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聖誕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
聖誕節(Christmas),每年12月25日,是教會年歷的一個傳統節日,它是基督徒慶祝耶穌基督誕生的慶祝日。在聖誕節,大部分的天主教教堂都會先在12月24日的耶誕夜,亦即12月25日凌晨舉行子夜彌撒,而一些基督教會則會舉行報佳音,然後在12月25日慶祝聖誕節;而基督教的另一大分支——東正教的聖誕節慶祝則在每年的1月7日。在大部分基督教社會是聖誕節慶祝節日之一。但現在,由於中西文化的融合,已成為世界性的一個節日。
『貳』 我國民族有哪些自己獨特的節日
1、三月街節
三月街亦稱"觀音市"、"觀音街";"祭觀音街",白族傳統盛大節日,也是白族傳統的民間物資交流和文娛活動的盛會。流行於雲南大理等地。現被定名為「三月街民族節」。
三月街每年農歷三月十五至二十一日在大理城西的點蒼山腳下舉行。最初它帶有宗教活動色彩,後來逐漸變為一個盛大的物資交流會。明清時期,四川、西藏、江南各省都有商人到此貿易。它不僅是個交換場所,還是表演各種舞蹈和賽馬、競技的園地。
2、刀桿節
「刀桿節」,是雲南邊陲輪馬山一帶傈僳族人民一年一度的傳統體育節日。時間是農歷二月初八。刀桿節由來於一個傳說,紀念明朝時期體察邊民疾苦的兵部尚書王驥。每年的這一天,人們都穿上節日的盛裝,成群結隊地來到「刀桿節」會場,觀看「上刀山,下火海」活動 。
3、澡塘會
每年的農歷正月初一至初三的三天里,散居在怒江各地的傈僳族人都要扶老攜幼地匯集到瀘水十六湯天然溫泉,舉行一年一度的澡塘會,在怒江峽谷,最出名的民俗,就算這「澡塘會」了。洗浴的人們十分講究文明禮貌,男女之間彼此尊重,他們用聖潔的溫泉水洗去一年的污穢,迎來吉祥。
據說,這種風俗是緣於傈僳人多散居於山裡,人與人的交往受到交通不便的限制,缺少聯系往來,澡塘會就是他們進行社交的盛大聚會,而且他們還認為:用這個天然溫泉的水洗過,一年裡都不會生病,所以又叫「洗百病」。
4、會街
會街,阿昌族傳統節日,阿昌話叫「熬露」,流行於雲南壠川、梁河等地,每年農歷八九月間舉行,是迎接佛祖返回人間的日子。傳說中,佛祖「個打馬」(釋迦牟尼)為母親上天念經三日(相當於人間三月),返回人間時,佛光普照,青龍白象呈祥。因此,阿昌會街必耍青龍白象。
5、棒棒會
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是麗江納西族的「棒棒會」,於麗江玉皇閣舉行。這天,當地喇嘛教徒朝廟念經,村民進香祭彌勒佛。清朝以後逐漸演變為農具及竹、木器交易會,因所交易的商品多鋤把之類的棒狀木器,幫稱「棒棒會」。
屆時,麗江城內人流如潮,街道上擺滿了交易的竹、木、鐵農具以及果樹苗木、花卉等。棒棒會標志著著一年的春節活動的結束和春耕生產的開始。該會由「彌老會」演變而來,原是在寺院舉行的廟會。
『叄』 聖誕節是哪個國家的節日,都有那幾國家過呀
聖誕節是哪個國家的節日
聖誕節是基督教和大多數國家的共同節日,並不屬於哪一個國家。聖誕節是西方傳統節日,在每年的12
月25日這天,人們合家團聚,共進節日盛餐,火雞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主菜。聖誕節源自古羅馬人迎接新年的農神節,在基督教盛行後,教廷將這種民俗節日納入基督教體系,同時以慶祝耶穌的降生。在聖誕除夕,教會要舉行宗教儀式。年輕人高唱聖誕頌歌,走家串戶,祝賀節日幸福。十九世紀,聖誕卡的流行、聖誕老人的出現,使聖誕節開始漸漸流行起來。現在,聖誕節在中國發展日趨成熟,吃蘋果、參加聖誕派對等成為了中國人生活的一部分。
『肆』 各民族節日有哪些
1、彝族
火把節: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習俗:點火把、摔跤、鬥牛、歌舞。
插花/打歌節:二月初八,習俗:採集杜鵑花插於各處。
2、白族
三月街:三月十四至十六日,習俗:物資交流、賽馬、賽龍舟、歌舞。
繞三靈: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習俗:繞山、祭祖、跳霸王鞭、八角鼓舞。
