢州,稱為南宗。孔端友之弟孔端操留守林廟,金命權襲衍聖公,稱為北宗。
第四十九代,孔璠,字文老。孔璠系孔端操次子。金太宗天會十二年(公元1133年)襲封衍聖公,主管祀事,天會十五年(公元1137年)丟掉爵位。熙宗天眷三年(公元1140年)金廷准備授孔璠承奉郎,襲封衍聖公爵位,未來得及受封便去世。享年38歲。
第五十代,孔拯,字元濟,金熙宗皇統二年(公元1142年)襲封衍聖公,加文林郎。大定元年(公元1161年)孔拯卒,時年26歲,無子。其弟孔摠襲封。
第五十一代,孔元措,字夢得。金章宗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襲封衍聖公,加文林郎。後兼曲阜縣令,授中議大夫,金宣宗貞佑二年赴汴京,金亡,回曲阜。享年70歲。
第五十二代,孔湞,字昭度。元憲宗元年(公元1251年)襲封衍聖公。孔湞後被人告稱乃驅口賤民李姓所生,因而被奪爵。
第五十三代,孔治,字世安。元成宗元年(公元1295年)封為衍聖公。孔治是孔宗願第三個兒子孔若愚的六世孫。他們中間是:孔若愚——孔端立——孔琥——孔拂——孔元用——孔之全——孔治。孔子後裔的襲爵,由孔湞被剝奪衍聖公爵號後,中斷43年之久,直到孔治才又襲封衍聖公爵。 第五十四代,孔思誠於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襲封衍聖公,因支庶襲封,為族人不服,因而被解除爵位。元仁宗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改由孔若愚的後代孔思晦襲封。
第五十五代,孔克堅,字璟夫,元順帝至元六年(公元1340年)襲封衍聖公,階嘉議大夫。授通奉大夫,官至禮部尚書、國子祭酒,均未赴就。朱元璋詔見時,假託有病未去,後朱元璋親筆諭孔克堅,接詔後兼程進見。洪武元年十二月,欽頒聖旨,孔氏子孫皆免差役,同年賜給孔府兩千大頃田地。
第五十六代,孔希學,字士行。好讀書,善寫隸書,文詞爾雅,談笑揮灑,燦然成章。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襲封衍聖公。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令衍聖公班列文臣之首。從洪武初年開始,衍聖公不兼地方官,專主孔子祀事。享年47歲。
第五十七代,孔訥,字言伯。詩書都有較高造詣,為人寬厚。明太祖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襲封衍聖公。享年43歲。
第五十八代,孔公(左釒右監),字昭文。明惠帝建文三年襲封衍聖公。享年23歲。
第五十九代,孔彥縉,字朝紳。明成祖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襲封衍聖公。享年55歲。
第六十代,孔承慶,字永祚。未能襲爵即逝,後追封衍聖公。享年31歲。生有二子,孔宏緒、孔宏泰。 第六十一代,孔宏緒,字以敬,號南溪。明代宗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襲封衍聖公。後因宮室逾制,削奪了爵位,改由其弟孔宏泰襲爵。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恢復孔宏緒衍聖公冠服家居。享年57歲。
第六十二代,孔聞韶,字知德,號成庵。明孝宗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襲封衍聖公。次年新廟建,規制依舊。享年65歲。
第六十三代,孔貞干,字用濟,號可亭。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襲封衍聖公。享年38歲。
第六十四代,孔尚賢,字象之,號希庵。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襲封衍聖公,贈太子太保。孔尚賢有二子,胤椿、胤桂,都先卒無子嗣,乃以孔尚賢從弟孔尚坦之子孔胤植襲爵,後來為避清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諱,改「胤」字為「衍」字。孔尚賢享年79歲。
第六十五代,孔胤植,字對寰,號懋甲。明熹宗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襲封衍聖公,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加太子太保,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晉太子太傅。清朝對歷史上所沿襲下來的對孔家種種優待「俱應相沿」並「期於優渥」。孔胤植凡進京朝見,皇帝都遣迎勞,入朝,班列大學士之上。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在都城太僕寺街賜第一座,計門、廳、樓、房一百多間。這就是北京的衍聖公府。享年56歲。
第六十六代,孔興燮,字起呂,號輔垣。清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襲封衍聖公,七年晉太子太保。享年32歲。
第六十七代,孔毓圻,字鍾在,號蘭堂。為人質朴愛好詩文,工於書法,擅於寫擘窠大字,善畫墨蘭。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襲封衍聖公,九年授光祿大夫,十五年晉階太子少師。清聖祖玄燁來曲阜廟謁林,孔毓圻除施以必要之禮,並叫族人為皇帝講經、引駕,還請求擴展孔林、減輕租賦設置百官,玄燁均予以答應。享年67歲。
第六十八代,孔傳鐸,字振路,號牗民。好讀書,學識廣博,通禮樂,工詩詞。其著作甚多。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襲封衍聖公。康熙年間賜孔傳鐸二品冠服,襲爵一年以後,世宗幸學,召孔傳鐸陪祀,六月孔廟遭火災,率族人素服哭三日,清世宗派人祭告,並傳旨慰問,撥款重建。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孔廟重建工程完成,九年世宗又命修孔林,十年孔林竣工,復開館輯《闕里盛典》。享年63歲。 第六十九代,孔繼棨,字體和,號純齋。未襲爵即病故,後被追封為衍聖公。享年23歲。
