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中國二字起源於哪個省

中國二字起源於哪個省

發布時間:2022-07-12 15:32:42

1. 「中國」兩個字最早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是在(周代)《詩經》中,如《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但《詩經》中的此類「中國」實為「國中」,還不是真正指國家。稱國家的「中國」一詞,在戰國諸子書中已屢見不鮮了。如《孟子·滕文公上》雲:「陳良產地,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又「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莊子·田子方》:「中國之君子,明乎禮義而陋干知人心」……這些都說明:上古所謂「中國」,即指後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後世中原廣,而相當於今山西、山東、河南、河北一帶。 "中國"一詞的頻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後。《禮記 王制》有雲:"中國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國、蠻、夷、戎、狄,皆有安。"十分明顯,此時的"中國"一詞,是與蠻、夷、戎、狄對舉而使用的。如果說《禮記》的成書時間較靠後,則《左傳 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諸侯有四夷之功,則獻於王,王以警於夷。中國則否"的說法,足見春秋前期,"中國"一詞就已經與蠻、夷、戎、狄對舉。那麼"中國"指誰呢 《公羊傳 禧公四年》稱:"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卒荊,以此為王者之事也。"齊桓公救援邢,衛等國,被稱作"救中國",足見此時的"中國",已經擴大到被認為是"諸夏"的國家。 到這里,就不能不言及《公羊》學派的"春秋三世說"。《公羊傳 成公十五年》有:"《春秋》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易為以外內之詞言之 言自近者始也。"東漢經學大師何休進一步發揮公羊學派的說法,將《春秋》所記242年的歷史,理想化地分為三個階段,即:"所傳聞之世","所聞之世"和"所見之世"。"所傳聞之世見治起於衰亂之中……故內其國而外諸夏","所聞之世見治昇平,內諸夏而外夷狄","至所見之世著治太平,夷狄進至於爵,天下遠近小大若一"。雖然那242年歷史發展事實並非如此理想化,但我們必須承認此種理念對民族關系發展規律做出了某些正確認識和預見。夏、商時期,應該是華夏民族的形成時期;而集華夏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大成的"周禮"的形成,是華夏民族最終形成的標志。觀夏、商、周、春秋,各邦國不斷分化,有的進入華夏集團,有的進入蠻、夷、戎、狄集團,像祀國這樣的國家,一度搖擺於夷夏之間,最後終於擺進了華夏集團,成了"諸夏"的一分子。 關於「中國」一詞的含義,大致有兩種解釋 1.中國二字有京都、京師之意。最早這么用中國一詞的便是《詩經·大雅·民勞》中的「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民亦勞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師,經綏四國」。據說這幾句詩是規勸暴君周厲王的,讓他先從愛護京都的人民開始,然後推而廣之,安定天下。漢代研究《詩經》的學者毛萇,特意為「惠此中國,以綏四方」作註:「中國,京師也。」《孟子》中記載了一段齊王對大臣說的話:「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照現在的意思,不過是想在京城中給孟夫子蓋間房子而已。漢末學者劉熙也說:「帝王所都為中,故日中國。」 2.中國一詞指古時華夏民族聚居的區域。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大河南北,古稱中土、中原,或稱中夏、中華。當然也被稱為中國。這些稱呼,實際是指黃河流域一帶。如《史記·楚世家》載:「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當時的楚地在長江中下游地區,這里所講的中國實際上就是對黃河流域的幾個國家的統稱。 在我國古代,國家有時統一,有時分裂,中國一詞的含義在不同時代也不同,大致統一時期略指全國,分裂時多指中原。隨著皇帝統治疆土的變化,中國一詞所包括的范圍也相應有所不同。「中國」這一名稱在西周武王時期意為「中央之國」。相傳3000年前,周公在陽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測度日影,測得夏至這一天午時,八尺之表於周圍景物均沒有日影,便認為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謂之中國。漢代開始,人們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少數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稱為「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自稱為「中國」,把北朝叫做「魏虜」;北朝也自稱為「中國」,把南朝叫做「島夷」。遼與北宋,金與南宋,彼此都自稱「中國」,都不承認對方為中國。到清代,處於清政府管轄下的全部領土,都以中國為:它的代名稱。在19世紀中葉以後,「中國」才專指國家的全部領土,不做他用。 辛亥革命後,1912年成立民國,當時合漢、滿、蒙、回、藏五個大族為一家,定名為中華,全稱為「中華民國」簡稱「中國」,這個稱謂才正式成為其有近代國家概念的政治名詞。1949年lO月1日,新中國成立時,定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也簡稱「中國」。 「中國」一詞已經有著3000年的使用歷史,但一直只是作為一種:代指性名詞來使用,沒有一個王朝曾經將「中國」兩字明確作為-其政體的直接名稱。漢朝的國號是:「漢」。唐朝的國號是「唐」,以後建立的王朝國號有宋、遼、金、元、明等,清政府與外國簽訂的條約上簽??署的國名是「大清」。 現在,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一名,在外交文獻上出現,始於1842年的《南京條約》。真正以"中國"做為正式國名簡稱,是從一場近代十分有名的革命——辛亥革命以後,建立的中華民國開始的。從這時起,"中國"才成為具有國家意義的正式名稱。今天,"中國"已是中華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組成的國家了,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實際的語言操作中「中國」一詞依然具有地域、文化和政治的多重意味,但在國際媒體上一般是指中國大陸。 中國古代,「國」字的含義是「城」或「邦」。「中國」就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古代文獻記載中,「中國」一詞有五種不同含義:一指京師,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統治的王國;三指中原地區;四指國內、內地;五指諸夏(華夏)或漢族居住的地區和建立的國家。 從古代的漢朝開始,人們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兄弟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稱為「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自稱為「中國」,把北朝叫做「魏虜」;北朝也自稱為「中國」,把南朝叫做「島夷」。遼與北宋,金與南宋,彼此都自稱「中國」,都不承認對方為中國。 嚴格地說,古代「中國」是一個形容詞,而不是一個專有名詞。中國古代各個王朝都沒有把「中國」作為正式國名,各朝代都有自己的國號。 直到辛亥革命以後,才把「中國」作為「中華民國」的簡稱。1949年,「中國」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 現在,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在北京。