火把節:六月二十五日,習俗:驅邪求吉、祈求豐收。
3、布依族
牛王節:四月八日,習俗:吃牛王粑、給牛散食、歌舞。
4、傣族
潑水節,習俗:歌舞、賽龍舟、潑水、放升高。
採花節,習俗:採花獻佛。
送龍節:公歷一月,習俗:送祭品給龍神。
5、壯族
隴端節:三月,習俗:物資交流、青年男女對歌、社交。
6、僳僳族
賽歌會:臘月或正月上旬,習俗:賽歌、沐浴。
澡堂會:節春,習俗:沐浴、交友。
7、回族
開齋節:回歷十月一,習俗:禮拜、贈「油香」等。
古爾邦節:回十二月,習俗:團拜、宰牛羊等。
8、拉祜族
葫蘆節:十月,習俗:跳蘆笙舞、物資交流。
擴拾節:正月初一,習俗:接新水、跳蘆笙舞、狩獵。
祭太陽神:立夏日,習俗:敬獻神靈、祈禱年豐。
9、佤族
拉木鼓節:臘月,習俗:拉木鼓、剽牛、跳舞
10、瑤族
盤王節:五月二十九日,習俗:祭祖、歌舞
11、普米族
轉山會:五月五日,習俗:轉山、歌舞、鳴槍
12、高山族
高山族的節日很多。他們的傳統節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豐年祭」又稱「豐收節」、「豐收祭」、「收獲節」等,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是高山族最盛大的節日。
13、仡佬族
祭山、吃新、過年,是各地仡佬族普遍過的三大節日。春節,是仡佬族最大的節日。農歷十月一日,是仡佬族的傳統節日「牛王節」,是仡佬族民間特有的節日。
14、黎族
黎族的節日與黎族的歷法有著密切的關系。解放前黎族的節日,在鄰近漢族地區和黎漢雜居地區,大多都用農歷,節日與漢族相同,例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就黎族來說,過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節日是春節和三月三。
『伍』 各個族有什麼傳統節日
著名的有:蒙古族的那達慕、傣族的潑水節、傈僳族的刀桿節、彝族的火把節、白族的三月街、哈尼族的扎勒特、藏族的酥油花燈節、景頗族的目腦縱歌、拉祜族的月亮節、苗族的花山節等等。
由於一些少數民族信仰伊斯蘭教,所以出現相同的重大節日,如:古爾邦節 等。
蒙古族:蒙古族的年節,那達慕,馬奶節,祭敖包等。
朝鮮族:其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還有三個家庭的節日,即嬰兒周歲生日、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周年紀念日)
傣族: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均與佛教有關
壯族:三月三歌會(祭龍節), 過小年(男人節又稱喊魂節),隴端(壯語,趕田壩之意)節,春節,陀螺節,花朝節 ,吃立節,螞拐節(青蛙節)等
東鄉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樣,每年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都來源於伊斯蘭教。
布朗族:厚南節,節日里,主要活動是相互潑水,其儀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樸的傳統方式——迎接太陽的習俗舉行,所以,人們稱之為迎接太陽的節日。
怒族:春節又稱盍司節;仙女節,祭穀神等
塔塔爾族:古爾邦節,「肉孜節」開齋節,聖紀節等
回族:回族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
滿族:節日與漢族相近,燈節,添倉節,鎖龍,蟲王節等
黎族:大多都用農歷,節日與漢族相同
納西族:人民的節日有許多與漢族相同,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納西族也有火把節。
撒拉族:主要有古爾邦節和開齋節聖紀節。
烏孜別克族:主要有開齋節、古爾邦節,諾魯孜節。
獨龍族:傳統節日只有一個,人們稱「卡雀哇」或「德里哇」,意為年節
