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中國清朝有多少人口

中國清朝有多少人口

發布時間:2022-07-15 06:59:04

1. 清朝時全國人口是多少

一、億萬生靈:明末人口總量估算

改朝換代,哪有不死人的道理?但清朝定鼎,殺的人確實也太多了。

明清換代,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人口毀滅事件之一,只有蒙古帝國崛起的過程所造成的死亡人數可以與之相提並論。根據杜車別(孫海寧)在《明末清初中國人口減少之謎》中所作的估計,直接或間接死於清軍屠刀之下的中國人,超過了兩億。這就超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造成的全球死亡人數的總和。

一直以來,很多歷史學家、人口學家認為,明朝末年中國的人口當在六七千萬左右,最多也就一點幾億。但明朝初年的人口就已經達到七千萬——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為了制定收稅標准,對全國戶口和土地進行過普查登記,根據這個普查資料可以推算出明朝人口大約在7000萬左右。這個數字是很靠譜的,因為當時國家已經統一了二十來年,各級行政機構運行成熟。在朱元璋的治理下,政府機構的清廉高效保持的相當不錯。

此後兩百多年,明朝內部始終保持總體的和平穩定,人口應該會持續增長。具體的增長率,明朝之前,北宋時期的人口增長率,從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公元980年)到宋徽宗大觀三年(公元1109年)的129年間,人口的平均年增長率是千分之九點二,人口達到了一億一千萬。明朝之後,中華民國時期,人口的平均年增長率是千分之八點二。明朝的社會穩定程度超過了北宋和民國,增長率只會更高,不會更低。

即使按照千分之八的增長率計算,明朝經過兩百多年的和平時期,人口總量也可以從七千萬增長到五億,即便增長到兩三億以後增速放緩,打個折,超過四億總是沒有問題的。

這么多人,當時的生產力能否養得起呢?答案是不僅養得起,還能豐衣足食甚至奢侈享樂。就土地的供養力來說,明朝後期張居正主持變法,對天下田畝進行測量統計,明朝全國耕地面積是12億2542萬畝。耕地測量的數字是拿來給國家交稅用的,只會少量不會多量。明末農耕技術高度發達,江南地區畝產可以達到四五百斤,北方地區也可以達到兩三百斤,偏低的估計是全國平均畝產260斤(郭松義《明清時期的糧食生產與農民生活水平》),偏高的估計是平均可以達到400斤(杜車別《明末清初人口減少之謎》)。即使按照260斤算,一畝半土地的產量養活一個人絕無問題。

明朝中後期,大量的耕地並沒有被用來種植糧食,而是用於種植經濟作物比如棉花、桑樹等等,以促進手工業的發展。耕地之所以用於經濟作物的種植,那也是在糧食夠吃的基礎上才能有土地剩餘。經濟作物普遍種植和手工業的高度繁榮,也說明當時不存在土地供養人口能力不足的情況。

12億畝的耕地,只需要一半的土地也就是六億畝用來種糧食(實際比例更高),就可以養活4億人沒有問題。剩下的用來種植蔬菜油料、動物飼料或者棉花桑樹等為手工業服務的經濟作物,供四五億人吃穿用度,完全沒有問題,而且還可以創造極大的農業剩餘,供上層階級奢侈享樂。

為什麼明末的實際人口數量會大大高於官方的統計數據呢?

明朝征稅實行土地稅和人頭稅(含勞役)並行的制度。土地數量曾經多次重新丈量,以作為征稅的新依據。但征稅的戶口,兩百多年從未進行過大規模的重新調查登記,都是各個地方根據人口的死亡出生等每年進行調整。這種調整到了中後期已經完全淪為形式:一年一年原樣照抄,或者隨意做一點增減的調整,以免看起來沒有任何變化。登記在冊的納稅和服勞役的戶口數,洪武二十年是一千零六十五萬戶;到了兩百年之後的萬曆六年,竟然還是一千零六十二萬戶,還少了三萬戶。

