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歷史上 最偉大的乾爹是誰
明朝嚴嵩、魏忠賢都有不少人認作乾爹,嚴嵩有三十多個干兒子,魏忠賢勢力最大的時候,朝中不少官員都是他的干兒子,如「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兒」、「四十孫」等,他自己也曾經認魏朝為義父。
清朝乾隆時有一翰林,為了得到試差,就攀,附,權,貴,讓妻子去拜大學士於敏中的夫人為乾娘,拜尚書梁詩正為乾爹。梁詩正每上早朝,翰林妻子都先把朝珠放在胸,口上焐溫,然後親手給梁詩正掛上。有人作詩嘲諷曰:「昔日於府拜乾娘,今日干爺又姓梁。赫奕門庭新吏部,凄涼池館舊中堂。郎如有貌何須妾,妾豈無顏只為郎。百八牟尼(指朝珠)親手掛,朝回猶帶乳花香。」
晚清以拜乾爹娘來拉攏關系、攀龍附鳳的情況仍然很普遍,例如盛宣懷拜李鴻章為乾爹,陳璧拜奕劻為乾爹,很快就成為侍郎,後又升為郵傳部尚書。除了自己拜干親外,也有讓妻妾、子女拜他人為乾爹娘,如毓朗是民政部尚書善耆的下屬,當時為侍郎,為巴結善耆就讓自己的福晉拜善耆之母為乾娘,後來他又讓福晉拜奕劻的五福晉為乾娘,在奕劻主持內閣期間,他因此當上了軍機大臣。
胡林翼為與官文拉關系,讓自己的妾侍拜官文的太夫人為義母。晚清江西道監察御史趙熙有《廣和居題壁詩》兩首,辛辣地諷刺了這種諂,媚,權,貴的干親關系。
《後漢書·呂布傳》就記載董卓和呂布結為義父子,呂布甚得義父寵信,不久就升為中郎將、封都亭侯,有一次呂布惹怒了董卓,董卓向他擲戟,差點把他害死。後來呂布找王允,跟他提到自己差點被董卓害死的事,王允就跟呂布商量鏟除董卓,呂布起初因為念及義父子關系而不願意,後來王允對他說,他和董卓並非真正父子,董卓用戟擲向他時也沒有顧及父子之情。當時呂布又與董卓的侍婢私通,怕被發現,就不顧義父子之情殺死董卓。《後漢書·呂布傳》:「(董)卓以布為騎都尉,誓為父子,甚愛信之。稍遷至中郎將,封都亭侯。」
唐朝時安祿山為了討好唐玄宗和楊貴妃,就拜比他小二十多歲的楊貴妃為義母,每次都先拜見楊貴妃,再拜見唐玄宗,「先母而後父」。後來安祿山卻與史思明起兵叛變,史稱安史之亂,此次叛亂亦引發馬嵬之變,其「義母」楊貴妃亦在此次兵變中被絞殺。五代後晉石敬瑭拜比他年紀小的契丹君主耶律德光為義父,自稱「兒皇帝」。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五十》:「(安祿山)後請為貴妃養兒,入對皆先拜太真。玄宗怪而問之,對曰:『臣是蕃人,蕃人先母而後父。』」
後晉石敬瑭認契丹君主耶律德光為義父,自稱「兒皇帝」,並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是一種不平等的外交關系。北漢劉崇認遼國君主為義父,自稱「兒皇帝」,向遼國乞援,是一種不平等的外交關系。
北魏時,「隱士趙逸來至京師,汝南王拜為義父(《洛陽伽藍記》)」。 北齊時的權臣和士開,「富商大賈朝夕填門,朝士不知廉恥者多相附會,甚者為其假子(《北齊書》)」。到了隋唐以後,可以看到大量「義父子」現象。
在元、明時期,軍隊中「義父」、「義子」非常泛濫,如朱元璋就有好幾個義子,有的將領下面甚至有好幾百個義子。
《儒林外史》第二五回:「立過繼文書倪霜峰,今將第六子倪廷璽,年方一十六歲,因日食無措,夫妻商議,情願出繼與鮑文卿名下為義子。」
唐 鄭棨 《開天傳信記》:「 韓公奇而觀之,益親厚之,約( 安祿山 )為義兒而加薦寵焉。」
馮自由 《興中會時期之革,命同志》:「﹝張果﹞與總,理有通家之好,其女 阿娥 ,嘗拜總,理為誼父。」
北魏楊炫之《洛陽伽藍記·景興尼寺》:「隱士趙逸 ,雲是晉武時人,晉朝舊事,多所記録…… 汝南王聞而異之,拜為義父。」
克烈部末代首領王汗和成吉思汗父親也速該是結拜的安答。
清朝孝庄皇太後曾拜湯若望為義父,她另有一個漢族義女孔四貞,封為和碩公主。
馮夢龍《喻世明言·金玉奴棒打薄情郎》的金玉奴被丞相許德厚夫婦認作義女。
