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關春節的歷史
關於春節的歷史典故
關於春節的起源有很多說法,但其中為公眾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興起。公元前2000多年,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歷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
春節不同時代有不同名稱。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叫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辰」、「元日」、「元首」、 「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元 」、「歲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1913年7月,袁世凱批准以正月初一為春節。自此夏歷歲首稱「春節」。
1.春節溯源
現場寫春聯春節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燭寶典》中 說:「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雲正朝,亦雲元朔。」「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因為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宋吳自牧在《夢梁錄》中解釋:「正月朔日,謂之元旦」。《說文解字》中對「旦」字的解釋為「從日見一上,一,地也。」表示太陽剛剛從地平線上升起,就是早晨的意思。因為它分別表示一年的第一個早晨,正月的第一個早晨,所以稱「元旦」和「正旦」。在諸多稱謂中「元旦」最普遍,時間最長久。
中國歷代元旦的日期並不一致,《史記》記載:夏朝用孟春的元月為正月,商朝用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周代提前至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以十月為正月,漢朝初期沿用秦歷。漢武帝劉徹命令公孫卿和司馬遷造「太陽歷」,規定以農歷正月為一歲之首,以正月初一為一年的第一天,就是元旦。此後中國一直沿用夏歷(陰歷,又稱農歷)紀年,直到清朝未年,長達2080年。
「春節」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還有不同的特指。漢朝時,人們把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立春稱「春節」。南北朝時,人們把整個春季叫「春節」。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歷,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歷,以公歷的元月一日為元旦。但一般人稱公歷元月一日為「陽歷年」,仍把農歷正月一日初一稱「元旦」。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歷紀元,把公歷即陽歷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為新年;因為農歷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歷正月初一定為「春節」。
春節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歷新年,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古時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一年的開始,後來改為農歷正月初一開始為新年,一般認為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結束,有些地方的新年慶祝活動甚至到整個正月結束為止。春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
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也是最熱鬧的一個古老節日。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在天津過春節還有掛中國結的習慣,大年三十之前天津
B. 中國人過春節有多少年歷史了啊
春節是中國人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據記載,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千多年的歷史。100多年來,中國社會發生了劇烈而深刻的變化,而一年一度的春節也因此烙上了明顯的時代印記。但春節的傳統色彩,如親情、和睦、歡樂、及對未來的美好祈盼,仍是任何年代的春節不變的底色。拜年是中國人過春節的古老習俗。 春節是我國最盛大、最熱鬧的傳統節日。春節又叫「過年」。正式「過年」是從每年的農歷臘月三十開始的,也就是每年的最後一天。 每年的這天晚上,人們都要「守夜」。全家人圍在一起,吃很豐盛的年夜飯。除夕夜裡,人們包餃子、放鞭炮、貼春聯、看春節晚會,迎接新一年的到來。 晚上零點一過,就是第二年的正月初一了。這是新的一年的開始。初一早上,人們起得很早,家家都要放鞭炮、吃餃子。孩子們都要穿上新衣服,跟上大人們去拜年。這時,大人們往往都要發給孩子們一些「壓歲錢」,祝福他們又長了新的一歲。 從初二開始,大人們都要領著孩子,帶著禮物去走親戚,給長輩們去拜年。大家在一起喝酒說笑、團團圓圓,送舊迎新,慶賀新一年的到來。 這種傳統的慶祝活動,一直要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才能結束。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歷,公歷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歷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像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 ,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聲雞啼響起,或是新年的鍾聲敲過,街上鞭炮齊鳴,響聲此起彼伏,家家喜氣洋洋,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節中還有給兒童壓歲錢,吃團年飯,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過年好等話,祭祖等活動。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但是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蘊味無窮。
採納哦
C. 我國人民過春節已經有多少年的歷史
