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土豆在萬曆年間就進入我國,為什麼沒有被及時推廣
土豆學名馬鈴薯,方言有很多,土豆子、山葯蛋、洋芋、番薯等分別是不同地方的俗稱。土豆已列為我國第四大主食,屬糧菜兩用作物。土豆在全國各地種植比較廣泛,主要產區有西南地區(四在我們山區農村來說,土豆的基本栽培方法是,首先進行距的管控,再對土豆進窩距的安放,之後就是化肥的施放,在我們這里對於底用化肥的施放大約為每株為一勺。還有就是再對土豆進行一道在北方特別是我們膠東半島,馬鈴薯的種植時間一般在三月份至四月份,管理措施相比其他菜類簡單,對土質要求也比較松,只要土壤鬆散透氣就行,所以在施肥這個關鍵點上,也只需施好三大肥區,我國的內蒙古,以及東北三省是土豆的主產區每年種植一茬,中原一帶,山東,河南,河北,也比較適宜土豆生長,常常作為一年兩熟種植,在南方也可作為兩熟栽培。
施用方式可結合整塊地施入三分之二,將混合好的肥料撒在地面,然後我們深耕翻入土地15到20厘米以下的土壤,剩下的三分之一作種肥。在種植前施於播穴或播勾內,深入15厘米左右,注意肥料土豆屬茄科,是多年生草本塊莖類蔬菜。我國各地均有栽培,全年都有供應。土豆營養素齊全,而且易為人體消化吸收,黃皮土豆外皮暗黃,內色呈淡黃色,澱粉含量高,品味較好。土豆施底肥16世紀,西班牙和英國的探險家分別從拉丁美洲將土豆帶回我國種植。
Ⅱ 我國古化的糧食種植主要經歷了哪三種演變方式
1、先秦時期的農作物
先秦時期的農作物經歷了一個由多到少的過程。開始時,凡是可以吃飽而無毒的植物先民們都進行種植,隨著人們對作物認識的提高,逐漸淘汰了一些產量低口感差的植物種類。《尚書?舜典》稱當時人們種植的作物為「百穀」,而《周禮?天官?大宰》謂「九穀」,漢獻帝時大司農鄭玄注「九穀」為黍、稷、秫、稻、麻、大小豆、大小麥。在同一部書的《周禮?天官?疾醫》中則謂「五穀」,鄭玄注「五穀」為麻、黍、稷、麥、菽。這個時期種植的作物總的來說是比較多的,
但是主要作物還是集中在幾種上。夏代主要有谷、稻、麥、菽、糜等,《幫小正》即有關於夏代「祈麥實」、「種黍菽糜時也」的記載;商代見於甲骨文的就有黍、稷、稻、麥、米(小米);周代則主要是粟、黍、稷、稻、粱、豆、麥、桑、麻等。周代由於文字系統已經較為完備,所以關於農作物的記述較多。被譽為中國第一部詩集的《詩經》中有許多關於農作物的記載,如《王風?黍離》雲:「彼黍離離,彼稷之苗」;《小雅? 甫田》雲:「黍稷稻粱,農夫之慶」;《小雅?采菽》雲:「采菽采菽,筐之莒之」;《魏風?碩鼠》雲:「碩鼠碩鼠,無食我黍。…碩鼠碩鼠,無食我麥。…」。從當時全國大范圍來說,北方以種植較耐乾旱的粟當家,而南方則由於雨量充沛,以種植水稻為主。
這個時期,人們在不斷的種植中已經懂得了簡單的作物種類篩選。據先秦時期詞典性著作《爾雅》記載,因顏色不同或其它特徵相異,當時禾有6種,麻有4種,黍有3種,稻有2種,燕麥有2種。
2、秦漢時期的農作物
秦漢時期的主要農作物仍然沿襲前代,但是各種作物所佔的比例發生了一些變化。主要表現在麥和稻的種植更為普遍,其在人們的糧食構成中日漸重要。特別是在北方麥的種植得到大力推廣。據《漢書?食貨志》記載,董仲舒:「聖人於五穀最重麥與禾也」。在西漢時,種植麥子甚至引起了皇帝的重視。如西漢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漢武帝「遣謁者勸有水災郡種宿麥」(漢書?武帝記));東漢永初三年(公元109年),漢安帝「詔長吏案行在所,皆令種宿麥蔬食,務盡地力」(《後漢書?安帝記》)。北方禾類種得最多的是粱和粟。這可能是由於這兩種作物穀粒較大,對水分要求不高,適應性強,味道可能也好一些的緣故。在南方則種稻業顯得十分突出,而且已推廣到北方的部分地區。如西漢哀帝時,水利家賈讓曾向朝庭建議「多穿漕渠於冀州地,使民得以溉田……故種禾麥,更為粳稻」(《漢書?溝洫志》);秦彭在山陽(今山東西南部)任太守「興起稻田數千頃」(《後漢書?秦彭傳》);東漢時張堪任漁陽太守,「於狐奴(今北京密雲西南)開稻田八千餘頃,勸民耕種,以致殷富」(《後漢書?張堪傳》等等。
這個時期,人們在作物的種植中還學會了作物品種的選擇培育,生產上出現了許多優良品種。據西漢《汜勝之書》載,麥已有大麥與小麥、「旋麥」(春麥)與「宿麥」(冬麥)的區分。豆也有大豆與小豆的區分。江南的稻作農業也漸趨良種化。比較著名水稻品種有「華鄉黑秬」、「滍皋香粳」(張衡《南都賦》)等。1976年在湖北江陵鳳凰山西漢墓葬中,曾發現隨葬的稻穗四束,經鑒定為品種純正能耐水肥的粳稻。⑹ 而成書於東漢時期被認為是中國第一部字典的《說文解字》(許慎編纂)中列有麥的品種8個,禾有7個,稻有6個,豆有4個,麻有4個,黍有3個,竽有2個。
漢代時人們還種植了較多的蔬菜和經濟作物。東漢末期政論家崔寔的《四民月令》中提到的蔬菜有瓜、瓠、葵、冬葵、苜蓿、芥、蕪菁、芋、蘘荷、生薑、蔥、青蔥、大蒜、韭蔥、蓼、蘇等。經濟作物主要有桑、麻、芝麻、蓼藍和胡瓜。雄麻主要用其纖維製造亞麻布及其它織物,雌麻則和芝麻和白蘇等作為油料作物,蓼藍作為藍色染料作物,麻籽已不再作為穀物食用了。
漢代還開通了中國與西亞各國(主要是西域)的物資交流,從西域國家引入了西瓜、黃瓜、蠶豆、青蔥、大蒜、胡椒、芝麻、葡萄和苜蓿等作物。
3、魏晉南北朝的農作物
魏晉南北朝時期作物格局依然是南稻北粟,但麥類的種植逐漸普遍,在北方大有追趕粟類之勢,在南方則隨著北方移民的入遷也開始有少量種植。據北魏時農學家賈思勰著的《齊民要術》記載,這時北方已有旱稻種植。農人們除了種植大田糧食作物外還比較重視其它作物的種植。蔬菜瓜果作物沿襲前代;染料作物出現了紅藍花、梔子、藍、紫草等;油料作物有胡麻(芝麻)、荏等,其中胡麻在黃河流域已經普遍種植;飼料或綠肥作物有苜蓿、蕪菁、苕草等;糖料作物有甘蔗;纖維作物有麻。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時期人們已重視作物的選種和良種培育工作,並在實踐中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和方法。在《齊民要術?收種第二》中說的選種方法是「粟、黍、穄、粱、秫,常歲歲別收,選好穗純色者,劁刈,高懸之。至春,治取別種,以擬明年種子」;「其別種種子,常須加鋤。先治而別埋,還以所治蘘草蔽窖」。這種辦法,把選種、留種、建立「種子田」進行良種繁育和精細管理、單種、防雜保純結合在一起,具有相當的科學性,至今在品種的提純復壯中仍有沿用。因而這個時期涌現出了大量的農作物新品種。如粟類以成熟時間的先後分為早谷和晚谷品種,以穀粒的顏色分又有黃谷、青谷、白谷、黑谷等品種。據晉時書籍《廣志》記載粟的品種有11個,水稻品種有13個;《齊民要術》所記粟的品種有86個,水稻品種有24個(其中糯稻品種11個),並各有名稱。至於品種的命名,據《齊民要術?種谷第三》記載「按今世粟名,多以人姓氏為名目,亦有觀形立名,亦有會義為稱」,即以培育者姓名命名和品種性狀及性能命名的方法。魏文帝曹丕在《與朝臣書》中也有關於「新城粳稻」這個水稻品種的記載。
