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圖:抗戰時期中國各大戰區分布圖
一、蔣介石於1937年8月20日,按照戰斗序列,將全國劃分為五個戰區。
1、第一戰區為河北及魯北地區,蔣介石親自兼任司令長官。
2、第二戰區為晉察綏地區,山西王閻錫山擔任司令長官。
3、第三戰區為京滬杭地區,馮玉祥擔任司令長官。
4、第四戰區為閩粵地區,何應欽擔任司令長官。
5、第五戰區為魯南及蘇北地區,李宗仁擔任司令長官。
二、1938年2月,隨著戰事的進展,蔣介石重新劃分戰區。
1、第一戰區,在平漢路作戰,程潛擔任司令長官。
2、第二戰區,在山西作戰,閻錫山擔任司令長官。
3、第三戰區,在蘇浙作戰,顧祝同擔任司令長官為。
4、第四戰區,在粵桂作戰,何應欽擔任司令長官為。
5、第五戰區,在津浦路作戰,李宗仁擔任司令長官。
6、第六、第七戰區撤銷,增設第八戰區,守備甘寧青地區,蔣介石兼任司令長官。
7、1938年6月14日,增設第九戰區,以陳誠為司令長官,組織武漢保衛戰。
武漢會戰後,抗戰轉入相持階段。1938年11月,蔣介石再次劃分戰區。
1、第一戰區,轄河南及安徽一部,司令長官為衛立煌。
2、第二戰區,轄山西及陝西一部,司令長官為閻錫山。
3、第三戰區,轄蘇南、皖南及浙閩兩省,司令長官為顧祝同。
4、第四戰區,轄廣東、廣西兩省,司令長官為張發奎。
5、第五戰區,轄皖西、鄂北及豫南,司令長官為李宗仁。
6、第八戰區,轄甘寧青及綏遠一部,司令長官為朱紹良。
7、第九戰區,轄鄂南及湘贛兩省,司令長官為陳誠(由薛岳代理)。
8、第十戰區,轄陝西省,司令長官為蔣鼎文。
(1)中國抗戰第一主力是哪個省擴展閱讀:
全面抗戰開始時,實力最強的當屬於第三戰區。這里集結了國軍的主力部隊,包括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
因此,當淞滬會戰打響後,第三戰區頑強堅守三個月之久,讓日軍損傷慘重,打破了日本「三月亡華」的狂言妄語。
1938年3月—4月,徐州會戰中,第五戰區在李宗仁率領下,奮起作戰,取得了台兒庄大捷,斃傷日軍約2萬餘人,取得了是抗日戰爭以來最大勝利。
1938年的武漢會戰從6月打到10月,中國軍隊第五、第九戰區在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廣大地區與日軍英勇作戰,以傷亡40餘萬的代價,斃傷日軍25.7餘萬。
1938年11月後這八大戰區中,第九戰區實力最強。著名的長沙會戰,就發生在這里。當時,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長沙為中心的第九戰區進行了4次大規模的激烈攻防戰,持續近一年。
雙方總共投入兵力達到160多萬(日軍66萬人次,中國軍隊100餘萬人次),特別是第三次長沙會戰,薛岳率部斃傷日軍56000餘人,俘虜139人,取得了輝煌勝利。
② 中國抗日主戰場有哪幾個地區
淞滬會戰:1937年8月13日~11月11日 。
淞滬會戰是中日雙方規模最大的一次會戰。3個月的戰役中,雙方都投入幾十萬兵力。中國軍隊在付出33萬多人的巨大損失後,最終被迫匆忙撤退,並直接導致了南京會戰的失利。此戰日軍傷亡5萬餘人。
南京保衛戰: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 。
淞滬會戰後,日軍迅速進攻國民政府首都南京。國民黨軍此時兵力凋零,被迫在12月12日匆忙突圍撤退。
太原會戰:1937年9月13日~11月 。
1937年9月13日,日軍佔領大同後向太原進攻,中國軍隊被迫從太原突圍。此戰中國守軍英勇抵抗,付出了重大犧牲,消滅敵軍2萬餘人。
③ 抗戰主力滇軍,派出了多少兵力,參加了哪些戰役呢
舊滇系以清末陸軍第19鎮為基礎發展而成,其首領是唐繼堯。新滇系則由舊滇系演化而來,其首領是龍雲,已屬於國民黨新軍閥之列。新滇系的主要將領有盧漢、孫渡、朱旭、張風春、張沖、劉政富、安恩溥、龍雨蒼、龔順壁等。龍雲掌握雲南軍政大權以後,即依附蔣介石,參與國民黨新軍閥之間的混戰。
龍雲拒絕離開昆明去重慶任職。蔣介石先後派何應欽、宋子文來勸駕,又以武力相威逼,龍雲無奈,只得於10月6日乘飛機到重慶任職,從此結束了龍雲在雲南的10年統治。盧漢1945年9月20日率領總部人員直飛河內,9月28日在河內總部主持了日軍受降儀式,幾乎全部的滇軍都進入了越南。蔣介石武力解除龍雲職務,改組雲南省政府,何應欽以中國陸軍總司令身份飛往河內監視盧漢行動。接著,空軍副司令王叔銘飛往河內,向盧漢宣布蔣介石的命令,任盧漢為雲南省政府主席,未接任前,由親蔣的新任民政廳長李宗黃代理。對此事變,盧漢也無可奈何。
④ 新四軍是哪一地區抗日的主力
抗日戰爭時期,我軍根據地覆蓋西北、華北、華中、華南四大區域,發展男兵百萬,消滅日軍五十多萬,偽軍一百一十八萬。有七個根據地最有名。地處陝西西北部、甘肅東部、寧夏東南部,主要領導人是林、高崗、謝覺哉。這個地區在抗日戰爭前是我軍的主要基地。從1935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到達陝北開始建設。1937年10月12日,根據國民政府行政院第333次會議的決定,計劃將陝西省延安(阜石)等縣、甘肅省慶陽等縣、寧夏的華馬池(鹽池縣)劃歸陝甘寧邊區政府直接管轄,作為八路軍的招兵區。
⑤ 抗戰時期出兵最多的省份是哪幾個
排名第一的是川軍,四川的軍人,川軍雖然裝備簡陋,但為全國輸送了260萬左右的兵力。
其次就是河南,河南自古民風彪悍,因此很多抗戰將領都是出生河南,河南為了抗日也出動了190萬兵力。
湖南湘軍,湘軍由清代大臣曾國藩創建的,從抗戰開始到抗戰結束,湘軍總共投入兵力達到157萬之多。
(5)中國抗戰第一主力是哪個省擴展閱讀:
戰爭評價
總體評價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反侵略戰爭和民族解放戰爭,是20世紀中國和世界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戰爭史上的奇觀。