塵土歷史網,專業的歷史網站
塵土歷史網,專業的歷史網站第七十代,孔廣棨,字京立,號石門。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襲封衍聖公,授二品冠服。多次受世宗、高宗召見,並給賞賜。能詩文,著有多集詩卷。享年31歲。
塵土歷史網,專業的歷史網站
塵土歷史網,專業的歷史網站第七十一代,孔昭煥,字顯文,號堯峰。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襲封衍聖公。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正月,弘歷巡幸闕里,祭祀孔子,孔昭煥命其族人、舉人孔繼汾等在詩禮堂給皇帝講經,是日弘歷謁孔林,賜孔昭煥宴、書籍、文綺、貂幣,升孔繼汾中書,族人有官者,皆進秩。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孔昭煥上疏,弘歷大為不滿,下吏建議奪其爵,弘歷念其年少未奪。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弘歷到曲阜祀孔子,還京師後,將內府所藏十件商周祭器賜給孔府,以便在國祭時陳設。享年40歲。
塵土歷史網,專業的歷史網站
塵土歷史網,專業的歷史網站第七十二代,孔憲培,字養元,號篤齋。博學多才,工書畫,善畫蘭,得先祖孔毓圻遺法。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襲封衍聖公。孔憲培原名孔憲允,乾隆皇帝親自為其改名,並將女兒嫁給他,由此,孔府步入盛世。僅在孔憲培生時,乾隆皇帝就曾5次到曲阜,並每年得到貂皮、錦緞、筆、硯、徽墨、貂冠朝服、蟒袍、御制詩、御論、御制墨刻等多種賞賜。享年38歲。
塵土歷史網,專業的歷史網站
塵土歷史網,專業的歷史網站第七十三代,孔慶鎔,字陶甫,號冶山。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襲封衍聖公。孔慶鎔博學多才,擅長寫詩作文、繪畫和書法,是歷代衍聖公中最有才學的著名人物。自幼善辭令,且順從上心,一生多次受皇帝召見並十幾次受到御制墨刻、匾額、詩、圖、貂皮、朝冠、衣物等賞賜。享年55歲。
塵土歷史網,專業的歷史網站
塵土歷史網,專業的歷史網站第七十四代,孔繁灝,字文淵,號伯海。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襲封衍聖公,晉太子太保。享年57歲。
塵土歷史網,專業的歷史網站
塵土歷史網,專業的歷史網站第七十五代,孔祥珂,號觀堂。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襲封衍聖公。享年29歲。
塵土歷史網,專業的歷史網站
塵土歷史網,專業的歷史網站第七十六代,孔令貽,字燕庭。清光緒二年(公元1877年)襲封衍聖公。1915年袁世凱仍封孔令貽衍聖公,稱帝後,曾加郡王銜。曾受光緒帝召見,並在慈禧太後六十大壽時,奉母挈妻進京賀壽。慈禧太後特賞他及其母、妻御筆大「壽」字各一張,孔令貽又蒙雙眼花翎之賜。享年48歲。
塵土歷史網,專業的歷史網站
塵土歷史網,專業的歷史網站第七十七代,孔德成,字達生。1920年襲封衍聖公。1935年由南京政府改任為特任官待遇的「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1948年底去台灣,2008年10月歿於台北,享年八十九歲,次子孔維寧繼承奉祀官。
塵土歷史網,專業的歷史網站
Ⅳ 中國真的有一個家族,祖孫12代皆富豪,400年興盛不衰嗎
中國有一個家族,400年興盛不衰,12代子孫皆富豪,這個家族就是河南鞏義市的康氏家族。
康氏家族也被稱呼為康百萬家族,數百年來,從落魄到興盛不衰,至今存在。
志欲光前惟是讀書教子,心存裕後莫如勤儉持家。這句話是康氏家族來形容自己的治家之道,意思是如果要光宗耀祖,家族興盛,就要教育子孫後代。如果要後代享福,就要學會勤儉持家。康氏家族從第六代康紹敬到第十八代康庭蘭,四百年來一直興盛不衰。直到民國年,康百萬家族才開始走下坡路。而如今的康氏家族成為了全國的旅遊景區,康氏庄園也僅剩餘畝。
Ⅵ 一個人的壽命是天註定的嗎比如能活多少歲
世界人口的平均壽命在70多歲,中國人口的平均壽命在60多歲,而與我們人種最接近的日本,平均壽命在80歲以上,比中國的平均壽命高出15年,100歲以上的老人在日本有8000人,可見人能活多少歲決定因素不在於基因這樣的先天因素,在於後天的健康狀況,也就是說如果大家都是健康的,人人皆可活到百歲。
Ⅶ 中國家族企業的平均壽命是多少年
中國家族企業的平均壽命24年
Ⅷ 農村的宗族勢力和影響現在還存在嗎
近年來,中國發展特別迅速,每個人都看到周圍人的生活越來越好。但是在很多地方,物質財富並沒有改變人們的態度,特別是在某些農村地區。至於農村,人們會認為它很好。但是它也會想到仍然存在的壞事和壞習慣。這個鄉下的地方真是個愛恨交織的地方,風景很美,但是應該說,許多農村地區的氏族力量還是很強大的。
當涉及氏族時,許多人會想到一些拱門,包括那些在豬籠中的拱門。這些通常是在電視劇中看到的,但畢竟,古代人的生活實際上受到了壓迫。弱肉強食,並且總是普遍存在。但是在遠古時代,盡管氏門有法院,但家族的權力在許多地方仍然很強大。各地的氏族都擁有強大的力量,許多人不會感到不愉快,就像蛇一樣。
農村地區有許多的人,面對氏族的壓迫和威脅,必須抵抗和報道。特別是,有些人想利用宗族的權力來實現自己的個人利益,這與法律不完全兼容。只是在現行條件下,想要打擊剩餘的宗族勢力,就必須廣大農村人民的舉報與支持。在中國農村,還應排除困難,不要聽從氏族提出的規定,而要維護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