納稅人口和實際人口之間的比例,萬曆年間出使中國的西班牙人拉達在《記大明的中國事情》中舉了兩個實際的例子:「有個叫夏蘇的人對我們說,他戶內有七十人,但他只納七個人的稅;另一個人對我們說,他戶內約六十人,他只交四個人的稅。」在這個記錄中,第一個例子的納稅人口與實際人口的比例是1比10;第二個例子是1比15。若是1比15,則7000萬的納稅人口,就要對應超過十億的真實人口;若是1比10,則對應七億的真實人口。就取一比十,再打個八折,也已經超過五億了;若打個六折,也就是一個納稅人口後面還隱藏著五個未納稅人口,人口總數也可以超過四億。這樣的估算很粗略,樣本也太少。但確實可以從另一個維度支持了我們根據人口增長率算出來的結論,也就是明末人口在四億到五億之間是合理的。

除了總量的計算以外,對4億人口的空間分布,杜車別在《明末清初人口減少之謎》中也有詳細的測算和史料分析。當時全國最大的城市是南京和蘇州,人口大約三四百萬;杭州、北京、廣州則在兩百萬左右。這種估算有第一手史料作為依據,比如,史書記載,杭州最主要的糧食供應倉庫,每兩個月就要消耗60萬石糧食,這個數量足夠養活200萬人;1650年清軍在廣州屠城,事後和尚收集屍體就收了七十萬具。

一般地區級別的商業中心城市或政治中心城市,如揚州、濟南、福州、開封、武昌、臨清、南昌、西安等,人口則在百萬左右。此外,府城、州城的人口數當在十萬至五十萬之間,縣城人口在兩萬到十萬之間——崇禎元年,湖北荊州公安縣一場大火就燒掉了五千多間房子,受災人口在2.5萬以上。而公安縣只是一個偏僻的普通縣城,不是區域商業或交通中心。

公元1558年,陝西華陰縣地震,死亡人數統計出來,有名有姓的竟然超過了83萬!創造了人類歷史上人口死亡最多的一次地震記錄。陝西在明朝屬於偏遠地區,人口和華北、四川、華中、江南等地比起來是比較稀少的。一場大地震,震中只在縣城而不在省城西安,就死亡約百萬人,當時中國人口密度之高可以想見。我們可以作一個對比,1920年,寧夏海原地震是人類有記錄以來烈度最高的地震,也就死了24萬人。

此外,當時還有很多鄉村集鎮,這些集鎮在沿海地區因為手工業發達的緣故,也可以聚集大量的非農業人口——江西景德鎮就聚集了數萬製作瓷器的工人。[1]明朝有一千四百多個縣,若縣城平均人口五萬,就有七千萬城鎮人口。再算上大中城市和商業手工業集鎮,則明末中國城鎮人口超過一點五億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再看農業人口,根據明朝典籍《沈氏農書》和《補農書》中數據,嘉興、湖州地區一位常年僱工可耕種稻田八畝,同時再負責管理桑田四畝,一個人可耕作的土地是12畝。何良俊在《四有齋從說》中提到,松江地區,西邊平坦的土地上,一對夫婦利用水車等工具,可以種植25畝地,若勤勞肯吃苦可以耕作30畝地;但東邊是丘陵地形,耕作施肥引水都非常麻煩,一對夫婦就只能種植5畝地了。全國各地平原耕地和山地上的耕地的比例不太好說,若簡單算術平均一下,(30+5)/2=17.5畝。但一般來說平整的耕地往往用於種糧食,坡耕地則用於種植經濟作物。即使考慮平地種糧、山地種桑的特點,人均可以多種點地,全國平均下來一對夫妻耕作二十畝地應該是上限。再參考「一個常年僱工可以耕種稻田八畝,桑田四畝」,僱工應該是男性,耕種能力更強,女性耕種數量較少,主要起輔助作用。則男女平均大致每人平均可耕種約10畝地——男性12畝,女性8畝,不會更高了。明朝12億多畝的耕地,就需要一億兩千萬的勞動力(含女性)。