4、隋唐時期的農作物
隋唐時期作物種類有了較大的變化。唐末韓鄂《四時纂要》記載的作物品種比北朝時的《齊民要術》有所增加,其中糧食作物除傳統的粟、麥、稻、黍、菽外,又有薯蕷、蕎麥和薏苡等。這三種作物可能在唐以前已有所種植,如蕎麥在陝西咸陽的漢墓中曾有出土,但是到了唐朝才見於文獻記載。筆者推斷這三種作物在唐朝時可能已有較大面積種植。即便是傳統作物粟、麥、稻、黍、菽的種植結構也發生較大變化。在《齊民要術》的記載中,粟居首位,麥、稻則稍後於粟。而在《四時纂要》中,已成為粟、麥、稻並稱,說明這個時期稻麥的種植比前代更加普遍。據考古發現,唐代洛陽含嘉倉里收藏的糧食主要是粟米和稻米。杜甫《憶昔》詩曰:「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值得一提的是,中唐以後,全國的經濟重心向南推移,出現了「今天下以江淮為國命」(杜牧《樊川文集》卷十六《上宰相求杭州啟》)、「賦出於天下江南居十九」(韓昌黎集)卷十九)的局面。此時南方稻米歲運已為300萬石(《舊唐書?食貨志下》記載),可見南方水稻在當時國家經濟中的重要性。
隨著水稻種植業的發展,也出現了許多水稻的優良品種。據唐詩和《四時纂要》的零星記載,這個時期的水稻品種主要有蟬鳴稻、玉粒、江米、白稻、香稻(香粳)、紅蓮、紅稻、黃稻、獐牙稻、長槍、珠稻、霜稻、罷亞、黃稑、烏節等15種。除白稻、香稻和黃稑外,其餘品種均未見於前代文獻,應為隋唐時出現的新品種。其中香粳還是蘇州和常熟的貢品,黃稑和烏節則為揚州的貢品。
這個時期麥類則在北方大規模種植,在南方有小面積地種植於丘陵旱地,如樊綽《蠻書》記載「小麥即於崗陵種之。」此時麥類已成為僅次於稻,而與粟處於同等地位的糧食作物,並在全國形成了南稻北麥的生產格局。
在《四時纂要》中還有關於茶葉、棉花、食用菌的種植記載。至於茶葉的種植雖然在西漢時就有茶市的記載,但在唐代以前所飲茶葉,主要以是採集野生茶為主,栽培尚不普遍。就連這個時期出版的《茶經》中也很少關於茶樹栽培的記載,而僅僅提到「凡藝而不實,植而罕茂,法如種瓜,三歲可采。」但是在《茶經》之後,茶葉生產得到迅速的發展,唐朝全國產茶地已有五十多個州郡。除南方老茶區之外,河南、陝西、甘肅等省區也都有茶葉生產。《四時纂要》一書中以「種茶」和「收茶子」兩節寫了茶葉的種植和管理。可見茶樹的大規模種植應該是從唐代開始。
5、五代宋元時期的農作物
五代宋元時期,隨著北方人的大量南遷,給南方帶來了種麥技術,再加上政(蟹)府鼓勵,南方麥類種植日益擴大。庄綽《雞肋編》載曰:「建炎以後,江浙、湖湘、閩廣,西北流寓之人遍滿。紹興初,麥一斛至萬二千錢,農獲其利倍於種稻,而佃戶輸租,只有秋課,而種麥之利獨歸客戶。於是競種春稼,極目不減淮北。」可見當時市場上麥的價格高,而政(蟹)府有南方種麥不用交課糧的政策,從而刺激了南方麥類的擴大種植。
但是在南方的農作物仍以水稻為主,麥類種植的南移並未影響到水稻的種植面積,倒是成就了南方麥、稻一年兩熟制的形成。在宋代,南方的水稻種類已是早、中、晚皆備,秈、粳、糯俱全。寶慶《四明志》載曰:「宋之谷,有早禾,有中禾,有晚禾。早禾以立秋成,中禾以處署成。中最富,早次之。晚禾以八月成,視早益罕矣。」具體的水稻品種,僅嘉泰《會稽志》所記就有56個,其中秈、粳品種40個,糯稻品種16個。寶佑《琴川志》則記有水稻品種35個,其中秈、粳稻品種27個,糯稻品種8個,並說「以上名色甚多,姑舉其概耳」,說明當時未被史籍記載的水稻品種還有很多。另外在淳佑《玉峰志》記有水稻品種34個。還有紹熙《吳郡志》、嘉泰《吳興志》、紹定《澉水志》和咸淳《臨安志》等地方誌中都有關於水稻品種的記載,可見當時江南水稻品種之多,幾乎在各個水稻種植區都培育有地方品種。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曾經大規模種植的「占城稻」。「占城稻」原產於占城(今越南中部),又稱早禾或占禾。據《宋史?食貨志》和《宋會要輯稿》等史籍記載,它至遲在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前已在福建種植,是由福建商人從占城引入,它的主要特性是早熟耐旱且耐瘠薄。宋真宗年間,江淮兩浙一帶發生旱災,水稻失收,宋真宗「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萬斛,分給三路(江淮、兩浙)為種,擇民田高仰者蒔之」,並命轉運使張貼榜文推廣此稻,榜文雲:「……稻比中國者,穗長而無芒,粒差小,不擇地而生」,因而占城稻在江南稻作區得到了普遍的推廣。在南宋的許多地方誌中都有關於占城稻的種植記載,這也說明了該品種具有廣泛的環境適應能力。占城稻是我國水稻種植史上首個外來品種,其出眾的優良品性使其成為長江流域占統治地位的糧食作物品種。而隨著各地栽培環境的差異,又在各地演化出眾多適合各地生長的新品種。如在嘉泰《會稽志》中就記有「早占城」、「紅占城」、「寒占城」等品種。占城稻的引入種植,對於我國稻作生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⑽⑾
到了元代,人們對於水稻的各個類型已有充分的認識。認為秈稻較為早熟,而粳稻多為中、晚熟。如《王楨農書?農桑通訣集?收獲篇》記載,南方「稻有早、晚、大、小之別」,「六七月則收早禾,其餘則至八九月」,其稱「晚禾」為「大禾」。而當時江南俗稱粳稻為「大稻」,稱「秈稻」為「小稻」。元末出版的書籍《吳門事類》則給早、中、晚稻下了確切的定義:「春分節後種,大暑節後刈,為早稻;芒種節後及夏至節種,白露節後刈,為中稻;夏至節後十日內種,寒露節後刈,為晚稻。」以上說法,也正好與現在認為的秈型水稻感溫性強故適於早稻種植,粳型水稻感光性強,故適於晚稻種植的現代科學理論相吻合。
6、明朝至清代前期(公元1840年前)的農作物
明朝時期,糧食作物基本上還是沿襲前代。但是這個時期,隨著中國與海外交往的增多,舉世聞名的鄭和七下西洋就發生在這個時代。目前在中國糧食生產中佔有重要地位的幾種農作物如「玉米」、「蕃薯」以及「馬鈴薯」就是在這個時期從海外引入種植的。據曹玲考證,玉米約於16世紀中葉分三路傳入中國。分別是西北陸路自波斯、中亞至我國甘肅,然後流傳到黃河流域;西南陸路自印度、緬甸至雲南,然後流傳到川黔;以及東南海路由東南亞至沿海閩廣等省,然後向內地擴展。蕃薯大約是萬曆年間(約公元1582年)由呂宋、安南等地傳入我國,最早種植在福建、廣東、雲南等地。 由於蕃薯產量高,畝可收獲數千斤,而且對土壤要求不高,「瘠鹵沙岡皆可植」(談遷《棗林雜俎》中集),所以得以推廣開來。馬鈴薯何時引入中國,由於史料缺乏,目前尚無定論,但至遲在1628年前在中國已有種植。據成書於1628年的徐光啟(1562年-1633年)《農政全書》記載「土芋, 一名土豆, 一名黃獨,蔓生葉如豆,根圓如雞卵, 內白皮黃,……煮食、亦可蒸食,又煮芋汁, 洗膩衣, 潔白如玉。」(《農政全書》卷二十八)可見,這個時期馬鈴薯這個作物品種已經廣為人知、普遍栽種。如此,人們的主要糧食作物品種得到豐富,也使人們的食物結構得到改善。