2. 「中國」二字,最早出自我國哪個朝代

追溯起來,「中國」一詞,最早見於中國第一部官方史書——《尚書》的「梓材」篇中,原文講:「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於先王」,意思是指「天神已經把中國的人民和他們的土地託付給周朝的先王」。此文作者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周公旦」,即「周公」,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西周政治家、思想家和謀略家。周武王的兒子周成王繼位時非常年幼,由周公攝政。由此推斷,《尚書·梓材》創作於西周第三代王——周成王時代,這是我們能夠找到的最早的中國歷史文獻記載,據今已有三千餘年。可見,「中國」一詞至少在周朝已經開始正式使用。 另外,在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也有三篇提到「中國」。分別為: 1、《詩經·大雅·民勞》中提及「中國」四次,具體是: (1)「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意指「惠及中國的百姓,以安撫中國四方的人民」。 (2)「惠此中國,以為民傑」,意指「惠及中國的百姓,以滿足人民的心願「。 (3)「惠此中國,俾民憂泄」,意指「惠及中國的百姓,讓人民宣洩心中的煩憂」。 (4)「惠此中國,國無有殘」,意指「惠及中國的百姓,使國家沒有兇殘事情發生」。 2、《詩經·大雅·桑柔》中提及「中國」一次,具體是:「哀恫中國,具贅卒荒」,意指「哀痛中國,發生如此多荒災」。 3、《詩經·大雅·盪》中提及「中國」二次,具體是: (1)「咨女殷商,女炰烋於中國」,意指「你這個殷商的國君,你在中國作惡」。 (2)「內奰於中國,覃及鬼方」,意指「你在中國激起眾人憤怒,連國外的其它族類也不能忍受」。 這三首詩均是創作於周朝周歷王時代,作者分別是召穆王和芮伯,是周歷王時代的兩位重臣,通過詩歌的形式來勸諫周歷王愛護「中國」,善待人民。《詩經》這三首詩再一次驗證,三千年前西周時代就開始使用「中國」。 除了歷史文獻記載,在中國考古發現的周成王五年鑄造的青銅酒器「何尊」銘文中也提及「中國」,但寫作「中或」,「或」是「國」字的早期寫法。銘文寫道:「余其宅茲中國,自之辟民」,意指「我(周武王)已經據有中國,自己已成為中國國民的君王」。這個青銅器「何尊」銘文中的「中國」,以考古的角度更加確認了西周已開始使用「中國」。 據考證,西周時期,中國是天子之國和諸候列國(即受封的藩國)並舉的政治格局。周成王在位時,採納周公提出的建藩屏國方略,分封諸候71國,讓他們來承擔保衛京都的任務。此時的「中國」應是指天子之國和各分封諸候列國的整體疆界范圍。其中,天子之國是中國君王(即天子)的直接統治地區,各諸候列國的土地和人民,名義上是歸屬於「中國」,除軍隊和「禮樂」歸天子之國調配外,在其它方面擁有自主權。 從《尚書》、《詩經》文獻記載分析看,周期也稱商朝為「中國」,但是商朝的甲骨文獻中,並沒有發現「中國」字樣。據專家學者考證,商朝人並不把國家稱作「國」,而是習慣稱「邑」。甲骨文獻中,商朝人稱自己的國家為「大邑商」,並稱周邊四方的國家為「東土」、「南土」、「西土」、「北土」。在殷商甲骨文獻中,商朝人還稱自己的國家為「中商」。