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的郭嘯天和楊鐵心為義兄弟,他們亦安排各自的兒子郭靖和楊康結拜,郭靖在蒙古時還以蒙古習俗和成吉思汗的幼子拖雷結為安答。另有江南七怪為義兄弟妹。
金庸小說《神鵰俠侶》的楊過認歐陽鋒為義父。楊過又與對自己傾心、卻又無法接受其情意的二女程英與陸無雙結拜。
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中謝遜是張無忌的義父。
瓊瑤小說《還珠格格》的小燕子和紫薇結為義姊妹,乾隆又把小燕子認作義女。
2. 中國現在活著知名度最大的人是誰
誰是有史以來最長壽的人呢?大家可能馬上會想到中國壽星的象徵彭祖。據說他生於夏代,到商末時已800歲。這當然是無稽之談。正式的歷史記載,也即所謂「正史」或24史,要可靠一些。明朝謝肇浙在《五雜組》一書中曾做過統計:「人壽不過百歲,數之終也,故過百二十不死,謂之失歸之妖。然漢竇公,年一百八十。晉趙逸,二百歲。元魏羅結,一百七歲,總三十六曹事,精爽不衰,至一百二十乃死。洛陽李元爽,年百三十六歲。鍾離人顧思遠,年一百十二歲,食兼於人,頭有肉角。穰城有人二百四十歲,不復食谷,惟飲曾孫婦乳。荊州上津縣人張元始,一百一十六歲,膂力過人,進食不異。范明友鮮卑奴,二百五十歲。……此皆正史所載。」其中「洛陽李元爽」,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九老圖詩序》一文中提到的。他晚年定居
3. 中國傳說中活得最長的「人」是誰
彭祖僅僅是傳說 據說他生於夏代,到商末時已800歲。這當然是無稽之談。正式的歷史記載,也即所謂「正史」或24史,要可靠一些。明朝謝肇浙在《五雜組》一書中曾做過統計:「人壽不過百歲,數之終也,故過百二十不死,謂之失歸之妖。然漢竇公,年一百八十。晉趙逸,二百歲。元魏羅結,一百七歲,總三十六曹事,精爽不衰,至一百二十乃死。洛陽李元爽,年百三十六歲。鍾離人顧思遠,年一百十二歲,食兼於人,頭有肉角。穰城有人二百四十歲,不復食谷,惟飲曾孫婦乳。荊州上津縣人張元始,一百一十六歲,膂力過人,進食不異。范明友鮮卑奴,二百五十歲。……此皆正史所載。」其中「洛陽李元爽」,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九老圖詩序》一文中提到的。他晚年定居洛陽,74歲時與八位年紀比他大的老人組織了一個「九老會」,其中最老者就是李元爽,時年136歲。按照這些記載,活過120歲者代不乏人,甚至有的活到二百多歲。
4. 中國有史以來活得最長的人是誰
誰是中國有史以來最長壽的人呢?大家可能馬上會想到中國壽星的象徵彭祖。據說他生於夏代,到商末時已800歲。這當然是無稽之談。正式的歷史記載,也即所謂「正史」或24史,要可靠一些。明朝謝肇浙在《五雜組》一書中曾做過統計:「人壽不過百歲,數之終也,故過百二十不死,謂之失歸之妖。然漢竇公,年一百八十。晉趙逸,二百歲。元魏羅結,一百七歲,總三十六曹事,精爽不衰,至一百二十乃死。洛陽李元爽,年百三十六歲。鍾離人顧思遠,年一百十二歲,食兼於人,頭有肉角。穰城有人二百四十歲,不復食谷,惟飲曾孫婦乳。荊州上津縣人張元始,一百一十六歲,膂力過人,進食不異。范明友鮮卑奴,二百五十歲。……此皆正史所載。」其中「洛陽李元爽」,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九老圖詩序》一文中提到的。他晚年定居洛陽,74歲時與八位年紀比他大的老人組織了一個「九老會」,其中最老者就是李元爽,時年136歲。按照這些記載,活過120歲者代不乏人,甚至有的活到二百多歲。後來還有什麼活了149歲的張三豐
採納哦
5. 從古至今,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活的年紀最大的名人是誰介紹一下!