古代農村勞動年齡人口占農村總人口的比例大致是50%,另外一半就是十五歲以下的青少年和五十歲以上的老人。1.2億勞動力,大約就對應兩億四千萬的總人口。但明朝的城鎮人口中「流民」居多,也就是沒有城鎮戶口,從農村進城務工的農民。「流民」必然以青壯年為主,老弱更多的會留在農村,則農村人口中老弱的比例會更高一些,這跟中國改革開放後的農民工進城,老人婦女兒童往往留在農村是一樣的。這樣,農村人口兩億五千萬肯定是有的。把農業人口和城鎮人口相加,也有四億人。

總體而言,我們用多種方法進行估算,明末人口數量都應該在4億人到5億之間。基本邏輯是:明朝初年有七千萬人,經過兩百年的和平,就算按照北宋和民國的增長速度打個折,也可以輕松超過四個億;再看土地產量,養活四億人口很輕松;再看城市人口數量,各種一手資料的抽樣調查表明,它可以支持四億人口的推論,四億人分布在什麼地方可以說清楚。至於官方統計的人口為什麼會大大低於四個億,也有合理的解釋。以4億為基數來計算明清換代的人口損失,只會少算不會多算。

2. 清朝有多少人口

清朝初年人口數量

由於清初的人口數據不準確(1734年以前一直以「丁」為統計單位,等於只統計了總人口的三分之一,而漏報了60%以上的人口),應從數據可靠的乾隆時期的人口年增長率1.485%倒推清初的人口數量較為合理。倒推的結果是,1652年人口為3861萬人,1662年(康熙元年)4475萬人,1685年6281萬人,1792年超過3億,是康熙元年的6.9倍。人口高增長的原因在於:戰亂之後,人口往往有一個快速恢復期;清初風調雨順,鼠疫退去,地多人稀,社會穩定,政府重視糧食生產和農業技術,出台了有利於人口發展的稅收政策;玉米、番薯明末傳入中國後,在清初逐漸推廣,種植技術成熟,促進了清初人口的恢復和高速增長。

清康熙年間 16000萬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 31150萬
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 38310萬
清咸豐元年(1851年) 43610萬
清光緒六年(1880年) 36450萬
清宣統二年(1910年) 43600萬

3. 清朝康乾盛世時中國的人口有多少

18世紀的中國經歷了康雍乾三朝的空前盛世,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恢復和發展,清代的人口也進入了高速增長的快車道。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康熙帝為了普查全國戶口,發布了有名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賦」的上諭,隨即引發了丁賦徵收制度的變革。在明朝後期就已引進的番薯、玉米、花生等高產作物,此時也得到進一步的推廣和普及。這些都使得清代的中國有能力供養比前代多得多的人口。1700年前後,中國大約有1.3億人口。1720年前後,人口上升到1.6億,已達到或超過明代的最高水平。1740年前後,大約有2億。1790年,統計人口已超過3億,估計實際人口不少於3.13億。1800年前後,估計已達到3.42億。這個數字不僅超過了明代的最高水平1.6億,而且還在此基礎上翻了一番。由此也可以推出:18世紀時,中國的經濟實力已遠超以往的任何時期。

4. 大清全盛時,中國的人口有多少

大清全盛時,中國的人口有3億。

明末清初,番薯、玉米和馬鈴薯等高產作物的傳入和康熙「聖世滋丁,永不加賦」的政策有力地促進了人口的增長,人口迅速從1.4億增長到3億。

人口的增長河糧食作物的引進,推動了人口遷徙,促進了西部和邊疆地區的開發,加強了邊疆和內地的經濟、文化聯系。但人口的過度增長,導致人多地少、過度毀林造田,自然環境的破壞,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工業化的發展。

(4)中國清朝有多少人口擴展閱讀:

「康乾盛世」,又稱「康雍乾盛世」,是中國清王朝前期統治下的盛世。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迴光返照,同時也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盛世。起於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三藩之亂,止於嘉慶元年(1796年)川陝楚白蓮教起義爆發,持續時間長達115年,是清朝統治的最高峰。

中國大陸、台灣等地的史學界及教科書中,將康、雍、乾時期稱為康乾盛世或康雍乾盛世。西方傳統史學界亦認同這種說法,或稱這段時期為"High Qing",即清朝高峰時期。