這個時期,在南方的水稻種植中,不斷的有新品種培育出來。我國首部記載水稻品種的書籍《理生玉鏡稻品》也在這個時代(約在1500—1550年之間)問世。書中記載有江南水稻品種38個,其中粳稻品種21個,秈稻品種4個,糯稻品種13個。
清代前期(1840年前),在傳統糧食作物種植上獲得了較大的突破,主要表現在選育出了大量的優良農作物新品種。據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官修《授時統考》載有16省水稻良種3429個,穀子良種251個,小麥良種30餘個,大麥良種10餘個。水稻新品種的問世,使得南方大面積流行種植「雙季稻」。如蘇州織造李煦在屬地推廣李英貴種稻之法,「從前只一次秋收,今將變為兩次成熟」,從單季歲稔時畝產谷三四石,到兩季合計畝產6石6斗,極大地提高了糧食產量。北方則推廣了南方的一些農作物品種。如康熙時天津總兵藍理在京津反復試種水稻,終獲成功,使這一地區以馳名的「小站稻」而成為北方的魚米之鄉(《清聖祖實錄》卷二四四)。又如乾隆時兩江總督郝不麟將福建耐旱「無須浸灌」的早稻品種「畲粟」引進安徽,在「稻穀雜糧均不宜種」的「高阜斜坡」種植,大獲成功,進而推廣到北方各省(《清史列傳》卷十八《陳大受傳》)。 此外,這個時期還在全國推廣海外引進的一些高產農作物品種,如玉米、蕃薯、馬鈴薯、花生等,使之成為當時農民的主要農作物。
古代農作物的種植種類,總的來看是從多到少然後又到多的趨勢。先是上古時代的只要能吃而無毒植物就種(即「百穀」),到有選擇地種植宜種多產的數種作物(即「九穀」、「六穀」、「五穀」),然後又對原種植作物不斷進行選種和品種培育,並引入外來作物,使栽培作物得以進一步豐富和發展。期間,國家政策對於農作物種類抑或品種的推廣可以起到巨大的作用。了解古代的農作物及各種作物品種的推廣過程,可以弄清今日所種作物的來龍去脈,為今後的作物品種培育和推廣提供幫助,並對今人的農業生產起一定的指導作用。
Ⅲ 玉米和紅薯何時傳入中國,何時推廣種植
玉米和紅薯這些農作物如今在中國大部分地區都有種植,雖然現在我們很少拿它們當糧食吃,但是在古代卻也是主糧之一呢。其實玉米和紅薯都是中國引進過來的植物,那麼它是什麼時候傳過來的呢?
玉米和紅薯在明末大量種植有什麼好處呢?那就是讓人們的口糧大大增加了。這兩種作物產量非常高,那個時候小麥畝產三四百斤都不錯了,再除去稅賦窮人家都不夠吃。自從有了這兩樣寶貝之後,人們的糧食就多了,這也促進了人口的急劇增加。在明朝以前中國人口從未過億,達到五六千萬就已經很不錯了,而從明末開始簡直是瘋狂增長,清朝末年達到了四五億人。看來糧食的作用還是非常大的啊!
Ⅳ 中國古代農業發展歷程。
中國古代農業發展可以分為六個發展階段:
(一) 農業技術的萌芽時期
新石器時代(距今約10000--4000年以前)中國農業大約起源於一萬年前。它是在採集和漁獵經濟中逐步發展起來的。農業的產生,為人類的文明進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 農業技術的初步形成時期
夏、商、周(約公元前2100--公元前771年)這一時期,中國發明了金屬冶煉技術,青銅農具開始應用於農業生產。水利工程開始興建。農業技術有了初步的發展。
(三) 精耕細作的發生時期
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公元221年)春秋戰國是中國社會大變革和科技文化大發展時期。煉鐵技術的發明標志著新的生產力登上了歷史舞台,鐵農具和畜力的利用,推動了農業生產的大發展。
(四) 北方旱地精耕細作技術的形成時期
秦、漢至南北朝(公元前221--公元589年)這是中國北方地區旱地農業技術成熟時期。耕、耙、耱配套技術形成。多種大型復雜的農具先後發明的運用。著名農學家賈思勰寫作大型農業網路全書《齊民要術》。
(五) 南方水田精耕細作的形成時期
隋、唐、宋、元(公元581--公元1368年)經濟重心從北方轉移到南方。南方水田技術配套技術形成。水田專用農具發明與普及。棉花在中國逐漸推廣。出現眾多農書。土地利用方式增多。南北方農業同時獲得大發展。
(六) 精耕細作的深入發展時期
明朝至清前中期(公元1368--公元1840年)這一時期中國普遍出現人多地少的矛盾,農業生產向進一步精耕細作化發展。美洲新大陸的許多作物被引進中國,對中國的農作物結構發生重大影響。多種經營和多熟種植成為農業生產的主要方式。
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農業以高科技應用為基礎,取得了更為輝煌的成就。中國以只佔7%的土地,養育了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在農業科技方面,中國發達國家的差距已經越來越小。科學技術對農業發展的貢獻已經從1949年20%提高到42%
Ⅳ 中國古代農作物的發展史
1、先秦時期的農作物
先秦時期的農作物經歷了一個由多到少的過程。開始時,凡是可以吃飽而無毒的植物先民們都進行種植,隨著人們對作物認識的提高,逐漸淘汰了一些產量低口感差的植物種類。《尚書?舜典》稱當時人們種植的作物為「百穀」,而《周禮?天官?大宰》謂「九穀」,漢獻帝時大司農鄭玄注「九穀」為黍、稷、秫、稻、麻、大小豆、大小麥。在同一部書的《周禮?天官?疾醫》中則謂「五穀」,鄭玄注「五穀」為麻、黍、稷、麥、菽。這個時期種植的作物總的來說是比較多的,
但是主要作物還是集中在幾種上。夏代主要有谷、稻、麥、菽、糜等,《幫小正》即有關於夏代「祈麥實」、「種黍菽糜時也」的記載;商代見於甲骨文的就有黍、稷、稻、麥、米(小米);周代則主要是粟、黍、稷、稻、粱、豆、麥、桑、麻等。周代由於文字系統已經較為完備,所以關於農作物的記述較多。被譽為中國第一部詩集的《詩經》中有許多關於農作物的記載,如《王風?黍離》雲:「彼黍離離,彼稷之苗」;《小雅? 甫田》雲:「黍稷稻粱,農夫之慶」;《小雅?采菽》雲:「采菽采菽,筐之莒之」;《魏風?碩鼠》雲:「碩鼠碩鼠,無食我黍。…碩鼠碩鼠,無食我麥。…」。從當時全國大范圍來說,北方以種植較耐乾旱的粟當家,而南方則由於雨量充沛,以種植水稻為主。
這個時期,人們在不斷的種植中已經懂得了簡單的作物種類篩選。據先秦時期詞典性著作《爾雅》記載,因顏色不同或其它特徵相異,當時禾有6種,麻有4種,黍有3種,稻有2種,燕麥有2種。
2、秦漢時期的農作物
秦漢時期的主要農作物仍然沿襲前代,但是各種作物所佔的比例發生了一些變化。主要表現在麥和稻的種植更為普遍,其在人們的糧食構成中日漸重要。特別是在北方麥的種植得到大力推廣。據《漢書?食貨志》記載,董仲舒:「聖人於五穀最重麥與禾也」。在西漢時,種植麥子甚至引起了皇帝的重視。如西漢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漢武帝「遣謁者勸有水災郡種宿麥」(漢書?武帝記));東漢永初三年(公元109年),漢安帝「詔長吏案行在所,皆令種宿麥蔬食,務盡地力」(《後漢書?安帝記》)。北方禾類種得最多的是粱和粟。這可能是由於這兩種作物穀粒較大,對水分要求不高,適應性強,味道可能也好一些的緣故。在南方則種稻業顯得十分突出,而且已推廣到北方的部分地區。如西漢哀帝時,水利家賈讓曾向朝庭建議「多穿漕渠於冀州地,使民得以溉田……故種禾麥,更為粳稻」(《漢書?溝洫志》);秦彭在山陽(今山東西南部)任太守「興起稻田數千頃」(《後漢書?秦彭傳》);東漢時張堪任漁陽太守,「於狐奴(今北京密雲西南)開稻田八千餘頃,勸民耕種,以致殷富」(《後漢書?張堪傳》等等。