有一位名家陳俊的異人,生於881年,死於1324年,年443歲。陳俊的一生跨越了唐朝後期,五代十國,南北宋,還活到了元朝。在周朝以後,在沒有一個王朝能夠超過400年,而陳俊一個人就能勝過一個朝代。
據傳,隨著陳俊年齡越來越大,身體萎縮越變越輕,傳說只有不到10斤,自然行動很不方便。緣於他的德高望重,當地鄉鄰就為他定製了個菜籃子,抬著他出行,後來大家就逐漸地稱呼他「菜籃公」,而且「菜籃公」的名字和傳說至今仍在永泰縣一帶廣為流傳。
陳俊的主要事跡記載在《永泰縣志》之中,內容非常明確:清代乾隆十三年《永泰縣志》12卷記載,陳俊,字克明,福建永嘉山區湯泉村(今永泰縣梧桐鄉湯埕村)人,生於唐朝僖宗中和辛丑年(公元881年),死於元朝泰定甲子年(公元1324年),終年443歲。
(5)中國有多少人稱趙逸擴展閱讀
陳俊人物事跡
當年,陳俊行醫到永泰,看見湯泉村(今稱永泰縣梧桐鄉湯埕村)山青水秀,溫泉遍布,好山好水,就留下。陳俊為人正直,樂為鄉里做好事,受到鄉人的敬重。到了晚年,他無法自食其力,「子孫無有存者,鄉人輪流供養」。
後來,老人年歲不斷增高,肌體逐漸萎縮,身軀變得愈來愈小,「形如小孩」。陳俊活到四百多歲的時候,整個體重,只剩下不到十斤(五公斤)。行動十分不便,於是眾鄉鄰就用麻竹編制了一個特大的菜籃子裝著老人,由供養人輪流抬著進出家門,因此鄉鄰們都稱他為「菜籃公」。
湯泉村人看到陳俊老人這樣高壽,感到非常稀奇,都把他當成世間寶貝來供養,甚至是當成神明附體來看待。平時,鄉親們連到田間勞動,怕老人孤單,都喜歡把老人帶到田邊地頭,一邊勞動,一邊與之聊天,餓時喂以人乳,彼此之間關系非常密切。
陳俊去世後,鄉鄰們將他的遺骨塑像安放在湯泉廟作為紀念,並譽稱為「小彭祖」(傳說彭祖活了800多歲)。陳俊生平事跡被刻在一塊木牌上,從元朝一直保留到清代。「菜籃公」的名字和傳說至今仍在永泰縣一帶廣為流傳。當然,陳俊活到443歲只是縣志中的記載,至於科學性如何,現在就不得而知了。
參考資料:網路-陳俊
6. 現在中國活得最長壽的人是誰,幾歲
誰是有史以來最長壽的人呢?大家可能馬上會想到中國壽星的象徵彭祖。據說他生於夏代,到商末時已800歲。這當然是無稽之談。正式的歷史記載,也即所謂「正史」或24史,要可靠一些。明朝謝肇浙在《五雜組》一書中曾做過統計:「人壽不過百歲,數之終也,故過百二十不死,謂之失歸之妖。然漢竇公,年一百八十。晉趙逸,二百歲。元魏羅結,一百七歲,總三十六曹事,精爽不衰,至一百二十乃死。洛陽李元爽,年百三十六歲。鍾離人顧思遠,年一百十二歲,食兼於人,頭有肉角。穰城有人二百四十歲,不復食谷,惟飲曾孫婦乳。荊州上津縣人張元始,一百一十六歲,膂力過人,進食不異。范明友鮮卑奴,二百五十歲。……此皆正史所載。」其中「洛陽李元爽」,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九老圖詩序》一文中提到的。他晚年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