對此,中國著名史學家、甲骨學家胡厚宣曾論稱「商而稱中商者,當即後世中國稱謂的起源」。 在《尚書》、《詩經》以及後世《論語》等文獻中,大部分把商朝稱為「殷」、「大邦殷」,而「殷」在中國古代第一部字典——《說文》作注時講「殷,引之為大也,為眾也,為中也」。《史記》索隱中更是直接解釋為「殷,中也」。由此推演,「殷國」即是「中國」之意,間接可以說明商朝人也稱自己的國家為「中國」,只是用「中商」、「大邑商」、「大邦殷」、「殷」體現。周朝之「中國」也可能是由此過渡而來,推翻商朝後,順勢由原來的名稱改為「中國」,「國」字也可能是由「周朝」正式開始使用。 以上均是有明確文獻記載,再之前的夏朝和三皇五帝時代,因為沒有任何文字記載留傳,是否也曾經稱「中國」或有「中國」相關的意思,只能通過後人的相關記載進行分析推演。 《說文》中,對「夏」字解釋為「夏,中國之人也」。如果此「夏」是指夏朝的「夏」,則可以間接認為,中國的第一個王朝——夏朝也自稱為「中國」,從其後的「商朝」未用「中國」二字,可以推演,夏朝如果稱「中國」,可能並不是用「中國」二字,而是另有所表。 《尚書·禹貢》中,有一句「中邦錫土、姓」。這是記錄三皇五帝中的帝禹的內容,即我們常說的「大禹」。據專家學者考證,在中國上古時代,「邦」通「國」字。由此看,「中邦」即是「中國」。《史記·夏本紀》中,更是直接寫為「中國錫土、姓」。 中國偉大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孟子在記錄有關三皇五帝中的帝堯、帝舜時,也直接使用了「中國」二字,具體為:《孟子·騰文公上》中寫道:「然後中國可得而食之......當堯之時......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孟子·騰文公下》中寫道:「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於中國」、《孟子·萬章上》中寫道:「夫然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孟子生活於戰國時期,由此可以推演,在那個時期認為「帝堯、帝舜」的國家就是「中國」。 《淮南子·天文訓》寫道:「中央土也,其帝黃帝」。文中「中央土」即為「中土」,從商朝甲骨文獻中「東土」、「南土」、「西土」、「北土」記載來對照,「中土」也應為「中國」之意。由此推演,從「皇帝」時代,也可能已有「中國」稱呼之意,據今已有五千餘年,可見「中國」是一個非常非常古老的名字。 自周朝開始,到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經歷三千年數十個朝代更替,除自用國號外,均延用「中國」為國名,並在對外出使世界各國、簽署國際條約時也均統一使用。此後,從中華民國到現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更是直接把「中國」同時作為國號和國名。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其它三個文明古國都已中斷,而中華文明卻一直延續至今天,不要講實際的歷史文化傳承,單單「中國」二字,就已經讓每一個中國人深感驕傲和自豪,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千古奇觀、曠世大名。