這個時期,人們在作物的種植中還學會了作物品種的選擇培育,生產上出現了許多優良品種。據西漢《汜勝之書》載,麥已有大麥與小麥、「旋麥」(春麥)與「宿麥」(冬麥)的區分。豆也有大豆與小豆的區分。江南的稻作農業也漸趨良種化。比較著名水稻品種有「華鄉黑秬」、「滍皋香粳」(張衡《南都賦》)等。1976年在湖北江陵鳳凰山西漢墓葬中,曾發現隨葬的稻穗四束,經鑒定為品種純正能耐水肥的粳稻。⑹ 而成書於東漢時期被認為是中國第一部字典的《說文解字》(許慎編纂)中列有麥的品種8個,禾有7個,稻有6個,豆有4個,麻有4個,黍有3個,竽有2個。
漢代時人們還種植了較多的蔬菜和經濟作物。東漢末期政論家崔寔的《四民月令》中提到的蔬菜有瓜、瓠、葵、冬葵、苜蓿、芥、蕪菁、芋、蘘荷、生薑、蔥、青蔥、大蒜、韭蔥、蓼、蘇等。經濟作物主要有桑、麻、芝麻、蓼藍和胡瓜。雄麻主要用其纖維製造亞麻布及其它織物,雌麻則和芝麻和白蘇等作為油料作物,蓼藍作為藍色染料作物,麻籽已不再作為穀物食用了。
漢代還開通了中國與西亞各國(主要是西域)的物資交流,從西域國家引入了西瓜、黃瓜、蠶豆、青蔥、大蒜、胡椒、芝麻、葡萄和苜蓿等作物。
3、魏晉南北朝的農作物
魏晉南北朝時期作物格局依然是南稻北粟,但麥類的種植逐漸普遍,在北方大有追趕粟類之勢,在南方則隨著北方移民的入遷也開始有少量種植。據北魏時農學家賈思勰著的《齊民要術》記載,這時北方已有旱稻種植。農人們除了種植大田糧食作物外還比較重視其它作物的種植。蔬菜瓜果作物沿襲前代;染料作物出現了紅藍花、梔子、藍、紫草等;油料作物有胡麻(芝麻)、荏等,其中胡麻在黃河流域已經普遍種植;飼料或綠肥作物有苜蓿、蕪菁、苕草等;糖料作物有甘蔗;纖維作物有麻。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時期人們已重視作物的選種和良種培育工作,並在實踐中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和方法。在《齊民要術?收種第二》中說的選種方法是「粟、黍、穄、粱、秫,常歲歲別收,選好穗純色者,劁刈,高懸之。至春,治取別種,以擬明年種子」;「其別種種子,常須加鋤。先治而別埋,還以所治蘘草蔽窖」。這種辦法,把選種、留種、建立「種子田」進行良種繁育和精細管理、單種、防雜保純結合在一起,具有相當的科學性,至今在品種的提純復壯中仍有沿用。因而這個時期涌現出了大量的農作物新品種。如粟類以成熟時間的先後分為早谷和晚谷品種,以穀粒的顏色分又有黃谷、青谷、白谷、黑谷等品種。據晉時書籍《廣志》記載粟的品種有11個,水稻品種有13個;《齊民要術》所記粟的品種有86個,水稻品種有24個(其中糯稻品種11個),並各有名稱。至於品種的命名,據《齊民要術?種谷第三》記載「按今世粟名,多以人姓氏為名目,亦有觀形立名,亦有會義為稱」,即以培育者姓名命名和品種性狀及性能命名的方法。魏文帝曹丕在《與朝臣書》中也有關於「新城粳稻」這個水稻品種的記載。
4、隋唐時期的農作物
隋唐時期作物種類有了較大的變化。唐末韓鄂《四時纂要》記載的作物品種比北朝時的《齊民要術》有所增加,其中糧食作物除傳統的粟、麥、稻、黍、菽外,又有薯蕷、蕎麥和薏苡等。這三種作物可能在唐以前已有所種植,如蕎麥在陝西咸陽的漢墓中曾有出土,但是到了唐朝才見於文獻記載。筆者推斷這三種作物在唐朝時可能已有較大面積種植。即便是傳統作物粟、麥、稻、黍、菽的種植結構也發生較大變化。在《齊民要術》的記載中,粟居首位,麥、稻則稍後於粟。而在《四時纂要》中,已成為粟、麥、稻並稱,說明這個時期稻麥的種植比前代更加普遍。據考古發現,唐代洛陽含嘉倉里收藏的糧食主要是粟米和稻米。杜甫《憶昔》詩曰:「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值得一提的是,中唐以後,全國的經濟重心向南推移,出現了「今天下以江淮為國命」(杜牧《樊川文集》卷十六《上宰相求杭州啟》)、「賦出於天下江南居十九」(韓昌黎集)卷十九)的局面。此時南方稻米歲運已為300萬石(《舊唐書?食貨志下》記載),可見南方水稻在當時國家經濟中的重要性。
隨著水稻種植業的發展,也出現了許多水稻的優良品種。據唐詩和《四時纂要》的零星記載,這個時期的水稻品種主要有蟬鳴稻、玉粒、江米、白稻、香稻(香粳)、紅蓮、紅稻、黃稻、獐牙稻、長槍、珠稻、霜稻、罷亞、黃稑、烏節等15種。除白稻、香稻和黃稑外,其餘品種均未見於前代文獻,應為隋唐時出現的新品種。其中香粳還是蘇州和常熟的貢品,黃稑和烏節則為揚州的貢品。
這個時期麥類則在北方大規模種植,在南方有小面積地種植於丘陵旱地,如樊綽《蠻書》記載「小麥即於崗陵種之。」此時麥類已成為僅次於稻,而與粟處於同等地位的糧食作物,並在全國形成了南稻北麥的生產格局。
在《四時纂要》中還有關於茶葉、棉花、食用菌的種植記載。至於茶葉的種植雖然在西漢時就有茶市的記載,但在唐代以前所飲茶葉,主要以是採集野生茶為主,栽培尚不普遍。就連這個時期出版的《茶經》中也很少關於茶樹栽培的記載,而僅僅提到「凡藝而不實,植而罕茂,法如種瓜,三歲可采。」但是在《茶經》之後,茶葉生產得到迅速的發展,唐朝全國產茶地已有五十多個州郡。除南方老茶區之外,河南、陝西、甘肅等省區也都有茶葉生產。《四時纂要》一書中以「種茶」和「收茶子」兩節寫了茶葉的種植和管理。可見茶樹的大規模種植應該是從唐代開始。
5、五代宋元時期的農作物
五代宋元時期,隨著北方人的大量南遷,給南方帶來了種麥技術,再加上政(蟹)府鼓勵,南方麥類種植日益擴大。庄綽《雞肋編》載曰:「建炎以後,江浙、湖湘、閩廣,西北流寓之人遍滿。紹興初,麥一斛至萬二千錢,農獲其利倍於種稻,而佃戶輸租,只有秋課,而種麥之利獨歸客戶。於是競種春稼,極目不減淮北。」可見當時市場上麥的價格高,而政(蟹)府有南方種麥不用交課糧的政策,從而刺激了南方麥類的擴大種植。