藏族:轉山會,採花節,藏族稱新年為洛薩,薩噶達瓦節,女兒節,望果節,雪頓節,吉祥天母節
侗族:大多要過春節,時間也是正月初一。
傈僳族:主要節日有澡塘會、收獲節、過年節等。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傳統的刀桿節
毛南族:春節放鳥飛、端午找草葯。毛南族也過端午節,還有南瓜節、重陽節。
俄羅斯族:傳統的民族節日主要與宗教信仰有關,每年公歷的1月7日俄羅斯族均歡度聖誕節。紀念耶穌降生。
鄂倫春族:主要節日篝火節。
維吾爾族: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即開齋節)、庫爾班節(即古爾邦節)和諾魯孜節。
瑤族:盤王節、達努節等。耍歌堂節曬衣節、乾巴節、月半節、祝著節等。
佤族:和漢族一樣過春節。還有插種節、新米節。
仡佬族:祭山、吃新、過年,是仡佬族普遍過的三大節日。
鄂溫克族:農歷新年為主要節日。祭火神,米闊魯節等
苗族:的傳統節日有苗年、四月八、龍舟節、吃新節、趕秋節、花山節、晾橋節等。
白族:人民主要節慶活動有大過年、三月街、繞三靈、火把節、耍海會 、拜日望等
畲族:主要過三月三和畲族畲族春節。
土族:傳統的節日春節、端陽節與漢族相同。本民族的節日和廟會有舊歷正月十四佑寧寺官經會,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四等。
錫伯族:春節、端午節等,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要算是抹黑節和西遷節
德昂族:有關門節和開門節,進窪(關門節),潑水節
彝族:年節,跳公節、插花節、火把節及二月八年節等。
土家族:以趕年,土牛毛,大王節。
達斡爾族:春節、中秋節等,大致與漢族的傳統節日相同。
阿昌族:耍白象是阿昌族傳統節日。
保安族:民族傳統節日也都是伊斯蘭教的重大節日
珞巴族:昂德林節
哈尼族:扎勒特,黃飯節,矻扎扎節,耶苦扎
拉祜族:統一的節日有五個,即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火把節和八月月圓節
仫佬族:幾乎每1個月都有節日。有春節、二月春社日,牛生日、祭真武等。
普米族「大過年」、「大十五節」、「供岩洞」、「轉山會」、「嘗新節」等
基諾族:創世紀祖阿嫫堯白的紀念日
布依族:查白歌節,大年辰、布依族三月三、布依族四月八、六月六等。
哈薩克族: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和納吾魯孜節
水族:端節
羌族:羌歷新年,羌語稱「日羌節」
塔吉克族:伊斯蘭教的三大節日。巴羅提節,亦稱燈節等
京族:唱哈節
巴羅提節
『陸』 少數民族的節日都有哪些
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有很多,大家常常聽到的節日有:蒙古族的那達慕、傣族的潑水節、彝族的火把節。我國的少數民族節日主要有如下這些節日:
1、蒙古族:「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每年七八月間舉行。
2、回族:開齋節、古爾邦節(宰牲節)、聖紀節。
3、藏族:藏歷年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此外,還有藏歷4月15日的薩嘎達瓦節、7月上旬的雪頓節和沐浴節,以及豐收在望時的望果節等。
4、維吾爾族:肉孜節(開齋節)、古爾邦節、諾魯孜節等。
5、苗族:苗年、春節、四月八、吃新節、龍船節、清明節。
6、彝族:傳統節日是火把節。
7、壯族:比較具有民族特點的節日有中元節、牛魂節(又稱牛王節)、三月三歌節和吃立節。
8、布依族:傳統的民族節日有過大年、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等。
9、朝鮮族: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端午、秋夕(仲秋)五大節日,還有老人節、流頭節等。