第一,抗日戰爭的勝利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捍衛了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它洗雪了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受帝國主義奴役和壓迫的恥辱,極大推進了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弘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成為抗戰的最強音和主旋律:國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當亡國奴,同仇敵愾、萬眾一心,勤勞勇敢,不畏強暴、血戰到底,自強不息,開拓創新。
第三,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抗日戰爭開始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抗擊日軍最多,付出代價最大,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中國抗戰的勝利創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國打敗帝國主義強國的奇跡,它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斗爭。中國參與發起成立聯合國並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顯著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有力地維護了世界和平。
國際評價
美國總統羅斯福在致國會的咨文中指出:「我們也忘不了中國人民在七年多的長時間里怎樣頂住了日本人的野蠻進攻和在亞洲大陸廣大地區牽制住大量的敵軍。」
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教授塔夫羅夫斯基指出「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貢獻者行列中,中國占據不可撼動的重要地位,值得世人永遠銘記。如果沒有中國在遠東戰場牽制並消耗日軍絕對主力,日本軍國主義者很可能實現與德國法西斯的會師,進而落實其控制世界的瘋狂企圖。
中國直接或間接地參與了太平洋、東南亞等多個戰場的重大戰役,為同盟國勝利做出了卓越貢獻。中國在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地位也印證了國際社會對中國貢獻的贊許。」
英國牛津大學歷史教授米特認為「中國的抗日戰爭為二戰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這不僅對中國的命運至關重要,對塑造當今世界格局也發揮了關鍵作用。世界應該銘記中國為二戰勝利所做出的犧牲和貢獻。」
法國戰略學會會長馬翼科將軍評價道「中國在反對日本侵略的斗爭巨大貢獻,中國迫使日本派遣數量龐大的軍隊在很長的戰線作戰,大大減輕了美軍與蘇軍的壓力。正是中國人民的奮力抵抗,極大改變了亞洲戰場的力量對比,加速了戰爭的結束。」
日本方面,根據名古屋大學公開的資料顯示,日軍在進行侵略戰爭期間,實行了嚴格的書信審查制度。日本政府操縱輿論,對國民進行長期的軍國主義思想灌輸。此外,日本的高中生被分成了文科生和理科生。文科生需要前往戰場,理科生則可以繼續學業,戰爭的殘酷性可見一斑。
⑥ 抗日戰爭開始後中共建立的第一個根據地。
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時期於敵後開創的第一個抗日根據地,也是當時各敵後根據地建設的模範。地處同蒲路以東,正太、石德路以北,張家口、多倫、寧城、錦州一線以南,東臨渤海,以山西東北部和河北的冀中、冀東為主,包括察哈爾、熱河、遼寧三省的一部,行政上劃分為北嶽、冀中、冀察、冀熱遼四個區。區內除冀中大平原外,大多是山嶽地帶。晉察冀邊區政府、晉察冀軍區司令部位於太行山麓的河北省保定市阜平縣境內。
1937年10月,八路軍第一一五師主力由五台山南下,政治委員聶榮臻率領一部分部隊和軍政幹部共約3000餘人,留駐五台山地區。他們組織工作團,分赴晉東北、察南、冀西各地,建立戰地動員委員會、抗日救國會等半政權性質的組織,廣泛發動群眾,武裝群眾,開展游擊戰爭,收復許多座縣城。人民群眾踴躍參戰,部隊迅速擴大。11月7日,根據中共中央的決定,以阜平、五台為中心的晉察冀軍區成立,聶榮臻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下轄四個軍分區。晉察冀軍區成立僅半個月,日軍即調集2萬餘人從平綏、同蒲、平漢、正太鐵路分路對根據地進行圍攻,企圖把它扼殺在搖籃里。敵後根據地面臨著一次嚴峻的考驗。在近一個月的作戰中,日軍雖侵佔七座縣城,但八路軍採取廣泛的游擊戰和集中主力殲敵一部的作戰方針,經過多次伏擊、襲擊作戰,共斃傷日、偽軍1000餘人,打擊和消耗了敵人的有生力量,迫使日軍主力回到鐵路沿線。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發展到30餘縣。
⑦ 新四軍是哪一地區抗日的主力
主要是湘、贛、閩、粵、浙、鄂、豫、皖八省邊界地區,而其中主要是在江西和安徽等地。
⑧ 新四軍是哪一地區抗日的主力
華東華中華南敵後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