但是在南方的農作物仍以水稻為主,麥類種植的南移並未影響到水稻的種植面積,倒是成就了南方麥、稻一年兩熟制的形成。在宋代,南方的水稻種類已是早、中、晚皆備,秈、粳、糯俱全。寶慶《四明志》載曰:「宋之谷,有早禾,有中禾,有晚禾。早禾以立秋成,中禾以處署成。中最富,早次之。晚禾以八月成,視早益罕矣。」具體的水稻品種,僅嘉泰《會稽志》所記就有56個,其中秈、粳品種40個,糯稻品種16個。寶佑《琴川志》則記有水稻品種35個,其中秈、粳稻品種27個,糯稻品種8個,並說「以上名色甚多,姑舉其概耳」,說明當時未被史籍記載的水稻品種還有很多。另外在淳佑《玉峰志》記有水稻品種34個。還有紹熙《吳郡志》、嘉泰《吳興志》、紹定《澉水志》和咸淳《臨安志》等地方誌中都有關於水稻品種的記載,可見當時江南水稻品種之多,幾乎在各個水稻種植區都培育有地方品種。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曾經大規模種植的「占城稻」。「占城稻」原產於占城(今越南中部),又稱早禾或占禾。據《宋史?食貨志》和《宋會要輯稿》等史籍記載,它至遲在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前已在福建種植,是由福建商人從占城引入,它的主要特性是早熟耐旱且耐瘠薄。宋真宗年間,江淮兩浙一帶發生旱災,水稻失收,宋真宗「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萬斛,分給三路(江淮、兩浙)為種,擇民田高仰者蒔之」,並命轉運使張貼榜文推廣此稻,榜文雲:「……稻比中國者,穗長而無芒,粒差小,不擇地而生」,因而占城稻在江南稻作區得到了普遍的推廣。在南宋的許多地方誌中都有關於占城稻的種植記載,這也說明了該品種具有廣泛的環境適應能力。占城稻是我國水稻種植史上首個外來品種,其出眾的優良品性使其成為長江流域占統治地位的糧食作物品種。而隨著各地栽培環境的差異,又在各地演化出眾多適合各地生長的新品種。如在嘉泰《會稽志》中就記有「早占城」、「紅占城」、「寒占城」等品種。占城稻的引入種植,對於我國稻作生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⑽⑾
到了元代,人們對於水稻的各個類型已有充分的認識。認為秈稻較為早熟,而粳稻多為中、晚熟。如《王楨農書?農桑通訣集?收獲篇》記載,南方「稻有早、晚、大、小之別」,「六七月則收早禾,其餘則至八九月」,其稱「晚禾」為「大禾」。而當時江南俗稱粳稻為「大稻」,稱「秈稻」為「小稻」。元末出版的書籍《吳門事類》則給早、中、晚稻下了確切的定義:「春分節後種,大暑節後刈,為早稻;芒種節後及夏至節種,白露節後刈,為中稻;夏至節後十日內種,寒露節後刈,為晚稻。」以上說法,也正好與現在認為的秈型水稻感溫性強故適於早稻種植,粳型水稻感光性強,故適於晚稻種植的現代科學理論相吻合。
6、明朝至清代前期(公元1840年前)的農作物
明朝時期,糧食作物基本上還是沿襲前代。但是這個時期,隨著中國與海外交往的增多,舉世聞名的鄭和七下西洋就發生在這個時代。目前在中國糧食生產中佔有重要地位的幾種農作物如「玉米」、「蕃薯」以及「馬鈴薯」就是在這個時期從海外引入種植的。據曹玲考證,玉米約於16世紀中葉分三路傳入中國。分別是西北陸路自波斯、中亞至我國甘肅,然後流傳到黃河流域;西南陸路自印度、緬甸至雲南,然後流傳到川黔;以及東南海路由東南亞至沿海閩廣等省,然後向內地擴展。蕃薯大約是萬曆年間(約公元1582年)由呂宋、安南等地傳入我國,最早種植在福建、廣東、雲南等地。 由於蕃薯產量高,畝可收獲數千斤,而且對土壤要求不高,「瘠鹵沙岡皆可植」(談遷《棗林雜俎》中集),所以得以推廣開來。馬鈴薯何時引入中國,由於史料缺乏,目前尚無定論,但至遲在1628年前在中國已有種植。據成書於1628年的徐光啟(1562年-1633年)《農政全書》記載「土芋, 一名土豆, 一名黃獨,蔓生葉如豆,根圓如雞卵, 內白皮黃,……煮食、亦可蒸食,又煮芋汁, 洗膩衣, 潔白如玉。」(《農政全書》卷二十八)可見,這個時期馬鈴薯這個作物品種已經廣為人知、普遍栽種。如此,人們的主要糧食作物品種得到豐富,也使人們的食物結構得到改善。
這個時期,在南方的水稻種植中,不斷的有新品種培育出來。我國首部記載水稻品種的書籍《理生玉鏡稻品》也在這個時代(約在1500—1550年之間)問世。書中記載有江南水稻品種38個,其中粳稻品種21個,秈稻品種4個,糯稻品種13個。
清代前期(1840年前),在傳統糧食作物種植上獲得了較大的突破,主要表現在選育出了大量的優良農作物新品種。據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官修《授時統考》載有16省水稻良種3429個,穀子良種251個,小麥良種30餘個,大麥良種10餘個。水稻新品種的問世,使得南方大面積流行種植「雙季稻」。如蘇州織造李煦在屬地推廣李英貴種稻之法,「從前只一次秋收,今將變為兩次成熟」,從單季歲稔時畝產谷三四石,到兩季合計畝產6石6斗,極大地提高了糧食產量。北方則推廣了南方的一些農作物品種。如康熙時天津總兵藍理在京津反復試種水稻,終獲成功,使這一地區以馳名的「小站稻」而成為北方的魚米之鄉(《清聖祖實錄》卷二四四)。又如乾隆時兩江總督郝不麟將福建耐旱「無須浸灌」的早稻品種「畲粟」引進安徽,在「稻穀雜糧均不宜種」的「高阜斜坡」種植,大獲成功,進而推廣到北方各省(《清史列傳》卷十八《陳大受傳》)。 此外,這個時期還在全國推廣海外引進的一些高產農作物品種,如玉米、蕃薯、馬鈴薯、花生等,使之成為當時農民的主要農作物。
古代農作物的種植種類,總的來看是從多到少然後又到多的趨勢。先是上古時代的只要能吃而無毒植物就種(即「百穀」),到有選擇地種植宜種多產的數種作物(即「九穀」、「六穀」、「五穀」),然後又對原種植作物不斷進行選種和品種培育,並引入外來作物,使栽培作物得以進一步豐富和發展。期間,國家政策對於農作物種類抑或品種的推廣可以起到巨大的作用。了解古代的農作物及各種作物品種的推廣過程,可以弄清今日所種作物的來龍去脈,為今後的作物品種培育和推廣提供幫助,並對今人的農業生產起一定的指導作用。
Ⅵ 古代農業發展歷程
一、中國農業的起源
中國是人類的發祥地之一。距今170萬至1萬年前,已有脫離動物界的原始人類生活在這片遼闊的大地上。當時尚末產生農業,原始人類依靠採集和漁獵為生,史稱舊石器時代,相當於中國古代傳說中的有巢氏「構木為巢」、燧人氏「鑽燧取火」』和伏羲氏「以佃以漁」的時代。然而,隨著人口的增長和採集漁獵的強化,人類常常面臨飢餓的威脅。如何獲得穩定而可靠的食物來源成了農業起源的動力。
距今1萬至4000年前,也就是史稱的新石器時代,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先人們創始了農業。一般認為,採集活動孕育了原始的種植業,狩獵活動孕育了原始的畜牧業。中國古代有關「神農氏」的傳說就反映了原始農業發生的那個時代。
、
新石器時代我國原始種植業大體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即10000年至8000年前為原始刀耕或火耕階段;8000年至5000年前為原始鋤耕或耜耕階段;5000年至4000年前為發達鋤耕階段。在生產工具上,這一時期完成了由「刀耕火種」向發達鋤耕的進化;在耕作制度上,完成了由年年易地的生荒耕作制向連種三五年撂荒三五年的輪荒耕作制的轉變,土地利用率較以前有了顯著提高。作物種類有一定增加,北方旱作粟、黍常見,南方水稻秈、粳並存,大麻、薴麻成為人們衣著的主要原料,葫蘆、白菜、芹菜、蠶豆、西瓜、甜瓜等也已開始栽培。因原始農業的發展,這一時期人們開始由以前游移和季節性的野營生活逐漸轉入定居生活,男子在農業生產中漸居主要地位,從而實現了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的轉變。