10、滿族: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中秋節等。
11、侗族:春節、端午、中秋、重陽節等。
12、瑤族:節日較多,有大節日、小節日之分:大節日有盤王節(盤王是瑤族人民的始祖、民族英雄)、達努節(達努,瑤語意為不要忘記,是敬奉始祖密洛陀的節日),小節日幾乎每月都有。
13、白族:年節、三月街、繞三靈、火把節、漁潭會。
14、土家族:趕年、四月八、六月六、大端午、七月十五等。
15、哈尼族:主要節日有十月年、六月年、嘗新節,一些地區也過春節、端午、中秋等節日。
16、哈薩克族:古爾邦節、肉孜節、諾魯孜節。
17、傣族:潑水節(即傣歷新年)、關門節和開門節。
18、黎族: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
19、傈僳族:過年節、收獲節、火把節、中秋節。
20、佤族:春節、播種節(佤歷氣艾月公歷三月)、「崩南尼」、接新水節、取新火、新米節、堆沙節、取新火節、便克節、開門節、關門節、漢歷老年、七月半、火把節、中秋節、拉木鼓節等。
21、畲族:春節、元宵節、三月三染烏飯祭祀祖先、清明節、四月八造麥精飯、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十月祭多貝大王節等。
22、高山族:各地不一,但比較流行的有春節、豐收節。
23、拉祜族:傳統節日有新米節、火把節等。
24、水族:端節又稱過端,水語叫借端,與漢族春節相似。此外,還有端午節、清明節、七月半、六月六等節日。
25、東鄉族:爾德節、古爾邦節(宰牲節)、聖紀節。
26、納西族:傳統節日有白沙農具會、龍王廟會和騾馬會等。此外,如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火把節等。
27、景頗族:主要有新米節、目腦節。
28、柯爾克孜族:有肉孜節、庫爾班節和諾魯孜節。
29、土族:春節、端陽節、二月二等。
30、達斡爾族:春節、二月二、端午節、農歷正月十六的「黑灰日」等。
31、仫佬族:三年一次的「依飯」(歡慶豐收之意)節、春節、走坡(青年男女進行社交的節日)、牛生日節和後生節。
32、羌族:春節、農歷十月初一的年節(羌族以十月為歲首)。
33、布朗族:開門節、關門節等。
34、撒拉族:開齋節、古爾邦節(宰牲節)、聖紀節。
35、毛南族:春節、中元、清明節,分龍節又叫五月廟,是毛南族特有的節日。
36、仡佬族:春節和八月節等。
37、錫伯族: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
38、阿昌族:潑水節、開門節、關門節、會街節等。
39、普米族:大過年、大十五節、轉山會、嘗新節。
40、塔吉克族:肉孜節(開齋節)、台合木茲瓦司脫節(又叫播種節)、茲完爾節(又叫引水節)、巴羅堤節(巴羅堤、即八月)。
41、怒族:春節、鮮花節、祭穀神、祭山林節。
42、烏孜別克族:古爾邦節、肉孜節、諾魯孜節。
43、俄羅斯族:復活節、聖母聖誕節等。
44、鄂溫克族:敖包會、那達慕、米闊魯、春節等。
45、德昂族: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做擺等。
46、保安族:開齋節(也叫爾德節)、古爾邦節(宰牲節)、聖紀節。
47、裕固族:因信仰喇嘛教格魯派(黃教),宗教節日是他們的主要節日。傳統節日除「點格爾汗」儀式和定期的宗教節日外,還有春節。
48、京族:最隆重的節日是唱哈節,其他節日與漢族基本相同,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盂蘭節、中秋節等。
49、塔塔爾族:肉孜節、古爾邦節和撒班節(犁頭節)。
50、獨龍族:卡雀哇(獨龍語,皇節之意)是獨龍人一年中惟一的節日。
51、鄂倫春族:主要有春節,也過端午節和中秋節。
52、赫哲族:春節、元宵節、「二月二」吃豬頭等。
53、門巴族:「達娃覺尼巴洛沙」、「達娃當巴洛沙」和「雀可節」(即望果節)。
54、珞巴族:藏歷年、洞更谷乳木節、旭獨龍節等。
55、基諾族:特毛且(過年)、新米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