3. 從什麼時候起我國開始用「中國」二字這個叫法

「中國」一詞的來源

相傳,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是夏朝。古時候,黃河流域一帶的先民自稱「華夏」,或簡稱「華」、「夏」。「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失華夏」。唐孔穎達疏:「華夏為中國也」。從字義上來講,「華」字有美麗的含義,「夏」字有盛大的意義,連起來的確是個美好的詞。「華夏」所指即為中原諸侯,也是漢族前身的稱謂,所以「華夏」至今仍為中國的別稱。

一、「中國」一詞之本義

華夏族人稱其四境民族為蠻、夷、戎、狄,而自稱為「中國」。「中國」一詞最早見於周代文獻,後來隨著所指對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義。大致說來,有以下六種概念:一是指京師(首都)而言,如《詩經·民勞》註:「中國,京師也」。二是指天子直接統治的地區,如諸葛亮對孫權說:「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三是指中原地區,如《史記·東越列傳》:「東甌請舉國徒中國」。四是指國內、內地,如《史記·武帝本紀》:「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五是指諸夏族居住的地區,如《論語集解》:「諸夏,中國也」。六是指華夏或漢族建立的國家,《史記》、《漢書》經常出現這樣的稱謂。所以自漢代開始,人們常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正因為如此,當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後,便以「中國」自居,如鮮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稱「中國」,將南朝叫作「島夷」;而同時漢族建立的南朝雖然遷離了中原,仍以「中國」自居,稱北朝為「索虜」、北魏為「魏虜」。又如在宋代,遼與北宋、金與南宋彼此都自稱「中國」,且互不承認對方是「中國」。

二、「中國」一詞之地域觀念演變

「中國」一詞所指范圍,隨著時代的推移而經歷了一個由小到大的擴展過程。當《尚書》上出現「中國」時,僅僅是西周人們對自己所居關中、河洛地區的稱呼;到東周時,周的附屬地區也可以稱為「中國」了,「中國」的涵義擴展到包括各大小諸侯國在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而隨著各諸侯國疆域的膨脹,「中國」成了列國全境的稱號。秦漢以來,又把不屬黃河流域但在中原王朝政權統轄范圍之內的地區都稱為「中國」,「中國」一名終於成為我國的通用名號。19世紀中葉以來,「中國」則成了專指我們國家全部領土的專用名詞。

事實上,「中國」一名雖有三千年文字記載的歷史,但它僅僅是一種地域觀念,從夏、商、周開始直至清末,從來沒有一個王朝或政權曾以「中國」作為正式國名。「中國」正式作為國名,始於辛亥革命以後。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國際上通稱Republic of China,簡稱China(「中國」)。至此,「中國」一名才成為具有近代國家概念的正式名稱。1949年成立了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又將「中國」概念完善、充實到今天的含義。