在原始畜牧業方面,經長期圈養馴化,家畜種類有所增加。河北武安磁山和河南新鄭裴李崗遺址有家豬、家犬和家雞的遺骨出土,說明七八千年前中原地區已有原始畜牧業。稍後的仰韶文化遺址中又有牛的遺骨出土。大汶口和龍山文化遺址中還發現馬、山羊和綿羊的遺骸。至此,在我國北方馬、牛、羊、雞、犬、豕「六畜」俱全的畜牧業已具雛形。在中國南方,養豬之歷史可上推至8000到10000年。浙江河姆渡遺址還出土有水牛和家犬的遺骨,說明六七千年前以飼養豬、狗、水牛為內容的南方畜牧業已初步發展。
1926年我國考古學者在山西夏縣西陰村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一個半割的、似絲的繭殼」。1958年在浙江吳興錢山漾遺址中又發現一批絲織物,說明早在五六千年前我國已開始養蠶緞絲,紡織技術已具相當水平。
三、粗放農業階段
到了五六千年前,黃河流域的原始農業進一步發展,黃河中下遊人口持續繁衍,逐漸成為中原經濟文化的中心。夏、商、周王朝相繼在這里建立了強盛的國家。夏、商、周屬奴隸制時代,歷時1300多年。這個時期的農業按原始農業有了一定的進步,但仍處於粗放農業階段。
夏代是原始公社開始解體並逐漸走向奴隸社會的時代。私有財產已經萌發,土地制度由農村公社制蛻變為奴隸主國家所有制。國王擁有全部土地,並將其分封給諸侯和臣屬,最後由「庶民」進行耕種,即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由於國家統治形式的確立及分層分區管理,從而在制度上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夏代政府機構中設立有專門掌管水利灌溉的官職。有組織的奴隸勞動為水利工程的建設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人力。因此,夏代大規模治河導水及溝洫體系的建設,對當時農業生產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大禹治水的故事便是這一歷史的生動寫照。夏代人民還首開天文科學,並根據農耕經驗,結合農事發展,制定了指導和規范農業生產的歷書和歷法。當時穀物釀酒業已形成,成為農產品加工的先聲。陶器的發明為穀物食料的處理提供了有效方法,也為金屬冶煉創造了基本條件。夏代後期,青銅器已經出現,對後來農業生產工具的變革產生了劃時代影響。
商代是奴隸制的鼎盛時期,它持續了600多年,是我國歷史上存在時間最長的一個王朝。商代的社會經濟和科學文化都有長足發展,農業已成為社會主要生產部門,農具製作較夏代更為精細。商後期農具除木、骨、石器外,已有少量青銅農具。商代還開創了井田制,以630畝地劃為9區。1區70畝為公田,其餘8區各授一家,借8家之力助耕公田,私田不再納貢。這一賦稅形式,對解放奴隸生產力無疑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公元前11世紀,西周取代商朝,中國步入一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大轉變時期。西周繼續實行分封政策,促使封國戶口增殖,田地擴大,富源開闊,農業生產有了長足的進步。
西周繼承夏代溝洫和商代井田體系,施行井疆溝洫制。木製農具和青銅農具均有大量增加。隨著中原人口的增加,作物種類也日趨多樣化。除谷、豆、麻之外,蔬、果種植發展迅速。蔬菜品種有直根類、薯芋類、嫩菜類、蔥類、柔滑及香生菜類多種。果樹有落葉果樹帶和落葉常綠果樹混交帶果樹品種40餘種。
在畜牧業方面,西周已發明了馬匹去勢術,牲畜內外科病症的治療也積累了初步經驗。在林業方面,西周時注重用養結合,設有「虞人」,專司護林工作,並對樹木採伐年齡及採伐季節作了規定。
西周時代國家上層建築已相當完備。各級組織均有首長領其事,如閭師、閭胥、族師、鄉大夫、鄉師等。他們經常的工作就是向村社農民傳達政府命令並組織農民從事生產活動。
第二節 北方傳統農業的形成與發展
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在社會制度上實現了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演變,在農業生產方面則開始了由粗放農業向精耕農業的轉變。由於春秋戰國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主要農業區在秦嶺和淮河以北,全國7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黃河流域,因此,本節著重闡述北方地區傳統農業的形成與發展。
一、精耕細作農業傳統的奠基
中國農業最顯著的特別就是建立在小農經濟制度之上,以提高土還生產率為目的的精耕細作。這一特點的發生始於春秋戰國時代。
公元前770年周朝東遷後,國力日趨衰弱,不再有控制分封諸侯的力量,從而出現了大國爭霸的局面,而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發展催化了奴隸制向封建制的嬗變。戰國時期,「七雄」不斷進行兼並戰爭。為了能在兼並戰中取得勝利,他們進行了一系列變法和改革。在政治上,奴隸主貴族世卿世祿制度被廢止或削弱,封建地主階級逐漸登上政治舞台。在土地制度上,長期沿襲的井田制逐漸消亡,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迅速發展。在賦役制度上,奴隸主貴族的「貢、助、徹」被廢除,代之以按地畝征稅的賦役制度。在經營方式上,改「千耦其耘」為個體經營。所言這一切極大地調動了農民從事生產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
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已進入鐵器時代,鐵制農具的使用已較普遍。與鐵犁相配,牛馬被用於農業,從而實現了農業動力上由人力耦耕向畜力耕作的革命性變遷。鐵犁與牛耕並舉,相輔相成,使這一時期農業生產力有了突破性發展。如《呂氏春秋??上農》所言:「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這些進步均為封建制度的最終確立創造了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
鐵器的應用和推廣也為大型水利工程的興建和井灌提供了有效手段,一些大型水利工程應運而興。如中國最早和最大的陂塘蓄水工程「芍陂」、魏國修建的漳水渠、秦國李冰主持修建的綜合性水利樞紐工程都江堰及我國古代最長的人工灌溉渠道鄭國渠等,為保障當時農業的穩產高產發揮了重要作用。