春節是中國人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中國人什麼時間開始過春節?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員王思潮告訴記者,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 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歷史 王思潮介紹,據有關資料,春節是由虞舜興起的。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歷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 春節是我國最盛大、最熱鬧的傳統節日。春節又叫「過年」。正式「過年」是從春節的前一天開始的,即除夕,也就是每年的最後一天。除夕這天,人們都要「守夜」。全家人圍在一起,吃很豐盛的年夜飯。除夕夜裡,人們包餃子、放鞭炮、貼春聯……迎接新一年的到來。 王思潮介紹,盡管中國人過春節已經有很多年的歷史,然而在歷史上,春節的時間卻不一樣。 「但不管定在什麼時間過春節,春節的傳統色彩卻一直未變,如親情、和睦、歡樂,及對未來的美好祈盼。」王思潮說。 過春節的這天早上,人們起得很早,家家都要放鞭炮、吃餃子。孩子們都要穿上新衣服,跟上大人們去拜年。這時,大人們往往都要發給孩子們一些「壓歲錢」,祝福他們又長了新的一歲。 如今,春節更是一個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全家老小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
D. 中國人民過春節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歷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
E. 春節的來歷是什麼
關於春節的來歷
我國古代民間雖然早有過年的風俗,但那時並不叫春節。因為當時所說的春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
南北朝則把春節泛指為整個春季。據說,把農歷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是辛亥革命後的事。由於那時要改用陽歷,為了區分農、陽兩節,所以只好將農歷正月初一改名為「春節」。
由於春節過後不久,春天來臨,萬象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們有足夠的理由來載歌載舞迎接這個節日。於是,節前就在門聯上貼上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當春姑娘來到門口時,會念一遍寄託新一年美好願望的句子,這一念好運真的來了。同樣寓意的事情還有掛大紅燈籠和貼「福」字及財神像等。
(5)中國人民過春節有多少年的歷史擴展閱讀
關於春節的歷史起源,由於缺少上古時期文獻(秦始皇焚書),現存的文獻沒有明確記述春節的來歷,導致春節的起源有諸多傳說。其中有幾種較具代表性的說法,春節源於上古「臘祭說」、源於「天皇氏定歲說」、源於「巫術儀式說」、源於「鬼節說」、源於「古代豐收祭祀說」、源於「舜繼部落聯盟首領說」、源於「萬年青年創萬年歷說」、源於「年」獸的傳說等等。
據考證,傳統節日的起源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以及歷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古老傳統節日多數形成於古人擇吉日祭祀,以謝天地神靈、祖先恩德的活動。
早期的節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動,則蘊含著禮樂文明的深邃文化內涵。在歷史發展演變中,有些節日在日期上有所調整,大部分傳統節日被附會上一個傳說作為「起源」替代原本真起源。
據考,春節的起源與歷法、物候、祭祀活動密切相關,上古時代古人以一年農事結束後在新一年開端的歲首舉行祭祀活動報祭祖先、眾神的恩德,祈求豐年。
春節是由歲首祭祀活動演變來,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還是可以從後世的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跡,如嶺南有些地方還沿承在歲首(正月初一)拜歲的習俗。春節民俗的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
F. 中國人民過春節,有多少年的歷史
春節,用民間通俗的話說叫過年,大概也有幾千年的歷史了吧。
古時候的過年是按照天乾地支的時間來排定,年節也是中國人最熱烈的情感和美好的寄望。
春節也叫過年,據說在堯舜的時候,就已經有了過年了。有關年的來歷,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古時,有一個叫「年」的妖怪,經常騷亂百姓,殺人放火,無惡不作。百姓想了很多辦法都不能夠侵殺它。就在百姓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准備舉家外遷的時候,有一壯士出現了,他甘願獻出自己的生命與「年」同歸於盡,以換得百姓的安居樂業。
後來,壯士在「年」經常出沒的地方與「年」展開了一場生死搏鬥。最後,「年」被殺死,壯士也不幸犧牲。人們為了懷念這位壯士,祝賀獲得新生,便在「年」被殺死的這一天舉行各種各樣盛大的慶祝活動,而且燃放鞭炮,張貼門神對聯以驅趕邪惡,並逐漸形成一種習慣,流傳下來,此後,人類便有了「過年」之說。
傳統的農歷春節過年,歷史相當久遠,無法給出具體多少年,一般認為春節從堯舜時期就興起,至今已有4000多年。漢武帝始為農歷1月1日,並延用。至宋朝始被中央政府確立。
G. 中國人民過春節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中國春節相傳由虞舜興起, 4000多年的歷史讓世界知道「悠久」二字。當中國的春節變成了世界的春節、世界的節日,我們看到了這背後一個古老而偉大的民族在歷經千年滄桑之後的巍巍崛起。春節文化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如今它能融入世界多元文化的舞台,從宏大的時空層面看,一是開放的中國有了越來越強大的綜合實力,以及對外開放本身帶來的強大輻射力;二是春節濃縮了中國幾千年文明的豐富內涵,它是人心、人性、人倫的節日,它洋溢著家園的大溫暖,它凝聚著民族的向心力,它是文明的,它是親切的,它是喜悅的,它是快樂的。它很民族,所以它應該很世界。
H. 中國的春節有多少年歷史了
春節從堯舜時期便開始流傳,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
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其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新春賀歲圍繞祭祝祈年為中心,以除舊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等活動形式展開,內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年味濃郁,凝聚著中華文明的傳統文化精華。
我國過年歷史悠久,在傳承發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習俗,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如辦年貨、掃塵、貼年紅、團年飯、守歲、壓歲錢、拜歲、拜年、舞龍舞獅、拜神祭祖、祈福攘災、燒炮竹、燒煙花、游神、押舟、廟會、游鑼鼓、游標旗、上燈酒、賞花燈等習俗。
(8)中國人民過春節有多少年的歷史擴展閱讀:
關於春節的來由,舊時由於缺失上古時期文獻(秦始皇焚書,或其它原因)沒法直接考證其源流,在傳承發展中於是便產生了諸多傳說。
其中有幾種較為流行的說法,春節源於上古「臘祭說」、源於「巫術儀式說」、源於「鬼節說」、源於「古代豐收祭祀說」、源於「舜繼部落聯盟首領位說」、源於「萬年青年創萬年歷說」、源於避「年」獸的傳說等等。
傳說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上古部落聯盟首領)繼部落聯盟首領,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正月初一(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歷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