三、「中國」一詞別名

「中國」的別名,除上述的「華夏」外,還有「中華」、「九州」、「四海」、「神州」等稱呼。「中華」最初指黃河流域一帶,《三國志》裴注中最早出現了「中華」一詞。隨著版圖的擴大,凡屬中原王朝所管轄的地方都統稱為「中華」,泛指全國。唐代韓亻屋詩雲:「中華地向邊城盡,外國雲從島上來」,已把「中華」與「外國」對舉。所以,「中國」也簡稱「華」,中國人僑居海外稱「華僑」。

「九州」之名,起於戰國中期。當時列國紛爭,戰火連天,人們渴望統一,於是產生了區劃中原的思想萌芽,因而《禹貢》便有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其它古籍如《爾雅·釋地》、《周禮·職方》、《呂氏春秋·有始覽》等也有「九州」的記載,盡管具體的州名有所差異,但記載的均為九個州。「州」正式成為政區是東漢的事。後代的州越分越多,越分越細,轄區也越來越小,但中心地域大致相當於戰國時代「九州」的范圍。所以「九州」就成了中國的代稱,並一直沿用至今。

古時候,中國曾有「四海」之稱,以四境均有海水環繞而得名。戰國齊人鄒衍,得到海外交通的啟發,大膽提出了「大九州」說。他認為《禹貢》九州合起來只能算一州,叫「赤縣神州」;同樣大小的州共有9個,但不過是裨海環繞的小九州;這樣的小九州共有9個,組成大九州;大九州四周為大瀛州所環繞。所以,「神州」只佔天下八十一分之一。後代的事實雖然證明這只是一種假說,但「神州」之名一直沿用到今天。四、世界文化中的「中國」名稱考

古代印度、希臘、羅馬等國人,尊稱中國為Cina、Thin、Sinae,許多發達國家幾乎都用與之音近的名詞來稱呼中國,中文譯音為:支那、脂那、至那、希尼、震旦等。這些都是「秦」字的外文對應,或以為從「絲綢」的「絲」讀音而來,也有人認為源出「瓷器(china)」或閩南話的「茶」。

俄羅斯將中國叫「契丹」,顯然另有來源。契丹族建立的遼朝,武力強盛,控制著整個蒙古高原及其周圍地區,鐵騎所至,所向無敵。而當時剛剛興起於東歐平原的俄羅斯人,初聞東方惟有契丹,故稱中國為「契丹」,並沿用至今。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13131715.html

4. 中國著兩個字起源與那裡

「中國」2字是發源於山西的河東 那裡是黃河的拐彎處 歷史上的堯 舜 禹3帝全是這里人.想想也是畢竟中華文明發源於黃河流域

5. 中國為什麼叫中國,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有什麼特殊的含義

中國這兩個字不是近代人發明的,根據目前已有的考古資料和史書記載,中國二字是三千多年前的周人發明的,1963年,在陝西省寶雞市出土一個西周古銅器,被命為「何尊」,這是西周初年一個叫何的西周貴族所造,在尊底刻有122個字,其中有一句是這樣的:

余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

這話的意思是說:我將居住在這天下之中,從此治理人民。這是出土文物中最早關於中國二字的記載了,這里的中國指的是天下之中的意思,這個何尊上的銘文記載的大概意思是說:周成王初次親政,來到成周(洛邑,今河南洛陽)居住,並在此祭祀周武王,表示要繼承周武王的遺志。

周成王是周武王的兒子,西周的第三位天子,他親政的時間是公元前1039年,距離今天是3060年,也就是說三千多年前,就有中國這個詞了,當時的意思指的是整個天下的最中間,這里明確提到了成周,當時叫洛邑,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洛陽,但是周天子大多數時候是居住在宗周的,當時叫鎬京,也就是今天的西安附近。

之後,在中國的所有封建朝代中,中國都成為國家的代名詞,史書上有數不清的關於「中國」二字的記載,雖然有朝代名,但是很多時候自稱時,都稱中國,就連大多數國家也稱呼中國,就連中國最後一個封建朝代清朝,很多時候對外也是自稱中國的。