這一時期,人們對土壤和農作物有了更多的認識。「五穀」的概念已經形成,並注意到了開展農業生產要因地制宜。人們認識到「地可使肥,又可使棘」,給莊稼施肥可增加產量;種莊稼要深耕、熟耰(碎土)、易耨(除草),才能獲得好的收成。周時的起畝作壟技術至戰國時因犁耕有了發展,形成「畎畝法」、即在高燥田裡將莊稼種於壟溝以防旱,在低溫田中將莊稼種在壟青以防澇。由於積累了這些經驗,西周時那種墾種休閑交替的易田制漸被廢棄,耨地實行連種,一年一熟,部分發達地區還試行復種,兩年三熟,從而實現了耨作制度上的重大轉變。
這一時期,園藝業也有了較大發展,周以前雖然也有蔬菜和果樹栽培,但多作為農業的補充而存在。春秋戰國時,農圃已經分工。當時栽培果樹有20種以上,食用蔬菜有40餘種,其中人工栽培者十餘種。由此,獨立的園藝業初步建立。
此期畜牧業也有相當大的發展。在西部游牧區,牧業漸成規模,戰爭中俘獲的牲畜常以萬甚至10萬計。在廣大中原地區,因戰事、犁耕和積肥等多種需要,六畜被普遍飼養。以外形來鑒別家畜優劣的相畜術已具相當水平。名傳千秋的相馬專家伯樂和相牛專家寧戚就活躍在這一時代。為了保障畜牧業的發展,政府還設立了專門的牧業機構和「牛人」、「羊人」、「校人」等畜牧官員,同時還制定了各種畜牧法規。湖北雲夢出土的戰國「廄苑律」竹簡堪稱世界最早的畜牧法規。
因戰亂和連年濫伐,原始林遭到嚴重破壞,迫使政府不能不重視森林的養護和種樹。當時設有「山虞」和「林衡」等林官。嚴禁濫伐,嚴防山火,將植樹造林已作為利國利民的長久之計。
二、北方傳統農業的形成
秦漢時期,我國農業在春秋戰國開始的道路上進一步發展,精耕細作的優良傳統逐漸形成。
秦滅六國後,結束了諸侯紛爭割據的局面,於公元前221年統一全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在全國范圍內統一貨幣和度量衡,統一車軌和文字,大規模移民西北和五嶺,修築堤防,疏浚河道,這一切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秦漢王朝繼承了春秋戰國時的農本思想,將重農思想推向一個新的高峰,實行輕徭薄賦、墾荒實邊、興修水利、獎勵力田、勸業農桑等一系列重農政策,較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因漢武帝對水利事業的重視,漢代農田水利建設蓬勃發展。僅國都所在的陝西關中就興建了六輔渠、龍首渠和靈軹渠等水利工程(圖9-2)。山西引汾水和黃河水,河南汝南和安徽西部引淮水,山東引巨定澤水和汶水,等等。井渠法傳到新疆以後逐漸發展成為一種獨特的地下灌溉渠道—坎兒井,解決了乾旱地區開渠塌方或沙土漏水和蒸發量大的難題。此外,這一時期還創造了放淤壓鹼,成為後來治理鹽鹼地的重要手段之一。
由於冶鐵業的迅速發展和冶鐵工藝水平的提高,此期鐵農具的種類大為增加,質量也有較大提高,農具已完全鐵器化。犁壁的發明使犁在破土鬆土的同時增加了翻土、滅茬、壓草、開溝、作壟的功能,使得耕作更有效率。秦漢時牛耕得到進一步推廣。搜粟都尉趙過在陝西關中推行「代田法」時,用的就是「二牛三人」的牛耕。鐵犁的廣泛應用和牛耕的大力推廣是漢代農業發展的兩項重大措施,對我國農業精耕細作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漢代我國還發明了世界最早的條播機—耬車。它改原先的撒播為條播,將開溝、下種甚至施肥等作業合而為一,不僅大大提高了勞動效率,而且播種均勻且節省種子。《齊民要術》稱之為「省力過半,得谷加五」。耬車18世紀傳入英國,經塔爾改進後成為當時通行於歐洲的畜力條播機。
秦漢時期,在耕作技術方面,進一步改進壟作法,經濟有效地利用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逐漸形成了耕、耙、磨、壓、鋤相結合的防旱保墒耕作技術體系,創造了用力少而得谷多的旱作農業傳統。因冬麥的推廣,漢代時輪作復種制初步發展。在施肥方面,也創造了基肥、種肥、追肥等一系列施肥技術。秦漢時期,二十四節氣與七十二候已完全成形並廣泛用於指導農業生產。
此期,園藝事業也有較大發展,出現了一些有相當規模的果園和菜圃,栽培和管理技術也明顯提高。
畜牧業方面,相畜術、畜禽良種的選育、牲畜雜交和雜交優勢的利用,以及畜禽的飼養管理均有一定進步。在中獸醫方面,脈學和症治、閹割去勢、本草學方面都有進展,並且制定了一些防疫制度。養蠶業與蠶桑技術繼續發展,中國的絲織品和養蠶技術通過「絲綢之路」傳至西亞。
此期,人工養魚和人工造林也進一步發展,漁業和林業逐漸成為農業中獨立的生產部門。
總之,秦漢時期我國精耕細作的農業傳統無論從經營思想、農學理論,還是技術體系均已基本形成。
三、北方傳統農業的發展
公元2世紀末,黃巾大起義使東漢王朝瀕於瓦解,各地義軍乘勢而起,中國從此進入了分分合合、混戰不已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頻、政局動盪、人口逃亡、耕地荒廢,使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但客觀上戰亂所造成的人口大遷徙也促進了各地區各民族的融合及農業文化的交流。在這一歷史進程中,更多的民族逐步捲入以種植業為主的洪流中來。由於各族勞動人民的共同努力,中國傳統農業經受住了歷史的考驗,在秦漢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土地制度仍然是秦漢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繼續。但此期國軍事的需要,屯田制有較大發展,如曹魏時期的軍屯與民屯和南北朝的屯田。無論軍屯還是民屯,土地所有權都屬國家。屯田按軍事組織進行,屯墾工作與軍事活動相結合。
這一時期,因豪強割據,水利事業廢多興少。但南朝各代比較重視水利建設,宋、齊、梁、陳相繼修復了芍陂堤堰,溉田萬頃。
隨著鋼鐵冶煉和加工業的發展和提高,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鐵農具的種類大大增加,性能有較大改進。後魏《齊民要術》中記載的農具有20餘種,不少是漢代未見記載的。從出土農具看,這些農具全都通過白口鐵柔化而製成。
這一時期傳統農學理論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谷田必須歲易」,連作「莠多而收薄」等記載說明當時人們已經認識到合理輪作的必要性。合理輪作不僅有利於消滅雜草,減輕病蟲的危害,而且有助於提高農作物的產量。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我國已經從野生綠肥作物的利用發展到有意識栽種綠肥作物,並且將綠肥作物納入輪作體系,開創了綠肥作物輪作制。《齊民要術》記述了谷、瓜、葵、蔥等多種作物與綠肥作物的輪作復種,稱之為「美田之法」。為了獲得更多更好的良種,這一時期還創建了「種子田」,進行良種繁育。單種單收、精心管理、防止混雜,較漢代「穗選法」有了一定的進步,奠定了我國傳統選種和良種繁育的基礎。據西晉郭義恭《廣志》記載,粟的品種有11個,稻的品種有13個。《齊民要術》中粟的品種增至86個、水稻品種為24個。