在此期間社會穩定,經濟快速發展,人口增長迅速,疆域遼闊。但因制度僵化,閉關鎖國,使得這一局面無法長久。

5. 中國清朝時一共有多少人口

清朝清朝(1636年-1912年),人口數量4.36億(1851年)。 清朝的人口數也是歷代王朝最高,清代人口至十八世紀末,已達到三億以上,道光時突破四億。

6. 清朝人口有多少

對清代前中期人口發展的再認識

由於人口統計標準的改變,在官方史籍中,清代人口數字有史以來第一次在乾隆六年(1741年)突破了1億大關(1.4億),並相繼在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突破2億,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3億,道光十四年(1834年)突破4億, 這幾個年代和數字因此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國內學者對這一問題的態度帶有鮮明的階段性:「1978年前不敢議及人口過剩問題,而1978年以後大不相同,不少學者都認為清代的人口過剩已十分嚴重」(註:袁祖亮、延勝:《中國古代人口史研究回顧與展望》,《歷史研究》1996年第5期。)。80年代以後, 清代「人口膨脹」、「人口激增」、「人口飛躍」、「人口爆炸」、「人口奇跡」、「人口危機」等諸多駭人的名詞更不斷湧出,清代人口研究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近些年來中國日趨明顯的人口壓力進一步強化了人們對人口問題的憂患意識,反映到學術研究,就是很多學者容易「自覺或不自覺地相信清代前中期中國人口確實增長過快」(註:李伯重:《清代前中期江南人口的低速增長及原因》,《清史研究》1996年第2期。)。在不少論著中只要涉及清代人口問題,學者們便不加辨析地拿此前歷代的戶數和口數(數千萬)與清代相對真實的人口數(數億)作對照,以證明清代的「人口奇跡」。這種先入為主的觀念,又使人們不太重視人口史研究動態的發展,造成一段時期內,研究清代人口發展的論文雖然很多,但「大多數論文並沒有得出令人滿意的結論」(註:葛劍雄:《中國人口發展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43頁。)。 葛劍雄、李伯重等先生顯然已注意到這個誤區,在各自的論著中作了精闢分析或質疑(註:參見前引葛劍雄、李伯重著作。),惜由於內容所限,均是點到為止,未作詳論。本文正是以此為出發點,通過對清代前中期人口基數及人口增長率的估計,重新釐清清代人口發展狀況,為更加客觀真實地認識清代中期的人口現象做出努力。不當之處,敬請方家指正。

7. 清朝統制全國時的人口是多少

清:
公元1652年,清世祖順治9年,全國總人口1448.3858萬。清實錄世祖卷61
公元1713年,清聖祖康熙52年,全國總人口2358.7224萬。清實錄聖祖卷257
公元1741年,清高宗乾隆6年,全國總人口14341.1559萬。高宗實錄卷157
公元1834年,清宣宗道光14年,全國總人口40100.8574萬。宣宗實錄卷261
公元1887年,清德宗光緒13年,全國總人口37763.6萬。光緒會典卷十七

8. 清朝時有多少人

中國人口歷來是世界第一的。夏朝,我國人口1350萬,西漢5959萬,清朝乾隆年間14341萬人,1762年,達到2億,1790年,達到3億,1950年5.5億,1955年6億,1965年7.2億,1970年8.2億,1995年12月16日達到12億。
我國人口從5000萬到1億,用了1739年,清乾隆年間是人口發展的第一個高潮,從1億到4億,增加3億用了差不多100年,1840年到1949年,人口從4.1億增加一到5.4億,只增加了1.3億,1950年到1995年,是發展的第二個高峰,不到半個世紀,人口從5.5億增至12億,凈增6.5億。20世紀中國人口從4.26億增至13億,增加了8.74億,佔世界人口大爆炸的近1/6。如果世界人口大爆炸是指從1950年至1995年,世界人口從25億增至55億,增加30億,這期間中國人口增加6.6億,佔世界人口的1/5強。

9. 清朝有多少人口

清朝的人口數也是歷代王朝最高,清代人口至十八世紀末,已達到三億以上,晚清時突破四億。

清朝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和發展,清朝統治者統一蒙古諸部,將新疆和西藏納入版圖,積極維護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