比如清朝與俄羅斯簽署的第一個條約《尼布楚條約》,清朝的國號是大清,正式對外的國名一般是大清國或者大清帝國,但在說到領土歸屬時,就說屬於中國,以下摘自該條約中的內容:

大清皇帝欽差分界大臣領侍衛內大臣議政大臣索額圖.........俄羅斯國統治大俄、小俄、白俄暨東、西、北各方疆土世襲獨裁天佑君主約翰·阿列克歇耶維赤及彼得·阿列克歇耶維赤欽差勃良斯克總督御前大臣費岳多·鄂斯塔斐耶維赤·烏拉索夫..........從黑龍江支流格爾必齊河到外興安嶺、直到海,嶺南屬於中國,嶺北屬於俄羅斯。

盡管清朝是滿族人建立,但仍然是認同中國的,他們自稱這片土地就是中國,在《南京條約》中也是如此,大清國與中國同時出現在文中,盡管清朝自稱為大清國,但是外國在翻譯清朝的國名時,大多數時候翻譯為中國(CHINA),而不是大清國,可見中國作為這片土地的俗稱和國家的稱呼已經深入人心了,已經成為所有在這片土地上建立的國家的代名詞,無論他的國號是什麼,一直流傳至今,現在我們仍然是以中國的名字對外。

6. 「中國」二字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

(周代)《詩經》

7. 中國名稱起源於什麼時候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是在寶雞出土的「何尊」銘文之中。「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
其次,在《詩經》當中,也有較早的記載。如《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但《詩經》中的此類「中國」實為「國中」,還不是真正指國家。稱國家的「中國」一詞,在戰國諸子書中已屢見不鮮了。如《孟子·滕文公上》雲:「陳良產地,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又「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莊子·田子方》:「中國之君子,明乎禮義而陋干知人心」……這些都說明:上古所謂「中國」,即指後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後世中原廣,而相當於今山西、山東、河南、河北一帶。

8. 中國兩個字從什麼時候開始叫的

西周。

中國一詞最早見於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何尊」銘文中的「余其宅茲中國,自之辟民」,同時又以「華夏」、「中華」、「中夏」、「中原」、「諸夏」、「諸華」、「神州」、「九州」、「海內」等的代稱出現。中國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區,後演變為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區,中國以外則稱為四夷。

(8)中國二字起源於哪個省擴展閱讀:

中國重要的的歷史時刻:

中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從公元前475年戰國時期開始,到公元220年東漢滅亡,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確立和初步發展時期。

從220年曹丕建魏,到589年隋統一,是中國歷史上封建國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時期。

從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滅亡,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

從907年後梁建立,到1368年元朝滅亡,是中國封建社會民族融合的進一步加強和封建經濟的繼續發展時期。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定都北京。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開國大典,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

閱讀全文

與中國二字起源於哪個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南生蚝一般多少錢 瀏覽:424
印度口罩庫存多少 瀏覽:36
去越南辦健康證需要多少錢 瀏覽:497
伊朗怎麼惹美國了 瀏覽:384
越南首都是哪個人的名字命名的 瀏覽:749
越南掏耳朵服務多少錢 瀏覽:40
看中國如何超越世界 瀏覽:882
為什麼罵印尼 瀏覽:300
義大利2000gs美白針怎麼樣 瀏覽:414
印尼指紋怎麼算有效 瀏覽:476
新型肺炎越南有多少人死亡 瀏覽:735
越南紅旗的名稱叫什麼 瀏覽:843
伊朗的盟友國是哪個國家 瀏覽:472
義大利u型扣是什麼 瀏覽:770
義大利美術專業哪個好 瀏覽:439
義大利哪裡包多 瀏覽:164
我住在英國很久了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535
在哪裡能買到印度榴槤 瀏覽:274
英國窮人都在什麼地方 瀏覽:695
印尼35rb是多少錢 瀏覽: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