在植物保護方面,農業防治增加了作物抗蟲品種的選育及輪作防病等新內容。對寄生性天敵昆蟲的認識進一步深化,並總結了利用捕食性天敵昆蟲黃猄蟻防治柑橘害蟲的經驗,開創了「以蟲治蟲」的生物防治新篇章。
在園藝方面,北方黃河流域栽培果樹的種類與漢代相比變化不大,但南方栽培果樹有顯著增加,如柚、枇杷、頻婆子(又名鳳眼果)、韶子(又名毛荔枝)、海棗、古度樹、枸橡等,而且出現了一些大面積果園。栽培的蔬菜種類也從東漢時期的20多種增加到30多種。蔬菜栽培技術發展了留「本母子瓜』作種、大蒜「條中子」及促使蓮子早發芽等方法。窖藏鮮菜的技術較漢代進一步完善。
在畜牧獸醫方面,因征戰、驛傳及農副業生產的需求旺盛,促使養馬業蓬勃發展;家畜遠緣雜交產生了騾子;相馬術已有成套標准,相牛、相豬也積累了更為豐富的經驗;家畜的閹割和獸醫內外科均有一定進步,尤其是北魏時期對豬的閹割法的改進,使出肉率顯著提高。
這一時期我國蠶絲生產在農業中仍占較大比重。敦煌為絲綢商業交易之地,南方蠶絲業發展更為迅速。這時人們認識到了孤雌生殖現象;學會了用低溫控制蠶卵化性;發明了鹽漬殺蛹儲繭法。
我國很早就認識到蜂的用途,3000多年前已開始食蜜。有關蜜蜂的人工飼養最早見於西晉文獻。張華《博物志》記載了人工養蜂蜂種的來源及收取蜂蜜的時間和方法。
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漁業生產仍以捕撈為主,但已經試行人工養魚。南北朝墓葬出土有養魚的陶器涌。《齊民要術》也介紹了養魚致富的經驗,包括魚的習性、魚池規模、放養量、雌雄魚的比例及魚池蓄水的深度。
第三節 南方傳統農業的形成與發展
中國經濟重心一向在黃河流域。長江以南廣大地區公元3世紀時依然地廣人稀、文化落後,農業生產基本上仍然是「火耕水耨」的粗放經營。雖經漢、晉、南朝的持續開發,經濟漸成規模,但與同時代的北方相比,仍遜色許多。這種狀況直到隋唐五代時始有改變。
一、南方傳統農業的興起
唐朝初期,社會經濟曾有過一段空前繁榮的時期。但唐中葉以後,土地兼並盛行,均田崩潰,社會矛盾日漸突出。歷時7年的安史之亂使北方社會生產遭受嚴重破壞。南方因未受戰亂直接侵害,社會生產相對穩定;而大量北方人南下,帶來了高素質的勞動力和中原先進的農業技術,使得南方農業迅速發展,中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
西漢以前我國的灌溉工程大都在北方,東漢後開始向南方推進。南北朝時北方陷於破壞停滯狀態,南方則進一步發展。中唐以前,南方灌溉工程僅23起、防洪排澇工程3起、運輸工程3起。中唐以後,灌溉工程猛增至938起、防洪排澇工程7起、運輸工程8起。水利建設極大地促進了江南農業的發展,江南日益繁榮,出現了「賦出天下,江南居十九」的局面。
在農具方面,曲轅犁和筒車的發明,標志著我國南方水田耕作技術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曲轅犁又稱江東犁,它增加了犁評,可調節深淺,犁壁與犁鏵面不連續,可以起到碎土和翻土的作用。中國犁自此基本定型。曲轅犁的出現和耖耙的推廣,促進了耕作技術的發展。經長期實踐,逐漸形成了耕、耙、耖、耘、耥相結合的水田耕作技術體系。這一時期,隨水田冬作的發展,一年兩熟制在南方初步發展。
在園藝方面,此期我國從國外引進了不少果樹和蔬菜品種;嫁接理論與技術有了新的發展;創造了蠟封果蒂的保鮮貯藏技術;開始了食用菌的人工培養;茶葉生產及茶葉栽培技術具有世界性的影響。
在畜牧業方面,相畜術進一步發展;創立了馬籍和馬印製度;引進了大宛馬、康居馬和波斯馬等國外優良畜種。在獸醫方面,創建了世界上最早的獸醫教育機構,僅太僕寺中就有600餘位專職獸醫。解剖、針灸、臟腑學說及獸醫外科等方面均有進展。
隋唐時期,我國蠶桑業相當發達,生產中心也從黃河流域移至南方。
二、南方傳統農業的發展
宋元時期,全國經濟重心進一步南移。東南太湖地區已成為國家經濟命脈,農業生產水平遠遠超過北方。唐代後期,南糧北濟最高年額不過300萬石,北宋則超過700萬石。
南方農田水利建設持續發展。宋代人口高峰時全國人口約1億。因耕地不足,出現與山爭地、與水爭田的現象,導致梯田、圩田的迅速發展。出現了蕪湖萬春圩田40萬畝,江東絡官圩80萬畝。
宋元時期農具的發展在歷史上是空前的。這主要表現在新農具的大量涌現和農具所具備的各種特點上。可以說,傳統農具到這時已基本完備且趨於定型。
宋元時代,多熟制迅速發展,雙季稻種植面積擴大,部分地區出現了三季稻。農業內部生產結構也有了新的變化,主要作物種植范圍擴大。麥在南方長足發展,有不減「淮北」之勢,成為稻田的主要冬作。因大豆需求增加,大豆種植日漸普遍,以至王禎《農書》稱之為「濟世之谷」。棉花的發展突出。北宋時期中棉栽培僅限於兩廣和閩滇地區,非洲棉也多在新疆和陝西栽培。但宋末元初,中棉已擴展至江淮流域。因植棉比之蠶桑,「無采養之勞,有必收之效」;比之種麻,「免績緝之功,得禦寒之益」,倍受人們喜愛,種植范圍不斷擴大。
此期土壤肥料的理論與技術也有一定突破,創立了「地力常新」論。肥源進一步擴大,肥料積制方法不斷改進,施肥技術有了明顯的提高。
園藝方面,原來主要在嶺南種植的橙、橘、香蕉、荔枝、龍眼等,在宋元時分別向閩、浙、贛、川、蘇等地推移,擴大了種植區域。
畜牧業在宋代北方漢族地區遠不如漢唐,但元代有一定發展。南方畜牧多養牛、羊、豬、雞,並以豬、雞最多。此期,優良品種「湖羊」培育成功,淡水養魚業也有較快發展。
。。。。 1000字真的概括不來
Ⅶ 從古到今播種的演變過程
摘要 和北方黍粟兩種作物競爭不同,南方自稻被馴化以來就幾乎沒有任何可與之相提並論的糧食作物。在南方雨水充沛的自然條件下,稻的優勢異常明顯以致沒有任何潛在的競爭作物出頭。稻在中國南方從古至今占據統治地位的絕對優勢糧食作物。馴化稻更是上古華南人民賦予世界的一大禮物——從華南起源的栽培稻逐漸被引種到東亞、東南亞、南亞各地,成為當地最重要的主食。甚至中亞抓飯、西班牙海鮮飯、義大利焗飯等當地特色食品也離不開的稻子。
Ⅷ 我國古代農作物栽培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我國農作物栽培起源於新石器時期,當時人們靠狩獵和採集野生植物維生。有些採集到的種子散落在住所附近,不經意間發芽、開花、結果、繁殖。人們通過觀察植物生長過程,逐漸學會了人工栽培作物,於是產生了最初的農業生產活動。
從新石器中晚期開始,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水田技術、旱田技術,以及經濟作物栽培方面,逐漸總結出了植物栽培技術,並由中原地區向外緣擴散。在這個傳播過程中,促進了風俗習慣交流與民族融合,豐富了我國農耕文化。
新石器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