乾隆年間,中國作為統一的多民族世界大國的格局最終確定。極盛時期的清朝,西抵蔥嶺和巴爾喀什湖,西北包括唐努烏梁海,北至漠北和西伯利亞,東到太平洋(包括庫頁島),南達南沙群島。包括50多個民族,國家空前統一。

(9)中國清朝有多少人口擴展閱讀

滿族在關外已然推行「剃發易服」政策。對被征服的漢人一律強令改變發式、更換服裝,投降的明朝將士也必須剃發易服,作為臣服的標志。

清兵入關時曾頒發「剃發令」,因引起漢人的不滿和反抗,於是公開廢除此令。1645年,清兵進軍江南後攝政王多爾袞提出重新頒發「剃發令」。

此起彼伏的斗爭歷經幾十年,最終結果是滿族統治者取得勝利,漢族大部分生者都剃發結辮,改穿滿族衣冠;堅持不願改換衣冠者要麼逃到海外,要麼遁入空門,帶發修行 。

針對當時各地漢人的抗爭此起彼伏的情況,當時的陳名夏曾說過:「留發復衣冠,天下即太平」。然而不久他就因為說了這句話而被滿門抄斬。

10. 清朝末年中國人口總數是多少人

約4億。

清朝在維護疆域,保障巨大戰略空間上做出了堅實努力,同時在人口保有量上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經過改朝換代的戰亂,至順治十二年(1655年)全國人口為7000萬,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達到1億人;乾隆二十七年(1762)人口達到2億。

至十八世紀末,已達到三億以上,晚清時突破四億。

(10)中國清朝有多少人口擴展閱讀:

據統計在康乾盛世這段時間內,清朝的人口數量已經達到三億以上,可以說中國能夠成為人口大國,都是從清朝時期開始已經奠定了基礎。在當時的整個世界中國已經成為了世界第一人口大國。

其次,到了清朝末年,由於清朝統治者的腐敗無能,外國列強的頻繁地發動戰爭,大清人口出現了回落的現象。

再加上連年不斷的農民起義,尤其是1852年~1871年這段時間,在我國的江南地區就出現了大量的人口死亡,在與太平軍的斗爭之中就損失了一半以上的人口。

因此晚清時期已經不像是康乾盛世時出現人口迅速增長的局面,反而是有所下滑,但是這種人口的回落也是有限的,不是無止境的。

畢竟在晚清時期,外國的先進科學和醫療手段傳入中國,中國地盤的那幾個租界內還是有不少洋人的醫院,中國人的死亡率還是下降了不少。

不僅如此還有很多外國人宣傳所謂的人文主義會在中國開設紅十字會,這讓很多中國的窮人受到治療,不得不說老外的面子工程也是做得不錯的。

也就是由於這些原因,在晚清時期的中國雖然大受欺凌,但是依舊是世界上的人口過億的人口大國,八國聯軍侵華時期,我國的人口數量達到四萬萬五千人,也就是四億五千人。

清朝是我國人口數量較多的一個王朝,而且還為中國成為人口大國奠定了強大的基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清朝

閱讀全文

與中國清朝有多少人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腦版穿越火線越南服如何改模型 瀏覽:327
哈利波特英國有多少魔法師 瀏覽:436
義大利哪個銀行卡最好 瀏覽:335
印度加入什麼聯盟 瀏覽:785
印度恆河價格多少 瀏覽:495
義大利為什麼能打贏德國 瀏覽:184
美國如果和伊朗開戰會怎麼樣 瀏覽:172
英國脫歐要付出多少 瀏覽:410
去越南玩妹子哪裡多 瀏覽:201
歌劇天上的玫瑰產生於義大利哪裡 瀏覽:269
義大利米蘭產什麼包 瀏覽:75
義大利大學哪個專業最好 瀏覽:91
都市能源公司印尼項目進展怎麼樣 瀏覽:56
印尼什麼金屬產量 瀏覽:862
春是義大利哪個藝術家的作品 瀏覽:668
印尼深海大海參怎麼做法 瀏覽:80
中國以什麼形象崛起 瀏覽:700
越南六個團有多少人 瀏覽:800
中國品牌童裝有哪些 瀏覽:202
中國南方哪個省不下雪 瀏覽:755